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字文言文釋義
1. 才字 文言文怎么解釋
便豫人家事,則胡又已去。
——《晉書·夏侯湛傳昆弟誥》 才小富貴◎ 才 cái 〈名〉 (1) 才力:才伐(才力門望);才格(才能。一說指才能高低的程度);才望(才能與名望);才理(才力和思路);才筆(寫作的才華);才義(才思和義理) (3) 人才,剛剛) (3) 這樣遲。
肯定句少用:唯才是舉;干才;正因?yàn)橛欣щy,才派我們?nèi)?(8) 強(qiáng)調(diào)確定語氣 [indeed] (9) 才+形+呢。主要強(qiáng)調(diào)程度高。
如:這才好呢。——《晉書·謝混傳》 (7) 又如;廣開才路;棟梁之才,程度低 初極狹。
——《淮南子·主術(shù)》 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前一小句常有“只有:詩才;才調(diào)(才情風(fēng)格) (6) 從才能方面指某類人 [person in regard to capability。故“材”、“財(cái)”、“才”三字同源。
——王力《同源字典》 當(dāng)今乏才,以爾為柱石之用,莫傾人棟梁。——《世說新語·規(guī)箴》 (9) 姓 ◎ 才 才 cái 〈副〉 (1) 剛剛 [just] 才數(shù)月耳。
如。——宋· 沈括《夢溪筆談》 (2) 又如:剛才(剛要,剛剛);方才(才。
——《漢書·賈才傳》 遠(yuǎn)縣才至、必須、要、因?yàn)椤⒂捎凇钡仍~語 [then;then and only then] 惟正月才生魄;天才;人才 (8) 通“材”。材資:要多練習(xí),才能提高成績! (11) 才[+不]+動(dòng)+呢;才屬(僅能連續(xù)) (6) 表示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或由于某種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樣。
用于后一分句:一共才十個(gè)。——《后漢書·張衡傳》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 personality, character]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國語·齊語》 (7) 又如∶奴才;蠢才,只 [only]——表示數(shù)量少;廊廟之才 (5) 天賦的特殊才能 [gift],物有用叫做“財(cái)”,人有用叫做“才”! (10) 才+[是]…。含有“別的不是”的意味。
如:這才是好樣的。——《資治通鑒》 (2) 又如。
——《漢書·晁錯(cuò)傳》 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這么遲 [so late]——前面有問原因的疑問詞語。如:你怎么才來? (4) 僅,不夠分,無或可廢。
——《后漢書·馬融傳》 木有用叫做“材”,誰最賢哉?——《史記·滑稽列傳》 五才之用;本能 [aptitude] 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孟子·告子上》 才能不及中人。
——《史記·李將軍列傳》 西門豹治 鄴,民不敢欺。——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淺草才能沒馬蹄。
——唐·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5) 又如。常寫作“材” [talent] 樂里多才。
——《列子·仲尼》 舉賢才。——《論語》 救時(shí)應(yīng)仗出群才,才通人。
——清·秋瑾《黃海舟中》 (4) 又如,三子之才能。如;才能 [ability] 任人之才:我才不去呢。
2. 入木三分文言文解釋
王羲之學(xué)書
《書斷》(唐 張懷瓘)
原文: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jìn)。衛(wèi)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shí)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jīng)》。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tái)丈人”。自言真勝鐘繇。羲之書多不一體。(出羊欣《筆陣圖》)
譯文:晉朝王羲之,字號(hào)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前代人談?wù)摃ǖ臅豆P說》,在他父親的枕中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領(lǐng)悟,告訴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羲之跪拜,現(xiàn)在就讓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fā)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gè)月時(shí)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jìn)步。衛(wèi)夫人知道后,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shí),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三十三寫了《蘭亭序》,三十七寫了《黃庭經(jīng)》,寫完后,空中有人語說:“卿的書法都感動(dòng)我,而況世人呢?我是天臺(tái)丈人,自稱真勝鐘繇。”羲之書法多數(shù)不是一種字體。
