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論修身文言文整理
1. 求高中語文必修5《論修身》原文
《論修身》:
能修身者其心智當高人一等!
當今之世,各人懷命,無戰(zhàn)亂兵爭之禍雖有岌岌求富之苦,人而皆有知識,不可謂千古第一太平世也。然外有諸強弱窺我,內有蠢蠢趨財之眾,能有修身志者必眼高乎眾人而心有欲強乎世矣。
世有至高科技,皆因天地之奧而奪造化之機,所創(chuàng)虛擬,可堪真實,其包羅萬物大象,雖佛老在世亦難為也。厭棄世事之輩求茍安于此,至安身物外不理事務,是其可入超然者乎?必無立命久計,非人為者豈能入哉?
方此世也,山水披難旅游,無一隅可安,雖曰賢者大隱于市,似我輩有幾人得入大隱者流?
有友問余曰:人民幣百萬與修身孰取?理固修身,然真有此事幾何能取?社會價值取向所影響也,積威所約也。
故世有高世心者能無溫飽之虞當修身儉性。如何修之,予意為先學馬克思理事論,后游刃道,釋,儒可矣。此吾意之大法也,集百家術后乃能有其成。非如排外家道之基督,伊斯蘭輩能也。
予以為修身至此方不辜負為人一世也。
與諸君勉。
2. 高中語文必修5 論修身 全文翻譯及每小節(jié)主要內容
1.第一節(jié)主要內容:修身是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堅定的信念。
第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表現(xiàn)孔子從少年時代求學開始直到逐漸走向“仁者”的長期過程。第二段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表現(xiàn)了對真理的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
追求真理,勝過生命,短短七個字,令人感動。第三段話(“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說法,說明越是艱苦的環(huán)境,越能考驗人的意志。
第四段話(“在陳絕糧”),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第五段話(“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銳的語言和一個形象的動作表明孔子對沒有修養(yǎng)的人的極度蔑視,從而樹立起一個嫉惡如仇的君子形象。
2.第二節(jié)主要內容:主要談修身的方法——內省。第一段話(“不患人之不己知”),強調在別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學識等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不埋怨別人,而是反躬自問,反省自己的不足。
第二段話(“君子求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應自強、自省。第三段話(“宰予晝寢”),以“朽木”“糞土”兩個通俗形象的比喻,說明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自己不覺悟,不奮發(fā)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將是有限的。
而且,判斷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到底如何,不僅要看他怎么說的,更要看的實際行動。第四段話(“過而不改”),說的是一個人要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
孔子認為有過失是難免的,但要勇于承認,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堅持錯誤,不肯改過,錯誤就真地成為錯誤了。這段話不僅說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強調了修身的一個重要原則。
第五段話(“司馬牛問君子”)中“內省不疚”與“君子不憂不懼”是因果關系。當遇到批評、誹謗時,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檢討自己是否有過錯,但如果經過認真反省,確認自己沒有過錯(問心無愧)時,就不必有什么憂慮和懼怕的了。
3.第三節(jié)主要內容:講忠恕之道。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第一段話(“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這個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誠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則;恕,就是寬容之心,不能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而強加于人,正直寬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
忠和恕是辯證的關系,既要堅持理想,又不能為所欲為。忠是對己,恕是對人。
第二段話(“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對“恕”作了具體闡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孔子道德觀的高度概括。
它既是對“仁者”自身的約束,即要求一個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要尊重他人,體貼他人。這一思想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對于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段話(“巧言、令色”),是從反面告誡(“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君子決不能虛偽諂媚,而應當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應掩飾自己的好惡。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忠恕”的內涵。
第四段話(“人而無信”),是講“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疇乃至中國傳統(tǒng)道德范疇中的重要內容。
“民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重要保證。到了今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對外貿易與交流,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第五段話(“以德報怨”),主張公正平等。孔子雖然主張“恕”,但絕不是無原則地寬容忍讓,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報怨”。
他主張“以直報怨”就是堅持原則;他主張“以德報德”就是公平公正。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時不退讓的,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來求得友誼和睦的。
