科舉考試進士前三名依次是什么?
進士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考試次序從小到大:秀才,舉人,進士。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國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于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4、進士: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5、舉人: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為“孝廉”,俗稱“老爺”。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公車”。舉人有時也被稱為鄉(xiāng)進士。
6、秀才:秀才別稱茂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為察舉。
擴展資料
科舉考試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jīng)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xiāng)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jīng)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見“鄉(xiāng)試”條。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后,張鄉(xiāng)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fā)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fā)財。
10、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科舉考試
古代一二三名叫什么?
之后還有進士、 貢士、會元、舉人、解元、秀才、貢生、童生。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叫什么 凡是習舉業(yè)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jīng)過第一次童子試后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后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
古時候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為什么
1.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前三名的稱號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2. 科舉制度是一個分級的選拔體系,依次分為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等級,最終通過殿試確定前三名。3. 科舉制度不僅在中國實行,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也受到其影響,并采用此制度選拔官員。4. 唐朝時期,科舉考試每年...
古代考取功名由低到高依次是什么?
1. 童生 2. 秀才(生員)3. 舉人(第一名稱解元)4. 貢士(第一名稱會員)5. 進士(前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度是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明朝時期,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nèi)容主要是儒家經(jīng)義,以“四書”文宏...
古代考取功名由低到高依次是什么?
從低到高依次為:童生、秀才(生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貢士(第一名稱會員)、進士(前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度 科舉指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
古代科舉考試獲取功名,進士前三名是?
連續(xù)考中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被稱做“連中三元”。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或三元及第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鄉(xiāng)試考中的考生被稱做“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考中的考生被稱做“貢生”,第一名為“會元”;殿試考中的考生被稱做“進士”,第一名為“狀元”或“殿元”。...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依次被稱為什么
第二場為會試,考試地點通常在京城的貢院,只有通過鄉(xiāng)試并獲得舉人稱號的考生才有資格參加,其中第一名被稱為會元,第二三名依舊沒有固定稱號。最后一場為殿試,地點通常在皇宮內(nèi),只有通過會試的考生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沒有落榜一說,只是對通過會試的考生進行重新排名。所有參加殿試的考生都將獲得進士...
進士一甲前三名叫什么?
“狀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種俗稱,在正式發(fā)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
古代科舉考試的層次及名稱
1. 童生 2. 秀才(生員)3. 舉人(第一名稱解元)4. 貢士(第一名稱會員)5. 進士(前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度是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形成了完備的制度。科舉考試共分四級: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nèi)容主要是儒家經(jīng)義,以八股文為格式,...
古代科舉考試中在殿試上考中的進士,前三名分別叫什么?
是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狀元、榜眼顧名思義都好理解,元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詞的來歷頗有趣味。自唐中宗開始,新科進士放榜后由政府組織一場慶祝宴會,地點指定在長安當時著名的公園-曲江以示祝賀。又因為時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爛漫之時,又名“杏園宴”。宴會開始前在...
秀才是第幾名?
第六名。進士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考試次序從小到大:秀才,舉人,進士。古代科舉(主要是指明清)分為六次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前三者是確定資格,后三者屬于正式的科舉。過了縣試、府試,稱為童生;過了院試,稱為秀才,也叫生員,表示有了參加正式科舉的...
相關評說: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古人科舉考試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 二名榜眼 三名探花 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叫傳臚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古人科舉考試一二三名分別是名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狀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后,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殿試 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全國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科舉制度的基本制度就是通過考試逐級選拔人才. 唐朝的科舉考試分州縣試和禮部試兩級, 宋代又增殿試一級. 明清時考試增為四級; 科試,及格者為秀才; 鄉(xiāng)試,及格者為舉人; 會試,及格者為貢士; 殿試,及格者為進士,前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明清的各級考試,每隔三年舉行一次,進士及第后授給一定的官職. 科舉考試的項目和內(nèi)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側重.進士科舉在考雜文詩賦和策論,明清時特重經(jīng)義.明經(jīng)科,以五經(jīng)為主.明法科,以律令為主.明書科,以書法為主.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清兩朝科舉的基本制度和考試程序大體是一致的,其中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進士科 正式考試共分三級:院試、鄉(xiāng)試和會試與殿試.不過,在院試之前,還要經(jīng)過縣試和...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第一狀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皇帝殿試親點的,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凡是習舉業(yè)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jīng)過第一次童子試后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后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
西青區(qū)動壓: ______ 榜眼、狀元、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