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配享太廟是怎樣的死后哀榮,有怎樣的意義? 什么叫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配享太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具體是一種什么榮耀,對后代有什么好處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們就細說一下“配享太廟”這個事兒!
什么是太廟
太廟就是皇帝的宗廟,通俗一點就是皇帝供奉老祖宗的家廟,其實,太廟很早就出現(xiàn)了,各個朝代稱呼卻不一樣,夏朝稱為“世事”,商朝叫做“重屋”,周朝稱為“明堂”,從秦漢開始就叫做“太廟”了,中國歷朝歷代都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所以,太廟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
我們就以明清時期的太廟為例,講一講配享太廟的無上尊榮。
太廟前殿
去過故宮的朋友一定看過太廟,這座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的長方形大殿位于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修建的,整個太廟所有宮殿占地200畝,裝修極為奢華,殿外三重臺基都是漢白玉石欄圍繞,殿內(nèi)大梁為沉香木,其余的是金絲榆木,天花板和四柱,都貼著赤金葉。
但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太廟前殿已經(jīng)不是永樂帝時期的原裝貨了,嘉靖二十年被雷擊中全部焚毀,整整修了4年才恢復(fù)原樣,李自成攻占北京、清軍入關(guān)期間,兵荒馬亂的,損壞的也比較嚴重,但是主體結(jié)構(gòu)還在,順治帝期間才修復(fù)完成,上面掛著滿漢文字對照的“太廟”二字。
太廟大殿兩側(cè)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有功的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著異姓功臣的神位,并不是任何皇親國戚和肱骨大臣都可以進入太廟享受皇家香火的,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者是有大功于社稷的皇親才能進入東殿,而有大功于社稷的異姓臣子,經(jīng)過皇上的特許,死后才能進入西殿,這就叫做配享太廟。
整個清朝時期,東配殿只供奉了14個人,我們熟知的有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豪格(皇太極長子)、胤祥(康熙帝十三子,對雍正稱帝有大功)、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活捉林鳳祥、李開芳,有大功、鐵帽子王)、奕欣(道光帝第六子,鐵帽子王)。
西配殿供奉了13個人,比較有名的有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這些都是開國功臣)、鄂爾泰(與田文鏡、李衛(wèi)并為雍正帝心腹)、張廷玉(三朝元老,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阿桂(常年戍邊,戰(zhàn)功卓著)、福康安(封疆大吏,對西藏統(tǒng)一有大功,金瓶掣簽制度制定者)、和琳(和珅弟弟,驍勇善戰(zhàn)、平定苗民起義)。13個人中,1個超等公、2個一等大臣、1個內(nèi)大臣、2個一等公、其余均是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大學(xué)士,都是朝廷的肱骨大臣。
配享太廟是一種什么樣的榮譽,有什么用
首先,配享太廟不是爵位,不能世襲,也不能繼承,說白了就是一個榮譽,而且是比較虛的榮譽,類似于現(xiàn)在立功受獎,相當于部隊最高級別的獎勵——榮譽稱號,但是部隊的榮譽稱號伴隨著工作安置、轉(zhuǎn)業(yè)費等方面的便利,配享太廟就沒有與之相隨的金錢獎勵了,但是,享受皇家香火,絕對夠你后世子孫吹牛幾輩子了。
其次,配享太廟后代也沒有什么“特權(quán)”,比如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他的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照樣要參加科舉,和全國的學(xué)子們一起PK,但是,無意中沾父親的光應(yīng)該還是有的,張廷玉的兒子,在主考官那里還是響當當?shù)模斈陱埻⒂竦膬鹤涌贾邪裱郏瑖樀脧埻⒂褛s緊跑到雍正那里自求降級。
第三,配享太廟不是鐵帽子王,搞不好,還得被遷出來,比如和珅的弟弟何琳,跟著阿桂當官,跟著福康安打仗,也跟著兩個人一起配享太廟,最后,哥哥和珅倒臺,嘉慶就把何琳的牌位撤出太廟,把和家的祠堂也毀了,剝奪了何琳兒子豐紳宜錦的公爵職位,改襲三等輕車都尉。何琳也成為唯一一個被遷出太廟的臣子。
既然配享太廟沒有真金白銀的實惠,為什么還是擠破頭爭取呢?
