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故事 張衡的故事
據(jù)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jīng)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jié)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guī)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張衡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后來,他終于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準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fā)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后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jù)《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chǎn)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qū)能看到的2500顆星星,并且繪制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他創(chuàng)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chuàng)造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和能飛行數(shù)里的木鳥。
渴求知識的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游覽了當?shù)氐拿麆俟袍E,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chǎn)風俗和世態(tài)人情。在當時的京都洛陽,他結(jié)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shù)學、歷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的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創(chuàng)制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的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的《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河南省南陽縣的北面有張衡墓和平子讀書臺,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題詞:“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
張衡:字平子,世為南陽著姓。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時,為蜀郡太守,拜騎都尉,后拜漁陽太守
,卒后妻子貧困。衡父無聞。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發(fā)明了世界第一個地震測試儀器——地動儀。張衡在寫作上,
也是個多面手。他一生中,結(jié)合他的科學研究、機儀制作、政治生涯、友朋往來,還寫下許多文字,就目前存留于世的就有
20余篇,包括文、銘、誥、贊、書、上疏等形式;在天文學專著方面,有《靈憲》、《渾儀圖注》、《漏水轉(zhuǎn)渾天儀注》
、《玄圖》和已經(jīng)失傳的《算罔論》。
前言:
“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為之溟
滓,蓋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德》
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遲速固未可得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
。斯謂龐鴻,蓋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體。于是元氣剖判,剛?cè)崾挤郑鍧岙愇唬斐捎谕?
,地定于內(nèi)。天體于陽,故圓以動;地體于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化合,堙郁構(gòu)精,時育庶
類,斯為太元,蓋乃道之實也”。
—————張衡《靈憲》
張衡的成才之路:
東漢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處于領(lǐng)先地位。發(fā)達繁榮的經(jīng)濟文化,安定
和平的政治局面,為張衡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少年時代的張衡就天資聰明,態(tài)度謙虛,好學深思,奮發(fā)有為,求知欲旺盛,學習熱情飽滿。在
少年時代就熟讀了《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紀》、《春秋》等經(jīng)典名著。在當時,只有
熟讀了這些經(jīng)書,才能做官。但張衡思想開闊,不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對做官不感興趣,相反,他對
文學卻十分愛好,特別是對司馬相如、揚雄等文學家的作品心向神往,苦心鉆研,不但能深刻地理解
,而且能夠背誦。這些作品強烈地震撼著張衡年輕的心靈,他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他們那樣的文學
家。同時他不滿足于“閉門家中坐,苦讀圣賢書”的生活了,他渴望出外游學,多接觸實際,以充實
生活和開闊自己的眼界,尋求更多的知識。公元94年,19歲的張衡懷著遠游的志愿,告別了親人,
離開了生他養(yǎng)他的美麗故鄉(xiāng)——南陽,踏上了游覽名都大川,訪師求友的旅途。張衡在往來于渭河流
域中,走遍了坦蕩肥沃的渭河平原,觀賞了巍峨青翠的終南山,奇險峻峭的華山,并且訪民俗,問物
產(chǎn),尋古跡,對西漢雄偉壯麗的都城建筑,市井布局用心考察。通過這次游覽,他不但加深了對前人
文學作品的體會,而且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素材,為他后來寫成著名的《西京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張衡勤奮好學,品德優(yōu)良,才華出眾,得到了南陽郡守的察舉,然而,在他看來,君子不擔心自