4.第四節(jié)主要內容: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范、氣度、胸懷和表現(xiàn)。 第一段話(“質勝文則野”)是講“質”與“文”的關系,即儀容舉止與內在素質的關系。
孔子認為君子要講究儀表,但又不能過分修飾,要做到“文質彬彬”,即既樸實又有文采,達到內在美與外表美的高度統(tǒng)一。直到今天,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第二段話(“君子泰而不驕”),以“泰”與“驕”的對比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泰”與“驕”似乎只是一種表象的區(qū)別,但實際上是內在本質的不同。
“泰”,即平和、安適的樣子,表明君子的曠達,虛懷若谷,胸有成竹;“驕”是驕狂,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但其內心卻很空洞,很虛弱。所以,真正有知識、有內涵的人常常顯得很平靜,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張狂、驕縱的人,愈是無知淺薄的人。
ر第三段話(“君子坦蕩蕩”),是君子與小人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君子胸懷寬廣,無所掩飾,不追求虛名富貴,因而是坦蕩的,豁達的;小人總是考慮個人利益,患得患失,顧慮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狹隘,因而總是憂愁、悲觀的。第四段話(“樊遲問仁”),是說君子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處于怎樣的環(huán)境中,都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做人準則。
“居處恭”,應當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獨”。君子即使在無人監(jiān)督的獨處情況下,也要謹受規(guī)矩,嚴格自律。
“執(zhí)事敬”,是。
3. 誰知道《論修身》的原文 幫下忙
論語》之論仁、論修身
論仁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8.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9.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14.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5.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16.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9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20.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 《孔子論修身》內容翻譯
孔子說:“ 只是學習,卻沒有自己的思考,就會迷惘而無所適從; 只是思考,卻不去學習,就會有危險了.” (《論語?為政》)孔子說:“由,我來告訴你什么是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 (《論語?為政》)孔子說:“發(fā)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因為遵循道德而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窮困和 *** ,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因為遵循道德而得到它,君子不擺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時時刻刻不離開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論語?里仁》)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論語?述而》)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論語?子罕》)孔子說:“到了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論語?子罕》)孔子說:“統(tǒng)治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fā)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為不正當,縱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 (《論語?子路》)。
5. 跪求 文言文 解釋 楊雄的《修身》所謂混也.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
語出楊雄《法言》修身卷 【解答】 所謂混也。
意為:這就是(楊子)所說的人性混雜。[這是“注”里的話。
是對上一句的注釋。] 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 意為:“氣(人的主觀精神)”,就是用來達到善或惡的一匹馬吧?[此句是楊雄《法言 修身》的原文。
] 如欲詳細了解,請看說明。 【說明】 在《法言義疏》書中,楊雄原文用大字排,李軌的注文用小字排,因容易區(qū)分,故也不加“注”字(汪榮寶的“疏”因與“注”文字體大小一樣,為便于區(qū)別,前加“疏”字)。
但是變成TXT電子文本后,字體大小不分,注文和原文就混淆了。現(xiàn)在據(jù)掃描本電子書,連同上下文先整理一下,再釋其大意(與提問直接相關的內容加*號表示),并附相關書頁圖片供參考(可點擊放大)。
[楊雄原文]人之性也,善惡混。 〔李軌注〕混,雜也。
荀子以為人性惡,孟子以為人性善,而楊子以為人性雜。三子取譬雖異,然大同儒教,立言尋統(tǒng),厥義兼通耳。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楊子之言,備極兩家,反復之喻,于是俱暢。
[原文]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注〕所謂混也。
*[原文]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 〔注〕御氣為人,若御馬涉道,由通衢則迅利,適惡路則駑蹇。 [原文譯]人的本性,是善惡相混雜的。
〔注文譯〕混是雜的意思。荀子認為人性惡,孟子認為人性善,而楊子以為人性是混雜的。
三位夫子采取的譬喻雖不同,然而根本上與儒家學說是一致的,著書立說尋繹儒家道統(tǒng),其主旨是互相兼通的。只是圣人無狂悖的惡念,狂悖的人克制惡念就能成為圣人。
楊子的話,很周到地融合了孟子、荀子兩家思想,他反復說明,于是意思都能通暢。 [原文譯]修養(yǎng)其本性中善的一面,就成為善人;培植其本性中惡的一面,就成為惡人。
*〔注文譯〕這就是楊子所說的人性混雜。 *[原文譯]“氣(人的主觀精神)”,就是用來達到善或惡的一匹馬吧? 〔注文譯〕駕馭“氣”而做人,好像駕馭馬跑在道路上,從平坦大道上走就十分迅捷,走上了惡劣的道路就變得庸劣。
