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求講解方法掛急 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賞析,急!
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xiàn)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xù)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意味無窮。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為什么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么不干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么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么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tǒng)領這些軍營的將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變?yōu)楝F(xiàn)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詞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xiàn)了雄壯的軍容,表現(xiàn)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zhàn)斗樂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多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zhàn)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后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lián)系,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云連”的境界。 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虞美人。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fā)。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干連續(xù)出現(xiàn)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zhàn)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這是一場反擊戰(zhàn)。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zhàn)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后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并沒有產(chǎn)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化身為詞里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xiàn)實,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fā)生!”白發(fā)已生,而收復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借用陸游《隴頭水》詩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誰“可憐”他呢?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回答者: 飛離墨海 | 二級 | 2011-4-1 19:54
作品譯文
醉中把燈挑亮,看著我的寶劍,睡夢里仿佛聽到軍營里號角聲不斷響起。官兵在軍營里分食煮熟的牛肉,各種軍樂奏出悲壯粗獷的戰(zhàn)歌,深秋在戰(zhàn)場檢閱兵隊。戰(zhàn)馬像的盧那樣跑得飛快,弓箭聲像驚雷那樣令人心驚。完成君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業(yè),才能贏得生前身后的不朽美名。可惜壯志未酬白發(fā)已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于1188年。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江西帶湖。布衣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shù)千言立就。”辛、陳(陳同甫,名亮)兩人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復國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詞人。1188年,辛、陳鵝湖之會議論抗金大事,一時傳為詞壇佳話。這首詞寫于鵝湖之會分手之后。 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zhàn)之苦,而有沙場征戰(zhàn)的熱烈。詞中通過創(chuàng)造雄奇的意境,抒發(fā)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fā)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1] 作品鑒賞
編輯本段作品講解
這是詩人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一首詞。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辛派詞人,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曾上書孝宗,力主抗戰(zhàn),為權臣所嫉,誣陷下獄,也稱龍川先生。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到上饒帶湖訪辛棄疾,一對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促膝暢談,共商抗金北伐大計。兩人分別后又互相贈和,以抒抗金壯志。這首詞分為前后兩部分,前9句描寫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和建立功名的壯志。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在更深人靜、萬籟俱寂的夜里,詩人醉后仍然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的大業(yè),還撥亮燈火,拿出寶劍仔細端詳,在迷離恍惚的醉態(tài)中酣然入夢,在夢境中又回到了當年如火如荼的戰(zhàn)斗生活。那是二十多年前,詩人才22歲,組織了兩千義軍投到耿京的帳下,任“掌書記”。當時義軍聲勢浩大,軍容整齊,不斷地襲擊著金兵后方。“吹角連營”,即連營吹角,各個營房都吹起了號角,寫出了軍號嘹亮,軍容壯觀的情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八百里,牛的代稱。《世說新語·汰侈》載:有牛名八百里馬交。麾下,指軍營中,炙,烤熟的肉。五十弦,瑟有五十弦,這里泛指軍中樂器。翻,演奏。塞外聲,這里戰(zhàn)斗樂曲。這兩句寫犒師奏樂的場面,將士們分食烤熟的牛肉,軍樂隊演奏起激昂的戰(zhàn)斗樂曲。“沙場秋點兵”點明了事件,秋高氣爽,正是用兵殺敵的好時節(jié),這支部隊正在點兵出征,奔赴刀光血影的殺敵戰(zhàn)場。“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是說詩人騎著快如“的盧”的良馬,拉開很有力量的硬弓,飛馳在沙場上,英勇殺敵。