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嚴,師之惰是什么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為: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出處:宋·王應(yīng)麟《三字經(jīng)》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白話釋義:
戰(zhàn)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僅僅是供養(yǎng)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yīng)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么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關(guān)于《三字經(jīng)》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shù)后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jīng)》,以課家塾”,即王應(yīng)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于是編寫了融會經(jīng)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yīng)麟是南宋人,《三字經(jīng)》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為了體現(xiàn)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jīng)》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guān)于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文章賞析:
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當中,《三字經(jīng)》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jīng)》取材典范,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jié)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背誦《三字經(jīng)》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tǒng)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nèi)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中國傳統(tǒng)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三字經(jīng)》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
其內(nèi)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jīng)》,可知千古事”。基于歷史原因,《三字經(jīng)》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shù)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jīng)典并不斷流傳。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diào)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并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從“知某數(shù),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shù)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yīng)俱全,而且簡單明了。
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jīng)、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
從“經(jīng)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diào)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chǔ),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教不嚴
師之惰(duò)
【譯文】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意思是什?
1. "子不教,父之過"意味著如果一個父親只關(guān)注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而忽視了教育,那么孩子出現(xiàn)問題,責任在于父親的教育失職。2. "教不嚴,師之惰"則指出,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教育,導致學生未能良好成長,這是教師懶惰和不盡責的表現(xiàn)。3. 這兩句話均源自《弟子規(guī)》,強調(diào)了家庭教育和學校...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何意思?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意思是指生養(yǎng)子女卻不教育,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卻不嚴格,是教師的失職。“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出自宋代王應(yīng)麟所寫的《三字經(jīng)》。它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傳達了豐富的哲理和知識。其中,“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句,表達了家庭教育和學習態(tài)度的...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養(yǎng)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譯文】生養(yǎng)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請問教不嚴師之惰是什么意思?
同時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取材典范,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jié)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更多關(guān)于教不嚴師之惰什么意思,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2a6a31616094588.html?zd查看更多內(nèi)容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什么意思?
第二句“教不嚴,師之惰”,強調(diào)老師的教育責任和教學態(tài)度。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如果老師的教學態(tài)度不嚴謹,對學生要求不嚴格,那么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種情況下,老師的行為和態(tài)度會被視為懶惰和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總的來說,這兩句話表達了父母和老師...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什么意思?
養(yǎng)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譯文】生養(yǎng)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教不嚴師之惰的解釋,
4. 嚴格要求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項嚴肅的事業(yè),需要教師付出極大的耐心和精力。教師的嚴格要求是對學生的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xiàn)。只有嚴格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學生。總之,教不嚴師之惰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態(tài)度,需要教師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教育工作,為學生的成長和未來負責...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什么意思?
最后,這句話也提醒我們,教育和成長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面都盡職盡責,才能夠為孩子提供全面的、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資源,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總之,“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強調(diào)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過程中...
說說你對教不嚴,師之惰的理解和感受
啊,這是三字經(jīng)里的吧,前面還有一句"養(yǎng)不教,父之過."其實我覺得兩句一起解釋比較全面 不過既然你只要后一句的,那我盡量說說看好了 "教不嚴,師之惰"指教育學生沒有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失職了 一個人的成才與否除了與父母關(guān)系重大外,與授業(yè)恩師的關(guān)系也非常重要.嚴師出高徒,這句古話強調(diào)了外因的...
“教不嚴,師之惰”是什么意思?
“教不嚴,師之惰”揭示了教育中的嚴肅性,意味著作為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并非苛責,而是職責所在。在實際教學中,如上例所示,當面對學生不合理的行為,如武術(shù)課上女孩們的任性,教師不能因為懶惰而縱容,而應(yīng)適時施以教育,教授他們社會規(guī)則和生存法則,以確保他們的成長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教育的多...
相關(guān)評說:
永順縣實際: ______ 【原文】: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解釋】:僅僅是供養(yǎng)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作者...
永順縣實際: ______ 養(yǎng)不教父之過,養(yǎng)孩子不好好教育,是當父親的過錯.它強調(diào)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應(yīng)該擔負起重要責任,也說明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 教不嚴師之惰 教育不嚴格 是為師的懶惰.強調(diào)老師的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永順縣實際: ______ 養(yǎng)不教是說只是把孩子養(yǎng)大卻不讓他去接受教育是父親的過錯,而沒有嚴格地要求和教育學生是老師的責任.
永順縣實際: ______ 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個多音字,當它讀為去聲"jiào"時,當"教育"、"宗教"等講,當它讀平聲"jiāo"時,當"傳授"等講,如"教書"等.其實,它的本義就是"教育"講. 從上列甲骨文字形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根教...
永順縣實際: ______[答案]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所處的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譯文...
永順縣實際: ______ 《三字經(jīng)》中的“茍”意思是:如果、表示假設(shè); 《三字經(jīng)》中的“琢”意思是:雕琢、雕刻; 《三字經(jīng)》中的“惰”意思是:懶惰; 《三字經(jīng)》中的“遷”意思是:改變.詳細解釋:1.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解釋]:如果從小...
永順縣實際: ______ 就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是源于老師的懶惰!
永順縣實際: ______[答案]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出自《三字經(jīng)》
永順縣實際: ______ Error loading media: File could not be played 00:00 00:00 100% 用戶鑒權(quán)失敗,請先注冊成為百度云用戶 百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