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的境界可以達到嗎? 怎樣才能達到坐禪的境界?
坐禪,坐到內(nèi)無身心,外無世界,遠無其物的時候,就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這種境界,并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樣了不起。或者坐一個鐘頭,或者坐十個鐘頭,或者能坐一個月,甚至能坐十個月,這不過是功夫有點相應(yīng)的現(xiàn)象,得到一點輕安的境界而已。經(jīng)過輕安境界之后,繼續(xù)參禪,便到初禪的境界。
初禪天名叫‘離生喜樂地’,就是離開眾生所喜歡的境界。在離生喜樂地打坐時,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來不去。好像烏龜在冬季的時節(jié),把頭縮回殼內(nèi),外邊停止呼吸,可是內(nèi)部呼吸活動起來,這是冬眠現(xiàn)象。參禪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時,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不可打妄想:‘哦!沒有呼吸啦!’這個妄念一生,馬上恢復(fù)呼吸,不可不慎;否則,失去機會,必須再重來。
由初禪天精進修禪定,進入二禪天的境界。二禪天名叫‘定生喜樂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種快樂,這種快樂無法形容,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在定生喜樂地坐禪時,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脈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斷絕,出定時,又恢復(fù)正常。
由二禪天精進修禪定,進入三禪天的境界。三禪天名叫‘離喜妙樂地’,就是離開粗的歡喜,尚有細的歡喜,得到微妙的快樂。在離喜妙樂地坐禪時,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脈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樣。這時念停止了,沒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沒有氧氣,停止循環(huán),所以心臟不活動,沒有脈搏。這時,一切雜念都沒有了,譬如呼吸是風,脈搏是浪,心念是水。沒有風,就無浪,水自然平靜,所謂‘風平浪靜’,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情形,在定中是暫時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斷氣。可以隨時隨地恢復(fù)呼吸和脈搏的正常活動。
由三禪天精進禪定,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天名叫‘舍念清凈地’,就是舍去三禪的妙樂,心念清凈。氣停止,脈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這時清凈本來妙真如性現(xiàn)前。這種境界,不可認為了不起,這不過是四禪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證果的現(xiàn)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為還沒有斷欲,如果勇猛精進,修外道邪定,則進入無想天,受快樂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則進入五不還天,這才是證果的境界。
證初果羅漢,不但在定中沒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臥中,也沒有妄想,沒有執(zhí)著。到初果的境界,還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證到初果,就入涅槃。只是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而已。
到初果時,無論見到什么境界,也不動其心。所謂‘對境無心’,只有道心,專一修禪。外邊境界如何莊嚴?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動搖其心。這時候,不貪財、不貪色、不貪名、不貪食、也不貪睡,一切無所謂。到這種境界,才可以說是證果。證初果的羅漢,走路沒有聲音。因為腳離開地面約有寸高,為什么?證果人,心懷慈悲,深恐踩死小蟲等,所以在虛空走路。。。
