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搜集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 為國爭光的資料
關天培(1781-1841),鴉片戰(zhàn)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后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zhèn)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個貧苦農家。1949年8月,湖南解放時,小雷鋒便找到路過的解放軍連長要求當兵。連長沒同意,但把一支鋼筆送給他。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xiāng)政府保送他免費讀書,后來加入少先隊。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yè)后在鄉(xiāng)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團。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伙伴們冒雨奮戰(zhàn)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并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董存瑞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范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zhàn)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qū)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后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zhàn)機智勇敢,在一次戰(zhàn)斗中只身俘敵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范班”稱號。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zhàn)斗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zhàn)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guī)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fā)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zhàn):“我是共產黨員,請準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于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shù)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得到數(shù)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shù)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shù)論,并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shù)哥德巴赫問題發(fā)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shù)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并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yōu)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yōu)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xiāng)。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shù)學沒有國界,但數(shù)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shù)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shù)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xù)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yǎng)了一大批數(shù)學人才。為摘取數(shù)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shù)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數(shù)十年間,華羅庚共發(fā)表了152篇重要的數(shù)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shù)學著作、11本數(shù)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yè)到人民數(shù)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shù)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得到數(shù)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shù)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shù)論,并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shù)哥德巴赫問題發(fā)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shù)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并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yōu)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yōu)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xiāng)。