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清朝歷代狀元的簡介 清朝歷代狀元的簡介

    1、傅以漸

    傅以漸(1609~1665), 字于磐,號星巖。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qū)人,清朝開國第一位狀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先后負(fù)責(zé)明史、太宗實錄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圣訓(xùn)和通鑒的總裁。

    他體察民情,頗有政聲,曾數(shù)次詔陳時務(wù),請皇帝生養(yǎng)民力,與民休息。傅除書生意氣更難得兼有兵略,并任兵部尚書。后因年邁不斷上書告老還鄉(xiāng),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家中,享年五十七歲。

    2、劉子壯

    劉子壯(1609-1652),字克猷,號稚川,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團(tuán)風(fēng)縣)人 ,明崇禎三年(1630年)舉于鄉(xiāng),寒窗苦讀近二十年,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參加殿試,中一甲一名進(jìn)士,狀元及第,大魁天下,授國史館修撰。

    順治九年(1652)卒于家鄉(xiāng),年僅四十三歲。劉子壯九歲時失去母親,每念母輒為孺子泣,遂名其堂日屺思堂。著有《屺思堂文集》《屺思堂詩集》《劉稚川先生稿》等書傳世。

    3、陳沆

    陳沆[hàng](1785年—1826年,一說1825年),清代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稱為“一代文宗”。

    原名學(xué)濂,字太初,號秋舫,室名簡學(xué)齋、白石山館。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身于下層官僚家庭。

    曾祖父陳嘉霽生前苦讀經(jīng)書,屢試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陳士珂,舉于鄉(xiāng),終生未仕,做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人。其父陳光詔,字金門,清乾隆己亥(1779年)舉人,官授知縣。他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極好。

    陳沆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舉,二十四年(1819年)中進(jìn)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辟,筆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

    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廣東省大主考(學(xué)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

    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為道光六年(1826年)。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dāng)為道光五年(1825年)。后歸葬于浠水縣西調(diào)軍山南麓。

    4、張謇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于江蘇通州海門長樂鎮(zhèn)(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常樂鎮(zhèn))。

    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yè)救國”。中國棉紡織領(lǐng)域早期的開拓者,南通大學(xué)、上海海洋大學(xué)等學(xué)校創(chuàng)始人。

    張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yè)學(xué)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yīng)基地,進(jìn)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xiāng)為基地,努力進(jìn)行發(fā)展近代紡織工業(yè)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

    他一生創(chuàng)辦了20多個企業(yè),370多所學(xué)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寶貴貢獻(xiàn),被稱為“狀元實業(yè)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國近代著名狀元實業(yè)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學(xué)創(chuàng)始人張謇命名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shè)。

    5、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shù)家。

    體仁閣大學(xué)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jī)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先后擔(dān)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后追謚文恭。

    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幼學(xué)歐、褚,初學(xué)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錢灃上追顏真卿,又不受顏字束縛,結(jié)體寬博開張,筆畫剛勁有力,風(fēng)格蒼渾遒勁,樸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瓶廬詩文稿》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傅以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子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翁同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謇



    1、傅以漸

    傅以漸(1609~1665), 字于磐,號星巖。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qū)人,清朝開國第一位狀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先后負(fù)責(zé)明史、太宗實錄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圣訓(xùn)和通鑒的總裁。

    他體察民情,頗有政聲,曾數(shù)次詔陳時務(wù),請皇帝生養(yǎng)民力,與民休息。傅除書生意氣更難得兼有兵略,并任兵部尚書。

    后因年邁不斷上書告老還鄉(xiāng),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家中,享年五十七歲。

    2、馬世俊

    馬世俊(1609-1666),清代詩人,初號野臣,后號甸臣,江蘇溧陽縣人。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狀元,官翰林侍讀。

    馬世俊精于書畫,有“二右”之譽(yù),即書如右軍(王羲之)、畫似右丞(王維)也。其書工于楷,尤善各體書。

    山水好作巨幛,不專師法,而自出杼軸,聳找奪目。有《匡庵詩集》、《京江耆舊集、國(清)朝畫徵續(xù)錄、別裁詩傳》等。

    3、戴有祺

    戴有祺,號瓏嚴(yán),清朝江南金山衛(wèi)(今上海金山)人,康熙三十年(1691)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不久戴有祺便告假回鄉(xiāng)服喪。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降職為候補(bǔ)知縣,他不肯赴任。辭官離京,歸鄉(xiāng)隱居,再不復(fù)出。辭官返鄉(xiāng)后,筑室蔣涇橋(朱涇鎮(zhèn)西),辟小園,取名“慵齋”,后因生活貧困,房屋出售他人。

