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北方人口南遷后分布在什么地方 北方人口南遷主要集中在哪一時期

    古代北方漢族人民較具規(guī)模的南下,始于秦統(tǒng)一全國之后,元代以來已較為少見。因此,三次北方人口南遷對漢族南方部分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ZVs]_`(+
    _~/F-
    由于距遷出地遠近、遷移路線走向以及遷入地的經濟文化基礎等原因,移民在南方各地區(qū)的分布極不均衡,數(shù)量相差很大。加之遷入時遷入地原先的人口基數(shù)不同,移民在各地區(qū)人口總數(shù)中所占比重差別極大。各次移民的主要分布狀況是: zl^ %x1G
    d,8L-pT$FM
    西晉永嘉之亂以后移民浪潮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以江南的南京、鎮(zhèn)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qū)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第二位是安徽,安置移民的僑郡縣大多散處于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湖北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鐘祥,而以襄陽為中心。另外,今江陵、松滋一帶和武昌、黃梅一帶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移民。河南南部淮河流域,陜西秦嶺以南的漢水流域,四川的成都東北和川陜交通線附近及彭山縣,也設有若干僑縣。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此次移民浪潮的邊緣大致在今四川盆地的中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中部,在此線以南就只有很少量分散的移民了①。 b 5<&hN4g
     DA]<30 w
    依據譚其驤先生的意見,可以將僑州、郡、縣的人口視為南渡人口的約數(shù)②。 js;p7wi
    !IF]P#
    《宋書·州郡志》記載劉宋大明八年(464年)僑郡人口較多的州,州內人口總數(shù)和僑郡人口分別是:南徐州(相當今江蘇鎮(zhèn)江、常州、無錫一帶)41.8萬、22.2萬;南兗州(相當今江蘇的江淮地區(qū))12.5萬、3.8萬;南豫州(相當今安徽江淮地區(qū)和江南大部,及河南的淮河以南)15萬、12.6萬;雍州(相當今湖北襄樊、谷城一帶和河南的南陽地區(qū))15.8萬、8.2萬;秦州(相當今陜西漢中一帶)5.1萬、5.1萬③。因此在上述州,僑郡人口或是當?shù)厝丝诘幕静糠郑ㄇ刂荩?00%),或是人口的主要部分(南徐州、南豫州和雍州,分別占53%、84%和52%),或占三分之一左右(南兗州,占30%)。上述移民密集分布區(qū)大體在秦嶺-淮河以南,大巴山-漢水-長江下游南岸平原以北。 J_ NY:B
    (+uM |a
    @n2Dt d
    }?G([s56
    ①以上據《中國移民史》魏晉南北朝卷,葛劍雄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 M^IEu }
    3 PkVMX
    ②《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長水集》上冊第219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f8 0z
    4g4[n7 
    ③僑郡、縣的確定據《宋書·州郡志》和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各州 人口數(shù)據郡數(shù)合計。凡一郡下只有部分縣屬僑縣者,據縣占郡內縣數(shù)比率推算。 n8 UG{. =
    唐后期五代各區(qū)域的移民數(shù)量,大致以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四川盆地和陜西省秦嶺以南地區(qū)最多,其次是江西北半部和今蘇、 皖兩省的江淮地區(qū)、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北和河南的南部地區(qū),福建則是唐末移民的重要遷入區(qū)。如以移民的分布狀況和在當?shù)厝丝谥兴急戎貋韯澐郑煞殖鋈髤^(qū)域: n( RQre
    n?Zt\Kto
    (一)、密集型區(qū)域,即移民在大部分府州成了人口的主體部分。今秦嶺淮河以南,大巴山和直到入海口的長江干流以北,都屬于移民的密集分布區(qū)。 ej91)3AO
    H 48YX(HI
    (二)、點狀型區(qū)域,即同一區(qū)域中一些府州有較多的移民,一些府州則移民較少,因而未能密集成片而呈點狀分布。這一區(qū)域在大巴山和長江干流以南,云貴高原和南嶺山脈以北。在少數(shù)府州,移民在人口中占了一定的比重。 4Jn+Ot.,d
    'p FK+j
    (三)、稀疏型區(qū)域,即全區(qū)域移民總數(shù)不多,除了極個別地方移民未能對當?shù)厝丝跇嫵僧a生影響。此區(qū)域在點狀型區(qū)域之南。① &?[g8A
    Mz7qC3Z
    宋代靖康之亂以后的南遷規(guī)模遠遠超過唐后期五代,僅紹興和約簽訂之前便大約有五百萬人,南方大部分府州軍的絕大部分縣都有數(shù)量不等的移民分布。各地區(qū)的移民數(shù)量以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地區(qū)、上海市和浙江省最多,江西、湖南、湖北、蘇皖兩省的江淮地區(qū)、四川、陜西南部和福建次之,今廣東和廣西最少。按移民的分布狀況和在當?shù)厝丝谥兴急戎貋韰^(qū)分,仍然分成三大區(qū)域,與唐后期五代的移民潮相比,發(fā)生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長江南岸地區(qū)加入密集型區(qū)域,其余大體相同。在今湖北的長江以南部分(不含恩施地區(qū)),湖南省的洞庭湖西部平原,以杭州、南京、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由于兩宋之際當?shù)厝丝趪乐叵陆岛捅狈揭泼竦拇罅窟w入,北方移民也已成為人口的主體部分。② CCHG d&\Z
    Qli#=0{`
    據上所述,三次南遷浪潮時北方人口在南方的分布,有如下幾個特點: ~6A;H$dr
    ARUzEo gcf
    第一,位于秦嶺-淮河以南,大巴山-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qū)和漢水流域,在各次北方人口南遷潮中,絕大部分府州往往都是移民密集型區(qū)域。 VTUSM{TC
    Sx:JuK@
    第二,長江南岸的一些地區(qū)在東晉南朝和南宋時加入移民密集型區(qū)域,在這兩次移民潮中北方移民都是當?shù)厝丝诘闹黧w部分。 =;"eZ
    .],:pL9d
    第三,位于大巴山-長江南岸平原以南,云貴高原-南嶺以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qū),屬于點狀型區(qū)域,移民未在人口中占主體地位。 l(Y a,/4
    $D='NzE/
    第四,位于南嶺以南的今廣東、廣西地區(qū),在各次南遷潮中,移民數(shù)量都比較有限,屬于移民稀疏型區(qū)域。 (A )f r4
    1Ep7CV-n}
    第五,擁有今云南、貴州兩省和湖北、湖南、廣西、四川毗鄰地區(qū)的云貴高原,在各次南遷潮中幾乎沒有移民遷入,屬于移民空白區(qū)域。 ov<vSc<u
    B)*1[Jf{4
    近年來,一些科學工作者調查了我國24個民族、74個群體的免疫球蛋白同種異形gm、km分布,測定了9560例個體的gm因子,根據gm單體形頻率計算遺傳距離并繪制了系統(tǒng)樹,從而得出中華民族起源于古代兩個不同群體的假說。這兩個群體大致以北緯三十度為界,其北屬于北方型,其南屬于南方型,雙方的gm表型的分布明顯不同。而且,居住在北方的漢族和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在同一個集群,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和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在同一個集群,南方和北方漢族的差異遠遠大過漢族和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差異.

