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的珍稀動物 西部有什么珍稀動物
西部的珍稀動物有藏羚羊、野馬、野駱駝、羚羊、新疆虎等。
1、藏羚羊
藏羚羊(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體長135厘米,肩高80厘米,體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部寬闊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長角。棲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帶,早晚覓食,善奔跑。
2、野馬
野馬,拉丁學名:Equus przewalskii Poliakov。軀體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cè)較淡,腹部變?yōu)槿辄S色。冬夏季節(jié),毛色不同。
3、野駱駝
巨大的有蹄類動物,頭體長3.2~3.5米;肩高1.6~1.8米;體重450~680公斤。背上有兩個蛇峰。頭小,頸長而且向上彎曲,體色金黃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為最深。
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歐亞大陸腹地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面積7.8萬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極旱荒漠類型保護區(qū),也是世界極度瀕危物種--野駱駝的模式產(chǎn)地。歷史沿革1986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政府就批準建立了"阿爾金山野駱駝自然保區(qū)。
4、羚羊
羚羊是對一類偶蹄目牛科動物的統(tǒng)稱。羚羊類的動物總共有86種,分屬于11個族、32個屬。對于分類學,羚羊并沒有特定的專指哪個科或?qū)佟?/p>
5、新疆虎
也叫羅布泊虎,是一個已經(jīng)在新疆絕跡的老虎種群。盡管里海虎與新疆虎長相差距很大,但由于里海虎(Panthera tigris virgata,即波斯虎)在滅絕前的活動范圍概括了新疆,因此國際學術(shù)界一般將新疆虎視為里海虎的異名,而不是另一個亞種。
羚牛
別名扭角羚、牛羚,科別牛科是中國西部特產(chǎn)的珍稀動物。因軀體碩大,體重足足有三百公斤,外貌又像牛,故產(chǎn)地居民稱它為野牛。成年后,角向后扭曲,因而又稱“扭角羚”。
羚牛生活在海拔二千至四千米高山森林或草甸上。西藏和云南西部的毛色深褐,青海、四川的為紅棕色,秦嶺的則呈淡棕黃色,略帶金色光澤,有“金毛羚牛”之稱。羚牛垂直遷徙時,上山成一條線,由牛“司令”帶領(lǐng),成年牛公在前,雌牛在后,犢牛夾在中間,一頭接一頭,秩序井然地登山。下山時,則散開成扇形。羚牛白天采食多種植物。地面食物缺乏時,能站起來用前肢搭在樹干上采食高處的樹葉。牛群休息或吃草時,常有一頭公牛在高處警戒,發(fā)現(xiàn)敵害,就以上下唇相撻,發(fā)出“吧—吧—”聲的信號,然后帶頭奔逃。
羚牛于六月至八月發(fā)情,翌年二月至四月產(chǎn)仔。每胎多為一犢,偶產(chǎn)二犢。
野驢
奇蹄目 馬科
學名:Equus hemionus
英文名:Asiatic Wild Ass(onager)
分布于中國的內(nèi)蒙古、甘肅。國外見于蒙古。
野驢(又名蒙古野驢、賽驢)棲居于荒漠草原地帶。集群,日行性,營遷移生活。性機警,善持久奔跑,喜水浴、會游泳。以各種野草為食。
繁殖期8-8月,孕期11個月,每產(chǎn)1仔,3-4歲性成熟,壽命25-30年。北京動物園1956年開始飼養(yǎng)展出,1961年繁殖成功。
為中國Ⅰ級保護動物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Ⅰ
分布于亞洲腹地的野驢,并非是現(xiàn)今家驢的祖先,家驢源于非洲野驢。野驢善于奔跑,甚至狼群都追不上它們,但由于“好奇心”所致,它們常常追隨獵人,前后張望,大膽者會跑到帳篷附近窺探,給偷獵者可乘之機。
野馬
學名:
Equus przewalskii
英名: Przewalski Horse
分類: 奇蹄目 馬科
產(chǎn)地: 新疆、甘肅、內(nèi)蒙;蒙古國
又名普氏野馬。棲草原、丘陵。冬季群大、夏季群小,由一母馬率領(lǐng)。聽覺和視覺敏銳,性情兇猛。白天活動,體壯善跑,無固定棲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蘚充饑。孕期11個月,每胎1仔。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你知道嗎?野馬耐渴,可3天才飲水一次。
分布于中國的新疆部分地區(qū)。國外見于蒙古。野生種難尋覓。
野馬(又名蒙古野馬、普氏野馬)生活在草原、丘陵、及沙漠地帶。集群,日行性,無定居。感官敏銳,性機警、兇野,耐饑渴,善奔跑。以野草、苔蘚等為食。
繁殖期5-6月,孕期11個月,每產(chǎn)1仔,3-5歲性成熟,壽命25-30年。北京動物園1980年開始飼養(yǎng)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野外可能已滅絕。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
本科野馬體型不大,但比較粗壯,與家馬的主要區(qū)別是:頭部比例較大,耳小,頸上短鬃是豎立的,額上無額毛,吻部為白色的。
野駱駝
別名野生雙峰駝、野駝,學 名Camelus ferus,英文名bactrian camel。偶蹄目,駱駝科,駱駝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是世界上惟一靠喝鹽水和吃鹽堿性植物生存的珍奇動物,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大型偶蹄類。體軀高大,和家養(yǎng)雙峰駝十分相似但體型較家駝小,體長約1.8m,肩高約1.5m。頭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內(nèi)有瓣膜可防風沙。頸長彎曲如鵝頸,頸部有鬃毛。背具雙駝峰,峰較小,毛短,尾較短。四肢細長,腳掌下有寬厚的肉墊。全身被以細密而柔軟的絨毛,毛色多為淡棕黃色,吻部毛色稍灰,肘關(guān)節(jié)處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黃色。
