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錢幣有什么 你知道古代貨幣都有什么類型嗎?
(2)秦漢:規(guī)定圓形方孔錢作為通行全國的貨幣。漢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漢代的銅錢重量幾經(jīng)變化,至武帝鑄五銖錢才穩(wěn)定下來。
(3)三國:那時貨幣減少,布帛、谷物成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廢止銅錢,使用實(shí)物交易,以后行廢不定。
(4)隋唐:仍鑄五銖錢,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舊幣,有利于貿(mào)易的發(fā)展。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后來發(fā)行量很大。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設(shè)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jī)構(gòu)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時在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由金屬貨幣發(fā)展到紙幣,是社會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紙幣的推廣,減輕了商人攜帶金屬貨幣的負(fù)擔(dān),有利于商品交換,反映了商業(yè)的高度發(fā)展。
(6)明清: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镈(布)(黃帝后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dāng)?shù)葍r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guān)洛三晉地區(qū)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zhuǎn)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于關(guān)洛三晉地區(qū),“周、鄭、晉、衛(wèi)”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于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chǎn)工具
蟻鼻錢:流通于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qū)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zhàn)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zhàn)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fù)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fā)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于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后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fù)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dāng)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孫吳地區(qū)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fù)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五銖錢成為境內(nèi)流通中統(tǒng)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guī)定了成色標(biāo)準(zhǔn)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后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jìn)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jìn)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cái)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fèi)供應(yīng)、地方進(jìn)獻(xiàn),五代十國之后公私蓄積白銀的風(fēng)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chǎn)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guī)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fā)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后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qū):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qū):四川
北宋鐵錢并用區(qū):陜西、河?xùn)|
南宋銅錢區(qū):東南、
南宋鐵錢區(qū):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并用區(qū):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xiàn)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qū)民間發(fā)行,后來政|府設(shè)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fā)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tǒng)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chǔ),元朝不鑄銅錢。中統(tǒng)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tǒng)鈔并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yán)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lián)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jì),發(fā)鈔沒有準(zhǔn)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jiān)趶V東設(shè)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準(zhǔn)開鑄)
貝類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jì)--前2世紀(jì),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區(qū),后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jié)構(gòu),左為‘貝’,右為‘巴’)”。 公元前11世紀(jì),產(chǎn)于海濱,因其堅(jiān)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jì)數(shù),而逐步演變?yōu)閷?shí)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618-1368年 ,產(chǎn)于海濱,因其堅(jiān)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jì)數(shù),而逐步演變?yōu)閷?shí)物貨幣。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jì)--前2世紀(jì)商周時期,商品經(jīng)濟(jì)不斷發(fā)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bǔ)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tǒng)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tài)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jì)--前2世紀(jì)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jì)--前2世紀(jì)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jì)--前2世紀(jì) 銅貝 公元前11世紀(jì) 包金貝 公元前11世紀(jì),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shù),于是便出現(xiàn)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金屬鑄幣。
