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哪里 “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漁夫》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
譯文:
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間流浪,在湖邊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漁父見了,問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么?怎么竟成了這般模樣?”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漁父道:“真正賢明的圣人不會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隨世情流轉(zhuǎn)而相應(yīng)地改變。世上的人都混濁,你何不也一起揚泥蕩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著吃糟喝酒?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遠(yuǎn),凌駕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聽說:剛洗頭的人一定會彈去帽子上的浮塵,剛洗澡的人一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怎么能讓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齷齪感染?我寧愿將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魚腹之內(nèi),卻怎能讓潔凈光明的純白之質(zhì),蒙上世俗的塵埃?”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槳離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湖上的)碧波混濁,可以洗我的雙足。”就這樣唱著歌遠(yuǎn)去,不再與屈原說什么了。
本篇通過屈原放逐后和漁父的對話,顯示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崇高品質(zhì)。大家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個人清醒。這就是被放逐原因。這話聽起來似乎很離奇。但仔細(xì)一想,這真是亙古不易的道理。試想,大家都腐敗,大家都沉醉,又怎能容得一個清廉、清醒的人呢?被排擠,被放逐了,還要落下奸邪的罪名。短短的兩句話,把楚國的昏庸、腐朽概括得淋漓盡致;從另一個方面,則又把屈原的忠實、高潔對比地顯示了出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xiàn)出了兩種處世哲學(xué)。
1、”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屈原的《漁父》,原句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2、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lǘ)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ɡ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
3、譯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么,為什么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圣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臟,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么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怎么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yuǎn)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原文: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①。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②:“子非三閭大夫歟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④。”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⑤。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⑦?”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⑩!”乃作《懷沙》之賦。
——《史記·屈原列傳》
①被:通“披”。②漁父:捕魚者,漁翁。③三閭大夫:職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職。④見放:被放逐。⑤凝滯:拘泥。推移:變遷,轉(zhuǎn)易。⑥?:吃,食。糟:未清帶滓的酒。啜:嘗,飲。醨:薄酒。⑦瑜、瑾:都是美玉名。此處以喻高尚的品德。⑧察察:清白,高潔。⑨汶(mén,門)汶:污垢,污辱。⑩晧晧:通“皓皓”,潔白,光明。溫蠼:塵滓重積的樣子。
翻譯:
屈原到了江邊,在江邊披頭散發(fā)地邊走邊吟誦詩歌。他臉色憔悴,身體和面容都十分枯槁。一位漁夫見到他問他道:“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注:三閭大夫是官名。)因為什么事到這來啦?”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而惟獨我是清白的,眾人都是沉醉的而惟獨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漁夫說道:“但凡圣人,都能不被外物所凝滯而且能夠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那你為什么不隨波逐流呢?眾人都是沉醉的,那你為什么不能(像眾人一樣)吃酒渣、喝薄酒呢?為什么要胸懷美玉良才而令自己被放逐呢?”屈原道:“我聽說,剛剛沐浴過的人一定要用手彈一彈自己的帽子,抖一抖自己的衣裳。人們又有誰能用清白之軀,去接受骯臟的東西呢!(所以我)寧可投入江中被江中的魚兒吃掉,又怎能使我干凈的思想蒙受世間重積的塵滓呢!”于是他作了一篇名叫《懷沙》的賦。(注:賦是一種文學(xué)體裁。)
出自屈原的《漁父》
蘇軾《獨覺》全詩的賞析,特別是詩中的字要有注釋,謝謝。
《獨覺》一詩的標(biāo)題便蘊含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深層次含義。“誰盡了”的一聲長嘆,引得人們對于歷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榮辱得失進行深思,從而領(lǐng)悟到“是非成敗,萬事皆空”的人生哲理。那些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英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匆匆過客。因此,柳宗元能夠樂天安命,與...
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古文翻釋
翻譯為: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出自西漢司馬遷《屈原列傳》,原文選段: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譯文: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
出處:世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曰:“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舉世混濁而我獨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關(guān)于一些別人不懂自己的詩句
出自《漁父》。原文: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釋義:大家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個人清醒。這就是被放逐原因。 4、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釋義:是孔子對于君子的行為舉止的一種認(rèn)知:大道,不同,君子不會刻意的選擇去謀了。這...
離騷中經(jīng)典的詩句
離騷中經(jīng)典的詩句有,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yuǎn)。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出自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斑駁是指不同顏色錯雜,而陸離指色彩繁雜的樣子。此句即“...
舉世混濁是什么生肖?
問題一:舉世混濁是什么生肖 蛇 問題二:“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出自屈原的《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jié)O父曰...
屈原臨死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什么
屈原臨死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這句話的意思是: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而唯獨我是清白的,眾人都是沉醉的,而惟獨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屈原看到朝廷里奸佞縱橫,君主昏庸,于是他選擇了自投汨羅江,以死明志。體現(xiàn)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
形容別人不懂我的詩句?
形容別人不懂我的詩句:1.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楚辭·漁父》2.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唐寅《桃花庵歌》3.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高明《琵琶記》4.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一一先秦《越人歌》5.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zhuǎn)...
屈原的最后一個作品是什么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
二、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評三閭大夫屈原
中國文學(xué)長河中,屈原的光芒難以忽視。屈原,名正則,字靈均,楚國三閭大夫,楚國王族后裔,被譽為愛國詩人。端午節(jié)的由來,據(jù)說是為了紀(jì)念屈原,其故事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屈原的特殊與偉大在于,他以身殉道,用生命捍衛(wèi)愛國這一神圣思想,成為后世紀(jì)念的標(biāo)志性人物。他的思想能夠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
相關(guān)評說: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答案] 自命清高!對社會的不滿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答案] 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而惟獨我是清白的,眾人都是沉醉的而惟獨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 《屈原列傳》頃襄王怒而遷之...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33)?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 漁 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jié)O父曰...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 我猜是 世人皆醉唯我獨醒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譯句: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 下句是:又驚鵝擊海東青. 出處:屈原的《楚辭`漁父》 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釋義:在這世上的人都是污濁的,唯獨我才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醉(沉迷在表面上的太平)了,只有我才是清醒的. 賞析:1、本篇通過屈原放逐后和漁父的對話,顯示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崇高品質(zhì).2、大家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個人清醒.這就是被放逐原因.這話聽起來似乎很離奇.3、短短的幾句話,把楚國的昏庸、腐朽概括得淋漓盡致;從另一個方面,則又把屈原的忠實、高潔對比地顯示了出來.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答案] 都對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也有這么一句話: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 屈原——《離騷》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 語出《楚辭·漁父》.原句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當(dāng)涂縣相貫: ______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fù)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