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壁畫墓是什么年代建造的? 為什么高句麗古墓壁的壁畫很珍貴?
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王城外,群山環(huán)抱的洞溝平原上,現(xiàn)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的貴族墓葬,堪稱東北亞地區(qū)的古墓群之冠。
許多高句麗的貴族墓室里繪有線條飄逸流暢、內(nèi)容豐富并具有傳奇神話色彩的精美壁畫,距今雖然已經(jīng)1000多年了,但仍然色彩鮮艷。
據(jù)考證,高句麗壁畫墓的建造年代大約在4世紀至7世紀之間,持續(xù)了300多年,橫跨了整個東晉南北朝時期。而這一時期的中原繪畫實物資料保存至今的很少,因此,數(shù)量大藝術性高的高句麗古墓壁畫顯得彌足珍貴。
著名的高句麗貴族壁畫墓有角觝墓、舞俑墓、三寶墓、四神墓、五盔墳等。
角觝墓屬于洞溝古墓群禹山墓區(qū),位于吉林省集安城東北3千米禹山南麓的坡地上,因墓中繪有兩人角觝壁畫故名“角觝墓”。
角觝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畫墓,截尖方錐形封丘。封土直徑15米,高4米。整個墓葬由墓道、甬道、左右耳室和墓室構(gòu)成。墓道長1.2米,寬1.1米,高2.1米,上部兩室相連為長方形覆斗頂,寬0.3米。近墓室處和連接墓道處均有白灰抹成的門框的痕跡。
墓室為單室穹隆頂,藻井是平行疊澀砌3層以后又抹角疊澀砌筑了4層,然后加石板封蓋,平面呈方形,四壁內(nèi)收。底邊長3.2米,高3.4米。
室內(nèi)壁下有一殘破的石板,似為破碎的棺床。墓葬耳室、甬道、墓室遍抹白灰上繪壁畫,雖歷經(jīng)滄桑,顯得斑駁,仍不失為高句麗頗具特色的壁畫墓葬之一。
墓室四角繪儲色一斗三升斗拱,上面承接赭色梁枋,梁相橫貫四壁,上有卷云紋組成的三角形脊尖,將墓室分為四壁和藻井兩部分。
墓室的東壁所繪《角觝圖》最富有特色,人物神情惟妙惟肖,諧趣橫生。畫面中兩位力士正在大樹下奮力角觝,雙方將頭各置于對方肩上,手抓對方腰胯。勢均力敵,難解難分。
壁畫上的力士都僅穿一條短褲。赤裸著上半身,系著頭巾。左邊的力士高高的鼻梁,眼窩深陷,短短的胡須向上翹起,似為西域胡人。右邊的力士蓄著漢式短胡須。
力士右側(cè)有一位白發(fā)長胡須的老者,巾結(jié)系腰,拄著拐杖,可惜面部已經(jīng)脫落,是觀賞者還是裁判就無從得知了。
畫面左側(cè)繪有廊柱四阿式房屋,屋外有一人。據(jù)分析可能是一個庖廚。
北壁正對甬道,梁枕下畫有與北壁等長的帷幔。帷幔的上方有一道窄梁,大概是象征屋宇,檐上有等距的3個尖狀屋脊。
屋內(nèi)繪有《家居宴飲圖》,畫面中墓主雙手疊壓在一起,叉腿坐在木幾之上。與墓主相對的右側(cè),有兩位女子次第跪坐在氈毯上面。都是雙手合抱于胸前,低頭朝向墓主,應該是墓主的妻妾。
在墓主左右的案桌上放置著弓箭、食具,而妻妾面前的案幾上擺放著食物。墓主左側(cè)繪有一坐者,畫面已剝落,無法推知這個人的情況。
北壁最下方原繪有花草等圖案,現(xiàn)在已經(jīng)模糊不清。屋內(nèi)外各繪有一個比例很小的仆人,拱手垂立。
墓室的西壁上繪有《備乘圖》,圖中兩棵大樹占據(jù)畫面的大部分空間,樹下有一列整裝待發(fā)的隊伍。隊伍的前面是兩匹鞍馬,每匹鞍馬都有駕馭者。其后有侍從和一輛牛車,均面北朝向墓主。
