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嗎(科教版) 科教版的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單元 課題 周次 課時 備注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1 1
2 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2 1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 1
4 造一艘小船 3 1
5浮力 3 1
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4 1
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4 1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5 1
第二單元 熱 1熱起來了 5 1
2給冷水加熱 6 1
3 液體的熱脹冷縮 6 1
4 空氣的熱脹冷縮 7 1
5金屬熱脹冷縮嗎 7 1
6 熱是怎樣傳遞的 8 1
7 傳熱比賽 8 1
8 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 9 1 “五一”假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在流逝 10 1
2 太陽鐘 10 1
3 用水測量時間 11 1
4 我的水鐘 11 1
5 機械擺鐘 12 1
6 擺的研究 12 1
7 做一個鐘擺 13 1
8 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13 1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 晝夜交替現(xiàn)象 14 1
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14 1
3 證明地球在自轉(zhuǎn) 15 1
4 誰先迎來黎明 15 1
5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16 1
6 地球在公轉(zhuǎn)嗎 16 1
7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17 1
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17 1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2、同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zhì)量和體積,沉浮狀態(tài)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并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zhì)量和體積,沉浮狀態(tài)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xiàn)“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fā)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臺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活動要點:規(guī)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準。)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jù)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說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xiàn)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回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并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jié)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后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說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jié)構(gòu)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xiàn)了用材料有效調(diào)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并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jié)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說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xiàn)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于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回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么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fā)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jié)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zhì)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zhì)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里,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也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8、小結(jié):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么結(jié)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磚塊 沉
木塊 浮
塑料塊 浮
猜測與沉浮相關因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裝好,并補充大小輕重相近的蘿卜、橡皮各一,以便下節(jié)課各組實驗使用。
教學后記: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2、同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zhì)量和體積,沉浮狀態(tài)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并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zhì)量和體積,沉浮狀態(tài)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xiàn)“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fā)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臺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活動要點:規(guī)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準。)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jù)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說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xiàn)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回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并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jié)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后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說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jié)構(gòu)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xiàn)了用材料有效調(diào)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并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jié)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說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xiàn)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于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回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么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fā)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jié)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zhì)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zhì)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里,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也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8、小結(jié):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么結(jié)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磚塊 沉
木塊 浮
塑料塊 浮
猜測與沉浮相關因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種材料構(gòu)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裝好,并補充大小輕重相近的蘿卜、橡皮各一,以便下節(jié)課各組實驗使用。
沒,姐姐讀小學那會兒,科學還沒被列入考試內(nèi)容。我們那時學的是“常識”。T-T
怎樣下載
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怎樣才能省力》教案
教學目標: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么條件下省力?在什么條件下費力?在什么條件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用。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3、能夠積極的想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怎樣用較小的力解決的問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重點:在操作實驗、思考的基礎上...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篇
1.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養(yǎng)成對實驗觀察的愛好 【教學重點】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fā)芽...
人教版五年級下小學數(shù)學教案:《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38-40頁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描述物體大小;能合理估計物體體積。通過觀察、思考和交流,體驗和感悟空間概念,學會學習,建立自信心。教學重點:形成體積概念和...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怎樣移動重物的實驗
2、講述:大科學家阿基米德曾經(jīng)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撬起整個地球。”他說的有道理嗎?為什么?作業(yè):學習與評價一、二題。板書設計: 2怎樣移動重物---———杠桿 支點到動力點比支點到阻力點長,省力 支點到動力點比支點到阻力點短,費力 支點到動力點比支點到阻力點...
湘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他能撬動地球嗎》教案
2.看來并非任何情況下杠桿都能輕松撬起重物,怎樣利用它才能使我們更省力?下面我們借助“杠桿尺”來進行進一步研究。3.認識杠桿尺 ⑴它的支點在哪里?我們把掛在左邊的鉤碼看成“地球”,那么它掛的位置就是阻力點。右邊不用手按,也掛上鉤碼來顯示力的大小,那么這些鉤碼就可就成為動力,掛的...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優(yōu)秀)
在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期都會需要用到教案,那你準備好你的教案了嗎?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優(yōu)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優(yōu)秀(一) 教學目標 1.通過畫、剪、觀察、想象、分類、找對稱軸等系列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軸對稱圖形的...
