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的成語故事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后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nèi)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nèi)。」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岳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云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jù)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xué)識英博,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xué)識英博,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dāng),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長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dāng)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shù)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fēng)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xí),能呼風(fēng)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墻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樂不思蜀
人們常把樂以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chǎn)生于三國時的洛陽。當(dāng)時魏軍入川,蜀后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shè)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當(dāng)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林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邰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zāi)梗h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fā)問,劉禪趕忙把邰正教他的話學(xué)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么象是邰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神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的典故。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xiàn)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fēng)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里的臥龍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zhàn)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yīng)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shè)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dāng)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后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jīng)驗。
舌戰(zhàn)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jié)寨,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zhàn)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quán)要與劉備聯(lián)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zhàn)。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quán)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云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nèi)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云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quán)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并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后雖秘不發(fā)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xiàn),,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后,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zhèn)定自若的瀟灑風(fēng)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zhàn)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后卻“權(quán)歸司馬”結(jié)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jié)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1、如飲醇醪(周瑜):形容一個人氣量廣闊,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對程普的諒解,形容周瑜心胸寬廣。
2、髀肉復(fù)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yè)毫無成就。
3、后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4、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qū)ψ约悍浅:线m的環(huán)境。
5、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6、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jīng)驗,比較幼稚。
7、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8、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zhàn)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學(xué)問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xué)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絕倫(關(guān)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6、一身是膽(趙云):形容膽量極大。
17、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曲的人
18、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dāng)然不能幸免。
19、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zhàn)方法。
20、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2、勢如破竹(杜預(yù)):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3、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shù)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5、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xué)識的粗人。
26、想當(dāng)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jù)的主觀臆斷。
27、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30、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tǒng),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1、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2、得隴望蜀(曹操)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jīng)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背本就末 不避艱險 步步為營 敗不旋踵 包藏奸心