己的官位不尊崇,卻擔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為自己的俸祿不多而覺得羞愧,卻為自己的見識不廣
博為恥辱。所以,他學習不限于五經(jīng),對天文、地理、氣象、文學無不兼學并覽。正如崔瑗評價他為
:“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這就是張衡,一個勤奮好學,不流習俗,具有遠大
志向,以為社會貢獻為己任的有志青年。
張衡在洛陽通過五、六年艱苦的學習生活,他的學業(yè)和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逐漸提高,成了一位名符其
實的青年學者。他寫了《定情賦》、《扇賦》、《七辯》等許多作品,并開始構(gòu)思《二京賦》的創(chuàng)作
。可是,由于他的家境比較貧寒,無法在京師長期游學,不得不回到南陽應(yīng)清官鮑德的邀請擔任主簿
,因工作比較清閑,使他得以集中精力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憑著對故鄉(xiāng)的摯愛,他還創(chuàng)作了富有激情的《
南都賦》,歌頌了故鄉(xiāng)山河的壯麗,土地的肥沃,物產(chǎn)的豐饒。除此之外,他還寫出了名著《二京賦
》即:《西京賦》、《東京賦》,還有很多詩、賦、文、書等。
從公元108年到111年,張衡一直住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專心進修學業(yè)。經(jīng)過了刻苦不懈的努力,在學
問的許多方面都有所收獲。就在這期間,張衡開始精讀揚雄的《太玄經(jīng)》。《太玄經(jīng)》是一部研究宇
宙現(xiàn)象的哲學著作,也談到天文歷算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渾天說”尤為吸引張衡。但由于寫得比
較簡略,使張衡有一種不滿足的感覺,他準備在此基礎(chǔ)上做進一步的研究。在研究《太玄經(jīng)》的過程
中,張衡費了很大功夫,在精讀的同時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曾寫出了《太玄經(jīng)注解》,并繪制
了《太玄圖》。《太玄經(jīng)注解》和《太玄圖》就是張衡讀《太玄經(jīng)》的心得。在這兩部著作里,反映
了張衡的一些哲學思想。可惜這兩部著作都沒有流傳下來。通過研究《太玄經(jīng)》,張衡也接觸到不少
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唯物論、無神論的遺產(chǎn)。《太玄經(jīng)》里的唯物主義因素啟發(fā)了張衡向大自然中追求
真理的欲望。張衡在精讀《太玄經(jīng)》以后,就逐漸從文學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哲學研究,特別對宇宙間最偉大的
自然現(xiàn)象規(guī)律,如天文、歷法、數(shù)學等科學理論開始了學習。并且制造科學儀器,對天文現(xiàn)象等實行
詳細地觀察和長期地測量工作。
在研究《太玄經(jīng)》的同時,張衡還對《墨經(jīng)》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墨經(jīng)》是墨子弟子及其后學
概括發(fā)展墨子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記錄總結(jié)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關(guān)于手工業(yè)方面的許多知識,提出了古代
物理學和數(shù)學的許多概念和見解。書中不僅涉及到認識論、邏輯學、經(jīng)濟學等社會科學范疇的廣闊內(nèi)
容,還包含有時間、空間、物質(zhì)結(jié)構(gòu)、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多種知識,其中有些問
題闡述嚴密,說理透徹,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珍品。然而,墨家思想長期無人問津,墨家的科學成果更是受到冷遇。張衡能沖破儒家思想的束縛,
致力墨學研究,這在當時需要非凡的膽略。
張衡讀古人書籍,善于采取其中精華,前能銳意前進,在科學研究上開辟新道路。這正是我們祖
國科學史上最偉大光榮的傳統(tǒng),值得后人借鑒學習。
張衡的思想:
(一)天體演化思想:
天地萬物是怎樣起源的,又是怎樣發(fā)展的,這個問題是宇宙觀的核心。“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
來就有關(guān)于宇宙發(fā)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
立的兩種宇宙觀”。(《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矛盾論》)唯物辯證的宇宙觀是對宇宙發(fā)展法則的正
確和科學的見解,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宇宙觀是對宇宙發(fā)展規(guī)律歪曲和顛倒的反映。
張衡所著的《元圖》和《靈憲》是兩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學宇宙觀的重要著作。張衡在這兩部著作
中,繼承了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的唯物主義傳統(tǒng),提出了“太治”、“太”、“太素”、“元氣”等哲學
范疇,以論述宇宙萬物的起源。他說:“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先”。所謂
“自然之根”,就是指天地萬物的根源。這里,張衡明確地指出:天地萬物最早的起源,既不是什么
上帝、神靈的旨意,也不是什么絕對的理論,而是“無形之類”的“元”,也就是太始。
在張衡看來,天地的生成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作“溟滓”,這就是早就存在的幾何空間
。“厥中惟虛,厥外惟無”,整個空間一片沉寂,什么物質(zhì)性的東西都沒有。但是,存在著宇宙萬物
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了這個基礎(chǔ),就能從無產(chǎn)生出有來。首先產(chǎn)生的是各種不同的物質(zhì)性元氣,互相
混合在一起,不斷地運轉(zhuǎn),渾沌不分。這就是第二階段,稱作“龐鴻”。又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這團元