    北人南遷



      三次北方人口南遷時的移民分布特點
      古代北方漢族人民較具規(guī)模的南下,始于秦統(tǒng)一全國之后,元代以來已較為少見。因此,三次北方人口南遷對漢族南方部分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距遷出地遠近、遷移路線走向以及遷入地的經濟文化基礎等原因,移民在南方各地區(qū)的分布極不均衡,數(shù)量相差很大。加之遷入時遷入地原先的人口基數(shù)不同,移民在各地區(qū)人口總數(shù)中所占比重差別極大。各次移民的主要分布狀況是:
      西晉永嘉之亂以后移民浪潮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以江南的南京、鎮(zhèn)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qū)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第二位是安徽,安置移民的僑郡縣大多散處于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湖北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鐘祥,而以襄陽為中心。另外,今江陵、松滋一帶和武昌、黃梅一帶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移民。河南南部淮河流域,陜西秦嶺以南的漢水流域,四川的成都東北和川陜交通線附近及彭山縣,也設有若干僑縣。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此次移民浪潮的邊緣大致在今四川盆地的中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中部,在此線以南就只有很少量分散的移民了①。  依據譚其驤先生的意見,可以將僑州、郡、縣的人口視為南渡人口的約數(shù)②。 《宋書·州郡志》記載劉宋大明八年(464年)僑郡人口較多的州,州內人口總數(shù)和僑郡人口分別是:南徐州(相當今江蘇鎮(zhèn)江、常州、無錫一帶)41.8萬、22.2萬;南兗州(相當今江蘇的江淮地區(qū))12.5萬、3.8萬;南豫州(相當今安徽江淮地區(qū)和江南大部,及河南的淮河以南)15萬、12.6萬;雍州(相當今湖北襄樊、谷城一帶和河南的南陽地區(qū))15.8萬、8.2萬;秦州(相當今陜西漢中一帶)5.1萬、5.1萬③。因此在上述州,僑郡人口或是當?shù)厝丝诘幕静糠郑ㄇ刂荩?00%),或是人口的主要部分(南徐州、南豫州和雍州,分別占53%、84%和52%),或占三分之一左右(南兗州,占30%)。上述移民密集分布區(qū)大體在秦嶺-淮河以南,大巴山-漢水-長江下游南岸平原以北。
      唐后期五代各區(qū)域的移民數(shù)量,大致以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四川盆地和陜西省秦嶺以南地區(qū)最多,其次是江西北半部和今蘇、 皖兩省的江淮地區(qū)、今湖北省的長江以北和河南的南部地區(qū),福建則是唐末移民的重要遷入區(qū)。如以移民的分布狀況和在當?shù)厝丝谥兴急戎貋韯澐郑煞殖鋈髤^(qū)域: (一)、密集型區(qū)域,即移民在大部分府州成了人口的主體部分。今秦嶺淮河以南,大巴山和直到入海口的長江干流以北,都屬于移民的密集分布區(qū)。 (二)、點狀型區(qū)域,即同一區(qū)域中一些府州有較多的移民,一些府州則移民較少,因而未能密集成片而呈點狀分布。這一區(qū)域在大巴山和長江干流以南,云貴高原和南嶺山脈以北。在少數(shù)府州,移民在人口中占了一定的比重。 (三)、稀疏型區(qū)域,即全區(qū)域移民總數(shù)不多,除了極個別地方移民未能對當?shù)厝丝跇嫵僧a生影響。此區(qū)域在點狀型區(qū)域之南。① 宋代靖康之亂以后的南遷規(guī)模遠遠超過唐后期五代,僅紹興和約簽訂之前便大約有五百萬人,南方大部分府州軍的絕大部分縣都有數(shù)量不等的移民分布。各地區(qū)的移民數(shù)量以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地區(qū)、上海市和浙江省最多,江西、湖南、湖北、蘇皖兩省的江淮地區(qū)、四川、陜西南部和福建次之,今廣東和廣西最少。按移民的分布狀況和在當?shù)厝丝谥兴急戎貋韰^(qū)分,仍然分成三大區(qū)域,與唐后期五代的移民潮相比,發(fā)生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長江南岸地區(qū)加入密集型區(qū)域,其余大體相同。在今湖北的長江以南部分(不含恩施地區(qū)),湖南省的洞庭湖西部平原,以杭州、南京、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由于兩宋之際當?shù)厝丝趪乐叵陆岛捅狈揭泼竦拇罅窟w入,北方移民也已成為人口的主體部分。② 據上所述,三次南遷浪潮時北方人口在南方的分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位于秦嶺-淮河以南,大巴山-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qū)和漢水流域,在各次北方人口南遷潮中,絕大部分府州往往都是移民密集型區(qū)域。 第二,長江南岸的一些地區(qū)在東晉南朝和南宋時加入移民密集型區(qū)域,在這兩次移民潮中北方移民都是當?shù)厝丝诘闹黧w部分。 第三,位于大巴山-長江南岸平原以南,云貴高原-南嶺以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qū),屬于點狀型區(qū)域,移民未在人口中占主體地位。 第四,位于南嶺以南的今廣東、廣西地區(qū),在各次南遷潮中,移民數(shù)量都比較有限,屬于移民稀疏型區(qū)域。 第五,擁有今云南、貴州兩省和湖北、湖南、廣西、四川毗鄰地區(qū)的云貴高原,在各次南遷潮中幾乎沒有移民遷入,屬于移民空白區(qū)域。 近年來,一些科學工作者調查了我國24個民族、74個群體的免疫球蛋白同種異形gm、km分布,測定了9560例個體的gm因子,根據gm單體形頻率計算遺傳距離并繪制了系統(tǒng)樹,從而得出中華民族起源于古代兩個不同群體的假說。這兩個群體大致以北緯三十度為界,其北屬于北方型,其南屬于南方型,雙方的gm表型的分布明顯不同。而且,居住在北方的漢族和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在同一個集群,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和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在同一個集群,南方和北方漢族的差異遠遠大過漢族和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差異, 原因是南方和北方兩大集群的起源不一樣①。這一假說和上述移民史的研究結論不謀而合。
      北緯三十度線約經過今浙江杭州以南、安徽皖南的北部、江西北部省界、湖北的長江南岸平原以及四川的中部。如果除去四川的北部(說明見下),北緯三十度線以北的南方區(qū)域相當于江淮地區(qū)和漢水流域及長江南岸平原,與本文所說的移民密集型區(qū)域大體一致。這并非偶然,因為今日的人口分布是歷史上一次又一次人口遷移的結果,而靖康亂后的人口南遷是北方人口的最末一次大規(guī)模南下。這不免使我們想到,是否是北方移民遷入時在各區(qū)域人口所占比重的不同,使民族融合和漢族形成發(fā)展的形式出現(xiàn)差異,從而影響到人體免疫球蛋白的差異呢?為此,需要分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個區(qū)域,討論北方移民和漢族形成發(fā)展的關系。云貴高原在三次移民潮時屬移民空白區(qū),來自南方地區(qū)的漢族移民明清以來始大舉遷入,不屬于討論范圍。