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shù)學沒有國界,但數(shù)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shù)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shù)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xù)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yǎng)了一大批數(shù)學人才。為摘取數(shù)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shù)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數(shù)十年間,華羅庚共發(fā)表了152篇重要的數(shù)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shù)學著作、11本數(shù)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yè)到人民數(shù)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馮如(1884-1912),原名馮九如,字鼎三,1884年1月12日(清光緒九年農歷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恩平牛江杏圃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時曾在鄉(xiāng)間私塾就讀數(shù)年,輟學后居家務農。
1898年,馮如16歲時,父母就為他成婚,妻子是恩平大沙崗坪鄉(xiāng)竹林村梁三菊。
由于生活困難,馮如在1899年辭別了父母和婚后不久的妻子,跟表親伯母的弟弟吳英蘭,遠涉重洋到美國三藩市(舊金山)謀生。
天資聰穎多幻想
馮如在村中的私塾讀書時,非常勤奮,學習成績在同班同學中名列前茅。他在寫作時常常流露出許多幻想,并提出許多令人思考的問題。如小鳥為什么會飛上天呀,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自如呀,為什么可以飛快飛慢,甚至有時可以停留在空中呀,等等。老師看到他的這些作文,稱他是“富有幻想的孩子”。
馮如還經(jīng)常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制作一只像大鳥的風箏,兩只翼吊著兩個小木桶,當風箏乘風徐徐升上天空后,小木桶變成小風袋,起到平衡飛翔的作用,看得村中大人、小孩連連稱奇。他還用一個火柴盒造一只小船,放在魚塘中,讓風吹著飄來飄去,人們都稱贊他有辦法。
醉心飛機制造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創(chuàng)制飛機成功的消息轟動世界。20歲的馮如被這一發(fā)明所吸引。他身在海外,感受到被列強欺凌的滋味。他想到,列強之所以敢欺凌我們,就是憑借那些堅船利炮。飛機在軍事上的作用很大,于是他決心獻身飛機制造事業(yè),將來好為祖國發(fā)展航空事業(yè)服務,使祖國強盛起來。從此,他有空就到圖書館、書店和朋友家中,搜集、查閱有關飛機原理的圖書資料,開始研制飛機模型。
年青的馮如雖有創(chuàng)業(yè)的雄心壯志,但沒有創(chuàng)業(yè)的資本。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他于1906年從紐約來到三藩市,動員僑胞投資開設機器廠制造飛機。馮如的赤誠之心,激發(fā)了華僑青年朱竹泉、朱兆槐(臺山人)、司徒碧如(開平人)等人的為國創(chuàng)業(yè)之心。他們不僅愿意出錢,而且愿意做徒弟跟著馮如一起研制飛機。在華僑的支持下,馮如他們終于辦起了飛機研制廠。在工廠里,師徒們晝夜不息,埋頭在設計的圖紙堆中,圖紙出來了,就制造模型,在師徒們的努力下,飛機的內燃機首先制成了。
1908年5月,第一架飛機制成了。他們異常興奮,馮如更好似自已的孩子出生那樣高興。他認真思考和策劃著試飛的事情,其他人也認真做準備工作,隨后,他們把飛機運到打林可市的麥園試飛。但是飛機試飛失敗了。
1908年9月,第二架飛機制成后,他們又進行試飛——改進——再試飛,但一連五次都沒有成功。最后一次,飛機飛起幾丈高就摔下來,飛機毀壞,幸未傷人,但讓馮如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很多資助者看到屢屢失敗,也喪失了信心,不愿再資助了。在處境極端艱難時,馮如又接連收到父母的來信,催促他回國。“飛機造不成,誓不回國”,馮如立下了誓言。馮如毅然給父母回信說:“望雙親原諒,待飛機造成后,即可回國。”他帶領徒弟們節(jié)衣縮食,繼續(xù)籌集資金,改進飛機設施。
但是,飛機又該怎樣改進才可達到要求呢?一天,他偶然看到幾只老鷹在空中展翅盤旋,升降自如。他沉思良久,突有所悟,迅即向鄰居借來一只白鴿,仔細地用尺計量鴿子身軀和兩翼長度的比例,從中得到了啟發(fā)。于是他高興地對徒弟們說:“這下飛機有成功的希望了!”
成就轟動海外
1909年秋,一架聽人操縱、升起降落達到設計要求的飛機制造成功了。9月16日、22日兩天,馮如駕著新改進的飛機在皮德蒙地區(qū)作了兩次成功的短程飛行,23日《舊金山觀察報》在第一版用大字號標題加以報道,稱馮如為“天才人物”,并驚嘆:“在航空方面,白人已落后于華人�”那時,孫中山先生適在美國,也親臨現(xiàn)場觀看。他贊揚馮如愛國圖強的精神,并高興地說:“愛國救國,大有人在!”孫中山的話,給馮如以極大的鼓勵。那些以前曾資助過馮如制造飛機的華僑,又恢復了信心。在華僑的支持下,一家以制造飛機為主的“廣東制造機器公司”正式成立了,馮如擔任總機械師。
果然,馮如沒有辜負孫中山先生及廣大僑胞的期望。1910年10月,美國人在舊金山舉辦“國際航空飛行比賽”。馮如駕著他自己設計制造的飛機參加比賽,馮如的飛機以211米的高度、時速105公里、飛行32公里的成績,超過所有參加比賽的飛機,奪得比賽第一名,國際飛行協(xié)會發(fā)給他優(yōu)等證書。當時,各地報紙均突出地報道了馮如這一奇跡,馮如的名字也轟動海外,華人因此而揚眉吐氣。
當時,美國人想用重金招聘他,把他永遠留在美國;英國一個航空業(yè)老板也想用黃金購買他的飛機設計技術資料,馮如都拒絕了。后來美國人竟企圖否認馮如設計制造飛機的專利權。馮如據(jù)理駁斥,對這些美國人嗤之以鼻。他只想為中國人爭氣,報效祖國。
技術獻給祖國
