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平仄 古詩如何分平仄?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根據(jù)南宋劉淵所著《平水韻》一一查找可得以上平仄標(biāo)注。
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句數(shù)、字?jǐn)?shù)和平仄、用韻等都有比較嚴(yán)格的規(guī)定。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詩詞的平仄
詩詞是依照中古音系統(tǒng)作的,為了保持音樂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統(tǒng)讀。(仿作是否也要照貓畫虎,問題復(fù)雜,以后談。)這是原則,或理想;真去讀,就不能不顧事實的一面。事實是我們不能完全照辦。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項是,以普通話為標(biāo)準(zhǔn),我們已經(jīng)沒有入聲。籠而統(tǒng)之說,字字照《詩韻》發(fā)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煩。不可能,只好放松一些。放松還可以有寬嚴(yán)的等級之別:嚴(yán)是平仄(不是四聲)完全從舊,寬是只有關(guān)鍵字從舊。以杜甫《詠懷古跡五首》(“群山萬壑赴荊門”)一首為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加點的字都是讀音古今有別的(當(dāng)然還是就語音系統(tǒng)說),其中除“論”這里舊讀平聲以外,都是入聲字。照入聲讀不可能,只好退一步,滿足于維持仄聲,即讀如去聲。這是嚴(yán)的一路,即凡入聲字都讀如去聲。可以再放松,只關(guān)鍵字維持仄聲,其他非關(guān)鍵字從今音。這樣,變讀的字就只剩下“識”、“論”兩個(“曲”讀上聲,不變?yōu)槿ヂ曇部梢裕槭裁纯梢赃@樣放松?以下談?wù)勥@方面的情況。
問題由音樂性來,相當(dāng)復(fù)雜,甚至相當(dāng)微妙。前面說過,格律是音樂性的基礎(chǔ),這話沒說清楚;想說清楚,就要理清音樂性和格律的關(guān)系。先打個比方,音樂性是道德性的,要求嚴(yán)而細(xì);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謂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道德管得寬,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幾眼的小事(所謂誅心)。法律就不能這樣,只要沒嚴(yán)重到動手動腳就不管。音樂性也是這樣,也許情調(diào)的不同也應(yīng)該算在內(nèi)吧?如果竟是這樣,那就,例如平聲韻開朗,仄聲韻沉悶,也就與音樂性有關(guān)了。還可以加細(xì),如同是平聲,十五刪韻宜于表現(xiàn)豪放,五微韻宜于表現(xiàn)悵惘,也就與音樂性有關(guān)了。還可以再加細(xì),甚至同是仄聲,同是十灰韻,以杜甫的格調(diào)高的“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一聯(lián)為例,上聲的“掃”換為去聲字,“開”換為“裁”,且不問意義,音樂性也會差一些吧?這類細(xì)微的地方,我們一向不管,是因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不準(zhǔn);二,即使弄得清,法令如牛毛,負(fù)擔(dān)太重,也必將苦于無所適從。于是不得不退一步,走切實可行的一條路,也就是粗略的一條路,只求合于格律。格律保證的是明顯而重大的音樂性,此外就都交給作者去神而明之了。
格律,與聲音有關(guān)的主要是兩種:一是押韻,二是平仄協(xié)調(diào)。
先說押韻,這是用回環(huán)的方式以表現(xiàn)音樂美。韻字一般放在句尾。說一般,因為,如《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睢》“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韻字是放在句尾的虛字之前。中古以來的詩詞之作就不再有這種形式,所以也可以說,韻字都是放在句尾。押韻的格律要求是韻字要同韻(這是就近體說,古體和詞限制較寬,詳情留到后面說),所以讀,遇到韻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是平仄不同)的,就要從舊,以保持押韻的音樂美。舉下面幾首為例: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歐陽修《采桑子》)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讀平聲)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前兩首是詩。第一首押平聲十四寒韻,第四句“看”照今音讀去聲,不能與“寒”、“盤”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要讀平聲。第二首押入聲九屑韻,韻字照今音讀,“絕”是平聲,雪是上聲,不能與“滅”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都要讀如去聲。后兩首是詞。前一首押平聲六麻韻,上片末尾的韻字“車”,今讀chē,不能與“華”、“家”、“嘩”、“斜”、“花”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要讀chā。后一首基本押入聲六月和九屑韻(只有“闊”是七易韻,詞韻第十八部入聲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葉同用),“歇”、“發(fā)”、“噎”、“別”、“節(jié)”、“說”今都讀平聲,不能與“切”、“闊”、“月”、“設(shè)”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都要讀如去聲。
