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虞世南的資料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執(zhí)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后,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

    李世民滅竇建德后,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jiān)”。

    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擴展資料: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

    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1]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執(zhí)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后,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后,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jiān)”。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2],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3]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秘監(jiān)集》 四卷。
    本名
    虞世南
    別名
    虞文懿、虞永興、虞秘監(jiān)

    伯施
    所處時代
    南北朝→隋朝→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人物關系
    虞寄
    繼父
    快速
    導航
    主要影響歷史評價軼事典故人際關系后世紀念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篤志勤學
    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咨議;父親虞荔,于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5]
    虞世南像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zhèn)鳎纱嗣暩蟆6]
    遵守禮法
    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親虞荔去世[7],當時虞世南還年幼,因悲哀過度瘦損得幾乎承受不住喪服。陳文帝知道虞荔的兩個兒子博學,常從宮中派使者到他們家里去扶助衛(wèi)護他們。
    到了守喪期滿除服,虞世南被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他的叔父虞寄被晉安太守陳寶應捕獲,遠在閩、越一帶,虞世南雖然已除去喪服,卻還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陳寶應戰(zhàn)敗,虞寄得以生還,才令虞世南脫去布衣食肉。[8]
    二虞入京
    陳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陽王友。開皇九年(589年),陳朝滅亡后,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師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當時的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云。當時隋煬帝楊廣還是晉王,聽到他們的名聲,楊廣與秦王楊俊征召的文書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借口,堅決推辭,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9]
    大業(yè)元年(605年),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與虞綽、庾自直共撰《長洲玉鏡》[10]。同年,因母親去世而守喪。[11]當時虞世基在當朝非常顯貴,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jié)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12]
    江都之變后,虞世南隨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敗被斬[13],虞世南又被竇建德抓獲,竇建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14][15]
    剛烈敢諫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并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16][17]
    劉松年《十八學士圖》
    武德五年(622年),與裴矩撰《兇吉書儀》[18]。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19][20]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辭官,太宗下詔不允,升他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堅決推辭不受,被授為秘書少監(jiān)。[21]
    貞觀五年(631年),參與編撰《群書政要》。[22]
    貞觀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進呈《圣德論》一文,太宗賜手書詔令給虞世南稱:“你的評價太高了。朕怎么敢與上古帝王相比,只是與近代相比略強些。然而你只是剛剛看見開頭,未知其終結。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終,那么你的高論可傳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會成為后世的笑柄!”[23]
    貞觀七年(633年),虞世基轉任秘書監(jiān),賜爵永興縣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jīng)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太宗曾對侍臣說:“朕借閑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嘗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么不能治理。”[24]
    貞觀八年(634年),虞世南進封永興縣公。[25]同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xiàn),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借機勸諫太宗遵循道德義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滿、不因太平已久而驕傲松懈,始終如一。太宗聽后斂容反省,認為此言對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國進獻獅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賦。[26][27]
    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駕崩,虞世南一再勸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斂。[28]他還嚴正勸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獵而疏于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29]
    深受追思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請求辭官歸居,太宗優(yōu)詔允許,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31]
    虞世南題跋像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32](7月11日),虞世南在長安逝世,享年八十一歲。[31][33]太宗聞訊后為他在別第舉哀,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2][34]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圖于凌煙閣,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35]。[3]
    大歷十四年(779年)六月一日,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虞世南等十一人被定為第二等。[3]
    建中元年(780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為功臣上等。[3]
