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為什么被梨園奉為祖師爺? 唐明皇為什么被奉為梨園祖師?
我國歷史上,有“藝術皇帝”之美譽的有好幾個,唐玄宗李隆 基、宋徽宗趙佶、南唐后主李煜最為著名。他們之中,李隆基以音 樂才華出眾而聞名,趙佶的書畫和李煜的詞作至今也為人稱道。 和趙佶、李煜不同的是,李隆基不僅具有藝術才華,他的政治能力 勝過藝術能力,不像趙佶和李煜那樣最后成為亡國之君,而是開 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這樣輝煌的政治局面。
一、李隆基的一生
李隆基(685—762)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高宗李治和武則 天的嫡孫,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在他五歲時,武則天改國號為 周,將李旦降為皇嗣并幽禁宮中。李隆基的童年基本在政變和宮 中權術之爭中度過。705 年神龍政變,武則天讓位給中宗。708 年, 李隆基任潞州別駕,開始培植黨羽,準備奪取皇位。710 年,韋后和 安樂公主毒死唐中宗,陰謀篡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誅滅了韋后及其黨羽,然后扶持睿宗李旦即位。睿宗即位后封李隆 基為太子,712 年睿宗將皇位傳給李隆基,自己退位成為太上皇。 713 年在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之前誅殺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之后, 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勵精圖治,銳意進取,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 的新局面。
到了開元之后的天寶年間,李隆基由于寵愛楊貴妃,用楊國 忠為相。755 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李隆基和皇室逃亡四川途中,在 馬嵬坡,隨行的軍隊迫使他賜死楊貴妃,誅殺楊氏一族后才前往 四川。太子李亨在朔方即位,封李隆基為太上皇。直到 757 年,唐 軍收復了洛陽和長安之后,才迎李隆基回長安。760 年,李隆基被 太監(jiān)李輔國幽禁在甘露殿,762 年 4 月 5 日,李隆基帶著對楊貴妃 深深的思念,以及對國家的愧疚與世長辭。
二、皇帝李隆基
在開元盛世,李隆基不僅在政治上實行了壓制貴戚,鞏固皇 權,選賢任能,整頓吏治,崇尚節(jié)儉,抑制奢靡等措施,還大力發(fā)展 經濟,開創(chuàng)社會經濟大繁榮的局面。他還注重對外交流,加強和鄰 國之間的貿易,也注重和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尤其和日本的交 流,對日本的影響極大。
除了在政治和經濟上開元盛世創(chuàng)造了新局面之外,在文化 上,也開辟了新局面。
在宗教方面,和漢代“獨尊儒術”不同,唐朝是“儒、僧、道”三 教并列,這種局面在李隆基時代尤為突出,出現(xiàn)三教并行發(fā)展的 局面,全國上下出現(xiàn)了儒學昌明、佛教興盛、道教風行的和諧發(fā)展 的新局面。國人對于這三教的信仰自由,可以中途由儒入佛,也能 由佛入道,這種局面具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特征。除了這三大 教派之外,唐朝還允許其他教派傳入中國,像景教、伊斯蘭教等。 由于信仰自由,多種文化并存,使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更多的發(fā) 展空間。
在唐詩發(fā)展方面,由于李隆基重視文教,政策開明,文人雅士 具有思想、言論方面的自由,使這個時期的唐詩達到了頂峰狀態(tài), 出現(xiàn)了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和現(xiàn)實主義派等,一大批著名的詩人 如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都是這個時候的主要詩 人。他們的詩歌各具特色,成為盛唐時期時代風貌的真實寫造。
在繪畫方面,由于唐朝具有國富民殷、社會安定的氛圍,加上 和外國交流頻繁,善于吸收外來文化,因此開元時期的繪畫也是 名派眾多、高手輩出。由于繪畫技巧的不斷更新,表現(xiàn)題材多樣, 唐朝的繪畫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鬼神、屋宇等種類。