氣清濁逐漸分開,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里面定下了。天地構(gòu)合精氣,生育出萬物來。這個階段稱作
“太元”。于是,在天上形成了各種天體,地上產(chǎn)生了萬物。張衡認為天地萬物是從原始的渾沌未分
的元氣發(fā)展而來的。元氣是物質(zhì)性的,其中包含不同質(zhì)的陰氣和陽氣,自然現(xiàn)象的千差萬別及相互影
響,體現(xiàn)了陰陽二氣具有的不同物質(zhì)性能及其相互作用。這是一種原始唯物主義的宇宙發(fā)生論和萬物
生成說。�張衡的這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宇宙生成理論,不但符合物質(zhì)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也符
合物質(zhì)不滅的先進定律,比起18世紀馳名世界的德國康德所創(chuàng)造的星云學說早了1600多年。
(二)無限宇宙思想:
“八極之維,經(jīng)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
“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張衡《靈憲》
什么是“宇”?什么是“宙”?戰(zhàn)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的老師尸佼就下過一個嚴格的定義:“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也就是說,宇指空間,宙指時間。關(guān)于宇宙是否有邊界的問題,我
國自唐宋以后一直爭論得很激烈。其中有一些人曾經(jīng)發(fā)表過很有科學思想的精辟見解。但是,這些論
述大都只是從哲學上的推理,很少涉及到天文學的本身。張衡作為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他曾經(jīng)從天
文學的角度論述了宇宙的無限性。在這個意義上說,要比僅從哲學概念上所作的推想更為深刻,所以
也就更有價值。的推想更為深刻,所以也就更有價值。
在張衡看來,天是有邊界的。天究竟是什么形質(zhì)的東西?在《靈憲》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明,但
是可以推想得出來的。元氣形成了天,其精氣形成了日月眾星。因此,除掉星體和元氣之外,天上是
沒有其他東西的。張衡所認為的天,只是相對位置固定不變的眾恒星所構(gòu)成的天穹。恒星之間并沒有
什么固定的聯(lián)系,更不是都固定在一個固體球殼上,眾恒星所包圍的天球,就是天的邊界。日月五星
等巡行的天體,則在各自的軌道上在天球以內(nèi)運動。天球的外面是沒有天體的,究竟還存在什么東西
?這是不知道的,所以說“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這就是說,宇宙和天地并不是一回事,天地
是有大小的,宇宙則無邊際,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地之外的部分,僅僅是看不到而已。所以,
張衡又進一步補充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宇宙不但在空間上是無限的,而且在時間上也
是無窮的。這是一個十分卓越的見解,是十分光輝的科學辯證思想。張衡的宇宙無限思想同馬克思主
義在宇宙問題上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張衡認為的實際天球是虛空中分布著眾多天體,它們可以自由
運動,而在同一時代,西方人卻沒有這種區(qū)分。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就
提出:真實的宇宙結(jié)構(gòu)象是一個透明的大水晶球,星辰都鑲嵌在這個水晶球上。這種認識為公元2世
紀時的托勒密所繼承。張衡的無限宇宙思想,比水晶球認識要進步得多。
(三)政治思想:
“蓋聞前哲首務(wù),務(wù)于下學上達,佐國理民”。
“今公子茍好剿民以娛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
“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堅冰作于履霜,尋木起于蘗栽。”
“捷徑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進茍容,我不忍以歙肩。”
張衡其人:
張衡所處的時代,是東漢從強盛漸趨衰落的時代。這期間,外戚與宦官爭權(quán)奪利,又相互勾結(jié),
他們各謀私利,竟相奢華,親戚攀援,賄賂公行,詐偽叢生,政治十分昏亂。張衡在《二京賦》中寫
道:“不窮樂以訓儉,不殫物以昭仁”。“卻走馬以糞車,何惜馬要袤與飛兔”,告誡統(tǒng)治者要愛惜
人民的物力財力,把用于游獵的馬匹車輛還給農(nóng)民拉糞種田,加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免釀成“下叛而生憂
”的禍患。張衡的《二京賦》,意在“諷諫”,比起班固的《兩都賦》來,《二京賦》顯得慷慨激昂
,喊出了憤恨抗議之聲,充斥著嚴厲的警告之詞:“今公子茍好剿民以偷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
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堅冰作于履霜,尋木起于蘗栽。”意
思是:現(xiàn)在你們喜歡干那些禍害百姓的事,而自己尋歡作樂,忘記了老百姓早已對你們怨聲載道!你
們喜歡把財物揮霍凈而窮奢極欲,那是忘記了老百姓一旦造反就要生大憂了。水,可以載船,也能夠
掀翻船,堅硬的冰層起自薄霜,高大的樹木始于細芽。警告統(tǒng)治者,如果過份地窮奢極欲,勞民傷財
,人民就會起來造反,推翻他們的統(tǒng)治。
張衡他“不慕當世所居之官”,不交權(quán)貴顯宦,所以官職“積年不徙。”面對一些閑言碎語和少
數(shù)人的挖苦,嘲弄,張衡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應(yīng)間》,意思是回答誹謗。文章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為
人和志向。他說:“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意思是君
子不憂慮地位不尊榮,憂慮的是德行不高尚;不以待遇低為羞恥,羞恥的是學識不淵博。張衡在《應(yīng)
間》里也談到自己的為人,確實令人敬仰。針對那些為了升官發(fā)財而不擇手段,“懷丈夫之容,而襲
婢之態(tài)”的依勢趨利者,十分蔑視和憎惡。張衡說:“捷徑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進茍容,我不忍
以歙肩。”得“之不休,不獲不吝。”意思是有些人把邪門歪道當成升官的捷徑,我卻不愿邁一步;