    主要影響
    文學
    虞世南文章婉縟,與徐陵相似。曾勸太宗毋為宮體詩,而其詩除《詠蟬》等少量有興寄、邊塞詩較剛健外,其余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辭典麗,內(nèi)容則比較空泛。[37]
    虞世南頭像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以及《出塞》(一說為虞世基所撰)等。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38]
    被遺忘的三個詩人:大唐開國第一詩,是誰寫出來的?
    最愛歷史
    贊62
    閱讀1.2萬
    書法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tǒng),外柔內(nèi)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唐人李嗣真《書后品》列其書為“上下品”,評價道:“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guī),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
    孔子廟堂碑
    《述書賦》云:“永興(虞世南)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認為他晚年的正書與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歐、虞相論,稱:“虞則內(nèi)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yōu)”。宋人黃庭堅有詩贊其代表作《孔子廟堂碑》:“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39]
    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經(jīng)保存不多,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
    思想
    虞世南從儒學為規(guī),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進談論,共觀經(jīng)史,每論及歷代為政得失,必有規(guī)綱,多有補益。強調學習經(jīng)史,認為自古圣賢。“勸乎學而立其名”,若不學,則“沒世而無聞”。崇尚孔子“節(jié)用而愛人”的思想主張薄葬。認為古時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榮其親,然而高墳原垅,珍寶奇物,實所為累。圣人深思遠慮,安于薄葬,是為長久之計。虞世南為一代儒臣;對擴大儒學影響起一定作用。[40]
    藏書
    虞世南秘書監(jiān)任職時,充分利用國家藏書,主編《北堂書鈔》160卷。北堂是秘書省的后堂,故名。全書分19部,下分852類,19部內(nèi)容極為廣泛,包括帝王、后紀、禮儀、衣冠、儀飾、服飾等部,其中匯集了大量的儒學資料,起著傳授知識,臨文備查的作用,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又奉敕參撰《群書治要》50卷,輯錄經(jīng)史譜子有關治國興衰政跡之文,始上古,終晉代,凡采經(jīng)書12種,10卷;史書8種,20卷;子書,四書7種,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譚,仲長統(tǒng)等人政論,亦賴此書得其梗概。個人收藏書畫作品甚多,亦有圖籍存于家。收藏品鈐有“世南”等印章[41]。
    虞世南書法
    著有《兔園集》10卷,另有詩文集10卷行于世。原有詩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42]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詩》編其詩1卷[43],《全唐文》收錄有其詩文及奏疏[39]。民國張壽鏞輯成 《虞秘監(jiān)集》4卷,收入 《四明叢書》。
    歷史評價
    封德彝:世基(虞世基)被誅,世南匍匐而請代;善心(許善心)之死,敬宗(許敬宗)舞蹈以求生。[45]
    虞世南半身像
    李世民:①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30]②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③虞世南于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30]④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在忠益。[30]⑤虞世南學綜古今,行篤終始,至孝忠直,事多宏益。[46]⑥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47]
    褚亮:篤行揚聲,雕文絕世。網(wǎng)羅百世,并包六藝。[48]
    裴行儉: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余與虞世南耳。[49]
    李嗣真:虞世南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綺嬌春,鹓鴻戲沼,故當子云之上。
    吳兢:太宗皇帝好悅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咸以切諫,引居要職。[50]
    白居易:國朝以來,有劉德威、張文瓘、唐臨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為秘書監(jiān),設官之重,得賢之盛,人到于今稱之。[51]
    張懷瓘:伯施隸行草入妙。[52]
    賈耽:書之中虞書巧,體法自然歸大道。不同懷素只攻顛,豈類張芝惟創(chuàng)草。形勢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颼飔,闊白如波長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難尋奧。須知孔子廟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寶。[53]
    裴敬:以學行、文翰俱稱者,虞秘監(jiān)。
    劉昫:①虞永興之從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陽翟之依薛舉,蓋大渴不能擇泉而飲,大暑不能擇廕而息耳,非不識其飲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燭天下,群賢霧集,人之所奉,方得躍鱗天池,擅價春山,為一代之至寶,則所托之勢異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于隋、唐之際;褚河南父子,箴規(guī)獻替,洋溢于貞觀、永徽之間。所謂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30]②猗與文皇,蕩滌蒼昊。十八文星,連輝炳耀。虞、褚之筆,動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彌新。[30]
    宋祁:文本才猷,世南鯁諤,百藥之持論,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辭章,皆治世華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蓋天下未嘗無賢,以不用亡;不必多賢,以見用興。[4]
    岑宗日:世南潛心羲之,蓋若顏子之亞圣。[54]
    司馬光:世南外和柔而內(nèi)忠直,上嘗稱世南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55]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余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shù)。[56]
    虞世南
    米芾:虞世南如學休糧道士,神意雖清,而精氣疲困。[57]
    洪邁:夫太宗之夢世南,蓋君臣相與之誠所致。[58]
    高棅:虞監(jiān)師資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縟已著;琨玙之美,綺藻并豐。雖隋皇忌人之主,貞觀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愛,身存亂國,準倫之譽,竟列名臣,駢美二陸,不信知言矣乎?其詩在隋則洗濯浮夸,興寄巳遠;在唐則藻思縈紆,不乏雅道。殆所謂圓融整麗,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興者也。至如“橫空一鳥度,照水百花燃”、“竹開霜后翠,梅動雪前香”,天然秀穎,不煩痕削。又《長春宮應令》云“民瘼諒斯求”,《江都應詔》云“順動悅來蘇”,其視宮體之規(guī),同歸雅正。石渠、東觀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揚休下后世哉![59]
    豐坊:昔人傳筆訣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后。”論書勢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自鐘、王以來,知此秘者……唐則歐陽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純陀、薛嗣通、孫過庭、鐘紹京、賈膺福、李泰和、賀季真、李太白、張伯高、杜子美、顏清臣、柳誠懸、錢藏真、張從申……雖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師法,非孟浪者。[60]
