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肖邦生平簡介 肖邦的生平簡介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后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lǐng)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后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后來,他又在家中開設(shè)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并能作曲。七歲時,就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diào)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jīng)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鉆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jīng)歷,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xiāng)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里,肖鄭經(jīng)常去鄉(xiāng)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nóng)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xiāng)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lǐng)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tǒng)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xiàn)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nèi)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jīng)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后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nèi)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并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 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后的思想發(fā)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fā)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圣同盟"的封建統(tǒng)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zhèn)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yè)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xiāng)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xiāng)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shù)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愿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fā)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疆土,并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zhàn)歌。戰(zhàn)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蕩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愿它到處充分發(fā)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后,華沙就爆發(fā)了起義,并獲得了成功。據(jù)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fā)回國參加起義后,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準備和他一起回國,結(jié)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么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么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quán)。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yè)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zhèn)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yīng)!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面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tǒng)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領(lǐng)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jié)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tǒng)洽者?......啊!為什么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啊!"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tǒng)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愿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占領(lǐng)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tǒng)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shù)波蘭的民族戰(zhàn)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后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于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金錢統(tǒng)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shù)上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shù)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guān);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wěn)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huán)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jīng)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jù)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fā)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yōu)美藝術(shù)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fā)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jīng)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并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chǎn)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xiàn)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友和老師的期望和囑咐,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忠于祖國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蕩,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yōu)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yīng)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guān)系較密切也有聯(lián)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后,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于君主立憲制,而并不熱心于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nóng)民,反對專制制度。對于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于保守派。所以,對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fā)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xiàn)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fā)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后,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jīng)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chuàng)作上有所啟發(fā),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xiāng)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郁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jīng)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并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藥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一次引起他們流淚,這眼淚難道不是民族藝術(shù)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報酬)嗎?"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jīng)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愿蒙受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蘭去當異族統(tǒng)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yīng)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么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shù)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里,已經(jīng)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jié)。"肖邦的最后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jié)。可是,對于祖國,對于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fā)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后,加里西亞又發(fā)生了農(nóng)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nóng)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nóng)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zhèn)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guān)于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jīng)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guān)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xiàn)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愿:"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只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肖邦的創(chuàng)作】

    肖邦的創(chuàng)作和他的時代、社會背景以及個人思想、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肖邦的創(chuàng)作生涯延續(xù)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為兩大時期:①華沙時期(1830年前);②巴黎時期(1831 —1849)。

    肖邦在華沙度過的二十個年頭,總的說來,是愉快、開朗的。 反映在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情緒的基調(diào)是樂觀的,但思想深度卻是有限的。盡管在這一時期內(nèi),肖邦已寫下了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一些練習曲以及一些瑪祖卡舞曲等優(yōu)秀的作品,但是,華沙時期的作品畢竟不可能超越一個尚未經(jīng)歷生活風霜的考驗、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華沙時期大多數(shù)作品的基調(diào),但從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過于華麗,甚至纖弱 矯飾的特點,看出受當時歐洲沙龍樂風以及波蘭貴族氣息影響的痕跡。1829年,肖邦在維也納演出后就曾寫信說:"大家說這里的貴族喜歡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創(chuàng)作中極其可貴的一點是:很早已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間舞蹈的體裁、節(jié)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如d小調(diào)波蘭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調(diào)瑪祖卡舞曲(Op.17 Nr4,《小猶太》)等。肖邦一生中寫的第一首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 寫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瑪祖卡舞曲(1849年)。 這象征著肖邦的一生是一個波蘭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蘭人民、波蘭土壤息息相連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diào),自己去進行創(chuàng)造。他的音樂既具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富有個人獨創(chuàng)的特性;既 與民間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又是經(jīng)過精心加工和藝術(shù)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失敗,不僅決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轉(zhuǎn)變,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創(chuàng)作前期與后期的分水嶺,這前后的區(qū)別顯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從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氣勢更宏大了。他的作品從具有抒情音詩的特點演變?yōu)榫哂忻褡迨吩娛降奶攸c。在華沙起義直接影響下產(chǎn)生的c小調(diào)練習曲、a小調(diào)及 d小調(diào)前奏曲標志著這一驟變的發(fā)生。在巴黎陸續(xù)寫成的第一諧謔曲、第一敘事曲等宏偉的史詩性樂曲,也充分顯示整個風格的變化。