    晚年化名陳姓,居住在朱涇鎮(zhèn)東部“三道旨”(解放后改名新農(nóng)鎮(zhèn))。著有《慵齋文集》、《尋樂齋詩集》等。

    4、于敏中

    于敏中(1714年—1780年1月14日),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山西學(xué)政于漢翔之孫。宣平知縣于樹范之子。清朝重臣,出身簪纓世家。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一甲一名進(jìn)士(即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軍機(jī)大臣,在乾隆朝為漢臣首揆執(zhí)政最久者。對同在軍機(jī)處的和珅極度反感。其書法風(fēng)格近于董其昌,奉旨敕書《華嚴(yán)經(jīng)》寶塔。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議開館校書,初劉統(tǒng)勛反對,于敏中主力開館。四庫全書館開,于敏中為正總裁。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1780年1月14日)去世,時年66歲,追謚為文襄。

    入祀賢良祠,乾隆五十一年(1786),因疑似牽涉到甘肅監(jiān)糧冒賑之案被撤出賢良祠。于敏中著有《浙程備覽》《臨清紀(jì)略》等。

    5、王杰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偉人,號惺國,陜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有清一代陜西第一名臣。初在南書房當(dāng)值,后經(jīng)多次升遷,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轉(zhuǎn)調(diào)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jī)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xué)士,總理禮部。嘉慶帝即位,仍為首輔。

    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勁直,老成端謹(jǐn),不結(jié)黨營私,不趨炎附勢。嘉慶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追贈為太子太師,謚號文端,祀于北京賢良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傅以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世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戴有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于敏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杰



    ★★★★★★★★
    清朝的文狀元名單
    清朝一共進(jìn)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狀元的列表:
    順治三年(1646年):傅以漸(1609年-1665年,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
    順治四年(1647年):呂宮(1603年-1664年,江蘇常州府武進(jìn)縣人)
    順治六年(1649年):劉子壯(1609年-1653年,湖北黃州府黃岡縣人)
    順治九年(1652年)滿榜狀元:麻勒吉(?-1689年,滿洲正黃旗人)
    順治九年(1652年)漢榜狀元:鄒忠倚(1623年-1654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順治十二年(1655年)滿榜狀元:圖爾宸(?-?,滿洲正白旗人)
    順治十五年(1658年):孫承恩(1619年-1659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順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蘇蘇州府昆山縣人)
    順治十八年(1661年):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蘇鎮(zhèn)江府溧陽縣人)
    康熙三年(1664年):嚴(yán)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繆彤(1627年-1697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啟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韓菼(1637年-1704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歸允肅(1642年-1689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陸肯堂(1650年-1696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蘇金山衛(wèi)(今上海金山區(qū))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與(?-1704年,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蘇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繹(1671年-1706年,江蘇蘇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蘇揚州府寶應(yīng)縣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錦(1657年-1727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趙熊詔(1663年-1721年,江蘇常州府武進(jìn)縣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銘(1668年-1721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應(yīng)銓(?-?,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鄧中岳(?-?,山東東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于振(?-?,江蘇鎮(zhèn)江府金壇縣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陳德華(1696年-1779年,直隸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啟豐(1701年-1784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陳倓(1695年-1739年,江蘇揚州府儀征縣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蘇鎮(zhèn)江府金壇縣人)
    乾隆四年(1739年):莊有恭(1713年-1767年,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乾隆十年(1745年):錢維城(1720年-1772年,江蘇常州府武進(jìn)縣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國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中塘(今屬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吳鴻(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莊培因(1723年-1759年,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臺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畢沅(1730年-1797年,江蘇太倉州鎮(zhèn)洋縣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陜西同州府韓城縣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qū))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張書勛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陳初哲(1736年-1787年,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黃軒(?-?,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吳錫齡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縣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錢棨(1734年-179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長齡(1758年-1814年,江蘇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韞玉(1755年-1837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銜(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嘉慶元年(1796年):趙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嘉慶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嘉慶六年(1801年):顧皋(1763年-1832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嘉慶七年(1802年):吳廷琛(1773年-1844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嘉慶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縣人)
    嘉慶十三年(1808年):吳信中(?-?,祖籍安徽休寧,寄籍江蘇蘇州府吳縣)
    嘉慶十四年(1809年):洪瑩(?-?,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嘉慶十六年(1811年):蔣立鏞(1782年-1842年,湖北天門人)
    嘉慶十九年(1814年):龍汝言(?-1838年,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人)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吳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縣人)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陳沆(1785年-1826年,湖北蘄水縣(今浠水)巴河人)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陳繼昌(1791年-1849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蘭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寄籍安徽天長縣)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廣東吳川縣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頤(1784年-1855年,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鈞(1794-1839年,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吳鐘駿(1798年-1853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鳴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澤縣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劉繹(1798年-1879年,江西永豐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鴻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蘇鎮(zhèn)江府丹徒縣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龍啟瑞(1814年-1858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孫毓桂(山東濟(jì)寧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蕭錦忠(?-?,湖南長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張之萬(1811年-1897年,直隸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陸增祥(1815年-1882年,江蘇太倉人)。
    咸豐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寧波府鄞縣人)
    咸豐三年(1853年):孫如僅(山東濟(jì)寧州人)
    咸豐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咸豐九年(1859年):孫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壽州人)
    咸豐十年(1860年):鐘駿聲(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人(今屬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綺(?-1900年,原為蒙古正藍(lán)旗人,后改為滿洲鑲黃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鈞(1839-1893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樞(1832年-1888年,廣東廣州府東莞人,廣東順德杏壇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陸潤庠(1841年-1915年,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光緒元年(1875年):張謇(江蘇通州人)
    光緒二年(1876年):曹鴻勛(1848年-1910年,山東濰縣人)
    光緒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光緒六年(1880年):黃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寄籍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今南京市))
    光緒九年(1883年):陳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寄籍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
    光緒十二年(1886年):趙以炯(1857年-1907年,貴州貴陽青巖鎮(zhèn)人)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建勛(1848年-1913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光緒十六年(1890年):吳魯(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
    光緒十八年(1892年):劉福姚(?-?,祖籍江西廬陵,寄籍廣西桂林)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駱成驤(四川省資中縣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枧(原名獅山)人)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王壽彭(山東濰縣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劉春霖(直隸肅寧人)

