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風民俗的資料 溫州的民風民俗資料
給你點素材
關于春節(jié)來歷的傳說有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以萬年的故事較為普及。我就選擇這個故事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這個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砍柴挖藥為生。那時節(jié)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jié)令定準,可是,不知從哪里下手。
一天,萬年上山砍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云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記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藥,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jié)奏地滴答滴答地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里,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奮奮。慢慢的,他發(fā)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復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jié)令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jié)令失常之困。節(jié)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運行的規(guī)律,就說是人們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就齋素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并傳諭全國,設臺祭天。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舊很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臺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苦中加苦。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拜見天子。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運行周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上日晷臺,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是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jié)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一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請到家里,擺上酒筵,說明原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wèi)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喝酒過多,眼睛發(fā)昏,飛箭只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wèi)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jiān),又立印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jié)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為準制出太陰歷,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yǎng)吧。”萬年說:“太陰歷雖然草創(chuàng),但還不十分準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潤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閣,細心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歷,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歷定名為萬年歷,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后來人們也把春節(jié)稱做年,每每過年之時屋里掛上壽星圖,象征新歲添壽,也是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民俗之一――貼春聯。帖春聯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jié)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更是琳瑯滿目,讓人應接不暇。每張春聯上都寫著祝福的話語,但各有不同,耐人尋味,有的春聯上寫著:“和風吹綠江南柳,春雨催開塞北花”,有的春聯上寫著:“水水山山處處畫,家家戶戶年年豐”。短短兩句,寫活了新春佳節(jié)人們心中的美好心愿。
聽爺爺說,春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中的新桃和舊符便是春聯的原型了。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從五代十國時開始,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時期還在明清兩代。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傳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除夕夜,他親自微服出巡,以體實情。一次他發(fā)現一家未貼春聯,問后方知是一閹豬者,不知該怎么將自己的經營內容寫進聯句。朱元璋聽后,尋思片刻,為閹豬者題聯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此可見,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在弘揚和發(fā)展春聯事業(yè)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到了康乾盛世,春聯藝術日見完美。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聯的高手,他題的鎮(zhèn)江金山七峰閣聯,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聯:“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春聯發(fā)展到今天,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春聯這一古老的長青之樹,必將在新的世紀中展示誘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門神。