3. 文言文"輩"字有幾個(gè)意思
釋義:
1.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際的一種先后次第:~分。先~。長(zhǎng)~。后~。晚~。前~。
2.等,類(指人):吾~。爾~。~出。無能之~。
3.人活著的時(shí)間,畢生:我這一~子。
4.車百輛,亦指分行列的車。
詳細(xì)釋義:
〈名〉
(形聲。從車,非聲。本義:百輛車)
1.同本義
輩,若軍發(fā)車,百輛為輩。——《說文》
也指車列,車隊(duì)
稠人廣眾,薦寵下輩。(下車來推崇贊揚(yáng)他們。)——《史記》
2.世;輩分
古人不可見,前輩誰復(fù)繼?——杜甫《贈(zèng)李邕》
又如:前輩;后輩;長輩;晚輩
3.某類人
若輩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汝輩所惜羅程藝耳。——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吾輩處今日之中國。——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我輩;儕輩;流輩;朋輩;鼠輩;輩類(同輩,同類)
4.群,隊(duì)
當(dāng)先破賊大輩,然后圍及得解。——《三國志·滿寵傳》
5.等級(jí);類別
馬有上中下輩。——《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副〉
6.成批地
名臣輩出。——范曄《后漢書》
〈量〉
7.表示人的多數(shù),批
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漢書·李廣蘇建傳》
高使人請子?jì)霐?shù)輩,子?jì)氩恍小!妒酚洝?/p>
拼音:bèi
相關(guān)詞語:
1.儔輩:chóu bèi 釋義及出處:同輩。 明 唐順之 《休寧陳氏墓廬記》:“翁在儔輩中,岸然長者魁杰之氣。” 清 劉獻(xiàn)廷 《廣陽雜記》卷三:“ 涵 老見其胸襟意氣,逈出儔輩,以飛將軍目之。”
2.渠輩:qú bèi 釋義及出處:他們。 宋 朱熹 《答胡季隨》:“ 王 氏《中說》,最為渠輩所尊信。”《金史·歡都傳》:“君相之位,皆渠輩為之,奈何?” 清 惲敬 《后溪先生家傳》:“賴天子甚圣,若疏其惡,暴之渠輩,言不得入,非特免禍,且大用。
3.個(gè)輩:gè bèi 釋義及出處:此輩。 前蜀 貫休 《村行遇獵》詩:“傷嗟個(gè)輩亦是人,一生將此關(guān)身己。
4.時(shí)輩:shí bèi 釋義及出處:當(dāng)時(shí)有名的人物。《后漢書·竇章傳》:“ 章 謙虛下士,收進(jìn)時(shí)輩,甚得名譽(yù)。” 唐 王維 《休假還舊業(yè)便使》詩:“時(shí)輩皆長年,成人舊童子。” 清 唐孫華 《三迭隨庵韻》之一:“百疊紅牋修版謁,嬾隨時(shí)輩鬭精神。”
5.凡輩:fán bèi 釋義及出處:平庸之輩。亦指同輩。《后漢書·李固傳》:“明公踵 伯成 之高,全不朽之譽(yù),豈與此外戚凡輩耽榮好位者同日而論哉!” 清 劉大櫆 《樵髯傳》:“少讀書,聰穎拔出凡輩。”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齊叫化》:“雖不若乃翁,已超於凡輩。”
6.朋輩:péng bèi 釋義及出處:宋 陳亮 《眾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輩之中奪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強(qiáng),不知所以為策。” 明 何景明 《慈恩寺》詩:“十年復(fù)到此,朋輩各天涯。” 魯迅 《南腔北調(diào)集·為了忘卻的記念》:“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冰心《后記》:“自己年紀(jì)大了,朋輩自然也多,‘老成凋謝’。”
7.輩數(shù):beì shù 釋義及出處:
指輩分,行輩。
《 紅樓夢》第七一回:“首席便是 薛姨媽 ,下邊兩溜順著房頭輩數(shù)下去。” 周立波 《暴風(fēng)驟雨》第一部二:“﹝ 韓世才 ﹞為人奸滑,是 韓老六 的遠(yuǎn)房本家。論輩數(shù),他是 韓老六 的侄子。”
4. 文言文中的則什么意思
【則】(一)連詞.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①項(xiàng)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gè)或兩個(gè)以上的"則"連用,每個(gè)"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duì)、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gè)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就",或不譯.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shí),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shí),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②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二)副詞.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2、表對(duì)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qiáng)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肴之戰(zhàn))(三)名詞.1、指分項(xiàng)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①《論語》六則.2、準(zhǔn)則,法則.①以身作則.。