先秦貨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征: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nèi)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shù)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zhàn)國趙鑄幣。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jié)構(gòu),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jì)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為數(shù)字。體輕薄。幣質(zhì)為青銅。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戰(zhàn)國后期 戰(zhàn)國后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jì)重和紀(jì)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xì)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戰(zhàn)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戰(zhàn)國之交。戰(zhàn)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nèi)外結(jié)構(gòu),外為‘門’,內(nèi)為‘言’)陽”(今陜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余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zhàn)國中晚期。戰(zhàn)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于面徑,背孔小于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多數(shù)面背無廓,少數(shù)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zhì)。主要流通于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zhàn)國后期。戰(zhàn)國后期秦、齊、燕等國鑄幣。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后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jié)構(gòu),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后,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黃金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兩漢貨幣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chuàng)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huán)如錢,其身如刀”,環(huán)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dāng)五千五銖。“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環(huán)如大錢,身形如刀”,環(huán)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dāng)五百五銖。“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征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xì)。鑄造較為規(guī)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xiàn)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nèi)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rèn),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zhì)輕賤之小錢。
三國兩晉貨幣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漢獻(xiàn)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后鑄于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后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出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后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于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zhì)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 。史記未載,據(jù)考證列為蜀漢錢較宜。“定平一百”錢體薄小,錢文篆書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于直百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大泉當(dāng)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quán)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當(dāng)千”四字旋讀,一當(dāng)五銖一千。是繼王莽后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傳世較少。 涼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豐貨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晉十六國后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鑄,面文為“豐貨”,有篆、隸兩體,均橫讀,篆書錢面有好廓,隸書錢面無好廓。錢背皆有內(nèi)、外廓。 漢興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公元338-343年)鑄行,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有隸書、篆書,直讀、橫讀之分,制作精美,字淺肉薄,傳世數(shù)量不多,尤以橫讀者為罕。
南北朝貨幣
孝建四銖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于宋文帝“四銖”,面背文均橫讀。孝建四銖制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云起”,其后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yè)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形制相似于文帝孝建四銖,內(nèi)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shù)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yè)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cè),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zhǔn)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yàn)收通行,嚴(yán)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后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實(shí)為無外廓而僅有內(nèi)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出,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太貨六銖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筋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nèi)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 永通萬國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筋篆,“永通”意為永遠(yuǎn)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dāng)十,與布泉、五銖并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錢文及制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制作精好,錢文優(yōu)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gòu)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shè)計(jì)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唐貨幣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jiān)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jié)。 