    ★★★★★★★★
    清代武狀元名單
    朱彭壽〈舊典備征》對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匯考,現(xiàn)據(jù)他的記載,將清代武科狀元的科分、姓氏、籍貫、臚列于下:

    順治朝 (7人)

    順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東章邱。
    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順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璽 浙江仁和。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國柱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劉 炎 浙江山陰。
    順治十七年庚子補(bǔ)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蘇上元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維鼐 山東濟(jì)寧。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吳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順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張英奇 直隸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詐 浙江山陰。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國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羅 琪 浙江會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繼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憲武 直隸。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應(yīng)統(tǒng)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張文煥 甘肅寧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緯 京衛(wèi)。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繳煜章 京衛(wèi)。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馬會伯 甘肅寧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維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楊 謙 江蘇儀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隸獻(xiàn)縣。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顯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賽 都 漢軍正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鱗 封榮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鏞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國瓊 漢軍鑲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東膠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齊大勇 直隸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孫宗夏 陜西鎮(zhèn)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馬負(fù)書 漢軍鑲黃。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龍 直隸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華。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賈廷詔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漢軍正黃。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張兆潘 江蘇泰興。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張大經(jīng) 山西風(fēng)臺。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隸獻(xiàn)縣。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顧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國梁 直隸豐潤。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馬 全 山西陽曲。壬中科時已取中探花,名馬瓊,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飛龍 直隸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灝 滿洲正黃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龍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錢治平 順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廣東長樂。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賞 山東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隸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黃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劉 雙 順天大興。
    乾險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劉榮慶 江蘇泰州。
    乾險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馬兆瑞 山東臨清。
    乾險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劉國慶 江蘇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漢軍鑲黃。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飆 山東掖縣,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飛虎

    嘉慶朝 (12人)

    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黃仁勇 廣東海陽.
    嘉慶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龍 直隸阜城。
    嘉慶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寧 廣東南海。
    嘉慶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隸蔓城。
    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年)張聯(lián)元 直隸獻(xiàn)縣。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華清 山承臨潤。
    嘉慶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誠 江西樂平.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馬殿甲 河南鄧州。
    嘉慶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寧 山東益都。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鳳來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開業(yè) 以傳臚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鐘英推升狀元,陜西神木。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蘇 滿洲正黃。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張云亭 直隸清豐。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張從龍 山西臨縣。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陽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吳 鉞 山東蓬萊。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廣金 山西靈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鳳山 河南沿縣。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啟善 滿洲正紅。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隸安肅。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隸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趙云鵬 河南汝陽。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慶 漢軍鑲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張殿華 直隸棗強(qiáng)。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吳德新 直隸東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隸晉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陽春 四川華陽。

    咸豐朝 (5人)
    咸豐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東鋸野。
    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年) 溫常勇 直隸天津。
    咸豐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隸南和.
    咸豐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韓金甲 山東歷城。
    咸豐十年庚申科(1860年) 馬鴻圖 直隸撫寧。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樣 直隸邯鄲。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黃大元 直隸懷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張蜀錦 宜隸廣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陳桂芬 浙江天臺。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張風(fēng)鳴 河南西平。

