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志賀氏菌? 什么是志賀氏菌?它能導致哪些疾病發(fā)生?
志賀氏菌屬(Shigella Castellani)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流行于發(fā)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耐寒,能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過24小時生長,形成直徑達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
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形成無色菌落。大小為0.5~0.7×2~3μm,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shù)有菌毛。是人和靈長類動物的腸道致病菌,引起細菌性痢疾。
擴展資料:
志賀氏菌屬的防治原則
特異性預防主要采用口服減毒活菌苗,試用者有Sd株、神氏 2a變異株等。這些活菌苗雖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免疫力弱,維持時間短,又服用量大、型間無保護性交叉免疫。故大規(guī)模應用還受一定限制。治療可用磺胺類藥、氨芐青霉素、氯霉素、黃連素等。中藥黃連、黃柏、白頭翁、馬齒莧等均有療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志賀氏菌屬
志賀氏菌屬(Shigella Castellani)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
主要流行于發(fā)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耐寒,能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過24小時生長,形成直徑達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shù)有菌毛。是人和靈長類動物的腸道致病菌,引起細菌性痢疾。
性狀
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VP試驗陰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氫,不能利用枸櫞酸鹽作為碳源。宋內氏志賀氏菌能遲緩發(fā)酵乳糖(37℃3~4天)。
分類
有K和O抗原而無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離的某些菌株的菌體表面抗原,不耐熱,加熱100℃1小時被破壞。K抗原在血清學分型上無意義,但可阻止O抗原與相應抗血清的凝集反應。
O抗原分為群特異性抗原和型特異性抗原,前者常在幾種近似的菌種間出現(xiàn);型特異性抗原的特異性高,用物區(qū)別菌型。根據(jù)志賀氏菌抗原構造的不同,可分為四群48個血清型(包括亞型)。
(1)A群:又稱痢疾志賀氏菌(Sh.dysenteriae),通稱志賀氏痢疾桿菌。不發(fā)酵甘露醇。有12個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為三個亞型。
(2)B群:又稱福氏志賀氏菌(Sh.flexneri),通稱福氏痢疾桿菌。發(fā)酵甘露醇。有15個血清型(含亞型及變種),抗原構造復雜,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據(jù)型抗原的不同,分為6型,又根據(jù)群抗原的不同將型分為亞型;X、Y變種沒有特異性抗原,僅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稱鮑氏志賀氏菌(Sh.boydii),通稱鮑氏痢疾桿菌。發(fā)酵甘露醇,有18個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
(4)D群:又稱宋內氏志賀氏菌(Sh.sonnei),通稱宋內氏痢疾桿菌。發(fā)酵甘露醇,并遲緩發(fā)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個血清型。有兩個變異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為S型,Ⅱ相為R型。
根據(jù)志賀氏菌的菌型分布調查,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為主,其中以又2a亞型、3型多見;其次為宋內氏菌;志賀氏菌與鮑氏菌則較少見。
志賀氏菌Ⅰ型的細菌性痢疾已發(fā)展為世界性流行趨勢,我國至少在10個省、區(qū)發(fā)生了不同規(guī)模流行。了解菌群分布與菌型變遷情況,對制備菌苗,預防菌痢具有重大意義。
抵抗力
本菌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為弱。對酸敏感,在外界環(huán)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內氏菌最強,福氏菌次之,志賀氏菌最弱。一般56~60℃經(jīng)10分鐘即被殺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塊中存活96天,蠅腸內可存活9~10天,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石碳酸15~30分鐘死亡。
變異
(1)S-R型變異:宋內氏痢疾桿菌易為R型。當菌落變異時,常伴有生化反應、抗原構造和致病性的改變。
(2)耐藥性變異:由于廣泛使抗生素,志賀氏菌的耐藥菌株不斷增加,給防治工作帶來多困難。