    肖邦在巴黎的創(chuàng)作很快進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兩個范疇,一個與祖國興亡或個人對祖國的緬懷、思念、憧憬有聯(lián)系,一個則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從樂曲的風格來說,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宏偉的、富有戲劇性;一類是充滿詩意的、抒情的。不少資產(chǎn)階級的評論家只看到或只強調(diào)肖邦抒情、細膩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稱作"沙龍作曲家"、"病室作曲家",這是一種歪曲。肖邦盡管身體虛弱,鋼琴演奏以細膩、含蓄著稱,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廣闊、宏大,確實只有一位民族戰(zhàn)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時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劇和生活的沖突,使肖邦的作品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氣勢。但這宏大并不 妨礙肖邦音樂的細膩,強烈的戲劇性和優(yōu)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而統(tǒng)一的。例如升c小調(diào)夜曲(Op.27 Nrl)強烈的中段和寧靜的首尾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敘事曲中反復交替出現(xiàn)音樂形象截然不同的兩段。而這些對比完全受內(nèi)容表現(xiàn)所決定 的,是有機整體發(fā)展,演奏的結(jié)果,而絕不是純形式地為對比而對比。

    肖邦最后幾年的創(chuàng)作中,雖然也還有個別作品具有昂揚的情緒,如《幻想波蘭舞曲》(0p.61),但更多的卻具有一種仿佛與世無爭的情緒。這在他以往的創(chuàng)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說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觀情緒有所滋長的結(jié)果。從數(shù)量上說,最后幾年的作品寫得很少,這和肖邦當時的體力衰弱、心情憂郁有關(guān)。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盡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chuàng)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始終局限于鋼琴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范圍的局限絲毫不影響尚邦作為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lǐng)域內(nèi),不僅寫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fā)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tǒng),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并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xù)發(fā)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后整個近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影響。他的充滿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而極有表現(xiàn)力,節(jié)奏生動,并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形式體裁上也是多樣的,同樣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
    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華沙郊區(qū)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母親是波蘭人。他是個異常早熟的孩子棗六歲就寫詩棗他的音樂天才很快就證明他注定成為“莫扎特的后來人”。九歲時,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奏,散場后,他更關(guān)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領(lǐng),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對母親說:“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領(lǐng),媽媽。”

    中學畢業(yè)后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早期創(chuàng)作活動。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過了后半生。從此肖邦永遠未能回國。當時,正值波蘭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從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

    1837年他嚴詞拒絕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的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門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滅亡”,足見他拳拳愛國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chuàng)作開始出現(xiàn)衰退的趨勢。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對他打擊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學家喬治·桑的愛情破裂以及身體衰弱,大大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身體健康每況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臨終時囑咐親人死后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棗波蘭。

    肖邦的創(chuàng)作生涯,以1830年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與巴黎時期。在第一個時期,他完成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和《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時期,他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lián)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敘事詩》、《降A(chǔ)大調(diào)波蘭舞曲》,有充滿愛國主義熱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練習曲》、《b小調(diào)諧謔曲》,有哀痛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降b小調(diào)奏鳴曲》,還有不少的幻想曲與小夜曲。

    當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zhèn)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動。《c小調(diào)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diào)前奏曲》(1831),即是這時完成的。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shù)形式之間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統(tǒng)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杰作。巴黎時期是肖邦思想藝術(shù)高度成熟、創(chuàng)作全盛的時期。深刻的民族內(nèi)容、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shù)形式和音樂風格,使其創(chuàng)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開了三十次音樂會就建立了一種傳奇式的榮譽,這在鋼琴演奏史上別無他例。肖邦尊重并繼承古典音樂傳統(tǒng),但他的琴藝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別是在他的瑪祖卡和波羅奈茲舞曲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民族民間調(diào)式、和聲和特性節(jié)奏,顯示出一個道地的“瑪祖爾人”對民族性格、風格、情趣及對藝術(shù)語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紀歐洲樂壇上的一顆明星。他那些詩意濃郁、充滿著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戲劇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著“黃金時代”的浪漫主義音樂。同時,他的創(chuàng)作又具有強烈的波蘭民族氣質(zhì)和情感內(nèi)容,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歐洲浪漫主義音樂家的杰出代表著稱,另一方面以歐洲十九世紀民族樂派的奠基人載入史冊。肖邦之所以偉大,也正因為他把浪漫主義的時代風格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內(nèi)容緊密地融合在音樂作品中。

