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后感1500字
史記讀后感范文1500字(精選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后感范文1500字(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史記讀后感1500字1
在浩瀚如煙的中華古典名著中,歷史著作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拜托各位。歷史記錄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fā)展史,正因為如此才給我們留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生息,發(fā)展的清晰脈絡,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著古人的心血和智慧的歷史典籍。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史記》共130篇,52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jīng)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史記》包羅廣泛,體大思精,被列為"二十四史的開篇之作。我在假期學習之余,通覽了《史記》收獲不少,讀了它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從夏開始到漢朝,歷史事件人物都歷歷在目。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漢武帝…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皇宮的真奇異寶,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銷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場面;有的看著令人心曠神怡《史記》,有的看著令人神情緊張,有的看著令人無可奈何。
作為一部歷史著作,由于它能夠比較全面、客觀的反映歷史面貌,人們一直譽之為"實錄",稱贊作者"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史記》的可貴之處還在于作者在歷史的寫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達了他對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和強烈的愛憎,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一系列歷史人物,使之成為科學歷史著作和優(yōu)美傳記文學的巧妙結(jié)合,魯迅所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恰當?shù)刂赋觥妒酚洝愤@一特點。描寫緊張斗爭的場面,讓人物在具體矛盾斗爭的沖突中,各自表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和弱點,這是司馬遷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在《項羽本紀》中,作者連續(xù)寫了項羽殺宋義救趙、鴻門宴、垓下之戰(zhàn)等一系列緊張斗爭的場面,使項羽的形象更加豐滿。特別是垓下之戰(zhàn),寫項羽在漢軍數(shù)重包圍之中,慷慨別姬,潰圍、斬將、刈旗、□目叱漢將、以頭贈故人,雖然形勢危殆,仍然那樣豪邁而從容。這些激烈場面的描寫,成功地展現(xiàn)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壯形象,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灌夫使酒罵座和東朝廷辯的描寫,也是運用緊張場面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很好的例子。其中項羽是我最愛的之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zhí)I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上面這個小故事說明的好學和目光的遠大,雖然是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zhàn),叱咤風云,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我覺的《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tǒng)一。它猶如一幅逼真?zhèn)魃竦挠⑿坌は癞嫞术r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jié)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前后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他因為李陵辯解被劉徹定為死罪,但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羽毛",但他想到了父親的遺命,想到了畢生的使命還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么只剩最后一條路--接受宮刑。這可是奇恥大辱,過去說,"刑不上大夫",更何況是宮刑呢!但為了事業(yè),司馬遷忍辱偷生。出獄以后,劉徹還封他為"中書令",名義上比"太史令"職務要高,可卻是宦官擔任的啊!為了完成《史記》的創(chuàng)作,司馬遷把這一切都忍受了下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史記》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了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一些歷史事件發(fā)生背景、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歷史影響。司馬遷的博學、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中國人引以自豪,在中華民族復興的今天古為今用以史為鑒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史記讀后感1500字2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并非浪得虛名,成大事者應懂得的道理。其文辭讀來朗朗上口,另外還講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事跡及其人格魅力。接下來,我就我個人說一下從《史記》中明白的道理。縱觀其所描寫的兩千年歷史,無非就是成敗。