不成體統(tǒng) 閉門思愆 步罡踏斗 不遑寧息 不護細行
百舉百捷 不急之務(wù) 不可造次 不勞而獲 避李嫌瓜
不求聞達 并驅(qū)爭先 背若芒刺 拔十失五 冰散瓦解
兵無常形 并威偶勢 半信不信 抱薪救焚 撥云霧見青天
抱玉握珠 不置褒貶 不知所措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殘暴不仁
成敗得失 成敗利鈍 赤膊上陣 躊躇不決 長才廣度
初出茅廬 倉卒之際 車殆馬煩 豺狼當(dāng)路 長林豐草
沉李浮瓜 草廬三顧 成群結(jié)隊 超群絕倫 長驅(qū)直進
初生牛犢不怕虎 蒼生涂炭 初生之犢不懼虎 沉吟不決 出言不遜
粗衣惡食 沉吟未決 車載斗量 短兵接戰(zhàn) 淡泊明志
單刀赴會 多端寡要 東蕩西除 迭矩重規(guī) 疊矩重規(guī)
對酒當(dāng)歌 大驚失色 當(dāng)今無輩 斗量車載 蕩氣回腸
豆萁燃豆 斷頭將軍 等閑視之 倒屣相迎 大雨滂沱
蠹政病民 抵足而眠 對癥之藥 阿黨比周 峨冠博帶
婀娜多姿 二桃殺三士 恩威并行 恩威并用 反敗為勝
風(fēng)馳電逝 飛遁離俗 反覆無常 浮瓜沉李 反戈一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風(fēng)激電飛 反客為主 發(fā)怒穿冠 防芽遏萌
腹有鱗甲 割肚牽腸 感恩戴德 割恩斷義 躬耕樂道
光輝燦爛 詭計多端 根據(jù)盤互 貴極人臣 管窺筐舉
顧名思義 刮目相看 顧曲周郎 骨肉未寒 鬼神不測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共為唇齒 各為其主 貴遠賤近 甘雨隨車
公諸同好 畫餅充饑 魂不守舍 緩兵之計 虎超龍驤
后患無窮 虎踞鯨吞 黃口孺子 含蓼問疾 虎入羊群
戶樞不朽 禍生肘腋 撼天震地 互為表里 華屋丘墟
華屋山丘 悔之無及 堅壁清野 精貫白日 矜功伐能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將功贖罪 酒酣耳熱 見機而作 竭盡心力
兢兢翼翼 錦囊妙計 旌旗卷舒 計日而待 集思廣益
積思廣益 假手于人 煎水作冰 荊山之玉 箕山之志
極天際地 假途滅虢 吉兇禍福 急于求成 舉止失措
箭在弦上 開誠布公 刻肌刻骨 枯木生花 開門揖盜
孔孟之道 曠若發(fā)蒙 枯樹生華 曠世逸才 老成練達
論功行賞 落荒而逃 落荒而走 老驥伏櫪 淚流滿面
老弱殘兵 令人切齒 老生常談 立身揚名 藍田生玉
雷霆之怒 臨危不顧 略無忌憚 臨危受命 龍驤虎步
良藥苦口 名不副實 名不虛傳 目不邪視 秘而不宣
毛發(fā)之功 滅虢取虞 毛骨悚然 妙絕時人 暮景桑榆
悶悶不樂 明眸善睞 漫山遍野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途知返
門無雜賓 民殷國富 沐雨櫛風(fēng) 鳥盡弓藏 怒氣填胸
牛蹄中魚 難以預(yù)料 男尊女卑 剖蚌求珠 剖肝瀝膽
片甲不回 賠了夫人又折兵 攀龍附驥 披露腹心 翩若驚鴻
潑油救火 棄暗投明 窮兵黷武 強詞奪理 輕才好施
切齒痛恨 清塵濁水 秋風(fēng)掃落葉 傾家蕩產(chǎn) 親臨其境
七擒七縱 凄然淚下 樵蘇不爨 翹首企足 翹首引領(lǐng)
情同骨肉 求田問舍 去邪歸正 棄瑕錄用 禽息鳥視
器小易盈 器宇不凡 氣涌如山 器宇軒昂 青蠅之吊
翹足引領(lǐng) 肉顫心驚 人各有志 如饑似渴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柔能克剛 燃萁之敏 忍辱負重 如石投水 忍無可忍
如魚得水 仁義之兵 任重才輕 市不二價 誓不兩立
背本就末 不避艱險 步步為營 敗不旋踵 包藏奸心
不成體統(tǒng) 閉門思愆 步罡踏斗 不遑寧息 不護細行
百舉百捷 不急之務(wù) 不可造次 不勞而獲 避李嫌瓜
不求聞達 并驅(qū)爭先 背若芒刺 拔十失五 冰散瓦解
兵無常形 并威偶勢 半信不信 抱薪救焚 撥云霧見青天
抱玉握珠 不置褒貶 不知所措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殘暴不仁
成敗得失 成敗利鈍 赤膊上陣 躊躇不決 長才廣度
初出茅廬 倉卒之際 車殆馬煩 豺狼當(dāng)路 長林豐草
沉李浮瓜 草廬三顧 成群結(jié)隊 超群絕倫 長驅(qū)直進
初生牛犢不怕虎 蒼生涂炭 初生之犢不懼虎 沉吟不決 出言不遜
粗衣惡食 沉吟未決 車載斗量 短兵接戰(zhàn) 淡泊明志
單刀赴會 多端寡要 東蕩西除 迭矩重規(guī) 疊矩重規(guī)
對酒當(dāng)歌 大驚失色 當(dāng)今無輩 斗量車載 蕩氣回腸
豆萁燃豆 斷頭將軍 等閑視之 倒屣相迎 大雨滂沱
蠹政病民 抵足而眠 對癥之藥 阿黨比周 峨冠博帶
婀娜多姿 二桃殺三士 恩威并行 恩威并用 反敗為勝
風(fēng)馳電逝 飛遁離俗 反覆無常 浮瓜沉李 反戈一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風(fēng)激電飛 反客為主 發(fā)怒穿冠 防芽遏萌
腹有鱗甲 割肚牽腸 感恩戴德 割恩斷義 躬耕樂道
光輝燦爛 詭計多端 根據(jù)盤互 貴極人臣 管窺筐舉
顧名思義 刮目相看 顧曲周郎 骨肉未寒 鬼神不測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共為唇齒 各為其主 貴遠賤近 甘雨隨車
