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誰有神州5號的資料 神州5號和神州6號的資料

    楊利偉:1965年6月出生,遼寧省綏中縣人,1983年入伍,1987年畢業(yè)于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在空軍航空兵某師任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10月15日,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伴隨著這一時刻的來臨,所有的中國人都記住了一個名字,楊利偉,作為中國首位叩訪太空的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后,楊利偉安全返回。而早在2003年9月30日,就在神舟5號首飛梯隊航天員即將被完全隔離之前,《面對面》欄目的記者就已經來到北京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航天員選拔訓練中心,對楊利偉進行了獨家專訪,當時,楊利偉還沒有被確定為神舟5號飛船的航天員。不同于一般的采訪,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出發(fā)之前的健康萬無一失,在采訪之前,節(jié)目組人員進行了仔細的身體檢查和消毒防護措施。

    記 者:你好,請坐,手就不握了。

    楊利偉:我們非常希望跟你握握手。

    記 者:等你回來以后我們就握手。

    楊利偉:假如有這機會肯定是沒問題。

    記 者:擁抱都可以。

    楊利偉:沒問題。

    記 者:我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我1965年5月生,身高1米76,體重就不說了。

    楊利偉:那咱倆你比我大了一個月,身高還比我高了很多。

    記 者:你身高是多少呢?

    楊利偉:我1米66。

    記 者:體重呢?

    楊利偉:體重現在可能有63公斤左右。

    記 者:你們的要求是什么?

    楊利偉:我們現在要求身高一般不超過1米72,一般在一米65到一米72,體重一般在70公斤以下。

    記 者:需要什么條件呢當宇航員?

    楊利偉:他們來有個條件,飛行基本上要在1000小時以上,最少在800小時以上,作為咱們現在空軍這種飛行的話,當時我們來的時候在30歲左右的時候,基本上年齡都在,這個年齡段,你才能有這個空中經歷,才會飛這么長時間。

    記 者:不是你的年齡控制,而是你的飛行時間,這個就劃了一道杠。

    楊利偉:對,本身他招的時候,選拔的時候,也有個年齡段,從25歲到35歲這個年齡段去招我們,但是你帶有飛行的東西,你正常大家去飛行的話,基本都差不多。

    今年38歲的楊利偉出生于遼寧綏中,1983年高中畢業(yè)時,他順利通過了空軍招收飛行員的體檢,進入飛行學院開始學習飛行。畢業(yè)之后,楊利偉在空軍航空兵某師任飛行員,曾經成功飛行過1350小時,被評為一級飛行員,并兩次榮立三等功。1996年,我國開始在全軍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這讓喜歡挑戰(zhàn)的楊利偉開始面臨更大的機會和挑戰(zhàn)。

    記 者:怎么選出來?

    楊利偉:在最少的時候,我們選拔的時候,應該說作為我們自己還是不知道的,我記得那時候還在執(zhí)行任務,就是飛行還在執(zhí)行任務,然后好像是從檔案里面初選,選了大概一千多名,一千五六百名這樣的,就是從檔案里選符合條件的。

    記 者:多少人里面選一千五百個?

    楊利偉:這就是在全空軍的飛行員里面去選,選之后,通知我們到療養(yǎng)院去做外圍的體檢,我們團去了六、七個,一起到青島療養(yǎng)院做初步的初檢,那時候是知道是干這個來的。當時感覺有這個機會,挺激動的。

    記 者:激動在我們平常可能應該是一個很平常的一個詞,你有什么特別的感受,當你聽說要參加這個選拔。

    楊利偉:從我個人來說,應該說我對這個職業(yè)非常地崇敬,因為從十幾歲的時候,那時候就對這一些新奇的事情比較感興趣,然后以后就是對一些幻想的一些東西科幻的一些東西會更感興趣,然后到后來當兵之后,通過飛行,可能對航天這個角度更感興趣一些。我比較喜歡這些新奇的、比較有創(chuàng)造性的或者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去做。飛行這個職業(yè),它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挑戰(zhàn)性的職業(yè),然后你更進一步地到航天的領域,本身對你自己也是一種挑戰(zhàn),對這個職業(yè)應該說非常感興趣,也很喜歡這個東西,感覺心里邊很興奮。

    記 者:當時覺得自己有把握嗎?

    楊利偉:一開始并不知道這個事,但是就是隨著你體檢,一步一步地在往上走,一直在得到通知,感覺還是很有希望的。因為本身在部隊的時候,飛了十幾年,飛了1000多小時,整個十幾年這個過程,從我自身感覺,連院都沒有住過,好像很少出現這種問題,感覺這個身體還是挺棒的。

    記者:基本的條件應該是不在話下。

    楊利偉:對,因為在一開始,像咱做的這些臨床的和一些從飛行員這個角度來檢查,我感覺肯定是沒問題。

    記 者:要經過幾關呢,1500人里邊完了以后再選,第二關是再選多少?

    楊利偉:我們進京的好像是60名。

    記 者:從60到12,這個經過一個什么過程?