    許學夷:武德、貞觀間,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諸公五言,聲盡入律,語多綺靡,即梁、陳舊習也……按《唐書》:“世南文章婉縟,慕徐陵。太宗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門:‘圣作誠工,然體非雅正,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也奉詔。’帝曰:‘朕試卿耳。’后帝為詩一篇,述古興亡,既而嘆曰:‘鐘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靈座焚之。”今觀世南詩,猶不免綺靡之習,何也?蓋世南雖知宮體妖艷之語為非正,而綺靡之弊則沿陳、隋舊習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謂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從軍》、《飲馬》、《結客》及魏徵《出關》等篇,聲氣稍雄,與王褒、薛道衡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61]
    褚人獲:學士虞世南文學邁世。[62]
    曹樹德:右軍工書窮神化,嫡派相承虞永興。內(nèi)含剛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群。把玩再三不忍釋,置之座隅忘朝昏。如與有道相接對,頓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監(jiān)擅眾長,有如君子善藏器。但論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蘭亭繭紙空復空,即此已可追其蹤。晚近俗書體尤弱,嫵媚祇成俳優(yōu)風。臨摹雖工神氣失,枯枝斷梗將無同。書法與世相流轉,識者觀此憂忡忡。[63]
    軼事典故
    以身請代
    江都之變時,宇文化及反叛殺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內(nèi)史侍郎,也將被殺,虞世南抱持著虞世基痛號悲泣,請求讓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65],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損異常,形銷骨立,時人因而都稱贊他。[66]當時,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也被宇文化及殺害,封德彝時為內(nèi)史舍人,完全看到了當時的情況,后來對人說:“虞世基被誅殺,虞世南伏地而行請求替兄受死,許善心被處死,許敬宗手舞足蹈用來求生。”時人以此為話柄。[67]
    虞世南全身像
    君臣相夢
    虞世南逝世幾年后,唐太宗曾在夜里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第二天,太宗下令說:“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樸完備,文章是辭賦的宗師,早晚盡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轉眼過了幾年。昨因夜夢,忽見其人,并且進諫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嘆,應當供給冥錢,申明朕的思舊之情,可在他家設五百僧齋,并為他造天尊像一座。”[68]
    博聞強記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寫《列女傳》用來裝屏風,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默記刻寫它沒有錯一個字。[69]
    虞世南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個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著。太宗說:“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書。”太宗聽聞虞世南去世后,悲傷哭泣說:“宮里藏書和著書之處,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70]
    伯牙子期
    唐太宗曾作宮體詩,讓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說:“圣作固然工整,但內(nèi)容卻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歡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趨之若鶩甚至過猶不及,臣怕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天下的人都會追隨效仿。因此不敢聽從您的命令。”太宗說:“朕不過是在試探你罷了!”又賜他五十匹布帛。[71]
    虞世南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為他做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接著感嘆說:“鐘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這篇詩,將拿給誰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詩到虞世南的靈帳邊讀完后焚燒,希望他的神靈能感知。[72]
    身兼五絕
    李世民曾稱贊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絕:
    忠讜(忠誠正直)
    友悌(能與兄弟相友愛)
    博文(通曉古代文獻)
    詞藻(詩賦)
    書翰(作書)[73]
    人際關系
    父祖
    祖父:虞檢,南梁始興王咨議。[5]
    生父:虞荔,官至太子中庶子、大著作兼東揚、揚二州大中正。卒贈侍中,謚號“德”。[5]
    繼父:虞寄,虞世南叔父,因無子,便收養(yǎng)虞世南為子。官至中書侍郎。[5]
    兄弟姐妹
    虞世基,隋煬帝時官至內(nèi)史侍郎、金紫光祿大夫。[5]
    虞氏,嫁陸某。一子為初唐書法家陸柬之;另有一子,為“草圣”張旭的外祖父。
    子女
    虞昶,官至工部侍郎。[74]
    虞秀姚,嫁朝議郎行右衛(wèi)府長史蕭鑒(后梁世宗蕭巋之孫)。[75]
    后世紀念
    虞世南去世后,其在慈溪鳴鶴鎮(zhèn)的故宅被改建定水寺,寺內(nèi)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便遷居長安。據(jù)《慈溪縣志》記載:虞世南故宅位于鳴鶴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國公袁韶墓約350米,東臨里杜湖,西依青龍山,北鄰白虎山,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
    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30]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4]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糾錯
    參考資料
    [1]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內(nèi)史侍郎世基弟也。
    [2] 《謚法考》曰: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溫柔圣善曰懿。
    [3] 《唐會要·卷四十五·功臣》.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4-11-26]
    百科星圖發(fā)現(xiàn)萬物之間的聯(lián)系
    唐朝十八大學士
    全部
    杜如晦
    房玄齡
    于志寧
    蘇世長
    薛收
    褚亮
    陸德明
    姚思廉
    孔穎達
    李玄道
    李守素
    虞世南
    蔡允恭
    顏相時
    許敬宗
    查看
    更多
    最愛歷史
    知名原創(chuàng)歷史作者
    被遺忘的三個詩人:大唐開國第一詩,是誰寫出來的?
    王績死后六年,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王績的哥哥王通的孫子王勃出生。日后,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杰”,他們與陳子昂共同點亮初唐詩壇光輝璀璨的星空。
    閱讀1.2萬
    hot
    游武當仙山,享福壽康寧
    new
    百科校園開學季,等你來參加!
    權威
    百度百科8月十大熱詞發(fā)布!
    詞條貢獻統(tǒng)計
    本詞條由網(wǎng)友阿冷陽創(chuàng)建,小麒涵、百大灣區(qū)、微微媽咪f、w_ou等參與編輯。 查看全部
    詞條有幫助,感謝貢獻者
    意見反饋權威合作百科協(xié)議
    內(nèi)容均由網(wǎng)友貢獻,編輯、創(chuàng)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 詳情