      二 南方北部地區(qū)的人群更替和漢族的形成與發(fā)展 此處所說的南方北部,指大巴山-長江以北的江淮地區(qū)和漢水流域。 關于南方的非漢民族,《漢書》有西南夷、兩粵等周邊民族列傳。西南夷指夜郎、莫、邛都、徙、白馬之類,分布在巴、蜀的外圍,大約在今云南、貴州及四川盆地周圍。兩粵指南粵和東粵,分布今廣東、廣西、福建與浙江的南部。《后漢書》有《南蠻西南夷列傳》,南蠻指武陵蠻、越裳、巴郡南郡蠻、板循*蠻等,除了越裳蠻在今越南一帶,其余都在今湘、鄂兩省的西部和四川東部山區(qū),最西直到巴郡的閬中(今四川閬中市)。據此,南方北部由于經歷了自先秦開始的華夏族的逐步南遷和民族融合,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漢代就已是漢族的生活區(qū)域。不過,由于南北朝時一些非漢民族遷入,隋代江淮地區(qū)的西部“多雜蠻左”②。此后,經過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在江淮已找不到非漢民族成員的痕跡(不計新遷入的個別移民)。因此,本區(qū)早期漢族形成于漢代以前,與三次北方移民南遷潮并無多大關系。但是,此后我國處于南北分裂時期的殘酷戰(zhàn)爭和移民遷入導致的數(shù)次人口更迭,卻使北方移民對后期漢族的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
      本區(qū)是我國南方和北方兩大地域的聯(lián)接地帶,一旦處于南、北分裂的局面,即成為分裂政權軍事對抗的地區(qū)和基本戰(zhàn)場所在,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以及南宋和金、南宋和蒙(元)的對峙時期無不如此。大戰(zhàn)來臨時,當?shù)厝丝跀?shù)量嚴重減少,或死于戰(zhàn)爭,或被迫遷入長江以南避難,只有小部分的人留居本地。同時,北方移民向南遷移首先要進入本區(qū),一些移民遂在此定居下來,最終結果是新遷入的北方移民取代了原先居住于此的人民而成為人口的主體部分。因此,三次人口南遷浪潮為大規(guī)模人口更替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供了漢族人口的主要來源。 早在三國和兩晉時南方北部便發(fā)生過幾次人口更迭。《宋書·州郡志》說淮南郡(三國魏初相當今安徽江淮地區(qū)的東部)的沿革:“三國時,江淮為戰(zhàn)爭之地,其間不居者各數(shù)百里,此諸縣并在江北淮南,虛其地,無復民戶。吳平,民各還本,故復
      ②《隋書》卷31《地理志》。 立焉。其后中原亂,胡寇屢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蘇峻、祖約為亂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者轉多,乃于江南僑立淮南郡及諸縣,晉末遂割丹陽之于湖縣為淮南境。”三國對立長達半個世紀以上,所謂“吳平,民各還本”并非指原居民遷回家鄉(xiāng),而是外來移民遷入。類似的人口遷移并非僅僅發(fā)生在淮南郡,而是遍及江淮地區(qū),上舉劉宋大明八年(464年)南豫州、南兗州、雍州和秦州均有僑州郡縣,即是證明。四州總人口共48.4萬,僑郡人口為29.7萬,占61%。由于自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年)以來,幾次實行土斷,將散居僑人斷入所在籍貫,并省沒有實土或民戶太少的僑郡縣,“諸流寓郡縣,多被并省”①,大明八年的僑郡人口主要反映其前不久的北方移民南遷結果,而此前一個半世紀共發(fā)生四次北方人民南遷②,因此有理由認為北方籍人民已成為江淮人口的主體部分。 這種新遷入的移民代替原先的土著居民的狀況,在唐末和宋代再次重演。唐末淮南戰(zhàn)亂頻仍,“被兵六年,士民轉徙幾盡”。楊行密控制淮南以后,采取種種措施,“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未及數(shù)年,公私富庶,幾復承平之舊”③。“招撫流散”即移民遷入是戰(zhàn)后淮南人口恢復的主要原因。漢水流域在安史亂時受到戰(zhàn)爭的破壞,“戶口流失大半”④。由于“浮客相與來”,人口數(shù)量始得到恢復⑤。今湖北長江以北地區(qū)可以江陵府(治今江陵縣)為例。《舊唐書·地理志》載:“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江陵府屬荊南節(jié)度使)井邑,十倍其初。”但唐末江陵府毀于戰(zhàn)火,只剩17家人家。在成* 的撫輯下,到天復三年(903年)因移民遷入始恢復到近萬戶⑥。兩宋之際,南方北部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破壞,人口數(shù)量劇減,戰(zhàn)后移民大批遷入,人口和經濟才有所恢復。文獻載:“兩淮田畝荒蕪,愿耕之民多非土著”⑦;荊南一帶“沿路居民大抵多四方人,土著才十一也”⑧;都反映了外來移民是人口的主要部分。在漢水流域,金州(治今陜西安康市)“殘弊特甚,戶口無幾”⑨,梁州(治今漢中市)和洋州(治今洋縣)“兩州之民,往往逃絕”⑩,人口的恢復也主要依賴移民的遷入。由于來自江西、兩浙等路的南方籍移民南宋孝宗以后才開始遷入,此前的外來移民基本來自北方⑾。南宋后期,由于蒙(元)軍隊大舉攻金導致北方人民又一次大規(guī)模南下,相當于南方北部的陜南、漢南和淮南等“三邊之地”形成“華夷(指新來②參見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