2 詩詞的平仄
就押韻的格律要求說,韻字是關(guān)鍵字,關(guān)鍵字讀音與中古音系統(tǒng)不合,就打亂了格律,也就破壞了音樂美。至于韻字以外,如果沒有其他規(guī)律(指平仄協(xié)調(diào),下面談)拘束著,就放松些也未嘗不可,至少是關(guān)系不大。例如上面舉的四首,第二首的“獨”是入聲字,照今音讀為平聲,也不會感到怎么難聽;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聲字,照今音讀為平聲,也不會感到怎么難聽。這是寬的一條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關(guān)鍵字,用大話說是得湊合且湊合主義。目的是減輕負(fù)擔(dān),讓大量有志于學(xué)的人不費過多的心思也過得去。當(dāng)然,如果自愿走嚴(yán)的一條路,像剛才提及的“獨”和“直”,因為記得是入聲字,就讀如去聲,于是“獨釣寒江雪”就還原為仄仄平平仄,“直到城頭總是花”就還原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就成為與古人更近,是連今人也不會反對的。
再說平仄協(xié)調(diào)。漢語語音有聲調(diào),聲調(diào)可以分為平仄兩類,“事實”是本土有的,“理論”是外國來的。三國時曹丕寫信,說“節(jié)同時異,物是人非”(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東晉王羲之著文,說“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平仄仄平,仄平平仄),等等,正如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所說:“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這高,這妙,這理,不過是玩平仄變化的花樣(或無意)。到南朝,沈約、謝朓等不但變本加厲,還吸收翻譯佛經(jīng)中梵語拼音的道理,創(chuàng)四聲、八病說,平仄變化的要求就由“暗與理合”變?yōu)橛幸庾非蟆W非笫裁矗炕\統(tǒng)說是聲音美。具體說就比較麻煩,因為必須講清楚,李绔的“開門雪尚飄”(平平仄仄平)好聽,鳳姐的“一夜北風(fēng)緊”(仄仄仄平仄)差些,如果換為“一夜瑞雪降”(仄仄仄仄仄)就更差。為什么?可以推想,我們的耳朵不愿意接受千篇一律。正面說是愛聽有變化的。這里變是平仄變。用最簡明的說法,平聲的性質(zhì)是揚,仄聲的性質(zhì)是抑,正好對立,變就是揚后有抑,抑后有揚。何以這樣變就好聽?也許音樂理論家能夠說明,至于我們“家”以外的人,就無妨安于“天性使然”。換個說法,對于耳朵歡迎平仄變,我們?nèi)菀字洚?dāng)然,而不容易知其所以然。
還有不容易知其所以然的,是要求的變不是亂變,而是基本上以兩個音節(jié)(有人稱為“音步”,有人稱為“節(jié)”)為一個單位的變。以五言的近體詩為例,要求的變不是仄平仄平仄或平仄平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這樣的變擴(kuò)張到句外,就成為上下聯(lián)的變:
五言 七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在一聯(lián)中,兩個平仄相同的音節(jié)結(jié)合為一體之后才要求變;而且要求得徹底,兩個方向(左右,上下)的鄰居都要變。有極少數(shù)詩作是這樣循規(guī)蹈矩的,如:
愛此江邊好(仄仄平平仄),留連至日斜(平平仄仄平)。眠分黃犢(讀仄聲)草(平平平仄仄),坐占白鷗沙(仄仄仄平平)。(王安石《題舫子》)
爆竹(讀仄聲)聲中一(讀仄聲)歲除(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門萬戶曈曈日(平平仄仄平平仄),總把新桃換舊符(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安石《元日》)
這是字字合乎格律,一點不含胡。得到的酬報是,讀來會感到抑揚頓挫,確是好聽。
可是字字合乎平仄格律的整齊的變,常常不能與意義水乳交融。舉例說,一陣有所感,謅了這樣一句,“寶佑傷心事”,恰好是仄仄平平仄,字字合乎格律,如意得很;可是想想,事不是出于寶佑,而是出于淳佑,不得不改為“淳佑傷心事”,成為平仄平平仄,怎么辦?在這種地方,古人也不敢強(qiáng)硬,于是遷就意義,放棄點聲音方面的地盤,甘心顧后不顧前,即承認(rèn)兩個音節(jié),后一個是重點,不得已就放棄前面那個輕的。這還有個名堂,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名堂是就七言說的,如果是五言,要改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我們翻看詩集,會發(fā)現(xiàn)有不少詩句是這樣將就的。
3 詩詞的平仄
舉以“詩律細(xì)”自負(fù)的杜甫為例:
·江動·月移石(讀仄聲),溪虛·云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絕句六首》之一)
草閣(讀仄聲)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讀hè)雨飛初。山禽引子·哺紅果,·溪女·得(讀仄聲)錢·留白(讀bò)魚。(《解悶十二首》之一)
加點的字,“江”、“云”、“帆”、“星”、“江”、“溪”、“留”是應(yīng)仄而平,“月”、“鳥”、“浪”、“哺”、“得”是應(yīng)平而仄,位置有的是一,有的是三,有的是五,都是一個單位的前一個音節(jié)。這樣,蕭規(guī)曹隨,比如讀這位杜老的以下兩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讀仄聲)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讀平聲)簪。(《春望》)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讀仄聲)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fēng)光共流轉(zhuǎn),暫時相賞莫相違。
(《曲江二首》之一)
加點的字,在一位置上的“國”、“白”,在三位置上的“七”、“蛺”,都是入聲字,就可以依照放松輕、抓緊重的原則,照今音讀。也是依照放松輕、抓緊重的原則,在二位置上的“別”和在四位置上的“十”,也是入聲字,就要依照中古音系統(tǒng),讀如去聲。
上面舉讀音可以通融的例,五言句沒有在三位置上的,七言句沒有在五位置上的,意思是想補(bǔ)充說明,在這兩個位置上的,即使不是非論不可,也總是以論為好。原因是如果不論,就會成為這樣:
五言 七言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讀讀試試,不好聽。為什么五言句的三,七言句的五,要另眼看待?理難說,無妨設(shè)想個現(xiàn)象性質(zhì)的規(guī)律,是也如積薪然,“后來居上”。居上,在耳朵里占重要地位,貴賓不可慢待,因而放松就不妥當(dāng)了。本諸此理,像這樣的詩: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fā)昭陽。借問承恩者,雙蛾幾許長?(皇甫冉《婕好怨》)
銀燭(讀仄聲)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四個加點的字都是入聲字,今讀平聲,位置或三或五,從今讀不好聽,最好是不憚煩,從舊,讀如去聲。(平平仄仄平五言句的第一字,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的第三字,也要論,以后談作的時候談。)
還要順著后來居上的情況往下說,那是與韻字對稱的字,五言句在五位置上的,七言句在七位置上的,雖然也是單數(shù),因為必須與韻字平仄不同,所以非論不可。例如: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讀仄聲)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fēng)過楚城。蝴蝶(讀仄聲)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故園書動經(jīng)年·絕,華發(fā)春催兩鬢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崔涂《春夕旅懷》)
四個加點的字都是入聲字,今讀平聲,因為在句末,與韻字對稱,所以要從舊,讀如去聲。
以上談平仄協(xié)調(diào)都是以近體詩為例。讀詞呢?“基本上”也要求詩那樣的平仄變化,關(guān)鍵字為二四或二四六以及句末。
如: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fēng)水·面·琉·璃·滑(讀仄聲),不·覺(讀仄聲)·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歐陽修《采桑子》)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讀仄聲)·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4 詩詞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單數(shù)字。
說“大致是”,或說“基本上”,是因為詞的平仄要求比詩嚴(yán)格,平仄變化比詩復(fù)雜。差異由詞的句法和音律與詩有別來。先說句法。詩,尤其近體,無妨說,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六言的作品極少)。詞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只舉例說說兩端的較少見的。一字的有大斷、小斷兩種,如《十六字令》的開頭一字要斷句,入韻,是大斷;許多領(lǐng)字,如“·漸霜風(fēng)凄緊”,“·悵客里光陰虛擲”,加點的字讀時要頓,是小斷。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換頭處,如“明月,明月”,“·江·國,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蕭聲咽”,“秦樓月”。