    楊利偉:這個過程主要就是一個咱在空軍總院臨床的一個過程,通過臨床這些檢查,有沒有問題,這算是一關。然后又到我們單位作為航天這些特殊的行業(yè),它有一個特應的這些檢查,這又算是一關。然后又通過到你單位去政審、調查,包括家屬的體檢,這又算是一關過了之后,才接到命令,到這來報到了。

    記 者:過程持續(xù)多長時間?

    楊利偉:大概一年時間吧。

    經過一年多的選拔,1998年元月,包括楊利偉在內,12名經過層層選拔的飛行員集結在北京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航天員選拔訓練中心,加上兩名教官,14人正式成為了我國第一批航天員,3月初,他們開始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航天員訓練。

    記 者:你們怎么訓練的呢?

    楊利偉:我們來訓練之后通過了幾個階段,初期做基礎理論的培訓,主要就是有關航天的、醫(yī)學的,包括一些知識的科目,像計算機、外語,這些相關的,包括一些大學的課程,也重新去學了一遍,主要是為了后期的專業(yè)技術打基礎,大概進行了一年多的訓練,然后就搞的是專業(yè)技術訓練,主要是進行從火箭飛船七大系統(tǒng),比較系統(tǒng)學習它,這個對于我們來說就是比較新的了。

    記 者:原來沒有接觸過。

    楊利偉:它完全不同于航空這一套東西,因為它從原理上,一個是你在空氣,大氣里面,一個是在高真空里面,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完全不一樣的。然后就是任務訓練這個階段,針對咱們的任務,可能這里面就攙雜了好多的模擬器,跟飛船直接有關系的訓練,然后包括一些心理上的,還有一些關于"沙漠"生存,失重下的飄浮、工作,包括一些吃飯、喝水這些東西,去做一些訓練。

    為了讓航天員適應太空特殊的環(huán)境,提高對各種負荷的耐受性,航天員選拔訓練中心最大程度地模擬了太空艙內的各種環(huán)境,對航天員進行艱苦的訓練。

    記 者:遨游太空可能在常人聽起來是一個非常浪漫的事,但是我做這個題目以后我也了解到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一個環(huán)境。

    楊利偉:對,它是這樣的,一個高真空的一個失重環(huán)境,他就在震動、在噪音下去從事這個工作,肯定這個環(huán)境應該說是比較嚴酷的,應該是這么說。但是從你訓練角度來說,盡可能地能模擬到的,你去模擬到,能訓練到的去訓練到,這樣的話就提高你這種適應能力。

    記 者:最嚴酷的環(huán)境是個什么環(huán)境?

    楊利偉: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在軌道運行這一個階段,可能對于你考驗的,可能就是一個失重,失重的話你可能整個身體的一個血液、一個體液這個重新分配問題。那么我們針對這個也做了好多訓練,做一些血液重新分布的訓練,做一些下體負壓的訓練都是針對這個去做。另外就是可能會有一些空間運動病發(fā)生,那么也針對這個去做一些秋千、轉椅,去刺激你這些前庭功能,來達到訓練的目的,來提高你這種應對能力,是這樣的。然后你作為起飛和返回著陸,可能對我們考驗的主要就是一個載荷問題,高G值的載荷。像起飛,按正常的話,最大的載荷達到5個G(5倍于自身重力)的載荷,返回的時候,一般按正常的,也在4個G左右這樣的,如果應急的話,要達到8.5個G,甚至9個G,然后還有好多大G的沖擊,這樣可能對你的身體上要求就會更高。針對這個,我們也做了一些包括像離心機這樣的訓練,我們現在訓練離心機,正常訓練達到8個G值,當時你做這個東西的感受,那就是壓得非常厲害,我們去看看自己一些訓練錄像,可能是當時把臉都已經拉變形了,有時候可能眼淚也出來了,訓練,針對這種特殊環(huán)境做的一些訓練。

    記 者:在什么地方訓練?

    楊利偉:基礎的一些訓練,就是在航天城都具備這個能力,但你說在野外生存訓練,不可能在咱們這里邊去搞,它也就屬于沒有實際環(huán)境,像這樣的可能會走出去,去做這個訓練。

    記 者:其余的在什么地方訓練?

    楊利偉:在北京周圍也做了,在官廳水庫這些地方也都做了好多,水上出艙,在沙漠上做的一些野外生存訓練,在沙漠上去做。然后去跳傘,在咱們孝感去跳傘,去體驗一個是心理訓練,另外就是一些高空的一些感受,做這些訓練。

    記 者:為什么要訓練野外生存呢?

    楊利偉:它就是說,你返回來之后,現在就是說你按照一切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問題不是很大的,但是從訓練這個角度,他可能是從難從嚴這方面來考慮的話,從最危險的角度,假如說你不落在著落艙,那么你存在一個你自己去生存的問題,然后你利用當時的一些條件,怎么樣去生存下去。所以他有必要去做這個方面的準備。

    記 者:有多少人一起參加訓練?