    【李斯特談蕭邦】

    肖邦 [匈]李斯特

    我們要談的一位大音樂家,遠在他死以前,痛苦就把他折磨壞了;無論他的一部分作品怎樣受歡迎我可以預言:二十五年或三十年以后,他的作品一定可以獲得比現(xiàn)在更加深刻的評價。將來的音樂史家們一定會給這位在音樂中表現(xiàn)出稀有的旋律天才的人,給在節(jié)奏領(lǐng)域里作了奇跡般發(fā)明的人,給非常巧妙地和非常卓絕地擴大了和聲織體的人以一定的地位;將來的音樂史家一定會公平地對待他的成績:把他的成就看得比那些為管弦樂隊所演奏的、為歌劇首席女演員所演唱的許多大型作品要重要得多。

    肖邦的天才是相當深刻的、崇高的,然而主要的是——他的天才的豐富程度足以使他馬上在管弦樂的廣大領(lǐng)域內(nèi)占據(jù)一個應(yīng)有的地位。他的樂思的偉大、完美、豐富的程度足以填滿豪華的管弦樂法的一切環(huán)節(jié)。有些書呆子責備肖邦的音樂中缺乏復調(diào)音樂的因素,但是我認為肖邦完全可以付之一笑。

    證明一個藝術(shù)家是否天才,當然不是看他是否是否使用了某些藝術(shù)效果。藝術(shù)家的天才表現(xiàn)在使他不自禁地歌唱的感情里;崇高是天才的尺度。天才最后用情感和形式的完全統(tǒng)一來表現(xiàn)自己,情感和形式的統(tǒng)一程度要彼此不能分開,互為表里,這一個就是另一個發(fā)出來的光。肖邦的最美妙的、卓絕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編為管弦樂,這就充分證明了:他可以不費力地把自己的最美妙的充滿靈感的的構(gòu)思用管弦樂隊表現(xiàn)出來。如果他從來不用交響樂音樂來表現(xiàn)自己的構(gòu)思,那只是因為他不愿意而已。他對自己所采用的形式具有明確的用意,他所用的形式是最符合他的感情的;他對于自己所采用的形式所具有的意識——是一切藝術(shù)中天才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肖邦不愛好管弦樂隊的轟鳴巨響,他滿足于把自己的構(gòu)思完全體現(xiàn)在鋼琴的象牙鍵盤上。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絲毫沒有喪失表現(xiàn)力。任何認真研究和分析肖邦創(chuàng)作的人,都不能不在其中發(fā)現(xiàn)最高度的美、完全新穎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聲織體。他的大膽的嘗試都有所根據(jù),豐富、甚至過于豐富,并不會破壞樂曲的明晰,獨特也不致流于古怪,修飾的細致是合乎法則的,裝飾的華麗不致成為優(yōu)美的主要輪廓的累贅。他的許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富于巧妙的配合,這些配合可以說在音樂風格的掌握上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完全由于肖邦的功勞,我們才學會了用比較寬廣的形式安排和弦,才學會了用精致的半音進行和等音進行,才學會了運用小的“裝飾”音群,這些裝飾音群好像閃爍者虹彩的露珠,一滴滴地落在旋律上。他常賦予這樣的裝飾以人聲所不可能達到的突然性和多樣性,而這種裝飾以前都是刻板的、單調(diào)地把人聲照樣搬到鋼琴上來。他發(fā)明了驚人的和聲的模進,這使那些在題材上看來輕松的、不可能希望有這么重大意義的篇幅都帶上嚴肅性。

    肖邦的作品的普及和受人歡迎,是由于在他的作品里充滿了一種感情:這種感情是浪漫主義的、富于個性的、是作者固有的感情。他的這種感情,不只使他的祖國引起熱烈的反響,而且就是一切體驗過流放的災難和愛情的人也都會產(chǎn)生共鳴。

