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生平簡介 蘇軾簡介(生平大事)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xué)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后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xué)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xiàn)實黑暗之作。詩風(fēng)豪邁清新,尤長于比喻。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yán)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fā)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diào)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明白條暢,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后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xué)思想強調(diào)“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xué)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fēng)濤之勢,加之學(xué)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jīng)坎坷,其書法風(fēng)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并尊,在當(dāng)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xué)習(xí);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xué)習(xí),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jié)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yuǎn)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yuǎn)。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尊定了理論基礎(chǔ)。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fā)現(xiàn)的《瀟湘竹石圖卷》當(dāng)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蘇軾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仁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jiān)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后執(zhí)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qū)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后逝世;調(diào)定州太守;河北軍區(qū)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執(zhí)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xué)名家,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提到他,凡是有點文學(xué)常識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洵發(fā)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dāng)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xué)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xué)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fā)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dāng)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dāng)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rèn)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
這樣做的一個結(jié)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diào)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后,被調(diào)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xù)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zhǔn)隆.?dāng)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dāng)?shù)臀ⅲ藭r蘇軾經(jīng)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lǐng)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yuǎn),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zhǔn)。當(dāng)他準(zhǔn)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被召還朝。這之后短短一兩年內(nèi),蘇軾從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學(xué)士,至上禮部尚書。
俗語:“京官不好當(dāng)。”當(dāng)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rèn)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有不能見諒與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diào)。他以龍圖閣學(xué)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dāng)太守。
蘇軾在杭州的唯一政績便是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shè),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沒過多久,王安石再度執(zhí)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之后蘇軾幾次入朝、貶官、貶官、入朝……飽嘗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貶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島),至徽宗建宗靖國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還京時,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歲。
從蘇軾的履歷來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勛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就現(xiàn)存蘇軾的作品看來,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在人才濟濟的兩宋王朝,他無論詩,詞,還是散文,都是大家。
蘇軾
(1036~1101)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湄山人。東坡自幼博貫內(nèi)外群典,屬文日數(shù)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間,時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東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場,上書力陳新法之害。書曰:「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shù)之所以長短者,在風(fēng)俗之薄厚,不在乎窮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要求神宗權(quán)衡輕重,務(wù)崇道德而厚風(fēng)俗,不要急于有功而貪富強。神宗閱書后,特單獨召見東坡,傾心而談。東坡對曰:「臣以為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其言隱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悚然有省地說:「朕當(dāng)詳思之。」但蘇軾的直諫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請出朝廷。在外期間,因心懷不平,常以詩論諷,又引起小人的訕謗,被捕入獄。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憐其才華,不忍深罪,遂以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執(zhí)掌地方軍事的助理官)安置。安石死后,司馬光任宰相,蘇軾復(fù)入朝,升為翰林學(xué)士(皇帝身邊的顧問兼秘書官),但終以才高言直,為權(quán)臣所忌恨,歷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瓊州(今海南島)、杭州等地,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傳」評述其一生說:「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guī)讜論,挺挺大節(jié),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排擠,不得安于朝廷之上。」寥寥數(shù)語,概括出了蘇軾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東坡家世奉佛。他自敘說父親蘇洵與母親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敘》)受家庭影響,東坡自小就接觸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詩中,他說「君少與我?guī)熁蕢灒再Y老聃釋迦文」。說明了早在與其弟子由同學(xué)的少年時代,就開始讀佛教書籍了。父母死后,東坡曾施舍家中的字畫和母親的首飾用作佛事,為父母超度。并撰寫贊頌文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愿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居士傳》)傳二十六)