    楊利偉:整個過程我們14個人都得參加這些訓練,作為最初期來說也是這種分組形式的,互相之間有個協(xié)作去訓練,基本都是兩個人一組,兩個人一組做這種訓練。因為作為最初的模式是按照兩個人一組去飛行的。

    記 者:現在又有了變化。你們怎么應對這種變化呢?對你們心理有影響嗎?

    楊利偉:應該說影響不是特別大。因為本身我們都是殲擊機和強擊機飛行員出身,那時候的工作就是一個人,他不像飛大飛機的,有一個機組去做這個工作,你平時執(zhí)行任務養(yǎng)成的這種獨立地完成任務這個能力,應該說通過這么多年,做的應該是培養(yǎng)出這種心理素質了。

    在復雜的太空環(huán)境中,航天員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非常關鍵,所以,心理素質訓練也是航天員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擔任飛行員的時候,楊利偉就曾經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化解過一個又一個難題。

    記 者:在你當飛行員的過程當中,你遇見的最危險的境況是什么樣的情況?

    楊利偉:我遇到過空中發(fā)動機停車,算比較大的一項特殊情況。

    記 者:當時什么情況?

    楊利偉:當時是在新疆,在馬蘭去執(zhí)行任務,飛強擊機,做超低空飛行的時候,發(fā)動機渦輪葉片折斷了,然后出現發(fā)動機停車。

    記 者:你怎么安全回來的?

    楊利偉:當時飛機屬于雙發(fā),然后你利用單發(fā),采取一系列的應急措施之后,利用單發(fā)然后去上升高度,然后再做一些應急的放起落架一系列的動作之后去著陸。處理得非常成功。

    記 者:應該說你們每天都好像跟危險打交道?

    楊利偉:應該是這樣的。因為你飛行這個東西,本身它就是個機械的一個東西,你可能隨時都在面臨著危險,應該是這樣的。

    記 者:但是這一次跟普通的飛行是不一樣的,你要去的,是你從沒有去過的一個高度,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一種境況。

    楊利偉:對。危險這個問題,應該說想得不是很多,像我飛了1300多小時,大大小小地遇到過很多的危險,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說已經磨練了你這種心理素質,飛行本身它也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yè),那么作為載人航天來說這也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yè),但是作為我們來說,你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訓練,包括我們到這兒來五年多的訓練,應該說培養(yǎng)了這種心理素質,包括教練員可能會更多地去組織一些這些訓練,來培養(yǎng)你應對的能力,從你個人來說,你可能去更多地去預想可能出現什么情況,你怎樣去應對它,這樣的話可能就從你這個知識儲備上,從你對飛船的了解上,你會去想,假如出現這個情況,我去怎么應對。

    記 者:剛才政委說了一句話,說你別看當航天員很光榮,但是他們是真苦。你覺得苦嗎?

    楊利偉:怎么說呢?你要是單單從訓練和各種要求來說,確實它是很艱苦的一件事情,也是一個應該說很苦的一個工作。但是作為我們自己來說,是不感覺那種苦。因為你追求的就是一個目標,大家來了,也就是為了這件事,來在很自覺地在努力在工作這個事情,都很積極上進在熱切地期待著最后的圓咱中華幾千年的飛天夢,所以我感覺你從事這項工作并沒有什么苦不苦的感覺,確實沒感覺它苦。

    記 者:除了工作以外,你個人有什么業(yè)余的愛好?

    楊利偉:應該說作為我自己比較喜歡運動,比較喜歡聽一些音樂,另外比較喜歡玩電腦的一些東西。

    記 者:喜歡什么運動?

    楊利偉:一般的像咱們打的各種球類,乒乓球、籃球,另外我以前搞短跑的,目前這個自我感覺短跑速度還比較快。

    記 者:最快的時候一般你能跑多少?

    楊利偉:我現在還保持在(百米)11秒多的水平,還是比較快的,我們單位這個記錄我已經保持5年了。

    記 者:那是挺快的,音樂呢,喜歡什么樣的音樂呢?

    楊利偉:我比較喜歡抒情一點的,因為從我自身感覺,可能你高興的時候,或者是你有壓力的時候,更喜歡這些音樂,一些抒情的,或者一些激烈的這些音樂,非常喜歡這個東西。

    為了保證航天員的健康和正常訓練,北京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活條件。航天員選拔訓練中心實行全封閉式的管理,所以,航天員們只在周六和周日可以回家,從周一到周五,他們的吃住均在公寓進行。

    記 者:吃呢,吃什么,訓練的時候?

    楊利偉:跟正常的差不是很多,但是我們有個營養(yǎng)醫(yī)生在專門搞配餐,一個是從花樣上,另外從能量和你的營養(yǎng)需要上,經常做一些調整。

    記 者: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嗎?比如說我喜歡吃中式的,他喜歡吃西式的?

    楊利偉:這個選擇不會讓你做很多的去選擇,因為你要是個人愛好太多了,可能會出現偏食,所以營養(yǎng)醫(yī)生給你配餐,配餐之后基本上去吃,感覺還是不錯的。

    記 者:標準呢?有變化嗎?

    楊利偉:標準有變化,比空軍那時候高。

    記 者:你怎么能感覺到高?

