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文言文
1. 古文中的“兀”的意思
兀 wù
部首筆畫
部首:兒 部外筆畫:1 總筆畫:3
五筆86:GQV 五筆98:GQV 倉頡:MU
筆順編號:135 四角號碼:10212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5140
基本字義
1. 高而上平,形容禿山,泛指禿:~鷲。“蜀山~,阿房出。”
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樣子;b.突然;c.昏沉無知的樣子)。突~。
3. 中國元曲中用作發(fā)語詞:~那。~的(dì)(a.這,這個;b.怎么,怎的;c.突然)。
詳細字義
〈形〉
1. (指事。從一,在人上。人頭上一橫,表示高平。本義:高聳特出的樣子)
2. 同本義 [towering and level]
兀,高而上平也。——《說文》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聳挺拔);兀嶁(險峻)
4. 光禿(如毛發(fā))的 [bald]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宮賦》
5. 又如:兀首(頭發(fā)脫落)
6. 茫然無知 [utterly ignorant]
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天。——柳宗元《讀書》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癡呆)
8. 不夠穩(wěn)定 [unstable]。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獨立 [independent]
焉有翡翠橫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吳從先《金小品傳》
10. 昏沉 [dazed]。如:兀兀騰騰(昏昏沉沉)
〈動〉
1. 動搖,搖晃 [shake]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長世者也。——《后漢書》
〈副〉
1. 還;仍然;到目前依舊 [still]。如:兀子(仍然;還);兀自(兀子。還,仍然)
2. 筆挺地 [upright]。如:兀坐(端坐)
1. 這,那 [this;that]。如:兀是誰(那是誰;這是哪一位);兀底(這;這個);兀得(這個;這)
2. [名]∶姓
3. 另見 wū
2. 兀是什么意思
兀字的意思有12種解釋,具體如下:
1.(指事。從一,在人上。人頭上一橫,表示高平。本義:高聳特出的樣子)
2.同本義。又如:兀岸(直聳挺拔);兀嶁(險峻)
3.光禿(如毛發(fā))。又如:兀首(頭發(fā)脫落)
4.茫然無知。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癡呆)
5.不夠穩(wěn)定 。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6.獨立。
7.昏沉 。如:兀兀騰騰(昏昏沉沉)
8.動搖,搖晃。
9.還;仍然;到目前依舊 。如:兀子(仍然;還);兀自(兀子。還,仍然)
10.筆挺地 。如:兀坐(端坐)
11.這,那 。如:兀是誰(那是誰;這是哪一位);兀底(這;這個);兀得(這個;這)
12.姓。
擴展資料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兀傲[wù ào]
高傲:負才~。
2.兀鷲[wù jiù]
鳥類。體長0.9—1.2米。頭和頸部羽毛全部退化而 *** ,翼寬大有力。喙較扁,爪欠鋒利,不能活捉獵物。棲息于山野。常盤旋高空覓食地面大動物的尸體。分布于中國西北山區(qū)。
3.兀立[wù lì]
直立:巍然~。危峰~。
4.突兀[tū wù]
高聳的樣子:怪峰~。~的山石。
5..兀自[wù zì]
仍舊;還是:想起方才的噩夢,心頭~突突地跳。
6.陶兀[táo wù]
酣醉。
7.兀者[wù zhě]
斷去一足的人。
8.崒兀[zú wù]
險峻貌;高聳。
3. 《謝枋得傳》 文言文
謝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陽人也。
至元二十三年,集賢學士程文海薦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為首,辭不起。又明年,行省
丞相忙兀臺將旨詔之。枋得曰:
"
上有堯、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詔。
"
丞相義之,不強也。二十五年,尚書留夢炎以枋得薦。枋得遺書夢炎,終不行。
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見時方以求材為急,欲薦枋得為功。枋得罵曰:
"
天佑仕閩,
無毫發(fā)推廣德意,反起銀冶病民,顧以我輩飾好邪?
"
及見天佑,又傲岸不為禮。天佑怒,
強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師。已而病,遷憫忠寺,見壁間《曹娥碑》
泣曰:
"
小女子猶爾,吾豈
不汝若哉!