      ⑾孝宗淳熙間陳造說淮南:“風俗純質,土物有中原氣。近者南北雜處,漸不如舊。” 見《江湖長翁文集》卷27《上王參政奏札》。 自金界的漢族人民)雜居”,“客主不敵”的局面,揚州、襄陽等地甚至“降附之人,居其太半”①,表明不久前遷入的北方移民已占當?shù)厝丝诘闹黧w部分。 綜上所述,每當南北分裂時,南下的北方移民總是取代原先的土著居民,成為當?shù)厝丝诘闹黧w部分。這種變化,往往又和期間北方漢族因周邊民族內遷、融合而發(fā)生的新變化相呼應,表現(xiàn)為在中原發(fā)生新一輪民族融合的時候,經歷上一輪民族融合的北方漢族人民復遷入本區(qū)。因自南宋以后已無大規(guī)模的北方人口南下,今本區(qū)人民的北方血統(tǒng)很可能都是南宋時期移民的結果。由于有關漢代以前北方漢族南下本區(qū)的文獻缺少記載,無從得知區(qū)內早期漢族的主要形成方式,是北方移民因在人數(shù)上占優(yōu)勢從而取代土著民族的主體地位,還是移民人數(shù)不多但土著民族接受移民先進的經濟文化從而走向漢化。不過,既使采取后一形式,由于三次南遷浪潮時北方移民都在本區(qū)成為人口的主體,必然也要把原有的土著民族的血緣沖得極淡。 三 南方中部地區(qū)的民族融合和漢族的形成與發(fā)展
      此處所說的南方中部,指大巴山-長江以南、云貴高原-南嶺以北的地區(qū)。
      南方中部遠古是巴、蜀、越等民族的家園。上舉《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的東漢時非漢民族活動范圍,主要在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市)以東的四川盆地東半部和今湘、鄂兩省的西部山區(qū),其余地區(qū)似乎都未包括在內。但實際上,未包括在內的區(qū)域中,只有四川西部和長江下游南岸平原以漢人為主,在廣大的地區(qū)漢人居住區(qū)和政權統(tǒng)治區(qū)實際上仍限于平原、河谷和交通線一帶。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山區(qū),直到三國時以山越為主的非漢民族依然很多。山越控制著山區(qū)和邊遠地帶,威脅著孫吳政權的安寧。《三國志》卷60評論道:“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表明山越叛亂對孫吳國力的嚴重影響。上書同卷及卷64所提到越人生活或叛亂的地區(qū),計有會稽、丹楊、吳、建安、鄱陽、新都、東安、廬陵、豫章和臨川等郡,已遍及今浙江、福建、江西、上海四省市和蘇、皖兩省的江南地區(qū),甚至連吳郡的錢塘(在今杭州市)及其西的余杭等平原縣分也有。在四川盆地,自西晉以來因原來居住在邊遠地區(qū)的氐、叟、僚、盤瓠、廩君之族大舉進入,非漢民族人數(shù)劇增,分布地更加廣泛。僚人遷移影響尤其深遠,東晉時“始出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攻破郡國,為益州大患”②,分布在盆地內部及沿邊各地,包括原來非漢民族很少的盆地西部。僚人在最盛時可能達到三四百萬口,超過漢人的數(shù)量③。 隋代,民族分布狀況已有了較大的改變。原山越人居住的今浙、閩、贛、蘇、皖數(shù)省,此時已是“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并湊。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經濟文化具有一定水平的漢族地區(qū)④。非漢民族人數(shù)不多,主要生活在今福建
      廣東和江西三省相鄰地區(qū),后被稱為畬族①。四川盆地諸郡多數(shù)地區(qū)的人民勤于稼穡,工于織綾錦,文化上具有“敏慧輕急,……,頗慕文學,時有斐然,多溺于逸樂”的特點,顯然已經完成與漢族的融合②。不過,到南北朝結束時四川盆地的非漢民族盡管趨于衰微,活動地域縮小,但人數(shù)仍然不少。例如僚人,雖然很多人已開始與漢族的民族融合進程,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保持原先的生活方式,“其種滋蔓,保據巖壑,依山走險,若履平地,雖屢加兵,未可窮討”,為“諸夷之中最難以道招懷者也”③。此外,長江中游的沅陵、清江、九江、江夏諸郡仍“多雜蠻左”,但有的“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華不別”,已完成或接近完成漢化;“其偏處山谷者,則言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仍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另外,“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皆同焉 隋代的民族分布狀況,是魏晉南北朝期間北方漢人南遷和南方民族大遷移的結果。據上所述,期間漢族生活區(qū)域的拓展以東南部最為迅速。山越的消失,和孫吳政權的進攻與強制遷移有關,但真正使中原王朝能夠完全統(tǒng)治長江中下游,完成漢族與這里非漢民族的融合,那還是應該歸功于永嘉之亂以后北方人口的南遷 經過發(fā)生于唐后期五代的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北方人口的南遷潮,以及期間民族融合的新進展,漢族力量較前壯大,非漢民族的生活地域又有縮小。