墓室的南壁被甬道分為兩部分。甬道四周用赭色粗線條影作門框。南壁左右兩部分各繪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墓室的東西兩耳室內(nèi)角繪有木柱,上承橫梁,至兩室通貫內(nèi)以粗枝樹木、赭色樹葉繪成,頂部仍以花蔓曲繞其間。
角觝墓壁畫以社會風俗為主題,表現(xiàn)了墓主人生前享樂的場面,尤以角觝圖神情畢肖、諧趣橫生,為高句麗壁畫僅見。根據(jù)比較研究,其建造年代約在4世紀左右。
舞俑墓位于集安城東北3000米,因墓中繪有群舞畫面而得名。該墓為封土石室壁畫墓,截尖方錐形封丘,封土邊長17米,高4米。
墓葬用石材砌筑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外培黃褐色黏土成丘,墓室、甬道、耳室均用白灰涂抹,上繪彩色壁畫。這些壁畫題材獨特,是高句麗貴族生活的寫照。
群舞畫面上優(yōu)美的舞姿給人以清新的感受,舞者如覺其動,歌者如聞其聲,是高句麗保存下來的珍貴舞蹈資料。
馬槽墓是一座封土石室雙室壁畫墓,外呈截尖方錐形,周長90米,高4.6米。墓內(nèi)分南北兩室,各自有墓門和甬道。兩墓室均用石塊砌筑,墓室四壁、耳室及甬道上均有壁畫。
南墓室后壁通壁繪一屋宇,屋宇內(nèi)夫妻對坐,周圍是奴仆、侍女等人物。
屋宇上方繪紅黑相間的7朵正視蓮花。左右兩壁繪禮輦圖,前壁室門兩側(cè)繪舞樂圖及守門犬。甬道右側(cè)耳室后壁與左壁繪馬廄圖,上拴紅、黃、青馬3匹,十分神駿。
甬道左側(cè)耳室后壁繪作畫圖,甬道兩壁繪狩獵圖。北墓室主壁繪夫妻對坐圖,右壁繪狩獵圖,左壁繪武士斬俘圖,為高句麗壁畫中所僅見。
環(huán)紋墓為截尖方錐形封土石室墓,封土殘高3米,周長80米。
此墓墓室平面略呈正方形,墓室與墓道底部均用石材鋪成,四壁均用白灰涂抹,上繪壁畫。墓道兩側(cè)各繪怪獸圖。北壁怪獸身飾虎紋,背上羽毛飛揚;南壁怪獸身飾條紋、環(huán)紋。
壁畫布局嚴謹、工整、對稱,色彩鮮艷、技法嫻熟,頗具特色。
墓室四壁繪畫,梁枋、繪柱、斗拱俱全,并繪彩色環(huán)紋20余個,整個墓室宛如一座彩繪的屋宇。墓室頂部殘留有青龍、白虎圖畫形跡,為四神圖像。
冉牟墓位于集安城東北太王鄉(xiāng)下解放村。墓主冉牟為高句麗貴族,其先祖曾官至“大兄”。
冉牟墓為截尖方錐形封土石室墓,周長70米,封土高4米。墓內(nèi)有前后兩室,中有甬道相通。前室平面呈橫長方形,后室平面呈方形,靠左右壁各置一石棺床。
墓道、甬道及兩墓室四壁均用整齊的石材砌成,遍涂白灰。兩墓室構(gòu)造各異,前室為覆斗式,后室為抹角疊澀兩層,然后封石蓋頂。
墓道、甬道、墓室內(nèi)白灰壁畫保存尚好,前室四壁與頂部交界處由長石條構(gòu)成梁枋。
左壁梁枋下有一條長1.8米,寬0.06米、深兩厘米的槽,槽中、梁枋上相對有3個釘孔,似懸掛壁帳之用。
最為珍貴的是此室正壁梁枋上的牟頭婁墨書題記。正文79行,每行10字,縱橫間以界格,另有題兩行。全文800多字,可辨識者350余字,題字為隸書,有漢簡書法風格,工整流暢。
這篇墨書題記是僅次于好太王碑的長篇文字資料,對于研究高句麗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洞溝12號墓位于高山南麓平緩的坡地上,也稱“馬槽墓”,墓室中因畫有《馬廄圖》而得名。它是一個高句麗早期壁畫墓。北側(cè)為另一座高句麗壁畫墓,即散蓮花墓;南側(cè)與集錫公路相接,距五盔墳約46O米。
