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冷兵器大全
1。刀:一邊開刃,以劈砍為主的武器,歷代不管是軍隊還是綠林好漢都用,大批流行于漢朝的環(huán)首刀(就是這刀趕走了匈奴,構成了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種,如腰刀,柳葉刀,環(huán)刀,樸刀,還有一些武將所愛的騎在馬上使的大型刀。
2。劍:兩邊開刃者為劍,在歐洲劍和刀是沒有區(qū)別的,它們都是一個單詞,中國的劍的歷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裝備部隊是在東周時期,特別是象秦朝的劍,長達1。5米以上,為的就是在戰(zhàn)車上發(fā)展更大的殺傷(當時只有趙國是以騎兵為主,大多國家仍是以戰(zhàn)車為主戰(zhàn)兵),后來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隊離逐漸代替了劍,使劍只成為將軍的武器或者是裝飾。在明朝有例外,當時戚續(xù)光為了擺平倭寇,從而制造了重劍來對抗倭豬的鋒利的太刀,但是這種重劍還是沒有德國條頓十子軍騎士1。8米的重劍那么猛。
3。矛:有的書上也說矛=槍,這點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從一些小說和文獻來看,把矛和槍完全歸于一體恐怕是不對的。矛最長是長達4米的,主要是用于車戰(zhàn)的,騎在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標槍(投矛)叫樅。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槍:可以是這么比較矛和槍,拋開柄,只看刃部,刃長者為矛,刃短為槍。槍頭無疑比矛頭要輕,殺傷卻一樣,都是以刺,沖為住,再者,由于戰(zhàn)車的退役,長矛的用處也少了,殺人不如縱馬長槍來的方便,機動也高了不少。槍有許多種,綠沉槍,鴉角搶,虎頭槍,提盧搶,還有宋朝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馬槍,鉤鐮槍等。
5。戈:中國的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鐮頭劍一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實話實說,戈并不是殺傷很強的武器,戈的種類繁多,從夏朝倒?jié)h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絕跡。戈是中國的老兵器,因為是橫刃,所以以鉤,啄,揮,推為主。
6。戟: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槍和刀的合體,它的殺傷力是很強的,既可以象矛一樣刺擊,也可以像戈和刀一樣鉤,揮和劈砍。在歐洲,戟的裝備和中國是不同的,歐洲中世紀以裝備步兵為住,而中國早在上古時期就大批裝備部隊,到中古已經(jīng)從步兵到騎兵了,步兵則以輕便的長槍代替。中國的戟主要分3種,一種是最老的戈戟,這種種類最多,裝備最廣,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現(xiàn)的門戟;還有就是武將最喜歡的方天畫戟了。
7。斧鉞:大者為鉞,小者為斧。鉞在實戰(zhàn)中使用的時間不長,估計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西周是戰(zhàn)車上的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后來由于太過笨重變被淘汰了,從此后鉞只能作為禮儀武器。而斧的發(fā)展就比大頭的鉞幸運得多,中國歷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勛程咬金用的宣花車輪大斧,還是綠林中梁山好漢李逵用的板斧,可以馬上的大斧,也可為雙手拿的板斧,種類很多。斧的殺傷很強,屬于重兵器,以劈砍為主。
8。弓弩:這個不必多說,我只說一句,那就是中國的古代遠程殺傷兵器一直比外國的厲害得多。
9。鞭:大家可別搞錯了,這個鞭可不是軟行像繩子一樣的鞭子,我們所說的鞭是一種以劈,掃,捅等為住的像鐵棍一樣的兵器。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jié),所以又叫竹節(jié)鋼鞭。歷史上的伍子虛,大唐元帥尉遲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過鞭。鞭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產(chǎn)生的兵器,并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威力極大。屬于重武器。
10。锏:和鞭一樣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锏有3~4條刃,所以有三楞锏或四楞锏之說,通常锏比鞭輕,但是殺傷比鞭大,破甲力比鞭小。歷代武將都是以槍或者戟為住戰(zhàn)武器,而背上就背著2根锏作為鋪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給敵人致命殺傷,所以有“殺手锏”之說。
11。叉:這不必我說了把,就是三叉戟,中國也有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許多種。和槍一樣是以刺為主,不同的是叉的殺傷范圍大,能有制約敵方武器的效果。
12。撾:說白了就是以敲打為主的輕兵器,再說穿點就是,三節(jié)鞭,雙節(jié)棍,九節(jié)鞭之類的武器。是刺客和綠林游俠的喜愛武器,方便靈活,但是身為武俠大作的劍網(wǎng)居然沒有這類武器,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13。棍棒:棍棒,最基本的武器,也是古代最實惠的防身武器。從棍來看,有烏有棍,齊眉棍,盤龍棍之說,從棒類看有哨棒,鐵箍棒,狼牙棒等總之棍棒可以混為一類。
14。鏜:重威力武器,古今使用的人比較少,可能是因為比較笨重吧。大家看過《隋唐演義》嗎?天下第二猛將宇文成都和第六猛將伍天錫分別是用的鎦金鏜和混金鏜,都重達200斤以上,雖然小說夸張了點,但是真?zhèn)€一鏜砸下來,戴著頭盔也能把天靈蓋砸碎。鏜就是叉的加強般,比叉更重,更具殺傷,一般鏜的逢刺多達5個,最邊逢刺上都有反刃,兇啊~~!