1911年2月,馮如帶著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碧如等全體制造廠的人員、飛機設備和造好的飛機,返回祖國。他們計劃在廣州舉行飛行表演,借以向祖國人民宣傳飛機制造工業(yè)的重要意義。但是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竟指責他與革命黨人有聯(lián)系,而不準他表演。
馮如和“廣東制造機器公司”的股東們,振興中華航空事業(yè)的愛國熱情雖受打擊,但他們仍以“壯國體,挽權利”為宗旨,把從美國搬遷回來的“廣東機器制造公司”在廣州掛牌,制造機器和飛機。公司改名為“廣東飛行器公司”,馮如是創(chuàng)辦人之一,并擔任總機械師。
曾立下“飛機造不成,誓不回國”誓言,也向父母許下“飛機制成,即可回國”諾言的馮如,在“廣東飛行器公司”安排就緒后,于1912年5月左右,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探望離別十多年的雙親和妻子。一家團聚,馮如十分高興,他帶齊家人,跑到恩城“艷芳”照相館照相留念。
不幸失事犧牲
辛亥革命爆發(fā),馮如毅然投身革命。清王朝倒臺,中華民國成立,馮如有了新的希望。
1912年,馮如向當時的陸軍司令申請做飛機飛行表演,喜獲批準,同年8月25日上午11時,廣州上空陽光燦爛,近郊的瘦狗嶺、燕塘,成千上萬的人翹首觀望。
馮如心情激動地駕著飛機,凌空而起,翱翔自如。地面上歡聲雷動,掌聲不絕。
這時,馮如正讓飛機飛得更高,只見機身急劇震動,頭高尾低,失去平衡,機身傾側。當時又沒有控制身體的座帶和降落設備,致使馮如被拋出機座墜地,身受重傷。他在醫(yī)院醒過來對徒弟們說:“我死之后,你們不要為這次事故而喪失信心。”馮如終因救治無效而犧牲,時年28歲。
事后檢查,這架飛機因閑置一年,有些機件生銹,以致操縱器失靈而發(fā)生事故。
馮如殉難后,9月24日,軍政府舉行追悼大會,并對其家屬予以撫恤。11月16日,臨時大總統(tǒng)發(fā)出命令,“以少將陣亡例給恤”。
馮如遺體葬于空軍墳場,現(xiàn)遷葬于黃花崗七十二烈土墓左側,建有紀念碑一座,供后人瞻仰
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zhàn)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后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zhèn)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
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后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云”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后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后擔任“飛霆”、“鎮(zhèn)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并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jīng)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并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zhàn)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zhàn),后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于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fā)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fā)射管,管內魚雷發(fā)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后,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yǎng)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后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lián)“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予鄧世昌“壯節(jié)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yōu)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鄧世昌有三兒兩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于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于無錫。
歌頌祖國的詩文、歌頌祖國的歌曲 。
祖國啊,我為你自豪
當巍峨的華表,
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
當雄偉的天安門,
讓風云迎來東升的太陽.
歷史的耳畔,
傳來了禮炮的隆隆回響,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響,
是中國滄桑巨變的回響.
一位巨人俯瞰著世界,
洪亮的聲音,
全世界都聽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當?shù)谝幻嫖逍羌t旗冉冉升起,
那勝利的旗幟,
在朗朗的空中迎風飄揚,
人民揚起了頭顱,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這歷史凝聚了宏偉,
盡情地涂染十月的陽光,
這氣勢慷慨激昂,
筑起了一座豐碑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輝煌的紀元,
用蒼勁的大手,
抒寫了新中國燦爛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點江山.
苦難的母親,
擦去滿眼的淚花,
露出內心的喜悅由衷地歡暢,
祖國豪邁地走向了繁榮富強.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
迸發(fā)出生命的光芒.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四大發(fā)明的榮耀,
播撒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老子孔子的圣明,
幾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們照亮.