      唐朝書家——虞世南

      虞世南:南朝陳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終年81歲。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字伯施。他在陳、隋二代都做過官,入唐時已上年紀,唐太宗讓他當了“參軍”。貞觀七年封為永興縣子,又一年進封為縣公,故后人也稱虞永興。虞世南幼年學書于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虞世南為人沉靜寡欲,志性剛烈,議論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書法,筆勢圓融遒勁,外柔而內(nèi)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書法,得到智永的傳授,繼承了二王的傳統(tǒng),收到很好的效果,稱得起接魏晉之緒,啟盛唐之作,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號稱初唐四大書家。他的楷書筆圓體方,外柔內(nèi)剛,無雕飾氣。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相傳有一次,唐太宗把虞世南召來說:「朕近日來,已命人將大明宮的巨幅屏風裝飾一新。你才思敏捷,書法精妙,快把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傳用工楷寫在屏風之上。」唐太宗邊說著便拿出稿本,把這些烈女的主要事跡一一介紹給虞世南聽。虞世南聽完圣意,來到大明宮,憑著自己驚人的記憶力,一邊揮毫,一邊構思,在屏具上寫了起來。為了保持臉部與屏面平行,虞世南忽而墊凳而上,忽而又棄凳蹲下,筆法純熟,姿態(tài)穩(wěn)健。只花了一晝夜的功夫便完成了任務。虞世南寫畢屏風,猶無倦意,細心校閱一過,竟一字不誤,一筆未改!

      他的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可與《蘭亭序》比美。

      1、《孔子廟堂碑》:楷書,為歷代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

      唐高祖李淵武德和九年(公元626年)十二月立碑。記唐高祖立孔德倫為褒圣侯并新修孔廟事。

      2、《汝南公主墓志銘槁》:行書,溫潤圓秀,筆意近似宋代米芾,所以也有說是米芾的臨本。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書。

    虞世南詩集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沉靜寡欲,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jiān)。卒謚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手詔魏王泰曰:“世南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中無復人矣。”其書法剛柔并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楮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三十六)。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1]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1]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執(zhí)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后,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后,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jiān)”。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2],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3]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秘監(jiān)集》 四卷。
    本名
    虞世南
    別名
    虞文懿、虞永興、虞秘監(jiān)