超過七字的數(shù)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八字句,“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九字句,“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是十字句。再說音律。深追,可以細(xì)到如李清照在《詞論》中所說:“蓋詩文分平側(cè)(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我們不敢這樣要求,但也不能退到像詩那樣,只滿足于平平仄仄的變化。超出詩以外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較粗,是平仄的變化不是平平仄仄式。還可以分為縮短和延長兩種:縮短是不到兩個字就變,如《如夢令》的“如夢,如夢”(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淚珠滴”(仄平仄),《六丑丑》的“愿春暫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長是超過兩個字才變,如平韻《憶秦蛾》的“桃花紅”(平平平),《蘭陵王》的“似夢里,淚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黃鶯兒》的“黃鸝翩翩”(平平平平),《聲聲慢》的“慘慘戚戚”(仄仄仄仄),《夜半樂》的“漁人鳴榔歸”(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駐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另一類加細(xì),是不只辨平仄,有些地方還要限定用仄聲的哪一種。如《永遇樂》的“尚能飯否”,“否”一定要用上聲;《瑞鶴仙》的“又成瘦損”,“瘦”一定要用去聲;《紅林檎近》的“蕭索水云鄉(xiāng)”,“索”一定要用入聲。(《憶秦娥》、《賀新郎》等習(xí)慣押入聲韻的詞調(diào),韻字當(dāng)然要用入聲。)這么瑣細(xì),初學(xué)怎么辦?有勞、逸兩種辦法:勞是對照詞譜,逸是大致照讀詩那樣讀(注意平仄變化和韻字)。當(dāng)然,如果仿作,就只能走勞的一條路。
總括以上所說,以下面兩首為例,加點的字,讀音就應(yīng)該從舊,以求不破壞音樂美。
好雨知時·節(jié)(jiè),當(dāng)春乃·發(fā)(fà)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野徑云·俱(jū)·黑(hè),江船火·獨(dù)明。曉·看(kān)紅·濕(shì)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正單衣試酒,悵客里光陰虛擲(zhì)。愿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jì)。為問家何在?夜來風(fēng)雨,葬楚宮傾·國(guò)。釵鈿墮處遺香·澤(zè),亂點桃溪,輕翻柳陌。多情更誰追·惜(xì)?》但蜂媒蝶(diè)使,時叩窗·槅(gè)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xì)。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biè)情無·極(jì)。殘英小、強(qiáng)簪巾幘(zè)。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cè)。漂流處、莫趁潮·汐(xì)。恐?jǐn)嗉t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dè)?(周邦彥《六丑》)
最后說說理論上沒啥實際上也許會碰到的一個問題,是:讀,從舊(就說是為數(shù)不多)有困難,完全從今不成嗎?困難有不同的來源。一個小的是與“省力”有矛盾。這在前面已經(jīng)談過,圖省力,就只好犧牲音樂美。兩條路只能走一條,走哪條是個人的自由,不必勉強(qiáng),勉強(qiáng)也沒有用。另一個大的是與推廣普通話有矛盾。據(jù)我所知,電臺和電視中讀詩詞,就以此為理由,一律照今音讀。這是集體的自由,也不必勉強(qiáng)。但這會引來一個小矛盾,是:讀,大多是描畫某一首如何美,這美包括意境美和聲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誦,比如與“今夜鄜州月”對稱的“閨中只獨看”,讀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聲音就成為相當(dāng)難聽了。怎么解決才好?難免左右為難。這就更足以證明,讀詩詞怎樣發(fā)音還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希望能幫到你!
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和歌賦中的聲調(diào)規(guī)范,是漢語聲調(diào)的兩種基本分類,即平聲和仄聲。平仄的定義平仄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創(chuàng)作,是漢語詩詞格律的基礎(chǔ)。在漢語中,每個字都有一個聲調(diào),這些聲調(diào)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平、上、去、入。其中,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仄聲則包括上、去、入三聲。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
寫詩詞一定要遵循平仄規(guī)律嗎?