5. “以”字在古文中的解釋
基本釋義
1、因?yàn)椋捎冢?例: ⑴此獨(dú)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甲骨文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用來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鎮(zhèn)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zhàn)。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諷耶? ⑹以嚙人,無御之者。(以: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yīng)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導(dǎo)致)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金文
(1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cè)其盾以撞。 (17)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dòng)。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zé)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 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jì)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jì)?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篆體
(13)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yīng)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22)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 4、以為,認(rèn)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shí)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jì)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規(guī)規(guī)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5、憑,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篆體
⑸以勇氣聞?dòng)谥T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shí)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進(jìn)。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jìn)。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jù)。 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yuǎn)。 8、通“已”,已經(jīng)。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shí)間、方位和范圍。 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shí)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10、在。 例: ⑴ 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⑵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⑶ 果予以未時(shí)還家,而汝以辰時(shí)氣絕。 11、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 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 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 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xiàng)指前一個(gè)“以”。
6. “為”字在古文中的解釋
為 #wéi
【釋義】①做;干:事在人為|盡力而為|敢作敢為|胡作非為。②充當(dāng);當(dāng)作:為首|拜您為師|以他為榜樣。③變成;成:化為烏有|變廢為寶|反敗為勝。④是:60分鐘為一小時(shí)|十寸為一尺。⑤能力;作為:年輕有為。⑥被:為人愛戴|為暴風(fēng)雪所困|這種藝術(shù)形式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⑦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單音副詞后,加強(qiáng)語氣:頗為可觀|極為不滿|尤為出色。⑧跟在某些形容詞后面,表示程度或范圍:大為贊賞|深為感動(dòng)|廣為流傳。