公諸同好 畫餅充饑 魂不守舍 緩兵之計 虎超龍驤
后患無窮 虎踞鯨吞 黃口孺子 含蓼問疾 虎入羊群
戶樞不朽 禍生肘腋 撼天震地 互為表里 華屋丘墟
華屋山丘 悔之無及 堅壁清野 精貫白日 矜功伐能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將功贖罪 酒酣耳熱 見機而作 竭盡心力
兢兢翼翼 錦囊妙計 旌旗卷舒 計日而待 集思廣益
積思廣益 假手于人 煎水作冰 荊山之玉 箕山之志
極天際地 假途滅虢 吉兇禍福 急于求成 舉止失措
箭在弦上 開誠布公 刻肌刻骨 枯木生花 開門揖盜
孔孟之道 曠若發(fā)蒙 枯樹生華 曠世逸才 老成練達
論功行賞 落荒而逃 落荒而走 老驥伏櫪 淚流滿面
老弱殘兵 令人切齒 老生常談 立身揚名 藍田生玉
雷霆之怒 臨危不顧 略無忌憚 臨危受命 龍驤虎步
良藥苦口 名不副實 名不虛傳 目不邪視 秘而不宣
毛發(fā)之功 滅虢取虞 毛骨悚然 妙絕時人 暮景桑榆
悶悶不樂 明眸善睞 漫山遍野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途知返
門無雜賓 民殷國富 沐雨櫛風(fēng) 鳥盡弓藏 怒氣填胸
牛蹄中魚 難以預(yù)料 男尊女卑 剖蚌求珠 剖肝瀝膽
片甲不回 賠了夫人又折兵 攀龍附驥 披露腹心 翩若驚鴻
潑油救火 棄暗投明 窮兵黷武 強詞奪理 輕才好施
切齒痛恨 清塵濁水 秋風(fēng)掃落葉 傾家蕩產(chǎn) 親臨其境
七擒七縱 凄然淚下 樵蘇不爨 翹首企足 翹首引領(lǐng)
情同骨肉 求田問舍 去邪歸正 棄瑕錄用 禽息鳥視
器小易盈 器宇不凡 氣涌如山 器宇軒昂 青蠅之吊
翹足引領(lǐng) 肉顫心驚 人各有志 如饑似渴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柔能克剛 燃萁之敏 忍辱負重 如石投水 忍無可忍
如魚得水 仁義之兵 任重才輕 市不二價 誓不兩立
死不瞑目 手不釋卷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素不相識 首當(dāng)其沖
死而復(fù)生 三顧茅廬 神鬼難測 尸橫遍野 手揮目送
四海飄零 勢合形離 色厲膽薄 拭目以待 司馬昭之心
勢如水火 釋生取義 十鼠同穴 事生肘腋 手無寸鐵
聲威大震 視微知著 所向無敵 率由舊則 事與愿違
矢在弦上 天崩地塌 土雞瓦犬 土龍芻狗 圖謀不軌
體無完膚 談笑自若 童顏鶴發(fā) 天震地駭 臥床不起
望風(fēng)而逃 望風(fēng)希指 為虎添翼 位極人臣 為民除害
無名小卒 污泥濁水 萬全之策 萬全之計 文人相輕
萬死不辭 無所不為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物傷其類 問舍求田
物是人非 圍魏救趙 舞文弄墨 萬緒千端 萬緒千頭
危在旦夕 妄自菲薄 忘戰(zhàn)者危 笑傲風(fēng)月 下筆成篇
下筆成章 喜不自勝 心膽俱裂 虛廢詞說 熏風(fēng)解慍
心懷叵測 血流成河 先禮后兵 嘯侶命儔 循名考實
喜怒不形于色 揎拳裸袖 學(xué)如登山 笑容可掬 心如鐵石
心術(shù)不正 小受大走 虛虛實實 薰蕕不同器 熏蕕不同器
薰蕕同器 熏蕕同器 形影相吊 閑雜人等 尋章摘句
易地而處 勇而無謀 揚幡招魂 魚貫而入 言過其實
隱介藏形 衣架飯囊 有機可乘 養(yǎng)精蓄銳 以卵擊石
掩目捕雀 月明星稀 一面之詞 意氣風(fēng)發(fā) 偃旗息鼓
以柔克剛 晏然自若 一身是膽 以石投水 佯輸詐敗
揚湯止沸 一心一意 一行作吏 衣繡晝行 要言不煩
引喻失義 有勇有謀 搖搖欲墜 刖趾適履 執(zhí)鞭隨鐙
誅暴討逆 逐臭之夫 珠翠之珍 張燈結(jié)彩 坐而待斃
坐而待弊 眾寡不敵 枝干相持 左顧右盼 自高自大
縱虎歸山 作奸犯科 鑄劍為犁 總角之好 政令不一
指鹿作馬 鐘鳴漏盡 眾難群疑 指日可待 走石飛沙
壯士解腕 枕石漱流 志同道合 自投羅網(wǎng) 贓污狼藉
壯心不已 自新之路 恣意妄為 知遇之恩 肘腋之患
正言直諫 孜孜不倦 冢中枯骨
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1、如飲醇醪(周瑜):形容一個人氣量廣闊,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對程普的諒解,形容周瑜心胸寬廣。
2、髀肉復(fù)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yè)毫無成就。
3、后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4、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qū)ψ约悍浅:线m的環(huán)境。
5、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6、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jīng)驗,比較幼稚。