北宋初南方中部的非漢民族生活的主要地區(qū),在四川盆地的岷、沱、涪等三江之中下游,瀘州長江以南及今萬縣、忠縣、南川、彭水一帶,湖北的清江流域,湖南的沅水、資水、澧水的中上游及湘江上游舂陵水流域、南嶺山地,以及福建和江西交界地區(qū)⑥。與隋代的民族分布比較,顯然四川盆地內部和長江中游南岸州郡的非漢民族大多已完成與漢族的融合,非漢民族的生活地域顯著縮小。 自北宋靖康之亂以后至南宋滅亡,又發(fā)生了我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北方人口南下浪潮。同時,南方人口密集區(qū)域由于人口壓力開始往地廣人稀的區(qū)域移民。經過宋元時期的人口遷移和民族融合,明代在南方中部非漢民族區(qū)域設立土司的地區(qū),只有今湖北的清江上游(施州衛(wèi))及其西鄰的四川石柱縣(石柱宣撫司),湖南、貴州二省境內的沅水支流酉水流域(永順、保靖州二宣慰司和酉陽宣撫司),四川瀘州的長江以南地區(qū)(永寧衛(wèi))⑦。上述設立土司的區(qū)域,均屬于云貴高原的范圍。換言之,在南方中部已無人數(shù)較多值得朝廷設立土司的非漢民族聚居地區(qū)。雖然未設立土司的其他一些地區(qū),例如福建的西南部、湖南的湘水上游,仍有一定數(shù)量的非漢民族,但就南方中部而言,絕大部分地方都已是漢族人民的生活區(qū)域。明清以來,漢族人民大舉移民臺灣,成為人口的主體部分。 ⑦據《明史·土司傳》。 南方中部漢族生活范圍的擴展和非漢民族區(qū)域縮小的問題相當復雜,以上區(qū)區(qū)數(shù)百言只能勾劃出大致輪廓,說明各時期非漢民族和漢族進行融合的區(qū)域有所側重:魏晉南北朝主要在今浙、閩、贛三省和蘇、皖兩省的江南地區(qū)以及四川盆地內部,唐后期五代主要在四川盆地內部和長江中游南岸,宋元主要在四川盆地的岷、沱、涪等三江的中下游及今萬縣、忠縣一帶及湖南的沅、資、澧三水流域。除了南宋時期情況有些特殊,漢化側重區(qū)域也有較多來自南方人口密集地區(qū)的移民,其前兩個時期漢化的側重區(qū)域均位于或靠近該時期北方移民的重要遷入地,說明北方人口南遷是推動南方中部地區(qū)漢化進程的主要力量之一。 南方中部地域廣大,各區(qū)域北方移民的數(shù)量相差甚大,遷入時的政治經濟背景極不相似,因此對漢族形成發(fā)展的作用形式也不一樣,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在東晉南朝和南宋兩次移民潮時屬于移民密集區(qū)的長江南岸平原為一種類型,主要是北方移民取代土著居民從而形成漢族或新的漢族群體。這方面可以南宋初的臨安府、平江府、建康府等三個江南中心地區(qū),以及長江中游南岸最重要的州鄂州為例。南宋人說臨安府(治今杭州市):“自累經兵火以后,戶口所存,裁十二三,而西北人以駐蹕之地,輻湊并集,數(shù)倍土著,今之富室大賈,往往而是”①;說平江府(治今蘇州市):“莫道吳中非樂土,南人多是北人來”②。元代人說建康府(治今南京市):“在宋建炎中,絕城境為墟,來居者多汴、洛力能遠遷巨族仕家。”③《大明一統(tǒng)志》于武昌府下引宋代《圖冊》說鄂州(治今武漢市武昌):“自往昔軍興,土民頗鮮存者,而西北避地者萃焉,東南趨利者輻焉,五方雜寓,家自為俗。”據此,在上述四州,南宋初由于金兵南下的原因土著人口大量減少,大批遷入的北方人口(鄂州還有東南籍人口)遂成為當?shù)厝丝诘闹黧w或重要部分④。上舉劉宋大明八年的戶口資料,也說明東晉南朝時在江南大部分地區(qū)北方人口都是當?shù)厝丝诘闹饕糠帧=弦粠У纳皆饺嗽谌龂院蟛粡痛嬖冢@然與此有關。 當戰(zhàn)火波及到長江中下游南岸平原時,其南區(qū)域和大巴山以南的四川盆地卻往往比較安寧,縱使有戰(zhàn)爭破壞程度也比較輕,除了極少數(shù)地方,幾乎都不曾發(fā)生過土著人口嚴重下降的現(xiàn)象。由于最多量的北方移民首先沉淀在江淮、漢水流域和長江南岸平原地帶,進入以南區(qū)域的移民人數(shù)要少得多。因此,在這一區(qū)域,北方移民從不曾在絕大部分府州的人口數(shù)量中占有優(yōu)勢地位,移民對漢族形成發(fā)展的作用形式屬另一種類型,即以先進的經濟文化影響非漢民族,促使其縮小與漢族的差別,從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因此,這一區(qū)域的漢族,主要來源于南方的土著民族而不是北方移民。四 南方南部地區(qū)的民族融合和漢族的形成發(fā)展 此處所說的南方南部指今廣東、廣西和海南,歷史上稱其為嶺南。④《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第二章和第三章曾對臨安、平江二府和鄂州的北方移 民人數(shù)作過估計。乾道五年臨安府共26萬戶,移民約18.9萬戶;淳熙十一年平江府共 17.3萬戶,移民約9萬戶;寧宗時期鄂州約20萬戶,移民約8萬戶。 雖然漢族對嶺南地區(qū)的移民,早在秦統(tǒng)一之后即已開始,但歷次遷入的北方人口數(shù)量并不很多。永嘉之亂時只有個別人遷入,唐后期五代和南宋時嶺南也是移民的稀疏分布區(qū),有理由認為北方移民從不曾在當?shù)厝丝谥姓歼^優(yōu)勢。西漢初割據嶺南的南越王、漢人趙佗給皇帝致信,稱自己為“蠻夷大長老夫臣佗”,說自己身處“蠻夷中間”①。