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了解杜甫的基本文學常識(名、時、地、評、作)。 杜甫的文學常識是什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筑陸渾莊,于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于東京仁風里。六月,還殯于河南縣,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范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后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后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岳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jié)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為太常卿,公復上詩求助。又進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云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王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洼,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從蘆子關奔行在所。途中為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于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為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戰(zhàn)死。郭子儀復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游。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yè)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復以載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共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居公之鄰舍。四月,玄宗親享九廟,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賀蘭進明譖,貶為邠州刺史。公坐管黨,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是秋,嘗至藍田縣訪崔興宗、王維。冬末,以事歸東都陸渾莊,嘗遇孟云卿于湖城縣城東。
    759己亥肅宗干元二,史思明稱燕王。杜甫四十八歲。春,自東都歸華州(陜西華縣),途中作三吏、三別六首。時屬關輔饑饉。遂以七月棄官西去。度隴,赴秦州(甘肅天水)。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武、鄭虔、畢曜、薛據及張彪詩。時贊公亦謫居秦州,嘗為公盛言西枝村之勝,因作計卜居。置草堂,未成,會同谷宰來書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皆有詩。至同谷,居栗亭。貧益甚,拾橡栗,掘黃獨以自給。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經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柜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歲終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時高適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適即寄詩問訊。
    760庚子肅宗上元一(干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馬遺貲營造,徐卿(疑即知道)、蕭實、何雍、韋班(應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開歲始事,季春落成。時韋偃寓居蜀中,嘗為公畫壁。初秋,暫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適。冬,復在成都。
    761辛丑肅宗上元二,史朝義殺史思明。杜甫五十歲。居草堂。開歲,又往新津。二月,歸成都。秋,至青城。旋又歸成都。是時多病,生計艱窘。始有遷地吳楚之念。冬,高適至成都,嘗同王掄過草堂會飲。
    762壬寅肅宗寶應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詩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歲。自春至夏,居草堂。與嚴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七月,送嚴武還朝,以舟至綿州,抵奉濟驛,登陸,遂分手而還。會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頗有東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縣,到金華山玉京觀,尋陳子昂讀書堂遺跡。又訪縣北東武山子昂故宅。旋復南之通泉縣,訪郭元振故居,于慶善寺觀薛稷書畫壁。又于縣署壁后觀稷所畫鶴。
    763癸卯代宗廣德一(寶應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復思東下吳楚。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復別梓赴閬。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因急歸梓。十一月,將出峽為吳楚之游,于是命弟占歸成都檢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廣德二,杜甫五十三歲。春首,自梓州絜家東荍出峽,先至閬州。會朝廷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離閬東去,聞嚴武將再鎮(zhèn)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三月,歸成都。六月,嚴武表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秋,居幕中,頗不樂,因上詩嚴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暫歸草堂。是時,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贈之。弟穎往齊州。歲晚,因事寄詩賈至。是年與嚴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閏十月,杜甫五十四歲。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樂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賓)。自戎州至渝州(重慶)。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入秋,至忠州(四川忠縣),居龍興寺院。九月,至云安縣(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云安,館于嚴明府之水閣。
    766丙午代宗大歷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歲。春,在云安。時岑參方為嘉州刺史,寄詩贈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秋后,柏茂琳為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是年多追憶舊游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歷二,杜甫五十六歲。在夔州。春,自西閣移居赤甲。三月,遷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園四十畝,蔬圃數畝,又有稻田若干頃,在江北之東屯。弟觀自京師來。秋,因獲稻暫住東屯。適吳司法自忠州來,音以瀼西草堂借吳居之。是時,始復動東游荊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別駕元持宅觀李十二娘舞「劍器」。本年冬,仍復多病。秋,左耳始聾。
    768戊申代宗大歷三閏六月,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臨去,以瀼西果園贈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暫如外邑。留江陵數月,頗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縣。遇顧誡奢、李晉肅(賀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數月。歲晏,至岳州。
    769己酉代宗大歷四,杜甫五十八歲。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驛。過湘陰,謁’湘夫人祠。更溯流而上,以二月初抵鑿石浦,宿之。又過津口,次空靈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長沙)。發(fā)潭州,次白馬潭,入喬口。至銅官渚,阻風。發(fā)銅官,宿新康江口。次雙楓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陽)。夏,畏熱,復回潭州。時蘇渙居江側,忽一日,訪公于舟中,公請渙誦詩,大賞異之,遂訂交焉。終歲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歷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一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聶令馳書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溯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洛陽迻邐歸長安。冬,竟以寓卒于潭岳間,旅殯岳陽。

