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語文21-25課的通假字 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 文言句式 全部 有哪些?! 初一人教版語文上冊25課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21 論語六則
21.1 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悅”的古字,愉悅,高興。
2、學(xué)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
3、誨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4、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21.2 詞類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詞作狀語;
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形容詞作名詞。新,新的知識,形容詞作名詞。
傳不習(xí)乎:傳,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
學(xué)而時習(xí)之:時,名詞作狀語,可譯為按時。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優(yōu)點長處”。
見賢思齊焉: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可譯為賢人。齊,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表示看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詞代理活用作狀語。
21.3 一詞多義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轉(zhuǎn)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順承連詞(溫故而知新)。
(3)并列連詞(任重而道遠)。
21.4 古今異義
學(xué)而時習(xí)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
“習(xí)”:古義:復(fù)習(xí),今義:學(xué)習(xí)。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shù),虛數(shù) 今義:數(shù)詞,三。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范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yōu)點,今義:善良的人。
“從”古義:跟從(學(xué)習(xí)),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范圍)。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
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
22
古今異義
1:兒女古義:子侄輩,指家中的年輕一代人今義:指子女
2:因 古義:趁,乘,憑借今義:因為
3:文義古義:詩文 今義:文章的意思
4.去 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
5.委 古意:丟 下、舍棄 今意:委屈、委托
6.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
7.引 古義:拉 今義:領(lǐng)
22.2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讀fou(二聲)表示否定。相當(dāng)于“嗎?”
22.3 詞類活用
1、友人慚 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22.4 一詞多義
1、則:A.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就是) B.學(xué)而不思則罔(就)
2、信:A.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守信) B.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3、日:A.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急(日子)B.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太陽)
4、是:A.日中不至,則是無信(是,判斷詞)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代詞)
5、時:A.元方時年七歲(當(dāng)時)B.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
6、乃:A.去后乃至(才)B.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23 傷仲永
虛詞用法
之:
1.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2. 受之人——兼詞之于。
3.卒之為眾人——取獨不譯。
于:
1、環(huán)謁于邑人——介詞到。
2、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3、賢于材人遠矣——介詞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詞被引出動作的對象。
自:
還自揚州從。
然:
泯然眾人矣 ——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
父利其然也 ----- 代詞,這樣。
5.1 古今異義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是:古義“自是”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 今義或許,或者。
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 今義表示文章內(nèi)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稍稍: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眾人古義平常人。 今義許多人大家。
先人古義王安石死去的父親。今義自己的前輩。
5.2 詞類活用
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驚奇、詫異”的 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認(rèn)為……有利可圖”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把……當(dāng)作賓客”的意思
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5.3 一詞多義
自
1.并自為其名名詞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聞
1. 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2. 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其
1.其詩以養(yǎng)父母代詞這
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賓客
1.稍稍賓客其父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名詞客人
為
1.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動詞作為
2.卒之為眾人動詞成為
賢
1.賢于材人遠矣勝過 名詞作動詞)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有才能
5.4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省略賓語 “不使學(xué)”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xué)”“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補充為“受之于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借于旁近與之”。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4.通假字
①“扳”通“攀”
②“材”通“才”
沈琳13087124377: 初一語文 《山市》 通假字,古今通義字和一詞多義字有什么?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一切烏有(“烏”通“無”,沒有的意思) 有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裁”通“才”) 直接霄漢:古義是一直連接到. 今義是不經(jīng)過中間的事物.
沈琳13087124377: 七上課文《梟逢鳩》中的通假字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一、《勸學(xué)》 1、通假字: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再.副詞. “暴”通“曝”,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
沈琳13087124377: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的詞字義,通假字,詞類活用有哪些?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通假字 1、項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5、一切烏有 “烏”...
沈琳13087124377: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有多少種類型?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文言文中的特殊字形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某個字的某一意項,古今的寫法不同. 比如文言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應(yīng)使用“暮”字,表達“日暮”等意思時,卻用了“莫”字.這是因為,該文寫作時,漢字中尚沒有“暮”字.“莫”字本身原意即今...
沈琳13087124377: 文言文通假字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初中語文文言文通假字集(語文版) 【七(上)】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六則》)“說(yuè)”:通“悅”,愉快. 2、思而不學(xué)則罔,學(xué)而不思則殆.(《論語六則》)“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識之...
沈琳13087124377: 語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六單元通假字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21、《桃花源記》1、要通“邀” 23、《核舟記》1、詘通“屈" 2、衡通“橫”3、有通“又”24、《大道之行也》1、矜通“鰥”25、《杜甫詩三首》1、曾通“層”26、《觀潮》1、闕通“缺”29、《湖心亭看雪》1、蕘通“橈”
沈琳13087124377: 初中語文1~4冊的通假字和一詞多意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漢字的歷史悠久,演變復(fù)雜.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關(guān)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現(xiàn)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里用“...
沈琳13087124377: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的25課《世說新語》兩則,《詠雪》和《陳太丘于友期》什么意思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兩個題目意思為“稱贊雪”和“陳太丘和朋友預(yù)先約定好一起出行” 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大哥的長子胡兒說:...
沈琳13087124377: 初中語文上下冊所有古文的通假字,有那些,寫給我謝謝!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漢字的歷史悠久,演變復(fù)雜.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關(guān)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現(xiàn)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里用“...