在所屬墓區(qū)上,洞溝12號墓隸屬于洞溝古墓群禹山墓區(qū)。洞溝12號墓是一座封上石室雙室墓,即同一個封丘中有兩座墓室。墓室外觀呈截尖方錐形。周長90余米,高46米。
墓域一周排列著略加修筑的大石塊,后來保存下來的有9塊,石塊長兩米,寬、高各一米。
墓門向西。墓葬南、北兩座墓室平行并立,各有獨立的墓門和用道。
南側(cè)墓室面積稍大,墓頂為穹隆頂。南道南北兩側(cè)各有一個耳室。北側(cè)墓室面積較小,墓頂為四阿式,南道北壁有一個耳室。
兩座墓室均由大小不等的石塊砌筑,上面涂抹白灰。與其他早期壁畫墓不同的是,白灰上似曾涂有一層膠狀物,以求光潔耐久。
墓室四壁、耳室及用道的壁上,均繪有壁畫。以朱、黃、白、黑等色彩為主。可惜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部分壁畫已脫落或漫遍不清,但從殘存部分還可以辨認出夫妻對坐、戰(zhàn)斗、射獵、舞樂、廄舍、禮輦、作畫等圖像。
南墓室后壁整幅繪成一座屋宇,青瓦覆蓋屋宇。屋內(nèi)繪有夫妻兩人。男主人坐在左側(cè)長方形矮榻上面,女主人拱手跪坐在右側(cè),周圍繪有奴仆、侍女等。
左右兩壁壁畫大部分脫落。
右壁中部還可以看出一幅《車輦圖》。一名童子手扶車轅向東行走,車前有3名侍者;左壁左端繪有一名男侍,手挽車轅向前行走,車后有待女跟隨。
墓門右側(cè)上部繪有一姿態(tài)優(yōu)美的舞蹈者,以及一跪坐撫琴的伴奏者;下部繪一只蹲伏的守門犬,昂首豎耳。藻井第一重頂石繪菱形云紋圖案,其余各層均繪有仰視蓮花圖案。
甬道右側(cè)耳室后壁與左壁繪有《馬廄圖》,這是該墓室中較為著名的一幅壁畫。畫中的馬廄內(nèi),橫放著黃色的馬槽,上面拴著紅色、黃色、青色3匹馬,昂首并立。在該墓室左壁上還繪有一件青色的馬鞍具。右壁壁畫已脫落。
墓室甬道左側(cè)耳室的后壁,繪有《作畫圖》,畫中一位面目清癯、體態(tài)修長的老者,他右手持筆伸向前方,做繪畫姿勢。
北墓室主壁繪有《夫妻對坐圖》,圖中夫妻周圍有男女仆人侍立。
北墓室左壁后段繪《斬俘圖》。畫中有一名武士身披魚鱗甲,身后有一匹黃馬,身前跪著一名披著鎧甲的俘虜。此時,武士左手伸向俘虜,右手舉刀,正要斬殺俘虜。
北墓室右壁繪《狩獵圖》,畫中一人身穿鱗甲,騎著紅色的馬;另一人身穿白色字鎧甲,騎著白色的馬。兩人張弓搭箭,逐鹿山林。
從墓葬結(jié)構(gòu)和壁畫內(nèi)容看,洞溝12號墓的墓主應是高句麗的貴族,壁畫中的臺檄樓閣、廄滿馬肥、歌舞宴樂、奴婢成群,應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寫照。
同樣,根據(jù)壁畫的內(nèi)容也可推測,洞溝12號墓的建造年代大約為5世紀。
長川墓分為1號墓和2號墓。1號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畫墓。它坐落在集安市區(qū)東北黃柏鄉(xiāng)長川東村北山坡上。
這座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組成。用工整的花崗巖石條砌筑,白灰抹平。1號墓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
1號墓前室、后室、四壁藻井、甬道兩壁石門正面以及棺床表面,均彩繪壁畫。大部分壁畫形象清晰、色澤艷麗、內(nèi)容新穎。
前室四壁上方以赭色單線畫界格與頂部藻井隔開,甬道口用赭色的寬帶影做門框。四壁下均涂赭色。
西壁為墓道中穿,南北兩則壁各繪一力士,但多剝落。東壁為甬道中穿,南北兩側(cè)各繪一雙手置腹恭身侍立的守門人,略側(cè)身向甬道。南壁畫面多脫落,僅存中部和靠兩端部分。