【為難】 #wéinán ①感到難以應(yīng)付。②作對(duì)或刁難。
〖例句〗張明同學(xué)要抄我的作業(yè),我很為難,因?yàn)檫@樣做對(duì)他沒有好處。
【為人】 #wéirén 指做人處世的態(tài)度。
〖例句〗哥哥生性誠實(shí),為人正直,深受領(lǐng)導(dǎo)的信任。
【為所欲為】# wéi suǒ yù wéi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意而為(常指干壞事)。
〖例句〗在當(dāng)今社會(huì)里,有些人憑借著自己有錢有勢就為所欲為,他們早晚會(huì)受到法律的制裁。
===================關(guān)于這個(gè)字的更多的信息=================
為
(為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古文下象兩母猴相對(duì)形)
假借為“偽”。做,作,干,搞
我生之初,尚無為。――《詩·王風(fēng)·兔爰》
子為不知,我將不墜。――《左傳·定公十二年》
為善者,非善也,故善無以為也。――《管子·樞言》
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管子·心術(shù)上》
為,施也。又,成也。――《廣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為之。――《世說新語·巧藝》
為之難。――《論語》。皇疏:“猶行也。”
可以為師。――《論語》
人之為學(xué)。――清·彭端淑《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
推為長。――清·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
為(為、為)wéi
⒈做,干:事在人~。敢作敢~。
⒉有能力,有貢獻(xiàn),做出成績:年輕有~。大有作~。
⒊看成,當(dāng)作:認(rèn)~。以~。不足~憑。霓~衣兮風(fēng)~馬。
⒋充當(dāng),擔(dān)任,治理:能者~師。她~校長已三年。善~國事。
⒌成,變成:變荒坡~花果山。
⒍是:十兩~一斤。
⒎被:~人所恥。
⒏助詞。〈表〉疑問、程度、范圍、加強(qiáng)語氣等:何樂不~?大~不幸。廣~流傳。極~緊要。
為(為、為)wèi
⒈給,替:~國爭光。~人民服務(wù)。
⒉〈表〉目的:~了治病救人。
⒊向,對(duì):且~眾人言。不足~外人道。
⒋幫助,衛(wèi)護(hù):~人作嫁(〈喻〉沒有自己的好處,白給別人操勞)。~虎作倀(〈喻〉做壞人的幫兇)。
7. “匪”字的文言文解釋
基本字義
1. 強(qiáng)盜,搶劫財(cái)物的壞人:~徒。~首。叛~。
2. 不,不是:~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獲益~淺。
詳細(xì)字義
〈名〉
1. (形聲。從匚( fāng),盛物之器。非聲。本義:“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篋)
2. 同本義 [round bamboo basket]
匪,器似竹筐。——《說文》。按,古者盛幣帛以匪,其器橢方。
共設(shè)匪甕之禮。——《周禮·肆師》
3. 通“斐”。五色相錯(cuò) [rich and bright colors]斐
有匪君子,如切如瑳。——《詩·衛(wèi)風(fēng)·淇奧》
4. 盜匪 [bandit] 以打家劫舍為生、有組織、有武裝的團(tuán)伙。如:剿匪;匪荒(盜匪引起的災(zāi)禍);匪黨(盜匪黨徒);匪營(匪軍的營地)
〈副〉
1. 假借為“非”,表示否定 [not;no]
匪寇,昏媾。——《易·屯卦》
比之匪人。——《易·比卦》
匪夷所思。——《易·渙卦》
先祖匪人。——《詩·小雅·四月》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詩·邶風(fēng)·柏舟》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邶風(fēng)·北風(fēng)》
2. 又如:匪懈(不懈怠,不怠情);匪獨(dú)(不單是);匪惟(不是);匪夷(不尋常)
3. 表示否定,相當(dāng)于“無”[not; no]
深言匪由衷,白首為無誤。——明· 何景明《送崔氏》
4. 又如:匪什(無篇什,謂沒有寫作才能);匪止(不止);匪啻(不止,不只);匪惶(沒有閑暇;來不及)
5. 表示關(guān)聯(lián),用于“非…不…”之類的句式 [must…not]
匪安匪舒。——《詩·大雅·江漢》
匪富匪勢,窮年無冀。——《抱樸子·外篇·吳失》
6. 不僅,不但 [not only]
匪手?jǐn)y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詩·大雅》
7. 通“彼”( bǐ)。那,那個(gè) [that;that one]
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詩·小雅·小旻》
彼交匪紓,天子所予。——《韓詩外傳·卷四》
〈形、動(dòng)〉
1. 行為不正 [bad]
不幸見辱于匪人。——唐· 李朝威《柳毅傳》
2. 又如:匪辟(不正派;邪惡);匪人(匪類。行為不端的人;不是親近的人;盜寇);匪劣(品行惡劣的人);匪昵(行為不端的親信)
3. 通“菲”。微薄 [meagre]。如:匪薄(菲薄,淺陋);匪儀(菲薄的禮物)
4. 〈動(dòng)〉 通“分”( fēn)。分配 [distribute;share out]
以九式的均節(jié)財(cái)用,…八曰匪頒之式。——《周禮·天官·大宰》
8. 語文文言文(古文)常見字常見詞的解釋
實(shí)詞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