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
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叱咤時代的風云,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個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那就是中國啊,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搏動的心臟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涌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黃色的皮膚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zhèn)下張家灣村的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家庭。童年隨父親入村塾讀“四書”、“五經(jīng)”,學寫詩文。他勤奮好學,愛好勞動。由于常聽父親講甲午中日海戰(zhàn),中國慘敗,清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的故事,他從小就萌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他暗下決心,長大后一定要為中國爭氣,學會造船,打敗帝國主義的侵略。1902年,兩湖開辦新學堂,李四光離開家園,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學堂。由于他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因此學習未滿兩年,沒有畢業(yè)就被湖北省選派官費留日深造。1904年7月,到達東京,入宏文書院習日語。
1905年8月,由孫中山先生親自主盟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第一批會員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見其年輕,勉勵他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從此李四光更加堅定了刻苦學習,報效中華的決心。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業(yè)學校舶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初步實現(xiàn)了他為祖國學習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畢業(yè)歸國,任武昌湖北中等工業(yè)學堂教師兼工場場長。第二年秋夏之交,參加清廷舉行的留學生回國第六次廷試,成績優(yōu)等,獲“工科進士”稱號。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軍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財部參事,后被選為湖北省實業(yè)部部長,1912年改為實業(yè)司司長。不久,袁世凱竊權,篡奪了革命果實,辛亥革命失敗。李四光懷著郁悶的心情,憤然辭去了實業(yè)司司長的職務。計算自己年齡還不太大,不如再讀書10年,準備一份力量。1913年7月,獲臨時稽勛局通知,官費保送留英學習,入伯明翰大學。考慮到為祖國造船,不能沒有鋼鐵,要鋼鐵就得先搞冶煉,因此先學了采礦一年,又感到采礦離不開地質,再又決定轉到理科地質系,開始專攻地質學。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學習期間,在導師W.S.包爾頓(Boulton)教授的指導下,他一面博覽群書,一面實地調查,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日深,而且在文字語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國文字,均可運用。他視野遼闊,信息敏捷,基礎知識深廣。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學通過了畢業(yè)論文《中國之地質》的答辯,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畢業(yè)后,他婉謝了國外的高薪聘請,1919年考察歐陸地質后,接受了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聘書,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他一面為祖國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積極參與北京大學一些重要的校務活動。在不少重要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創(chuàng)造性的成就。他聲譽日著,很快成為當時北京大學的名教授之一。1927年冬,應蔡元培邀請,南下到上海,參加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長,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為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仍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據(jù)中英兩國交換教授講學的協(xié)議,應邀赴英講學,在倫敦、劍橋、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學,講授中國地質學。講稿整理后在倫敦正式出版《中國地質學》,此書除英文版外,還有俄文譯本和摘要漢譯本。學術界給予很高的評價。英國李約瑟(Joseph Neebham)博士稱作者為“最卓越的地質學家之一”。1936年回國途中過美國,在他的學生朱森協(xié)助下,對美國地質做了一次由東到西的實地考察。回國后住在廬山做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第二年“七七”事變,全國燃起了抗日烽火。李四光率領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同仁,輾轉內遷。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豐為基地,依靠廣西地方當局的支持,開展了廣西地質的調查研究,填制了廣西地質圖。并多次長途跋涉考察南嶺東段地質,考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和貴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其間還創(chuàng)辦了桂林科學實驗館,親任館長,為戰(zhàn)時研制必要的科研實驗器材和儀器。1944年11月,日軍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再度搬遷重慶。由于旅途過度疲勞,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壩,幸醫(yī)療及時,愈后健康顯著減弱。1945年4、5月間,應重慶大學、中央大學聯(lián)合邀請,向兩校地質系師生作《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的學術報告。這是他20多年來研究地質力學的第一次總結。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投降,全國人民無不歡欣鼓舞。但是,不久出現(xiàn)了內戰(zhàn)陰霾,李四光為此憂心忡仲,焦慮不安。
1946年秋,離開重慶東下直抵上海養(yǎng)病,未去南京,此時他有祖國雖大,似乎難覓容身之地的感觸。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偕夫人許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經(jīng)挪威接受奧斯陸大學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倫海峽之濱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特別興奮。立即準備起程回國,為了擺脫國民黨駐英大使館的阻撓,獨自化名先行,經(jīng)巴黎至巴塞爾,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輪,在海上漂泊數(shù)月,1950年4月6日經(jīng)葉劍英派人接應,由香港到達廣州,終于回到了祖國。5月6日到北京,及時地會見了中央領導周恩來、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長時間的交談。
李四光回到新中國后,除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外,還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在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lián)合會主席。9月,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員。195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長,直到1970年地質部改為計委地質局時才離職。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成立,李四光被選為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和國務院科教組組長。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一生,經(jīng)歷了祖國幾次偉大的社會變革。他由一個樸素的愛國主義者,參加了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最終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zhàn)士。畢生為繁榮中國近代科學事業(yè),提高地質科學水平,發(fā)展地質工作,做出了光輝的業(yè)績。他留下了數(shù)百萬言的科學論著和豐碩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創(chuàng)造性的治學精神、治學方法和奉獻精神,都是祖國科學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后人應當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之。
閱讀歌頌祖國的詩文,學唱歌頌祖國的歌曲:
我的祖國,
可愛的中國,
你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
你養(yǎng)育了偉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數(shù)千年的狂風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堅強,
抵住內憂外患闖過歲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華民族把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開放氣勢磅礴。
可愛的祖國啊,
無論我走到哪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無論我身居何方,
你都溫暖著我的心窩。
可愛的祖國啊,
你把住新世紀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實力,
創(chuàng)造震驚世界的奇跡。
你用勤勞,你用智慧,
進行了又一次更加輝煌的開拓!