    光緒朝 (11人)

    光緒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鴻圖 福建侯官。
    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隸天津。
    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黃培松 福建龍泉。
    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年) 楊廷弼 河南祥符。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東昌邑。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夢說 山東陽谷。
    光緒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張憲周 山東琿城。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賡 江蘇海州。
    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張鴻翥 江西鄱陽。
    光結(jié)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國棟 直隸天津。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張三甲 直隸開州。

    以上從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狀元109人。

    要差每個狀元的簡介可以在百度搜索

    清代狀元榜眼探花一覽表
    科考年代 狀 元 榜 眼 探 花 會元及弟名次 二甲 三甲 備 注
    順治三年丙戌科 傅以漸 呂纘祖 李奭棠 李奭棠 探花 77 293
    順治四年丁亥科 呂 宮 程芳朝 蔣 超 李人龍 三甲201 57 238
    順治六年己丑科 劉子壯 熊伯龍 張?zhí)熘?左敬祖 二甲10 77 315
    順治九年壬辰科 鄒忠倚 張永祺 沈 荃 張星瑞 二甲48 77 317
    順治九年滿榜 麻勒吉 折庫納 巴 海 麻勒吉 狀元 7 40 策試滿州進(jìn)士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 史大成 戴王綸 秦 鉽 秦 鉽 77 319
    順治十二年滿榜 圖爾宸 賈 勤 索 泰 賈 勤 榜眼 7 40 賈勤(一作查親)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 孫承恩 孫一致 吳國對 張貞生 二甲65 80 260
    順治十六年己亥科 徐元文 華亦祥 葉方藹 朱 錦 二甲67 96 277 加科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 馬世俊 李仙根 吳 光 陳常夏 三甲137 77 303

    康熙三年甲辰科 嚴(yán)我斯 李元振 秦 弘 沈 珩 二甲1 40 157
    康熙六年丁未科 繆 彤 張玉裁 董 訥 黃礽緒 二甲39 40 112
    康熙九年庚戌科 蔡啟僔 孫在豐 徐乾學(xué) 宮夢仁 57 239 李光地 該科登第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 韓 菼 王度心 徐秉義 韓 菼 狀元  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鴻緒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 彭定求 胡會恩 翁叔元 彭定求 狀元 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 歸允肅 孫 卓 茆薦馨 馬教思 二甲8 40 108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 蔡升元 吳 涵 彭寧求 金德嘉 三甲1 40 136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 陸肯堂 陳元龍 黃夢麟 陸肯堂 狀元 40 121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 沈廷文 查嗣韓 張豫章 范光陽 二甲1 40 103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 戴有祺 吳 昺 黃叔琳 張 瑗 二甲5 40 11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 胡任輿 顧圖河 顧悅履 裴之仙 二甲4 40 125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 李 蟠 嚴(yán)虞敦 姜宸英 汪士竤 二甲1 40 10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 汪 繹 季 愈 王 露 王 露 探花 60 242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 王式丹 趙 晉 錢名世 王式丹 狀元 50 11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 王云錦 呂葆中 賈國維 尚居易 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 趙熊詔 戴名世 繆 沅 戴名世 榜眼 50 23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 王世琛 沈樹本 徐葆光 卜俊民 二甲1 50 124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 王敬銘 任蘭枝 魏廷珍 孫見龍 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萬壽恩科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 徐陶璋 繆曰藻 傅王露 李 錦 二甲8 40 147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 汪應(yīng)銓 張廷璐 沈錫輅 楊爾德 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 鄧種岳 吳文煥 程元章 儲大文 二甲38 40 120

    雍正元年恩科 于 振 戴 瀚 楊 炳 楊 炳 探花 60 180 清世宗登極恩科
    雍正二年甲辰科 陳悳華 王安國 汪德容 王安國 榜眼 80 215 外加欽賜1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 彭啟豐 鄧啟元 馬宏琦 彭啟豐 狀元 50 173
    雍正八年庚戌科 周 澍 沈昌宇 梁詩正 沈昌宇 榜眼 100 296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 陳 倓 田志勤 沈文鎬 陳 倓 狀元 92 233