7、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8、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zhàn)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學(xué)問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xué)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絕倫(關(guān)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6、一身是膽(趙云):形容膽量極大。
17、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曲的人
18、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dāng)然不能幸免。
19、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zhàn)方法。
20、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2、勢如破竹(杜預(yù)):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3、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shù)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5、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xué)識的粗人。
26、想當(dāng)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jù)的主觀臆斷。
27、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30、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tǒng),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1、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2、得隴望蜀(曹操)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jīng)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背本就末 不避艱險 步步為營 敗不旋踵 包藏奸心
不成體統(tǒng) 閉門思愆 步罡踏斗 不遑寧息 不護細行
百舉百捷 不急之務(wù) 不可造次 不勞而獲 避李嫌瓜
不求聞達 并驅(qū)爭先 背若芒刺 拔十失五 冰散瓦解
兵無常形 并威偶勢 半信不信 抱薪救焚 撥云霧見青天
抱玉握珠 不置褒貶 不知所措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殘暴不仁
成敗得失 成敗利鈍 赤膊上陣 躊躇不決 長才廣度
初出茅廬 倉卒之際 車殆馬煩 豺狼當(dāng)路 長林豐草
沉李浮瓜 草廬三顧 成群結(jié)隊 超群絕倫 長驅(qū)直進
初生牛犢不怕虎 蒼生涂炭 初生之犢不懼虎 沉吟不決 出言不遜
粗衣惡食 沉吟未決 車載斗量 短兵接戰(zhàn) 淡泊明志
單刀赴會 多端寡要 東蕩西除 迭矩重規(guī) 疊矩重規(guī)
對酒當(dāng)歌 大驚失色 當(dāng)今無輩 斗量車載 蕩氣回腸
豆萁燃豆 斷頭將軍 等閑視之 倒屣相迎 大雨滂沱
蠹政病民 抵足而眠 對癥之藥 阿黨比周 峨冠博帶
婀娜多姿 二桃殺三士 恩威并行 恩威并用 反敗為勝
風(fēng)馳電逝 飛遁離俗 反覆無常 浮瓜沉李 反戈一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風(fēng)激電飛 反客為主 發(fā)怒穿冠 防芽遏萌
腹有鱗甲 割肚牽腸 感恩戴德 割恩斷義 躬耕樂道
光輝燦爛 詭計多端 根據(jù)盤互 貴極人臣 管窺筐舉
顧名思義 刮目相看 顧曲周郎 骨肉未寒 鬼神不測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共為唇齒 各為其主 貴遠賤近 甘雨隨車
公諸同好 畫餅充饑 魂不守舍 緩兵之計 虎超龍驤
后患無窮 虎踞鯨吞 黃口孺子 含蓼問疾 虎入羊群
戶樞不朽 禍生肘腋 撼天震地 互為表里 華屋丘墟
華屋山丘 悔之無及 堅壁清野 精貫白日 矜功伐能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將功贖罪 酒酣耳熱 見機而作 竭盡心力
兢兢翼翼 錦囊妙計 旌旗卷舒 計日而待 集思廣益
積思廣益 假手于人 煎水作冰 荊山之玉 箕山之志
極天際地 假途滅虢 吉兇禍福 急于求成 舉止失措
箭在弦上 開誠布公 刻肌刻骨 枯木生花 開門揖盜
孔孟之道 曠若發(fā)蒙 枯樹生華 曠世逸才 老成練達
論功行賞 落荒而逃 落荒而走 老驥伏櫪 淚流滿面
老弱殘兵 令人切齒 老生常談 立身揚名 藍田生玉
雷霆之怒 臨危不顧 略無忌憚 臨危受命 龍驤虎步
良藥苦口 名不副實 名不虛傳 目不邪視 秘而不宣
毛發(fā)之功 滅虢取虞 毛骨悚然 妙絕時人 暮景桑榆
悶悶不樂 明眸善睞 漫山遍野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途知返
