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個不孝?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養(yǎng)兒防老,是中國古代的生育觀念。傳統(tǒng)婚姻的首要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孟子強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孝順父母的事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百善孝為先”。做的所有的善事,“孝”放在第一位。而不孝,則為人不齒。 “忠”和“孝”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tǒng)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qū)別人與禽獸的標志。
“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提示我們,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人要生小孩是因為生命的延續(xù),是人生完整的標志。是對家庭盡忠是對父母盡孝,是為家庭添丁延續(xù)香火。養(yǎng)兒防老,孩子就是下半生活著的希望。有孩子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續(xù),在自己老了的時候,能有所依,有所靠。
問下自己,要孩子是為了什么?傳宗接代?養(yǎng)兒防老?其實可以看看這句話:“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yǎng)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完整的話應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其中不孝有三為: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詳細解釋:
1、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這是一種不孝。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么能稱為孝呢?”
從《孝經》中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趙岐所分析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孝經》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學子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為官,但趙岐為什么說不為祿仕呢?這應該和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有關。但即便是這樣,為了侍奉雙親,也要去做。孔子也說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樣也都要盡孝。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對于第三條,不少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給人們套上的枷鎖。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結婚生子,這個社會還能延續(xù)下去嗎?我們不排除在古代,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國家需要更多的人來勞動,來打仗。可這點這無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規(guī)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經》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易經》就是一本揭開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書。孔子贊《周易》,為《易經》寫了一本《易傳》,成為后世讀《易經》必讀之書。結婚生子是自然的規(guī)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應該的。正因為這樣,孟子也許才會說無后為大。
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釋義: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出自漢代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疏》,對孟子的話進行了注釋。
拓展資料: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于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注疏學通常認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注》皆持該觀點。第二,有些現(xiàn)代人對該文似乎有不同看法和譯法,傾向于將"后"理解為"盡后代的責任"。尚無具體的學術性定論
在孟子的原話中并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么。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 》中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這個解釋是中國自古通行的權威解釋。
不孝有三: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拓展資料: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孟子的 《離婁上》、孔子的《孝經》,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歷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參考資料:不孝有三 百度百科
不孝有三是指:不能事親(孝養(yǎng)父母、愛護家人);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為三不孝。
拓展資料:
1、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常用的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2、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xiàn)很多,但以不盡后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后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后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并沒有什么好處)。"
3、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zhàn)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代表作有《孟子》《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人不孝有三,都是哪三個?
中國古代法律中有這樣一個說法:“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里的“三不孝”具體指:一是不加阻止,對父母的不義行為聽之任之,即“阿意曲叢,陷害不義”;二是面對父母年老和家庭貧困,子女未能盡責謀取生計,即“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是不履行婚姻責任,不娶妻生子,導致家族香火斷絕,謂...
中國古代講的不孝有三指的哪三
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指的是子女對父母盲目順從,即使父母有過錯也不勸諫,導致父母陷入不義的境地。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對父母的不孝。二、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指的是家中貧困,父母年邁,子女卻不去求取官職以獲取俸祿來贍養(yǎng)父母。這種不盡贍養(yǎng)責任的行為被視為不孝。三、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個不孝順
在古籍《孟子·離婁上》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點。漢代學者趙歧對此有深入注釋,指出孟子指的不孝行為有三種:第一種是阿意曲從,即一味順從父母,即使他們犯錯也不勸說,導致他們陷入不義;第二種是家貧親老而不為祿仕,即家庭貧困,父母年老,卻不謀求官職以供奉;第三種是不...
古人曾說“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原句正解:“不孝的表現(xiàn)很多,但以不盡后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后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
人不孝有三,都是哪三個?
答案:人不孝有三,分別為:惰其四肢、不顧高堂和不奉公叔。詳細解釋:1. 惰其四肢:這是指一個人不孝順的第一個表現(xiàn),即懶惰成性,不愿意為家庭做出貢獻,缺乏責任感和勤勞的精神。在古代社會,子女應當為家庭的生計和長輩的照顧付出努力,如果一個人過于懶惰,不參與家庭勞動,無法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一、第一種不孝是指子女對父母的過錯不加勸阻,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二、第二種不孝是指家境貧窮,父母年老,子女卻不去擔任官職以獲取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三、第三種不孝是指不娶妻生子,從而斷絕了后代。在三個不孝中,沒有后繼被認為是最嚴重的不孝。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一說法源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提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里的“無后為大”后面有注釋解釋說,按照禮儀,不孝的行為有三種,第一種是曲意逢迎,不忠言勸諫,讓父母陷入不義之中;第二種是家中貧困,父母年老,自己...
“不孝有三”是哪三
在原始宗法制時代,孝被分為三個層面:其一,對待父母要遵循禮儀,即生時的尊敬;其二,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禮儀進行安葬;其三,去世后的歲月里,子孫要遵循禮儀進行祭祀。由此可以得出,“不孝有三”應該指的是:在父母生前不尊敬,這是一重不孝;在父母去世后沒有按照禮儀進行安葬,這是第二重不孝;...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在中國古代,不孝被視為嚴重的罪行,其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尤為著名。這句古語完整表述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曰不娶無后,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后為大。”這句話不僅在中國古代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還被廣泛傳播,成為評價一...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趙歧在其《十三經注疏》中進一步解釋說,不孝分為三種,其中最重要的是無后。趙歧指出,這三種不孝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對父母的不敬,表現(xiàn)為一味順從他們的錯誤意愿,而不勸說糾正,導致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種行為不僅沒有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相關評說: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不孝有三是指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無后為大. 解釋1: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不孝有三是指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無后為大. 解釋1: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 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不孝有三 白話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 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不孝有三 白話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
開遠市間隙: ______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