"
留夢炎使醫(yī)持藥雜米飲進之,枋得怒曰:
"
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
棄之于地,
終不食而死。
譯文
謝枋得字君直,是信州弋陽人。
至元二十三年,集賢學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薦南宋舊臣二十二人,把謝枋得排在第一位,
他推辭不赴任。第二年,行省丞相忙兀臺帶著圣旨征召他。謝枋得說:
“上有唐堯、虞舜,
下有巢父、許由,我謝枋得的姓名不吉祥,所以不敢奉詔前往。”
丞相認為他很仁義,就沒
有強求他。至元二十五年,尚書留夢炎推薦謝枋得,謝枋得寫信給留夢炎拒絕此事,最終
還是沒有出發(fā)就任。
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見當時朝廷正把尋求人才作為當務之急,就想把推薦謝枋得作為功勞。
謝枋得大罵他說:
“魏天祐在福建做官,絲毫沒有推廣仁義道德的意思,相反,還大興煉銀
來殘害百姓,難道想要我輩來為他做好看的裝飾嗎?”等見到魏天祐,又傲慢而不行禮。
魏天祐大怒,強迫他到北方去。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謝枋得到了京師。不久就病了,遷居到憫忠寺,他看見墻上的《曹娥
碑》文,大哭道:
“小女子尚且那樣(講孝義)
我難道不如她嗎?”留夢炎派醫(yī)生拿來藥
物拌進米粥讓他進食,謝枋得大怒說:
“我想死,你卻要讓我活嗎?”他把藥飯扔在地上,
最終絕食而死。
4. 翻譯 這則古文
譯文
十年的歲月連回家的夢想都不曾有過,此時此刻我獨立青峰之上面對著野水無涯。山雨初停的時候,天地間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經(jīng)歷多少歲月才能修煉成梅花那樣的品格呢?
賞析
謝枋得為文推尊歐、蘇,認為"歐蘇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發(fā)為詞華,經(jīng)天緯地,天下學士皆知所宗"。他對宋末文風頗表不滿,指出"七十年來,文體卑陋極矣"(《與楊石溪書》),于是以振興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調(diào)高奇,很有氣勢。《上丞相劉忠齋書》寫得慷慨憤激,義正詞嚴;《送史縣尹朝京序》。則有見解有感情,于唐宋贈序文中,頗具特色。還有《宋辛稼軒先生墓記》記辛棄疾垂歿之語,以為其"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高度評價辛棄疾的愛國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節(jié)操。
謝枋得詩傷時感舊,沉痛蒼涼,詩風樸素端正,有時也饒有韻致。如《武夷山中》寫道:"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轉(zhuǎn)徙山中的十年歲月,頗含隱痛。《初到建寧賦詩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訣別詩,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風亮節(jié),視死如歸,亦感人至深。
所著《疊山集》16卷,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
5. 古文劉羽仲讀書
劉羽沖者,滄州人。性孤僻,好講古制,實迂闊不可行。嘗倩董天士畫《秋林讀書圖》,紀厚齋先生題云:“兀坐秋樹根,塊然無與伍。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蓋規(guī)之也。偶得古兵書,伏讀經(jīng)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xiāng)兵,與之角,大敗。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jīng)年,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繪圖列說于州官,州官使試于一村。溝洫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
有一個叫劉羽沖的讀書人,性格孤僻,好講古制。一次他偶爾得到一部古代兵書,伏案讀了一年,便自稱可以統(tǒng)率十萬大軍。恰好這時有人聚眾造反,劉羽沖便訓練了一隊鄉(xiāng)兵前往鎮(zhèn)壓,結果全隊潰敗,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鄉(xiāng)里人責怪他。后來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埋頭苦讀了一年,又聲稱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還繪了圖形來游說州官。州官讓他在一個村子里試驗,結果溝渠剛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順著渠道灌入村莊,村里人險些全被淹死,州官責怪他。從此劉羽沖悶悶不樂,每天總是獨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搖頭自語道:“古人豈欺我哉?”一直念著這六個字,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什么是文言文
1、古代漢語是與現(xiàn)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運動以前歷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現(xiàn)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2、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
文言文是什么
是古代漢語的一種書面表達形式。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文言文,是中華古代書面語言的統(tǒng)稱,起源于古代漢語,并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演變。文言文以獨特的詞匯、語法和表達方式...
文言文都有哪些
文言文的種類主要包括古典文獻中的文言文以及近現(xiàn)代仍使用的文言表達。一、古典文獻中的文言文 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書寫形式,常見于古典文獻,如經(jīng)史子集等。這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文言文形式,其特點是語法結構嚴謹,詞匯豐富而精準,常使用古詞語和典雅的表達方式。例如,《史記》、《資治通鑒》、...
文言文有哪些?
文言文舉例:1、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2、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
文言文主要有哪些呢?
文言文:1、《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所求,有所為,有所忠,方...
文言文是什么?有哪些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來說的,簡單理解就是古代的書面語言。文言文包括很多,比如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以及后世發(fā)展出來的韻文(包含詩詞曲賦等)和散文(比如先秦諸子散文、唐宋筆記、明清小說等等...