的盧,良馬名,據(jù)《世說新語》記載,劉備遇危難,在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他騎著的盧馬一躍三丈,脫離險境。后來常用“的盧”形容善戰(zhàn)的良馬。霹靂,驚雷,這里比喻弓弦的響聲如雷。這里連用了兩個比喻,生動地描繪出了詩人一馬當先、奮勇殺敵的形象,是詩人早年戰(zhàn)斗生活的反映。“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了卻,完成的意思。天下事,指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贏得生前身后名”,意謂生前死后都留下個為祖國、為民族建立不朽功勛的美名。這兩句道出了詩人的理想,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國激情,使詞的感情升到最高點。 結句“可憐白發(fā)生”是第二部分,寫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憤慨。歲月蹉跎,白發(fā)已生,而收復中原的理想始終無法實現(xiàn),不覺悲從中來。這一句筆鋒陡轉,使感情從最高點跌落下來,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對立。它和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相呼應,都是寫現(xiàn)實生活,而與中間的夢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力地表現(xiàn)了“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悲憤。 這首“壯詞”,基調雄壯高昂,大氣磅礴,正是詩人理想抱負豪情意氣的寫照。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左,詩人空懷愛國熱忱,因此這壯中有悲,壯中有憤,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從結構上看,構思奇特,富有創(chuàng)造性。一般詞分片時,大抵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或下片開始轉入新意,使上下片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這首詞卻打破了一般填詞規(guī)則,前九句一氣貫注,酣暢淋漓,極寫雄姿英發(fā)的快意生活,英風豪氣躍然紙上;末句寫理想破滅,一聲悲嘆,催人淚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xiàn)了辛詞的豪放風格的獨創(chuàng)精神。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鑒賞之一
滿懷家國之愁,壯志未酬的詞人在友人縱談離去之后,借酒澆愁愁更愁,他撥亮油燈,抽出寶劍,醉眼朦朧中,恍惚回到當年戰(zhàn)斗的情境。嘹亮的號角吹遍了“連營”,廣闊的土地上,戰(zhàn)士們正在分食大塊的烤肉。此時鼓瑟齊鳴,反映邊塞生活的軍樂雄壯震天。原來戰(zhàn)士們正在沙場點兵!在詞人的筆下,看似信手拈來的點兵場面,火熱的戰(zhàn)斗激情卻自然噴涌而出。一個“連”字,透出聲勢之豪壯,軍容之整肅。“八百里”、“五十弦”佳對天成,與“吹角連營”相輔相成,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意境。 下片以兩個特寫鏡頭開始:駿馬飛快,箭如霹靂,驚心動魄。馬與箭兩個具典型意義的事物,以色彩鮮明的詞語,寫得歷歷如畫。這一切都是為了“了卻”洗雪國恥,恢復中原的“天下事”,是為了施展雄才大略,贏得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生前身后名”!讀到此,有聲有色,酣暢淋漓的點兵場面,斬將擎旗的英雄戰(zhàn)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赤膽忠心,無一不躍然紙上,然而一個陡轉——“可憐白發(fā)生”。一下從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現(xiàn)實的深淵。全詞至此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緒。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于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郁頓挫”的典型之作。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靜 ,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 。“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 ”。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么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tǒng)領這些軍營的將軍 。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 ”、“夢里”所想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變?yōu)楝F(xiàn)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 ,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xiàn)了雄壯的軍容,表現(xiàn)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zhàn)斗樂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一個“秋”字,既點明了季節(jié),又為壯士的出征營造了一種肅殺的氣氛,極其壯美。 按譜式 ,《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后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聯(lián)系 ,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云連”的境界。 “沙場秋點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fā)。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干連續(xù)出現(xiàn)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 ,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zhàn)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xiàn)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fā)了“ 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xiàn)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 。《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jié)。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jié)。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矛盾統(tǒng)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矛盾統(tǒng)一的聲調,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zhàn)斗準備、戰(zhàn)斗進行、戰(zhàn)斗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 。“醉里挑燈看劍”一句 ,突然發(fā)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fā)出了“可憐白發(fā)生”的感嘆,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上闋以“壯”為核心,描寫了軍旅生活的壯美,描述了五件事。全詩“壯”分為四點1軍旅生活的壯美2戰(zhàn)斗人本領高強3詞的感情由雄壯到悲壯4詞的語言豪邁,雄壯。[2]