(3)營養(yǎng)缺陷型變異: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創(chuàng)的依賴鏈霉素的志賀氏菌株(依鏈株,Sd),作為口服菌苗可預防志賀氏菌痢疾。
形態(tài)描述
大小為0.5~0.7×2~3μm,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shù)有菌毛。革蘭氏陰性桿菌。
直桿菌,形態(tài)似其他腸桿菌科的種。革蘭氏陰性。不運動。兼性厭氧,具有呼吸和發(fā)酵兩種類型的代謝。接觸酶陽性(只一個種例外)。氧化酶陰性。
有機化能營養(yǎng)型。發(fā)酵糖類不產(chǎn)氣(除了少數(shù)種產(chǎn)氣外)。不利用檸檬酸鹽或丙二酸鹽作為惟一碳源。KCN中不生長,不產(chǎn)H2S。是人和靈長類的腸道致病菌,引起細菌性痢疾。
DNA的G+C mol%為49~53(Tm)。
以上內容參考:志賀氏菌屬
志賀氏菌屬
志賀氏菌屬(Shigella)是一類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tài)與染色
大小為0.5~0.7×2~3μm,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shù)有菌毛。革蘭氏陰性桿菌。
(二)培養(yǎng)特性
為兼性厭氧菌,能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形成無色菌落。
(三)生化反應
分解葡萄糖,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VP試驗陰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氫,不能利用枸櫞酸鹽作為碳源。宋內氏志賀氏菌能遲緩發(fā)酵乳糖(37℃3~4天)。
四)抗原構造與分類
有K和O抗原而無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離的某些菌株的菌體表面抗原,不耐熱,加熱100℃1小時被破壞。K抗原在血清學分型上無意義,但可阻止O抗原與相應抗血清的凝集反應。O抗原分為群特異性抗原和型特異性抗原,前者常在幾種近似的菌種間出現(xiàn);型特異性抗原的特異性高,用物區(qū)別菌型。根據(jù)志賀氏菌抗原構造的不同,可分為四群48個血清型(包括亞型)(見表9-4)。
1)A群:又稱痢疾志賀氏菌(Sh.dysenteriae),通稱志賀氏痢疾桿菌。不發(fā)酵甘露醇。有12個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為三個亞型。
(2)B群:又稱福氏志賀氏菌(Sh.flexneri),通稱福氏痢疾桿菌。發(fā)酵甘露醇。有15個血清型(含亞型及變種),抗原構造復雜,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據(jù)型抗原的不同,分為6型,又根據(jù)群抗原的不同將型分為亞型;X、Y變種沒有特異性抗原,僅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稱鮑氏志賀氏菌(Sh.boydii),通稱鮑氏痢疾桿菌。發(fā)酵甘露醇,有18個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
(4)D群:又稱宋內氏志賀氏菌(Sh.sonnei),通稱宋內氏痢疾桿菌。發(fā)酵甘露醇,并遲緩發(fā)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個血清型。有兩個變異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為S型,Ⅱ相為R型。
根據(jù)志賀氏菌的菌型分布調查,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為主,其中以又2a亞型、3型多見;其次為宋內氏菌;志賀氏菌與鮑氏菌則較少見。但近年來,志賀氏菌Ⅰ型的細菌性痢疾已發(fā)展為世界性流行趨勢,我國至少在10個省、區(qū)發(fā)生了不同規(guī)模流行。了解菌群分布與菌型變遷情況,對制備菌苗,預防菌痢具有重大意義。
(五)抵抗力
本菌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為弱。對酸敏感,在外界環(huán)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內氏菌最強,福氏菌次之,志賀氏菌最弱。一般56~60℃經(jīng)10分鐘即被殺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塊中存活96天,蠅腸內可存活9~10天,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石碳酸15~30分鐘死亡。
(六)變異
1.S-R型變異:宋內氏痢疾桿菌易為R型。當菌落變異時,常伴有生化反應、抗原構造和致病性的改變。
2.耐藥性變異:由于廣泛使抗生素,志賀氏菌的耐藥菌株不斷增加,給防治工作帶來多困難。
3.營養(yǎng)缺陷型變異: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創(chuàng)的依賴鏈霉素的志賀氏菌株(依鏈株,Sd),作為口服菌苗可預防志賀氏菌痢疾。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致病物質
1.侵襲力:志賀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腸末端和結腸粘膜的上皮細菌表面,繼而在侵襲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細胞內,一般在粘膜固有層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桿菌,一般致病力較強。