祖國啊,祖國,
你永遠充滿希望,
祖國啊,祖國,
你永遠朝氣蓬勃!
國在我心中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從《詩經(jīng)》中“坎坎代擅”的江邊,到《史記》“金戈鐵馬”的楚河漢界;從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到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我看青藏高原脈動的祖國;看黃土高坡起伏的祖國;看煙花蒼茫,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的祖國;看群峰騰躍,平原奔馳,長河揚鞭的祖國。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小故事,不用太長(但也不要太短)。注意,一定要故事,不要人物簡介。比如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后想回國卻遭到美國反對……這樣的故事。
希望在百忙之中回答一下,謝謝。
舍身堵槍眼----特級英雄黃繼光特級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個貧農家里。他幼年喪父,家境貧苦。1949年他的家鄉(xiāng)解放了,他積級參加農協(xié)會和民兵,工作非常積極,兩次揭發(fā)地主謊報土地和偷改佃約,并活捉了一個逃亡地主,收繳了偽保長隱藏的兩支手槍。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黃繼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當要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候,母親高興地把一朵大紅花帶到了他的胸前,并對他說:“到了朝鮮,要多多殺敵,報答祖國和人民。”帶著母親的囑托和人民的期望,黃繼光來到了朝鮮前線,被分配到志愿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第2營當通信員。雖然是當通信員,他時刻想著要多學本領,刻苦地鍛煉自己。他工作積極,學習認真,進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后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云”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后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詹天佑,字眷誠。1861年生于廣東南海縣。詹天佑是我國最早的杰出的鐵道工程專家,為我國鐵路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周恩來曾贊譽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1872年7月8日年僅12歲的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1881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并于同年回國。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學推薦,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被湮沒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機會獻身于祖國的鐵路事業(yè)。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fā)表詩歌創(chuàng)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并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冰心,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縣,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童年,她在煙臺度過了七八載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親切地寫到大海。幼年,她廣泛地閱讀了中國古典小說和漢譯外國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師范預科。1913年隨家到北京,進入教會學校貝滿女子中學。1918年,冰心抱著學醫(yī)的目的考入?yún)f(xié)和女子大學預科,后改變初衷,轉學文學。1923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文科。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小故事,不用太長(但也不要太短)。注意,一定要故事,不要人物簡介。比如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后想回國卻遭到美國反對……這樣的故事。
希望在百忙之中回答一下,謝謝。
舍身堵槍眼----特級英雄黃繼光特級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個貧農家里。他幼年喪父,家境貧苦。1949年他的家鄉(xiāng)解放了,他積級參加農協(xié)會和民兵,工作非常積極,兩次揭發(fā)地主謊報土地和偷改佃約,并活捉了一個逃亡地主,收繳了偽保長隱藏的兩支手槍。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黃繼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當要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候,母親高興地把一朵大紅花帶到了他的胸前,并對他說:“到了朝鮮,要多多殺敵,報答祖國和人民。”帶著母親的囑托和人民的期望,黃繼光來到了朝鮮前線,被分配到志愿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第2營當通信員。雖然是當通信員,他時刻想著要多學本領,刻苦地鍛煉自己。他工作積極,學習認真,進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后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云”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后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詹天佑,字眷誠。1861年生于廣東南海縣。詹天佑是我國最早的杰出的鐵道工程專家,為我國鐵路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周恩來曾贊譽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1872年7月8日年僅12歲的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1881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并于同年回國。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學推薦,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被湮沒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機會獻身于祖國的鐵路事業(yè)。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fā)表詩歌創(chuàng)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并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冰心,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縣,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童年,她在煙臺度過了七八載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親切地寫到大海。幼年,她廣泛地閱讀了中國古典小說和漢譯外國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師范預科。1913年隨家到北京,進入教會學校貝滿女子中學。1918年,冰心抱著學醫(yī)的目的考入?yún)f(xié)和女子大學預科,后改變初衷,轉學文學。1923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文科。