鑒賞之二
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遭當權者忌恨,被免官閑居江西帶湖。好友陳亮(字同甫)到帶湖拜訪辛棄疾,他們促膝暢談,共商抗金北伐大計。分手后又相互贈和,言志抒懷。《破陣子》便是辛棄疾寄給陳亮的一首以抒壯懷的詞。詞中追憶了昔日起義軍豪邁壯闊的戰(zhàn)斗生活,抒發(fā)了渴望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雄心,也表達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 首句“醉里挑燈看劍”是現(xiàn)實醉態(tài)的寫照。辛棄疾遭貶閑居,胸中郁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復大業(yè),于是,撥亮燈光,深情的注視曾經(jīng)伴他馳騁殺場的寶劍.“挑燈”意為將油燈撥亮,用詞十分精當,既點明“看劍”的時間是夜晚,又極其細致的勾勒出詞人仔細端詳寶劍的神態(tài),從而顯示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殺敵報國的迫切愿望。開篇一句雖是“醉態(tài)”描寫,但醉意朦朧中抽劍在手,蘊含殺機,為全篇定下了雄渾的基調。 從“夢回吹角連營”到“ 贏得生前身后名”描寫的是夢境。“夢回”二字點明此事。夢境中又回到了當年的軍營生活,耳邊傳蕩著陣陣響亮的號角。詞人21歲時曾組織2000人馬參加農(nóng)民領袖耿京的抗金義軍,不斷襲擊金兵后方,聲勢浩大。失敗后率萬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詞人夢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揮千萬雄師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是寫戰(zhàn)前的充分準備。“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軍中的各種樂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出兵開戰(zhàn)之前,戰(zhàn)士們興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軍營里奏響了雄壯的戰(zhàn)歌。充足的給養(yǎng)保證了將士們旺盛的士氣,雄壯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將士們必勝的斗志。雖未開戰(zhàn),但詞人已表達出了胸有成竹、戰(zhàn)無不勝的信心。 “沙場秋點兵”預示著激戰(zhàn)即將開始。僅僅五個字,就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飄飛的戰(zhàn)旗,一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一隊隊沖鋒陷陣的人馬,一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所有這一切構成一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描寫驚險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zhàn)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zhàn),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的盧”為良馬名,后來常指英勇善戰(zhàn)的良馬。“弓”“馬”代指武藝高強、殺敵報國的義軍將士。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繪了戰(zhàn)斗場面的激烈,進一步刻畫了沖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zhàn)斗生活的真實寫照。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描寫大功告成后的喜悅,抒發(fā)英雄的理想.這兩句的意思是生前要報效祖國、收復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業(yè)的美名。字里行間洋溢著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 結句“可憐白發(fā)生”筆鋒陡轉,使詞的感情突然從高亢跌落下來,轉為低沉。詞人的理想是收復中原,現(xiàn)實卻是當權者偏安江南。詞人只能一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志難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相照應,都是描寫現(xiàn)實,又與中間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從而更有利的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其一,構思層層遞進。整首詞按照“醉態(tài)—夢境—現(xiàn)實”謀篇布局,有條不紊。夢境中又展現(xiàn)了“戰(zhàn)前準備、沙場點兵、沖鋒陷陣、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動的描繪了一個愛國者馳騁沙場的全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從而領略到作者運筆自如而又章法嚴謹?shù)奶厣F涠Y構奇特巧妙。雙調詞一般是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種格式,首尾兩句相互照應,描寫現(xiàn)實,中間八句一氣呵成,描寫夢境,夢境里追憶往事,豪邁激昂,現(xiàn)實中壯志難酬,沉痛悲憤,二者對比鮮明,深化主題。這種奇特巧妙的結構與內(nèi)容配合得天衣無縫,顯示了辛棄疾在藝術上的獨創(chuàng)精神。[3]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在今山東省濟南市)人。辛棄疾是文 辛棄疾
[4]學史上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詞人,與蘇東坡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他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guī)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fā)《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著有《稼軒長短句》。后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5]
編輯本段相關人物簡介
陳同甫(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人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淳熙五年(1178)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光宗紹熙四年(1193)策進士,擢為第一,授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未到任而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間,具有積極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張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處處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思想。著有《龍川文集》、《龍川詞》。[6