讀史使人明智,我就想從中讀出成敗的規(guī)律,懂得一些興亡治亂的道理,不僅僅用于工作學習,還用于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得自己取得最后的成功,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在生命中無非就是在處理自身和外界的關系。想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首先要不斷的完善自己,其次是處理好與外界的關系。這兩者都是很大的學問,并非常人所能把握的,而能把握好的人一般都成功了。
首先來說一下如何完善自己。第一,要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與人為善,待人親切熱情。待人親切,別人才會擁護你。漢景帝時,發(fā)生了七王之亂,叛賊雖然來勢兇猛,但最終被景帝打敗,因為景帝自身很有德,禮賢下士,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yè)。不過吳王也很有德,但那時反叛之前的事,他沒有看清當時的形勢,皇帝是一個明君,你還要反叛,使人民陷入戰(zhàn)亂困苦,這就證明你失去了“德”。看看那些被世人稱頌的王侯將相,在道德方面都是絕對優(yōu)秀的。第二,要有自己真正拿得出來的本領,要么文能安邦,要么武能定國。有了才能,才能有威信,才有了成就功業(yè)的基礎。具體應怎樣完善自己呢?如下:
1.不要隨意高談闊論,顯露自己。這當然與古人喜歡修身養(yǎng)性有關,不過當今社會低調(diào)一點也不是什么壞事。低調(diào)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wěn)健。當然低調(diào)的條件是你能高調(diào)的起來,那這就需要你加強自己的能力了。有幾個帝王會唧唧歪歪的夸耀自己,其威王自然存在。
2.要經(jīng)常發(fā)問,好問者近乎智。孔老夫子都好問,更況我們。當遇到不懂的就發(fā)問,這樣你懂得的就會越來越多。
3.還要善于傾聽,大事學會傾聽,你可以減少決策錯誤,小事會傾聽能增加你的見識。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才能,他都不能一人解決任何問題。所以皇帝這樣高的統(tǒng)治者遇到什么事還要和群臣商議。
4.不要隨意的顯露自己的.情緒,更不要在別人面前顯示什么不滿。有多少王侯將相就是因為不能控制住自己而遭殃。
5.心胸要寬廣,凡事不要斤斤計較。齊桓公不計管仲的一箭之仇,才有了齊國的強盛。
6.要具備觀察或洞察事物的能力,事情剛發(fā)生,便能看出其發(fā)展和結(jié)局。秦國攻打鄭國時,剛發(fā)兵蹇叔就說了秦國一定會敗,果不其然。當然這需要我們有很多人生經(jīng)驗,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地。我們就應多看些書,多出去走走。
7.做事要有決斷能力,不要畏畏縮縮,以免失去時機。有很多事固然要聽聽別人的意見,但最了解自己的無非還是自己,決斷的還是要自己。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8.要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無論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消沉。這次的失敗可以為我們下次的成功提供經(jīng)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
9.做事要有恒心,事情總會成功。楚漢之爭時,劉邦開始時實力比項羽差這么多,但他屢戰(zhàn)屢敗,最終戰(zhàn)勝了項羽。
10.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能反躬自問的叫做聰,能檢查自己的叫做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處理與外界的關系時,與人交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交友時,一定要交結(jié)那些有內(nèi)涵有素質(zhì)的人。那些成就功業(yè)的人都能做到禮賢下士,在和自己等級的人也是結(jié)交那些名士。這些人不僅會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幫助我們,會為我們出謀劃策,而且還能身體力行教會我們很多人生的道理,引導我們成就自己的夢想。在和親人處理關系時,起碼要做到孝順父母,百善孝為先。在與其他親人交往時,要做到以善為本,待人謙和有禮。
人生不如意事較多,遇到較大的挫折時,人往往會一蹶不振,這可是不行的。挫折和傷痛往往會使人更快的成熟。但是時間可以沖走一傷痛,卻不會帶走給你帶來的成熟和成長。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虞舜、姜子牙在施展自己的才能前都是被困于一地,不得施展自己的報復。
所以,只要是珍珠就會發(fā)光,很多時候都是時機不到,只要有才能,肯定有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人有很多時候都會面臨誘惑,平時也許會有游戲的誘惑。而為官有權時則要面臨金錢、美女等誘惑。這時候我們就要把持好自己。孫叔敖不收魚以自己能給自己長久的提供魚。受賄者無非是在掘自己的墳墓。拼搏今天,成就明天,為了美好的明天加油。
史記讀后感1500字3
張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劉邦身邊的得力助手,能統(tǒng)籌布局,能帶兵打戰(zhàn),可卻偏偏不愛官場利益。
《史記·留候世家》中便有記載,留候跟從皇帝去攻打代國,出奇計攻下馬邑,以及立蕭何為相國,之后留候和皇帝從容地談了很多天下大事,留候常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候,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這段話開始我還是很不理解的,那時的張良立下累累汗馬功勞,對于一般的大臣來說,他們巴不得在皇上身邊多待幾年。覺得有運氣可能還會得到皇上的青睞,升個官,發(fā)個小財,頤養(yǎng)天年什么的。可張良卻執(zhí)意擺脫官場,去過算是歸隱的生活,畢竟他還是掛著"留候"這個名號的,且他后期也與呂后有接觸。倒是像極了南朝齊梁的陶弘景,可能張良并不具有隱士思想,只是在官場累了,想過自由的生活罷了。
并不同于晉宋間的宋炳與元代的吳鎮(zhèn),即便是皇上下令征召也不去,不和官方打交道,張良只是奔波太久,想停下來休息而已。他也想過過那種可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生活吧。雖說這是后期李白的詩句,但那種意境,著實讓人向往。也是,像"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樣的日子,敢問世間有誰不想要呢?