長川1號壁畫墓是一座重要的高句麗貴族墓葬,這座墓葬的視野攝取了100多個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了高句麗社會生活風貌和濃重的佛教氣息。
墓中的禮佛圖是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所僅見的,為研究佛教在高句麗流傳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壁畫雖經(jīng)歷1500多年的風雨剝蝕,依然完好,色彩鮮明。
長川2號墓位于集安城東黃柏鄉(xiāng)長川墓群東部二級臺地上,為封土石室壁畫墓,呈截尖錐形,周長143米,殘高6米。
長川2號墓由墓道、南北耳室、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該墓早年被盜,石棺床上的木棺被焚,四壁及藻井上的壁畫大部分被熏黑。
基底鋪石材,上置南北排列的兩棺床,表面涂抹白灰,床上均置有木棺,棺上有鎏金梅花飾件,南棺床上有大面積的炭塊和鐵釘及零碎的人頭骨等。南北耳室上都繪有王字圖案。墓內(nèi)共有遺物60余件,有鐵器、鎏金器和陶器等。
2號墓是長川墓群中形體最大的一座。宏偉的墓室、精致的石棺、絢麗的壁畫以及大量鎏金飾品的出土,說明墓主人身份很高,很可能是當時王族中頗有權(quán)勢的顯赫人物。此墓年代約在5世紀末。
五盔墳4號墓屬于高句麗晚期壁畫墓的典型墓葬,位于禹山貴族墓地景區(qū)內(nèi),在吉林集安洞溝盆地的中部。
這個墓名的由來,和墓群的造型和編號有關。在洞溝古墓群禹山墓區(qū)內(nèi)有5座巨大的封土墓,東西向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形似5個巨大的頭盔。當?shù)厝朔Q之為“五盔墳”。4號墓,即由西向東的第四座墓葬。
五盔墳4號墓屬于封土石室壁畫墓,覆斗形封丘。周長160米,高8米,由墓道、甬道、墓室構(gòu)成。
五盔墳4號墓的墓室是平地起筑,以修琢工整的巨大花崗巖石材砌筑而成,用白灰勾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3.68米,高3.64米。
墓的四壁為兩層石條砌筑,高192米。梁枋以上作兩重抹角疊澀藻井,上覆蓋頂石。
墓室內(nèi)南北平行放置3座石棺床。南壁西端有一東西走向的石座,可能是放置隨葬品的臺座。墓室底部用平整的石板鋪墊。
五盔墳4號墓中,墓室四壁繪四神,以網(wǎng)狀蓮花火焰錦連續(xù)圖案為襯地,在網(wǎng)紋襯地里繪有人物圖像,或坐或立于蓮臺上,姿態(tài)各異。
墓室的東壁繪有《青龍圖》。圖中龍首高昂,龍口張開,吐出紅舌。龍身一波三折,前肢平伸張爪,后肢用力蹬開,裝飾白羽,向南飛騰而去。
整個龍的眉羽、眼睛、犄角描繪得淋漓盡致。龍身為黃、綠、紅褐色,龍頸為紅、黃、粉色,以黑色斜方格勾勒鱗紋。
墓室的南壁繪有《朱雀圖》。畫面中的神鳥通體為紅色,足踏蓮臺,展翅修尾,引頸長鳴。
墓室的西壁繪有《白虎圖》。畫中之虎與東壁青龍相對稱,也向南作飛撲的姿勢。虎身為白色,以墨線勾勒出皮紋,細長的腰身,尾巴向上翹起。
整體看來,圖中的這只老虎虎頭高昂,虎目圓睜,虎口大開,露出白色的獠牙,顯得異常威猛。
墓室的北壁繪有《玄武圖》。畫面中一條大蛇纏繞在一只龜身上,兩首相對,兩尾相交,似爭斗、似嬉戲。蛇身為5種顏色,與青龍相同。圖中的龜,其背為紅褐色,無甲紋。