這首詞通過對軍旅生活的幾個場景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想力挽狂瀾、希望恢復祖國河山的情懷,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憤慨。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后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處。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xiàn)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xù)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意味無窮。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為什么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么不干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么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么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tǒng)領這些軍營的將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變?yōu)楝F(xiàn)
作品注釋
1.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2.吹角連營:.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這是作者夢醒后的想象。夢回:夢醒。吹角:軍隊中吹號角的聲音。連營:扎在一起的眾多軍營。 3.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給部下享用。八百里:牛名,亦兼指連營之廣。據(jù)《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駁(bó)”后世詩詞多以“八百里”指牛。麾(huī)下:部下。麾,軍幟。炙(zhì):燒烤。 4.五十弦翻塞外聲:樂器演奏北疆歌曲。五十弦(xián):原指瑟,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翻:彈奏。塞外聲,以邊塞作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軍歌,指悲壯粗獷的戰(zhàn)歌。 5.沙場:戰(zhàn)場。 6.點兵:檢閱部隊。 7.作:像……一樣。 8.的(dí)盧:馬名,一種性子很烈,跑得很快的馬。據(jù)《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載,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得的盧馬“一踴三丈”馱他脫險。 9.霹靂(pī lì):特別響的雷聲,比喻拉弓時弓弦響如驚雷。 10.了(liǎo)卻:了結,把事情做完。 11.天下事:這里指恢復中原的國家大事。 12.身后:死后。 13.名:英名。 14.可憐:可惜。
作品譯文
醉中把燈挑亮,看著我的寶劍,睡夢里仿佛聽到軍營里號角聲不斷響起。官兵在軍營里分食煮熟的牛肉,各種軍樂奏出悲壯粗獷的戰(zhàn)歌,深秋在戰(zhàn)場檢閱兵隊。戰(zhàn)馬像的盧那樣跑得飛快,弓箭聲像驚雷那樣令人心驚。完成君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業(yè),才能贏得生前身后的不朽美名。可惜壯志未酬白發(fā)已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于1188年。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江西帶湖。布衣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shù)千言立就。”辛、陳(陳同甫,名亮)兩人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復國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詞人。1188年,辛、陳鵝湖之會議論抗金大事,一時傳為詞壇佳話。這首詞寫于鵝湖之會分手之后。 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zhàn)之苦,而有沙場征戰(zhàn)的熱烈。詞中通過創(chuàng)造雄奇的意境,抒發(fā)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fā)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1] 作品鑒賞
編輯本段作品講解
這是詩人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一首詞。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辛派詞人,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曾上書孝宗,力主抗戰(zhàn),為權臣所嫉,誣陷下獄,也稱龍川先生。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到上饒帶湖訪辛棄疾,一對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促膝暢談,共商抗金北伐大計。兩人分別后又互相贈和,以抒抗金壯志。這首詞分為前后兩部分,前9句描寫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和建立功名的壯志。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在更深人靜、萬籟俱寂的夜里,詩人醉后仍然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的大業(yè),還撥亮燈火,拿出寶劍仔細端詳,在迷離恍惚的醉態(tài)中酣然入夢,在夢境中又回到了當年如火如荼的戰(zhàn)斗生活。那是二十多年前,詩人才22歲,組織了兩千義軍投到耿京的帳下,任“掌書記”。當時義軍聲勢浩大,軍容整齊,不斷地襲擊著金兵后方。“吹角連營”,即連營吹角,各個營房都吹起了號角,寫出了軍號嘹亮,軍容壯觀的情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八百里,牛的代稱。《世說新語·汰侈》載:有牛名八百里馬交。麾下,指軍營中,炙,烤熟的肉。五十弦,瑟有五十弦,這里泛指軍中樂器。翻,演奏。塞外聲,這里戰(zhàn)斗樂曲。這兩句寫犒師奏樂的場面,將士們分食烤熟的牛肉,軍樂隊演奏起激昂的戰(zhàn)斗樂曲。“沙場秋點兵”點明了事件,秋高氣爽,正是用兵殺敵的好時節(jié),這支部隊正在點兵出征,奔赴刀光血影的殺敵戰(zhàn)場。“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是說詩人騎著快如“的盧”的良馬,拉開很有力量的硬弓,飛馳在沙場上,英勇殺敵。的盧,良馬名,據(jù)《世說新語》記載,劉備遇危難,在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他騎著的盧馬一躍三丈,脫離險境。后來常用“的盧”形容善戰(zhàn)的良馬。霹靂,驚雷,這里比喻弓弦的響聲如雷。這里連用了兩個比喻,生動地描繪出了詩人一馬當先、奮勇殺敵的形象,是詩人早年戰(zhàn)斗生活的反映。