我相信,一定有人覺得張良歸隱很傻,但我卻并不這樣覺得。當一個臣子愿意放棄榮華富貴去追求自由生活時,無非就那么幾個原因。也許是想休息了,就像是古人喝烈酒喝醉醒后都會習慣性品茗一樣。在大醉后來一杯清甜回甘的白茶,清去殘余的酒香,留下的縈繞唇齒的茶香不也是一種享受?另外,《史記》中有記載:"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說明張良已經(jīng)沒有帶兵的能力了,也只能出謀劃策。且"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余。"說明張良早有歸隱之心,但這時天下尚未平定,所以留候堅持著服侍高祖。但劉邦已平定天下,張良遂了自己的心愿,有何不可?
再者,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便要全身而退。人們說:"伴君如伴虎",功成卻不身退,便是要與虎謀皮,但這卻并不可能,張良也是看出這一點了吧。想想歷史上,來不及功成身退而落了兔死狗烹結(jié)局的可不少。伍子胥、岳飛、于謙,哪一個不是盡心地服侍君王,哪一個沒有為國貢獻?可最后呢?卻被那位高高在上的王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而與張良同期的韓信,為高祖收復燕、代、齊、趙,最后卻被誅三族;越王時期的文種為越王出謀劃策,收復吳國,最后卻被越王逼迫舉劍自殺。這一樁樁,一件件,可不可笑?范蠡說的沒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來,沒有君王會愿意留立下大功的臣子,最后也只會是兔死狗烹,所以,如范蠡與張良這樣,選擇歸隱才是明智。
而且,對比起明代陳繼儒,張良的選擇可謂是著大眾之眼光,隨心自在。陳繼儒明是歸隱之人,卻愛和官家打交道,因此被世人詬病"翩然一只云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實在是可憐。而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他們時機來臨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這樣有何意義?歸隱反而成了他們?yōu)榱耸送径龅木W(wǎng),難道這樣就正確嗎?如果是,那張良的安然歸隱又有何不可?
我覺得,用"不伐己功,不矜其能"來形容張良再好不過,這"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要的便是一份淡然;而張良歸隱求的也是這份淡然,相對比來看,這歸隱與品茗又差不多,這品茗之人品的不也是一份淡然嗎?像蒙頂甘露的齒頰留香,祁紅的"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武夷巖茶的馥郁豐富。這都是歸隱感受,也似人間百態(tài)。
想想,一個人歸隱自有道理,是累了要休息也好,是為仕途鋪墊也罷,抑或是為躲避君王的絕情。總是因為有一絲厭倦燈紅酒綠,渴望清閑雅致,才會選擇歸隱,或許只有那遠離塵世煩擾的青山綠水之間才能安放自己的靈魂。所以對于張良的歸隱,我欣賞。
史記讀后感1500字4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于公元前10x年至公元前9x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并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愿。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yè)—太史令,重現(xiàn)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jīng)籍志》說:“談乃據(jù)《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xù)編訂《春秋》以后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yè)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并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tǒng),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zhì),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jù)《后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于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并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于“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fā)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此書記事始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fā)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jīng)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nèi)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史記讀后感1500字5