居官期間,每至一處,東坡都要與高僧共游,從其參禪學(xué)佛。東坡一生結(jié)識的禪僧很多,其中以東林常總、大覺懷璉、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禪師最為密切。蘇軾學(xué)佛名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便是他與常總「論無情話」,有省而作的詩偈,(《五燈會元》卷十七,《內(nèi)翰蘇軾居士》)以此表明對禪學(xué)的見解。大覺懷璉是東坡在杭州期間結(jié)識的禪僧,后來兩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荊南(今湖北江陵)時,聽說玉泉承皓禪師有機鋒,一般人難以相接,從來自負(fù)的東坡便想親自去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進寺拜見。承皓見問:「尊官高姓?」東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長老的秤。」皓禪師大喝一聲說:「請問這一聲喝叫重多少?」東坡啞口無對,遂謝罪禮敬,從之參學(xué)。(同上)貶謫黃州期間,東坡又與佛印了元建立起親密關(guān)系,并留下了很多趣聞佳話。有次東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自以為體現(xiàn)了較深的禪學(xué)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給住在江對岸的佛印禪師。禪師看后在上面批丁「放屁」兩個字,就讓人把偈子帶回去。東坡看到批話,一時無名火起,遂乘船渡江親自來找禪師,當(dāng)即責(zé)問禪師何以穢語相加。禪師聽說呵呵大笑,說道:「八風(fēng)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一時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嘆服不已。(參見賴永海《佛道詩禪》第六章,《五燈會元》卷十六《云居了元禪師》)
東坡自到黃州后,便素食齋戒,每天誦經(jīng)念佛不斷。黃州城南有安國寺,東坡每隔幾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過,良久,自覺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時,隨行無他物,惟有一軸阿彌陀佛像不離身邊,說「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傳》傳二十六)。嘗言前生是僧,臨終前囑咐家人在他死后要以僧人之禮葬之。(《中國佛學(xué)人名辭典》第六百四十九頁)
東坡是宋代詩詞大家,他那樂觀豪邁、颯然超離的詩詞與他的透徹的禪學(xué)修養(yǎng)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他把學(xué)詩比作學(xué)禪,詩境等同禪境,「每逢佳句則參禪」(《書李端叔詩后》)是他從事創(chuàng)作的體會。他的很多詩詞也都深入禪髓,如前面提到的「溪聲盡是長廣舌,山色豈非清凈身」的詩句,引佛語入詩,把佛理禪意與「山色」、「溪水」融為一體,讀來別具韻味。清人錢謙益說:「北宋以后,文之通釋教者,以子瞻為極則。」(《牧齋初學(xué)集》卷八十三)錢鐘書《談藝錄》「六十九」也引沉歸愚語說:「宋人精禪學(xué)者,孰如蘇子瞻」。東坡的禪學(xué)對后世文人有較大影響,「蘇門四學(xué)士」皆游學(xué)于禪門。
蘇軾畫像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rèn)文學(xué)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
《江城子密州出獵》首詞作于熙寧八年(1075)冬。
《浣溪沙》詞人遠(yuǎn)謫黃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寫清泉寺的風(fēng)光,下片情景生情,迸發(fā)一段坦蕩、樂觀、令人奮發(fā)的議論。
作者在《與鮮于子駿書》中曾說:“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指的就是這首詞。
這首詞通過出獵場面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渴望親臨戰(zhàn)場、衛(wèi)國殺敵、建立功業(yè)的豪情壯志。全詞感情奔放,氣概豪邁。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一生經(jīng)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蘇軾的生平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xué)家、政治家、藝術(shù)家、醫(yī)學(xué)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xué)士兼翰林學(xué)士,禮部尚書。 南宋理學(xué)方熾時,加賜謚號文忠,復(fù)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
蘇軾生平經(jīng)歷簡介
蘇軾生平經(jīng)歷簡介如下: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
蘇軾一生經(jīng)歷概括
一、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 [4]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
蘇軾生平
1、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
蘇軾父子三人簡介
蘇軾的人物生平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
蘇軾生平經(jīng)歷
生平 一、家世 祖父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蘇洵,母程氏。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蘇軾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其父親將他命名“軾”,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有一個弟弟蘇轍小他 2 歲(1039年出生),兩兄弟從小到大一起讀書游玩,后...
蘇東坡生平年表
蘇軾,這位初唐大臣蘇味道的后裔,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在眉州眉山。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中提到的“蘇老泉”,雖起步較晚,但以勤奮聞名。蘇軾的名字“軾”寓含默默奉獻、扶危濟困的含義。在蘇洵的影響下,蘇軾在慶歷八年(1048年)因父喪居家期間,受教于父親,...
蘇軾生平簡介簡單概括100字左右
蘇軾生平簡介: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
求蘇軾生平簡介一份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蘇軾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則是蘇洵希望兒子性格和緩(蘇軾性格比較急躁),后來父親另給他取字子瞻,則與他的名“軾”更相關(guān),且希望兒子高瞻遠(yuǎn)矚。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死后追謚文正。漢族,眉州...
關(guān)于蘇軾的介紹和他的生平
2008-04-02 求蘇軾生平簡介一份 2625 2014-01-26 蘇軾的生平簡介 847 2014-03-16 蘇軾簡介以及生平經(jīng)歷 315 2007-05-25 蘇軾簡介(生平大事) 936 2017-12-02 有關(guān)蘇軾的生平資料有哪些?他的詩詞風(fēng)格是 什么樣的? 12 2016-05-02 蘇軾的生平簡介50字左右 529 2014-03-03 蘇軾的生平簡介和重...
相關(guān)評說: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 蘇軾(蘇東坡)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和藝術(shù)家.在他的筆下,寫出了平易自然、婉轉(zhuǎn)流暢的優(yōu)美散文和意境清新、豪邁奔放的詩詞,代表了他所處時代——宋代文學(xué)的...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 (一)蘇軾的生平: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xué)名家,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 千古風(fēng)流話蘇軾 蘇軾,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顯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1057年20歲的蘇東坡中進士,得赴仕途.從此宦海沉浮,起落有聲.曾先后被貶或被調(diào)至密州、徐州、湖州、汝州、常州、潁州、惠州、譫州等.如此的...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答案]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 蘇軾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蘇洵的熏陶,既長,“學(xué)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嘉祐元年(1056) ,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yīng)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xì)W陽修...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 蘇軾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卻也是罕見的坎坷曲折.他的詩憂國憂民如屈原,枯淡簡樸如(陶)淵明,任情揮灑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滿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體會.他的詞作雄壯為骨,超逸為肌,開創(chuàng)豪放派...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 清代任伯年繪《赤壁賦詩圖》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歷1037年1月8日),蘇軾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歲高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舉家前往京都,蘇邁降生. 1061年 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 1036年 景祐三年十一月十九蘇軾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歲高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舉家前往京都 1061年 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1061年 任鳳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
黑龍江省端面: ______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洵發(fā)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dāng)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