    伯施
    所處時代
    南北朝→隋朝→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人物關系
    虞寄
    繼父
    快速
    導航
    主要影響歷史評價軼事典故人際關系后世紀念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篤志勤學
    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咨議;父親虞荔,于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5]
    虞世南像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zhèn)鳎纱嗣暩蟆6]
    遵守禮法
    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親虞荔去世[7],當時虞世南還年幼,因悲哀過度瘦損得幾乎承受不住喪服。陳文帝知道虞荔的兩個兒子博學,常從宮中派使者到他們家里去扶助衛(wèi)護他們。
    到了守喪期滿除服,虞世南被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他的叔父虞寄被晉安太守陳寶應捕獲,遠在閩、越一帶,虞世南雖然已除去喪服,卻還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陳寶應戰(zhàn)敗,虞寄得以生還,才令虞世南脫去布衣食肉。[8]
    二虞入京
    陳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陽王友。開皇九年(589年),陳朝滅亡后,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師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當時的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云。當時隋煬帝楊廣還是晉王,聽到他們的名聲,楊廣與秦王楊俊征召的文書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借口,堅決推辭,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9]
    大業(yè)元年(605年),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與虞綽、庾自直共撰《長洲玉鏡》[10]。同年,因母親去世而守喪。[11]當時虞世基在當朝非常顯貴,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jié)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12]
    江都之變后,虞世南隨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敗被斬[13],虞世南又被竇建德抓獲,竇建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14][15]
    剛烈敢諫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并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16][17]
    劉松年《十八學士圖》
    武德五年(622年),與裴矩撰《兇吉書儀》[18]。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19][20]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辭官,太宗下詔不允,升他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堅決推辭不受,被授為秘書少監(jiān)。[21]
    貞觀五年(631年),參與編撰《群書政要》。[22]
    貞觀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進呈《圣德論》一文,太宗賜手書詔令給虞世南稱:“你的評價太高了。朕怎么敢與上古帝王相比,只是與近代相比略強些。然而你只是剛剛看見開頭,未知其終結。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終,那么你的高論可傳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會成為后世的笑柄!”[23]
    貞觀七年(633年),虞世基轉任秘書監(jiān),賜爵永興縣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jīng)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太宗曾對侍臣說:“朕借閑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嘗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么不能治理。”[24]
    貞觀八年(634年),虞世南進封永興縣公。[25]同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xiàn),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借機勸諫太宗遵循道德義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滿、不因太平已久而驕傲松懈,始終如一。太宗聽后斂容反省,認為此言對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國進獻獅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賦。[26][27]
    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駕崩,虞世南一再勸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斂。[28]他還嚴正勸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獵而疏于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29]
    深受追思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請求辭官歸居,太宗優(yōu)詔允許,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31]
    虞世南題跋像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32](7月11日),虞世南在長安逝世,享年八十一歲。[31][33]太宗聞訊后為他在別第舉哀,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2][34]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圖于凌煙閣,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35]。[3]
    大歷十四年(779年)六月一日,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虞世南等十一人被定為第二等。[3]
    建中元年(780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為功臣上等。[3]
    主要影響
    文學
    虞世南文章婉縟,與徐陵相似。曾勸太宗毋為宮體詩,而其詩除《詠蟬》等少量有興寄、邊塞詩較剛健外,其余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辭典麗,內(nèi)容則比較空泛。[37]
    虞世南頭像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以及《出塞》(一說為虞世基所撰)等。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38]
    被遺忘的三個詩人:大唐開國第一詩,是誰寫出來的?
    最愛歷史
    贊62
    閱讀1.2萬
    書法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tǒng),外柔內(nèi)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唐人李嗣真《書后品》列其書為“上下品”,評價道:“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guī),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
    孔子廟堂碑
    《述書賦》云:“永興(虞世南)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認為他晚年的正書與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歐、虞相論,稱:“虞則內(nèi)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yōu)”。宋人黃庭堅有詩贊其代表作《孔子廟堂碑》:“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39]
    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經(jīng)保存不多,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
    思想
    虞世南從儒學為規(guī),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進談論,共觀經(jīng)史,每論及歷代為政得失,必有規(guī)綱,多有補益。強調學習經(jīng)史,認為自古圣賢。“勸乎學而立其名”,若不學,則“沒世而無聞”。崇尚孔子“節(jié)用而愛人”的思想主張薄葬。認為古時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榮其親,然而高墳原垅,珍寶奇物,實所為累。圣人深思遠慮,安于薄葬,是為長久之計。虞世南為一代儒臣;對擴大儒學影響起一定作用。[40]
    藏書
    虞世南秘書監(jiān)任職時,充分利用國家藏書,主編《北堂書鈔》160卷。北堂是秘書省的后堂,故名。全書分19部,下分852類,19部內(nèi)容極為廣泛,包括帝王、后紀、禮儀、衣冠、儀飾、服飾等部,其中匯集了大量的儒學資料,起著傳授知識,臨文備查的作用,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又奉敕參撰《群書治要》50卷,輯錄經(jīng)史譜子有關治國興衰政跡之文,始上古,終晉代,凡采經(jīng)書12種,10卷;史書8種,20卷;子書,四書7種,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譚,仲長統(tǒng)等人政論,亦賴此書得其梗概。個人收藏書畫作品甚多,亦有圖籍存于家。收藏品鈐有“世南”等印章[41]。
    虞世南書法
    著有《兔園集》10卷,另有詩文集10卷行于世。原有詩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42]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詩》編其詩1卷[43],《全唐文》收錄有其詩文及奏疏[39]。民國張壽鏞輯成 《虞秘監(jiān)集》4卷,收入 《四明叢書》。
    歷史評價
    封德彝:世基(虞世基)被誅,世南匍匐而請代;善心(許善心)之死,敬宗(許敬宗)舞蹈以求生。[45]
    虞世南半身像
    李世民:①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30]②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③虞世南于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30]④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在忠益。[30]⑤虞世南學綜古今,行篤終始,至孝忠直,事多宏益。[46]⑥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47]
    褚亮:篤行揚聲,雕文絕世。網(wǎng)羅百世,并包六藝。[48]
    裴行儉: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余與虞世南耳。[49]
    李嗣真:虞世南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綺嬌春,鹓鴻戲沼,故當子云之上。
    吳兢:太宗皇帝好悅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咸以切諫,引居要職。[50]
    白居易:國朝以來,有劉德威、張文瓘、唐臨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為秘書監(jiān),設官之重,得賢之盛,人到于今稱之。[51]