“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了卻,完成的意思。天下事,指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贏得生前身后名”,意謂生前死后都留下個為祖國、為民族建立不朽功勛的美名。這兩句道出了詩人的理想,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國激情,使詞的感情升到最高點。 結句“可憐白發(fā)生”是第二部分,寫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憤慨。歲月蹉跎,白發(fā)已生,而收復中原的理想始終無法實現(xiàn),不覺悲從中來。這一句筆鋒陡轉,使感情從最高點跌落下來,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對立。它和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相呼應,都是寫現(xiàn)實生活,而與中間的夢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力地表現(xiàn)了“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悲憤。 這首“壯詞”,基調雄壯高昂,大氣磅礴,正是詩人理想抱負豪情意氣的寫照。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左,詩人空懷愛國熱忱,因此這壯中有悲,壯中有憤,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從結構上看,構思奇特,富有創(chuàng)造性。一般詞分片時,大抵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或下片開始轉入新意,使上下片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這首詞卻打破了一般填詞規(guī)則,前九句一氣貫注,酣暢淋漓,極寫雄姿英發(fā)的快意生活,英風豪氣躍然紙上;末句寫理想破滅,一聲悲嘆,催人淚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xiàn)了辛詞的豪放風格的獨創(chuàng)精神。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鑒賞之一
滿懷家國之愁,壯志未酬的詞人在友人縱談離去之后,借酒澆愁愁更愁,他撥亮油燈,抽出寶劍,醉眼朦朧中,恍惚回到當年戰(zhàn)斗的情境。嘹亮的號角吹遍了“連營”,廣闊的土地上,戰(zhàn)士們正在分食大塊的烤肉。此時鼓瑟齊鳴,反映邊塞生活的軍樂雄壯震天。原來戰(zhàn)士們正在沙場點兵!在詞人的筆下,看似信手拈來的點兵場面,火熱的戰(zhàn)斗激情卻自然噴涌而出。一個“連”字,透出聲勢之豪壯,軍容之整肅。“八百里”、“五十弦”佳對天成,與“吹角連營”相輔相成,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意境。 下片以兩個特寫鏡頭開始:駿馬飛快,箭如霹靂,驚心動魄。馬與箭兩個具典型意義的事物,以色彩鮮明的詞語,寫得歷歷如畫。這一切都是為了“了卻”洗雪國恥,恢復中原的“天下事”,是為了施展雄才大略,贏得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生前身后名”!讀到此,有聲有色,酣暢淋漓的點兵場面,斬將擎旗的英雄戰(zhàn)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赤膽忠心,無一不躍然紙上,然而一個陡轉——“可憐白發(fā)生”。一下從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現(xiàn)實的深淵。全詞至此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緒。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于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郁頓挫”的典型之作。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靜 ,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 。“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 ”。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么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tǒng)領這些軍營的將軍 。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 ”、“夢里”所想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變?yōu)楝F(xiàn)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 ,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xiàn)了雄壯的軍容,表現(xiàn)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zhàn)斗樂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一個“秋”字,既點明了季節(jié),又為壯士的出征營造了一種肅殺的氣氛,極其壯美。 按譜式 ,《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后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聯(lián)系 ,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云連”的境界。 “沙場秋點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fā)。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干連續(xù)出現(xiàn)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 ,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zhàn)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xiàn)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fā)了“ 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xiàn)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 。《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jié)。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jié)。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矛盾統(tǒng)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矛盾統(tǒng)一的聲調,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zhàn)斗準備、戰(zhàn)斗進行、戰(zhàn)斗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 。“醉里挑燈看劍”一句 ,突然發(fā)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fā)出了“可憐白發(fā)生”的感嘆,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上闋以“壯”為核心,描寫了軍旅生活的壯美,描述了五件事。全詩“壯”分為四點1軍旅生活的壯美2戰(zhàn)斗人本領高強3詞的感情由雄壯到悲壯4詞的語言豪邁,雄壯。[2]