(養(yǎng))2、卑非天質(zhì)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備前人之述備矣(周全、詳盡 )一時(shí)齊發(fā),眾妙畢備( 具備)猶得備晨炊( 準(zhǔn)備)4、被被于來世( 影響)皆被綺繡( 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 邊境)肉食者鄙( 目光短淺)6、畢畢力平險(xiǎn)( 盡)群響畢絕( 全部)7、薄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 輕視)狐裘不曖錦衾薄( 厚度小)8、策執(zhí)策而臨之( 馬鞭)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驅(qū)使)策勛十二傳( 記錄)束手無策( 計(jì)謀)9、長cháng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長度)北市買長鞭( 與“短”相對(duì))但愿人長久( 長久,健康)死者長已矣( 長遠(yuǎn))Zhàng木蘭無長兄( 排行最大)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 頭領(lǐng))10、稱稱其氣之小大( 相當(dāng),配合)chèn不能稱前時(shí)之聞( 相當(dāng),配合)先帝稱之曰能chēng(稱贊)11、誠帝感其誠(誠心)此誠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確、實(shí)在)今誠以吾眾詐稱公子扶蘇、項(xiàng)燕(果真)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果真)12、懲懲山北之塞也(苦于)懲善揚(yáng)惡(懲罰)13、馳愿馳千里足(騎)公將馳之(驅(qū)車追趕)14、出皆出酒食(拿出)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外面)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來到)計(jì)將安出(產(chǎn)生)15、辭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推辭)未嘗稍降辭色(語言)16、次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編次)又間令之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17、簞百姓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用簞裝著)一簞食,一豆羹(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18、當(dāng)當(dāng)之無愧(承當(dāng)、承受)當(dāng)獎(jiǎng)率三軍(應(yīng)當(dāng))今當(dāng)遠(yuǎn)離(將要)木蘭當(dāng)戶織(對(duì)著,向著)當(dāng)此時(shí),諸郡縣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會(huì)在大雨,道不通(道路)伐無道,諸暴秦(道義)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為外人道也(說,講)20、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夠)故不為茍得也(得到,獲得)所識(shí)貧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21、等等死,死國可乎(同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同樣)公等遇雨(諸位,表多數(shù))22、敵恐前后受其敵(攻擊)蓋以誘敵(敵人)23、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憑吊)人皆吊之(慰問)24、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計(jì),推測)關(guān)山度若飛(過,越過)25、端左手執(zhí)卷端(畫幅的右端)其人視端容寂(正,端正)26、惡惡能無紀(jì)(怎么)所惡有甚于死者(厭惡)27、發(fā)有時(shí)朝發(fā)白帝(出發(fā))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發(fā)射)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征發(fā))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fà頭發(fā))28、凡則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凡是)凡三往(總共)29、方方七百里(見方)有朋自遠(yuǎn)方來(地方)長方形(方正)30、分今天下三分(劃分,分開)必以分人(分配,分給)長約八分有奇(長度單位)忠陛下之職分也(職分,本分)31、奉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奉命于危難之間(接受,奉行)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供奉)32、否尚能飯否(fòu用在句末表詢問,相當(dāng)于“不”“沒有”“嗎”)陟罰臧否(惡、壞pǐ)33、夫予觀夫巴陵勝狀(fú,發(fā)語詞,那)夫環(huán)而攻之(fú,發(fā)語詞,那)夫鼾聲起(丈夫)羅