國在我心中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從《詩經(jīng)》中“坎坎代擅”的江邊,到《史記》“金戈鐵馬”的楚河漢界;從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到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我看青藏高原脈動的祖國;看黃土高坡起伏的祖國;看煙花蒼茫,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的祖國;看群峰騰躍,平原奔馳,長河揚鞭的祖國。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小故事,不用太長(但也不要太短)。注意,一定要故事,不要人物簡介。比如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后想回國卻遭到美國反對……這樣的故事。
希望在百忙之中回答一下,謝謝。
舍身堵槍眼----特級英雄黃繼光特級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個貧農家里。他幼年喪父,家境貧苦。1949年他的家鄉(xiāng)解放了,他積級參加農協(xié)會和民兵,工作非常積極,兩次揭發(fā)地主謊報土地和偷改佃約,并活捉了一個逃亡地主,收繳了偽保長隱藏的兩支手槍。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黃繼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當要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候,母親高興地把一朵大紅花帶到了他的胸前,并對他說:“到了朝鮮,要多多殺敵,報答祖國和人民。”帶著母親的囑托和人民的期望,黃繼光來到了朝鮮前線,被分配到志愿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第2營當通信員。雖然是當通信員,他時刻想著要多學本領,刻苦地鍛煉自己。他工作積極,學習認真,進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后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云”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后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詹天佑,字眷誠。1861年生于廣東南海縣。詹天佑是我國最早的杰出的鐵道工程專家,為我國鐵路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周恩來曾贊譽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1872年7月8日年僅12歲的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1881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并于同年回國。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學推薦,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被湮沒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機會獻身于祖國的鐵路事業(yè)。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fā)表詩歌創(chuàng)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并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冰心,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縣,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童年,她在煙臺度過了七八載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親切地寫到大海。幼年,她廣泛地閱讀了中國古典小說和漢譯外國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師范預科。1913年隨家到北京,進入教會學校貝滿女子中學。1918年,冰心抱著學醫(yī)的目的考入?yún)f(xié)和女子大學預科,后改變初衷,轉學文學。1923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文科。
人民藝術家,杰出的語言大師——老舍
簡介:
老舍(1899.2.3-1966.8.24),現(xiàn)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lián)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是他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的筆名。他的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后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云”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
反應中華兒女報效祖國 為國爭光的資料
反應中華兒女報效祖國 為國爭光的資料錢學森教授的故事錢學森是在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奮斗,他成了當時世界一流的火箭專家。在“二戰(zhàn)”期間,他與
誰有收集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以胸膛堵住敵人正在掃射的機槍射孔,保證部隊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務,全殲敵人兩個營,自己壯烈犧牲。根據(jù)黃繼光生前的申請,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英雄"稱號,并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得資料
為了表彰黃繼光的偉大精神和不朽功勛,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發(fā)布命令,為黃繼光追記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級英雄”稱號。中國共產黨志愿軍第15軍委員會在追認他為“模范團員”的同時,追認黃繼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黃繼光“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
搜集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 為國爭光的資料
10月19日晚。黃繼光所在營奉命向上甘嶺右翼597.9高地反擊。第6連奉命事先奪下6號陣地,再奪取5號、4號陣地,必須在天亮以前拿下0號陣地,為整個反擊戰(zhàn)的勝利奠定基礎。戰(zhàn)斗開始后,進展情況比預想的要順利。這時,突然發(fā)現(xiàn)山頂上有一個敵人的集團火力點,使志愿軍部隊受到壓制不能前進。營參謀長立即...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這是一個沸騰上升的祖國;這是一個如日中天的祖國!我愛祖國,我愛祖國的壯麗山河;我愛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我愛祖國人民的勤勞、智慧與勇敢;我更愛祖國那生生不息、輝煌雄壯的民族魂!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我熱愛我的祖國,為自己是中華兒女而驕傲。祖國這片古老...