6. 修身 文言文中文翻譯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1);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2);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3)。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疏(4),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5):“噏噏呰呰(6),亦孔之哀(7)。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注釋〕
(1)修然:整飭的樣子。存:省問。(2)愀(qi3o巧)然:憂懼的樣子。(3)菑(
1i栽):通“災”,害。(4)諍:《集解》作“爭”,據(jù)世德堂本改。(5)引詩見《詩·小雅·小旻》。(6)噏噏(x9吸):同“吸吸”,吸取。呰呰(
!紫):通“訾訾”,詆毀。(7)孔:甚,很。
〔譯文〕
看到善良的行為,一定一絲不茍地拿它來對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為,一定心懷恐懼地拿它來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堅定不移地愛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指責我而指責得恰當?shù)娜耍褪俏业睦蠋煟毁澩叶澩们‘數(shù)娜耍褪俏业呐笥眩话⒄樂畛形业娜耍褪呛ξ业馁\人。君子尊崇老師、親近朋友,而極端憎恨那些賊人;愛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滿足,受到勸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進步,可能么?小人則與此相反,自己極其昏亂,卻還憎恨別人對自己的責備;自己極其無能,卻要別人說自己賢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為像禽獸,卻又恨別人指出其罪惡;對阿諛奉承自己的就親近,對規(guī)勸自己改正錯誤的就疏遠,把善良正直的話當作對自己的譏笑,把極端忠誠的行為看成是對自己的戕害,這樣的人即使想不滅亡,可能么?《詩》云:“亂加吸取亂詆毀,實在令人很可悲。謀劃本來很完美,偏偏把它都違背;謀劃本來并不好,反而拿來都依照。”就是說的這種小人。
7. 高二的 要求背誦的部分,要全的
2009-08-18 15:21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懂得禮儀,可立身于世,四十歲時遇事有主見而不迷惑,五十歲時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能夠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六十歲時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七十歲時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會超越規(guī)矩。”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堅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原文】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文】 原壤(孔子的一個朋友)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順從長輩,尊敬兄長,長大了又沒有什么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殘害道德的人。”
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憂慮自己沒有能力。” 【原文】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責求別人。 ” 【原文】 宰予晝寢。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孔子的學生)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
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又說:“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
【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
孔子說:“不憂慮不害怕便是君子。”司馬牛說:“不憂慮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愧於心,又有什么值得擔憂懼怕呢?”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曾參(孔子的學生)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盡心竭力、推己及人罷了。” 【原文】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 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說:“大概就是‘寬恕’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過分恭敬,左丘明討厭他們,我也討厭他們。
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看不起他們,我也看不起他們。”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牛車沒有輗(連接車轅與架牛橫木的部件),馬車沒有軏(連接車轅與架馬橫木的部件)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又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應該用公正無私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平和大方而不自高自大,小人自高自大而不平和大方。”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原文】樊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guī)規(guī)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說:“孔子的變化在于:其看上去很嚴肅,接近了卻很溫。
文言文罷
——《鹽鐵論·本議》10. 又如:罷棄(廢除);罷廢(廢棄)11. 歸,返回 [return]。如:罷出(退出);罷朝(帝王退朝或臣子罷朝退歸) 1. 表示失望、憤恨,常疊用。如:罷!罷!這樣的媳婦以后必敗。2. 罷在文言文的解釋 罷 bà ①<;動>;罷免。《芋老人傳》:“及為吏,以污...