取悅權(quán)貴以求富貴的人,我絕不同他為伍。得的不是正道,我就是不得也不以為恥。這些話猶如江河
怒濤,激蕩山河,充分顯示出張衡那副科學家的錚錚鐵骨,讀后令人為之嘆服。
在《思玄賦》的末尾,張衡寫道:“天長地久歲不留,俟河之清祗懷憂……回志去曷來從玄諆,
獲我所求夫何思!”意思是:天地是長久的,歲月卻不停地流逝,要等到盛明時代的出現(xiàn),那只能是
自懷憂愁……要排除那些不現(xiàn)實的想法,遵從我自己的既定目標,只要獲得了我所渴求的東西,還需
要再想什么呢?張衡所渴求的只能是科學知識,而絕不是升官發(fā)財。�從《思玄賦》里可以看出,張
衡像一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不媚權(quán)貴,光明磊落,藐視名利,看重科學;珍惜時光,自強不息
,把全部身心都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yè)
張衡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么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于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fā)覺得浩渺的夜空里會有無數(shù)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數(shù)的好奇的問號。從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里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夸獎呢。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jié)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fā)現(xiàn)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zhuǎn),一年轉(zhuǎn)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由于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終于成為了科學家。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 張衡雕像
,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zhuǎn)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quán)移于下,張衡因上疏陳事。……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后,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張衡以圖緯虛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張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張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思玄賦》略)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張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于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yīng)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張衡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么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于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fā)覺得浩渺的夜空里會有無數(shù)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數(shù)的好奇的問號。從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里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夸獎呢。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jié)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fā)現(xiàn)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zhuǎn),一年轉(zhuǎn)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由于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終于成為了科學家。
twins忠誠 2010-12-04
367
122
衡發(fā)明了地球儀的故事?
1. 張衡在公元132年,即陽嘉元年,發(fā)明了地動儀,這是已知的最早的地動檢測儀器。2. 根據(jù)《后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約為八尺,頂部隆起,形狀類似酒樽,并且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進行裝飾。3. 儀器的中央有一根大柱,周圍有八條通道,安裝有關(guān)閉和啟動的機械裝置。4...
度量衡的相關(guān)故事
漢代政治經(jīng)濟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西漢末劉歆將秦漢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規(guī)范化,條理化,后收入《漢書·律歷志》,成為最早的度量衡專著。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shù)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筑、冶煉等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商鞅為統(tǒng)一秦國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標準量器銅...