《隋書·地理志》敘嶺南事時,以絕大部分篇幅介紹俚、諸蠻、諸僚等非漢民族的生活狀況,據此可以推想非漢民族人數(shù)之眾。 關于唐以后嶺南民族狀況,可以廣東為例。譚其驤先生《粵東初民考》一文分析廣東歷史上的民族變遷狀況,認為“漢人之繁殖粵東,唐宋以來始盛。自唐以前,俚為粵東之主人。……自梁至唐,嶺南名為中朝領土,實際在俚帥統(tǒng)治之下者,垂百余年云。此為俚族之極盛時代。與俚同時雄據粵東者,又有從粵西遷來之僚族,然其勢力殊不及俚族之雄厚,……。唐世嶺南僚事最劇,而俚亂鮮聞,則以俚已逐漸同化于漢人矣。宋代始訛‘俚’為‘黎’,黎始專以海南島為聚處 唐世廣東俚人的逐漸同化于漢人,是北方移民南遷以后影響深入嶺南的結果。由于譚先生此文主要論述唐之前,尚不及宋代。就宋代而言,北宋初仍有較多的非漢民族人民,《太平寰宇記》關于廣東各州的記載,幾乎都提及當?shù)赜休^多的蠻夷。直到南宋后期,在祝穆《方輿勝覽》和王象之《輿地紀勝》兩部地理總志中,仍提到一些州有一定數(shù)量的蠻夷。例如,肇慶府(治今肇慶市)“夷僚雜居”,德慶府(治今德慶縣)“俗雜蠻徭”③;居于通中原交通樞紐的南雄州雖然“有內地之遺風”,卻也“俗雜夷夏風俗”④。潮州在南宋末主客戶和蛋*戶共139 998戶,扣除主客戶116 743戶,蛋*戶為23 255戶⑤,占總戶數(shù)的16.6%。直到元明以后,在廣東大部分地區(qū)有關蠻夷的記載才較少見到。  宋代廣東漢族人數(shù)的增多,和外來移民的大量進入有關。這些移民大部分是來自福建和江西等地的南方籍,小部分是來自淮河以北的北方移民⑥。明代是廣東人口數(shù)量迅速增加,經濟上實現(xiàn)由落后向先進轉變的重要歷史時期⑦。據《元史·地理志》有關戶數(shù)統(tǒng)計,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今廣東和海南境內不過61萬戶,明代大量增加的人口從何而來?除了自然增長,也有許多外來移民。只要翻檢阮元《廣東通志·輿地略》引用的明代文獻,便可以看出當時外來移民規(guī)模相當大。例如,英德縣“明初地無居人,至成化間居民皆自閩之上杭來立籍,間有江右入籍者,習尚一本故鄉(xiāng),與粵俗差異”;“惠州壤鄰汀(州)、贛(州),奸民實繁”;長寧(今新豐縣)明代建縣,當?shù)赜锌图乙艉退匆魞煞N方言,“相傳建邑時人自福建來此者為客家,自江右來者為水源”;羅定州(治今羅定縣)和嘉應州(治今梅州市)無不流移錯雜,土客混居。上述來自福建汀州、贛州的移民,包括客家人,大部分都是南方
      據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近代廣東人口的來源非常復雜,不僅有歷代自外地遷入的移民,也有自秦以來因接受漢族先進的經濟文化從而完成漢化的俚僚蠻夷人民;外地移民不僅來自北方的黃河流域,更來自江西、福建等鄰近的南方地區(qū)。因此,今廣東人民主要是當?shù)赝林褡搴屯鈦淼哪戏郊泼竦暮笠幔挥休^少一部分人的祖先來自中原。北方移民對廣東漢族形成發(fā)展的作用形式,同于南方中部的長江南岸平原以南區(qū)域,即以其先進的經濟文化影響非漢民族,促使其縮小與漢族的差別,從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 廣東如此,廣西和海南的情況可想而知。除桂林等個別地方,兩省歷史上漢族移民在人口中的比重似也不如廣東。廣西的西半部一向是非漢民族的聚居區(qū),宋代在桂林、邕州(治今南寧市)、宜州(治今宜山縣)等“接夷獠”之州駐兵守衛(wèi)②。即使東部地區(qū),也有很多非漢民族,例如在廉州(治今合浦縣),直到明代俚人仍是當?shù)刂饕褡逯虎邸G宕詠恚瑏碜蚤L江中游、福建、廣東等地的移民大量遷入,促進了廣西區(qū)域開發(fā)的完成④。宋元時代,進入海南的外來移民人數(shù)逐漸增多,他們主要來自福建。自明代以來,廣東籍移民開始增多,清代達到較大的規(guī)模。與此同時,黎族在總人口中比率下降。明永樂十年,黎族占全島人口的12%,到民國二十四年已降為9%⑤。因此,廣西和海南的漢族人民,也主要是南方籍移民和接受融合的非漢民族成員的后裔。  綜上所述,三次移民南遷潮對南方漢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其作用形式大體分兩種類型。大巴山-長江南岸平原一線以北,主要是南下的北方漢族移民取代原居民。由于該區(qū)域人民和北方地區(qū)人民均來自同一個人種集群,加之地理位置的接近,在人類特征方面基本一致,文化上的差異相對要小一些。此線以南,主要是南方土著民族逐步與漢族相融合形成,是北方文化長期影響下雙方縮小差別的結果,因此無論是人類特征還是文化方面與北方乃至南方北部都有較大的差異。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最終在哪個朝代完成。
    3. 由于未能收復中原,南宋的統(tǒng)治范圍被迫限于秦嶺淮河線以南地區(qū),與金國長期軍事對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fā)展經濟、手工業(yè)、航運貿易、武器制造及科技。4. 南宋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最終在南宋完成。這一過程中,大量文化和技術也隨之南傳,對南宋乃至整個中國南方地區(qū)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5. 南宋...