    乾隆元年丙辰科 金德瑛 黃孫懋 秦蕙田 趙青藜 二甲7 90 251
    乾隆二年恩科 于敏中 林枝春 任端書 何其睿 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極恩科
    乾隆四年己未科 莊有恭 涂逢震 秦勇均 軒轅誥 二甲31 90 235
    乾隆七年壬戌科 金 甡 楊述曾 湯大紳 金 甡 狀元 90 230
    乾隆十年乙丑科 錢維城 莊存與 王際華 蔣元益 二甲8 90 220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 梁國治 陳 柟 汪廷嶼 鄭 忬 二甲8 72 189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 吳 鴻 饒學(xué)曙 周 灃 周 灃 探花 70 170
    乾隆十七年恩科 秦大士 范棫士 盧文弨 邵嗣宗 二甲10 70 158 太后六旬萬壽恩科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 莊培恩 王鳴盛 倪承寬 胡紹鼎 二甲15 70 168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 蔡以臺 梅立本 鄒奕孝 蔡以臺 狀元 70 169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 畢 沅 諸重光 王文治 王中孚 二甲48 80 111
    乾隆二十六年恩科 王 杰 胡高望 趙 翼 陳步瀛 二甲7  66 148 太后七旬萬壽恩科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 秦大成 沈 初 韋謙恒 孫效曾 二甲2 55 130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 張書勛 姚 頤 劉躍云 胡 珊 二甲65 69 141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 陳初哲 徐天柱 陳嗣龍 徐 烺 二甲7 50 98
    乾隆三十六年恩科 黃 軒 王 增 范 衷 邵晉涵 二甲30 55 103 太后八旬萬壽恩科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 金 榜 孫辰東 俞大猷 孫辰東 榜眼 54 105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 吳錫齡 汪鏞 沈清藻 嚴(yán) 福 二甲5 52 103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 戴衢亨 蔡廷衡 孫希旦 繆祖培 三甲14 51 103
    乾隆四十五年恩科 汪如洋 江德量 程昌期 汪如洋 狀元   51 101 高宗七旬萬壽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 錢 棨 陳萬青 汪學(xué)金 錢 棨 狀元 56 111 錢棨連中三元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 茹 棻 邵 瑛 邵玉清 侯健融 二甲11 40 69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 史致光 孫星衍 董教增 顧 鈺 三甲3 45 89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 胡長齡 汪廷珍 劉鳳誥 錢 楷 二甲1  33 62
    乾隆五十五年恩科 石韞玉 洪亮吉 王宗誠 朱文翰 二甲15 33 61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 潘世恩 陳 云 陳希曾 吳貽詠 三甲27 29 49
    乾隆六十年恩科 王以銜 莫 晉 潘世璜 王以鋙 三甲103 18 90 高宗禪位仁宗恩科

    嘉慶元年丙辰科 趙文楷 汪守和 帥承瀛 袁 櫆 三甲13 40 101
    嘉慶四年己未科 姚文田 蘇兆登 王引之 史致儼 二甲12 74 143
    嘉慶六年恩科 顧 皋 劉彬士 鄒家燮 馬有章 三甲165 98 174 高宗九旬萬壽恩科
    嘉慶七年壬戌科 吳廷琛 李宗昉 朱士彥 吳廷琛 狀元 84 161
    嘉慶十年乙丑科 彭 浚 徐 颋 何凌漢 胡 敬 二甲22 96 144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 吳信中 謝階樹 石承藻 劉嗣綰 二甲48 115 143
    嘉慶十四年恩科 洪 瑩 廖金城 張岳崧 孔傳綸 二甲14 100 138 仁宗五旬萬壽恩科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 蔣立鏞 吳毓英 吳廷珍 朱壬林 二甲49 92 142 林則徐 該科登第
    嘉慶十九年甲戌科 龍汝言 祝慶蕃 伍長華 瞿 溶 二甲2 100 124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 吳其浚 凌泰封 吳清鵬 龐大奎 三甲14
    100 152
    嘉慶二十四年恩科 陳 沆 楊九畹 胡達(dá)源 費庚吉 二甲28
    99 122 仁宗六旬萬壽恩科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 陳繼昌 許乃普 陳 鑾 陳繼昌 狀元 100 143