半斤八兩成語故事
秦始皇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李斯將其理解為“衡”的標準。他發(fā)現(xiàn)“衡”的單位可以是一斤等于十六兩,這樣半斤就是八兩,兩者重量相等。這個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改為現(xiàn)在的十兩制。關(guān)于半斤八兩的故事還有很多,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了兩個實力相當?shù)娜嘶ハ啾容^...
古代的度量衡有哪些?
重量有銖、兩,體積有升、石,長度有寸、尺、丈.不知道你問哪種?復雜的要問秦始皇了,當初都是他負責弄的.計量長短、容積、輕重的統(tǒng)稱.度是計量長短,量是計量容積,衡是計量輕重.度量衡的發(fā)展大約始于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shè)五量”,“少昊同度量,調(diào)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guān):“布...
晃衡讀書的故事
匡衡讀書,鑿壁偷光。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于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nèi)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
秉衡的故事酒口感怎么樣?
秉衡的故事酒口感非常不錯。聞起來非常的誘人,香氣濃郁多彩,婉約悠長,入口香醇濃厚,含有濃郁的糧食香,酒液順滑柔軟,宜人而舒適,讓人倍感享受,入喉后甘潤中帶有一絲微酸,清新淡雅,令人大呼過癮。咽下去一段時間后,回味悠長,酒水的厚重感重新返還口腔,連哈氣都是糧香,令人陶醉不已。秉衡的...
成語故事中的度量衡
它源自一個故事,故事中說,一個國家的君主想要懲罰一個犯人,便命令人用三千斤鐵索將犯人身體綁住,然后將鐵索懸掛在懸崖上,讓犯人在懸崖下面掛著。犯人承受不住身體的重量,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這個成語后來被用來形容情況極其危急,已經(jīng)到了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這個成語中涉及到了度量衡單位“鈞”,在古代...
許衡不食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卻充分體現(xiàn)了許衡高尚的品德。他不僅注重自己的節(jié)儉,還關(guān)注食物的質(zhì)量和新鮮度。他的行為不僅是對食物的尊重,更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許衡的品德境界 許衡不食梨的故事,展現(xiàn)了他高尚的品德境界。他的品德境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節(jié)儉 許衡非常注重節(jié)儉,不喜歡浪費。他...
名人靠道德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許衡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流傳甚廣,他出生在元代,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他和一行人走在酷熱的夏日,路過了一個梨園。眾人皆口渴難耐,紛紛摘梨解渴。唯有許衡摘下帽子,拂去上面的塵土,卻并未摘梨。有人不解地問:“這里梨樹眾多,為何不摘一個解渴?”許衡回答:“梨雖無主,我心...
許衡不吃無主梨的故事
許衡不食梨 故事原文: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人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
相關(guān)評說:
定安縣螺紋: ______[答案] 張衡觀天察地 張衡是東漢時候杰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
定安縣螺紋: ______[答案]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1] ,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
定安縣螺紋: ______ 張衡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zhuǎn)渾天儀, 發(fā)明了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 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shù)里的木鳥等等.
定安縣螺紋: ______[答案] 略星星,數(shù)到幾百顆,專注,仔細,是在動,亂動,距離是不變的,北斗星,北極星,幾次起來看星星,渾天儀
定安縣螺紋: ______[答案] 東漢時期,地震比較頻繁,從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發(fā)生了23次比較強烈的地震,震區(qū)有時大到幾十個郡. 132年,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發(fā)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張衡將候風地動儀安置在都城洛陽.起初,滿朝...
定安縣螺紋: ______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觀測記錄了3500顆恒星, 發(fā)明世界第一架水力發(fā)動的天文儀器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一位創(chuàng)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后曾在...
定安縣螺紋: ______[答案] 數(shù)星星的孩子》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樣閃亮.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對著夜空數(shù)星星.一顆,兩顆... 類,斯為太元,蓋乃道之實也”. —————張衡《靈憲》 張衡的成才之路: 東漢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政治、經(jīng)濟、...
定安縣螺紋: ______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jié)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guī)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張衡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后來,他終于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準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定安縣螺紋: ______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 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里都很窮,連點燈...
定安縣螺紋: ______ 鑿壁借光 張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fā)愁.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墻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jīng)常學到深夜,后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huán)境和條件)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于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nèi)因才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