棲息于海拔2000~2900米的干旱荒漠、半荒漠區(qū),以紅柳、芨芨草、蘆葦、駱駝刺、白刺、梭梭、野蔥等為食,吃飽后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臥息反芻。駱駝性情溫順,機警頑強,反應(yīng)靈敏,奔跑速度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饑渴及冷熱,故有“沙漠之舟”的稱號。早在二千多年前,家養(yǎng)雙峰駝就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兩年繁殖一次,每年大約在1-2月發(fā)情,孕期約一年余,翌年2-3月產(chǎn)仔,每胎1仔,3年性成熟。
野駱駝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于中亞干旱荒漠區(qū)的野駱駝,由于人類影響日益加劇,使其分布范圍日趨萎縮,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已成為極度瀕危物種。現(xiàn)僅分布于我國和蒙古國的四個分布區(qū)內(nèi),國內(nèi)為內(nèi)蒙古、甘肅、青海和新疆的柴達木盆地、阿拉爾山至阿爾金山山麓,有季節(jié)性遷移及晝夜游移現(xiàn)象。目前種群數(shù)量約有730-880峰。2004年,野駱駝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之一。
青海省主要分布于柴達木盆地的西隅(阿拉爾)至阿爾金山山麓地區(qū)。
野駱駝是家養(yǎng)雙峰駝之祖。經(jīng)濟和科學意義極大,但目前由于其總數(shù)急劇下降,幾近滅絕,需急待保護。
藏羚羊
拉丁文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
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或Chiru
中文別名:藏羚羊、長角羊 藏名譯音:Zu
分 類:偶蹄目、牛科、藏羚屬。形似黃羊,但大得多。
肩 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形 態(tài):四肢勻稱、強健。尾短小、端尖。通體被毛豐厚絨密,毛形直。
特殊性:每個鼻孔內(nèi)還有1個小囊,其作用是為了幫助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進行呼吸。
毛 色:雄羊頭、頸、上部淡棕褐色,夏深而冬淺,腹部白色,額面和四條腿有醒目黑斑記,雌羊純黃褐,腹部白色。
角 長:成年雄性角長筆直,角尖微內(nèi)彎,50—60厘米(雌性無角)
壽 命:一般不超過8歲
習 性:集成十幾到上千只不等的種群,生活在海拔4300米到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早晚覓食,善奔跑。
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線向北遷徒,6—7月產(chǎn)仔之后返回越冬地與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數(shù)種群不遷徙。 分 布: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為中心,南至拉薩以北,北至昆侖山,東至西藏昌都地區(qū)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邊界,偶爾有少數(shù)由此流入印度境內(nèi)拉達克。
數(shù) 量:少于75000只(1999年估計,據(jù)夏勒博士)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自然保護區(qū):為了保護藏羚羊和其它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動物,國家于1983年成立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護區(qū),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級自然保護區(qū),1997年底上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2000年成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 。
藏羚羊?qū)賴乙患壉Wo動物。
CITES公約:即《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mào)易公約》,是一個有100多個成員國參加的、國際性政府間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協(xié)議,秘書處設(shè)在瑞士,各國都設(shè)有CITES管理委員會,每個成員國都有責任遵守CITES保護稀有野生動植物的協(xié)議,違約時要受到處罰。除了一個成員國之外,CITES的142個成員國或地區(qū)進口藏羚羊毛或稱"沙圖什"都是違法的。藏羚羊(chiru),背部呈紅褐色,腹部為淺褐色或灰白色。 成年雄性藏羚羊臉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標記,頭上長有豎琴形狀的角用于御敵。 雌性藏羚羊沒有角。 藏羚羊的底絨非常柔軟。 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約75厘米(30英寸)、體重約25-30公斤(55-66磅)。 雄性身高約80-85厘米(32-33英寸)、體重約35-40公斤(77-88磅)。