高祖本紀講了高祖劉邦的一生經(jīng)歷,即是寫劉邦如何戰(zhàn)勝項羽,最后建立漢國的過程。讓人真切的感受到歷史的豪邁,悲壯與些許心酸。
本篇著重寫了劉邦的成功,而對于他的一些缺點陋習,比如奸詐,損人利己,虛偽等人品方面則有些忽略,不過終歸來說,劉邦是成功的,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雖然一生正氣,勇猛無比,但卻也只能是一個失敗者。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冰冷,不得不讓人感慨。
看了《高祖本紀當這種結(jié)果也是必然的。劉邦雖然人品不好,出身低微,胸無大志,無雄才偉略,但他卻領著一幫豪杰推翻暴秦,打敗英雄蓋世的項羽,建立漢國。首先,司馬遷認為他能當上皇帝是上天授予的。劉邦母親懷他時就有蛟龍附身,劉邦長相一副龍的容貌,面相貴不可言,被稱為赤帝的兒子,所到之處,天空都有象征天子的一團云氣,這么來說,劉邦自生下來命中注定就是天子,他就會建立漢國。這一點來說,帶有一些神話色彩。當然,劉邦德勝并不只是由于他是君權神授,他還有過人的用人才能,這一點是項羽遠遠不能及的。劉邦能夠識才,如《史記》上有:“呂后問:‘陛下百歲后,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劉邦知道每個人的長處與短處,有才能的人都不會被他遺漏,取其長避其短,使得人才得以盡其所用。而且劉邦用人十分果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用自己的的情感感人,很得人心,給他要用的人信心與盼頭,讓他們?nèi)娜Φ臑樗ЯΓ{(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所以他手下有韓信,張良,樊噲等為他盡心盡力。正如他說的:‘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肖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不善于將兵,而善將將,再讓他手下的人才竭盡全力地發(fā)揮他們的才智作用的時候,又要保持對他們的絕對領導權,加強他對人才的控制,這一點我認為即使是在今天,對當領導者的來說也是值得借鑒的。還有劉邦的能力十分強,能屈能伸,反應能力十分快。即使是在危機時刻,不管是在危機叢叢的鴻門宴,還是在被項羽圍困時,還是與項羽對決時被弓箭射中。他都有急智。他總是在最危急的時候急中生智,抓住哪怕一點點的希望,成功逃脫。相對于劉邦來說,項羽就有些反應遲鈍,死腦筋。在被逼到烏江時,他本可過烏江,以求之后重振旗鼓,東山再起。可是卻一下在失去理智,自刎于烏江邊上,只留得后人唏噓不已。劉邦能成功,還有個重要的因素時他會安撫人民,可謂得人心者的天下,在歸降了的地區(qū),劉邦對安撫人民,鼓勵耕種,鎮(zhèn)國家,撫人民,給糧餉,不絕糧道,正如他說的“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人們普遍都認為劉邦是個品德高尚忠厚老實的人,認為他值得信賴,因此都紛紛依附他擁立他為王。而項羽呢,雖勇猛無比,卻又奸猾傷人,項羽曾攻下襄城,那里的軍民沒有一個活下來的,全被活埋了,凡是他所經(jīng)之處,都會遭到毀滅,他這樣的糟蹋人民,可想人民怎么會擁護他,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其實比劉邦更有才的人很多,比如張良,韓信等,但劉邦趨合理的利用他們并把它們的才能發(fā)揮出來,劉邦本不是曠世奇才,但他善于用才,善于撫民,最終取得成功。
本篇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將劉邦和項羽做了強烈而且鮮明的對比,由此更加突出了劉邦的勝利。劉邦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胸懷大略,虛懷若谷,求賢似渴,善于知人用人;而項羽者過于稚嫩,氣量小,嫉賢妒能,造的后來眾親背離,凄涼的自刎烏江。比如說寫到項羽劉邦分別率兵去關中擊秦時,項羽之描述了他在軍事上的勝利,而劉邦則不僅有軍事上的勝利,還寫到他撫慰軍民等安民措施。司馬遷還將項羽和劉邦用人方面進行了對比,項羽剛愎自用,有范增卻沒有好好利用,做事魯莽,不經(jīng)思考,正如劉邦這句膾炙人口的話語所說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司馬遷正是經(jīng)過這樣的層層對比,不對遞進,進而拉下了劉邦勝,項羽敗得帷幕。其實,很佩服劉邦。
本片高祖本紀語言精練,樸實無華,給我們讀者展示了劉邦與項羽爭霸的精彩以及歷史的殘酷與真實,劉邦與項羽兩位人物形象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劉邦得勝與項羽的輸給后人許多啟示。
;南渡記讀后感
是的,那些都已成為了歷史,只有在白紙黑字的歷史書上能看到。但《南渡記》為我們記述了當初抗戰(zhàn)時期的艱難,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宗璞之所以要寫《南渡記》,恐怕就是為了在國人的心中留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不可忘記,歷史的教訓更不可忘記!南渡記讀后感 我素來都不怎么喜歡看抗戰(zhàn)時期的電影和...