墓室中所繪制的這四神,還是有緣由的。在古代四神,也稱“四靈”,即朱雀、玄武、青龍、白虎,是遠古先民對天上二十八星宿所構(gòu)成的4組圖像的稱謂。
過去古人以為四神是上天向正四方而派出的神靈。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東蒼龍、兩白虎之說。墓室中東南西北各壁上的壁畫,正是與這種說法相對應。
四壁以上為梁枋,梁枋上共繪有8條龍,每面兩條相纏。在整個墓室壁畫中,共有龍30多條。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的墓室中是不可能繪有龍的,據(jù)此推斷,五盔墳4號墓的墓主至少是高句麗的貴族。
墓室四角繪有相同的托梁怪獸。圖中的形象是獸面人身,頭上長角。左腿屈曲右腿后蹬,雙臂奮力上舉,托起兩條盤曲的龍。
墓室藻井部分也有壁畫,這里的壁畫內(nèi)容以神仙、羽人、飛天、伎樂仙人為主。
第一重抹角石相交處各角的壁畫最典型。
東角兩抹角石繪的是《神農(nóng)氏燧人氏圖》。這幅畫面反映人類結(jié)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始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圖中左側(cè)神農(nóng)氏牛首人身,傳說神農(nóng)氏是農(nóng)業(yè)的始祖。圖中的神農(nóng)氏手持禾穗,教人以五谷。
圖中右側(cè)的是燧人氏,傳說他是鉆木取火的發(fā)明者,被尊為三皇之首,奉為“人祖”。圖中的燧人氏手持火把,教人用火。
南角兩抹角石所繪的事故《奚仲父子圖》。奚仲為傳說中馬車的創(chuàng)制者。畫面中一人在樹下冶鐵,一人在造車輪,表現(xiàn)了古代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狀況。
西角兩抹角石繪一乘龍仙人,頭戴平天冠,身著袍服,似為傳說中的黃帝。后面有一人乘飛廉,手持旗幡為儀仗。據(jù)分析,這幅圖的畫面反映了遠古國家政權(quán)產(chǎn)生的歷史。
北角兩抹角石所繪的是《伏羲女媧圖》,形象均為人的上半身、龍的下半身。
圖中的右側(cè)伏羲為男子形象,雙手高舉一個繪有三足烏的圓盤,象征太陽。在我國古代傳說中,伏羲是東方的天帝,是華青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而生出的兒子。
圖中的左側(cè)女媧為女子形象,面色白皙,長發(fā)披肩。手舉一個繪有蟾蜍的圓盤,象征月亮。女媧是創(chuàng)世女神,她用黃色的泥土創(chuàng)造了人類。
據(jù)說,伏羲和女媧結(jié)成夫婦以后,分別成了“人祖爺”和“人祖奶”。因此,后人認為這幅《伏羲女媧圖》,寓意著人類的誕生。
除了上面的壁畫外,在第一重抹角石四面正中處,各繪有一條龍。背部高高躬起,似在頂托上方的石條。
龍頭低首回顧,龍口張開,而且口中有洞,可能原鑲嵌有夜明珠一類的珠寶。
在第二重抹角石上,繪有日月星辰和伎樂仙人。伎樂仙人彈奏的樂器有琴、腰鼓、長笛等,這和當時高句麗樂器種類的繁多有一定的關系。據(jù)說當年高句麗的樂器十分豐富,壁畫墓中描繪的樂器就多達21種,包括玄琴、箏、長笛、鼓等。
墓室的蓋頂石為一整塊菱形石板,上面繪有一條五彩蟠龍,張口吐舌,昂首盤旋。
據(jù)考證,五盔墳4號墓的建造年代約在6世紀末7世紀初。其豐富多彩的壁畫題材,是高句麗民族在藝術追求上的充分顯示,也透射出對中原文化繪畫傳統(tǒng)的借鑒與改造。
