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的膾炙意思是什么 膾炙人口的膾炙是什么意思
“膾炙人口”的“膾炙”是指兩種人們愛吃的肉類。“膾”指的是切細(xì)的肉,“炙”指的是烤熟的肉。“膾炙人口”原本是指美味人人愛吃,后面用來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訟。“膾炙人口”有關(guān)典故最早出自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膾炙人口”的成語寓意:曾暫愛吃羊棗成癖,他歸西后,其子曾參戒吃羊棗,以免睹物思人,招來感傷,足見其父子情深。故事借曾子之事揭明學(xué)問繼承的關(guān)系以及知識普及的問題。
繼承古之制,就要選擇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而不能選擇只有個(gè)別人喜歡的東西,這就叫盡心知命。也只有這樣盡心知命,才能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識。
烤肉古語中叫“膾炙”,后人就從這個(gè)故事中提煉出“膾炙人口”這個(gè)成語,用來比喻美味人人都愛吃,進(jìn)而引申為好東西人人都稱贊。
拔良19711763943: 膾炙人口的意思? -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xì)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拔良19711763943: 不落窠臼中窠臼的意思 膾炙人口的 膾炙的意思 -
潞西市理論: ______[答案] 窠臼:窠:鳥獸的窩.臼:一種中間凹下的舂米器具.窠臼:比喻老套子,舊框框. 膾炙:膾:切得很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原來指人人愛吃的美食,現(xiàn)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們的津津樂道廣為稱贊和傳頌,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拔良19711763943: 膾炙人口的膾是什么意思 -
潞西市理論: ______[答案] 燒烤 【漢語文字】膾炙人口 【漢語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英文翻譯】win universal praise 【詞語解釋】膾:切得很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原來指人人愛吃的美食,現(xiàn)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們的津津樂道廣為稱贊和傳頌,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拔良19711763943: 膾炙人口的膾是什么意思 -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切得很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原來指人人愛吃的美食,現(xiàn)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們的津津樂道廣為稱贊和傳頌,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頌.
拔良19711763943: 膾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形聲字,從月,會聲,本義是指切細(xì)切薄的肉.炙是會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詩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們的津津樂道,廣為稱贊和傳誦. 【出 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海敘不遇》:“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用 法】 復(fù)雜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指作品等.
拔良19711763943: 膾炙人口的意思 -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詞 目: 膾炙人口 發(fā) 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近義詞: 喜聞樂見、愛不釋手、交口稱譽(yù) 反義詞: 平淡無味 用 法: 復(fù)雜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釋 義: 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誦. 出 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海敘不遇》:“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示 例: 一部~的《國風(fēng)》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聞一多《歌與詩》)
拔良19711763943: 膾炙人口 詞語解釋 -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炙人口是一個(gè)漢語成語.意思是切細(xì)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被眾人所稱贊.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載應(yīng)不捷聲價(jià)日振》:“ 李濤 , 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拔良19711763943: 膾炙人口怎么造句 -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xì)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這個(gè)成語來源于《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拔良19711763943: 成語"膾炙人囗"中"膾"指的是什么? -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釋】膾:切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訟. 【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
“膾炙人口”的成語寓意:曾暫愛吃羊棗成癖,他歸西后,其子曾參戒吃羊棗,以免睹物思人,招來感傷,足見其父子情深。故事借曾子之事揭明學(xué)問繼承的關(guān)系以及知識普及的問題。
繼承古之制,就要選擇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而不能選擇只有個(gè)別人喜歡的東西,這就叫盡心知命。也只有這樣盡心知命,才能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識。
烤肉古語中叫“膾炙”,后人就從這個(gè)故事中提煉出“膾炙人口”這個(gè)成語,用來比喻美味人人都愛吃,進(jìn)而引申為好東西人人都稱贊。
相關(guān)評說: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xì)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潞西市理論: ______[答案] 窠臼:窠:鳥獸的窩.臼:一種中間凹下的舂米器具.窠臼:比喻老套子,舊框框. 膾炙:膾:切得很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原來指人人愛吃的美食,現(xiàn)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們的津津樂道廣為稱贊和傳頌,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潞西市理論: ______[答案] 燒烤 【漢語文字】膾炙人口 【漢語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英文翻譯】win universal praise 【詞語解釋】膾:切得很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原來指人人愛吃的美食,現(xiàn)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們的津津樂道廣為稱贊和傳頌,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切得很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原來指人人愛吃的美食,現(xiàn)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們的津津樂道廣為稱贊和傳頌,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頌.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形聲字,從月,會聲,本義是指切細(xì)切薄的肉.炙是會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詩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們的津津樂道,廣為稱贊和傳誦. 【出 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海敘不遇》:“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用 法】 復(fù)雜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指作品等.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詞 目: 膾炙人口 發(fā) 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近義詞: 喜聞樂見、愛不釋手、交口稱譽(yù) 反義詞: 平淡無味 用 法: 復(fù)雜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釋 義: 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誦. 出 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海敘不遇》:“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示 例: 一部~的《國風(fēng)》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聞一多《歌與詩》)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炙人口是一個(gè)漢語成語.意思是切細(xì)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被眾人所稱贊.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載應(yīng)不捷聲價(jià)日振》:“ 李濤 , 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xì)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這個(gè)成語來源于《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潞西市理論: ______ 膾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釋】膾:切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訟. 【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