    肖邦作品官方目錄
    每首作品的調(diào)性和作曲年代信息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后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lǐng)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后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后來,他又在家中開設(shè)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并能作曲。七歲時,就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diào)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jīng)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鉆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jīng)歷,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xiāng)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里,肖鄭經(jīng)常去鄉(xiāng)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nóng)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xiāng)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lǐng)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tǒng)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xiàn)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nèi)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jīng)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后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nèi)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并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 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后的思想發(fā)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fā)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圣同盟"的封建統(tǒng)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zhèn)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yè)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xiāng)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xiāng)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shù)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愿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fā)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疆土,并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zhàn)歌。戰(zhàn)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蕩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愿它到處充分發(fā)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后,華沙就爆發(fā)了起義,并獲得了成功。據(jù)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fā)回國參加起義后,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準備和他一起回國,結(jié)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么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么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quán)。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yè)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zhèn)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yīng)!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面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tǒng)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領(lǐng)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jié)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tǒng)洽者?......啊!為什么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啊!"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tǒng)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愿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占領(lǐng)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tǒng)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shù)波蘭的民族戰(zhàn)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后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于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金錢統(tǒng)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shù)上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shù)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guān);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wěn)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huán)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jīng)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jù)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fā)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yōu)美藝術(shù)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fā)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jīng)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并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chǎn)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xiàn)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友和老師的期望和囑咐,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忠于祖國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蕩,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yōu)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yīng)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guān)系較密切也有聯(lián) 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后,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于君主立憲制,而并不熱心于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nóng)民,反對專制制度。對于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于保守派。所以,對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fā)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xiàn)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fā)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后,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jīng)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 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chuàng)作上有所啟發(fā),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xiāng)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郁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jīng)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并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藥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一次引起他們流淚,這眼淚難道不是民族藝術(shù)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報酬)嗎?"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jīng)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愿蒙受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蘭去當異族統(tǒng)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yīng)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么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shù)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里,已經(jīng)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jié)。"肖邦的最后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jié)。可是,對于祖國,對于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fā)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后,加里西亞又發(fā)生了農(nóng)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nóng)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nóng)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zhèn)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guān)于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jīng)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guān)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xiàn)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愿:"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只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肖邦的創(chuàng)作

    肖邦的創(chuàng)作

    肖邦的創(chuàng)作和他的時代、社會背景以及個人思想、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肖邦的創(chuàng)作生涯延續(xù)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為兩大時期:(1)華沙時期(1830年前);(2)巴黎時期(1831 —1849)。

    肖邦在華沙度過的二十個年頭,總的說來,是愉快、開朗的。 反映在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情緒的基調(diào)是樂觀的,但思想深度卻是有限的。盡管在這一時期內(nèi),肖邦已寫下了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一些練習曲以及一些瑪祖卡舞曲等優(yōu)秀的作品,但是,華沙時期的作品畢竟不可能超越一個尚未經(jīng)歷生活風霜的考驗、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華沙時期大多數(shù)作品的基調(diào),但從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過于華麗,甚至纖弱 矯飾的特點,看出受當時歐洲沙龍樂風以及波蘭貴族氣息影響的痕跡。1829年,肖邦在維也納演出后就曾寫信說:"大家說這里的貴族喜歡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創(chuàng)作中極其可貴的一點是:很早已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間舞蹈的體裁、節(jié)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如d小調(diào)波蘭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調(diào)瑪祖卡舞曲(Op.17 Nr4,《小猶太》)等。肖邦一生中寫的第一首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 寫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瑪祖卡舞曲(1849年)。 這象征著肖邦的一生是一個波蘭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蘭人 民、波蘭土壤息息相連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diào),自己去進行創(chuàng)造。他的音樂既具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富有個人獨創(chuàng)的特性;既 與民間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又是經(jīng)過精心加工和藝術(shù)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失敗,不僅決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轉(zhuǎn)變,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創(chuàng)作前期與后期的分水嶺,這前后的區(qū)別顯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從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氣勢更宏大了。他的作品從具有抒情音詩的特點演變?yōu)榫哂忻褡迨吩娛降奶攸c。在華沙起義直接影響下產(chǎn)生的c小調(diào)練習曲、a小調(diào)及 d小調(diào)前奏曲標志著這一驟變的發(fā)生。在巴黎陸續(xù)寫成的第一諧 謔曲、第一敘事曲等宏偉的史詩性樂曲,也充分顯示整個風格的變化。