沈琳13087124377: 初一上學(xué)期的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 -
奉新縣球軸: ______ 童趣: 通假字 項為之強,強,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論語十則: 通假字 不亦說乎:“ 說”同“悅” ,愉快; 誨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是知也:“知”同“智”聰明 古今異義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
21.1 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悅”的古字,愉悅,高興。
2、學(xué)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
3、誨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4、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21.2 詞類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詞作狀語;
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形容詞作名詞。新,新的知識,形容詞作名詞。
傳不習(xí)乎:傳,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
學(xué)而時習(xí)之:時,名詞作狀語,可譯為按時。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優(yōu)點長處”。
見賢思齊焉: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可譯為賢人。齊,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表示看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詞代理活用作狀語。
21.3 一詞多義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轉(zhuǎn)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順承連詞(溫故而知新)。
(3)并列連詞(任重而道遠)。
21.4 古今異義
學(xué)而時習(xí)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
“習(xí)”:古義:復(fù)習(xí),今義:學(xué)習(xí)。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shù),虛數(shù) 今義:數(shù)詞,三。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范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yōu)點,今義:善良的人。
“從”古義:跟從(學(xué)習(xí)),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范圍)。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
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
22
古今異義
1:兒女古義:子侄輩,指家中的年輕一代人今義:指子女
2:因 古義:趁,乘,憑借今義:因為
3:文義古義:詩文 今義:文章的意思
4.去 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
5.委 古意:丟 下、舍棄 今意:委屈、委托
6.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
7.引 古義:拉 今義:領(lǐng)
22.2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讀fou(二聲)表示否定。相當(dāng)于“嗎?”
22.3 詞類活用
1、友人慚 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22.4 一詞多義
1、則:A.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就是) B.學(xué)而不思則罔(就)
2、信:A.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守信) B.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3、日:A.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急(日子)B.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太陽)
4、是:A.日中不至,則是無信(是,判斷詞)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代詞)
5、時:A.元方時年七歲(當(dāng)時)B.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
6、乃:A.去后乃至(才)B.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23 傷仲永
虛詞用法
之:
1.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2. 受之人——兼詞之于。
3.卒之為眾人——取獨不譯。
于:
1、環(huán)謁于邑人——介詞到。
2、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3、賢于材人遠矣——介詞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詞被引出動作的對象。
自:
還自揚州從。
然:
泯然眾人矣 ——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
父利其然也 ----- 代詞,這樣。
5.1 古今異義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是:古義“自是”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 今義或許,或者。
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 今義表示文章內(nèi)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稍稍: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眾人古義平常人。 今義許多人大家。
先人古義王安石死去的父親。今義自己的前輩。
5.2 詞類活用
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驚奇、詫異”的 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認(rèn)為……有利可圖”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把……當(dāng)作賓客”的意思
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5.3 一詞多義
自
1.并自為其名名詞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聞
1. 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2. 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其
1.其詩以養(yǎng)父母代詞這
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賓客
1.稍稍賓客其父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名詞客人
為
1.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動詞作為
2.卒之為眾人動詞成為
賢
1.賢于材人遠矣勝過 名詞作動詞)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有才能
5.4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省略賓語 “不使學(xué)”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xué)”“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補充為“受之于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借于旁近與之”。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4.通假字
①“扳”通“攀”
②“材”通“才”
相關(guān)評說:
奉新縣球軸: ______ 一切烏有(“烏”通“無”,沒有的意思) 有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裁”通“才”) 直接霄漢:古義是一直連接到. 今義是不經(jīng)過中間的事物.
奉新縣球軸: ______ 一、《勸學(xué)》 1、通假字: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再.副詞. “暴”通“曝”,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
奉新縣球軸: ______ 通假字 1、項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5、一切烏有 “烏”...
奉新縣球軸: ______ 文言文中的特殊字形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某個字的某一意項,古今的寫法不同. 比如文言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應(yīng)使用“暮”字,表達“日暮”等意思時,卻用了“莫”字.這是因為,該文寫作時,漢字中尚沒有“暮”字.“莫”字本身原意即今...
奉新縣球軸: ______ 初中語文文言文通假字集(語文版) 【七(上)】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六則》)“說(yuè)”:通“悅”,愉快. 2、思而不學(xué)則罔,學(xué)而不思則殆.(《論語六則》)“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識之...
奉新縣球軸: ______ 21、《桃花源記》1、要通“邀” 23、《核舟記》1、詘通“屈" 2、衡通“橫”3、有通“又”24、《大道之行也》1、矜通“鰥”25、《杜甫詩三首》1、曾通“層”26、《觀潮》1、闕通“缺”29、《湖心亭看雪》1、蕘通“橈”
奉新縣球軸: ______ 漢字的歷史悠久,演變復(fù)雜.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關(guān)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現(xiàn)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里用“...
奉新縣球軸: ______ 兩個題目意思為“稱贊雪”和“陳太丘和朋友預(yù)先約定好一起出行” 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大哥的長子胡兒說:...
奉新縣球軸: ______ 漢字的歷史悠久,演變復(fù)雜.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關(guān)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現(xiàn)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里用“...
奉新縣球軸: ______ 童趣: 通假字 項為之強,強,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論語十則: 通假字 不亦說乎:“ 說”同“悅” ,愉快; 誨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是知也:“知”同“智”聰明 古今異義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