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系代替五銖錢系后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幾個方面“1.首創(chuàng)錢、兩十進(jìn)位衡制。2.開創(chuàng)了錢文以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錢徑八分,重二銖四lei(上下結(jié)構(gòu),上為品字形三個田字,下邊為系字) ,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后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后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并常有錯范。 乾封泉寶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行。以一當(dāng)開元通寶十,形制精整,邊廓完好,錢文四字旋讀,因鑄行時間短暫而存世較少,是古錢史上首例以“泉寶”命名的錢品,也是首例以年號命名的“寶錢”。 乾元重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以一當(dāng)開元通寶十,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后期較為輕小。寶應(yīng)元年后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云、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zhì)母錢。 得壹元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鑄于洛陽,以一當(dāng)開元通寶百,銅色暗紅,制作工整,隸書“得壹元寶”四字旋讀,拙樸明晰,背多有月紋,或星紋和祥云,因鑄期短,較為稀少,故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大歷元寶 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qū)地方鑄幣,制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樸實(shí)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 建中通寶 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qū)地方鑄幣,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有大小兩式。 會昌開元通寶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各地銅佛鐘磬等作為幣材鑄錢。各州鑄錢背銘以州名,后鑄“昌”字以記年號,今所見計(jì)有23種之多。該錢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jiān)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fēng)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十國貨幣
開平通寶、開平元寶 五代后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鑄行,形仿開元,制作粗糙,通寶背廓平淺,元寶輪廓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存世甚罕。 漢元通寶 五代后漢隱帝劉承佑元年(公元947-950年)鑄行。制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錢背多有星、月紋。 通正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制作粗率。背有星、月紋。 天漢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nèi)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此錢制作粗劣,錢文草率,錢文“光”字作行書,其余三字為隸書,背有月紋,另有鐵錢,罕見。 咸康元寶 十國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制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乾封泉寶 十國楚王馬殷鑄。錢文四字隸帶楷意旋讀,背多有文,銅鐵兼有。 唐國通寶 十國南唐元宗李璟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篆書與楷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dāng)開元二,另有篆書當(dāng)五或當(dāng)十大錢。背穿上或有星紋。鑄造甚精。 永隆通寶 十國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在行、隸之間。材質(zhì)或銅、或鐵、或鉛,銅質(zhì)少見,鉛質(zhì)甚罕。
宋遼金夏貨幣
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鑄,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dāng)銅錢一。 嘉佑元寶 宋仁宗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光背。為小平對錢,制作稍遜,大小厚薄不等,配對欠佳。 靖康元寶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紹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多為光背,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紹興”年號行32年,故鑄錢量多品雜,但小平錢奇少。 慶元通寶 宋寧宗趙擴(kuò)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行。錢文楷書,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紀(jì)年錢。背文“元”至“七”紀(jì)年;“川”、“利”等紀(jì)地;“同”、“春”等紀(jì)監(jiān);“┴”紀(jì)值,“西一”紀(jì)爐,“五五”等紀(jì)范。 開慶通寶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紀(jì)年字“元”。 貞佑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佑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dāng)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xué)、書法大家黨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佑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制作精整,邊廓堅(jiān)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元代貨幣
