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
回答: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延伸: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經
相關評說: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解釋】: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里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 老子《道德經》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出自智慧大師老子所著《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是老子對生命的一種詮釋,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與事無爭的人生心態(tài).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是:我本平常之人,應懷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獨善其身.努力爭取做到:平和心態(tài)靜如水,正直為人.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出自智慧大師老子所著《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是老子對生命的一種詮釋,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與事無爭的人生心態(tài).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是:我本平常之人,應懷平常之心,做平常...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一、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于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二、詳解: 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tài)存于自然界,于自然無所違也.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于道.” 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yǎng)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fā)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于此.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解釋】: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里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 老子《道德經》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出自智慧大師老子所著《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是老子對生命的一種詮釋,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與事無爭的人生心態(tài).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是:我本平常之人,應懷平常之心,做平常...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出自智慧大師老子所著《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是老子對生命的一種詮釋,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與事無爭的人生心態(tài).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是:我本平常之人,應懷平常之心,做平常...
太仆寺旗轉動: ______ 《老子》里的:是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好的人象水那樣,水幫助萬物而不與它們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