在開元盛世,繪畫方面尤以人物畫的發(fā)展最為顯著,畫家們 越來越注重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在繪畫人物時也注重對人物性格 的刻畫。代表人物是具有畫圣之稱的吳道子,他在繪畫上的造詣 極高,深受李隆基賞識,入宮后成為內教博士。吳道子擅長繪畫人 物,也畫山水。在人物畫方面,他善畫佛道人物,當時的長安、洛陽 有許多寺觀,吳道子在這些寺觀中留下了三百多幅佛道人物壁 畫。這些人物形狀各不相同,顯得生動而有立體感。除了壁畫,他 也留下了一百五十多幅人物卷軸畫,最著名的是《天王送子圖》、 《金橋圖》和《十指鐘馗圖》。
在開元盛世,除了人物畫達到藝術巔峰,山水畫也逐漸成熟, 由于南北方的地域不同,出現(xiàn)了青綠和水墨兩大體系。同時由于 宗教的發(fā)展,宗教畫、石窟、陵墓和寺院的壁畫也得到了空前發(fā) 展。這些壁畫不僅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尚,對于唐代樂舞也留下 了傳神寫照。
由于唐朝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唐朝的審美觀 念也和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有區(qū)別。自古以來,我國對女性的審美 都是以纖細、苗條為美的標準,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有“楚王好細 腰,宮中多餓死”的傳說,到漢代還有能做掌上舞的趙飛燕,這些 都是纖細苗條的代表。但到了唐朝,卻以胖為美,其代表人物是李 隆基的愛妃楊玉環(huán)。除此之外,在唐朝留下的人物畫和雕塑中,女 子也都是以豐滿為美。
在唐朝之前,人們的著裝都以漢服為模板,到了唐朝,女子的 服裝具有奇特華美的特點,她們流行一種袒領服,將豐滿的胸部 露出來,還流行著胡服和男裝。這種審美觀和服飾傾向充分表明 了開元盛世時期人們追求健康,性情奔放的特色。
三、藝術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不僅在治國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他也 是個多才多藝的藝術人才,正因為他個人對藝術具有鑒賞力,因 此在他統(tǒng)治時期,才大力提倡和推廣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他的藝術 才能主要體現(xiàn)在樂舞、書法、器樂、詩歌等方面。
據(jù)史書記載,在李隆基童年時就具有藝術天賦。他才六歲時, 就在武則天的生日宴上,表演高難度的《長命女》為祖母祝壽。長 大后,他的興趣又轉到作曲方面,為唐代樂舞作出了極大貢獻,他 作曲的有《霓裳羽衣曲》、《龍池樂》、《凌波曲》、《紫云回》等。他除 了具有高深的音樂造詣之外,還具備靈敏的聽覺和超強的樂感。 具有指揮家的氣質。他常編排大型樂舞,在樂器齊鳴時,他能聽出 任何一件樂器發(fā)出的錯誤音節(jié)。
除了舞蹈和作曲,李隆基還善于演奏器樂,最拿手的是羯鼓, 在古樂器“金、石、土、革、絲、木、竹、匏”八類中,羯鼓屬于革類。這 是一種來自古西域的打擊樂器。樂器特點是聲音洪亮、急促、熱 烈,適合表演節(jié)奏明快的曲目。李隆基擊打羯鼓的技藝高超,當時 的宰相宋璟曾經贊嘆他“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是說他擊鼓時 頭部穩(wěn)定,手卻敏捷急促。除了羯鼓,他還擅長演奏笛子、琵琶。
在書法方面,他的字具有運筆精到、剛勁爽利,寫出來的字具 有沉著雄秀、豐厚腴美的特色。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全唐詩》收錄了 他六十多首詩,最著名的是五言律詩《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四、李隆基對唐朝音樂的貢獻
作為藝術皇帝,李隆基最杰出的貢獻還是對唐代樂舞的推廣 以及音樂方面的貢獻。
