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材料可以稱為史料 材料中哪些屬于史料?哪些屬于對歷史史料的解釋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一般將史料區(qū)分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但二者的界限經常并不明確(例如史記就很難說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榮孟源把史料分為四大類,一般被認為是較為全面合理的傳統(tǒng)史料分類法。第一類為書報,包括歷史記錄、歷史著作、文獻匯編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類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團體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類為實物,包括生產工具、生活資料和歷史事件的遺跡。第四類為口碑,包括回憶錄、調查記錄、群眾傳說和文藝作品。
文字史料
(一)文獻史料:距離要研究的時代較近的人所寫的史書,是研究當時的重要史料。
①史部類。經、史、子、集是戰(zhàn)國古代對學科的劃分標準,史部類即關于歷史的書籍。史部書是我國歷史資料儲藏量最豐富、最集中的寶藏。《四庫全書總目》把史部類分為15個子目,所收書籍連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在史部類圖書中,以正史類最為重要,它是歷代封建王朝官私機構專門編寫的記載各朝代歷史發(fā)展概況的紀傳體史書。人們將其合稱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約4500萬字,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明崇禎17年(1644年)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中國歷史最主要的文獻資料。除正史外,還有如《資治通鑒》等編年史類,《宋史記事本末》等記事本末體類,《國語》、《戰(zhàn)國策》等雜史類,以及各種別史、起居注、實錄、政書等等。都是對正史較為有利的補充記載,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②經、子、集類。"經"字本意是指縱的線,就是訂書的線。演化為古籍的統(tǒng)稱,凡帶有原理原則性的著述,都可以稱作經。漢代以后,專指儒家所傳授的幾種書。而經學開辟的時代,當以孔子定六經為始。清人章學誠提出了"六經皆史"的觀點。經部諸書中,《尚書》、《左傳》本身就是史書;《周禮》、《儀禮》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會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經》包含著許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歷史的重要資料;《詩經》雖是古代一部詩歌總集,但其中蘊含的史料價值也是人們公認的。子部類匯總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學史、古代科學史和當時社會歷史變革的重要史料。集部書系文學性質,不專門記載史事,但里面同樣不乏珍貴的史料。如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別"生動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肅宗三朝的社會情況。集部書中有很多內容可與史書互證、互補,甚至多有史書未曾記載的內容。
③檔案類。檔案分公、私檔案兩種。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建立了國家檔案制度,凡涉及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大事,便記載下來,由專門機構加以保管。故宮博物院是目前我國收藏檔案最豐富的地方,清朝內閣大庫所藏明清兩朝檔案有很多都存于此。各地方所藏歷史檔案的數(shù)量也為數(shù)極為可觀。除公家檔案外,還有大量的私家檔案,如私人信札、筆記、譜牒、契約、帳簿、商號、文書等,對于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區(qū)的經濟狀況、宗法關系和階級關系頗有價值。
④地方志類。地方志是記載各個時期各個地區(qū)的社會生活、歷史變遷、地理沿革、風土人情等情況的書籍。我國歷來重視地方志的編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廣,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地方志一般分為總志和地區(qū)志。總志是全國性的方志,如戰(zhàn)國時的《禹貢》、《山海經》,清朝時的《一統(tǒng)志》;地區(qū)志極為豐富,省、府、州、郡、縣一般都各有其志,記載詳細,內容廣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二)思想或學術著作:反映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學術的發(fā)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戰(zhàn)國時代人的想觀念,借由黃帝內經可了解中國古代人的醫(yī)學以及對人的身體的認識。皇朝經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會思想以及政治社會上的問題等等。
(三)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內容雖有虛構之處,但常可反映當時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觀念等,對于文化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從世說新語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雜劇看元代人的觀念及生活,從金瓶梅觀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四)報刊雜志:為近現(xiàn)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報紙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發(fā)展,以及當時人從不同觀點對此事的了解,娛樂性的報刊則可以觀察當時人的文化和生活。
(五)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遺留:包括如古代的農民歷、商店的帳簿、土地契約書,以及私人來往的書信等。由于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傳下來的東西,常能更真實地反映當時的實際生活及想法。
(六)外國人著述類。外國人有關中國歷史的記載中不乏頗有價值者。如《馬可波羅游記》、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文獻;朝鮮的《李朝密錄》對研究前清的歷史很有幫助。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國外的交往日益頻繁,外國人關于中國的論述也越來越多,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
口述史料
口傳資料是指經歷代口耳傳承得以保存下來的以往人類的言行。梁啟超曾形象地說:"十口相傳為古",說明口傳資料同樣是重要的史料形式。常言說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證實說口耳相傳的作用與碑文記載具有同樣的價值。在文字發(fā)明以前,口耳相傳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利用口傳資料進行歷史研究,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孔子編《春秋》,曾采用不少"所聞"的口傳資料。司馬遷編《史記》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也大量采用了口傳資料。近年來盛行的各種口述錄音資料、回憶錄等等,都是利用口傳資料的表現(xiàn)。但與口傳資料相比,文字資料無疑以其更加豐富且完備而更為重要。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文字材料也極為豐富。