2.內毒素:各型痢疾桿菌都具有強烈的內毒素。內毒素作用于腸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進內毒素吸收,引起發(fā)熱,神志障礙,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內毒素能破壞粘膜,形成炎癥、潰湯,出現(xiàn)典型的膿血粘液便。內毒素還作用于腸壁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至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失調和氫攣,尤其直腸括約肌痙攣最為明顯,出現(xiàn)腹痛、里急后重(頻繁便意)等癥狀。
3.外毒素:志賀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還可產(chǎn)生外毒素,稱志賀氏毒素。為蛋白質,不耐熱,75~80℃1小時被破壞。該毒素具有三種生物活性:①神經(jīng)毒性,將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細胞毒性,對人肝細胞、猴腎細胞和HeLa細胞均有毒性;③腸毒性,具有類似大腸桿菌、霍亂弧菌腸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釋疾病早期出現(xiàn)的水樣腹瀉。
(二)所致疾病
細菌性痢疾是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夏秋兩季患者最多。傳染源主要為病人和帶菌者,通過污染了痢疾桿菌的食物、飲水等經(jīng)口感染。人類對志賀氏菌易感,10~200個細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說來,志賀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較重;宋內氏菌引起的癥狀較輕;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間,但排菌時間長,易轉為慢性。
1.急性細菌性痢疾:分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見于小兒,各型痢疾桿菌都可引起。發(fā)病急,常在腹痛、腹瀉未出現(xiàn),呈現(xiàn)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
2.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療不徹底,或機體抵抗力低、營養(yǎng)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時,易轉為慢性。病程多在二個月以上,遷延不愈或時愈時發(fā)。
部分患者可成為帶菌者,帶菌者不能從事飲食業(yè)、炊事及保育工作。
(三)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但同一流行期中再感染者較少,即具有型特異性免疫。痢疾桿菌菌型多,各型間無交叉免疫。機體對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腸道的局部免疫,即腸道粘膜細胞吞噬能力的增強和SlgA的作用。SlgA可阻止痢疾桿菌粘附到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病后三天左右即出現(xiàn),但維持時間短,由于痢疾桿菌不侵入血液,故血清型抗體(lgM、lgG)不能發(fā)揮作用。
三、微生物學診斷
(一)標本
在用藥前取糞便的膿血或粘液部分,標本不能混有尿液。如不能及時送檢,應將標本保存于30%甘油緩沖鹽水或增菌培養(yǎng)液中。中毒性菌痢可取肛門拭子檢查。
(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
接種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yǎng)基,37℃孵育18~24小時,挑取無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應和血清學凝集試驗,確定菌群和菌型。如遇非典型菌株,須作系統(tǒng)生化反應以確定菌屬;必要時,用適量菌液接種于豚鼠結膜上,觀察24小時,如有炎癥,則為有毒菌株。
(三)快速診斷法
1.熒光菌球法:適于檢查急性菌痢的糞便標本。將標本接種于含有熒光素標記的志賀氏菌免疫血清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培養(yǎng)4~8小時。如標本中有相應型別的痢疾桿菌,繁殖后與熒光素抗體凝集成小菌球,在低倍或高倍熒光顯微鏡下易于檢出。方法簡便、快速,有一定的特異性。
2.協(xié)同凝集試驗:用志賀氏菌的lgG抗體與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結合,以此為試劑,測定患者糞便濾液中志賀氏菌的可溶性抗原。
四、防治原則
特異性預防主要采用口服減毒活菌苗,近年試用者有Sd株、神氏 2a變異株等。這些活菌苗雖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免疫力弱,維持時間短,又服用量大、型間無保護性交叉免疫。故大規(guī)模應用還受一定限制。
治療可用磺胺類藥、氨芐青霉素、氯霉素、黃連素等。中藥黃連、黃柏、白頭翁、馬齒莧等均有療效。
志賀氏菌屬(Shigella Castellani)是一類革蘭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流行于發(fā)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耐寒,能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過24小時生長,形成直徑達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