    道光二年恩科 戴蘭芬 鄭秉恬 羅文俊 呂龍光 二甲21 100 119 清宣宗登極恩科
    道光三年癸未科 林召棠 王廣蔭 周開麒 杜受田 二甲1 107 136
    道光六年丙戌科 朱昌頤 賈 楨 帥方蔚 王慶元 二甲103 110 152
    道光九年己丑科 李振鈞 錢福昌 朱 蘭 劉有慶 三甲55 106 112
    道光十二年恩科 吳鐘駿 朱鳳標(biāo) 季芝昌 馬學(xué)易 三甲24 100 103 清宣宗五旬萬壽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 汪鳴相 曹履泰 蔣元溥 許 楣 二甲17 100 117 曾國藩 該科登第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 劉 繹 曹聯(lián)桂 喬晉芳 張景星 二甲57
    117 152
    道光十六年恩科 林鴻年 何冠英 蘇敬衡 夏子齡 二甲38 72 97 太后六旬萬壽恩科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 鈕福保 金國均 江國霖 王振綱 二甲75 82 109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 李承霖 馮桂芳 張百揆 吳敬羲 二甲21 87 90
    道光二十一年恩科 龍啟瑞 龔寶蓮 胡家玉 蔡念慈 二甲5 96 103 清宣宗六旬萬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 孫毓桂 周學(xué)濬 馮培元 焦春宇 三甲9 106 100 周學(xué)濬(即:浚)
    道光二十五年恩科 蕭錦忠 金鶴清 吳福年 蔣超伯 二甲79 98 116 太后七旬萬壽恩科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 張之萬 袁績懋 龐鐘璐 許彭壽 二甲1 110 118 李鴻章 該科登第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 陸增祥 許其光 謝 增 鄒石麟 二甲49 104 105

    咸豐二年恩科 章 鋆 楊泗孫 潘祖蔭 孫慶咸 二甲46 108 128 清文宗登極恩科
    咸豐三年癸丑科 孫如僅 吳鳳藻 呂朝瑞 吳鳳藻 榜眼 107 112
    咸豐六年丙辰科 翁同龢 孫毓汶 洪昌燕 馬元瑞 二甲47 100 113
    咸豐九年己未科 孫家鼐 孫念祖 李文田 馬傳煦 二甲24 86 91
    咸豐十年恩科 鐘駿聲 林彭年 歐陽保極 徐致祥 二甲75 80 106 文宗三旬萬壽恩科

    同治元年壬戌科 徐 郙 何金壽 溫忠翰 李慶沅 三甲50 72 118
    同治二年恩科 翁曾源 龔承鈞 張之洞 黃體芳 二甲10 78 119 清穆宗登極恩科
    同治四年乙丑科 崇 綺 于建章 楊 霽 廖鶴年 三甲143 100 142
    同治七年戊辰科 洪 鈞 黃自元 王文在 蔡以瑺 二甲60 127 140
    同治十年辛未科 梁燿樞 高岳崧 郁 昆 李聯(lián)珠 三甲59 120 200 梁燿(即:耀)樞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 陸潤庠 譚宗浚 黃貽楫 秦應(yīng)逵 三甲58 132 202

    光緒二年恩科 曹鴻勛 王賡榮 馮文蔚 陸殿鵬 三甲121 156 165 清德宗登極恩科
    光緒三年丁丑科 王仁堪 余聯(lián)沅 朱賡飏 劉秉哲 三甲2 131 194
    光緒六年庚辰科 黃思永 曹詒孫 譚鑫振 吳樹芬 二甲30 133 193 吳樹芬(一作棻)
    光緒九年癸未科 陳 冕 壽 耆 管廷獻(xiàn) 甯本瑜 二甲19 124 181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 趙以炯 鄒福保 馮 煦 劉 培 三甲33
    130 186 徐世昌 該科登第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 張建勛 李盛鐸 劉世安 許葉芬 二甲10 132 161
    光緒十六年恩科 吳 魯 文廷式 吳蔭培 夏曾佑 二甲87 136 187 夏曾(一作增)佑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 劉福姚 吳士鑒 陳伯陶 劉可毅 二甲46 132 182 劉可毅原名劉毓麟
    光緒二十年恩科 張 謇 尹銘綬 鄭 沅 陶世鳳 三甲140 132 179 太后六旬萬壽恩科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 駱成驤 喻長霖 王龍文 陳海梅 99 190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 夏同龢 夏壽田 俞陛云 陸曾煒 二甲54 150 193 陸曾(一作增)煒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 王壽彭 左 霈 楊兆麟 周蘊(yùn)良 二甲49 138 174
    光緒三十年恩科 劉春霖 朱汝珍 商衍鎏 譚延闿 二甲35 120 150 太后七旬萬壽

      說明:
      (1)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嚴(yán)我斯、李元振二人均為順治十八年辛丑科進(jìn)士,本科補(bǔ)殿試。
      (2)康熙39年庚辰科(1700):汪繹為康熙36年丁丑科進(jìn)士,本科補(bǔ)殿試。
      (3)乾隆54年己酉科(1789):乾隆55年值清高宗八旬萬壽,改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舉行。
      (4)道光12年壬辰恩科(1832):本科因清宣宗五旬萬壽,改正科為恩科;正科推遲到下年舉行
      (5)道光20年庚子科(1840):道光21年辛丑科值清宣宗六旬萬壽,改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舉行。
      (6)光緒29年癸卯科(1903):光緒27年辛丑值清德宗三旬萬壽,原定改為恩科,正科則推遲一年于次年(壬寅)舉行,但因北京貢院于庚子被毀,二科均暫停,至本年始合并補(bǔ)行。
      (7)光緒30年甲辰恩科(1904):本科因太后七旬萬壽,改正科為恩科。
      (8)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會試會元宮夢仁及弟于康熙十五年丙辰科二甲5名。