門神也是和春聯有著同樣地位的一件春節(jié)必備品,但是隨著文化的發(fā)展,它已經不多見了。我個人認為它的衰弱應該是因為現代建筑對于大門的改革,門神的畫像很難在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漸消散了。經過多方尋找,我終于看到了它。聽賣畫人介紹,這是神茶及郁壘的畫像,他們一個手執(zhí)鋼鞭,一個腰帶鐵锏,大有怒發(fā)沖冠之勢。通過資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種桃樹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一天,鬼王想在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卻被兩兄弟打了一頓,鬼王一氣之下,現出原形,在晚上闖進了兩兄弟的住所。兩兄弟沉著冷靜,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眾鬼便對他們俯首聽命。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桃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國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優(yōu)美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fā)展著,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把剪刀,一張小紙,就能裁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動物,它們各個惟妙惟肖,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節(jié)這個喜慶的日子里,我們就能在各家各戶的窗戶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畫。除了在門口貼春聯、掛門神,在窗戶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jié)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戶戶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的氣息。舊時,家家戶戶在春節(jié)里,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征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貴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現在街市上較常見的就有《子魚臥蓮》(一個胖娃娃,手抱著一個大金魚,臥在連花上嬉戲)、《鳳凰來儀》(圖畫左側有一巖石,上立以五彩風,右兩少年,互相談論附圖)、《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寫《白蛇傳》、《西游記》、《水滸傳》里的故事情節(jié)的年畫。
民俗之五――壓歲錢。說來說去,還是得回到春節(jié)孩子們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發(fā)壓歲錢了。關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fā)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 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fā)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yōu)椤皦簹q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yōu)榧t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給壓歲錢雖好,沿襲了傳統,也表現了長輩們對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現在的家長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個一百兩百,甚至于上千,這樣不但會讓孩子將其花在不正當的地方,更會使他們那養(yǎng)成大手大腳、浪費錢財的習慣。所以說,家長在給孩子壓歲錢時一不要給太多,二要引導他們將錢用在正確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國結。遍穿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國結的身影,傳說中國結是由一個和尚在閑暇之余用一根繩編出一個整結,然后串上名貴的佛飾品,在按上編出“王”字的穗,流傳至今。當時的和尚,為了體現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線編出來的,穗上為了體現他“至高無上”的信仰故編出“王”字。后來,逐漸流入社會,中國結的意義也從信仰改變?yōu)橹袊藢τH情、友情、愛情的“一心一意”及擁有者“至高無上”身份的象征。從大致小,從粗到細,大紅色的中國結透露出中國文化的深邃。
收集資料:
一、 迎春詩歌:
輕輕點開網絡,一系列關于迎春詩作的網絡頓時映入眼簾。
《七律 春節(jié)話時尚》
三十團年飯店筵,南來北往火鍋煎。
少兒游戲愉除夕,網絡成人不夜天。
桌面麻將聲繞繞,窗簾煙火蝶翩翩。
閑遐七日焉時尚?送舊迎新另類篇。
這首詩形象地刻畫出了現代人心中的新春佳節(jié)。
《五律 拜年》
金猴春意鬧,紅蝶結團圓。
初二晨曦啟,俏裝月鏡前。
祝愿雙手奉,老母笑容鮮。
兒女頻頻喊,歡聲齊拜年。
《七律溫馨除夕》
彩線拋花頻吐蕊,烹漿煮酒滿堂親。
斟杯笑語慶團聚,把盞聲潮拜歲新。
姐妹相攜慈母暖,連襟康泰合家珍。
平常日子和為貴,風雨同舟萬代春。
這兩首詩寫活了新春佳節(jié)全家團圓的美好心情。
二、春聯:
春種人人用科技 春暖神州百卉艷 放開改革陽春曲
冬來戶戶過豐年 官清大地萬民安 兩制三通白雪歌
興邦有法千般好 翠柏蒼松兆福壽 國興特色三江暖
為政無私萬里春 金樽檀板慶新春 日燦神州萬里春
朝霞燦燦三春景 龍飛鳳舞升平世 善政和風指海峽
旭日彤彤九域天 柳綠桃紅艷麗春 紅心桃李報春暉
特色福州富四海 美酒紅燈歌盛世 和風吹綠江南柳
小康歲月樂千家 銀箏銅鼓報新春 春雨催開塞北花
春風時雨花千樹 日麗三湘春駘蕩 春風吹柳千枝綠
子孝孫賢福滿門 龍騰四水歲崢嶸 時雨澆苗萬畝新
結論:在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里,孕育了形式各異的民族民風民俗,例如春聯、年畫、剪紙、門神等,它們充分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特色。我們作為這些寶貴文化的繼承人,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經過這次調查,我遍覽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民風民俗,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真為我國擁有的、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悠久的歷史文化而感到自豪!