    肖邦在巴黎的創(chuàng)作很快進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兩個范疇,一個與祖國興亡或個人對祖國的緬懷、思念、憧憬有聯(lián)系,一個則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從樂曲的風格來說,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宏偉的、富有戲劇性;一類是充滿詩意的、抒情的。不少資產(chǎn)階級的評論家只看到或只強調(diào)肖邦抒情、細膩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稱作"沙龍作曲家"、"病室作曲家",這是一種歪曲。肖邦盡管身體虛弱,鋼琴演奏以細膩、含 蓄著稱,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廣闊、宏大,確實只有一位民族戰(zhàn)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時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劇和生活的沖突,使肖邦的作品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氣勢。但這宏大并不 妨礙肖邦音樂的細膩,強烈的戲劇性和優(yōu)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而統(tǒng)一的。例如升c小調(diào)夜曲(Op.27 Nrl)強烈的中段和寧靜的首尾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敘事曲中反復交替出現(xiàn)音樂形象截然不同的兩段。而這些對比完全受內(nèi)容表現(xiàn)所決定 的,是有機整體發(fā)展,演奏的結(jié)果,而絕不是純形式地為對比而對比。

    肖邦最后幾年的創(chuàng)作中,雖然也還有個別作品具有昂揚的情緒,如《幻想波蘭舞曲》(0p.61),但更多的卻具有一種仿佛與世無爭的情緒。這在他以往的創(chuàng)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說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觀情緒有所滋長的結(jié)果。從數(shù)量上說,最后幾年的作品寫得很少,這和肖邦當時的體力衰弱、心情憂郁有關(guān)。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盡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chuàng)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始終局限于鋼琴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范圍的局限絲毫不影響尚邦作為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lǐng)域內(nèi),不僅寫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fā)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tǒng),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并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xù)發(fā)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后整個近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影響。他的充滿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而極有表現(xiàn)力,節(jié)奏生動,并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形式體裁上也是多樣的,同樣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
    參考資料:http://musiczone.bokee.com/470231.html

    中文名: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外文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別    名:鋼琴詩人

    國    籍:波蘭

    出生地:華沙

    出生日期:1810年3月1日

    逝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

    職    業(yè):鋼琴家,作曲家

    畢業(yè)院校:華沙國立音樂學院

    信    仰:天主教

    代表作品:《鋼琴協(xié)奏曲》、《敘事曲》、《夜曲》、《革命練習曲》

    血    型:O型

    星    座:雙魚座

    樂    派:浪漫主義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蘭;1817年開始創(chuàng)作;1818年登臺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后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chuàng)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jié)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chǔ),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其父為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自幼深受波蘭民間音樂的熏陶,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登臺演出。12-19歲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5歲開始發(fā)表作品,19歲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后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chuàng)作。在此期間染上肺病,1948年赴倫敦演出時,病情惡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歲。
      肖邦是浪漫樂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chǔ),同時又深受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感情樸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diào)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jié)構(gòu)靈活自如。他的練習曲作品訓練目的明確,藝術(shù)形象鮮明;他的圓舞曲作品,賦予溫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將風格迥異的個曲,自由結(jié)合為組曲;他的諧謔曲成為獨立的作品感情激動、富裕戲劇性;他的馬祖卡舞曲作品,曲調(diào)單純、和聲簡樸、明朗歡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滿幻想、情調(diào)深沉;作為著名鋼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鋼琴踏板用法獨特。
      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協(xié)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3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練習曲27首、波羅乃茲舞曲16首、圓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興曲4首、埃科塞茲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還有波萊羅舞曲、船歌、搖籃曲、幻想曲、回旋曲、變奏曲等,共21卷。

    音樂家肖邦的簡介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蘭華沙,19世紀波蘭著名作曲家、鋼琴家。1817年,開始創(chuàng)作;1818年,登臺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后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chuàng)作。