文言文的分類
文言文語句節(jié)奏劃分三條規(guī)律:一、根據(jù)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jié)奏(主、謂、賓).二、根據(jù)發(fā)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lián)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jié)奏.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因為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jié)奏的前提.在總結經(jīng)驗的同時,打好扎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
有哪些文言文
文言文種類 一、古代散文類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漢語的書寫形式,其中古代散文是最主要的類別。這些散文包括歷史記載、人物傳記、哲理闡述等,如《論語》、《大學》、《孟子》等經(jīng)典著作,都是以文言文形式表達。二、韻文類文言文 除了散文形式的文言文,還有韻文類文言文,例如詩歌。在古代,詩歌是文言文...
十大最美文言文
十大最美文言文:《愛蓮說》、《陋室銘》、《桃花源記》、《(前)赤壁賦》、《岳陽樓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師說》、《(前)出師表》、《阿房宮賦》、《陳情表》。1、《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
什么是文言文?
古代漢語是與現(xiàn)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運動以前歷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現(xiàn)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
相關評說: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兀拼音:[wù] 兀 [釋義] 1.高而上平,形容禿山,泛指禿. 2.高高地突起. 3.中國元曲中用作發(fā)語詞.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漢字結構:獨體結構. 部首:兒,部外筆畫:1,總筆畫:3 解釋: [wù] 1.高而上平,形容禿山,泛指禿:~鷲.“蜀山~,阿房出.” 2.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樣子;b.突然;c.昏沉無知的樣子).突~. 3.中國元曲中用作發(fā)語詞:~那.~的(dì)(a.這,這個;b.怎么,怎的;c.突然). 相關詞匯 組詞 突兀 兀自 兀臬 兀立 兀傲 兀:從一在人上.高而上平也,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jié),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參考資料 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兀(非多音字) 拼音:wù 解釋:1. 高而上平,形容禿山,泛指禿:~鷲.“蜀山~,阿房出.”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樣子;b.突然;c.昏沉無知的樣子).突~.3. 中國元曲中用作發(fā)語詞:~那.~的(dì)(a.這,這個;b.怎么,怎的;c.突然).如果滿意,望采納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讀音一 :wù 【釋義】①高而突起:突兀.②形容山禿的樣子,泛指禿:山峰兀立∣兀鷲.③元曲中作發(fā)語詞. ⒈高而上面平坦的樣子,禿:突、蜀山~、~鷲(猛禽,頭和頸上的羽毛退化而裸露). ⒉茫然無知的樣子:~若無. ⒊元曲里用作發(fā)語詞. ⒋靜止. 組詞:兀傲詞義:倔強孤傲. 組詞:兀立 詞義:直立. 組詞:兀兀詞義:用心的樣子. 組詞:兀自詞義:仍然,還.多見于早期白話. 〖例句〗盤山的山頂上有一塊大石凌空側向兀立著. 3讀音二 :wū (兀突)也作烏涂.①水既不涼也不熱:兀突水.②不干脆,不爽利:你怎么總是干兀突事?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部首:兒部 拼音:wù,wū 釋義: 兀 [wù] 〈形〉 (指事.從一,在人上.人頭上一橫,表示百高平.本義:高聳特出的樣子 兀,高而上平也.——《度說文》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如:兀岸(直聳挺拔);兀...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兀,wu,從一在人上.高而上平也.兀字骨刻文演變: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jié),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兀”是漢語中的一個使用不多的多音字,其讀音有第四聲wù和第一聲wū;造字法:會意;結構:獨體;筆劃:3;五筆:GQV;繁體:兀;鄭碼:GRA;筆順編號:135;四角號碼:10212;Unicode:CJK;統(tǒng)一漢字U+5140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兀 wù 部首筆畫 部首:兒 部外筆畫:1 總筆畫:3 五筆86:GQV 五筆98:GQV 倉頡:MU 筆順編號:135 四角號碼:10212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5140 基本字義 1. 高而上平,形容禿山,泛指禿:~鷲.“蜀山~,阿房出.” 2. 高高地突起:~...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兀讀音:[wù] 部首:兒 釋義: 1.高而上平,形容禿山,泛指禿. 2.高高地突起. 3.中國元曲中用作發(fā)語詞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 “兀”的楷書字體“兀”是漢語中的一個使用不多的多音字,其讀音有第四聲wù和第一聲wū. 部首:尢 造字法:會意 結構:獨體 筆劃:3 五筆:GQV 繁體:兀 [編輯本段]讀音一:wù 【釋義】①高而突起:突兀.②形容山禿的樣子,泛指禿:...
楊浦區(qū)變位: ______[答案] 經(jīng)搜索,收入七萬多漢字的UNICODE超大字集(字庫)沒有符合題意的字.但是有一字較為相近的. 豗,拼音:huī . ①撞擊:擊.波濤相~. ②撞擊聲:“飛湍瀑流爭喧~.” ③豬嘴拱土. 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