【自然發(fā)展歷史】
藏羚羊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和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達克地區(qū)。 藏羚羊的棲息地海拔3,250-5,500米(10,662-18,045英尺),更適應(yīng)海拔4,000米左右的平坦地形。這些地區(qū)年平均溫度低于零度,生長季節(jié)短。
藏羚羊的活動很復雜,某些藏羚羊會長期居住一地,還有一些有遷徙習慣。 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動模式不同。 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們的雌性后代每年從冬季交配地到夏季產(chǎn)羔地遷徙行程300公里。 年輕雄性藏羚羊會離開群落,同其它年輕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終形成一個混合的群落。
藏羚羊群的構(gòu)成和數(shù)量根據(jù)性別和時期不同會有所變化。 雌性藏羚羊在1.5到2.5歲之間達到性成熟,經(jīng)過7-8個月的懷孕期后一般在2-3歲之間產(chǎn)下第一胎。 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 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到12月之間,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護10-20只雌性藏羚羊。
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時速可達80公里(50英里),壽命最長8年左右。
1990年藏羚羊的數(shù)量大約為100萬只,1995年下降到 7.5萬只。 以往可以發(fā)現(xiàn)1.5萬只以上的藏羚羊群,現(xiàn)在數(shù)量大為減少。
【物種狀況】
藏羚羊1996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為易危物種。2000年列為瀕危物種。藏羚羊從1979被列入CITES附錄I。藏羚羊同時受到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一級重點保護,在沒有許可情況下禁止狩獵和貿(mào)易。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爾地區(qū)外特殊情況外,根據(jù)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藏羚羊貿(mào)易也是明令禁止的。
對該物種的威脅
歷史上藏族人對藏羚羊的獵殺都是迫于生計。今天,藏羚羊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為獲得其底絨的大規(guī)模盜獵行為。
為了獲取底絨就必須將藏羚羊殺死。藏羚羊底絨制成的披肩稱為“沙圖什”,是世界公認的最精美最柔軟的披肩。 一條披肩是以數(shù)只藏羚羊的生命為代價而織成的。 藏羚羊絨從西藏走私到印度寨模和克什米爾,在那里可以合法的使用藏羚羊絨織成披肩和似巾,但出口貿(mào)易仍然是非法的。
盡管印度歷史上有使用沙圖什披肩作嫁妝的風俗,但西方時尚界對沙圖什的追求是直接導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盜獵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每年估計有2萬只藏羚羊因為沙圖什的原因被獵殺。藏羚羊角在傳統(tǒng)醫(yī)藥市場也有銷售。
巡邏人員因資金不足很難在藏羚羊出沒的廣大地域進行巡邏。 為了保護藏羚羊,西方時尚界應(yīng)該停止購買沙圖什,沒有需求藏羚羊盜獵就會停止。另外,多個組織團體保護藏羚羊和其棲息地的保護和監(jiān)控的建議應(yīng)該被實施。
其他威脅包括人類和飼養(yǎng)的家畜對藏羚羊的侵犯,人類活動對藏羚羊遷徙和活動的干擾,以及對藏羚羊棲息地的侵占。
【國際貿(mào)易】
藏羚羊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藏羚羊、藏羚羊身體器官和衍生物的國際貿(mào)易是被明令禁止的。
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里的驕傲",我國特有物種,群居,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中嚴禁貿(mào)易的瀕危動物。藏羚羊不是大熊貓。它是一種優(yōu)勢動物。只要你看到它們成群結(jié)隊在雪后初霽的地平線上涌出,精靈一般的身材,優(yōu)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你就會相信,它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數(shù)千萬年,是因為它就是屬于這里的。它不是一種自身瀕臨滅絕、適應(yīng)能力差的動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
【中國藏羚羊保護白皮書】
藏羚羊主要分布于中國青藏高原,是青藏高原動物區(qū)系的典型代表。經(jīng)過漫長的自然演替和發(fā)展,該物種種群曾達到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且數(shù)量巨大。但從80年代末開始,該物種遭受了從未有過的大規(guī)模盜獵,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針對猖獗的大肆盜獵藏羚羊和走私藏羚羊絨的非法活動,中國各有關(guān)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實施了一系列打擊行動,然而上述非法活動仍在繼續(xù)。為有效遏制非法盜獵藏羚羊及走私藏羚羊絨的犯罪勢頭,中國國家林業(yè)局將會同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及中國有關(guān)方面繼續(xù)采取嚴厲措施,并希望各有關(guān)國家政府、國際組織和友好人士共同實施藏羚羊保護行動,促使藏羚羊種群的恢復和發(fā)展。