    國學寶典中杜甫的介紹
    [又名:杜工部,詩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后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杜甫詩全集

    卷二百一十六

    卷216_1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杜甫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卷216_2 「送高三十五書記」杜甫
    崆峒小麥熟,且愿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
    饑鷹未飽肉,側翅隨人飛。高生跨鞍馬,有似幽并兒。
    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
    答云一書記,所愧國士知。人實不易知,更須慎其儀。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達,足以慰所思。
    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常恨結歡淺,各在天一涯。
    又如參與商,慘慘中腸悲。驚風吹鴻鵠,不得相追隨。
    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歸。邊城有馀力,早寄從軍詩。

    卷216_3 「贈李白」杜甫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卷216_4 「游龍門奉先寺(龍門即伊闕一名闕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杜甫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卷216_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卷216_6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杜甫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云山已發(fā)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卷216_7 「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亭對鵲湖」杜甫
    新亭結構罷,隱見清湖陰。跡籍臺觀舊,氣溟海岳深。
    圓荷想自昔,遺堞感至今。芳宴此時具,哀絲千古心。
    主稱壽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蓽興,得兼梁甫吟。

    卷216_8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杜甫
    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故人今居子午谷,
    獨在陰崖結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風寒。
    子規(guī)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云旗翻。知君此計成長往,
    芝草瑯玕日應長。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

    卷216_9 「今夕行(自齊趙西歸至咸陽作)」杜甫
    今夕何夕歲云徂,更長燭明不可孤。咸陽客舍一事無,
    相與博塞為歡娛。馮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梟盧。
    英雄有時亦如此,邂逅豈即非良圖。
    君莫笑劉毅從來布衣愿,家無儋石輸百萬。

    卷216_10 【貧交行】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
    此道今人棄如土.

    卷216_11 【兵車行】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
    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是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卷216_12 【高都護驄馬行(高仙芝開元末為安西副都護)】杜甫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此馬臨陣久無敵,
    與人一心成大功。功成惠養(yǎng)隨所致,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zhàn)場利。腕促蹄高如踣鐵,
    交河幾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青絲絡頭為君老,
    何由卻出橫門道。

    卷216_13 【天育驃騎歌(天育,廄名,未詳所出)】杜甫

    吾聞天子之馬走千里,今之畫圖無乃是。
    是何意態(tài)雄且杰,駿尾蕭梢朔風起。毛為綠縹兩耳黃,
    眼有紫焰雙瞳方。矯矯龍性合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
    伊昔太仆張景順,監(jiān)牧攻駒閱清峻。遂令大奴守天育,
    別養(yǎng)驥子憐神俊。當時四十萬匹馬,張公嘆其材盡下。
    故獨寫真?zhèn)魇廊耍娭揖酶隆D甓辔锘招斡埃?
    嗚呼健步無由騁。如今豈無騕褭與驊騮,
    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

    卷216_14 【白絲行】杜甫

    繅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象床玉手亂殷紅,
    萬草千花動凝碧。已悲素質隨時染,裂下鳴機色相射。
    美人細意熨帖平,裁縫滅盡針線跡。春天衣著為君舞,
    蛺蝶飛來黃鸝語。落絮游絲亦有情,隨風照日宜輕舉。
    香汗輕塵污顏色,開新合故置何許。君不見才士汲引難,
    恐懼棄捐忍羈旅。

    卷216_15 【秋雨嘆三首】杜甫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
    開花無數黃金錢。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
    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馬來牛不復辨,
    濁涇清渭何當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城中斗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huán)堵。老夫不出長蓬蒿,
    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
    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干。

    卷216_16 【嘆庭前甘菊花】杜甫

    檐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
    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卷216_17 【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杜甫

    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
    廣文先生飯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
    德尊一代常轗軻,名垂萬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
    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
    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
    清夜沈沈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
    焉知餓死填溝壑。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
    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儒術于我何有哉,
    孔丘盜跖俱塵埃。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卷216_18 【醉歌行】杜甫