敷自有夫(丈夫)荷擔(dān)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稱)34、扶便扶向路(沿著,順著)出郭相扶將(挽扶)35、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阻礙)入則無法家拂士(通“弼”bì輔佐)以手拂之(輕輕擦過)36、福神弗福也(賜福,保佑)此何遽不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37、富與倉稟府庫池苑囿之富且大(富麗)家富良馬(富有,充足,有許多)38、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醉則更相枕以臥(進(jìn)而)更相慶(互相)更上一層樓(再、又)舉杯消愁愁更愁(更加)39、茍茍富貴(如果)故不為茍得(茍且)茍全性命于亂世(茍且)茍無饑渴(且,或許,希望)40、固固以怪之矣(本來)當(dāng)汝心之固(頑固,固執(zh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鞏固)君子固窮(安守,固守)41、故溫故而知新(舊有的,原來的)兩狼之并驅(qū)如故(舊有的,原來的)桓侯故使人問之(特意)公問其故(原因,緣故)故余雖愚(所以,因此)42、顧顧野有麥場(回頭看)無方入門不顧(回頭看)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難道)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看望,拜訪)43、觀予觀夫巴陵勝狀(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色,景象)44、冠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帽子)既加冠(男子成人禮)45、光以光先帝遺德(發(fā)揚(yáng)光大)仿佛若有光(光線)46、歸微斯人,吾誰與歸?(歸依)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家)47、過過秦漢之故都(經(jīng)過)及魯肅過尋陽(到)人恒過(犯過失)況才之過于余者乎(超過)48、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鳥相鳴(美)好收吾骨瘴江邊(以便,能夠)好為梁父呤(喜歡)好讀書,不求甚解(喜歡)49、號(hào)陰風(fēng)怒號(hào)(háo大叫,呼嘯)故自號(hào)曰醉翁也(hào別號(hào))號(hào)為張楚(國號(hào))號(hào)令召三老(號(hào)令)50、還飛鳥相與還(回家)扁鵲望桓公而還走(同“旋”,xuán回轉(zhuǎn),掉轉(zhuǎn))51、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擔(dān)憂,憂慮)無凍餒之患(憂患)為鄉(xiāng)人所患(當(dāng)作祝害,認(rèn)為是……禍害)。
在文言文里字的意思是什么
文言“是”字是兼詞,可以是代詞兼動(dòng)詞,也可是名詞兼動(dòng)詞。 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過程造成的,本質(zhì)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學(xué)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體。 許多搞語言工作的人一直認(rèn)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詞要么是判斷詞,其實(shí)不然,“是”字本身就兼有代詞動(dòng)詞的性質(zhì)。 (不要誤解為“是”字有...
言字文言文一字多義
“言”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1. 作為動(dòng)詞,表示講、說,如“言說”、“言歡”、“言情”,以及“言必有中”,意指說話必定切中要害。2. 作為名詞,指說的話,如“言論”、“言辭”、“語言”,以及“言簡意賅”,形容說話簡練而含義深刻。3. 在漢語中,“言”還用來構(gòu)成...
武則天改字文言文翻譯
而且,應(yīng)用了武后新字的佛經(jīng)《大云經(jīng)》疏文注釋,假神道以設(shè)教,刻意曲解經(jīng)文文意而另賦新意,對(duì)疏通武則天登基稱帝遇到的政治阻力起到了幫助作用。 2. 武則天改字文言文的翻譯 宋·宋敏求《武則天改字》白話釋義: 武帝喜歡改新字,又有許多禁忌。 幽州有人名叫尋如意,上書寫到:“國”字中“或”字會(huì)擾亂天象,請...
吾腰千錢文言文的字的所有解釋
2、腰:動(dòng)詞。腰上掛著,腰間掛著。3、永:永州,今湖南零陵 4、咸:全、都。程度副詞。5、善:通“擅”,擅長。6、甚:特別,非常。7、絕:橫渡。8、濟(jì):(jì)渡,到。組詞:救濟(jì)。多音字,jǐ第三聲。組詞:人才濟(jì)濟(jì),指數(shù)量很大。9、有頃益怠:有頃,一會(huì);益,更;怠,疲乏。有頃益...
文言文中"要″字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要″字意思具體如下:1、腰。2、邀請。3、求取,設(shè)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4、要挾;威脅。5、要領(lǐng);關(guān)鍵。6、概括;總結(jié)。漢字筆畫:相關(guān)組詞:1、要緊[yào jǐn]重要。2、主要[zhǔ yào]有關(guān)事物中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3、不要[bù yào]表示禁止和勸阻。4、重要[zhòng ...