五盔墳4號墓中的壁畫構(gòu)圖嚴謹,布局得當,形象生動,線條奔放有力,色彩熱烈濃重,用紅、黃、白、黑、綠、赭等色,直接畫在石面上,異常牢固,色澤如新,屬于高句麗晚期墓,代表著高句麗壁畫藝術的較高成就。
禹山3319號墓是一個高句麗貴族墓葬,位于洞溝古墓群禹山墓區(qū)的西端,集安市區(qū)北側(cè)的小山崗上。
禹山3319號墓的墓室是用磚砌筑的。磚室墓在洞溝古墓群中只發(fā)現(xiàn)兩座,另一座是麻線墓區(qū)682號墓。
同時,禹山3319號墓中發(fā)現(xiàn)一組釉陶器。這些陶器都是實用器具,有雞首壺、熏爐、耳杯、虎子。這些都是當時晉朝的流行器具,在高句麗墓葬中不多見,應是從中原傳入的。
從墓室形制、墓室構(gòu)造及遺物多來自中原等情況分析,禹山3319號墓的墓主來自中原,很可能是晉代投奔高句麗的東夷刺史校尉崔毖。
禹山3319號墓是一座階壇積石磚室墓。平面呈方形,邊長21米。現(xiàn)可見三級階壇.墓高約265米。墓上及周圍有大量板瓦、筒瓦和少量瓦當,或許墓上原有建筑。
禹山3319號墓中有帶“丁巳”年號的文字瓦當,“丁巳”年當為357年,這就確定了墓主的身份。
在墓葬南面的左右兩側(cè),各立有一巨大的石塊。左側(cè)石塊表面較平整,上面刻有一個人物形象。石刻所用的石材為灰綠色沉積巖。
畫面長1.04米,寬0.54米,單刀陰刻。所刻人像臉作桃形,雙目上斜,鼻梁筆直,鼻翼肥厚,小口,耳做弓形。
人像的頸部以下只用簡單弧線象征肩臂,并收縮為狹窄的身軀,半裸身,胸前以兩個帶圓心的圈表示乳頭。頸部至胸部,有一周19個以兩乳頭中間為鑿刻的圓點,又以此為中心,橫、豎分別有兩列呈十字形的圓點。
這個時刻人像是唯一的高句麗人像石刻。據(jù)推測,這處石刻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應與祭犯或崇拜相關。
四神墓位于集安城東禹山南麓,因墓內(nèi)繪有四神像而得名,也稱“四神冢”。
此墓為截尖方錐形封土石室墓,分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墓道在墓室南壁的中央,北接甬道進入墓室,甬道北端用巨石影擋墓門。
墓室呈正方形,均用修琢工細的巨形青綠色頁巖構(gòu)筑。四壁稍向內(nèi)傾,其上為抹角疊澀藻井。墓內(nèi)共有7層石塊砌筑,于第四層開始抹角疊澀兩層,再加大石板封頂。
墓室內(nèi)有棺床兩組,居中棺床由兩塊長方石條合筑,東壁棺床稍小。
北壁下有放置隨葬品的石座兩個,西壁偏南部也有石座一個。墓內(nèi)壁畫以朱、黃、赭、紫、石黃、石青、胡粉等鮮艷的礦物顏色,直接繪于四壁的巖石之上,五彩繽紛、頗為絢麗。
四壁上繪的四神構(gòu)圖嚴謹,筆力豪放,線條遒勁簡練,色調(diào)強烈明朗。滿壁飛云輔以星辰,有動有靜,技藝高超。從建筑規(guī)模到壁畫內(nèi)容,顯示出墓主人的高貴身份。
集安古墓壁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早期和中期的壁畫拙樸、雅氣,充滿靈性,十分貼近現(xiàn)實生活,流露出一種天真和幽默,好似一部形象的歷史長卷,真實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高句麗民族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和社會風貌。
如果古代中國是高句麗的話會怎樣?
