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名人
出生 1858年3月19日 廣東南海
逝世 1927年3月31日 山東青島
康有為,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廣東佛山市的南海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并致力于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
康有為最早的教師是他的祖父康贊修。他十九歲時拜廣州有名的學者朱次琦為師。康贊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學,因此,康有為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鄙棄所謂漢學家的煩瑣考據,企圖開辟新的治學道路。學習一段理學之后,他對理學也不贊成了。因為理學“僅言孔子修已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他二十二歲那年離開朱次琦,一個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讀書,讀了不少經世致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開眼界。以后他又閱讀《海國圖志》、《瀛環(huán)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這一年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回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學習,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
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沒有考取。當年9月,他上書光緒帝,痛陳祖國的危亡,批判因循守舊,要求變法維新,提出了“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1891年,康有為回到廣東,開辦萬木草堂學館,聚徒講學,并為變法運動創(chuàng)造理論。先后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這兩部書都是在尊孔名義下寫成的。前一部書把封建主義者歷來認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經典宣布為偽造的文獻;后一部書把本來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滿懷進取精神,提倡盡可能思想、平等觀念的人。康有為的這些看法,雖都不科學,但他的改革精神卻在知識界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和反響,而對封建頑固守舊分子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因而這兩部書被他們視為異端邪說。1894年,康有為開始編《人類公理》一書,這本書經多次修補,后來定名為《大同書》發(fā)表。《大同書》描繪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提出大同社會將是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人間樂園。這當然是荒廖的,因為“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在為戊戍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之后,從容不迫895-1898年,康有為積極地進行了變法實踐。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聽說清政府要與日本訂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極為憤慨。康有為連夜起草了一份一萬四千多字的上皇帝書。各省舉人一千三百多人集會,通過了這個萬言書。5月2日,這份萬言書送交都察院。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在上書中,康有為從愛國的立場出發(fā),強烈主張“拒和、遷都、變法”,建議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在這次會試中,康有為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為又連續(xù)給皇帝上了幾次書。光緒皇帝對康有為提出的問題,很受感動。在這些上書中,康有為系統(tǒng)地發(fā)揮了自己的變法思想,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幾個方面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政治方面,康有為提出了變君專制為君主立憲的要求。他指出:“東西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經濟方面,康有為提出了發(fā)展工業(yè),振興商業(yè),保護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主張。文化教育方面,康有為提出了“開民智”、“興學校”、“廢八股”的主張。這幾個方面構成了康有為變法維新的基本綱領。
為了組織和發(fā)展維新派力量,1895年8月,康有為在北京組織了強學會。強學會成立之后,每三天舉行一次例會,相互討論“中國自強之學”,批判頑固派的投降賣國。這就惹怒了李鴻章等人,他們下令封閉了這個學會。在這個學會被封閉之前,康有為已感到形勢緊張,于同年11月離京南下在上海組織了強學分會,不久也被封閉。1897年11月,德國出兵占膠州灣,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激烈反對。1898年3月,康有為在北京又組織了保國會。在成立大會上,康有為慷慨陳詞,說:“二月以來,失地失權之事已二十見,來日方長,何以卒歲?”康有為的話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保國會員很快發(fā)展到數百人。這就引起了頑固派的恐懼和誹謗。有人上書大罵保國會是“名為保國,勢必亂國。”有的人還上書彈劾,準備對康等進行查究。只是光緒皇帝說了“會為保國,豈不甚善”才算作罷。不過從此以后,保國會的活動也就很少了。康有為和他的同事們通過組織學會,宣傳了愛國主義思想,進一步動員了群眾,擴大了變法維新的影響。
改良派還通過發(fā)行報刊進行輿論宣傳。1898年強學會成立時,康有為就在北京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開始印一千份,后來加印三千份。當時許多官員都能看到,一時在朝廷內外影響甚大。同年,康有為又在上海組織發(fā)行了《強學報》。改良派通過報紙,動員力量,擴大了自己的陣地。
康有為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實踐,在社會上名聲很大。光緒皇帝準備召見康有為。但是,由于頑固大臣從中設置障礙未能成功。光緒皇帝下令說,以后康有為如有奏折,即日呈遞,不得阻攔。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發(fā)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新政,“變法自強”。五天以后,光緒皇帝正式接見康有為,并賞給六品銜,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同時給他以專折奏事的權力。不久,梁啟超、譚嗣同也都在政府中任了職。這樣康有為和他的同事們總算參與了變法維新的機要。在三個來月的時間里,他們根據皇帝的授意,發(fā)布了不少實行新政的詔書,如設立學堂、提倡一定的言論自由、獎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yè)、改革財政等。康有為等人以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象就能無事不成,其實,光緒皇帝只不過是個空架子,實權完全掌握在頑固派那拉氏等人手里。正當康有為等躊躇滿志的時候,頑固派一個反撲,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緒皇帝被囚禁,譚嗣同等人被殺,康有為、染啟超逃亡國外。戊戍變法運動,前后不過百天,就這樣失敗了。
康有為領導的變法運動固然有其進步意義,但其失敗也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他們害怕群眾甚至敵視群眾。他們主張變法,但卻反對革命。康有為認為“凡君主專制、立憲、民主三法,必當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則必大亂。”他在《進呈法國革命記序》中,把革命描寫得十分殘暴嚇人;“臣讀各國史,至法國革命之際,君民爭禍之劇,未嘗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國,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萬變革三次,君主再復,而綿禍八十年。”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康有為在戊戍變法以后還死抱住保皇的主張不放,堅決反對革命,最后成了阻礙歷史前進的絆腳石。
生平
康有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后,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jié)目前尚有較大爭議。
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為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游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為于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fā)動復辟,擁離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于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張園覲見探望。1927年,康有為病死于青島。
思想
康有為的理想和政治主張主要在他撰寫的《大同書》中得到體現。
近年對于康有為的歷史地位存在著較大爭議。由于維新變法后各派人士的自述常常出于政治宣傳目的而頗多不實,使得這一歷史時期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難。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57.htm
黃飛鴻