鑒賞之二
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遭當權者忌恨,被免官閑居江西帶湖。好友陳亮(字同甫)到帶湖拜訪辛棄疾,他們促膝暢談,共商抗金北伐大計。分手后又相互贈和,言志抒懷。《破陣子》便是辛棄疾寄給陳亮的一首以抒壯懷的詞。詞中追憶了昔日起義軍豪邁壯闊的戰(zhàn)斗生活,抒發(fā)了渴望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雄心,也表達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 首句“醉里挑燈看劍”是現(xiàn)實醉態(tài)的寫照。辛棄疾遭貶閑居,胸中郁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復大業(yè),于是,撥亮燈光,深情的注視曾經(jīng)伴他馳騁殺場的寶劍.“挑燈”意為將油燈撥亮,用詞十分精當,既點明“看劍”的時間是夜晚,又極其細致的勾勒出詞人仔細端詳寶劍的神態(tài),從而顯示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殺敵報國的迫切愿望。開篇一句雖是“醉態(tài)”描寫,但醉意朦朧中抽劍在手,蘊含殺機,為全篇定下了雄渾的基調。 從“夢回吹角連營”到“ 贏得生前身后名”描寫的是夢境。“夢回”二字點明此事。夢境中又回到了當年的軍營生活,耳邊傳蕩著陣陣響亮的號角。詞人21歲時曾組織2000人馬參加農(nóng)民領袖耿京的抗金義軍,不斷襲擊金兵后方,聲勢浩大。失敗后率萬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詞人夢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揮千萬雄師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是寫戰(zhàn)前的充分準備。“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軍中的各種樂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出兵開戰(zhàn)之前,戰(zhàn)士們興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軍營里奏響了雄壯的戰(zhàn)歌。充足的給養(yǎng)保證了將士們旺盛的士氣,雄壯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將士們必勝的斗志。雖未開戰(zhàn),但詞人已表達出了胸有成竹、戰(zhàn)無不勝的信心。 “沙場秋點兵”預示著激戰(zhàn)即將開始。僅僅五個字,就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飄飛的戰(zhàn)旗,一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一隊隊沖鋒陷陣的人馬,一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所有這一切構成一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描寫驚險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zhàn)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zhàn),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的盧”為良馬名,后來常指英勇善戰(zhàn)的良馬。“弓”“馬”代指武藝高強、殺敵報國的義軍將士。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繪了戰(zhàn)斗場面的激烈,進一步刻畫了沖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zhàn)斗生活的真實寫照。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描寫大功告成后的喜悅,抒發(fā)英雄的理想.這兩句的意思是生前要報效祖國、收復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業(yè)的美名。字里行間洋溢著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 結句“可憐白發(fā)生”筆鋒陡轉,使詞的感情突然從高亢跌落下來,轉為低沉。詞人的理想是收復中原,現(xiàn)實卻是當權者偏安江南。詞人只能一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志難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相照應,都是描寫現(xiàn)實,又與中間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從而更有利的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其一,構思層層遞進。整首詞按照“醉態(tài)—夢境—現(xiàn)實”謀篇布局,有條不紊。夢境中又展現(xiàn)了“戰(zhàn)前準備、沙場點兵、沖鋒陷陣、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動的描繪了一個愛國者馳騁沙場的全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從而領略到作者運筆自如而又章法嚴謹?shù)奶厣F涠Y構奇特巧妙。雙調詞一般是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種格式,首尾兩句相互照應,描寫現(xiàn)實,中間八句一氣呵成,描寫夢境,夢境里追憶往事,豪邁激昂,現(xiàn)實中壯志難酬,沉痛悲憤,二者對比鮮明,深化主題。這種奇特巧妙的結構與內(nèi)容配合得天衣無縫,顯示了辛棄疾在藝術上的獨創(chuàng)精神。[3]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在今山東省濟南市)人。辛棄疾是文 辛棄疾
[4]學史上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詞人,與蘇東坡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他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guī)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fā)《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著有《稼軒長短句》。后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5]
編輯本段相關人物簡介
陳同甫(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人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淳熙五年(1178)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光宗紹熙四年(1193)策進士,擢為第一,授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未到任而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間,具有積極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張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處處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思想。著有《龍川文集》、《龍川詞》。[6