物以稀為貴,大清王朝276年,那么多人,皇親貴族、王公大臣數(shù)不勝數(shù),才有27個人獲此榮譽,這比中雙色球最高獎都難多了。
對于臣子來說,配享太廟是極大的恩賜,每年四季的首月農(nóng)歷初一,太廟里面所有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皇帝要親自來進行拜祭,這叫享祭。遇到國家大事,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的時候,皇帝都要到太廟的寢殿拜祭,這叫告祭。最重要的祭祀是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要進行最大規(guī)模的祭祀,這叫袷祭。
在封建時代,講究三綱五常,大臣任何時候都要跪拜君王,但是如果配享太廟,這就顛倒過來了,皇帝要拜大臣,對于跪拜了一輩子皇上的大臣來說,這是多大的榮譽呀,估計高興地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所以,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過程好像唐僧取經(jīng)一樣的困難,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張廷玉先后給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當大秘,他的名氣比創(chuàng)造出“六尺巷”的老爹、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張英還有名,張廷玉思維敏捷,雍正話音剛落,張廷玉就能擬出圣旨,而且非常符合雍正的意思,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保和殿大學(xué)士(內(nèi)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達到了漢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是整個清代做秘書做的最成功的一個。有一次,雍正突然要賞賜張廷玉兩萬兩銀子,動情的的說“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領(lǐng)賜勿謙。”意思是說,你是大臣中第一個賣力的人,就不要客氣了。
雍正十三年,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允祿、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
乾隆繼續(xù)重用張廷玉,但是77歲的張廷玉已經(jīng)感到力不從心,提出告老還鄉(xiāng),乾隆說,你是三朝元老,將來要配享太廟,怎么能歸老田園呢?
張廷玉一心想退休,乾隆就不高興了。
后來孝賢皇后去世,張廷玉因為安排不當被罰俸一年,打破了他47年不受罰的歷史,讓他惶恐不安,老的更快了,滿臉老年斑,走路顫顫巍巍的。
乾隆帝動了惻隱之心,特批他退休。
但是他擔心別人告黑狀,到最后被取消配享太廟的資格,就求乾隆帝給一個保證。
乾隆帝雖然很不爽,但念在往日的貢獻和老爹的面子上,就發(fā)了一道保證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詔書。
張廷玉很開心,乾隆帝很窩火。
按規(guī)矩,這種破格施恩,張廷玉第二天要親自進宮謝恩呢,但是張廷玉年歲太大了,行動不便,就讓兒子張若澄代替他去謝恩了。
乾隆帝第二天等著張廷玉謝恩呢,結(jié)果等來的是張廷玉的兒子,龍顏大怒,命令廷玉的門生軍機大臣張汪由敦寫圣旨讓張廷玉親自進宮謝恩,汪由敦趕緊派人通知張廷玉做好準備。
誰知道弄巧成拙,圣旨第二天才能到張家,張廷玉天不亮就進宮請罪去了,很明顯,有人泄露了朝廷機密,張廷玉也是老糊涂了。
張廷玉被''著削去伯爵,以示懲罰'',取消配享太廟資格,回家養(yǎng)老,汪由敦革職查辦。
一輩子的付出結(jié)果付諸東流,臨走時,大臣們都不敢送行。
沒多久,張廷玉的兒女親家四川學(xué)政朱荃因貪污被抓,乾隆帝順便把三代皇帝賜給張廷玉的賞賜品全部收回。
所幸張廷玉一生清廉,抄家時沒有發(fā)現(xiàn)別的可疑物品,但是,張家深受打擊,名譽掃地。
回家五年后,張廷玉83歲的時候去世了,消息傳來,乾隆念在張廷玉一生鞠躬盡瘁,為大清服務(wù)五十多年,又恢復(fù)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
由此可見,配享太廟對一個大臣來說有多么重要,尤其是漢臣,這一榮譽更加難得,張廷玉用五十多年的心血才得到這一賞賜,還差一點失之交臂,并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見,漢臣在清廷中的地位之低,最后,乾隆帝恢復(fù)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固然是雍正的遺詔,君臣之間的感情,更多的考慮應(yīng)該是籠絡(luò)漢臣的心。
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后哀榮,后代會有什么好處嗎?
壓根就數(shù)不清楚,怎么也得幾百萬人。可是這幫人中只有13個人,可以配享太廟,這份殊榮又是多么高貴的呢?所以說人數(shù)決定了臣子們是否要為配享太廟而努力。就算你是一代名臣,有顯著的功績,那你也未必能夠配像太廟。比如說曾國藩,他挽救了滿清王朝,消滅了占據(jù)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可是他沒有資格配享...
配享太廟,有多哀榮?對后代又有什么好處呢?
但是“配享太廟”并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好處,這只是一種榮譽,后代除了得到先人供奉太廟這種榮譽外,也不會得到什么了。但是當死者的牌位供奉在太廟之后,當朝皇帝在祭拜祖先的時候,也要順便祭拜這個牌位,而這一點在封建社會來說,是臣子死后可以獲得的極高的榮譽。試想作為臣子當看到皇帝必然是...
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后哀榮,后代會有什么好處嗎?
東配殿供奉著歷代有功的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著異姓功臣的神位,并不是任何皇親國戚和肱骨大臣都可以進入太廟享受皇家香火的,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者是有大功于社稷的皇親才能進入東殿,而有大功于社稷的異姓臣子,經(jīng)過皇上的特許,死后才能進入西殿,這就叫做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有哪些好處?什么樣的臣子可以配享太廟?