一、藏羚羊種群的分布及其生態(tài)學習性
藏羚羊在中國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省區(qū)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這些區(qū)域植被稀疏,并均為高原草本植物。此外,這些區(qū)域氣溫較低,許多地方年被雪覆蓋期超過6個月。在青藏高原獨特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為尋覓足夠的食物和抵御嚴寒,經(jīng)過長期適應(yīng),藏羚羊形成了集群遷徙的習性,并且其身體上生長有一層保暖性極好的絨毛。雖然藏羚羊在每年夏季自然更換一次絨毛,但由于自然更換的絨毛是零星掉落、隨風飄散,目前還無人嘗試收集自然更換的絨毛的活動。
二、中國藏羚羊資源正遭受十分嚴重的破壞
雖然藏羚羊分布區(qū)是人煙稀少、氣候惡劣的高寒地區(qū),但近10年來盜獵者手持武器、不斷涌入藏羚羊棲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遷徙路線上屠殺藏羚羊。根據(jù)中國有關(guān)部門近年來查獲的藏羚羊皮、絨數(shù)量和各有關(guān)單位在藏羚羊分布區(qū)發(fā)現(xiàn)的藏羚羊尸骸情況分析,每年被盜獵的藏羚羊數(shù)量平均在20,000頭左右。此外,由于盜獵活動的嚴重干擾,藏羚羊原有的活動規(guī)律被擾亂,對種群繁衍造成嚴重影響。
盜獵的嚴重后果之一,是藏羚羊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調(diào)查資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調(diào)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2~0�3頭,1991年羌塘自然保護區(qū)東部藏羚羊分布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 .2頭,并且還能看到集群數(shù)量超過2,000頭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侖山進行的一次調(diào)查,估算該區(qū)域藏羚羊數(shù)量約43,700頭。而據(jù)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從事野生動物研究的資深專家估計,在1995年中國藏羚羊總數(shù)已急劇下降至約50,000~75,000頭左右,并且現(xiàn)仍在繼續(xù)下降。近幾年來,也無人再見到集群數(shù)量超過2,000頭的藏羚羊群。在許多昔日藏羚羊集聚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藏羚羊。這個古老的物種已經(jīng)走向面臨滅絕危險的邊緣。
三、中國為保護藏羚羊做出巨大努力
藏羚羊作為青藏高原動物區(qū)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難于估量的科學價值。藏羚羊種群也是構(gòu)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態(tài)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藏羚羊保護。1981年中國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鑒于藏羚羊為附錄I物種,中國政府嚴格禁止了一切貿(mào)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產(chǎn)品的活動。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后,中國國務(wù)院隨即批準發(fā)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藏羚羊確定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嚴禁非法獵捕。此外,中國政府還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區(qū)先后劃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西藏羌塘自然保護區(qū)等多處自然保護區(qū),成立了專門保護管理機構(gòu)和執(zhí)法隊伍,定期進行巡山和對藏羚羊種群活動實施監(jiān)測。
為保護好藏羚羊,在藏羚羊分布區(qū),還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教育,培養(yǎng)了一批保護管理和科研人員,組織資源調(diào)查和科學研究等。對十分猖獗的盜獵藏羚羊、走私藏羚羊絨的違法犯罪活動,中國原林業(yè)部(現(xiàn)國家林業(yè)局)予以特別關(guān)注,并進行了專門調(diào)查;中國各有關(guān)部門和當?shù)卣M織森林公安機關(guān)等執(zhí)法力量,在藏羚羊分布區(qū)、重要運輸路線及加工點、重點海關(guān)及邊境線,連續(xù)多年實施了嚴厲的打擊行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1990年以來,中國森林公安機關(guān)共破獲盜獵藏羚羊的案件100余起,收繳被獵殺的藏羚羊皮17,000余張、藏羚羊絨1100余公斤、各種槍支300余支、子彈15萬發(fā)、各種車輛153輛,抓獲盜獵藏羚羊的犯罪嫌疑人近3000人,擊斃盜獵分子3人。