4)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東北設立了努爾干都司就包括了高句(Gou)麗的全部 5)中國的建州女真建立的后金(后改為大清朝)在東北設立了三個將軍就包括了高句(Gou)麗的全部 也就是說高句麗跟韓國的高麗完全是兩回事。并且在中國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壁畫墓遺址已于2003年11月成功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了...
高句麗墓葬群的基本資料
7. 高句麗王城包括國內(nèi)城和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使用時間最長。8. 洞溝平原上有7000座高句麗時代的墓葬,其墓室壁畫即使歷經(jīng)千年,色彩依舊鮮艷。9. 洞溝古墓群中的將軍墳和太王陵等14座大型王陵及王室貴族壁畫墓,展現(xiàn)了高句麗的歷史進程和文化藝術瑰寶。10. 將軍墳...
五盔墳高句麗壁畫墓
繪圖技法與情景構(gòu)思的創(chuàng)新,是高句麗壁畫藝術的另一個顯著特征。這些技法和構(gòu)思不僅展現(xiàn)了高句麗民族獨特的審美觀點,也體現(xiàn)了他們匠心獨具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從壁畫中可以窺見高句麗民族對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獨特理解,以及他們對藝術形式與思想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的追求。綜上所述,高句麗王室貴族壁畫墓的壁畫內(nèi)容...
魏晉南北朝時期墓室壁畫特點
河西魏晉壁畫墓以河西走廊中西部最為集中,分布在東起武威,西抵敦煌一線,以酒泉、嘉峪關和敦煌等地藝術水平最高。鴨綠江中游、渾江流域是高句麗民族的發(fā)祥地。20世紀前期日本學者發(fā)現(xiàn)的重要壁畫墓有角觝冢、舞踴冢、和龜甲冢等八處。集安高句麗古墓群的第二次集中發(fā)現(xiàn)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考古...
消失的古國—高句麗
紅色為高句麗疆域 高句麗人信仰薩滿教。《新唐書·高麗傳》載高句麗“俗多淫祀”,表明高句麗的多神文化。據(jù)《后漢書·東夷·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以十月祭天大會,名曰‘東盟’”。高句麗壁畫墓多繪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辰等自然崇拜。高句麗人崇拜三足烏、龍和鳳。三足烏文化應由中原...
...的吉林古墓壁畫有何玄妙之處:難怪隋煬帝、唐太宗一定要滅高句麗?
從吉林出土的古墓壁畫中,有兩幅畫是描寫隋唐時期隋唐出兵攻打高句麗的情形,在壁畫中可以看出高句麗建有很多城池,而且他們兵士的武裝很好,就連戰(zhàn)馬都有盔甲,可見當時高句麗的戰(zhàn)力很強,并且他們城池也很堅固,如果當時不滅掉高句麗,按照他們這樣發(fā)展,中國的東北地區(qū)就很有可能會被他們吞掉。歷史上...
洞溝古墓群詳細資料
洞溝古墓群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考古遺跡,包括石墳和土墳兩大類墓葬。其中,石墳,如冉牟文字墓、禹山下的太王陵和麻線的西大墓,因其獨特的建造工藝和規(guī)模,據(jù)推測可能是王侯貴族的墓葬。它們通常規(guī)模較大,裝飾精美,如馬槽冢,以其壁畫中的馬廄形象而得名,是5世紀高句麗貴族的代表作。五盔墳五號...