門無雜賓 民殷國富 沐雨櫛風(fēng) 鳥盡弓藏 怒氣填胸
牛蹄中魚 難以預(yù)料 男尊女卑 剖蚌求珠 剖肝瀝膽
片甲不回 賠了夫人又折兵 攀龍附驥 披露腹心 翩若驚鴻
潑油救火 棄暗投明 窮兵黷武 強詞奪理 輕才好施
切齒痛恨 清塵濁水 秋風(fēng)掃落葉 傾家蕩產(chǎn) 親臨其境
七擒七縱 凄然淚下 樵蘇不爨 翹首企足 翹首引領(lǐng)
情同骨肉 求田問舍 去邪歸正 棄瑕錄用 禽息鳥視
器小易盈 器宇不凡 氣涌如山 器宇軒昂 青蠅之吊
翹足引領(lǐng) 肉顫心驚 人各有志 如饑似渴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柔能克剛 燃萁之敏 忍辱負重 如石投水 忍無可忍
如魚得水 仁義之兵 任重才輕 市不二價 誓不兩立
背本就末 不避艱險 步步為營 敗不旋踵 包藏奸心
不成體統(tǒng) 閉門思愆 步罡踏斗 不遑寧息 不護細行
百舉百捷 不急之務(wù) 不可造次 不勞而獲 避李嫌瓜
不求聞達 并驅(qū)爭先 背若芒刺 拔十失五 冰散瓦解
兵無常形 并威偶勢 半信不信 抱薪救焚 撥云霧見青天
抱玉握珠 不置褒貶 不知所措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殘暴不仁
成敗得失 成敗利鈍 赤膊上陣 躊躇不決 長才廣度
初出茅廬 倉卒之際 車殆馬煩 豺狼當(dāng)路 長林豐草
沉李浮瓜 草廬三顧 成群結(jié)隊 超群絕倫 長驅(qū)直進
初生牛犢不怕虎 蒼生涂炭 初生之犢不懼虎 沉吟不決 出言不遜
粗衣惡食 沉吟未決 車載斗量 短兵接戰(zhàn) 淡泊明志
單刀赴會 多端寡要 東蕩西除 迭矩重規(guī) 疊矩重規(guī)
對酒當(dāng)歌 大驚失色 當(dāng)今無輩 斗量車載 蕩氣回腸
豆萁燃豆 斷頭將軍 等閑視之 倒屣相迎 大雨滂沱
蠹政病民 抵足而眠 對癥之藥 阿黨比周 峨冠博帶
婀娜多姿 二桃殺三士 恩威并行 恩威并用 反敗為勝
風(fēng)馳電逝 飛遁離俗 反覆無常 浮瓜沉李 反戈一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風(fēng)激電飛 反客為主 發(fā)怒穿冠 防芽遏萌
腹有鱗甲 割肚牽腸 感恩戴德 割恩斷義 躬耕樂道
光輝燦爛 詭計多端 根據(jù)盤互 貴極人臣 管窺筐舉
顧名思義 刮目相看 顧曲周郎 骨肉未寒 鬼神不測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共為唇齒 各為其主 貴遠賤近 甘雨隨車
公諸同好 畫餅充饑 魂不守舍 緩兵之計 虎超龍驤
后患無窮 虎踞鯨吞 黃口孺子 含蓼問疾 虎入羊群
戶樞不朽 禍生肘腋 撼天震地 互為表里 華屋丘墟
華屋山丘 悔之無及 堅壁清野 精貫白日 矜功伐能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將功贖罪 酒酣耳熱 見機而作 竭盡心力
兢兢翼翼 錦囊妙計 旌旗卷舒 計日而待 集思廣益
積思廣益 假手于人 煎水作冰 荊山之玉 箕山之志
極天際地 假途滅虢 吉兇禍福 急于求成 舉止失措
箭在弦上 開誠布公 刻肌刻骨 枯木生花 開門揖盜
孔孟之道 曠若發(fā)蒙 枯樹生華 曠世逸才 老成練達
論功行賞 落荒而逃 落荒而走 老驥伏櫪 淚流滿面
老弱殘兵 令人切齒 老生常談 立身揚名 藍田生玉
雷霆之怒 臨危不顧 略無忌憚 臨危受命 龍驤虎步
良藥苦口 名不副實 名不虛傳 目不邪視 秘而不宣
毛發(fā)之功 滅虢取虞 毛骨悚然 妙絕時人 暮景桑榆
悶悶不樂 明眸善睞 漫山遍野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途知返
門無雜賓 民殷國富 沐雨櫛風(fēng) 鳥盡弓藏 怒氣填胸
牛蹄中魚 難以預(yù)料 男尊女卑 剖蚌求珠 剖肝瀝膽
片甲不回 賠了夫人又折兵 攀龍附驥 披露腹心 翩若驚鴻
潑油救火 棄暗投明 窮兵黷武 強詞奪理 輕才好施
切齒痛恨 清塵濁水 秋風(fēng)掃落葉 傾家蕩產(chǎn) 親臨其境
七擒七縱 凄然淚下 樵蘇不爨 翹首企足 翹首引領(lǐng)
情同骨肉 求田問舍 去邪歸正 棄瑕錄用 禽息鳥視
器小易盈 器宇不凡 氣涌如山 器宇軒昂 青蠅之吊
翹足引領(lǐng) 肉顫心驚 人各有志 如饑似渴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柔能克剛 燃萁之敏 忍辱負重 如石投水 忍無可忍
如魚得水 仁義之兵 任重才輕 市不二價 誓不兩立
死不瞑目 手不釋卷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素不相識 首當(dāng)其沖
死而復(fù)生 三顧茅廬 神鬼難測 尸橫遍野 手揮目送
四海飄零 勢合形離 色厲膽薄 拭目以待 司馬昭之心
勢如水火 釋生取義 十鼠同穴 事生肘腋 手無寸鐵
聲威大震 視微知著 所向無敵 率由舊則 事與愿違
矢在弦上 天崩地塌 土雞瓦犬 土龍芻狗 圖謀不軌
體無完膚 談笑自若 童顏鶴發(fā) 天震地駭 臥床不起
望風(fēng)而逃 望風(fēng)希指 為虎添翼 位極人臣 為民除害
無名小卒 污泥濁水 萬全之策 萬全之計 文人相輕
萬死不辭 無所不為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物傷其類 問舍求田
物是人非 圍魏救趙 舞文弄墨 萬緒千端 萬緒千頭
危在旦夕 妄自菲薄 忘戰(zhàn)者危 笑傲風(fēng)月 下筆成篇