高中文言文實詞 定,獨,篤,度,斷,奪的解釋 例句 出處 詞性 要詳細...
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論語·先進》 又如:篤論(確當?shù)难哉?;篤見(確切的見解) 豐厚。 如:篤生(上天獨厚于其人,使生而不同于凡常);篤降(篤生);篤顧(猶厚念);篤雅(厚重典雅);篤睦(淳厚和睦) [方]∶安穩(wěn);確定 。如:篤悠悠;篤篤定定 深厚 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
文言文表示罷了
1. 品行不端 [unvirtuous]。如:罷士(品行不端的人);罷民(不從教化、惡劣的人)2. 另見 bà;pí 罷 pí 基本字義 1. 古同“疲”,累。4. 文言文中“罷”字的用法 罷
罷文言文例句
1. 品行不端 [unvirtuous]。如:罷士(品行不端的人);罷民(不從教化、惡劣的人) 2. 另見 bà;pí 罷pí 基本字義 1. 古同“疲”,累。 5. '罷' 的所有古文意思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中的“罷” 是“疲”的意思,“罷病”合起來就是“疲困、貧病交加”...
罷文言文
1. 品行不端 [unvirtuous]。如:罷士(品行不端的人);罷民(不從教化、惡劣的人) 2. 另見 bà;pí 罷pí 基本字義 1. 古同“疲”,累。 6. 文言文中“罷”字的用法 罷 有六種發(fā)音 分別如下: bà 1. 停止。 例:《史記 穣侯列傳》:「穣侯曰:‘善。’乃罷梁圍。」 2. 完畢;已過。 例:《...
相關評說:
新干縣軸承: ______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呼?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第五) 顏淵、季路待.子曰:...
新干縣軸承: ______ 靜以修身,它應該是以靜修身,這里的以意思是把...用來,它的整個意思是用安靜的心態(tài)來修身養(yǎng)性
新干縣軸承: ______ 因此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攬遠人.
新干縣軸承: ______ 高潤百屋,德潤身----《大學》作者:子思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程顥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作者:荀子 天下無現(xiàn)成之度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練而出耳.版--曾國藩 能克己,方能成己.---《傳習錄》作者:徐愛,語出:王守仁(王陽明)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語出:孔子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四書集注》 作者:朱熹 應該夠了吧權
新干縣軸承: ______ 諸子論學八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孔子說:“學過了,然后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共同研究學習)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
新干縣軸承: ______ 語出楊雄《法言》修身卷 【解答】 所謂混也. 意為:這就是(楊子)所說的人性混雜.[這是“注”里的話.是對上一句的注釋.] 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 意為:“氣(人的主觀精神)”,就是用來達到善或惡的一匹馬吧?[此句是楊雄...
新干縣軸承: ______ ﹉﹉歐陽修論作文 近年來孫莘老結識歐陽修,乘機問他怎樣才能寫好文章.歐陽修說:“沒有其它辦法,只有勤奮讀書多動筆,就會寫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寫作太少,又懶于讀書,每寫出一篇,就想超過別人,這樣很少有達到目的的.文章缺點不需要別人指出,只要寫多了,自己能發(fā)現(xiàn). 【注釋】 (1)[頃歲]近年來.(2)[乘間]乘機,乘著間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評.
新干縣軸承: ______ 1:只有注重道德修養(yǎng),清心寡欲,才能集中精力做大事. 2:如果你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有很大的才華;如果你沒有志向,你的學業(yè)肯定不會完成. 3:做事要專心,道德和美好的心靈很重要,要努力學習,有遠大志向.等你長大了,再學就晚了.
新干縣軸承: ______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恥. 3.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241.道雖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