    陸機二十作文賦,汝更小年能綴文。總角草書又神速,
    世上兒子徒紛紛。驊騮作駒已汗血,鷙鳥舉翮連青云。
    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只今年才十六七,
    射策君門期第一。舊穿楊葉真自知,暫蹶霜蹄未為失。
    偶然擢秀非難取,會是排風有毛質。汝身已見唾成珠,
    汝伯何由發(fā)如漆。春光澹沱秦東亭,渚蒲牙白水荇青。
    風吹客衣日杲杲,樹攪離思花冥冥。酒盡沙頭雙玉瓶,
    眾賓皆醉我獨醒。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

    卷216_19 【贈衛(wèi)八處士】杜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卷216_20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征士】杜甫

    今秋乃淫雨,仲月來寒風。群木水光下,萬象云氣中。
    所思礙行潦,九里信不通。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漢東。
    愿騰六尺馬,背若孤征鴻。劃見公子面,超然歡笑同。
    奮飛既胡越,局促傷樊籠。一飯四五起,憑軒心力窮。
    嘉蔬沒混濁,時菊碎榛叢。鷹隼亦屈猛,烏鳶何所蒙。
    式瞻北鄰居,取適南巷翁。掛席釣川漲,焉知清興終。

    卷216_21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卷216_22 【示從孫濟(濟字應物,官給事中、京兆尹)】杜甫

    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eR,且復尋諸孫。
    諸孫貧無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渾。
    刈葵莫放手,放手傷葵根。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
    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時期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人稱“詩圣”。與李白齊名,世人稱為“李杜”。其仕途并不平坦。

    杜甫名作:

    杜甫的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

    評價杜甫: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號少杜甫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現(xiàn)實主義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杜甫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下轄的鞏義市),死于耒陽市(今湖南省西南部),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初唐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因曾長居于長安城南少陵塬,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其代表作為《三吏》、《三別》。并與李白并稱為“李杜”[有時候也稱為“大李杜”,以區(qū)別于“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杜公祠堂凡有數處,自成都、夔州、耒陽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杜甫遺愿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于耒陽,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yè)扶柩歸葬于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陜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為明代創(chuàng)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為"杜甫紀念館"。還有成都杜甫草堂,現(xiàn)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余首。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工部。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杜甫詩選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父親杜閑有奉天令一職。青年時期,杜甫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編輯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后世被稱為“詩圣”,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杰”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齊趙。之后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圣”的最后一次相見。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借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 少陵草堂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zhàn),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注:“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編輯本段]杜甫死因
    多少年來,杜甫給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而且各執(zhí)一詞,發(fā)人深思。
    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于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
    二、溺死
    此說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抬遺補遺》。這種說李白和杜甫法自提出后,后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并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傷”,唐玄宗死于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去思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說源于偽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xiàn)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老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于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說較為可信。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lián)系,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xù)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編輯本段]個人影響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漢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登高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他出生在襄陽(河南鞏縣)的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但他一生經歷坎坷。 他七歲開始吟詩,“讀書破萬卷”、“群書萬卷常暗誦”為他的創(chuàng)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他二十歲起,開始了先南游吳越,后游齊趙。十年壯游期間,他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詩歌也帶有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三十五歲的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這也使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和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xiàn)實主義杰作。 直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此時杜甫正在奉先(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富縣羌村(陜西境內),只身投奔在靈武(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屢遭貶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聞目睹的社會現(xiàn)實,為他創(chuàng)作《春望》、《哀江頭》、《北征》和“三吏”、“ 三別”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詩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高峰。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公元759年,他拋官棄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 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jié)縣。兩年后,離開奉節(jié)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編輯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杜甫雖然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編輯本段]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陽樓,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陽,次年四月病故。據《舊唐書.杜甫傳》記載, 杜甫在耒陽游岳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史傳論述《新唐書·杜甫傳》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藝文傳》

    了解杜甫的基本文學常識(名、時、地、評、作)。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蘇軾名〔〕時()地()評()作()
    2010-09-10 了解杜甫的基本文學常識(名、時、地、評、作)。 2 2010-10...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

    唐代詩人杜甫文學常識大全
    - 《望岳》是杜甫的近體詩中的五言律詩,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都是對偶句,其中頷聯(lián)“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運用了擬人手法。- 《春望》是杜甫的近體詩中五言律詩,其中“烽火”指的是戰(zhàn)爭。- 《石壕吏》是杜甫的古體詩,從內容看為敘事。3.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后遷居...