1.對唐朝樂舞的推廣。唐朝樂舞是唐代漢族舞蹈藝術,這種舞 蹈建立在漢代百戲之上,經過幾個朝代的演變,到唐朝已經達到 藝術頂峰狀態(tài),唐朝樂舞吸收了外來舞蹈的精華。在李隆基時代, 他將唐太宗改革欽定的“十部樂”中的“坐部伎”和“立部伎”做了 創(chuàng)新改變。為了完善宮廷樂舞機構,他還在宮中增設了教坊,由原 來的一所增加到五所,將太常寺和教坊做了明確分工,太常寺負 責雅樂,供禮儀和祭祀使用;教坊負責俗樂,負責娛樂時的音樂。 由于教坊設在皇宮之內,因而樂工多為女性。此外,李隆基還創(chuàng)辦 了另一個樂舞機構———梨園,這里的樂工負責宮廷音樂、舞蹈、戲 劇演出,相當于一個皇家藝術學院,既負責培養(yǎng)人才,又負責表 演。李隆基挑選了三百多名男樂工在梨園,他自己親自進行教學 和排練。
在李隆基的大力提倡下,唐朝樂舞出現(xiàn)了空前絕后的繁榮, 一大批舞蹈家出現(xiàn)在李隆基時代,其中有善劍舞的公孫大娘,善 于《驚鴻舞》的李隆基的梅妃江采萍,以及善舞《霓裳羽衣曲》和 《胡旋舞》的楊貴妃,善舞《凌波曲》的謝阿蠻等。
2.李隆基對唐朝音樂的貢獻。唐朝樂舞的發(fā)展離不開音樂,大 曲是唐代樂舞的重要形式,是集舞蹈、音樂和歌唱于一體的多段 體樂舞套曲。在結構上,大曲分為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其中散 序是器樂演奏,中序節(jié)奏較慢,歌舞開始漸入,有時是只歌不舞, 破是節(jié)奏漸快并多變的樂舞部分,將全曲推向高潮。唐代的樂舞 中大曲較多,最著名的就是李隆基作曲的《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李隆基將西域的《婆羅門曲》改編而成,在這 部大曲中,散序部分具有自由、悠揚的特點,器樂由磬、簫、笛、箏 演奏而成,具有詩意般的朦朧,中序時,仙女般的舞女開始起舞,她們時而婆娑、時而婉轉,具有“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 驚”的意境。破曲為全曲的高潮部分,音樂具有急管蘩弦的鏗鏘, 當舞者還在忘我遨游仙境時,音樂戛然而止。整個樂舞具有強弱、 急緩、動靜的強烈對比效果,具有獨特的形式美。
《霓裳羽衣曲》無論是音樂、舞蹈還是服裝,都在追求一種虛 無縹緲的仙境般的幻覺,是道家“羽化成仙”的思想體現(xiàn),在舞蹈 表演時具有獨舞、雙人舞直到上百人群舞的形式,當時將這支詮 釋得最完美的就是楊貴妃。
除了《霓裳羽衣曲》之外,李隆基還創(chuàng)作了《龍池樂》這首“坐 部伎”樂舞中的一首,主要表現(xiàn)興慶宮具有“天子之象”,整部音樂 具有祥瑞和典雅的特點。
《凌波曲》來源于李隆基的一個夢境,他根據(jù)夢境創(chuàng)作出來一首如夢如幻的樂曲,由謝阿蠻配以靈動輕盈的舞姿,塑造了一個 姿態(tài)翩翩的龍女形象。
無論是美輪美奐的《霓裳羽衣曲》,還是神秘祥和的《龍池樂》 以及仙姿翩翩的《凌波曲》,李隆基用自己的音樂將唐朝樂舞從現(xiàn) 實主義引到浪漫主義的境界中,不僅為唐朝樂舞作出了卓越貢 獻,還為中國的音樂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帝王的李隆基,他的后期在治國方面頗遭人詬病,但他 的藝術才華和藝術成就卻是任何一個帝王都難以企及的。
這也就是李隆基為什么會被梨園奉為祖師爺?shù)脑蛄恕?/p>
唐玄宗李隆基最享盛譽是在戲劇方面,所以以前的戲劇界,就是梨園行,認為唐明皇對戲曲有開山之功勞,尊奉他為行業(yè)神和祖師爺。
唐玄宗從小就酷愛音樂,六歲就已經能歌善舞,他少年時候還專門弄了一支歌舞隊供自己娛樂。他精通各種古樂器,還設立梨園,擴充教坊,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藝人,所以他被梨園奉為祖師爺。
可以說他是梨園的創(chuàng)始人。正是因為有他的大力倡導與支持,才會有梨園的發(fā)展壯大,所以說李隆基被尊為祖師爺是情理之中,理所當然的。
梨園戲劇祖師爺什么時間生日
據(jù)《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玄宗于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號為皇帝弟子,又云梨園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園。”這便是將戲班稱為“梨園”的由來,也是戲子們奉唐玄宗為梨園戲劇祖師爺?shù)脑颉L菩诶盥』?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
戲曲祖師爺是誰
戲曲祖師爺是唐玄宗。當年唐太宗常令戲曲藝人在皇宮梨樹園中演唱,故后人泛稱戲曲界為“梨園行”,唐明皇則被尊為戲曲(包括京劇)界“祖師爺”。李隆基富有音樂才華,對唐朝音樂發(fā)展有重大影響,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余首...