    1849年,逝世于法國巴黎。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chǔ),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音樂家肖邦的個人經(jīng)歷
    1810年,肖邦生于波蘭首都華沙近郊熱亞佐瓦沃拉,同年舉家搬遷至華沙。
    1816年,肖邦跟隨著名的鋼琴教師Wojciech先生學習鋼琴。
    1817年,肖邦創(chuàng)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調(diào)和g小調(diào)波蘭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上,肖邦第一次登臺,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肖邦師從音樂教育家、作曲家約瑟夫·艾爾斯內(nèi)爾(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學畢業(yè)后,肖邦在華沙音樂學院繼續(xù)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nèi)爾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舉行多場音樂會。
    1830年,因波蘭起義,肖邦離開故鄉(xiāng)波蘭移居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作曲為生。
    1837年,肖邦拒絕“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
    1848年,肖邦在巴黎舉辦他的最后一次音樂會,并受邀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結(jié)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
    音樂家肖邦的創(chuàng)作風格
    肖邦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感情樸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diào)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jié)構(gòu)靈活自如。
    作為著名鋼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鋼琴踏板用法獨特。
    音樂家肖邦的人物評價
    作為著名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的音樂被稱為“花叢中的大炮”,為同時代的音樂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賞;他一生鐘情于5位女子,與法國作家喬治·桑同居近9年卻一直未婚;因為不愿當亡國奴,他后半生再也沒能踏上故土;客死他鄉(xiāng)時,年僅39歲,巴黎很多貴婦都認為昏倒在他臨終的臥房里是幸福所在......
    “生于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于世界。”今天看來,這依然是對肖邦中肯的評價。與“日心說”的創(chuàng)立者哥白尼、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樣,肖邦已然成了波蘭的象征和國家的名片,其所承載的意義早已超越音樂、鋼琴的范疇。

    王邦直人物簡介
    在地方文獻的搜集與整理上,王邦直也是不遺余力,他的藏書豐富,多達數(shù)萬卷,對后世如郭廷翼、楊兆煜等山東藏書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藏書行為甚至激勵楊兆煜成為清代著名的藏書家,被譽為“南瞿北楊”之一。王邦直生平事跡中,孝順至極,他曾徒步兩千余里,只為在父親病重時及時歸家,盡管未能趕上...

    韓邦奇生平簡介
    因此造成83萬人死亡,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地震,也是全球歷史上死亡人數(shù)最高的一次,方圓八百公里內(nèi)的六成人口遭受了無情的打擊。朝廷隨后追贈韓邦奇為太子少保,并賜以“恭簡”的謚號。韓邦奇的兒子韓仲撰,生平事跡鮮為人知,其生活軌跡在歷史的記載中顯得較為模糊。

    杯中物是什么意思?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
    二主婦暗暗稱奇,所以邦要賒酒,無不應(yīng)允。邦生平最嗜 杯中物 ,見二肆俱肯賒給,樂得盡情痛飲,往往到了黃昏,尚未回去,... 《前漢演義》第二十九回 貪功得禍酈生就烹 數(shù)罪陳言漢王中箭 ...,并款留酈生數(shù)日,晝夜縱飲,不問外情。酈生本高陽酒徒,見了這 杯中物 ,也是戀戀不舍...

    向田邦子生平簡介
    日本著名編劇、隨筆家、小說家向田邦子,1929年11月28日出生于東京都世田谷區(qū)若林,畢業(yè)于黑木高女(現(xiàn)黑木高校)實踐專門女子學校國文科。畢業(yè)后,她在一家電影雜志社擔任編輯,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1958年起,她開始創(chuàng)作收音機和電視劇劇本,其中1964年的電視劇本《七個孫》使她嶄露頭角,贏得了...

    孫邦彥生平簡介
    在成功的同時,孫邦彥并未止步于個人的成就,他于2009年創(chuàng)辦了成都藍鯨動漫文化有限公司,開啟了他全新的篇章。這家公司的成立,不僅意味著孫邦彥對漫畫藝術(shù)的熱愛和追求達到了新的高度,也體現(xiàn)了他致力于推動中國動漫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決心。孫邦彥的生平和事業(yè),是一個關(guān)于夢想、堅持與成功的動人故事。他用...