    張懷瓘:伯施隸行草入妙。[52]
    賈耽:書之中虞書巧,體法自然歸大道。不同懷素只攻顛,豈類張芝惟創(chuàng)草。形勢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颼飔,闊白如波長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難尋奧。須知孔子廟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寶。[53]
    裴敬:以學行、文翰俱稱者,虞秘監(jiān)。
    劉昫:①虞永興之從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陽翟之依薛舉,蓋大渴不能擇泉而飲,大暑不能擇廕而息耳,非不識其飲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燭天下,群賢霧集,人之所奉,方得躍鱗天池,擅價春山,為一代之至寶,則所托之勢異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于隋、唐之際;褚河南父子,箴規(guī)獻替,洋溢于貞觀、永徽之間。所謂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30]②猗與文皇,蕩滌蒼昊。十八文星,連輝炳耀。虞、褚之筆,動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彌新。[30]
    宋祁:文本才猷,世南鯁諤,百藥之持論,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辭章,皆治世華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蓋天下未嘗無賢,以不用亡;不必多賢,以見用興。[4]
    岑宗日:世南潛心羲之,蓋若顏子之亞圣。[54]
    司馬光:世南外和柔而內(nèi)忠直,上嘗稱世南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55]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余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shù)。[56]
    虞世南
    米芾:虞世南如學休糧道士,神意雖清,而精氣疲困。[57]
    洪邁:夫太宗之夢世南,蓋君臣相與之誠所致。[58]
    高棅:虞監(jiān)師資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縟已著;琨玙之美,綺藻并豐。雖隋皇忌人之主,貞觀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愛,身存亂國,準倫之譽,竟列名臣,駢美二陸,不信知言矣乎?其詩在隋則洗濯浮夸,興寄巳遠;在唐則藻思縈紆,不乏雅道。殆所謂圓融整麗,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興者也。至如“橫空一鳥度,照水百花燃”、“竹開霜后翠,梅動雪前香”,天然秀穎,不煩痕削。又《長春宮應令》云“民瘼諒斯求”,《江都應詔》云“順動悅來蘇”,其視宮體之規(guī),同歸雅正。石渠、東觀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揚休下后世哉![59]
    豐坊:昔人傳筆訣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后。”論書勢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自鐘、王以來,知此秘者……唐則歐陽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純陀、薛嗣通、孫過庭、鐘紹京、賈膺福、李泰和、賀季真、李太白、張伯高、杜子美、顏清臣、柳誠懸、錢藏真、張從申……雖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師法,非孟浪者。[60]
    許學夷:武德、貞觀間,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諸公五言,聲盡入律,語多綺靡,即梁、陳舊習也……按《唐書》:“世南文章婉縟,慕徐陵。太宗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門:‘圣作誠工,然體非雅正,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也奉詔。’帝曰:‘朕試卿耳。’后帝為詩一篇,述古興亡,既而嘆曰:‘鐘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靈座焚之。”今觀世南詩,猶不免綺靡之習,何也?蓋世南雖知宮體妖艷之語為非正,而綺靡之弊則沿陳、隋舊習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謂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從軍》、《飲馬》、《結客》及魏徵《出關》等篇,聲氣稍雄,與王褒、薛道衡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61]
    褚人獲:學士虞世南文學邁世。[62]
    曹樹德:右軍工書窮神化,嫡派相承虞永興。內(nèi)含剛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群。把玩再三不忍釋,置之座隅忘朝昏。如與有道相接對,頓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監(jiān)擅眾長,有如君子善藏器。但論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蘭亭繭紙空復空,即此已可追其蹤。晚近俗書體尤弱,嫵媚祇成俳優(yōu)風。臨摹雖工神氣失,枯枝斷梗將無同。書法與世相流轉,識者觀此憂忡忡。[63]
    軼事典故
    以身請代
    江都之變時,宇文化及反叛殺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內(nèi)史侍郎,也將被殺,虞世南抱持著虞世基痛號悲泣,請求讓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65],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損異常,形銷骨立,時人因而都稱贊他。[66]當時,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也被宇文化及殺害,封德彝時為內(nèi)史舍人,完全看到了當時的情況,后來對人說:“虞世基被誅殺,虞世南伏地而行請求替兄受死,許善心被處死,許敬宗手舞足蹈用來求生。”時人以此為話柄。[67]
    虞世南全身像
    君臣相夢
    虞世南逝世幾年后,唐太宗曾在夜里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第二天,太宗下令說:“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樸完備,文章是辭賦的宗師,早晚盡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轉眼過了幾年。昨因夜夢,忽見其人,并且進諫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嘆,應當供給冥錢,申明朕的思舊之情,可在他家設五百僧齋,并為他造天尊像一座。”[68]
    博聞強記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寫《列女傳》用來裝屏風,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默記刻寫它沒有錯一個字。[69]
    虞世南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個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著。太宗說:“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書。”太宗聽聞虞世南去世后,悲傷哭泣說:“宮里藏書和著書之處,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70]
    伯牙子期
    唐太宗曾作宮體詩,讓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說:“圣作固然工整,但內(nèi)容卻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歡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趨之若鶩甚至過猶不及,臣怕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天下的人都會追隨效仿。因此不敢聽從您的命令。”太宗說:“朕不過是在試探你罷了!”又賜他五十匹布帛。[71]
    虞世南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為他做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接著感嘆說:“鐘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這篇詩,將拿給誰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詩到虞世南的靈帳邊讀完后焚燒,希望他的神靈能感知。[72]
    身兼五絕
    李世民曾稱贊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絕:
    忠讜(忠誠正直)
    友悌(能與兄弟相友愛)
    博文(通曉古代文獻)
    詞藻(詩賦)
    書翰(作書)[73]
    人際關系
    父祖
    祖父:虞檢,南梁始興王咨議。[5]
    生父:虞荔,官至太子中庶子、大著作兼東揚、揚二州大中正。卒贈侍中,謚號“德”。[5]
    繼父:虞寄,虞世南叔父,因無子,便收養(yǎng)虞世南為子。官至中書侍郎。[5]
    兄弟姐妹
    虞世基,隋煬帝時官至內(nèi)史侍郎、金紫光祿大夫。[5]
    虞氏,嫁陸某。一子為初唐書法家陸柬之;另有一子,為“草圣”張旭的外祖父。
    子女
    虞昶,官至工部侍郎。[74]
    虞秀姚,嫁朝議郎行右衛(wèi)府長史蕭鑒(后梁世宗蕭巋之孫)。[75]
    后世紀念
    虞世南去世后,其在慈溪鳴鶴鎮(zhèn)的故宅被改建定水寺,寺內(nèi)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便遷居長安。據(jù)《慈溪縣志》記載:虞世南故宅位于鳴鶴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國公袁韶墓約350米,東臨里杜湖,西依青龍山,北鄰白虎山,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
    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30]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4]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糾錯
    參考資料
    [1]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內(nèi)史侍郎世基弟也。
    [2] 《謚法考》曰: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溫柔圣善曰懿。
    [3] 《唐會要·卷四十五·功臣》.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4-11-26]
    百科星圖發(fā)現(xiàn)萬物之間的聯(lián)系
    唐朝十八大學士
    全部
    杜如晦
    房玄齡
    于志寧
    蘇世長
    薛收
    褚亮
    陸德明
    姚思廉
    孔穎達
    李玄道
    李守素
    虞世南
    蔡允恭
    顏相時
    許敬宗
    查看
    更多
    最愛歷史
    知名原創(chuàng)歷史作者
    被遺忘的三個詩人:大唐開國第一詩,是誰寫出來的?
    王績死后六年,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王績的哥哥王通的孫子王勃出生。日后,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杰”,他們與陳子昂共同點亮初唐詩壇光輝璀璨的星空。
    閱讀1.2萬
    hot
    游武當仙山,享福壽康寧
    new
    百科校園開學季,等你來參加!
    權威
    百度百科8月十大熱詞發(fā)布!
    詞條貢獻統(tǒng)計
    本詞條由網(wǎng)友阿冷陽創(chuàng)建,小麒涵、百大灣區(qū)、微微媽咪f、w_ou等參與編輯。 查看全部
    詞條有幫助,感謝貢獻者
    意見反饋權威合作百科協(xié)議
    內(nèi)容均由網(wǎng)友貢獻,編輯、創(chuàng)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 詳情