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為保護藏羚羊及其棲息地,涌現(xiàn)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原青海省治多縣西部工委書記索南達杰同志就是保護藏羚羊英雄們的典型代表,他領(lǐng)導的隊伍不畏艱難困苦,連續(xù)三年在10多萬平方公里渺無人煙的可可西里地區(qū)輾轉(zhuǎn)巡護,抓獲許多盜獵藏羚羊的犯罪分子。1994年1月18日,這位年僅40歲的英雄,在追捕非法盜獵藏羚羊犯罪分子的戰(zhàn)斗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四、中國藏羚羊保護仍面臨著重重困難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中國境外存在著利潤巨大的藏羚羊絨及其織品貿(mào)易 然而,盡管中國有關(guān)部門多次實施嚴厲的打擊行動,卻并沒有從根本上制止住非法盜獵藏羚羊、走私藏羚羊絨的活動,中國藏羚羊總數(shù)仍顯示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藏羚羊分布區(qū)總面積超過60多萬平方公里,海拔均在3700~5500米以上,人煙稀少、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以現(xiàn)有的警力、裝備和財力難于實施全方位、不間斷的巡護,而盜獵分子則抓住空隙對藏羚羊群進行大肆屠殺;二是犯罪分子在盜獵、運輸、取絨和走私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建立了更嚴密的組織,采取了更隱蔽的手段,對上述犯罪行為實施打擊的難度因此進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當中國的執(zhí)法人員在惡劣環(huán)境中艱難追捕盜獵分子的時候,令人遺憾的是,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藏羚羊絨及其織品貿(mào)易并未得到有效打擊和制止,而這恰恰是盜獵分子瘋狂獵殺藏羚羊的根本原因。這可從以下幾方面看得十分清楚:
1、盜獵分子獵殺藏羚羊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藏羚羊絨。到目前為止,中國所逮捕的所有盜獵分子的供詞都證實了這一點。另一方面,由于藏羚羊肉寄生蟲很多、藏羚羊皮制革性能差等原因,還不存在對藏羚羊肉、皮、頭骨、角等的貿(mào)易性開發(fā)利用,中國境內(nèi)也沒有藏羚羊及其產(chǎn)品的需求市場。在所有盜獵藏羚羊現(xiàn)場都可以看到大量遺留的藏羚羊尸體、頭骨、角,而取絨后被丟棄的大量藏羚羊皮則在其它許多地方被發(fā)現(xiàn),可充分證明獲得藏羚羊絨是引發(fā)大肆獵殺藏羚羊的根本目的。
2、藏羚羊絨貿(mào)易給盜獵分子帶來巨額利潤。大量藏羚羊被獵殺取絨后,一部分絨被走私分子藏夾在棉被、羽絨服中或藏匿在汽油桶、車輛和羊絨中,蒙混通過中國西藏的樟木、普蘭等口岸出境;而另一些走私分子則人背畜馱到邊境秘密交易點進行交易。在中國境外,1公斤藏羚羊生絨價格可達1,000~2,000美元,而一條用300~400克藏羚羊絨織成的圍巾價格可高達5,000~30,000美元。如此高額的利潤,進一步刺激了盜獵分子欲望,并使他們有條件獲得更有效的武器和裝備,用于大肆屠殺藏羚羊。毫無疑問,這還進一步加大了中國實施打擊行動的難度。
3、中國從來沒有利用藏羚羊絨的傳統(tǒng)習俗,至今也沒有藏羚羊絨及其產(chǎn)品的消費市場。盜獵分子所獲藏羚羊絨,最終都是在中國境外轉(zhuǎn)換成資金或他們所需的物資。綜合分析上述實際情況,國際上許多關(guān)注藏羚羊保護的組織、人士和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都是一致的:正是由于在部分國家和地區(qū)一直存在著藏羚羊絨加工及貿(mào)易,并由此給盜獵分子帶來豐厚的收益,刺激盜獵活動愈演愈烈,直至威脅藏羚羊的生存。從根本上清除部分國家和地區(qū)至今仍然存在的藏羚羊絨加工及貿(mào)易,是保護、恢復藏羚羊種群的關(guān)鍵和當務(wù)之急。
五、保護藏羚羊需要國際社會的理解和共同行動
當今社會已經(jīng)普遍認識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動物及其產(chǎn)品國際貿(mào)易,勢必嚴重損害某些野生動植物種的自然發(fā)展,甚至危及物種的生存;而對野生動植物及其產(chǎn)品國際貿(mào)易進行控制和對某些物種實行保護,僅依靠某一個國家的力量是難以實現(xiàn)的。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和對每一物種價值的深刻理解,1973年3月3日在華盛頓誕生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并在此基礎(chǔ)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開始了一系列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合作,取得的成效令世人矚目。
目前,一批批藏羚羊在呻吟中死去,而盜獵者、加工者和貿(mào)易者卻仍在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通過走私、非法國際貿(mào)易等形式獲得了浸滿藏羚羊血的巨額利潤;一些消費者為追求時尚,仍在麻木地作為幫兇而加劇了對藏羚羊的殘殺。這不僅是對許多國家相關(guān)法律的對抗,也是對《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的蔑視和對全人類保護野生動物意愿的踐踏。為此,我們提請?zhí)貏e是在藏羚羊絨織品加工及貿(mào)易仍然存在的國家和地區(qū)的有關(guān)政府、組織和人士,對上述情況予以必要的關(guān)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