    楊利偉:一個是伙食質量上,另外從整個管理上,都體現這個東西。

    記 者:我聽說江主席和朱總理,到這兒參觀,都自覺不進你們的食堂?說衛(wèi)生控制非常嚴格?

    楊利偉:對,是,我們一般灶上沒有外面人去,公寓也都不進的一般。

    記 者:外人都不能進。那你們能跟外面聯系嗎?

    楊利偉:可以,按照平時這種工作,因為你還是要正常地一種生活,大家都是普通人,這種聯系還是有,但相對來說,要少一些。

    記 者:有沒有限制?

    楊利偉:肯定是有限制的,比如說你不能在外面就餐,這是一條紀律,肯定是有限制的,然后你肯定是在外面不就餐的。

    記 者:任何地方都不行?

    楊利偉:應該是這樣的。

    記 者:您怎么看自己的位置?在整個飛船的工程里面?

    楊利偉:應該說和千千萬萬個科技工作者一樣,都在做著同一件事,也為了一個目標去在努力。當然到最后,你體現你載人上去之后,可能對你個人整個的要求,可能會更高一些。這樣的話,從你自身來說,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些,要做這種充分的,包括心理上的,技術上的,和身體上的一個儲備,一個準備,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可能會對自己約束得更嚴格一些。作為我自己來說,沒有耽誤過一堂課,5年多,給你舉點例子,我小孩到這里上幼兒園,上了三年幼兒園,一次沒接送過,然后他們班主任老師只知道姓什么,回來孩子說,然后沒見過,都是一個單位的。

    記 者:你跟你愛人,有這方面的交流嗎?

    楊利偉:有,應該是有,因為我愛人也在我們單位工作,這樣的話,接觸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分工不一樣就是了,她對我的工作,應該是非常支持的,因為她也很了解這個事情。

    經過5年多的學習和訓練,楊利偉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專業(yè)技術等8大類58個專業(yè)所有學習訓練任務,順利通過了航天專業(yè)技術綜合考核,今年9月份,楊利偉被確定為3名首飛梯隊航天員之一,接受飛向太空前的強化訓練。

    記 者:現在應該是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

    楊利偉:對,應該這么說。

    記 者:現在是三個人,最后你們只有一個人上?

    楊利偉:對。

    記 者:有什么樣的心理準備?

    楊利偉:作為我們來說,可能從心理上說,應該說我們都抱著一個很熱切的期盼,應該這么說。作為自己現階段的準備,可能從技術上,主要還是從技術上程序上去做最后的準備。這樣的話,可能對以后組織去決定誰去執(zhí)行任務,因為這對于這個工程來說,大家都是希望能夠圓滿完成,所以說更多的個人這些東西,我們沒去考慮這個東西。

    記 者:首發(fā)應該是最重要的?

    楊利偉:應該是這么說的。

    記 者:如果你選上了?你覺得能做好嗎?

    楊利偉:沒問題,因為首先應該說,通過我們5年多的學習,包括對各個大系統(tǒng)的了解,特別是最近一年以來,到火箭,到飛船,到一院和五院都去聽專家講課,實際去參觀去了解這個東西,包括我們這次到基地做人船 的合練,模擬真實發(fā)射這一套工作,對咱們整個這套系統(tǒng)應該說是非常放心的。

    記 者:如果你不能當首發(fā)呢?

    楊利偉:這個也沒什么問題,同樣還得執(zhí)行任務,我們在下面一樣,應該說做他這個精神上的和技術上的一個后盾。特別作為我們三個人,無論是誰上去了,另外兩個人肯定在發(fā)射大廳,在做這種支持準備。

    記 者:但是如果說一旦上天的話,那就是萬眾矚目,無上榮光。

    楊利偉:這個問題應該說,不往大里說應該說是我們14個航天員的一個集體的光榮,或者說是集體的一種智慧。

    記 者:最后什么時候才能確認自己是第一個上去的?

    楊利偉:火箭點火了,可能你就確定了。

    記 者:為什么是火箭點火呢?我們想要可能應該更早一點的吧。

    楊利偉:這個屬于組織考慮的事情,不是我們自己考慮的事情。

    記 者:你有沒有設想過未來這種太空的生活?

    楊利偉:作為國內來說,沒有人上去過,可能好多經驗要通過第一次來去感受它。我想在正常的這些工作做過之余,可能會更多地去感受和通過你自己的感受,通過你自己的觀察,來積累這些東西,會記錄這些東西。然后下來之后,為后續(xù)任務提供一個依據。

    記 者:會感覺到孤獨嗎?

    楊利偉:不會孤獨。因為一個是通過這么長的訓練,已經培養(yǎng)了你這種素質,另外我們執(zhí)行任務,應該是一個集體性的任務,我們下面好多戰(zhàn)友,不論你誰在上面,我們好多戰(zhàn)友都在底下在支持著你,從技術和心理上。我們的戰(zhàn)友肯定有是互相之間在為你鼓勁,為你加油,這個是沒問題的,而且我們的空地之間,還有這種聯系,還有好多的無線電通話,地面的工作人員,包括我們的首長,領導,都會跟你通話。

    記 者:想好說什么了嗎?