【常用】五年級下冊語文《修鞋姑娘》教案教科版
)8、這么大的縣城,如何才能找到修鞋姑娘,不如我們也幫作者呼喚一下吧!課件出示:“修鞋姑娘,你在哪里”五、拓展練習這么一位誠實、善良的修鞋姑娘,假如有一天,“我”又見到了那位來自異鄉(xiāng)的修鞋姑娘,“我”會說什么 六、作業(yè)設計寫小片段。要求通過觀察一位同學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下冊怎樣才能省力教案
在實際生活中,簡單機械是經(jīng)常用到的,請同學們注意一下你身邊的那些工具用到了什么簡單機械,看誰發(fā)現(xiàn)的多。五、板書設計:怎樣才能省力 依靠肢體 簡單機械( 利用工具 )杠桿 ( 鐵片 )費時費力 斜面 (木板、臺階) 省時省力 提高效率 滑輪 (繩子、樹木)輪軸 ( 木...
急需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人教版) 謝謝提供!
學生經(jīng)歷了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觀察記錄控制條件下的種子發(fā)芽過程和整理分析實驗結(jié)果三項活動,從中了解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基本條件,觀察實驗現(xiàn)象、收集數(shù)據(jù)、整理數(shù)據(jù),并用實驗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的科學方法。第二部分(第4課) “蚯蚓的選擇”通過對蚯蚓與環(huán)境的研究,認識動物與無生命環(huán)境的關系,了解動物是會根據(jù)自身...
新課標小學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因數(shù)和倍數(shù)》教案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二章《因數(shù)和倍數(shù)》第1節(jié)例1(教材第13頁)及練習二的第2題,第四題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學是在學生學習掌握了因數(shù)和倍數(shù)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運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嘗試、探究“求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的方法。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
相關評說:
丹寨縣擦圖: ______ 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浮沉和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有關 1、如果物體的密度小于液體的密度,物體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福 2、如果物體的密度等于液體的密度,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物體懸福 3、如果物體的密度大于液體的密度,
丹寨縣擦圖: ______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nèi)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續(xù)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
丹寨縣擦圖: ______[答案] 什么版本的,我這里有人教版的. 生物與環(huán)境 單元教材分析 【單元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種子發(fā)芽實驗”,從提... 制訂實驗計劃、按照計劃實施實驗、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結(jié)論的完整過程,懂得對比實驗中控制...
丹寨縣擦圖: ______ 一、教材解讀:本節(jié)課是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推測和驗證光的傳播特點——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二、教學目標:科學概念: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懂得光是直線傳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1、有依據(jù)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3、通過實驗中的現(xiàn)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培養(yǎng)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jù).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三、教學重、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丹寨縣擦圖: ______ 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教學內(nèi)容 本冊編排了《凸透鏡》、《這是怎么回事》、《認識自己》、《太陽地球月亮》、《生物與環(huán)境》、《信息與生活》、《研究與實踐》等七個單元. 二、教材解讀 第一單元以凸透鏡等為對象,引導學...
丹寨縣擦圖: ______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解讀:本節(jié)課是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推測和驗證光的傳播特點——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懂得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依據(jù)地推測光的...
丹寨縣擦圖: ______[答案] 教學目標: 1.知道人體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體內(nèi)的主要消化過程. 2.知道如何保護人體的消化器官. 3.回顧進食過程并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4.意識到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知道食物在人體內(nèi)的主要消化過程. 教...
丹寨縣擦圖: ______[答案] 五年級科學(下)教學設計第十一課《植物生長靠什么》內(nèi)容標準:認識到生物維持生命都要從外界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 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 認識植物生長不僅需要水分,還需要養(yǎng)分.2. 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對植物...
丹寨縣擦圖: ______ 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用夾子夾紙片穿孔,再用手電照,證明:光是走直線的.但在不同媒介光會折射,平面鏡會反光.
丹寨縣擦圖: ______[答案] 微生物的危害(科學教案五年級下冊)教學時間教學目標1、通過交流親身經(jīng)歷,知道常見的有害微生物.2、了解有害微生物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3、知道怎樣才能與微生物和平共處.教學重點尋找微生物危害的證據(jù),討論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