宣化上人開示: \x0d\x0a\x0d\x0a坐禪,坐到內(nèi)無身心,外無世界,遠無其物的時候,就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這種境界,并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樣了不起。或者坐一個鐘頭,或者坐十個鐘頭,或者能坐一個月,甚至能坐十個月,這不過是功夫有點相應(yīng)的現(xiàn)象,得到一點輕安的境界而已。經(jīng)過輕安境界之后,繼續(xù)參禪,便到初禪的境界。 \x0d\x0a\x0d\x0a初禪天名叫‘離生喜樂地’,就是離開眾生所喜歡的境界。在離生喜樂地打坐時,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來不去。好像烏龜在冬季的時節(jié),把頭縮回殼內(nèi),外邊停止呼吸,可是內(nèi)部呼吸活動起來,這是冬眠現(xiàn)象。參禪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時,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不可打妄想:‘哦!沒有呼吸啦!’這個妄念一生,馬上恢復(fù)呼吸,不可不慎;否則,失去機會,必須再重來。 \x0d\x0a\x0d\x0a由初禪天精進修禪定,進入二禪天的境界。二禪天名叫‘定生喜樂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種快樂,這種快樂無法形容,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在定生喜樂地坐禪時,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脈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斷絕,出定時,又恢復(fù)正常。 \x0d\x0a\x0d\x0a由二禪天精進修禪定,進入三禪天的境界。三禪天名叫‘離喜妙樂地’,就是離開粗的歡喜,尚有細的歡喜,得到微妙的快樂。在離喜妙樂地坐禪時,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脈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樣。這時念停止了,沒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沒有氧氣,停止循環(huán),所以心臟不活動,沒有脈搏。這時,一切雜念都沒有了,譬如呼吸是風,脈搏是浪,心念是水。沒有風,就無浪,水自然平靜,所謂‘風平浪靜’,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情形,在定中是暫時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斷氣。可以隨時隨地恢復(fù)呼吸和脈搏的正常活動。 \x0d\x0a\x0d\x0a由三禪天精進禪定,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天名叫‘舍念清凈地’,就是舍去三禪的妙樂,心念清凈。氣停止,脈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這時清凈本來妙真如性現(xiàn)前。這種境界,不可認為了不起,這不過是四禪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證果的現(xiàn)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為還沒有斷欲,如果勇猛精進,修外道邪定,則進入無想天,受快樂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則進入五不還天,這才是證果的境界。 \x0d\x0a\x0d\x0a證初果羅漢,不但在定中沒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臥中,也沒有妄想,沒有執(zhí)著。到初果的境界,還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證到初果,就入涅_。只是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而已。 \x0d\x0a\x0d\x0a到初果時,無論見到什么境界,也不動其心。所謂‘對境無心’,只有道心,專一修禪。外邊境界如何莊嚴?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動搖其心。這時候,不貪財、不貪色、不貪名、不貪食、也不貪睡,一切無所謂。到這種境界,才可以說是證果。證初果的羅漢,走路沒有聲音。因為腳離開地面約有寸高,為什么?證果人,心懷慈悲,深恐踩死小蟲等,所以在虛空走路。。。
坐禪 境界
過去坐禪,坐下來禪定,慢慢地魂魄有時候會離開你的肉 身,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你自己身上的很多缺點。師父不主張你們這么修 練,因為萬一魂魄回不來就麻煩了。但是過去山上很多許大愿修行的人就敢這么做。希望你們要了解自己,當一個人在夸耀自己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夸耀由他自己意識當中產(chǎn)生的一種形象。他夸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意識當中想象出來他的形象是多么的偉大,真正的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夸耀的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偉大。
現(xiàn)在的社 會,因為人的價值觀和現(xiàn)實主 義,所以產(chǎn)生三利主 義。一個人喜歡利己,做任何事情都想著對自己有利,叫利己。