新春開筆 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后,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 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制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柜、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 出行 正月初一出門,要選方向。先在灶神前燒香,然后拿一空鍋,中放一勺,用力旋轉,根據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聽見和記住遇見第一人所講之話,以剪裁之(虛擬動作),意即取其一半,歸來占卜,這叫"香卜",俗叫"卜剪聽"。 喜口彩 每逢過年,溫州一帶民間喜討口彩,只準講吉利話,忌講不吉利話。"親戚酬酢,吉語生馨,即歲時送禮亦必加太平錢、萬年青柏等事,否則指為一祥。"(清孫同元《永嘉聞見錄》) 送元寶 初一日,有人把紅糖元寶用紅繩縛在萬年青的樹枝上,沿門挨戶送吉利話,由一人打著竹板,現編俚語,一人搖春柴(樟樹枝葉)專門應"好",這叫"送元寶"或"喊元寶"。溫州有俗語:"正月初一送元寶,句句講好。"講完,每戶給點年糕或零錢。永嘉送元寶之歌云:"元寶進門臺,好!金銀大發(fā)財,好!積德積善前世修,好!元寶扭一扭,好!養(yǎng)豬大如牛,好!元寶顯一顯,好!赤腳蓬頭劉海仙,好!劉海仙戲金蟾,好!金錢銀錢送上府來,好!福祿壽禧萬萬年,好!" 賣技 在蒼南、平陽一帶,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賣技隊提著燈籠,上人家門口高聲頌吉祥詞,俗稱"賣技"或"賣奇"。所到人家則送些年糕、香煙或紅包,三宵乃止。有些喜事人家(如結婚、賀壽、建房、生子等)還提前預約,開門迎入堂屋,以香煙、酒席款待,稱"扮新屋"或"扮新娘"。 新年鼓 元旦期間,民間還有文化娛樂活動,如新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兒結隊成群,攜有鑼鼓,沿街敲打,此往彼來,絡繹不絕,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則集合鄰友,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舞龍燈 春節(jié)民間有舞龍習俗。在平陽,十余人手擎彩龍,至廟宇和大戶門前舞龍,主家酬以紅包、年糕、糖果。又有白龍,龍用白色苧布制成,內可點燈,也稱"龍燈",由10多個小青年擎著,一般都到廟宇住宿,設香爐、鑼鼓,由唱書先生唱故事或頌詞,叫"參龍"。廟宇頭家要酬給錢物,安排住宿。活動以一個月為限。 迎年 在平陽等地,元日午夜人們設香燭于室,并在神前放爆竹,謂之"迎年"。 點歲燈 從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寢室中燃燈,直到天明,名曰"歲燈"。 迎灶神 在平陽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習俗。謂"灶神于臘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歸,故祈此迎之"(《平陽縣志》)。在永嘉楠溪江兩岸,則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俗稱灶神爺十二月廿四夜上天,正月初一早晨,從天上回來。每戶人家把新的灶神爺像貼在神龕里,再點上香燭,泡一盞茶,祭拜神像。 新年禁忌 舊時,正月初一不煮飯(除夕多留飯于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擔水、不串門、不縫針線。一般不掃地,倘非掃地不可,則須由外向內施帚,禁忌向外掃地,俗謂財富會流失。晚飯早吃,不點燈,放過爆竹(謂"關門炮"),早早入睡。新年期間還有不吵嘴,不動刀斧,不殺生,以及禁討債等禁忌。據說,吵嘴會落彩頭;刀斧是兇器,動了不吉利等;還有不能說不吉利話,不能打罵人等。永嘉茹溪一帶有人在新年打了一下孩子,說是被"開年"了,一年就不順利。在平陽,五日內不挑糞,不倒馬桶,不得敲擊地盤,即如" 桶"之類。現在這些習俗已基本消失。過去農村還有"正月慢"的習俗,農民到初七、初八才下田,一般商店到初五才營業(yè)。現在風氣轉變,近幾年,打破這一傳統習俗,有的地區(qū),在正月初二就結隊(有的還全家出動)下田揮鋤整地和送肥到田頭了。一些商店也打破慣例,初二、初三就開門。
溫州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多的民俗文化傳統。下面是一些關于溫州民風民俗的:1. 溫州民間婚姻習俗溫州民間婚姻習俗十分豐富多,包括“麻袋送親”、“糖果嫁妝”、“橫批迎親”、“晨鐘暮鼓”以及“三聯畫”等等。其中,“三聯畫”是最為精的婚禮儀式之一,通常由新娘的父母組織,將新娘的照片,新婚床上的紅被單和新婚房間的門板制成一幅畫,寓意即將成為夫妻的兩個人聯結永恒。2. 溫州“孝子節(jié)”溫州“孝子節(jié)”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節(jié)日,每年的十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溫州市各個區(qū)縣的孝子們會在城市主干道上游行表演,以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和尊敬。3. 溫州傳統民間文藝溫州的傳統民間文藝非常豐富多,包括“黃劇”、“獅子舞”、“蝴蝶戲”、“水袖舞”以及“弦子戲”等等。這些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在溫州市內的各個祭祀、婚禮和慶典場合都有應用,成為了溫州豐富多的民俗文化景觀。4. 溫州傳統鄉(xiāng)村生活方式溫州的鄉(xiāng)村生活方式也是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現象。在溫州各個農村地區(qū),人們依然保留了許多傳統鄉(xiāng)村生活方式,包括耕種、食用野菜、水上捕魚、捉蝦等等。這些傳統鄉(xiāng)村生活方式,不僅讓人們懷念過去的生活,也為當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遺產。5. 溫州傳統節(jié)日溫州的傳統節(jié)日有很多,包括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等等。每個傳統節(jié)日都有自己的獨特慶祝方式和習俗,其中最為有名的可能就是溫州的中秋節(jié)慶祝活動,包括賞月、吃月餅、放煙火等等。綜上所述,溫州的民風民俗非常豐富多,這些傳統文化不僅為溫州本地人提供了獨特的身份認同,也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溫州的魚丸、豬油膏……是著名的土特產
四川的民風民俗
過去燈內點蠟燭,現在用電,太陽燈、碘鎢燈以及激光,微波傳輸,光電轉化,使燈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繽紛。還配有文藝節(jié)目,與吃食等。因時間長,觀眾多達七、八十萬人次。清明節(jié):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xiāng)較普遍的活動...