      唐朝書家——虞世南

      虞世南:南朝陳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終年81歲。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字伯施。他在陳、隋二代都做過官,入唐時已上年紀,唐太宗讓他當了“參軍”。貞觀七年封為永興縣子,又一年進封為縣公,故后人也稱虞永興。虞世南幼年學書于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虞世南為人沉靜寡欲,志性剛烈,議論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書法,筆勢圓融遒勁,外柔而內(nèi)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書法,得到智永的傳授,繼承了二王的傳統(tǒng),收到很好的效果,稱得起接魏晉之緒,啟盛唐之作,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號稱初唐四大書家。他的楷書筆圓體方,外柔內(nèi)剛,無雕飾氣。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相傳有一次,唐太宗把虞世南召來說:「朕近日來,已命人將大明宮的巨幅屏風裝飾一新。你才思敏捷,書法精妙,快把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傳用工楷寫在屏風之上。」唐太宗邊說著便拿出稿本,把這些烈女的主要事跡一一介紹給虞世南聽。虞世南聽完圣意,來到大明宮,憑著自己驚人的記憶力,一邊揮毫,一邊構思,在屏具上寫了起來。為了保持臉部與屏面平行,虞世南忽而墊凳而上,忽而又棄凳蹲下,筆法純熟,姿態(tài)穩(wěn)健。只花了一晝夜的功夫便完成了任務。虞世南寫畢屏風,猶無倦意,細心校閱一過,竟一字不誤,一筆未改!

      他的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可與《蘭亭序》比美。

      1、《孔子廟堂碑》:楷書,為歷代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

      唐高祖李淵武德和九年(公元626年)十二月立碑。記唐高祖立孔德倫為褒圣侯并新修孔廟事。

      2、《汝南公主墓志銘槁》:行書,溫潤圓秀,筆意近似宋代米芾,所以也有說是米芾的臨本。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書。

    虞世南詩集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沉靜寡欲,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jiān)。卒謚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手詔魏王泰曰:“世南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中無復人矣。”其書法剛柔并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楮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三十六)。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1]

    虞世南精通書法
    ”這不僅顯示了虞世南高超的技藝,也體現(xiàn)了唐太宗對書法的深刻理解與欣賞。虞世南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孔子廟堂碑》,這部作品無疑是其書法藝術的瑰寶。在初唐時期,繼歐體和虞體之后,書法家褚遂良和薛稷也嶄露頭角。然而,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深深地感慨:“世南離世,無人再能與我共論書法。”這足以...