唐明皇為什么被奉為梨園祖師?
后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xiàn)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并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后、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后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
梨園鼻祖是誰?
唐玄宗 梨園行即俗稱曲藝行一般都奉唐玄宗李隆基為祖師爺?shù)盥』⒉皇乔囆挟數(shù)拈_創(chuàng)者,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會通過大聲的呼喊及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后來經過不斷地改良發(fā)展才出現(xiàn)如今的完整曲藝行當,所以很難說到底是誰發(fā)明了戲曲,具體的你可以在百度百科里面搜索戲曲,上面解答很詳細我就不多說了。
梨園的祖師爺是誰?
梨園的祖師爺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點,現(xiàn)如今的梨園,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此地培訓藝人,因此,這個地方與戲曲藝術緊密相連,逐漸成為了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唐玄宗李隆基曾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藝術家。在唐玄宗時期,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發(fā)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
戲曲界又稱“梨園”,“梨園”供奉誰為祖師爺?
這里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戲于一體的練習場所。所以京劇界追本溯源,稱這一行業(yè)為梨園行。相傳李隆基是戲曲界的祖師爺,京劇界并當作老郎神的偶像供奉,其來源亦本于此。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
戲臺上供奉的是誰
一、戲班傳統(tǒng)上供奉的祖師爺是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在戲臺上,他的神位被設立,每逢節(jié)日慶典或者新收徒弟、謝師等活動,都會對其進行敬香和參拜。二、根據(jù)史料記載,玄宗皇帝不僅精通音律,而且非常喜愛法曲。他曾挑選了三百名梨園弟子,親自教授他們音樂。如果有弟子發(fā)音錯誤,皇帝總能立刻察覺并糾正,...
梨園的祖師爺是誰?
梨園的祖師爺是唐玄宗李隆基。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杰出的創(chuàng)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唐玄宗時期,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達到...
戲曲界又稱“梨園”,“梨園”供奉誰為祖師爺?
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于現(xiàn)在的校長。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中國戲劇的起源你了解嗎
中國傳統(tǒng)民俗中提到七十二行,各行都有各行的祖師爺。其中唐玄宗李隆基被認為是戲曲行業(yè)的祖師爺,因為他酷愛音樂,精于多種樂器演奏,并對唐代的音樂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還設立梨園,即唐朝的音樂學院,擴充教坊,也可以認為是唐朝的國家歌舞劇團,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戲曲藝人。戲曲是戲劇的一個分支,...
相關評說:
洛寧縣基圓: ______ 唐朝時,唐玄宗曾挑選300名樂師,在皇宮的梨園里親自教他們演奏《法曲》.因為樂師所住的地方叫做梨園,唐玄宗稱他們?yōu)椤袄鎴@弟子”.后來漸漸地演變成把戲曲演...
洛寧縣基圓: ______ 梨樹指戲子,杏樹指醫(yī)生.“梨園”一詞是戲曲界的代稱.梨園由來 溯自唐明皇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shù)百亦為梨園弟...
洛寧縣基圓: ______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
洛寧縣基圓: ______ 梨園由來 溯自唐明皇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shù)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fā)軔之始. 為什么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 戲曲界俗稱梨園行,演員稱梨園子弟.要問緣...
洛寧縣基圓: ______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
洛寧縣基圓: ______ 因為唐明皇在梨園里教人唱戲.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shù)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fā)軔之始.
洛寧縣基圓: ______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
洛寧縣基圓: ______ 梨園由來 溯自唐明皇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shù)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fā)軔之始. 為什么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 戲曲界俗稱梨園行,演員稱梨園子弟.要問緣...
洛寧縣基圓: ______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唐明皇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shù)百亦為...
洛寧縣基圓: ______ 唐明皇(唐玄宗)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shù)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fā)軔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