既然是死后最高哀榮,那皇帝自然不能隨意允許大臣死后進入太廟,因此只有極少數(shù)大臣才能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而獲得配享太廟的大臣也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或者對國家貢獻很大的人。拿距離我們時代最近的清朝來舉例子,清朝國祚二百七十二年,在這二百七十多年中獲得配享太廟的大臣只有二十六人。說一說清朝配享太廟的二十六人...
特殊榮譽配享太廟,對其后代會有什么樣的好處?
但話說回來,配享太廟是死后哀榮,也就只有這么點好處了。一個人配享太廟整個家族都有極高的榮譽,可也只是榮譽而已。爵位可以世襲,鐵帽子王甚至連降爵都不需要,但是配享太廟不行。它屬于“好聽不好用”的類型。即便祖先配享太廟,這個家族的子孫也需要有真本事才能出人頭地。或許有人認為“朝中有...
配享太廟可以對活人用嗎
后來,皇后和功勛大臣經(jīng)過皇帝特批后,也可以將他們的牌位列入太廟,稱之為“配享太廟”,以示哀榮。能夠配享太廟足以說明他們是前代帝王最為信賴的臣子,為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這些配享太廟的人物都已經(jīng)去世了,這份哀榮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算是死后獎賞的一枚獎?wù)隆?/p>
在古代歷史上,什么樣的人可以享受太廟這一死后哀榮?
長孫無忌就是尊享太廟的其中之一,并配享唐太宗李世民廟庭,在隋朝末期,長孫無忌雖然自小喪父被異父哥哥趕出家門,單聰慧好學(xué)為人機敏,與李世民不僅關(guān)系好,他的親妹妹還嫁給了他,兩人親上加親,在后期一直盡心盡力輔佐李世民,即便身居高位后,也兢兢業(yè)業(yè)沒有任何謀逆之心。直至太宗死后,繼續(xù)輔佐高...
清朝時漢人中最大的官是誰???
而吳三桂又比尚可喜權(quán)力更大。論死后哀榮和位極人臣都比較圓滿的,還是當屬張廷玉,他是康熙心腹,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xué)士(內(nèi)閣首輔,這個可比陳廷敬的文淵閣大學(xué)士值錢多了)、首席軍機大臣等職。死后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明朝的開國元勛
明朝的開國元勛們,盡管各有不同的命運,但他們的事跡和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以下是對這些元勛們的簡要概述:1. 徐達,被譽為中山王,病逝于北平,享年五十四歲,皇帝深感悲痛,追封和厚葬,贈爵至三代。2. 常遇春,因病去世,四十歲,太祖哀悼,追封開平王,配享太廟。3. 李文忠...
多鐸怎么去世的?
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多鐸的死后哀榮:多鐸的死后在順治九年十二月,多爾袞身后削爵,多鐸因是其同母弟之故,連累追降為郡王。康熙十年六月,追謚豫郡王為“通”。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昭雪多爾袞,同時命復(fù)多鐸親王及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詔配享太廟。
相關(guān)評說:
賀州市對稱: ______ 在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筑主要體現(xiàn)侍死如生的思想,極力彰顯生前之尊貴,死后之哀榮,營造一種死后重生的感覺.
賀州市對稱: ______ 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
賀州市對稱: ______ 張伯行是清代康熙朝著名的文官,死后配享太廟,享受無上尊榮.作為一位官員,張伯行的人生無疑是十分成功,他為官清廉,一生勤勤懇懇,不僅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用戶,而且也獲得了統(tǒng)治者的高度贊賞,康熙稱贊他是“天下清官第一”,雍正帝還特賜他“禮樂名臣”的匾額,這在整個清朝都是十分罕見的.作為一位文人,張伯行是清代著名的理學(xué)家,一生著作頗豐,曾著有《困學(xué)錄》、《正誼堂文集》、《子學(xué)集解》、《學(xué)規(guī)類編》等,在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賀州市對稱: ______ 常遇春:明代開國第二武將,配享太廟,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異常,戰(zhàn)無不勝,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對朱元璋極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員大將聞名天下:邵榮、徐達、常遇春.邵榮資格老,功勞多,可數(shù)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發(fā)現(xiàn)后,本欲革職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稱臣子當中心不二,邵榮這樣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則自己與邵榮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聽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淚斬了邵榮.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極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襲國公位.
賀州市對稱: ______ 清代: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xué)士,死后追贈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于北京城建祠,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張廷玉:保和殿大學(xué)士、...
賀州市對稱: ______ 是的,他沒被圈境,是勞累過度死的.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詔復(fù)其名為胤祥,配享太廟.六月溢號賢,并命將
賀州市對稱: ______ 張廷玉(1672~1755),中國清代大臣.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康熙時歷官內(nèi)閣學(xué)士、吏部侍郎.世宗繼位,擢禮部尚書,入直南書房,任《圣祖實錄》副總裁,纂修繕寫實錄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