南浦市風景名勝
南浦市,這座位于朝鮮半島的美麗城市,以其獨特的風景名勝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其中,南浦體育村、臥牛島、西海水閘以及高句麗壁畫墓,構(gòu)成了南浦市不可多得的旅游寶地。南浦體育村,位于城市西部,于1973年9月竣工。這片占地面積達80萬平方米的區(qū)域,是集體育場、體育館和游泳場于一體的競技區(qū),是南浦市...
南浦風景名勝
在歷史遺產(chǎn)方面,南浦市龍岡郡玉桃里的三國時代高句麗壁畫墓也值得一提。這是一座考古發(fā)掘出的多室墓,包括墓道、前室和兩側(cè)耳室等,雖然早年被盜,但內(nèi)部壁畫豐富多樣,展示了高句麗時期的藝術風貌,如夫婦對坐圖、舞蹈圖、狩獵圖以及蓮花紋和火焰紋裝飾,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五盔墳意義
高句麗壁畫的創(chuàng)作,是其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過程。壁畫中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透出濃厚的中原文化繪畫風韻,這種融合與創(chuàng)新,為后世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五盔墳五號墓壁畫的展示,不僅讓我們了解到高句麗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們認識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對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推動作用。這種藝術...
相關評說:
海晏縣中心: ______ 娘娘城山城位于岫巖縣東南9公里的楊家堡鄉(xiāng)境內(nèi),是一座 規(guī)模較大的高句麗時期的山城,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岫巖縣志》記載:“距岫巖縣十八里,山上有古城...
海晏縣中心: ______ 朝鮮與韓國的首都分別是平壤與漢城.平壤市依山傍水,地勢起伏,氣象萬千,自古... 如3世紀~5世紀修筑的高句麗山城、安鶴宮遺跡、高句麗東明王陵等.平壤是古都,...
海晏縣中心: ______ 遼寧的情況特熟悉,出差6年,所有景區(qū)一個都不放過,呵呵大連,發(fā)現(xiàn)王國,純娛樂式的游樂場所,幾個亞洲之最.門票120,早上一早去,能多玩幾個項目,人很多,特別是...
海晏縣中心: ______ 韓國的建筑設計可分為兩大派.古代建筑師建造宮殿廟宇時采用斗拱制式,普通民居則以稻草屋頂和取暖用的地坑為其特色.上流社會人士的宅邸寬敞宏大,采用瓦屋頂,...
海晏縣中心: ______ 這一非常罕見的地帶就在我國遼寧省東部的桓仁縣,總長約15千米,從桓仁縣沙尖子鎮(zhèn)船營溝向西南延伸到寬甸縣的牛蹄山麓. 據(jù)有關報道,還在上個世紀末的一個夏天,桓仁縣沙尖子鎮(zhèn)的農(nóng)民任洪福在堆砌房北頭的護坡時,偶然注意到扒開...
海晏縣中心: ______ 1、不是在宋代.夫余國又作“扶余國”.兩漢至魏晉(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時期的地方部族政權(quán),是東北地方民族創(chuàng)建的奴隸制國家.2、正確3、正確
海晏縣中心: ______ 從沈陽坐火車或者坐汽車到本溪,在本溪長途汽車站坐去桓仁的汽車,沒有通往桓仁的火車,花消至少要300元 桓仁有五女山、大雅河漂流、萬樂島、桓龍湖、水上樂園、望天洞、將軍墓、仙人洞等等老了景點了,而且景點位置比較集中,消費還算可以不算貴,桓仁人也好,你到了走不明白的話,隨便一問老百姓都給你認真指路的. 小孩來的話都會去玩漂流啊還有水上樂園的空中飛傘的晚上去渾江邊走走老美了. 放心來吧住在民族一條街全是賓館酒店. 吃飯有大酒店,農(nóng)家山莊大排檔. 沒有做不到的,就怕你想不到啊! 呵呵 還有啊重要的是來桓仁那是相當?shù)陌踩?! 桓仁人民歡迎您!!!!!!!
海晏縣中心: ______ (一家之言) 歷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jù)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