其他史料
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譜等等。
甲骨和金石銘文類。甲骨文是商周時期人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金文以商周青銅器為主。它們都是研究商周時代的珍貴史料,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和《卜辭通纂》總匯了甲骨金文資料。石刻銘文包括石經、造像、墓志、記事碑等,以記事碑的史料價值為最高,它往往記錄了不見史傳的重要史實。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唐太宗時基督教由歐洲傳入中國,在長安建寺傳教的情況。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吐蕃贊普建的《唐蕃會盟碑》,用漢、藏兩種文字記載了兩族人民的親密關系。
圖像類:如繪畫、壁畫、刺繡圖案等,有助于了解當時人的生活及審美觀等,圖像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圖
實物類: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飾品、錢幣、墓葬,用以探討當時人的生活、及觀念等等。這類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發(fā)掘的。
風俗類:借由對于當今流傳風俗文化的觀察,作為討論歷史現(xiàn)像的依據。例如由現(xiàn)今對遺留的民間信仰儀式研究為線索,來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或由現(xiàn)在仍存在的原始民族的研究,來推斷早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傳統(tǒng)史料分類法。
第一類為書報,包括歷史記錄、歷史著作、文獻匯編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類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團體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類為實物,包括生產工具、生活資料和歷史事件的遺跡。
第四類為口碑,包括回憶錄、調查記錄、群眾傳說和文藝作品。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一般將史料區(qū)分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但二者的界限經常并不明確(例如史記就很難說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榮孟源把史料分為四大類,一般被認為是較為全面合理的傳統(tǒng)史料分類法。
第一類為書報,包括歷史記錄、歷史著作、文獻匯編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類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團體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類為實物,包括生產工具、生活資料和歷史事件的遺跡。
第四類為口碑,包括回憶錄、調查記錄、群眾傳說和文藝作品。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一般將史料區(qū)分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但二者的界限經常并不明確(例如史記就很難說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以前的資料。
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怎么區(qū)分?
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區(qū)分方法如下:1、史料按照資料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2、意義不同: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
史料的基本史實
史料的基本史實是指那些經過考證,能夠反映歷史事件真實情況的材料和信息。史料,作為研究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承載著過去的信息和證據。它們可以是文獻記錄、考古發(fā)現(xiàn)、口述歷史、圖像資料等多種形式。基本史實,即這些史料所揭示的、被廣泛接受的歷史事件和事實。這些史料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證,確保其真實性和可靠...
可以為史學研究提供證據的有哪些
史學研究方法:1、讀史證信:閱讀史料和分析史料,發(fā)現(xiàn)歷史的真實是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2、孤證不立:為證明某個結論,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實驗或尋找證據證明。3、二重證據法: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互印證,以考量古代歷史文化,成了一種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4、跨學科研究:以學科間有關...
史記中哪些是一手史料哪些是二手史料
史記》的史料十分豐富,其來源綜合起來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個來源是書籍。凡漢代以前古書,司馬遷無所不采。經書、國語、國策、楚漢春秋、諸子、騷賦等都是他寫史的重要材料來源。他在《史記》的許多篇章里都作了明確的說明。如《三代世表》中說“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shù)……于是以《...
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定義
它們的定義如下: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是根據原始程度來區(qū)分的史料種類。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能反映歷史真實的材料,如檔案、碑刻、遺物等。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一般帶有作者的主觀意見,不能客觀完整地反映歷史真實,如史書、文獻、評論等。例如,如果...
什么是“二手史料”?
二手史料則是指那些基于一手史料之上,由后人整理、研究并形成的材料。它們往往包含了作者的分析與解讀,因此可能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不如一手史料那樣直接反映歷史真相。這類史料常見的有歷史書籍、學術論文、評論等。以清朝歷史為例,研究時可以查閱一手史料,如清代的官方文獻、地方志、奏折等,這些都是...
木牘是實物材料還是文獻材料
木牘既是實物材料也是文獻材料。竹簡木牘,可以歸入實物史料,也可以歸入文字史料。至于究竟歸入哪個類別,則要看研究者利用的是什么信息。1、利用古書(簡牘)上的文字信息,那就視它為文獻史料。2、利用古書(簡牘)的實物信息,那就視它為實物史料。
物質資料與實物史料有何不同?
摘要歷史文獻是與研究時間相近的人所寫的歷史書籍。它們是研究那個時代的重要歷史資料。2、內容不同 物質資料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和歷史事件的遺存。文獻史料由文字資料和口頭資料兩部分組成。口頭材料指的是通過口頭和耳傳而保存下來的過去的言行。3、意義不同 實物史料可以彌補文獻的不足,填補歷史研究...