下筆成章 喜不自勝 心膽俱裂 虛廢詞說 熏風(fēng)解慍
心懷叵測 血流成河 先禮后兵 嘯侶命儔 循名考實
喜怒不形于色 揎拳裸袖 學(xué)如登山 笑容可掬 心如鐵石
心術(shù)不正 小受大走 虛虛實實 薰蕕不同器 熏蕕不同器
薰蕕同器 熏蕕同器 形影相吊 閑雜人等 尋章摘句
易地而處 勇而無謀 揚幡招魂 魚貫而入 言過其實
隱介藏形 衣架飯囊 有機可乘 養(yǎng)精蓄銳 以卵擊石
掩目捕雀 月明星稀 一面之詞 意氣風(fēng)發(fā) 偃旗息鼓
以柔克剛 晏然自若 一身是膽 以石投水 佯輸詐敗
揚湯止沸 一心一意 一行作吏 衣繡晝行 要言不煩
引喻失義 有勇有謀 搖搖欲墜 刖趾適履 執(zhí)鞭隨鐙
誅暴討逆 逐臭之夫 珠翠之珍 張燈結(jié)彩 坐而待斃
坐而待弊 眾寡不敵 枝干相持 左顧右盼 自高自大
縱虎歸山 作奸犯科 鑄劍為犁 總角之好 政令不一
指鹿作馬 鐘鳴漏盡 眾難群疑 指日可待 走石飛沙
壯士解腕 枕石漱流 志同道合 自投羅網(wǎng) 贓污狼藉
壯心不已 自新之路 恣意妄為 知遇之恩 肘腋之患
正言直諫 孜孜不倦 冢中枯骨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xué)識,又有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著大風(fēng)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guān)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xué),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zé)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dān)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qū)В那膯査骸斑@附近可有水源?”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典故?
三國演義里的所有成語故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
有關(guān)三國演義故事的成語
3、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dāng)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guān)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4、六出祁山——諸葛亮 諸...
《三國演義》成語故事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已贊過 已踩過<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
關(guān)于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一親芳澤【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七步成詩【出處】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三顧茅廬【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
三國演義最多成語的故事
三國演義成語故事 1、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舌戰(zhàn)群儒(東吳)、羽扇綸巾、 空城計、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顧茅廬、草船借箭——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周瑜)2、 關(guān)羽: 刮骨療傷、過五關(guān)斬六將、義釋曹操、單刀赴會 3、 曹操: 曹操獻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三國演義典故成語
三國演義成語故事 妄自菲薄 智取陳倉 七擒七縱 六出祁山 舌戰(zhàn)群儒 單刀赴會 得隴望蜀 負重致遠 出言不遜 兵貴神速 吳下阿蒙 斷頭將軍 車載斗量 勢如破竹 老牛舐犢 如嚼雞肋 堅壁清野 巢毀卵破 顧曲周郎 一身是膽 超群絕倫 七步之才 才占八斗 空城計 如魚得水 髀肉復(fù)生 如飲醇醪 步步為營 ...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
三國演義中蘊含著豐富的成語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展示了人物的智謀與忠誠,也揭示了歷史的風(fēng)云變幻。以下四個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讓我們一一探索它們的奧秘:1. 桃園結(jié)義:劉備、關(guān)羽和張飛在桃園的盟誓,象征著深厚的兄弟情誼和對理想的堅定追求。這個故事影響了后世的結(jié)義傳統(tǒng),成為忠誠與義氣的象征。2. ...