寧南縣民風民俗
男方家則以煙酒茶為禮。喪葬習俗包括用草人、錢紙和糯米飯等物品陪伴亡者,喪事期間掃靈者負責整個儀式,出殯時還需準備糍粑犒勞幫忙的人。服飾方面,布依族婦女的傳統服裝以青、藍、黑為主,繡花邊,而男青年則為開襟短衫長褲,頭纏帕子。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構成了寧南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康定風土人情
康定的藏傳佛教文化深厚,寺廟的建筑和藝術如唐卡畫、藏經、寺塔等,都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影響了藏族的政治、經濟,也塑造了他們的思想和文化。同時,康定的歌謠和民風民俗,如“康定情歌”和童謠,展現了獨特的民族風情。總的來說,康定不僅擁有豐富的風土人情,還融合了多元的...
潮汕的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
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于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采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制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
各地、各民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要快~
2.昆明民風民俗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僳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匯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xù)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qū)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
宜昌民風民俗6個急求
飲茶、飲酒是宜昌人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宜昌的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紅茶等。改革開放以來,又新推出如峽州碧峰、鄧村綠茶、采花毛尖、蕭氏茶、阮大媽茶、向師傅茶、虎獅龍芽、政存綠茶等新品牌名茶。近年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對外交流增多,飲茶風氣有所改變...
松州古城的民風民俗
在松州的大街小巷,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成群結隊的趕馬人,聽到他們的高聲吆喝。這些馬幫,已不是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了,他們馱的不是布匹、鹽、茶,而是外地游人。這些客人一般來自東南亞或港澳,他們是來體味高原古老的民風民俗,騎馬翻山看景來了。松潘順江農民李貴權就是一個牽馬的,僅有小學文化的他,...
安吉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
安吉春節(jié)民俗:殺年豬、過小年、打掃灰、辦年菜、年三十。1、殺年豬 在貴州省萬山特區(qū)侗鄉(xiāng)村寨至今還保留有一個百年不變的侗鄉(xiāng)風情習俗-殺年豬。轉眼又到了農歷的臘月,每年的臘月,正是這個侗鄉(xiāng)村民們忙碌殺年豬,一來慶祝新年,招待親朋好友,二來可以腌成臘肉,改善一年的生活。但這個侗寨村民殺年...
民俗民風的手抄報的資料
總之,民俗民風是一種寶貴的文化傳承,也是每個地區(qū)和群體的文化瑰寶。 已贊過 已踩過<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評論 收起 神之子60 2013-03-10 · TA獲得超過656個贊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6 采納率:0% 幫助的人:17.6萬 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關注 展開全部 收集資料: 一、 迎春詩歌: 輕輕...
南方地區(qū)的民風民俗
有民間諺語為證:外面紅旗飄飄,家中紅旗不倒。http:\/\/www.cctv.com\/geography\/mfms\/mfms.html這里還有許多南方地區(qū)的民風民俗,去看看啊 已贊過 已踩過<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評論 收起
相關評說:
息縣內圓: ______ 吃的方面呀!! 春節(jié):吃團圓飯 吃餃子 清明:吃清明餅 端午節(jié):吃粽子 中秋節(jié):吃月餅 ...... 我想不出來了 全是吃的哦!!~ 你是溫州人嗎??我是瑞安人哦!!~這些習俗是真的哦!!~不是亂寫的哦!!~(強調) 祝你:快樂!
息縣內圓: ______ 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后,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 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制成大小元寶,取...
息縣內圓: ______ 溫州過年十大習俗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曬醬油雞、醬油肉,炊松糕等等.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jié)”...
息縣內圓: ______ 永嘉與青田交界一帶,凡在庭院或門口植樹,向來有“左栽金罌(石榴)右栽柳”的習俗.民間傳說,榴、柳各有其神,或說石榴神是金童,楊柳神是玉女.
息縣內圓: ______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息縣內圓: ______ 迎新春民俗活動中有搗年糕、_炊松糕_、炒炒米、關門炮 打"開門炮"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拜祖、迎灶神
息縣內圓: ______ 正月初一家長帶小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并須叩頭致禮,而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熱情款待.
息縣內圓: ______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曬醬油雞、醬油肉,炊松糕等等.在這濃濃年味里,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潘一鋼跟記者聊起了溫州一些過年習俗.這些習俗有的已經消失,有的發(fā)生了改變,還有一些至今在民間流傳. 有冬至吃湯圓 . 曬醬油肉和鰻鲞 . 搗年糕 .祭灶 .撣新 .貼春聯 .分歲酒.開門炮 . 拜年. 穿新衣 ...等等
息縣內圓: ______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jié)”.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
息縣內圓: ______ 民風民俗: 漢族的春節(jié)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