保護藏羚羊及瀕危野生動物,是中國政府的堅定決心,也是中國人民的良好意愿。中國政府和人民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在中國境外存在著利潤巨大的藏羚羊絨及其織品加工貿(mào)易和消費市場,保護和挽救藏羚羊種群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努力。對此,我們摯誠希望有關(guān)國家政府、組織和人士,珍惜藏羚羊這一古老物種的價值和人類保護野生動物的美好意愿,切實理解加強國際合作對保護藏羚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行動打擊和制止一切從事藏羚羊絨加工貿(mào)易和消費等危及藏羚羊生存的活動,以促使藏羚羊種群最終得以恢復和發(fā)展。
中國藏羚羊保護隊伍獲贈先進裝備
國家林業(yè)局和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7月24日分別舉行儀式,向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及藏羚羊分布區(qū)的森林公安贈發(fā)和捐贈了總價值為130萬元的物資裝備,以加強對瀕臨滅絕藏羚羊的保護。
林業(yè)局贈發(fā)的物資包括:4輛警用吉普車、12支八五式狙擊步槍、10個現(xiàn)場強光搜索燈、10部手持衛(wèi)星定位導航儀、5部短波電臺、25套防彈服及頭盔、6臺攝象機等,價值80萬元。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向來自新疆、青海、西藏的15個森林公安局和派出所的代表捐贈了通訊器材和其他物資,其中包括發(fā)電機、電臺、全球衛(wèi)星定位儀、夜視儀、望遠鏡以及帳篷和睡袋等。這是該基金會第二次向中國的藏羚羊保護工作提供專門捐助。
藏羚羊是中國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西藏自治區(qū)北部、青海省的可可西里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阿爾金山一帶是它們的生息地。由于受到國際非法市場高額利潤的誘惑,導致每年至少有20000只藏羚羊遭到屠殺。據(jù)估計,目前藏羚羊僅存50000只左右。
為保護好藏羚羊資源,中國政府相繼建立了羌塘、阿爾金山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并組建了專門執(zhí)法隊伍--森林公安,負責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取得了巨大成效。
國家林業(yè)局副局長馬福說,由于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邊遠地區(qū),執(zhí)法機關(guān)的裝備還比較落后,影響了對非法盜獵活動的打擊力度。為此,國家林業(yè)局今年撥款200萬元用于可可西里藏羚羊的保護工作,其中拿出80萬元購買了這批物資裝備。
新疆虎
新疆虎是我國虎種的五個亞種之一。根據(jù)記載最初是從博斯騰湖附近獲得它的標本,于1916年正式定名的。有記述說,新疆虎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與瑪納斯河流域。但使人疑惑的是,迄今誰也沒有真正見過或捕捉到它,也很少有它活動的消息。傳聞50年代曾有牧民在塔里木河下游的阿爾干附近見到過虎,但因是傳聞,其真?zhèn)螣o從證實。新疆到底有沒有虎?新疆虎到哪里去了?對這些問題人們眾說紛壇,一直找不到確切的答案。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豹屬
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由庫爾勒沿孔雀河至羅布泊一帶.
動物簡介: 新疆虎是西亞虎的一個分支,主要生活在新疆中部,由庫爾勒沿孔雀河至羅布泊一帶.
新疆虎的個頭僅次于西伯利亞虎,體廠一般在1.6--2.5米,尾長約0.8米,重約200-250公斤.1900年3月28日,瑞典博物雪茄斯文赫在我國西北新疆境內(nèi)首先了消失了幾個世紀的樓蘭古跡,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新疆虎.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說明原來這里木草豐茂,森林茂密,因為有虎的地方必定有大片的森林,有大量的食草動物和充足的水源.當時的新疆虎就是在這樣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中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可是自從中國古代商人開辟了"古絲綢之路"之后,樓蘭由于地理位置優(yōu)越,逐漸成為西亞地區(qū)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成為了商業(yè),文化交流中心,人口隨之猛增,并達到了鼎盛時期.由于人口的增多,急需大量自然資源,這樣森林成片的被砍伐,草場被耕種,這致使河流斷流,土地沙漠化嚴重,繁華的古樓蘭同時也走向了衰敗,最終被沙漠一夜之間吞噬了.古樓蘭從此由一片綠洲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沙漠.
與古樓蘭一樣,新疆虎同時也遇到了空前的劫難,失去了森林,就等于失去了食物來源.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大批新疆虎死去了,但仍有一小部分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在沙漠中僅有的綠洲里頑強地生活.直到1900年,斯文赫定發(fā)現(xiàn)它們,這也是現(xiàn)代人第一次知道并認識了新疆虎.在這以后的十幾年當中,由于這一地區(qū)環(huán)境又進一步惡化,加之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對新疆虎的獵殺,所剩無幾的新疆虎最終也沒有逃脫厄運.