    楊利偉:應該說有這方面的準備,但是對好多程序上的一些事情,可能會規(guī)定你一些東西。然后你可能會根據當時的你的心情和你的感受,可能會說一些東西,可能會有一些感受去說。但現在,你好比說你想去說什么,可能我現在沒有這種準備,沒有這種現場的感受,可能你還去發(fā)揮不出這些東西來。

    記 者:好,謝謝,祝你一路平安,如愿以償。

    楊利偉:謝謝,非常感謝你的祝福,我也努力去做這種準備,最后去接受組織挑選。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制并發(fā)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fā)送地面,并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huán)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tǒng)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fā)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后,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huán)繞地球14圈后在預定地區(qū)著陸。 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愿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yè)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五號 發(fā)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fā)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fā)射連續(xù)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fā)射地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qū)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并執(zhí)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huán)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tǒng)和逃逸系統(tǒng)。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fā)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后,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編輯本段神舟六號 神六發(fā)射發(fā)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fā)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fā)射地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鐘/飛行77圈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yè)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于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huán)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征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wèi)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wèi)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后,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tài)下,作為衛(wèi)星繼續(xù)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后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件設備的進步,也有軟件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于軍事領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制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tǒng),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tǒng)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tǒng)的復雜系統(tǒng),所有系統(tǒng)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tǒng)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y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tǒng)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y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后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后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于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于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余臺設備和6個軟件,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余臺,軟件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六號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圍繞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改進。首先,準備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軌道艙中,以前處于空置狀態(tài)。按照每人每天一個半暖壺的用水量,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準備了航天員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艙的環(huán)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都可自動感應并調節(jié)。 二、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失重狀態(tài)下人其實可以浮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人在地面養(yǎng)成的習慣,所以通過睡袋人為地制造一種“床”的感覺,否則航天員睡覺時可能會產生墜入萬丈深淵的錯覺。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柜,航天員可以用里面的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坐椅設計了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反推火箭發(fā)生故障時依然能夠保證航天員安全。神舟五號飛船里只有楊利偉乘坐的那個坐椅有著陸緩沖功能,并且有個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員難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舟六號對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并與整船結合進行了反復試驗,從高塔、飛機上拋下的3次試驗每次均獲得了成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如果在返回時關閉不嚴,將威脅航天員安全。俄羅斯曾經有3名航天員因此而喪生。神舟六號科研人員研制成功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并花費了數月時間研制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四、持續(xù)性改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飛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經不再生產,個別技術已經稍顯落伍。神舟六號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續(xù)性改進。比如神舟一號到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字節(jié)。現在的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編輯本段神舟七號 “神七”于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成功升空 神七發(fā)射“神五”、“神六”發(fā)射時間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號的發(fā)射將提前到九月底升空。有關專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較適合發(fā)射窗口,但因“神七”將執(zhí)行太空行走任務,9月底升空時的太陽夾角更適合太空人出艙活動,能令飛船在最短時間內見到太陽,保證太空人出艙作業(yè)時有陽光。 發(fā)射載人航天的最佳氣象條件主要包括:無降水、地面風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見度大于20公里;發(fā)射前8小時至發(fā)射后1小時,場區(qū)30公里至40公里范圍內無雷電活動;船箭發(fā)射所經過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風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發(fā)射前后9小時不能有雷電。 黃春平表示,能否如期發(fā)射,主要是看當時發(fā)射場的天氣等情況。小雨和氣溫一般都不會影響飛船的正常發(fā)射,但大風則可能導致飛船推遲發(fā)射,因為風速超過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將有可能改變其飛行方向。 黃春平還透露,航天員太空漫步就會在飛船進入軌道運行,環(huán)繞地球超過五圈之后進行。 “神七”著陸后搜救 “神七”返回艙內蒙古主著陸場醫(yī)療救護隊隊長、解放軍第306醫(yī)院的鄒德威院長表示,“神七”與“神六”“神五”不同,主著陸場的搜救及醫(yī)療保障將依靠直升機,而不再采用地面搜救。 “神五”、“神六”時期,解放軍306醫(yī)院一直擔任著中國載人航天主著陸場的航天員醫(yī)療救護任務。