第二,在社 會上,做人首先學做事業(yè)多賺 錢叫利潤;
第三個叫利權(quán)。這全是師父跟你們講的,現(xiàn)在的社 會,人為了達到一個目的,第一,利己,第二,為求利潤,第三,利權(quán),弄到底不就是為名為利啊。所以三利主 義者會不擇手段地去損害他人的利益,來讓自己受益。想一想,為什么人家說十商九奸呢?因為他為了賺人家,他會損害人家的利益,為了尋找權(quán)力,爾 虞 我 詐,坑 蒙拐騙,什么都會做。有爭斗就會有傷害,所以師父叫你們不要去跟人家競爭,競爭一定會帶來傷害。
哪怕你今天去選美,你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本來很干凈的一個小孩子,心靈就會受到污染。不要去競爭,因為在三利主 義中,我們失去了慈悲之心,失去了純潔之心,而為了人間的一些利和名,我們把寬大之心也迷失了,所以,我們迷失了本性。想一想,為名為利為了權(quán),我們是不是會讓自己的慈悲心丟失?想一想,我們恨人家的時候,哪來的慈悲心啊?想一想,我們?yōu)榱艘稽c錢,我們丟失了自己寬闊的本性,慈悲善良的原性,我們迷失了佛性。
在禪學當中,有心不用心,有佛不求佛,有法不說法,這就是個中三昧,就是我們需要理解的最精彩的地方。師父跟你們解釋一下,我們有心不用心,有著什么心啊?因為我們有的是人間的凡心,我們把它忘記,我沒有心,所以人家說沒心沒肺,這個人就沒有障礙、沒有煩惱。實際上道理是一樣的,你有的是凡心,你有的是恨心,你有的是貪心,這是傷害你的心,所以你要有心,沒有心。
今天你們很多學佛人講話還會你一句,我一句,師父覺得很不好,你把人家講的一句話以為是人家在諷刺你,你馬上就會諷刺人家一句,這個就是你有心了。學佛人別人說什么,你不要去把人家往壞處想。比如,學東師 妹來了,如果有人跟小師 妹開玩笑:哎呀,你的片子越拍越好了。小師 妹作為學佛人,就不要去多想了:他在諷刺我,我正好還有幾個片子沒有做好,這樣你就想偏了,把別人的話用正念去想,你就應(yīng)該謝謝,我一定更加好好地努力。如果你小師 妹一想:“你在諷刺我,我真不如你們啊,實際上,你們練習練習,也可以拍的。”
說說看,你是不是有心了?要無心啊,人家講你,你不要把人家的話當壞話聽,你要把它當好話聽,對不對啊?人的毛病就是人家說一句話,你總是把人家往壞的地方想,那你這個叫有心。這種有心情愿不要,所以禪學說,有心似無心。
第二句話叫“有佛不求佛”。今天有觀世音菩薩在,我們不求觀世音菩薩,你就是在求佛,因為你用你自己心中的佛來解決你在人間的問題,你求什么佛啊?求佛拜佛不如求己啊。有句話說,求人不如求己,求佛不如求己。很多人出了事情之后,求爹爹拜奶奶的,人家都不幫你解決,最后還是自己解決的。你們感情上出了問題,你去找這個講,找那個講,最后還是要你自己想通,這個事情才解決。
你講了半天,最后沒有一個人能夠幫你解決的。求人不如求己,解鈴還需系鈴人,對不對?做人要懂得,你今天想求佛了,你要把佛性拿出來,你就不是求佛,實際上你是求自己,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所有人間的麻煩,你不就是佛嗎?你失去了智慧,你就沒有智慧,你今天不把自己心中的佛當作佛來求,那你就心中無佛,你求的佛也是空的,沒有跟佛接上氣,聽得懂嗎?你不知道佛在想什么,你怎么求得到佛啊?今天夫 妻兩個人吵架了,你不知道你老公在想什么,你跟他能夠有什么溝通啊?
你要是知道他想什么,你一定能夠跟他溝通。凡是一個人有信心去說服另一個人,那你一定知道他在想什么,如果你不了解對方,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想去說服他,那你一定會碰一鼻子灰。
第三 句 話叫“有法不說法”,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讓你自己去悟,今天有這么多的佛法,如果你隨便去看很多佛教的書,你哪一天能看懂啊?你天天聽佛 法,你哪一天能夠明白佛 法?有法嗎?有,我不去求法,我靠悟,我能夠悟出很多事情來。如果你天天求法:菩薩,給我一個方法讓我把這件事情解決吧。你解決不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為有因緣果報,有因緣在里面,而且有果報在里面,所以,當你想去求法把這個事情解決的時候,你一定不得 法。
你真正的得 法是什么?我不求,我就念經(jīng)修心,慢慢地你會明白,為什么他會對我這么不好?為什么我會有這么一個劫?那就是緣,那就是果報。要懂得,無論任何事情,人都不能了解他人的自身。實際上我們在處理很多問題的時候,人都對自己不了解,你會了解你今天開車的時候會按喇叭嗎?你會了解你會發(fā)脾氣并且知道今天會做錯事情嗎?想一想,你年輕的時候做錯了這么多事情,是你了解自己嗎?如果你了解自己,你就不會做錯這么多事情,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我們才會去做這些事情。
有人說,我非常怕感情上的事情,有人說,我不怕感情上的事情,因為我能夠控 制好自己,實際上你錯了,因為你在感情上是控 制不好自己的,所以你才會做錯,對不對?很多人出家之前就許愿:我把心交給佛,海枯石爛心不變,我決定拋棄這個人生,我一定要尋找一個彼岸,然后就到廟里去出家了。很多明星都是這樣,把頭剃光,上山了,沒過多久,還俗了,因為他不了解自己。