    三國兩晉南朝北朝時期人口南遷的原因和三個方向
    6. 對罪人的流放也是人口遷移的一個原因。7. 氣候變化,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寒冷期,與人口南遷的高峰期大致對應。四、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影響:1. 傳播了先進的經濟文化,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2. 促進了民族融合,豐富了各族的經濟文化生活。3. 使人口地理分布更加合理,平衡了經濟發(fā)展,開發(fā)和建...

    中國的人口遷移分為幾個大階段?
    發(fā)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tǒng)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guī)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fā)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

    簡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口南遷的特點及影響?
    2.影響 (1)人口南遷對現(xiàn)有的社會、歷史、經濟及文化等領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2)經濟影響:南遷可利用地區(qū)的空余土地和氣候條件,從而開拓農業(yè)、漁業(yè)及手工業(yè)等產業(yè),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與發(fā)展重心。(3)文化影響:南遷的社會群體逐漸融入當?shù)氐奈幕校m應了當?shù)氐娘L俗習慣,并逐漸演化出...

    三國兩晉南朝北朝時期人口南遷的原因和三個方向
    6.對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國古代人口遷移的一方面。在內地犯罪被判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邊疆后很少能回來的。7.氣候也是一個原因,魏晉南北朝時中國處于第二個寒冷期。你可以查一下相關的資料,中國歷史上的動亂期和人口大規(guī)模的南遷幾乎都發(fā)生在寒冷期(寒暖期的問題你可以看竺可楨先生的《中國...