這首詞通過對軍旅生活的幾個場景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想力挽狂瀾、希望恢復祖國河山的情懷,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憤慨。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后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處。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xiàn)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xù)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意味無窮。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為什么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么不干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么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么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tǒng)領這些軍營的將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變?yōu)楝F(xiàn)
作品注釋
1.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2.吹角連營:.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這是作者夢醒后的想象。夢回:夢醒。吹角:軍隊中吹號角的聲音。連營:扎在一起的眾多軍營。 3.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給部下享用。八百里:牛名,亦兼指連營之廣。據(jù)《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駁(bó)”后世詩詞多以“八百里”指牛。麾(huī)下:部下。麾,軍幟。炙(zhì):燒烤。 4.五十弦翻塞外聲:樂器演奏北疆歌曲。五十弦(xián):原指瑟,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翻:彈奏。塞外聲,以邊塞作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軍歌,指悲壯粗獷的戰(zhàn)歌。 5.沙場:戰(zhàn)場。 6.點兵:檢閱部隊。 7.作:像……一樣。 8.的(dí)盧:馬名,一種性子很烈,跑得很快的馬。據(jù)《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載,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得的盧馬“一踴三丈”馱他脫險。 9.霹靂(pī lì):特別響的雷聲,比喻拉弓時弓弦響如驚雷。 10.了(liǎo)卻:了結,把事情做完。 11.天下事:這里指恢復中原的國家大事。 12.身后:死后。 13.名:英名。 14.可憐:可惜。
要什么方法呢 這是百度百科上的分析 希望對你有用
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xiàn)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xù)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意味無窮。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為什么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么不干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么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么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tǒng)領這些軍營的將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變?yōu)楝F(xiàn)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詞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xiàn)了雄壯的軍容,表現(xiàn)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zhàn)斗樂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多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zhàn)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后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lián)系,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云連”的境界。 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虞美人。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fā)。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干連續(xù)出現(xiàn)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zhàn)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這是一場反擊戰(zhàn)。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zhàn)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后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并沒有產(chǎn)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化身為詞里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xiàn)實,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fā)生!”白發(fā)已生,而收復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借用陸游《隴頭水》詩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誰“可憐”他呢?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辛棄疾宋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原文譯文賞析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代: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譯文】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恍惚間又回到了當年,各個軍營里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把...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內(nèi)容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注釋 陳同甫:陳亮12世紀,字同甫(又做同父),辛棄疾的好友。富有才華,堅持抗金,終生未仕。為南宋豪放詞派的重要詞人 ...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注釋