8月29日,306醫(yī)院執(zhí)行“神七”任務的專家醫(yī)療隊奔赴內蒙古四子王旗。目前,這支由16位頂尖專家組成的醫(yī)療救護隊,正在主著陸場附近進行醫(yī)療救護演練。 另外,“神七”主著陸場的醫(yī)療救護與“神五”、“神六”最大的不同,就是將采取以直升機群組成的空中搜救平臺為主,而不再使用地面平臺。 據鄒院長介紹,這次“神七”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附近的主著陸場,是一個以理論著陸點為中心,長100多公里,寬80多公里的經緯度坐標范圍。如果采用地面車輛搜救,速度會比較慢,所以此次“神七”的搜救任務,將主要由直升機來完成。今年執(zhí)行搜救、醫(yī)療任務的直升機有10多架,除了指揮機外,還有6架擔任搜救任務,1架擔任醫(yī)監(jiān)醫(yī)保任務,而醫(yī)療救護隊將使用3架直升機。 戚發(fā)軔院士認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對空間環(huán)境的研究、開發(fā)、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第一步去試一試,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多人多天,比方說要去組裝一個空間站或者修理一個衛(wèi)星,人就得出艙,出艙起碼得兩個人。以后要去空間站坐運輸工具去,要對空間站進行對接,打開門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來。從國外來講,他們花了很多次的試驗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按照我們的計劃,“神七”希望人能夠出艙,老百姓的話叫空間行走。“當然出了艙還有離艙多遠?也可以離得近一點兒,也可以離得遠一點兒。”戚發(fā)軔院士說,下一步我國就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起碼得有3個人。所以我們飛船要有這個能力:3個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時候可以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一百公斤的東西。假如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試兩人多天,那我們下次就出艙了。戚發(fā)軔院士認為,將要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里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密封艙,這方面挺復雜的。更高級的航天服還可以裝上發(fā)動機,一點火就走了,相當于一個小飛船一樣,要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戚發(fā)軔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所以有一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飛船來講,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里保證有一個大氣壓。” 編輯本段神舟飛船構成 軌道艙:“多功能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5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神六”的軌道艙之所以被稱為“多功能廳”,是因為2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他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盥洗和方便等諸多功能于一體。 逃逸塔:保飛船“萬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飛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實際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發(fā)動機組成的小型運載火箭。在運載飛船的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后160秒期間,火箭運行距離在0至100公里,一旦發(fā)生緊急情況,這個救生塔將緊急啟動,拽著“神舟六號”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與火箭分離,迅速逃離險地,并利用降落傘降落到安全地帶。 留軌艙:航天員的“家” 軌道艙:也叫工作艙。其外形為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體,它是航天員的“太空臥室”兼“工作間”。它還兼有航天員生活艙和留軌實驗艙兩種功能,所以也稱留軌艙。軌道艙里面裝有多種試驗設備和實驗儀器,可進行對地觀測,其兩側裝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陽能電池帆翼、太陽敏感器和各種天線以及各種對接結構,用來把太陽能轉換為飛船的能源、與地面進行通訊等。作為航天員的“太空臥室”,軌道艙的環(huán)境很舒適,艙內溫度一般在17至25攝氏度之間。 返回艙:航天員的“駕駛室” 返回艙:又稱座艙,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神舟六號”完成繞地飛行任務后,兩名航天員也將乘坐返回艙回歸地球。 推進艙: 又叫儀器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tǒng)、電源、軌道制動,并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的兩側還裝有面積達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帆翼。 發(fā)射時間: 神州七號飛船將在2008年9月25日發(fā)射飛行。 編輯本段艙段介紹 軌道艙 尺寸:長2.8米,直徑2.2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的外形為圓柱形的。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電力。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fā)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后繼續(xù)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不過,該艙門的最到直徑僅65厘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后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除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應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 返回艙返回后,軌道艙相當于一顆對地觀察衛(wèi)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xù)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后,一般是廢棄不用的。 返回艙 尺寸:長2.00米,直徑2.40米(不包括防熱層)。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呈鐘形,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放回艙式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內設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儀表板、手控操縱手柄和光學瞄準鏡等,顯示飛船上個系統(tǒng)機器設備的狀況。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進行監(jiān)視,并在必要時控制飛船上系統(tǒng)機器設備的工作。軌道艙和返回艙均是密閉的艙段,內有環(huán)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tǒng),確保艙內充滿一個大氣壓力的氧氮混合氣體,并將溫度和濕度調節(jié)到人體合適的范圍,確保航天員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艙內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神舟好飛船的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于航天員觀測窗外的情景,另一個共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測地面駕駛飛船。返回艙的底座是金屬架層密封結構,上面安裝了返回艙的儀器設備,該底座重量輕便,且十分堅固,在返回艙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保護返回艙不被炙熱的大氣燒毀。 推進艙 尺寸:長3.05米,直徑2.50米底部直徑2.80米 神舟號的推進艙又稱設備艙,它呈圓柱形,內部裝載推進系統(tǒng)的發(fā)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tài)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還有電源、環(huán)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tǒng)的部分設備。兩側各有一對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陽翼的面積為2.0×7.5米。與前面軌道艙的電池翼加起來,產生的電力將三倍于聯盟號,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當于富康AX新浪潮汽車的電源所提供功率。這幾塊電池翼除了所提供的電力較大之外,它還可以繞連接點轉動,這樣不管飛船怎樣運動,它始終可以保持最佳方向獲得最大電力,免去了“翹向太陽”所要進行的大量機動,這樣可以在保證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向的同時進行飛船對地的不間斷觀測。 設備艙的尾部是飛船的推進系統(tǒng)。主推進系統(tǒng)由4個大型主發(fā)動機組成,它們在推進艙的底部正中。在推進艙側裙內四周又分別布置了4對糾正姿態(tài)用的小推進器,說它們小是和主推進器比,與其他輔助推進器比它們可大很多。另外推進艙側裙外還有輔助用的小型推進器。 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準備用的。在載人飛行及交會對接前,他也可以安裝各種儀器用于空間探測。 對于附加段現階段的設備沒有官方介紹,但是一些業(yè)內人士進行了大膽的推測,如:其中一個半環(huán)型裝置,據推測是用來安裝方形的儀器裝置。而三個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針被推測為可能是導航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或對接系統(tǒng)的一部分。因為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上曾有類似的裝置用來進行對接。神舟飛船軌道艙前端可能裝有俄羅斯式的對接系統(tǒng)。但這些裝置可能只是一種試驗型,在將來執(zhí)行與太空站對接的任務時肯定會被新型對接系統(tǒng)所替換。