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中統(tǒng)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制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延佑元寶 元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guī)整,直讀,光背無文。制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 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lǐng)陳友諒漢政權(quán)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明代貨幣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dāng)十五等。背文記值,記重,記地等多種形式。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制作精良,邊廓規(guī)整,筆畫秀麗,光背無文。 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鑄行。錢文楷收仿瘦金體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dāng)十五等。此錢制作混雜,筆畫多變,大小不一。背文記重或無文。 萬歷通寶 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戶”、“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紋。 天啟通寶 明嘉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當(dāng)十三等,背文記值,記局,記地,記事由或有星、月紋。大小名異,品種較多。 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檢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錢大小不一,文字多變,精粗互見,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我末代貨幣。背文有星、月圈、圈內(nèi)星、奔馬等紋或記地、記值、記事由等數(shù)項(xiàng)。 崇禎通寶 大順通寶 明末起義軍張獻(xiàn)忠大西大順年間(公元1644-1646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戶”、“工”、“用”等字,此錢邊廓勻闊,文字工整。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制作粗率,光背無文。 洪化通寶 明末吳世璠周洪化年間(公元1678-168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平錢、有大、小兩種版式,小錢多見光背文,大錢背文可見“工”、“戶”字。
清代貨幣
順治通寶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折十?dāng)?shù)等,背有漢文記局,新滿文記局或滿漢文記局。 康熙通寶 清圣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折十大錢兩種。按背文可分滿文錢,滿漢文錢。 雍正通寶 清正宗雍正年間(公元1923-173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記局滿文記20字。雍正錢形態(tài)工整,規(guī)格統(tǒng)一,可見雍正錢法之嚴(yán)謹(jǐn)。 乾隆通寶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鑄各局名。 嘉慶通寶 清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記局名19字。少數(shù)可見星月紋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道光通寶 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背多滿文記局、或有星、月紋及記地記年記值漢字。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錢文宋、楷、隸三體,直讀,平錢。背文為滿文各寶局名。此錢制作簡陋,形制混雜,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寶 清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當(dāng)四、當(dāng)五、當(dāng)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滿文記局,穿上下漢文記值。 光緒通寶 清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平錢、當(dāng)五、當(dāng)十等。背文滿、回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jìn)西洋機(jī)制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晚清紙幣
清代晚期,交通暢達(dá),商業(yè)繁榮,民間資本活躍。除官錢局發(fā)行錢票投入流通外,民間各大錢莊和商號也紛紛發(fā)行鈔票,當(dāng)時稱之為“花票”,票貼四周印有人物故事圖案,其內(nèi)容取材于歷史典故和古典小說,如《紅樓夢》《西廂記》、竹林七賢、八仙過海等。運(yùn)用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在同一畫幅內(nèi),按“之”字形排列,或者在四周邊框內(nèi)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排列,串聯(lián)成一組連環(huán)畫。四周邊框的圖案,均為象征吉祥的花草,如梅、蘭、菊、荷花、水仙、牡丹、松柏,以及云紋、金錢紋、幾何紋等,線條流暢、舒展,完全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裝飾風(fēng)格。莊票正面四周的邊框內(nèi)印有用正楷抄錄的古文名篇,其中多數(shù)取材于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diào)侯編選的《古文觀止》,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王羲之《蘭亭集序》、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韓愈《師說》、蘇洵《辯奸論》、蘇軾《前赤壁賦》等等,內(nèi)容由各出票店號自行選定。 湖南有一種比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外埠則稱之為“常德花票”。花票流向社會后,影響極其深遠(yuǎn)。它像一般銀錢一樣成為流通媒介,具有了一定的貨幣功能。發(fā)行花票的各錢莊和商號資本充足,不怕擠兌,很快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rèn)可。花票的發(fā)行,為繁榮地區(qū)的經(jīng)濟(jì)起到了極大的促進(jìn)作用。但花票的流通時間不長,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和清政府倒臺,花票很快退出了流通領(lǐng)域。
銀兩、貝殼、黃金、銅錢~~
求中國歷史各朝代的貨幣
一、貝幣是我國最早的一種貨幣 貝幣是我國最早的一種貨幣 二、先秦銅幣 布幣 刀幣 圓錢 三、秦漢銅幣 秦、漢半兩 兩漢五銖 新莽錢幣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貨幣 王銖錢 其他貨幣品種 五、唐、五代銅幣 開元通寶 年號錢 五代十國錢幣 六、兩宋銅錢 北宋銅錢 南宋鉛錢 七、遼、西夏、...
從古至今的錢幣順序圖
六、隋朝:隋五;七、唐代:開元通寶、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等;8.五代十國:天成元寶、天福元寶、漢元通寶、周元通寶、永平元寶、永通元寶、唐國通寶、唐國通寶、開國通寶(南唐)、
我國古代每個朝代用的貨幣
3、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五銖錢成為境內(nèi)流通中統(tǒng)一的貨幣!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guī)定了成色標(biāo)準(zhǔn)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4、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后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
唐朝的錢幣有幾種
唐朝的錢幣一共有八種,分別是:開元通寶、_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會昌開元、得壹元寶、順天元寶等。(不包括南唐錢幣)唐開元通寶標(biāo)志了銖兩貨幣體系的終結(jié)和寶文錢制的建立,是中國衡法兩以下改為十進(jìn)位的開始。
古錢幣:中國歷代錢幣六十國珍,任意一枚可換套房!
第柒珍:永安一十,五代時期燕國劉守光所鑄,是永安系列錢幣中最為稀見的品種,存世極罕。第捌珍:乾道重寶,南宋孝宗趙昚乾道年間鑄造,錢文隸書旋讀,鑄工精良,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孤品,堪稱南宋珍泉之魁首。第玖珍:皇統(tǒng)元寶小平篆書,金熙宗皇統(tǒng)年間鑄,目前僅見,應(yīng)屬試鑄,是古錢大珍。第拾珍...
求中國古代的幣制,各朝代的。
秦之前比較雜。有刀氏幣。圓形。梯形。貝殼。布匹等等。漢后面多用園型方孔銅錢(沿襲秦)大面值就是用銀金。為了加快流通。隋唐時期已經(jīng)大量出現(xiàn)銀票。明清有圓形實(shí)心銀幣。一直到民國。各地大量出現(xiàn)銅板。紙幣的大量發(fā)行和超額發(fā)行以致經(jīng)濟(jì)動蕩是孔祥熙擔(dān)任財(cái)長時期。建國后以紙幣為主。硬幣為輔流通。
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用的是什么錢幣?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zhuǎn)變?yōu)橐浴拔摹睘閱挝坏哪晏枴毼捏w系,沿革兩宋至清:(外圓內(nèi)方孔的銅錢)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chǎn)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zhuǎn) 以銀為主,以...