其在陽光下照射30分鐘即可死亡,所以紫外線是完全可以殺死志賀氏菌的。痢疾是一種傳播性極強的疾病,所以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對食物、水源等進行深層的殺菌處理,例如不吃生食,安裝UVC殺菌龍頭對水進行紫外線殺菌等,對健康進行保障。
什么是志賀氏菌
志賀氏菌屬于革蘭氏陰性桿菌,是導致人類細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體,通常被稱作痢疾桿菌。這種細菌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能夠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存活并生長,形成大小適中、半透明的光滑菌落。在腸道桿菌的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志賀氏菌能夠形成無色的菌落。志賀氏菌作為一種重要的腸道病原菌,其生活習性和生物學特性...
什么是志賀氏菌?
志賀氏菌屬(Shigella Castellani)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流行于發(fā)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耐寒,能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過24小時生長,形成直徑達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形成無色菌落。大小為0.5~0.7×2~3μm,無芽胞...
志賀氏菌是什么意思?
1、志賀氏菌屬(Shigella Castellani)是一類革蘭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流行于發(fā)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耐寒,能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過24小時生長,形成直徑達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志賀氏菌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形成無色菌落。大小為0.5~0.7×2~3μm...
什么是志賀氏菌?它能導致哪些疾病發(fā)生?
志賀氏菌屬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流行于發(fā)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耐寒,可以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過24小時生長,形成直徑達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shù)有菌毛。是人和靈長類動物的腸道致病菌,引起細菌性痢疾。志賀氏菌的...
志賀氏菌是一種什么病毒?如何才能被治愈?
志賀氏菌哪里來的?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志賀氏菌這種細菌也稱之為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最適合的溫度是37℃,你肯這個溫度眼熟嗎?其實這也就是人體的平時溫度。在水果和蔬菜中也能潛伏,一般可以潛伏生存10天左右。然而,在牛奶中,這種細菌可以生長24天。如果一杯牛奶被感染了,那么在保質期內幾乎...
無志賀氏菌和致病弧菌生長是什么意思
1、志賀氏菌屬是一類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耐寒,能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形成無色菌落。2、弧菌感染是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亂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所有人群均對本病易感。弧菌...
痢疾桿菌對外界環(huán)境有一定抵抗力,其中以什么群最強?
痢疾桿菌一般指志賀氏菌屬,志賀氏菌屬(Shigella Castellani)是一類革蘭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流行于發(fā)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耐寒,能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過24小時生長,形成直徑達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形成無色菌落。大小為0.5~0...
福氏志賀氏菌與通稱福氏痢疾桿菌是什么關系
您好!是一種細菌。(1)A群:又稱痢疾志賀氏菌(Sh.dysenteriae),通稱志賀氏痢疾桿菌。不發(fā)酵甘露醇。有12個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為三個亞型。(2)B群:又稱福氏志賀氏菌(Sh.flexneri),通稱福氏痢疾桿菌。發(fā)酵甘露醇。有15個血清型(含亞型及變種),抗原構造復雜,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據(jù)型...
大腸桿菌與志賀氏菌怎么區(qū)別,謝謝!