    這是國家機密,你是美國特工嗎?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由新型長征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地區(qū)成功著陸。

    “神舟”號飛船發(fā)射試驗首次采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fā)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fā)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fā)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多個地面測控站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神舟”二號飛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在軌運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號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飛船技術狀態(tài)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并首次進行了微重力環(huán)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

    2002年3月25日,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神舟”三號飛船。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的心跳、血壓、耗氧及產生熱量等多種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飛船上安裝了逃逸系統(tǒng),若火箭發(fā)射和升空階段出現意外故障,可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了180多天,環(huán)繞地球飛行2821圈,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在低軌飛行器的軌道衰變規(guī)律、隕落分析、燃料最優(yōu)分配、故障診斷和應急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為將來把我國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時間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飛船已按計劃進入預定軌道。

    向公眾展出的“神六”返回艙與電視和照片中出現的形象不同,其表面并不是光滑的金屬結構,而是像蜂窩一樣,由數萬個正六邊形組合而成的“燒蝕層”。據返回艙的制造方北京衛(wèi)星制造廠技術人員介紹,返回艙表面的“燒蝕層”設計是出于耐高溫和防震考慮。在燒蝕層的每一個“蜂窩”里都有5厘米到6厘米厚的棉狀填充物,這些填充物均用特殊材料制成,可以經受4000℃的高溫。

    返回時碰地面致表面裂縫

    展出的返回艙一面大部分都是焦黑色,并有多處裂縫。

    據介紹,這個焦面是返回艙下降時對著地球的面,在“神六”正常落地后,由于受風力影響,主降落傘曾拉動返回艙改變原有姿態(tài),并與地面發(fā)生一定碰撞,這使返回艙表面出現了一些裂縫。

    北京衛(wèi)星制造廠技術人員介紹說,相比前幾次發(fā)射,“神六”落地是最完美的一次,表面出現裂縫在正常范圍內,而且由于內部座椅的防震設計,飛行員著陸后安然無恙。

    6個小火箭控制返回姿態(tài)

    北京衛(wèi)星制造廠技術人員還介紹說,除了公眾熟知的返回艙底部有4個著陸小火箭外,返回艙表面上還分布著對稱的6個小火箭,這些火箭都由地面系統(tǒng)控制,其中側面的兩對負責保持返回艙姿態(tài),頂部的一對則負責控制返回艙回落角度。

    太空進餐不能自選食品

    在本次展覽上,公眾還可以看到我國首個太空食品包。太空食物并非直接裝在這個黃色的太空食品包里,在大包里還有十多個長方形的小包。每個小包上都寫有食用說明:“第一天早餐”、“第一天中餐”、“第二天晚餐”等。航天員在太空中吃的食物并不是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的,必須嚴格按照說明進餐。

    費聶出艙后感到肚子餓

    在“神六”飛行的5天里,大家多次看到費俊龍、聶海勝食用多種太空食品,而實際上,由于受搭載重量限制,他們的食物有著嚴格的控制。航天員在太空的食物只是滿足他們的正常生理需求。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介紹,楊利偉在“神五”落地出艙時著急上廁所,而費俊龍、聶海勝出艙后最強烈的感受則是感到肚子餓。

    楊利偉,中國第一位航天員。
    1983年6月入伍,198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歷任空軍某師飛行員、中隊長,曾飛過強擊機、殲擊機等機型,安全飛行1350小時,被評為一級飛行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1996年,參加航天員初選,入圍;1998年1月,從800多名入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準備階段,經專家組無記名投票,入選“3人首飛梯隊”,并被確定為首席人選。
    "中國人來了,楊利偉來了!"2003年10月15日9時整,隨著38歲的中校航天員楊利偉乘坐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載人飛船飛向太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終于成真,中國成為繼俄美之后第三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國。
    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

    楊利偉小檔案(來源:解放軍報)

    民族:漢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貫:遼寧省綏中縣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身高:168厘米

    體重:65公斤

    家庭成員:妻子張玉梅,兒子楊寧康

    簡歷:1983年6月入伍,198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歷任空軍某師飛行員、中隊長,曾飛過強擊機、殲擊機等機型,安全飛行1350小時,被評為一級飛行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1996年,參加航天員初選,入圍;1998年1月,從800多名入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準備階段,經專家組無記名投票,入選“3人首飛梯隊”,并被確定為首席人選。