“文”在古文里的意思
◎ 文 wén 〈名〉(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紋理縱橫交錯(cuò)形。“文”是漢字的一個(gè)部首。本義:花紋;紋理)(2) 同本義 [figure;veins]文,錯(cuò)畫也。象交文。今字作紋。——《說文》五章以奉五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注:“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
“卒”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釋有哪些
“卒”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釋有:同“猝”。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漢書·食貨志》。注:“倉卒也。”突然 則亡以應(yīng)卒。——《漢書·辛慶忌傳》(指事。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點(diǎn)標(biāo)記,表示穿這種衣服的人。本義:古代供隸役穿的一種衣服。衣上著有標(biāo)記,以區(qū)別于常人)卒,隸人給事者為卒。
古代文言文華字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華字之釋義源于古籍《說文解字》,華字在卷六華部中,注釋為huá,意為"榮也"。華字由艸和組成,屬華字類。說文解字注釋,華字源于《釋艸》:“葩、華也。”在《艸部》中,華字與“華榮”并提,意指草木之花或花之榮。華字與榮字并用,分別表示花之盛與花之實(shí)。進(jìn)一步引申為...
文言文常用字
文言文常用字包括故、間、見、窮、舍、勝、通、為。1、故 釋義: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特意(桓侯谷使人問之\/余故道為學(xué)之難以告之)。原因,緣故(公問其故)。所以,因此(故余雖愚)。2、間 釋義:夾雜(中間如拉崩倒之聲)。一會(huì)兒(立有間)。參與(又何間焉)...
文言文里不字都通否嗎
1. "不"字在文言文中用什么代替 "不"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休”、“勿”、“莫”、“非”、“弗”、“毋”、“無”、“否”等字代替。1、休(xiū):不要。例如: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三國演義》2、勿 (wù):不要,不用。例如:將軍勿慮。——《資治通鑒》3、莫...
相關(guān)評(píng)說:
勉縣端面: ______ 通常來說一個(gè)主謂短語可以獨(dú)立成為一個(gè)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謂短語充當(dāng)句子成分的時(shí)候,往往把”之”放在主謂之間使它不能獨(dú)立為一個(gè)句子.舉幾個(gè)例子也許你比較...
勉縣端面: ______ “其曲中規(guī)”,出自荀子《勸學(xué)》意思是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guī)的標(biāo)準(zhǔn).規(guī):角度,法則,標(biāo)準(zhǔn).原文是“……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
勉縣端面: ______ 1. 文言文"輩"字有幾個(gè)意思 釋義: 1.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際的一種先后次第:~分.先~.長(zhǎng)~.后~.晚~.前~. 2.等,類(指人):吾~.爾~.~出.無能之~. 3.人活著的時(shí)間,畢生:我這一~子. 4.車百輛,亦指分行列的...
勉縣端面: ______[答案] 與看近意的:視、顧、望、目、睨等 與笑近意的:笑
勉縣端面: ______ 與看近意的:視、顧、望、目、睨等 與笑近意的:笑
勉縣端面: ______ 在古漢語中“之”字用法頗為復(fù)雜,“之”字在古漢語里可作實(shí)詞,也可作虛詞,不同的語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實(shí)詞的“之”有兩種情況:一作代詞;二作動(dòng)詞. “之”字作動(dòng)詞,意為“到……去”、“往”、“到”、“至”.如:...
勉縣端面: ______ 歸的文言文解釋 拼音: guī 部首: 彐 部首筆畫: 3 總筆畫: 5 筆順: 豎撇折橫橫 詳細(xì)釋義 guī ①女子出嫁.《項(xiàng)脊軒志》:“后五年,吾妻來歸.” ②返回;回去.《屈原列傳》:“楚兵懼,自秦歸.” 【又】使……返回.《廉頗藺相如列...
勉縣端面: ______ 文言文中,風(fēng)字有三種讀音,每種都有不同的意思: fēng 「飌」的今字. 1. 空氣流動(dòng)的現(xiàn)象. 例:《詩·鄭風(fēng)·萚兮》:「萚兮萚兮,風(fēng)其吹女.」 2. 風(fēng)教;教化. 例:《書·說命下》:「咸仰朕德,時(shí)乃風(fēng).」 3. 習(xí)俗,風(fēng)氣. 例:《左...
勉縣端面: ______ “始”在古文字有如下3個(gè)意思: 1、用作動(dòng)詞,意思是:開始. 出處:戰(zhàn)國·孟子《寡人之于國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釋義: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2、用作副詞,意思是:當(dāng)初;起初. 出處: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