你們想一想,你們有幾個人能夠了解自己的?如果碰到事情,你們會怎么做?你們以為你們一定會怎么做,最后自己改變了,又做錯。要懂得,我們不了解自身,如果我們想要了解自己,首先要離開自己,明白嗎?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樣性格的人,你先要冷靜地離開自己,看看你的一生做過了一些什么,有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你先要離開自己,你才能看清你自己本身的素質(zh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素質(zhì),就像很多人嘴巴里罵人,人家說他在罵人,他還反問他什么時候罵人了,就是這么個道理。希望你們要想清楚,你才能看清楚你的個性和你的本質(zhì),你才知道怎么樣來修啊。
過去坐禪,坐下來禪定,慢慢地魂魄有時候會離開你的肉 身,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你自己身上的很多缺點。師父不主張你們這么修 練,因為萬一魂魄回不來就麻煩了。但是過去山上很多許大愿修行的人就敢這么做。希望你們要了解自己,當一個人在夸耀自己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夸耀由他自己意識當中產(chǎn)生的一種形象。他夸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意識當中想象出來他的形象是多么的偉大,真正的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夸耀的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偉大。
一個小孩子也會的,今天爸爸媽媽不在家,他就掃掃地,把家里弄得很干凈,爸爸媽媽一回家,他就說:媽媽你看,今天家里弄得多干凈啊?全是我做的,夸耀自己,實際上這個孩子夸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夸耀他意識當中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師父今天給你們講的是佛法的哲學、哲理的東西,要你們明白夸耀的是虛的東西,并非真 實存在的東西,是一個虛構(gòu)的形象,自我而已,你們得到的也是虛的東西,你們得不到真的東西,因為你們本身沒有了解自己。你們的人都是虛構(gòu)的,你們做的事情也是虛的,你們夸耀的是自我,這個自我不是真我,所以也是虛的東西。
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外面的一切,我們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你們誰能夠看到自己的眼睛啊?你們看人家都很明白,誰做得對,誰做得錯,你們能夠看到自己嗎?同樣的道理,人就會看人家身上的毛病,就是看不到自身的毛病,長著兩只眼睛就知道看人家,不知道看自己,看不到自己,這就是人的虛幻。你連看都看不到自己,你怎么能夠了解自己呢?的確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而真正的慧眼是存在于看不到的狀態(tài)當中。什么意思呢?這兩只眼睛是讓你看人間事物的,而真正讓你看到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良心,看到本性,看你是不是有一個佛心、慈悲之心,不是用這兩只肉 眼看的,而是用你的慧眼來看的。
佛中 禪的 最高境界是什么 ?
禪宗強調(diào),真正的空,是一種內(nèi)心的平靜與寧靜。在達到這種境界時,修行者能夠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與安寧。這種內(nèi)心的平靜,并不是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而是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空的境界中,修行者能夠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質(zhì),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此外,這種空的境界還意味著...
禪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詩人們?nèi)缢纬娙怂裕岢藗儜?yīng)如云水般順應(yīng)自然,摒棄非分之想,超脫世俗紛擾,順應(yīng)自己的佛性,從而達到和諧美好的境界。這樣的世界才是和平與清凈的。對生命的把握應(yīng)既積極又不過分執(zhí)著,關(guān)鍵在于運用智慧洞察欲望帶來的苦楚,不被“相”所束縛。只有讓自己的心靈融入天地至理,順應(yīng)自然,才能笑對...
請問禪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禪定的高級境界就是物我兩忘 就是自身感覺不到存在了 周圍的一切都化為虛空了 只有一個意識在了
求禪修的方法?禪修最高境界是什么?
這也算是禪修。4. 禪修并不局限在特定的場所,只要心中有禪,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是禪修的實踐。5. 禪修的起點是心靈的凈化,放下對于各種現(xiàn)象和環(huán)境的分別心、執(zhí)著心,便是走向禪修之路。6. 禪修的最高境界便是與佛性相連,達到心靈的自在與清凈。7. 愿您能夠理解并實踐禪修的真諦。
怎么才能實現(xiàn)佛教的最高境界?