我想問的是中國各朝代的錢幣種類都叫什么名字怎么兌換
官銀是國家鑄造的定量銀塊,重量只有50兩,例如宋代叫銀鋌,清代叫元寶。50兩以下的沒有官銀。都是民鑄,就是你說的普通銀,叫錁子。銀票是錢莊發(fā)行的當(dāng)銀子用的票據(jù),這種票據(jù)隨時可以道錢莊換成現(xiàn)銀。另外還有紙幣,是國家發(fā)行的紙質(zhì)貨幣,宋代叫交子,元明清叫寶鈔,例如大明寶鈔,大清寶鈔等。1000...
五代錢幣是哪些
五代錢幣包括:開元通寶、元通寶、五銖錢等。五代時期指的是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是一個歷史上政治分裂而經(jīng)濟(jì)文化仍有所發(fā)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nèi),五代各國均有自己的貨幣體系。以下是關(guān)于五代錢幣的 五代時期的錢幣種類豐富多樣。其中,“開元通寶”是五代時期最常見的錢幣之一,它代表...
中國古代貨幣主要是
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jù),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qiáng)自身實(shí)力,以達(dá)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zhì)量不高。宋遼金西夏錢幣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yè)比較...
相關(guān)評說: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玳瑁,刀幣,秦半兩錢,漢五株錢,唐開元通寶,宋代的交子,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錙銖,刀型的,圓形的,方形的,····你去百度百科里面查就知道了,百科里面全面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貝幣、青銅幣、銅幣、紙幣(銀票)、銀幣、金幣.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答案] 中國是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jì)前11世紀(jì))就用青銅仿制貝殼作貨幣流通.最遲在春秋、戰(zhàn)... 各種銅質(zhì)的方孔圓錢一直使用到清代末年.中國古代錢幣的金屬成分見表[中國古代錢幣的成 分].銀元寶自唐代即已流行.元代已...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一倆金等于十倆銀,一倆銀等于100個銅板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花錢是我國歷代鑄造的各類吉語錢、上梁錢、進(jìn)宅錢、生肖錢、棋錢、秘戲錢、八卦... 與歷代正用流通錢幣相較,花錢面目更為清新活潑,生動可愛,趣味濃郁,不僅視覺...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最小的是銅板.100個銅板是一吊錢,1000吊錢是一兩銀子,10000兩銀子是一兩金.進(jìn)制不統(tǒng)一.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這個種類比較多,特別值錢的如五代大齊通寶、北宋建國通寶、金代的天眷通寶、重寶都是百十萬的東西,都是僅見或二三枚而已,很難搞到,還有北宋的淳化元寶佛像金錢,屬一級文物,全部被博物館收藏.上萬到十幾萬的有清代的祺祥通寶、重寶,北宋的靖康通寶、清初的西王賞功金、銀、銅三種,金的幾十萬,銅的十幾萬,銀的幾萬元.幾千元的有唐代的得壹元寶、順天元寶、宋宋代靖康元寶,明代的大錢、清的咸豐大錢(從幾百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總的來說,貴的錢幣都不常見,常見的錢幣都不貴,絕大部分都是幾塊左右的.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遠(yuǎn)古時代,一般以貝殼,為一般等價物. 文明時代,一般以銅錢為錢幣,戰(zhàn)國時期貨幣較為復(fù)雜,如楚國的郢爰,齊國的刀幣,燕趙的布幣 秦統(tǒng)一后,鑄造歷史上有名的“秦半兩錢”,到漢武帝時鑄造“五銖錢”.“五銖錢”到宋朝仍有使用.不過唐宋時代多以君主登基就鑄造新錢,一般為“年號+'通寶'”字樣,南宋時出現(xiàn)了紙幣的雛形“交子”. 此后多采用銅錢,或者銀錠.
市南區(qū)耗油: ______ 中國古錢成千上萬,其中最具投資收藏價值的是稀有程度高的錢幣.春秋時代“空首平肩弧足”式布幣之所以能賣到數(shù)千元、上萬元,并不完全是因?yàn)樗鼈兊哪甏眠h(yuǎn),更主要的還在于這類錢品極其稀少.北宋錢幣與遼錢流通于同一時代,但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