在醉意朦朧之中,作者撥動燈火,凝視寶劍,展現(xiàn)出一位即便在沉醉中也不忘抗敵豪情的戰(zhàn)士形象。他心系戰(zhàn)事,仿佛看見自己手下的八百里牛,如同古代晉王愷的名駒,馳騁疆場,帶領著麾下將士。烤肉的香氣與五十弦樂器的激昂樂聲交織,營造出塞外軍歌的雄壯悲涼氣氛,那戰(zhàn)場的場景似乎就在眼前。檢閱軍隊的號令聲...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表現(xiàn)手法
破陣子⑴·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⑵醉里挑燈看劍⑶,夢回吹角連營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聲⑹。沙場秋點兵⑺。馬作的盧飛快⑻,弓如霹靂弦驚⑼。了卻君王天下事⑽,贏得生前身后名⑾。可憐白發(fā)生⑿![1] 2注釋譯文詞句注釋⑴破陣子: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出自《破陣樂》,后用為詞牌。⑵陳同甫:陳亮(...
破陣子為陳同賦壯詞以寄之原文譯文
破陣子為陳同賦壯詞以寄之原文譯文如下:作品原文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破陣子:詞牌名。原為唐玄宗時教坊曲名...
《破陣子》中“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什么意思?
表示的是作者辛棄疾寄好友陳亮(陳同甫)的一首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代: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譯文:醉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聽到軍營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翻譯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原文如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白話譯文:醉酒時撥亮燈火端詳著寶劍,睡夢里縈繞著座座軍營的號角聲。將鮮美的牛肉分賞給戰(zhàn)士烤...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原文翻譯及賞析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1、《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原文如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2、翻譯: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里回到響徹號角聲的軍營。把八百里(牛名)分給將士們...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以寄之原文翻譯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以寄之原文翻譯如下:一、原文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二、譯文 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賞析及翻譯
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fā)。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
相關評說: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答案] 1、這首詞通過對軍旅生活的幾個場景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想力挽狂瀾、希望恢復祖國河山的情懷,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的... 布衣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shù)千言立就.”辛、陳(陳同甫,名亮)兩人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答案]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 [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②,夢回吹角連營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聲⑤.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⑥,弓如霹靂弦驚⑦.了卻君王天下...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生前身后名”,意謂生前死后都留下為祖國、民族建立不朽功勛國的美名,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國激情.這兩句意味著詞人看到大功告成,躊躇滿志,從而發(fā)出愉快的歡呼聲,連調子也是輕松而又大氣磅礴的,使詞的感情上升到最高點. 結句“可憐白發(fā)生”,筆鋒陡轉,使感情從最高點一跌千丈,吐盡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對立,抒發(fā)了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悲憤,使全詞籠上了濃郁的悲涼色彩.這一句與首句相呼應,都是敘寫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與中間夢境形成強烈對比,有力地表現(xiàn)了報國有志志不伸的悲憤.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答案]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 [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②,夢回吹角連營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聲⑤.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⑥,弓如霹靂弦驚⑦.了卻君王天下事⑧,贏得生...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全詩主旨 :抒發(fā)了作者的抗金決心和壯志難酬的悲憤.詩中主旨句: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原詩: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代: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答案] 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注釋 陳同甫:陳亮12世紀,字同甫(又做同...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 抒發(fā)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東市區(qū)雙搖: ______[答案] 是辛棄疾的詞呢 辛棄疾21歲時,就在家鄉(xiāng)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