    韓邦靖生平簡介
    不久,韓邦奇也以參議身份來到大同,鄉(xiāng)民得知是韓邦靖的兄長,紛紛前來迎接,皆為邦靖的早逝而悲泣。韓邦靖無子,族子仲譜繼承了他的血脈。他的女兒韓異,嫁給了陜西都司指揮僉事張鵬霄之子張才,成為繼室。他的著作《韓五泉詩集》四卷、《朝邑縣志》等在《四庫總目》中流傳至今。

    向田邦子的生平簡介
    向田邦子(1929年11月28日—1981年8月22日),為日本著名編劇、隨筆家、小說家,昭和四年出生于東京都世田谷區(qū)若林,成長于一個極普通而平穩(wěn)的中等市民之家。其父是個特別耿直敬業(yè)的職員,其母則是典型的逆來順受的傳統(tǒng)日本女性。就職于保險公司的父親因工作調(diào)動令全家搬遷轉(zhuǎn)徙于不同城市,向田邦...

    韓邦奇的生平簡介
    韓邦奇,生于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終年七十七歲。出身官宦家庭,其父韓紹宗,官至福建按察副使。邦奇為其次子,兄邦彥,弟邦靖、邦翊。正德三年(1508),韓邦奇與弟韓邦靖同舉進士,負有重名,時稱“關(guān)中二韓”,歷官吏部考功主事、升員外郎。正德九年(1514...

    王邦直的人物簡介
    王邦直生平事跡也在族譜中有詳細記載,他不僅是個清官、音樂家,還是個大孝子,當時王邦直父親王鎬任山西臨縣教諭,病重時召其子,由于路途遙遠,他未能及時歸赴,待王邦直趕到時棺已蓋頂。王邦直‘惟有仰天椎心而泣’,徒步行二千余里,奉柩歸即墨,足底起泡,纏足而行,一時奉為佳話。

    盧漢簡介
    生平簡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盧漢出生于昭通市炎山鄉(xiāng)中寨的一個彝族奴隸主等級的吉狄家族。祖籍,四川省布拖九都人。其父盧元達 彝族名叫吉狄源達(1874—1926)曾捐過一個游擊的官銜。其母劉氏(1874—1946)是家庭婦女。根據(jù)墓志銘記載,盧元達共有6個兒子,即永恒(...

    相關(guān)評說:

  • 東野朱13752307635: 關(guān)于肖邦的一生 -
    崇左市鑄件: ______ 弗雷德里克·弗郎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 是我的偶像.他很愛國,是鋼琴詩人
  • 東野朱13752307635: 快,快!肖邦的資料!十萬火急!!!! -
    崇左市鑄件: ______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肖邦(波蘭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東野朱13752307635: 關(guān)于肖邦的資料 -
    崇左市鑄件: ______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法語)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 作曲家 代表作:馬祖卡舞曲、圓舞曲 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
  • 東野朱13752307635: 波蘭人民的靈魂和驕傲肖邦有何故事?
    崇左市鑄件: ______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蘭華沙西部市郊的一個名為熱拉左瓦沃拉的小村莊.肖邦的父親是法國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因做生意到了波蘭,后來破產(chǎn)便在一個伯爵莊園里做起...
  • 東野朱13752307635: 肖邦的作品及主要內(nèi)容 -
    崇左市鑄件: ______ 肖邦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職業(yè) : 作曲所屬地區(qū): 波蘭出生地 : 波蘭生日 : 1881年3月1日人物介紹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
  • 東野朱13752307635: 簡介一下肖邦 -
    崇左市鑄件: ______ 肖邦—著手寫時,總覺得是好的.只是經(jīng)過斟酌方可決定取舍.時間是最好的檢驗,而耐心是最優(yōu)秀的教師.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 “他收集了波蘭人民灑在祖國原野上...
  • 東野朱13752307635: 介紹一下肖邦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
    崇左市鑄件: ______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
  • 東野朱13752307635: 肖邦的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的簡單的介紹
    崇左市鑄件: ______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法語: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 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
  • 亚洲精品无码AV专区最新| 人妻丰满熟妇αⅤ无码区| 国产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女人18毛片视频一级毛片| 女人扒开腿让男人狂桶30分钟| 91免费福利精品国产|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120软件|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