搜集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 為國爭光的資料
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非常豐富,涵蓋了科技、體育、文化、軍事等多個領域。在科技領域,許多中華兒女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為祖國的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發(fā)現(xiàn)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a... a 展開 我來答 2個回答 #熱議# 有哪些跨界“雙奧”的運動員? 幾哦哦立刻 2008-09-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納率:0% 幫助的人:0 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關注 展開全部 舍身堵槍眼---特級英雄黃繼光特級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
搜集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 為國爭光的資料
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確山人。父親馬錫齡是一窮苦農民。楊靖宇八歲時進私塾讀書。1918年入確山縣高等小學讀書。1923年進開封紡織染料工業(yè)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3月,為迎接北伐軍勝利北進,領導了確山農民起義。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初...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好的話給50分哦!最好是現(xiàn)代的,要真實,語言簡潔... 好的話給50分哦!最好是現(xiàn)代的,要真實,語言簡潔 展開 我來答 4個回答 #熱議# 晚舟必歸是李白的詩嗎? 383562258 2008-09-2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納率:0% 幫助的人:0 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相關評說:
蒲城縣球刀: ______[答案] 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在短時間內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戰(zhàn)士.關鍵時刻他能舍身堵槍眼,正是人民軍隊培養(yǎng)和黨教育的結果.一些西方軍事家認為,只有弄清楚上甘嶺防線為何突不破,才能真正了解中國軍隊.五十多年來,“上甘嶺”一詞已...
蒲城縣球刀: ______[答案]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抗敵后跳懸崖 楊靖宇以草籽為食堅持抗日 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 袁隆成功研制平仙型雜交水稻 文天祥被俘書寫正氣歌 關天培抗英守靖遠炮臺力戰(zhàn)殉國 李四光獨創(chuàng)地質力學理論 ...
蒲城縣球刀: ______[答案] 周總理的詩篇 大江歌罷調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1、死去無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示 兒(陸游) 2、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陸游)...
蒲城縣球刀: ______[答案] 百度百科有的
蒲城縣球刀: ______[答案] 河山只在我夢縈, 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 我的中國心. 洋裝雖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國印. 長江,長城, 黃山,黃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不論何時,不論何地, 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里的...
蒲城縣球刀: ______[答案] 我驕傲,因為我是中國人》 我驕傲,因為我是中國人!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悠久而深遠,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驕傲了.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盡顯中華本色,更加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東方靈氣滋養(yǎng)著龍的傳人!我驕傲,因為我...
蒲城縣球刀: ______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
蒲城縣球刀: ______ 李四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鄧亞萍小球(乒乓球)為國家賺來無數(shù)榮譽;
蒲城縣球刀: ______[答案] 看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我深有感觸. 是前蘇聯(lián)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主人公是保爾·柯察金.他年幼家... 而且為社會付出了很多. 現(xiàn)在,大部分孩子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可是誰又想過,保爾·柯察金生活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