黃飛鴻(1847-1924),南海西樵祿舟村人,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y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飛鴻五歲從父習武,12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后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并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后,飛鴻隨父于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麒英謝世,飛鴻子承父業(yè)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之雅號。
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fā)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于戰(zhàn)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終年77歲。黃飛鴻身后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復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并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guī),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并遠傳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后,被列為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yī)術亦相當精湛,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里設“寶芝林”醫(yī)藥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福軍首領劉永福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并聘飛鴻為福軍技擊總教練,后隨劉到臺灣英勇殺倭。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zhàn),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他歷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余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布粵港澳臺、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范,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參考資料:http://book.qq.com/a/20050712/000030_2.htm 有圖
有那些海洋名人
鄭和、哥倫布、麥哲倫、詹姆斯·庫克、達-伽馬、迪亞士、恩里克、德雷克
了解一位 與海洋有關的中國名人故事
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兇,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后來由于歷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使媽祖由漢族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
海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唐代有海鵬,著有《草經》一卷。海順是唐朝高僧,以高潔的道行著稱,著有《三不為篇》。清代海蘭察曾參與征伐西域和臺灣,被封為一等超勇公,死后謚號“武壯”。海寧則是清朝工部主事,累遷至浙江巡撫,在追捕海盜過程中因病去世。海姓的名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跡,展現了海姓的榮耀與輝煌。
百家姓里有沒有“海”?
海姓望族居住在薛郡(今天的山東境內)。海姓的郡望有:1. 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于今天的山東省臨淄縣一帶。2. 薛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設置,治所在魯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南部一帶。漢朝時改為魯國。海姓的歷史名人包括:1. 海瑞:明代右都御史,字汝賢,一字...
名字中間帶"海"的明星有哪些
樸海鎮(zhèn) 胡海泉 金海心 海明威 海清 海陸 宮海濱 曲海峰 何大海 杜海濤 趙海龍 李多海 李東海
十句有"海"字的名人名言
1、滄海先迎日,銀河倒列星.——杜甫 2、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 3、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而不虛.——莊子 4、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顧炎武 5、一滴油不可能平息波濤洶涌的大海;一個針尖般大小的國家不可能讓那些比...
要描寫大海的名人名言 描寫大海波瀾壯闊之類的。不只是帶有海字的,要...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郭沫若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俄)萊蒙托夫《帆》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愛——(美)狄金森《藍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關于海的名人名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海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有哪些
1、海姓的起源: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海姓起源于春秋時期衛(wèi)靈公的大臣海春。海春以海為姓,其后代望族出于薛郡。秦漢時期,海姓族人主要集中于薛郡。如今,中國南方的閩、粵地區(qū)也有眾多海姓族人,海姓已成為一個分布廣泛的多民族姓氏。2、海姓的歷史沿革:海姓是源自姬姓的古老姓氏之一,春秋...
航海家有哪些歷史名人?
航海:航海是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早期航海者的勇敢世人皆知,他們不斷的通過偉大的創(chuàng)新來彌補舊時代落后的航海技術。其中早期的北歐海盜在航行時,船長十分熟悉海面和海中自然物,如鳥類、魚類、...
相關評說: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 《南海十三郎》原型人物是江譽镠,別名江楓,又名江譽球,廣東南海縣張槎塱邊村人(今佛山市禪城區(qū)張槎街道).因在家中排行十三,他的劇本出名后,被人們稱為南海十三郎.作品有《寒江釣雪》、...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答案] 近代科技名人只找到了3個: 1、詹天佑(1861-1919)生于南海.1872年赴美留學,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官費留學生.1878年6月考入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路工程,獲學士學位.1881年畢業(yè)回國,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補習.曾...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 康有為 出生:1858年3月19日 廣東南海 逝世:1927年3月31日 山東青島 概況 康有為,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性別男,身高約合現今1.7米,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廣東佛山市南海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并致力于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陳千秋、梁啟超協助編纂 )、《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等.還參與過維新變法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 廣東十虎! 清未年間, 廣東省有十位武功極高, 受人尊敬的武林怪杰稱為“廣東十虎”. 筆名我是山人的陳勁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 武壇二虎 》自序里說“廣東十虎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黎仁超、 蘇乞兒、黃飛鴻、鐵橋三、...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 黃蕭養(yǎng)農民起義 ·夜襲龜崗炮臺 ·佛山抗英斗爭 ·洪兵起義 ·陳開、李文茂起義 ·辛亥革命前反苛捐斗爭 ·辛亥民軍光復佛山 ·共產黨在佛山早期革命 ·聲援"五四"運動 ·南海縣...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 廣州都有 洪秀全 洪仁玕 鄧世昌 許廣平 何香凝 冼星海 潘振承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 佛山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 現為地級市,代管南海,順德,三水,高明四市,及城區(qū),石灣兩區(qū),總面積3813....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 【陳欽】,蒼梧廣信人,漢代杰出經學家,也是嶺南最早研習經學的學者,著有《陳... 其弟士壹,士有,士武分別為合浦、九真和南海太守.兄弟四人被稱為“四士”. ...
?愛輝區(qū)齒輪: ______ 陳毅(1901~1972年) 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 1919年赴法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