姜小牙上學記讀后感
姜小牙上學記讀后感1 一收到作者花貓的《姜小牙上學記》之《我的變形記》,我立刻被主人公姜小牙活潑開朗的性格所吸引,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了,由剛開始對他亂花錢的擔憂,到后來對他勤儉節(jié)約、募集捐款的點贊。 這是一套適合0-6歲兒童閱讀的注音、全彩、美繪讀本,是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是以日記體的形式呈現(xiàn)...
魯濱遜漂流記2000字讀后感
在西方,有一部小說,18世紀歐洲最杰出的思想家盧梭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應該讀讀他,它就是《魯濱遜漂流記》。本文是我整理的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2000字,僅供參考。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2000字篇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們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有了書,我們就能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豐富文化知識,一...
變形記讀后感
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冃斡涀x后感精選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變形記讀后感精選范文篇1 小說發(fā)表的后的一百零二年,利用春節(jié)值班時間,我細細品讀了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chuàng)作的《變形記》。 《變形記》為中篇小說,約三萬余字。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任公司外勤,常年在...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作文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作文 放下書本,眼前仍能出現(xiàn)了金戈鐵馬,號角齊響的場景,這是三國演義帶給我獨特的感受。下面我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作文,歡迎閱讀借鑒!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作文一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東西泛著光芒,猶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細小卻珍貴,吸引著無數(shù)人灼熱而堅定的...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800字6篇
★關于魯濱遜漂流記讀書心得感悟★ ★ 魯濱遜漂流記讀書筆記600字精選★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1 早就聽說“英國小說之父”笛福所寫的《魯濱遜漂流記》舉世聞名。上次,我去書店一買回這本書,就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很快就被主人公智慧、勇敢的卓越品質(zhì)感動了。 書中記載了1659年9月30日,年輕的魯濱遜在航海中...
西廂記5000字讀后感
西廂記5000字讀后感 2個回答 #熱議# 【幫幫團】大學生專場,可獲百度實習機會!pppp2388 2012-03-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納率:0% 幫助的人:6.8萬 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關注 展開全部 提起元稹的《鶯鶯傳》可能許多朋友并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廂記》,一提到紅娘,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的。其實...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精選10篇600字
湯姆索亞歷險記500字讀后感6年級(6篇)《湯姆·索亞歷險記》小說描寫的是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們?yōu)榱藬[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環(huán)境,作出了種種冒險經(jīng)歷。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湯姆索亞歷險記500字讀后感6年級,希望大家喜歡!湯姆索亞歷險記500字讀后感6年級篇1童年是什么?
水滸傳讀后感1500字
水滸傳讀后感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
《陪孩子走過小學6年》讀后感1500字
《陪孩子走過小學6年》讀后感1500字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了,現(xiàn)在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對他的教育,作為媽媽我有些迷茫,不知道該怎樣去正確引導孩子。讀了《陪孩子走過小學6年》這本書后,發(fā)覺兒子有好多情況和書中的一樣,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兒子的幾個問題我按書中的方式小試了一下,...
相關評說:
宜川縣滾子: ______[答案] 《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 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jié)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jié)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xiāng)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jīng)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
宜川縣滾子: ______ 你好!按照你的要求400字左右,希望采納!《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一生心血創(chuàng)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故事》中所選的故事都是《史記》中的精華,它按照...
宜川縣滾子: ______[答案] 《史記故事》讀后感在去年暑假里,我看了許多書,其中我最喜歡《史記故事》.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史記》的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我覺得司馬遷非常了不起,他告訴我們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比如“臥薪嘗膽”、“鴻門...
宜川縣滾子: ______ 一、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
宜川縣滾子: ______[答案]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
宜川縣滾子: ______ 作者呢?翻看《史記》,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
宜川縣滾子: ______ 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jīng)常倒霉,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史記》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
宜川縣滾子: ______ 淺讀《史記》有感 在浩瀚如煙的中華古典名著中,歷史著作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歷史記錄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fā)展史,正因為如此才給我們留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生息,發(fā)展的清晰脈絡,也留下...
宜川縣滾子: ______ 一、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