      (9)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會試會元陳海梅及弟于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三甲79名。

      (10)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年):西太后七十大壽時增開的“甲辰恩科”,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科科舉考試。光緒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批準(zhǔn)了袁世凱等人的奏請,頒詔《清帝諭令停科舉以廣學(xué)校》,斷然宣布“廢科舉”。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狀元?
    一、隋朝狀元名單 張損之、孫伏伽、侯君、素楊纂、房玄齡、溫彥博、黃鳳麟。二、唐朝狀元名單 三、五代十國狀元名單 四、宋朝狀元名單 五、遼朝狀元名單 六、西夏狀元名單 李遵頊。七、金朝狀元名單 八、元朝狀元名單 九、明朝狀元名單 十、清朝狀元名單 十一、大西國狀元名單 龔濟(jì)民、張大受。十二...

    中國歷朝狀元有多少人
    1. 鄭顥:唐朝宰相鄭絪之孫,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狀元及第,后歷任右拾遺、翰林學(xué)士等職。2. 趙楷:宋徽宗第三子,封鄆王,自小聰明伶俐,善畫花鳥,曾獲得進(jìn)士第一名。3. 王維:唐朝著名詩人和畫家,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以山水田園詩聞名,與孟浩然并稱“王孟”。4. 傅善祥:南京人...

    歷朝歷代狀元一覽表
    安徽歷代狀元一覽表:1. 吳潛(1196-1262),字毅夫,號履齋,原籍休寧縣城,寄籍宣州寧國縣,宋寧宗嘉定年間(1217)丁丑科狀元。吳潛歷任要職,兩度為相。理宗寶慶四年(1256),升任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景定三年(1262)逝世。有說法指其被賈似道黨徒毒死。德祐元年(1275),追封原職,...

    中國古代十大狀元簡介
    康海明憑借過人的才情和堅持,最終贏得殿試,成為最受人推崇的狀元,南京人以他自豪,稱其為風(fēng)水所出。史大成的狀元故事富有傳奇色彩,他的書法才華使他成為欽定的狀元,驗證了浙江狀元的傳奇。李蟠以能吃和苦學(xué)聞名,殿試時帶饅頭應(yīng)對,最后康熙帝破例讓他成為“餑餑狀元”。畢沅的狀元之路最是僥幸,他在...

    中國古代有多少個狀元,他們分別是誰
    金代狀元榜 劉 偽 許 必 胡 礪 趙 洞 石 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 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杰 孟宗獻(xiàn) 徒單鎰 張行簡 王 澤 孫用康 楊云翼 張 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 演 張 本 李獻(xiàn)能 斡勒業(yè)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盧 亞 李 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 海 李 ...

    狀元簡介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其中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則被稱為狀元。唐朝時,舉人赴京參加禮部試,居首者被稱為狀頭,因此有了狀元之稱。自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各朝,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廢除,科舉制共存在近1300年。在“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

    宋朝進(jìn)士名單一覽表
    47太祖朝建隆元年庚申(960年) 科 登進(jìn)士第19人【狀元】:楊礪,字汝礪,京兆府鄂縣人。初授鳳州團(tuán)練推官。歷翰林學(xué)士,仕至工部侍郎、樞密副使。贈兵部尚書。【榜眼】:周立舜建隆二年辛酉【961年) 科 登進(jìn)士第11人 【狀元】:張去華,字信臣,開封府襄邑縣人。歷轉(zhuǎn)運使,知杭州、蘇州,以...

    江蘇在歷史上出過多少狀元?詳細(xì)的介紹一些都有誰?
    歷任陜甘學(xué)政、內(nèi)閣學(xué)士、工部、刑部尚書、軍機(jī)大臣、協(xié)辦大學(xué)士。是同治、光緒兩朝皇帝的老師。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 翁曾源,江蘇常熟人,1863年(清同治二年)狀元。 洪鈞,江蘇吳縣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湖北學(xué)政。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

    狀元歷史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下的佼佼者,其歷史可追溯至隋朝,正式確立于唐朝,至宋朝已臻完善。從622年至1904年,共有1282年間,各朝代共選拔出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明確記錄的)。狀元的稱呼,源于科考中成績最優(yōu)異的考生,相當(dāng)于今天的高普考榜首。在史籍中,約有七百多位狀元留下名字,他們都是在...