人類最后一次發(fā)現(xiàn)新疆虎是在1916年,在這以后的數(shù)十年間,科學工作者曾多次尋找過它們的蹤跡,但始終在也沒發(fā)現(xiàn)過.可以說新疆虎主要是在人類破壞自然環(huán)境之后結(jié)束它們最終的生命歷程的.
麋鹿:俗稱四不象偶蹄目,棲息于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前曾飼養(yǎng)于北京南苑,以后僅余少數(shù)于國外,野生種均已滅絕,1985年后由英國運回若干只放養(yǎng)。
大熊貓:棲息于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尸骨,性溫順,自衛(wèi)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于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chǎn)珍稀動物,棲息于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chǎn)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于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chǎn)珍稀候類。
白鰭豚:哺乳綱,棲息于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jié)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鳥類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于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chǎn)卵。每窩產(chǎn)卵1~3枚。兩性孵卵并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后,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chǎn)于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于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cè)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zhuǎn)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于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窩產(chǎn)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nèi)食物哺喂雛鳥。產(chǎn)于西沙群島。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于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chǎn)于西沙群島。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于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筑巢于高大喬木或建筑物上,每窩產(chǎn)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只。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qū)。
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于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于河流沿岸、沼澤山區(qū)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巖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筑巢,每窩產(chǎn)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越冬。
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鹮——別名朱鷺,屬于鹮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后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nèi)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蕩。4~5月份開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chǎn)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后破殼,經(jīng)哺育約40天后離巢。產(chǎn)于陜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于環(huán)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jīng)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陜西省洋縣重新發(fā)現(xiàn)朱鹮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鹮——屬于鹮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于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筑巢,每窩產(chǎn)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于鹮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于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chǎn)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于鹮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后枕部有長羽簇構(gòu)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于湖泊、沼澤及沿海灘涂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chǎn)于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臺灣、香港。黑臉琵鷺現(xiàn)存約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fā)現(xiàn)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臺灣臺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只;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qū)、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qū)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qū)也曾記錄有數(shù)十只的越冬小群。
藏羚羊、牦牛...四川有熊貓..
藏羚羊、牦牛等
珍稀動物有哪些?
珍稀動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種類:陸生生物類: 鳥類:白腹錦雞、白鸛、白冠長尾雉、白鶴、白頸長尾雉、白鹮、白琵鷺、白頭鶴、白鷴、白枕鶴、蒼鷹、藏馬雞、大鴇、大緋胸鸚鵡、大天鵝、丹頂鶴、高山兀鷲、冠斑犀鳥、褐馬雞、黑長尾雉、黑鸛、黑頸長尾雉、黑頸鶴、黑臉琵鷺、紅腹角雉、紅腹錦雞、孔雀雉...
我國珍異動物有哪些
熊貓是中國特有種,現(xiàn)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qū)。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xiàn)存大約1590只左右,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白鰭豚。也稱為白暨豚、白鰭,是一種淡水鯨類白鱀豚科動物,僅產(chǎn)于中國長江中下流域,性情溫順謹慎。白暨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中國特有珍稀...
中國特有的十大珍稀瀕危動物,白唇鹿上榜,第一被譽為水中大熊貓邏_百 ...
中國十大瀕危珍稀動物,讓我們來深入了解。白鰭豚,體長1.5至2.5米,青灰色背面與白色腹部,是數(shù)量最為稀少的鯨類。白鰭豚僅分布于中國,目前雖推測已滅絕,但IUCN仍將其列為極危狀態(tài)。這是中國特有的瀕危動物之一。白馬雞,是一種大型雉類,身長80至100厘米,有四個亞種。白馬雞主要生活在3000至4000...
中國十大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排行榜中國瀕危珍稀動物排行
8. 蟒蛇,雖然體型巨大但性格溫和,因誤殺和棲息地喪失而數(shù)量減少,需要更多的保護措施。這些動物不僅是國家生物多樣性的寶貴財富,也是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guān)鍵組成部分。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希望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能夠為這些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帶來更光明的未來。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哪些?
3、儒艮 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guān)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后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4、東北虎 東北虎,學名西伯利亞虎,是現(xiàn)存體重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起源于亞洲東北部,曾經(jīng)遍及俄羅斯西伯利亞...
我國的的珍稀動物有哪些
我國的珍稀動物有哪些 我國的珍稀動物包括大熊貓、金絲猴、朱鹮、白鰭豚、中華鱘等。1. 大熊貓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被譽為“活化石”。它們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肅和陜西的高山竹林中,以竹子為主食。大熊貓因其獨特的外觀和瀕危狀態(tài),受到全球的保護和關(guān)注。2. 金絲猴 金絲猴是我國西南...