用三糖鐵斜面培養(yǎng)基,以接種針挑取待試菌穿刺接種并涂布于斜面,36度培養(yǎng)18-24小時,全變黃色的是大腸桿菌;底部變黃,斜面紅色是志賀氏菌。
志賀氏菌會引起什么病
志賀氏菌感染人體可引起細菌性痢疾,是一種急性腸道感染性疾病,本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全身中毒癥狀、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黏液膿血便,細菌性痢疾是重要的腸道傳染病,在我國細菌感染病中居首位。本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及帶菌者,病菌隨患者和帶菌者的糞便排出,易感者經(jīng)口感染,通常是通過被污染的手、密切...
相關評說:
雙流縣技術: ______ 綜述鑒定致病菌毒力因子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分析方法,如簽名標記法、簡并引物PCR、體內表達技術、差減雜交法、隨機引物PCR、差異顯示技術、酵母雙雜交系統(tǒng)和噬菌體顯示系統(tǒng)等. "志賀菌屬 " 志賀菌屬(Shigella)是人類細菌性痢疾...
雙流縣技術: ______ 中毒性痢疾是由于志賀菌感染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中毒性痢疾主要在夏季、秋季發(fā)生,與食物傳染有一定關系.志賀菌也被稱之為痢疾桿菌,在進入人體之后會潛伏一段時間后誘發(fā)疾病的出現(xiàn),患病后主要癥狀為身體發(fā)熱、腹痛、腹瀉,部分人還會伴隨有黏液膿血便,在對患者進行接觸時部分細菌會通過糞-口傳播的途徑而傳染給他人.中毒性痢疾在病情加重時甚至會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造成影響,誘發(fā)肝、腎衰竭等,需要通過細菌培養(yǎng)才能夠發(fā)現(xiàn),一旦確診應及時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處理,比如鹽酸環(huán)丙沙星、鹽酸左氧氟沙星.在使用抗生素藥物期間還應當注意補充體液,預防身體脫水.
雙流縣技術: ______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又稱志賀菌病是由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性腹瀉,是夏秋季節(jié)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痢疾桿菌分為四個菌群:甲群(志賀氏痢疾桿菌)乙群(福氏痢疾桿菌)、丙群(鮑氏痢疾桿菌)、丁群(宋氏痢疾桿菌).疾病別名:細菌性痢疾,菌痢所屬部位:腹部就診科室:消化科,傳染科,癥狀體征:發(fā)熱 食欲異常 腹瀉 惡心與嘔吐 便血 腹痛 代謝性酸中毒.
雙流縣技術: ______ 痢疾的傳播途徑有:痢疾桿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觸,或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最終均經(jīng)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志賀菌屬...
雙流縣技術: ______ 細菌在自然界清潔水體中,1毫升水中的細菌總數(shù)在100 個以下,而受到嚴重污染的... 可引起水型痢疾暴發(fā)流行. 引起痢疾的志賀氏菌主要是弗氏志賀氏菌和宋內氏志賀氏...
雙流縣技術: ______ 志賀氏菌最大的危害是可能引發(fā)大范圍的痢疾傳染.夏秋兩季時, 志賀氏菌會通過污染的食物、水源等經(jīng)口進人人體,導致以急性或慢性 痢疾為代表的腸道傳染病,且其傳染性極強,呈現(xiàn)出全身性的中毒癥狀.
雙流縣技術: ______ 水源中致病性的病菌最主要的幾大類有: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主要寄生在大腸內.它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后的癥狀為...
雙流縣技術: ______ 上邊的都是錯誤的!志賀氏菌(Shigella)又稱痢疾桿菌 日語是 赤痢菌 せきりきん
雙流縣技術: ______ 痢疾桿菌是革蘭氏陰性兼性菌,不具動力,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中生長良好,最適宜溫度為37℃,在水果、蔬菜及腌菜中能生存10日左右;在牛奶中可生存24日之久;在陰暗潮濕及冰凍條件下生存數(shù)周.陽光直射有殺滅作用,加熱60℃10分鐘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