三國演義里的成語故事
三國演義里的成語故事,不僅豐富了歷史的色彩,也為后世留下了諸多成語。如“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這句話,就源自于《三國演義》第二十回,展現(xiàn)了諸葛亮與劉備聯(lián)手抗敵的決心。“一親芳澤”源自曹植的《洛神賦》,描述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七步成詩”則是《世說新語》中關(guān)于曹植的故事,...
與三國演義相關(guān)的成語故事
與三國演義相關(guān)的成語故事有:草船借箭、過五關(guān)斬六將、望梅止渴、舌戰(zhàn)群儒、三顧茅廬、樂不思蜀等等。擴展閱讀:相關(guān)成語的釋義:1、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戰(zhàn)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
三國演義四字成語典故
3. 三國演義成語故事 《三國演義》目錄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fā)矯詔諸鎮(zhèn)應(yīng)曹公 破關(guān)兵三英戰(zhàn)呂布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相關(guān)評說:
靈臺縣軸向: ______ 三顧茅廬樂不思蜀望梅止渴過五關(guān)斬六將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大意失荊州七擒七縱
靈臺縣軸向: ______ 樂不思蜀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望梅止渴 過五關(guān),斬六將
靈臺縣軸向: ______ 草船借箭,如魚得水,樂不思蜀.
靈臺縣軸向: ______[答案] 有關(guān)三國演義的歇后語 1、周瑜謀荊州-----陪了太太又折兵 2、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3、煮豆燃豆秸-----自家人整自家人 四、關(guān)羽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5、對于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6、草船借箭-----載滿而回 七、關(guān)羽開刀...
靈臺縣軸向: ______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赤壁之戰(zhàn),暗度陳倉、草船借箭、初出茅廬、羽扇綸巾、 鼎足三分、烏合之眾 、緩兵之計、虛張聲勢、割須棄袍、無事生非
靈臺縣軸向: ______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xué)識,又有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
靈臺縣軸向: ______ 背本就末 不避艱險 步步為營 敗不旋踵 包藏奸心不成體統(tǒng) 閉門思愆 步罡踏斗 不遑寧息 不護細行百舉百捷 不急之務(wù) 不可造次 不勞而獲 避李嫌瓜不求聞達 并驅(qū)爭先 背若芒...
靈臺縣軸向: ______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 1:百步穿楊(黃忠) 2:百戰(zhàn)百勝(曹操) 3:負薪救火(諸葛亮) 4:七擒七縱(孟獲) 5:樂不思蜀(劉禪) 6:大獲全勝(劉備) 7:鼎足之勢(劉備,孫權(quán),曹操) 8:不計其數(shù)(曹操) 9:不識時務(wù)(魯肅) 10:肺腑之言(貂禪) 11:橫行無忌(李催,郭汜) 12:三顧茅廬(劉備) 13:頓開茅塞(孫權(quán)) 14:捶胸頓足(劉備) 15:膏粱子弟(夏侯茂) 16:措手不及(孟達) 17:寡不敵眾(周瑜) 18:詭計多端(姜維) 19:鶴發(fā)童顏(李意) 20:虎入羊群(張飛) 22:初出茅廬(諸葛亮 ) 23:草船借箭(諸葛亮) 24:望梅止渴(曹操)
靈臺縣軸向: ______ 初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yīng)劉備出山,就亮設(shè)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后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jīng)驗. 舌戰(zhàn)群雄 曹操大軍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zhàn)難以定奪.諸葛亮說服他...
靈臺縣軸向: ______ 著可多了去了.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晏然自若; 死不瞑目; 喜怒不形于色;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