輪回觀是對倒退式胎兒期記憶中變形現(xiàn)象的誤解。人的精神起點始于胎兒期記憶,這在個人歷史和文化中均有體現(xiàn)。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通過修行實踐可逐步達到。釋迦牟尼的修行過程可體現(xiàn)“涅盤”的生理–心理意義。他在蘭毗尼誕生,年幼時曾靜坐證得三摩地,獲得第一禪悅。成年后決定追求真理,向苦行僧學習...
禪宗的修行中,禪定通常分幾個階段?
7. 外道修行者試圖通過抑制想念來達到涅槃,但他們未能擺脫色界的煩惱,他們的修行成果只是暫時的。8. 佛弟子不應(yīng)追求無想定和無想天,因為這些并非佛法的修行目標。9. 修行者如果希望超越色身的束縛,可以進一步修習更深的禪定,以達到更高的修行境界。10. 這些禪定的階段和概念,最終需要通過實際的修行...
道教中的禪是什么意思
除此之外,道教中的禪也強調(diào)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道家認為,人應(yīng)該追求內(nèi)心的和諧,才能與外界的自然環(huán)境達成平衡。通過悟道的方式,人們可以獲取自我覺醒的力量,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并更好地理解外部環(huán)境。相信自己的內(nèi)在力量能夠超越那些外部的客觀限制,從而達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道家...
從粗心住到初禪需要多久才行要一輩子嗎?
精進的話從剛打坐到初禪一般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佛教的初禪大約相當于道教的筑基,道教的筑基也就是一年。幾年時間達到三禪四禪境界的多了去了,幾個圣人證道也就幾年時間,佛祖據(jù)說是六年。拋出除妄想雜念(想快點成就也是雜念),降伏自心,堅持不動搖,初禪還是很快的,個人體驗也是如此。個人淺見,...
為什么說“禪”是人生最高境界?“禪”中可以體會到什么?
只能說禪 是行者的最高境界 禪中有萬象禪中無煩惱圓頓大法 豁然開悟 無限法喜
禪定的最高境界是幾禪幾定
佛教小乘修行人有四禪八定,四禪是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大乘修行人,沒有什么幾禪幾定,外不著相為禪,內(nèi)不動心為定,一悟直入如來地,無次第漸修。
相關(guān)評說:
歙縣理論: ______ 1. 禪之緣起:早年釋迦一直被關(guān)在家中,青年時它第一次離開家門眼中看到的都是苦難,可見其家族正在衰落,也說明長期的幽閉生活使其產(chǎn)生了“抑郁”,認為“人生皆苦”.由于家族衰敗,它拋下妻兒,帶著比丘們四處乞食.2. 禪之機理:...
歙縣理論: ______ 1、自性眾生誓愿度2、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歙縣理論: ______ 初學者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一定要睡足八小時,時間最好是晚上 10:00 就寢,不要超過深夜 12:00. 因為熬夜一定會傷肝,只要睡眠充足了,坐禪一定容易進步. 進階者于禪定有了較好的定境,自然而然可減少睡眠,可從一般的...
歙縣理論: ______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那就是最高境界,我了解到: 道的最高境界是無字, 禪的最高境界是無欲, 愛的最高境界是無言, 音樂的最高境界是無調(diào),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寬容, 相處的最高境界是理解, 朋友的最高境界是無求.
歙縣理論: ______ 基本含義“禪”是外不著相(不執(zhí)著一切境界相是禪);“定”是內(nèi)不動心. 禪,Buddha's Mind "禪" 者 "佛之心". 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對外境不起攀緣染著,自內(nèi)照而不昏沉無記是也.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念佛三...
歙縣理論: ______ 禪的定義:禪那,漢譯靜慮,即于一所緣境系念寂靜、正審思慮. 禪那與禪定可視為同義詞,但是兩者的分別在于,禪那的范圍窄而定的范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大智度論》卷28:“四禪...
歙縣理論: ______ 什么叫做坐禪呢?坐是徹見本性,禪是頓除妄念,亦即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nèi)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佛教坐禪目的在'明心見性',以明心見性...
歙縣理論: ______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出自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大學》.含義是:“知道應(yīng)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