    中國歷代文狀元內(nèi)容簡介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文狀元這一稱號承載著深遠(yuǎn)的影響,他們是科舉制度的杰出代表,象征著榮耀與輝煌。他們有的如同璀璨的明星,一鳴驚人,家族因此而顯赫;有的則歷經(jīng)十年磨一劍,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坎坷與辛酸,卻也品嘗了人生的甜酸苦辣。此書在原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了擴(kuò)充和修訂,詳盡地涵蓋了從唐朝至...

    相關(guān)評說:

  • 超儀13393085147: 中國古代出了多少名狀元? -
    北寧市合成: ______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始人是隋文帝、隋煬帝.如果以杜佑《通典》中始于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的說法為準(zhǔn),那么到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廢科舉為止,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歷史. 科舉的原意是分科舉士.但從唐朝起,就偏進(jìn)士科,...
  • 超儀13393085147: 清朝嘉慶年間,出來一個響水的武狀元,什么名字
    北寧市合成: ______ 徐開業(yè),清朝狀元,字健庵,號丹岑,鹽城響水縣六套人,生于乾隆53年(1788年).嘉慶25年(1820年)武科應(yīng)試,他中頭名狀元,大魁天下,年值33歲,歷任御前一等花翎侍衛(wèi)、陜西都閫府宜君營參將等職.皇帝授予他武功將軍,晉封武顯將軍,其夫人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道光11年(1831年)11月7日在潼關(guān)陣地上帶甲而終,年僅44歲.徐開業(yè)不僅是武狀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精通文學(xué),寫有許多名詩.可說文武雙全,名揚天下.
  • 超儀13393085147: 清朝的狀元,榜眼,探花,是怎么回事? -
    北寧市合成: ______ 最佳答案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jìn)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jī)會比同榜者快.
  • 超儀13393085147: 清朝末年的狀元實業(yè)家是?清朝末年的狀元實業(yè)家是誰
    北寧市合成: ______ 張謇考中狀元,當(dāng)上翰林院修撰,鑒于甲午戰(zhàn)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xiàn)“救貧”“ 塞漏”的抱負(fù),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yè)救國”的實踐,...
  • 超儀13393085147: 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是清朝末年的誰? -
    北寧市合成: ______[答案] 劉春霖是光緒甲辰科狀元,正式名稱應(yīng)為“一甲一名進(jìn)士及第”.這年是清末光緒三十年,即公元一九零四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會試”.自此之后,在中國歷史上持續(xù)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便徹底結(jié)束.“三鼎甲”:狀元...
  • 超儀13393085147: 科舉制下的“三甲”是什么? -
    北寧市合成: ______[答案] 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時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yù),是在最后一關(guān)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后的殿試)中,得到進(jìn)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
  • 超儀13393085147: 請問清朝有木有一個叫做彭峻(俊)的狀元呢? -
    北寧市合成: ______ 你要問的是彭浚吧,嘉慶十年狀元.彭浚(1769~1833) 字映旟,號寶臣,清湖南衡山縣沱字十五區(qū)王子塘(今衡東縣珍珠鄉(xiāng)黃梓塘村)人.曾就讀岳麓書院,嘉慶十年(1805)中...
  • 超儀13393085147: 明清兩朝,廣東出了幾個文武狀元?…… -
    北寧市合成: ______ 1倫文敘:廣東南海(今南海市)人,字伯疇,號迂岡.生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卒于正德八年(1513年),明朝弘冶十二年(1499年)巳未科狀元. 2、林大欽:廣東海陽(今潮州市)人,字敬夫,號東莆.生于明正德六年(1512年)...
  • 超儀13393085147: 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北寧市合成: ______ 明代三人,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tǒng)年間的商輅二人、還有萬歷年間的楊守勤 清代兩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狀元錢檠,他是江南(江蘇)解元 陳繼昌,道光間三元及第 另外還有一位清初的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獨占“四元”.他本來是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浙江武鄉(xiāng)試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參加新王朝的武舉,獲順治八年(1651武鄉(xiāng)試解元,接著順治九年武會試會元,殿試又得狀元,是名符其實的“連捷三元”.王玉體貌偉岸,武力絕倫,甚得順治賞識,曾任天津鎮(zhèn)總兵等職.
  • 超儀13393085147: 歷史上有沒有人考上狀元卻無官可做的?進(jìn)入翰林院是否有無品的?還有
    北寧市合成: ______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
  •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v|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在线影院|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午夜刺激黄瓜西瓜葡萄榴莲|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精品无码天堂AV|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综合色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