    蟬 虞世南
    謚文懿《舊唐書》卷七十二及《新唐書》卷一百零二之本傳云:“世南性沉靜寡欲,篤志勤學。……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藉甚。”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傳統(tǒng),外柔內(nèi)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書后品》列其書為上之下品...

    古代楷書四大家是不是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虞??
    古代楷書四大家: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1、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峻,結構獨異,后人稱為“歐體”。2、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在...

    世基辭章清勁過世南文言文翻譯
    時寄陷于陳寶應,世南雖服除,仍衣布飯蔬;寄還,乃釋布噉肉。至德初,除西陽王友。陳滅,與世基入隋。世基辭章清勁過世南,而贍博不及也,俱名重當時,故議者方晉二陸。煬帝為晉王,與秦王俊交辟之。大業(yè)中,累至秘書郎。煬帝雖愛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貴盛,妻妾被服擬王者,...

    虞世南代表詩集
    虞世南的代表詩集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他的《蟬》一詩,描繪了蟬在高枝上飲露發(fā)聲,聲音清越悠遠,寓意著居高聲自揚,無需借助外力。在《賦得臨池竹應制》中,他以竹的翠色映照清池,風中竹影搖曳,展現(xiàn)了堅韌的品格和不畏嚴寒的精神。《奉和詠風應魏王教》中,風的輕舞飛揚與歌聲繞梁交織,展現(xiàn)...

    蟬唐虞世南的詩句意思
    1. 關于虞世南的資料和蟬詩句的意思 關于虞世南的資料和蟬詩句的意思 1.虞世南寫的蟬古詩的意思 詩人筆下的蟬是人格化了的蟬。三、四句借蟬抒情:品格高潔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全詩譯...

    世南中學學校簡介
    世南中學是一所設施完備、師資力量雄厚的學校。學校內(nèi)安裝了校園預警系統(tǒng)、校園音響系統(tǒng)和電腦網(wǎng)絡系統(tǒng),教學設施設備達到了寧波市現(xiàn)代化辦學綱要標準。目前,學校共有14個教學班,共計561名學生,其中住宿生為272名。教師團隊由54人組成,其中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有46人,高學歷教師占比達到98.1%。一流的...

    中國古代四大書法家分別是誰?
    我國古代四大書法家分別是: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 歐陽詢的代表作品有《夢奠帖》《千字文》等。 顏真卿的代表作品是《祭侄文稿》。 柳公權的代表作品有《金剛經(jīng)刻石》。 趙孟頫的代表作品有《四體千字文》《洛神賦》。

    “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是什么意思?_百 ...
    出自——唐朝虞世南《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原文: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市)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于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

    楷書四大家那四大
    楷書四大家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1、歐陽詢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峻,結構獨異,后人稱為“歐體”。唐朝歐陽詢: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世稱“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2、顏真卿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

    相關評說:

  • 宜冒13958657785: 虞世南寫的蟬古詩的意思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 詩人筆下的蟬是人格化了的蟬.三、四句借蟬抒情:品格高潔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全詩譯文如下: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作者介紹:虞世南,字伯施,漢族,余姚(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原有詩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 宜冒13958657785: 虞世南寫的《蟬》也說明了什么道理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 《蟬》運用了先抑后仰的寫作手法 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xiàn)了一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啟示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活著 蟬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譯文 蟬低著頭飲著清澈的露水,從高大的梧桐樹上發(fā)出叫聲.它身居高處,聲音自然能夠傳的很遠,并不是借助秋風的吹送.
  • 宜冒13958657785: 虞世南有哪些作品? -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 虞世南,字伯施,唐初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隋大業(yè)初授秘書郎.入唐,太宗引為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七年(633)轉秘書監(jiān),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jiān)”或“虞水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
  • 宜冒13958657785: 虞世南和志南是一個人嗎? -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 當然抄不是.志南是個南宋和尚.志南是他的法號,因他出家做和尚,襲故叫僧志南,俗姓待考.而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2113姚(今浙江5261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4102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1653四功臣之一.
  • 宜冒13958657785: 《蟬》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答案]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因他過繼給他的叔父——南朝陳中書侍郎虞寄為后,所以字為伯施.他生性沉靜,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世基一起在吳郡顧野王門下學習十多年,終日專心學問,從不懈怠,甚至十多天不洗臉不梳頭.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
  • 宜冒13958657785: 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 -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 虞世南, 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于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等. 仕隋為秘書監(jiān),賜爵永興縣子,世稱...
  • 宜冒13958657785: 虞世南寫《蟬》心情怎樣?在什么地方寫的?虞世南簡介 -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 褚遂良,謚號文懿,配葬昭陵.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原有詩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著名書法家心情: 永興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 立身...
  • 宜冒13958657785: 虞世南除了禪以外還寫了哪一首詩 -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 虞世南(558—638年),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書法家,文學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其書法剛柔并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
  • 宜冒13958657785: 古詩<<蟬>>的作者 -
    佳木斯市理論: ______ 作者簡介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令,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 虞世南幼年學書于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
  •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久久| 最好看的2018中文2019|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小说|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七七久久综合色怡红院|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爽| 国产各种高潮合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