中國十大珍稀動物
7、褐馬雞是一種產(chǎn)于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臺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8、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動物,屬于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9、藏羚羊雌性略小,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部寬闊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長角。
我國珍稀動物有哪些
我國珍稀動物有哪些 我國有許多珍稀動物,包括但不限于大熊貓、金絲猴、朱鹮、長臂猿、雪豹等。詳細解釋:大熊貓 大熊貓是我國最著名的珍稀動物之一,它們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肅和陜西的高山竹林中。大熊貓以竹子為主食,因其獨特的外觀和習性,被譽為“活化石”,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標志。金絲...
我國有哪些珍稀的動植物?
我國珍稀動物名單:一.鳥類:白腹錦雞 白鸛 白冠長尾雉 白鶴 白頸長尾雉 白鹮 白琵鷺 白頭鶴 白鷴 白枕鶴 蒼鷹 藏馬雞 草鴞 草原雕 長耳鴞 長尾闊嘴鳥 長尾鴞 赤頸鶴 大鴇 大緋胸鸚鵡 大天鵝 丹頂鶴 雕鴞 蜂鷹 高山兀鷲 冠斑犀鳥 褐鰹鳥 褐林鴞 褐馬雞 黑長尾雉 黑鸛 黑頸長尾雉 黑頸鶴 ...
我國的的珍稀動物有哪些
我國的珍稀動物有哪些 我國的珍稀動物包括多種獨特的生物,它們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1. 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大熊貓以其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溫和的性情而聞名于世。它們主要生活在四川、甘肅和陜西的高山森林中,以竹子為食。大熊貓的瀕危狀態(tài)使其成為全球保護工作的...
相關(guān)評說:
涿鹿縣潤滑: ______ 老大你好強```問這個問到魔獸里了``` 我國有大熊貓,小熊貓(不是大熊貓的崽),金絲猴,白鰭豚,揚子鱷,黿,朱鹮,山雞蛙,中華鱘,長江鱘,麋鹿,雪豹,野驢,獼猴,藏羚羊,野駱駝,牛羚,東北虎(西伯利亞虎),丹頂鶴,黑葉猴``太多了啊```既然是珍稀動物,當然是瀕臨滅絕了的```還是建議你去網(wǎng)上找找吧```
涿鹿縣潤滑: ______ 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綠尾虹雉等11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小熊貓、獼猴、黑熊、水鹿、紅腹角雉等4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毛冠鹿等省重點保護動物 珍稀動物中主要有白唇鹿、梅花鹿、毛冠鹿、林麝、蘭馬雞、藏雪雞、斑角雉等.鳥類以畫眉亞科和雉科占優(yōu)勢,其中四川山鷓鴣、雉鶉為特產(chǎn)鳥類.爬行類與兩棲類豐富,有不少國內(nèi)特著品種,如宜賓龍蜥、峨眉髭蟾、北鯢等.川西北高原動物食料較為稀少,主要是一些能適應(yīng)于高原惡劣條件的奔弛性和穴棲性動物群,毛皮動物量多質(zhì)優(yōu),珍稀動物主要有野驢、野牦牛、白唇鹿、藏羚、馬鹿、林麝、黑頸鶴、藏雪雞等.
涿鹿縣潤滑: ______ 藏野驢、藏羚羊、麝牛.還有幾種具體我也說不上來
涿鹿縣潤滑: ______ 我國部分珍稀動物簡介 (1)大熊貓:亦稱貓熊.哺乳動物.體肥胖,形似熊,長約1.5米,肩高約66厘米.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時也吃小動物.善于爬樹,性孤獨...
涿鹿縣潤滑: ______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1、伯樂樹(鐘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2、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3、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1、樟(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2、香果樹Emmemopterys henryi 3、金蕎麥(野蕎麥)...
涿鹿縣潤滑: ______[答案] 鴨嘴獸 澳大利亞 青羊 鏡泊湖-地下森林 羚羊 可可西里 中華鱘 長江 白狐 神農(nóng)架 巖羊有3個亞種,分布于中國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內(nèi)蒙古西部、甘肅、寧夏北部、新疆南部、陜西等地,以及毗鄰的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qū). 三尾褐鳳...
涿鹿縣潤滑: ______ 1 珍稀動物編輯本段1.1 陸地 大熊貓:棲息于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情孤僻,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尸骨,性情溫順,自衛(wèi)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于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
涿鹿縣潤滑: ______ 麋鹿 屬于偶蹄目,俗稱四不象,棲息于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它是研究鯨類演化和生物進化的寶貴材料. ...
涿鹿縣潤滑: ______ 九寨溝野生珍稀動物資源豐富,具有很多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珍貴品種.屬國家保護的有1 7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牛羚、金絲猴等;二類保護動物有毛冠鹿、白唇鹿、小熊貓、獼猴、林爵、紅腹角...
涿鹿縣潤滑: ______ 麋鹿:俗稱四不象偶蹄目,棲息于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前曾飼... 亦食果實和動物尸骨,性溫順,自衛(wèi)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于我國四川西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