    從僑置郡縣看永嘉之亂以后南遷移民的來源和分布
    三、總結 南遷人口主要來自黃河以南的徐州、豫州、兗州和司州,黃河以北的冀州、幽州、并州以及泰山-沂蒙山以北的青州南下人口不多。西部的秦州雍州南下移民集中于漢水流域和巴蜀盆地,總體規(guī)模也比不上徐州豫州兗州。南遷人口高度集中于江南北部及江淮、漢水流域,江南北部在侯景之亂后人口損失嚴重,移民...

    列舉中國古代幾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移的時間以及原因!
    2. “安史之亂”時期:發(fā)生在唐代,大約有100萬人口南遷,這次戰(zhàn)亂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以黃河流域為人口重心的分布格局,使得南北人口分布比例首次達到均衡。3. “靖康之亂”時期:發(fā)生在北宋,自1125年金滅遼后,金軍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zhàn)場,每次戰(zhàn)爭都導致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入...

    中國歷史上三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
    1、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在此期間,大量人口南遷至江南地區(qū),為當?shù)貛砹素S富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為其后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2、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fā)的“安史之亂”引發(fā)了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

    中原人口南遷的原因
    1. “永嘉喪亂”時期 西晉永嘉年間,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流離失所,被迫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包括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的人口約為90萬,顯著改變了秦漢以來北方人口多于南方的格局,促進了南方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成為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重要里程碑。2. “...

    人口分布中國古代人口分布
    東漢時期,人口重心依然在黃河中下游,但北方人口密度下降,南方略有上升。關中平原和西北地區(qū)的密度顯著減少,江南地區(qū)如零陵郡、豫章郡和長沙郡則人口迅速增長。三國及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戰(zhàn)亂導致人口減少,南方相對穩(wěn)定,人口南遷,南方人口密度增大。隋朝時期,人口分布以黃河中下游最為密集,北方與南方...

    相關評說:

  • 太飄19229346156: 舉出北方人口南遷的主要區(qū)域.....我國古代歷史上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流動高峰始于何時? -
    鄲城縣起動: ______ 珠江三角洲 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應該是北宋“靖康之變”,康王建立南宋時,三年時間,“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
  • 太飄19229346156: 舉出北方人口南遷主要區(qū)域. -
    鄲城縣起動: ______ 北方以小麥玉米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水稻當然比小麥玉米貴啦 ~ ~ ~
  • 太飄19229346156: 北魏時期的江南地區(qū)是哪里 -
    鄲城縣起動: ______ 江南地區(qū)在南朝:宋齊梁陳四國統(tǒng)治區(qū)域.
  • 太飄19229346156: 以歷史上中原人口的三次南遷高潮為背景,談談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定有什?
    鄲城縣起動: ______ 晉室南渡,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隨著東晉政權在...
  • 太飄19229346156: 北方人口南遷始于哪個朝代?北方人口南遷始于哪個朝代
    鄲城縣起動: ______ 大概是晉代吧,晉室南渡,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隨著東晉政權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的規(guī)模更大.截至南朝劉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萬戶,達到90多萬,占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區(qū),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荊、湘地區(qū),“時流人在荊州十萬余戶”,給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農業(yè)生產方式向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土地利用率.
  • 太飄19229346156: 東漢人口南遷路徑
    鄲城縣起動: ______ 東部,中部,西部 揚州,荊州,益州
  • 太飄19229346156: 南方經濟的發(fā)展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哪里?北方人口南遷是在什么?
    鄲城縣起動: ______ 經濟重心在農業(yè).貌似歷史書上有說過,安史之亂、靖康之變兩大時期后,給南方帶去了勞動力和技術
  • 太飄19229346156: 北人南下結束在什么事情 -
    鄲城縣起動: ______ 古代北方漢人在較大的南部,在秦統(tǒng)一全國后,開始在北部的三個人口越過邊境的移民分布特征,自元代(1271-1368)比較少見.因此,三北向南遷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南部的部分漢族.隨著距離的遷出,遠及近,遷移路線,進入的經濟和文化基礎等方面的原因,南部地區(qū)移民的分布極不均勻,一些大的差異.結合移動到新的地方,原來的人口基數(shù)大,移民在總人口中很大比例的差異在所有地區(qū)的份額
  • 太飄19229346156: 唐朝時期的人口分布與西漢時期相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
    鄲城縣起動: ______ 1、西漢時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因為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因而人口較多. 2、唐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人口呈下降趨勢,江淮地區(qū)人口呈上升趨勢.原因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不斷,人口大量南遷,使得南方經濟在中唐以后逐漸超過北方,隨著南方經濟的發(fā)展,人口也得到較快增長.
  • 太飄19229346156: 宋朝時.遷入江西的北方人口主要有哪幾種成分?
    鄲城縣起動: ______ 在歷史上,北方人口的南遷與戰(zhàn)爭有著密切的關系.每當北方地區(qū)爆發(fā)戰(zhàn)爭,社會動蕩,北方人口就會大規(guī)模南遷.在兩宋時期,金朝與北宋的戰(zhàn)爭,金朝與南宋的戰(zhàn)爭,...
  • 亚洲东京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精产品999国精产|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星辰视频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国产成 人 综合 欧美亚洲|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