    關于神舟5號的資料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fā)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時發(fā)射,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神舟5號、6號、7號、8號的資料
    4、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fā)射升空后,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于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

    神舟五~十號飛船有哪些人
    為小型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基礎。5. 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2年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航天員包括景海鵬、劉旺和劉洋。6.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于2013年發(fā)射,航天員有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這次任務中航天員進行了太空授課。

    神舟5號的資料 300字以上
    神舟號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由中國研制的一種衛(wèi)星式宇宙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構成,總長8.86米,總重7790公斤。神舟號火箭是由長征2F火箭送入低軌道的。結構 推進艙 飛船的推進艙位于飛船后部,外形為圓筒狀,裝有4臺主發(fā)動機和平移發(fā)動機,兩側裝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陣。

    神舟5號、6號、7號、8號的資料有哪些?
    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于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著陸場。它的成功發(fā)射與返回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而且與東方紅一號相同,中國的首次飛行都比起其他國家相對過程最為完整(蘇聯返回時使用跳傘、美國也沒有環(huán)繞地球軌道)。神舟六號...

    神舟5號的發(fā)射時間及地點是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發(fā)射時間及地點如下:- 發(fā)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 發(fā)射地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 神舟五號飛船的構成包括推進艙、軌道艙、返回艙和附加段,并搭載了楊利偉這位航天員。該飛船的成功發(fā)射不僅意味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獨立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也標志著中華...

    神舟五號的資料
    “神舟5號”于2003年2月17日開始總裝。載人飛船系統(tǒng)共有13個分系統(tǒng),飛船除三艙外還有一個附加段。其中軌道艙和返回艙均為密封結構,是航天員活動的地方。施金苗介紹說,承擔飛船研制任務的主要是兩家“航天巨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兩艙”——軌道艙、返回艙研制工作;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負責“...

    神舟5號的資料
    神舟5號 資料 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fā)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1個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這一刻,距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發(fā)射3年零329天,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僅11年零25天。在發(fā)射載人飛船之前,前蘇聯進行了5次...

    有關神舟五,六,七號的資料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制并發(fā)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

    天舟5號發(fā)射時間地點
    1. 天舟五號貨運飛船于2022年11月12日10時03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由長征七號遙六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2. 神舟五號,編號“神五”,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fā)射的第五艘飛船,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實現載人航天。3. 神舟五號飛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搭載航天...

    相關評說:

  • 鐸錦13461689898: 誰有神州5號的資料啊~~~?救命啊~~~ -
    喜德縣螺釘: ______ 神州五號簡介 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充分顯示出目前我國飛船和火箭上的多項關鍵技術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返回艙外壁防熱材料技術是神舟5號上多項關鍵技術之一,這是一塊防熱材料的真實樣板,為使航天員能...
  • 鐸錦13461689898: 神州五號和神州六號有什么資料嗎?把航天員的資料寫具體,詳細(急
    喜德縣螺釘: ______ 2005年10月12日9時,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10月17日4時33分,神舟六號返... “神舟”五號總設計師戚發(fā)軔說,中國有信心保證航天員的安全. “我們在設計飛船...
  • 鐸錦13461689898: 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何時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
    喜德縣螺釘: ______ 2003年10月15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wèi) 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成功送上太空.
  • 鐸錦13461689898: 神舟5號資料
    喜德縣螺釘: ______ "神舟"五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道運行了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fā)送地面,并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此次飛行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 鐸錦13461689898: 關于神舟5號的資料 少一點
    喜德縣螺釘: ______ 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fā)送地面,并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huán)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tǒng)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 鐸錦13461689898: 關于神舟五號第資料有哪些? -
    喜德縣螺釘: ______ “神舟”飛船與聯盟TM飛船的比較 項目 聯盟TM飛船 “神舟”飛船 起飛質量(T) 7 7.8 座艙最大直徑(m) 2.2 2.5 再入方式 半彈道式 升力式 著陸點精度 半徑小于30km的圓 理論偏差15km正負9km 再入過載峰值g 3-4 3.24 中國、美國、蘇聯第...
  • 鐸錦13461689898: 神舟五號飛船升空資料
    喜德縣螺釘: ______ 神舟五號載人 飛船 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 中國 首次發(fā)射的 載人航天 飛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成功發(fā)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現由 俄羅斯 承繼)和 美國 之后,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中文名: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所屬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發(fā)射時間: 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 發(fā)射地點: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 航天員: 楊利偉 返回時間: 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 鐸錦13461689898: 神州5號和神州6號的資料 -
    喜德縣螺釘: ______ 神州5號的宇航員是楊利偉,發(fā)射時間是 2003年10月16日6時38分,隨著“神舟”在內蒙古預定地區(qū)平穩(wěn)著陸,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后第三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國家. 為此,我感到很光榮.中國的...
  •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樱桃视频大全免费高清版观看| 日韩AV无码久久精品毛片|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app发布|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黑人99|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av| 真人高清实拍女处被破的视频| 99热播|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