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寫“外伶仃島”的詩句是什么? 文天祥寫外伶仃島的詩句是什么
1、全詩
《過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解釋
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
起一經(jīng):起源于一部儒家的經(jīng)典。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進士第一名狀元。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zhàn)事已經(jīng)接近尾聲。干戈,兩種兵器,這里代指戰(zhàn)爭。寥落,荒涼冷落。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時已無力反抗。
四周星: 四年。從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風飄絮: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國勢如柳絮。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
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贛江,水流湍急,極為險惡,為贛江十八灘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jīng)惶恐灘退往福建。
零丁洋:即“伶仃洋”,現(xiàn)在廣東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于洋的戰(zhàn)船中,次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統(tǒng)帥張世杰。于是,文天祥寫了這首詩。
零丁:孤苦無依的樣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膽忠心,永遠在歷史中放光。
丹心:紅心,比喻忠心。
汗青: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fā)如汗,故稱書簡為汗青,也做殺青。這里特指史冊。
3、白話文翻譯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
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
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4、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概其馀。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xiàn)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
關于伶仃島的詩句
關于伶仃詩句 1.伶仃洋里看伶仃 是什么意思 文天祥的詩句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jīng)磨煉,無論什么艱難...
文天祥的《過伶仃洋》中的伶仃洋是在哪?
半徑60公里內有14個珠三角大中城市、7個機場。伶仃洋上架設有虎門大橋,將直通東莞虎門和廣州南沙,伶仃洋更曾是南中國大門上的一道防線,南沙及東莞等地仍有抗擊外來侵略者所修建的炮臺遺址。伶仃洋南沙段建有世界上第二大媽祖神廟。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伶仃洋寫下過伶仃洋的千古正氣詩篇:過伶仃洋...
珠海外伶仃島住宿指南
作為來到了珠海就必去的一座小島,這里風景優(yōu)美,海浪濤濤。珠海,外伶仃島,很有名氣。一來是因為那首文天祥的詩:“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二來是因為伶仃島比較偏僻,環(huán)境好。在這里你可以享受到蔚藍無垠的大海,也可以享受海邊咸甜的空氣。這里是自由的。那么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來到了外...
珠海外伶仃島的簡介
在珠海眾多的海島中,外伶仃島天生麗質,石奇水美、優(yōu)雅恬靜、獨具風韻,名聞遐邇;島上冬無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山水兼得,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具有典型的亞熱帶雨林風景和海島伊甸園風光,是鑲嵌在珠江口與南太平洋交匯處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民族英雄文天祥《過伶仃洋》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
零丁洋注入那東海嗎?
零丁洋注入那東海嗎?零丁洋不是注入那東海的。伶仃洋,亦稱作零丁洋,在廣東省珠江口,域內有內伶仃島和外伶仃島。鴉片戰(zhàn)爭前,伶仃洋和伶仃島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鴉片販子用躉船和快艇強占,成為對我國進行鴉片走私的跳板。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伶仃洋,也是由...
伶仃洋屬于太平洋嗎?
伶仃洋,又名零丁洋,位于中國廣東省珠江口,由內伶仃島和外伶仃島組成。這個海域的歷史背景與鴉片戰(zhàn)爭緊密相連。在戰(zhàn)爭前,伶仃洋和島嶼曾遭受英美鴉片販子的非法侵犯,他們利用躉船和快艇進行鴉片走私,將伶仃洋變成了我國鴉片輸入的通道。宋朝文人宋文天祥在其名篇《過零丁洋》中,通過“惶恐灘頭說惶恐,...
如何去外伶仃島外伶仃島的特色體驗
說起外伶仃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是一個文藝清新的小島,詩人齊天祥的詩句“自古以來,生命中沒有人死去,但他的心會照耀歷史”就寫在這里。下面介紹一下哭島的流量到達方式,以及特別的玩法。外伶仃島如何到達外伶仃島只能乘船到達。目前深圳蛇口郵輪碼頭、珠海香洲港碼頭都有到外伶仃的船程。從深圳...
外伶仃島在哪里?外伶仃島有什么景點?
也許你不知道外伶仃島,但你一定知道齊天祥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名句卻寫在這里。”外伶仃島位于珠海東南部。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這個島的一些趣事吧。外伶仃島在哪外伶仃島,這是一個比較小的地理名詞。很多人在《文天祥》《過零丁洋》對這個島略知一二。事實上,外伶仃島是廣東萬山群島的...
頸聯(lián)寫了什么內容惶恐灘和零丁洋指什么
暗礁林立,令人望而生畏,贛江之險盡在這十八灘。伶仃洋,亦稱作零丁洋,在廣東省珠江口,域內有內伶仃島和外伶仃島。鴉片戰(zhàn)爭前,伶仃洋和伶仃島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鴉片販子用躉船[1] 和快艇強占,成為對我國進行鴉片走私的跳板。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零仃洋在哪里
零仃洋,現(xiàn)稱伶仃洋,位于中國廣東省珠江口外。伶仃洋是一個喇叭形的河口灣,北起虎門,口門寬約4千米,向南逐漸展開,寬達65千米。它東起香港國際機場附近,向西跨過珠江口,水域內有許多內伶仃島和淇澳島,水域面積大約為2100平方公里。伶仃洋因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而得名,如今這片水域是繁忙的...
相關評說:
于田縣粉末: ______ 在現(xiàn)在的廣東中山市的珠江口案.靠海有個零丁山,山下的海就叫零丁洋!
于田縣粉末: ______ “1279年正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后據(jù)點厓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過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個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 ““伶丁洋”在廣東省珠江口外,內伶仃島和外伶仃島之間.鴉片戰(zhàn)爭前,伶仃洋和伶仃島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鴉片販子用躉船和快艇強占,成為對我國進行鴉片走私的跳板.” 從這兩句中看出在1279年那個時代是稱為零丁洋的,而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則是稱為伶仃洋. 這完全是個人分析,只是給樓主提個個人見解,是對與否,請樓主斟酌
于田縣粉末: ______[答案] 亦作伶仃洋,在廣東省珠江口外,內伶仃島和外伶仃島之間.
于田縣粉末: ______ 過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千辛萬苦,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經(jīng)過四年的艱苦歲月. 國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風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嘆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虜自此孤苦無依. 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于田縣粉末: ______ 出自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全詩是: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
于田縣粉末: ______ 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的虎頭山).11歲的端宗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杰、陸秀夫立8歲的衛(wèi)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
于田縣粉末: ______ 描寫“月”的詩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于田縣粉末: ______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早秋苦熱堆案相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伶仃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于田縣粉末: ______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惶恐、伶仃道盡文天祥當時的孤獨、無助、心碎的亡國心情.
于田縣粉末: ______ 雨: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