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
史料根據其價值的不同,可以被劃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也稱作直接史料或原始材料,指的是那些接近歷史事件發(fā)生時產生的資料,它們能夠較為直接地幫助我們理解歷史問題。而第二手史料,即間接史料,是由后人利用第一手史料進行研究并得出的結論或詮釋。
我們一般將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
相比之下,第二手史料則是后人基于第一手資料進行的研究、解讀或轉述,例如學術著作、回憶錄、歷史文獻解讀等。這些資料雖然也能提供歷史視角,但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需要通過嚴謹?shù)目紦万炞C(如D選項所示,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的研究和詮釋)。值得注意的是,文學作品雖然有時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輔助材...
相關評說:
延壽縣中心: ______ 《史記》的史料十分豐富,其來源綜合起來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個來源是書籍.凡漢代以前古書,司馬遷無所不采.經書、國語、國策、楚漢春秋、諸子、騷賦等都是他寫史的重要材料來源.他在《史記》的許多篇章里都作了明確的說明....
延壽縣中心: ______ 帳”字本身與會計核算無關,在商代,人們把帳簿叫作“冊”;從西周開始又把它更名為“籍”或“籍書”;戰(zhàn)國時代有了“簿書”這個稱號;西漢時,人們把登記會計事項的帳冊稱為“簿”.據現(xiàn)有史料考察,“帳”字引申到會計方面起源于...
延壽縣中心: ______ 公文,文書,奏折等 從一些史籍的記載來看,文書、文件和公文這三個要領是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有一個產生和演變的過程. “文書”一詞,最早見于西漢賈誼《新書·過秦下》:“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王充《論...
延壽縣中心: ______ 檔案是人類歷史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它通過自己的記載,向后人揭示歷史的真相,而... 縑帛作為書寫材料有許多優(yōu)點,可以隨意裁剪,質地堅韌輕柔,便于攜帶和保管,故...
延壽縣中心: ______ 西周滅亡于公元前771年,從公元前770年開始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基本上又可分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戰(zhàn)國(前475-前221年).有關這550年的歷史書很多,不過你要的是“歷史文獻”,而“歷史文獻”是指歷史上關于歷史事實的記載...
延壽縣中心: ______ 1、戰(zhàn)爭往往是由政治家而不是士兵引發(fā)的,因此也被視為一種極端的政治外交手段.2、廣義來說,不只是人類有戰(zhàn)爭.螞蟻、黑猩猩等動物也有戰(zhàn)爭行為.它是政治集團、民族(部落)、國家(聯(lián)盟)之間斗爭的最高形式,也是解決爭端的最暴力手段.3、它是解決自然界問題的手段之一,通常被認為是只在原始社會使用的方法.因為它造成了生命的消失,所以在現(xiàn)代人類社會是不被認可的.4、戰(zhàn)爭是一種極端行為,戰(zhàn)爭的產生是領導者為了自己或群體的利益而發(fā)起的行為.這種獲取利益的行為是以他的生命為代價獲得的.本文,關于戰(zhàn)爭的歷史資料,關于戰(zhàn)爭的資料到此就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延壽縣中心: ______ 1、儒家經籍類:《尚書》、《逸周書》、《詩經》、《易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谷梁傳》、《公羊傳》、《國語》、《孝經》 2、史籍類:《史記》、《戰(zhàn)國策》、《竹書紀年》、《世本》、《戰(zhàn)國縱橫家書》、《云夢秦簡》、《水經注》、《山海經》、《穆天子傳》、《資治通鑒》、《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繹史》、《太平廣記》、《路史》 3、諸子著作:《論語》、《孟子》、《荀子》、《莊子》、《墨子》、《管子》、《商君書》、《韓非子》、《呂氏春秋》、《法經》、《十大經》、《老子》、《公孫龍子》、《尉繚子》、《公孫龍子》、《爾雅》
延壽縣中心: ______ 《尚書》-名書簡介作者:孔丘類型:哲學論著成書時間:春秋時期《尚書》-背景搜... 其中保存了若干殷周時代的歷史文件和原始材料. 屬于“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延壽縣中心: ______ 從防護原理上講,如水、木材、聚乙烯塑料等都能較好地慢化并吸收中子.例如,把鉛加入含氫的聚合材料中, 就可以增加防護能力.另外,在含氫的聚合材料中加入硼,就可以部分阻擋輻射,從而減少對...
延壽縣中心: ______ 《國語》記載史實的時間,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約公元前976年),下至韓、 趙、魏滅智伯,共約500年間的歷史,但《國語》不是編年體,它是以國分類.《國語》 中《周語》排在最前面,內容也很豐富,它又和魯,齊、晉、鄭、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