不一定。詩分古體和近體,寫近體詩(律詩、律絕)必須嚴(yán)格如律,古體詩則幾乎百無禁忌,押韻就行。詞要嚴(yán)格一些。填詞按譜,每一個詞牌都有對應(yīng)的詞譜,上面規(guī)定了一首詞的用韻、斷句、每個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須嚴(yán)格按照詞譜規(guī)定的來填。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
詩詞的平仄怎么區(qū)分,為什么一定要平仄
我們手上拿了它,想知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翻開一看,凡入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先、蕭、肴、豪、歌、麻、陽、庚、青、蒸、龍、侵、覃、鹽、咸等三十個平聲韻的字都是平聲,其余七十六韻都是仄聲。我個人認(rèn)為,古詩詞的平仄有它內(nèi)在的音樂...
短歌行的平仄格式
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短歌行》【作者】曹操 【朝代】東漢末年 對酒當(dāng)歌,人生...
七絕的四種平仄格律?
七絕的格律一般分為平起、平起首句入韻、仄起、仄起首句入韻四種。以下是詩譜: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起首句入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起: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平仄平仄,這個為什么不允許啊?
沒有仄平仄平仄的格律。五言詩可分成平平、仄仄和單平或單仄的組合。把這四個基本元素叫作“步”,由“音”組成了“步”,再由“步”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組四種:第一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皆是“雙平步”,后面的“雙仄步”與“單平步”互調(diào);第二組...
什么是平仄音?
平仄音是在四聲基礎(chǔ)上,籠統(tǒng)地把四聲分成兩類,故而產(chǎn)生“平仄”。舉例:1.平聲:媽、新、春、秋。2.仄聲:爸、舊、熱、冷。相關(guān)介紹:今音的第一第二聲約等于古音的平聲,今音的第三第四聲,約等于古音的仄聲。拿普通話的聲調(diào)來說,共有四個聲調(diào):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diào);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diào)...
押歌韻的詩
唐代白居易詩人寫的《少年問》:少年怪我問如何,何事朝朝醉復(fù)歌。號作樂天應(yīng)不錯,憂愁時少樂時多。該詩平仄:平起平收。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該詩:第一、二、四句押韻。該詩押韻為平水韻下平聲五歌韻部。韻腳為:何,歌,多。
流行曲填詞時候還要注意詩詞格律里的“平仄”嗎?
流行曲填詞與詩詞格律其實是共通的事。古典詩詞原本也與音樂相連。是按照音樂的調(diào)式和旋律來配文字的,即所謂“倚聲填詞”,總的要求就是使文字在按旋律吟唱時不拗口、不變聲、能清楚地表達(dá)原意。同一曲牌,填詞的次數(shù)多了,就總結(jié)出規(guī)律,那個音符配什么聲調(diào)的文字才好唱(所謂合律)。記錄下來就成為一...
詩詞的平仄
巴山楚水凄涼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棄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懷舊空吟聞笛賦,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聽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暫憑杯酒長精神。 ...
相關(guān)評說: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今天,應(yīng)該也是按照如上所述,仄聲是指上聲,去聲(三,四聲),平聲指陽平,陰平(一,二聲),希望有助于你.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如果讓這兩類聲調(diào)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diào)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diào).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平仄是平聲和仄聲,是構(gòu)成的詩文韻律,仄聲是指古漢語四聲中的“上、去、入”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第二、三、四聲,平聲是第一聲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一,什么是平仄 簡言之,平仄是就聲調(diào)而論.漢字是單音節(jié)字,聲調(diào)具有區(qū)別字義的作用.所以聲調(diào)是漢語的自然屬性,而不是哪個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最先從理論到實踐發(fā)現(xiàn)并運用聲調(diào)的是南朝的沈約,他把聲調(diào)分為平、上、去、入四類(即...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答案] 五言律詩:第一種:(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種:(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黃金級:a an ang eng ong(宏亮級) 白銀級:ui yi u ye ing(細(xì)弱級) 紅銅級:ao ...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于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yán)與...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shù)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diào).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xiàn)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shù)) 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相當(dāng)現(xiàn)代漢語的二、三、四聲).實際上兩套系統(tǒng)的差別也不是很大,雖然記...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xiàn)在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fā)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
斗門區(qū)頂隙: ______ 對于律詩,應(yīng)當(dāng)平仄分明,一般頷聯(lián)頸聯(lián)一定要用對偶,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用可不用.對于每一聯(lián),應(yīng)當(dāng)是一三五不問,二四六分明,即第二四六個字要對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