    唐代詩人杜甫文學常識大全
    3.了解杜甫的基本文學常識(名、時、地、評、作)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后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

    杜甫的文學常識是什么?
    1、新樂府"在古代文學史上,即"新題樂府",相對于古樂府而言。指的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不再以入樂與否作標準。新樂府詩始創(chuàng)于杜甫,為元結、顧況等繼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時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導的,以創(chuàng)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2、“詩圣”的得名,要到明朝...

    杜甫文學常識有哪些?
    4、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5、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筑美”。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chuàng)新...

    杜甫文學常識有哪些?
    2、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大歷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5、杜甫在中國古典...

    我要關于杜甫的文學常識還有他寫的詩里的一些名句,至少五句!_百度知 ...
    2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22、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23、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2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25、細雨魚兒出,微風...

    關于杜甫的一些文學常識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于抓住細節(jié)的描寫,如《北征》中關于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郁頓挫。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jié)的跌宕搖曳。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圣”...

    杜甫的文學常識
    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無論是描繪自然風光的細膩描繪,還是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洞察,杜甫的詩歌都展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的關懷。杜甫的詩歌風格多變,既有慷慨激昂的豪放之作,也有細膩婉轉的抒情詩篇。無論是壯志凌云的...

    相關評說:

  • 閎饒13535113500: 杜甫詩中文學常識 -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飲中八仙歌》是一首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八個酒仙是同時代的人,又都在長安生活過,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面彼此相似.詩人以洗練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將他們寫進...
  • 閎饒13535113500: 了解杜甫的生平,《登岳陽樓》《登高》《石壕吏》的寫作時間、地點、詩人境況和感情? -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
  • 閎饒13535113500: 杜甫的文學成就如何?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襄 陽(今屬湖北)人,生于河南鞏縣(今鞏義 市).因在長安城南少陵居住過,曾任檢校 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 閎饒13535113500: 誰知道杜甫的資料 -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年譜 712年,出生于河南鞏縣. 天寶六年(747年),至長安求取功名. 天寶十一年(752年),寫下名篇《兵車行》. 大歷五年(770年),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
  • 閎饒13535113500: 文言文常識杜甫 -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5A 6A 7B 8D? 9(1)嚴武與杜甫是世交舊友,對杜甫的待遇非常豐厚 (2)嚴武拜訪他,杜甫有時候不戴帽,他就是這樣傲慢不經 (3)杜甫曾經游覽岳廟,被暴漲的洪水困阻,十多天得不到食物
  • 閎饒13535113500: 介紹李白杜甫,并進行相同點和不同點的總結歸納,急!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參考;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文學取得極高成就的時期;盛唐(一般指玄宗開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詩的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出現(xiàn)標志著唐詩...
  • 閎饒13535113500: 誰有杜甫的生平簡介? -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的瑤灣.他的出身是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預是西晉名將,祖父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
  • 閎饒13535113500: 結合具體作品說明杜甫的詩史性質以及寫實手法的運用 -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杜甫創(chuàng)立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樂府.杜甫的樂府詩,以“行”詩寫時事.如《兵車行》直接針砭時弊.在寫法上,先摹寫送別慘狀,是紀事,再寫征夫的訴苦,是...
  • 閎饒13535113500: 誰知道杜甫資料 -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漢族、《石壕吏》、《垂老別》,字子美,加檢校工部員外郎,一般認為出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唐肅宗時、杜工部,官左拾遺,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712-770)、《潼關吏》),一生寫詩1500多首.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自號少陵野老,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后入蜀、《無家別》)等、“三別”(《新婚別》.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
  • 閎饒13535113500: 求:講給小學生的杜甫簡介和杜甫故事等 -
    平川區(qū)緊邊: ______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
  • 大地资源网高清免费观看| 樱花动漫官方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 日本精品a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 青青草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蜜桃|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精品国亚洲a∨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