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誰
改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又謚號為“文” 稱王文公北宋臨川人
王安石年譜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歲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臨江軍(今江西清江)。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歲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廣東韶關),王安石隨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歲
王益回臨川(今江西東鄉(xiāng))母報喪,王安石隨行。
景佑三年丙子(1036) 十六歲
王益服滿赴京,王安石隨行。
景佑四年丁丑(1037) 十七歲
四月,王益通判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王安石隨行。
寶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歲
二月,王益卒于江寧任上。
慶歷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歲
三月,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以秘書郎簽書淮南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
慶歷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歲
自臨川(今江西東鄉(xiāng))赴京,不求官職,改大理評事,知鄞縣。
皇佑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歲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潛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歲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賢校理,辭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歲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佑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歲
二月提點江東刑獄。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佑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歲
為工部郎中、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
嘉佑八年癸卯(1063) 四十三歲
三月仁宗崩,英宗(趙曙)立。八月,母吳氏逝于京師,十月歸葬江寧。
治平四年丁未(1067) 四十七歲
正月,英宗崩,神宗(趙頊)立。詔以故官知江寧府。九月,召為翰林學士。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 四十八歲
四月,自江寧入京。神宗詔越次入對。
熙寧二年己酉(1069) 四十九歲
二月,以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頒行均輸法、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法等。
熙寧三年庚戌(1070) 五十歲
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史館大學士,與韓絳并相。立保甲法。
熙寧五年壬子(1072) 五十二歲
行市易法、保馬法。
熙寧六年癸丑(1073) 五十三歲
提舉經(jīng)義局。九月,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帶賜之。
熙寧七年甲寅(1074) 五十四歲
三月,行方田均稅法。四月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新法遭遇首次挫折。十月,行手實法。
熙寧八年乙卯(1075) 五十五歲
二月,復拜同平章事、昭章館大學士。六月,進加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熙寧九年丙辰(1076) 五十六歲
六月,子雱卒。十月,罷為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
元豐元年戊午(1078) 五十八歲
正月,進尚書左仆射,封舒國公。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六十歲
九月,加特進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改封荊國公。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六十四歲
乞以宅為寺,賜名“報寧”。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六十五歲
三月,神宗崩,哲宗(趙煦)即位。新法先后廢罷。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六十六歲
四月初六病逝,贈太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改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又謚號為“文” 稱王文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xiāng)縣上池村人)。仁宗慶歷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 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神王安石畫像雕像圖片集萃(20張)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zhàn)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 在文學中具有突出 成就。他一生寫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會問題的作品。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有的風格遒勁有力,精辟精絕,有的風格雄健峭拔,修辭凝練,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對后來宋詩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姚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jīng)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曾鞏、蘇洵、蘇轍”,并稱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xiàn)為撫州東鄉(xiāng)縣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zhèn)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
王安石是慶歷年間的進士,擔任浙江鄞縣知縣首次推行“青苗法”。
宋神宗即位時,調(diào)至京城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也就是說,屬于說話比較有分量的人物了
熙寧三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就是“熙寧變法”了。內(nèi)容大概知道就行,有“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免役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等,其中以“方田均稅法”最著名,以“青苗法”爭議最大。
熙寧七年,在推行“方田均稅法”期間,曾經(jīng)有一次大的蝗災旱災,規(guī)模很大,保守黨以此為借口要求費新法罷宰相,宋神宗在朝臣和太后的雙重壓力下不得已罷免王安石,這是第一次罷相。
次年再相
熙寧九年再次辭相。病死于江寧。謚號文。
已經(jīng)不能再精簡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如果實在看不進去史書,推薦你看一本小說,《新宋》,是一個歷史系的學生寫的,比較尊從歷史。當然不能當歷史看,不過大概了解一下就好。
王安石,是一位我很崇拜的人物。他不僅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真正偉大的政治家。
自小,他便飽讀詩書,有著很高的文學造詣,但它并不是一位只會矯揉造作的文人,他是一位為百姓民生的政治家。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他勇于為百姓謀利益,與歐陽修為代表的保守派對抗,積極推行不利于封建地主階級的新政,兩次被罷相,兩次又被重立,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經(jīng)歷仕途的浮浮沉沉,在喪子之痛打擊下,他終于抵擋不住來,歸隱還鄉(xiāng),不久病逝。
他是一個真正偉大的文人,我更愿說他是一個革命家,“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不變的是他的精神,他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相。
只是我的一些想法,百度百科,有他具體生平,事跡,最重要的莫過于“王安石變法”。
謝安為什么字安石,謝萬字萬石,為什么都有石?
謝安是中國東晉時期政治家,字安石,在淝水之戰(zhàn)中,謝安憑借自己卓越的才華使之勝利
在山中隱居幾年后又出來改變天下局勢的是誰
謝安,諸葛亮,這兩個比較有名點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謝尚從弟,少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余便辭職,之后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里(今紹興)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
有誰了解兩晉南北朝的,知道謝安的簡介嗎?
謝安(xiè ān)(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河南省太康),漢族。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仆射兼領吏部加后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jiān)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jié)、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wèi)將軍等職,死后追封太傅兼廬陵郡...
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先生指的是誰
謝安。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回答不能奉命。劉備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先生是誰是東晉謝安,字安石,曾辭官隱居會稽東山不出,時人稱道“謝公(或安石)不出,如蒼生何”。
王安石的作者簡介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余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tǒng)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郁,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
王安石的簡介和古詩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余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tǒng)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郁,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
東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誰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謝安出身陳郡謝氏,自少以清談知名,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謝家子弟。后謝氏家族于朝中之人盡數(shù)逝去,謝安才東山再起,歷任征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在淝水之戰(zhàn)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
東晉北伐的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誰呢?
三、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東晉時期政治家、名士。謝安出身于名門世家謝家。謝安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并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征召謝安,都被謝安推辭。后來,拒絕應召的謝安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當時,謝安的弟弟謝萬...
謝玄和謝安是什么關系?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名士謝尚的從弟。謝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裒之孫,謝奕之子,謝安之侄。東晉時期軍事家。謝玄自幼聰慧,且理解能力強,與堂兄謝朗一同為叔父謝安所器重。謝安曾告誡自己的子侄...
東方木出上聯(lián):東坡安石誰子建;此聯(lián)中有三個古文人名,聯(lián)律平仄可以放松...
上聯(lián):東坡安石誰子建 下聯(lián):西施臺柳孰清照 注:西施:四大美人之一。章臺柳:唐天寶年間名妓,后成為韓愈妾。李清照:女詞人。
相關評說:
陵川縣馬耳: ______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
陵川縣馬耳: ______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主持變法,但是后遭失敗,隱退江寧,過著閑居生活.
陵川縣馬耳: ______[答案] 北宋宰相王安石是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漢族,字介甫,晚號半山,謚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
陵川縣馬耳: ______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陵川縣馬耳: ______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自號半山居士
陵川縣馬耳: ______[答案]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革命家.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臨川鹽阜嶺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江右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陵川縣馬耳: ______ 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qū)荊公路鄧家巷人).
陵川縣馬耳: ______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陵川縣馬耳: ______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qū))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陵川縣馬耳: ______ 王安石號稱詩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