15。役:這種武器,我是沒見過,但是書上說是以竹子為柄,金屬刺刃的兵器,可能是暗器吧。
16。錘:估計是古代最具殺傷的單兵武器了,不但從外表上能看出錘的威懾,最主要是錘是能對付身穿重甲的武士。不管是在中國或是歐洲騎士,都有用錘的記載。中國隋唐第一猛將李淵第四子李元霸手拿一對每個重達400斤的金甕破天錘打遍天下無敵手;大唐薛家將的薛奎用的八棱金錘打得突厥聞風散膽;南宋名將岳飛的長子岳云也是使用的銀錘橫掃金軍。在歐洲為了對付穿全身板甲的騎士,許多軍隊裝備巨錘。從而有了“皇家之錘”,“鐵錘查理德”等詞語。其實錘不能算完美的武器,正因為它太重,沒幾個人能拿得起,所以在中國古代在部隊里是準備不多的。
17。拐:怎么說呢?各位應該有人看多圣斗士吧,最強的黃金圣斗士天平座童虎(也是咱們中國的,嘿嘿),他的圣衣由6種武器組成,依次為槍,劍,三節(jié)鞭,雙節(jié)棍,盾,拐。這種武器能防能攻是相當不錯的防身武器,一般正規(guī)部隊是不裝備的,只有那些綠林好漢,江湖豪杰才用。
18。流星:這并不說就是流星錘,而是繩索武器的總稱,比如繩槍,流星錘,鏈錘。在歐洲有種叫枷連的武器,其實就是裝有柄的鏈錘,能繞過敵人的盾,或者防御姿勢對其進行打擊,其實和流星錘是一個道理,。這種武器攻擊性很強,對手很難防御,但是由于自己的武器是軟性的,所以自己的防御也不怎么好。這樣的武器在部隊里除了某些有性格的武將當鋪助武器外,是不進行大規(guī)模裝備的。但是一些的強盜倒是用得
長兵器:戟刀
筆刀
鳳嘴刀
偃月刀
眉尖刀
三尖兩刃刀
春秋大刀
鉤鐮刀
乾坤日月刀
長槍
古矛槍
花槍
單牙月
九曲戟
短兵器:九環(huán)刀
大砍刀
馬刀
連環(huán)刀
七星劍
龍泉劍
方節(jié)鞭
達摩杖
鐵扇子
少林板斧
軟兵器:九節(jié)鞭
大掃子
三節(jié)棍
[戈]
十八般兵器
中國古代擊刺勾啄長兵器。其特點一般為在端首帶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nèi),安有長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敵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鐮等原始工具發(fā)展為石戈、青銅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樣,據(jù)《考工記》記載,戈的規(guī)格是:戈廣2寸,內(nèi)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矛]
一種帶有尖銳刃器的長直形刺殺兵器。世界上多數(shù)民族過去在野獵和戰(zhàn)爭中曾使用的刺殺武器或投擲武器。出現(xiàn)于舊石器時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來的矛是在矛桿上裝上矛頭。全長1.5一5米。在石器時代使用石矛頭和骨矛頭,從青銅時代開始使用金屬矛頭。矛使用最廣泛的時間是在鐵器時代。羅馬步兵裝備矛頭重而長的投擲矛和長矛。中世紀時,騎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羅馬,矛是徒步軍人和乘騎軍人的一種通用武器,軍人通常將投擲矛放在鑄制的矛簡內(nèi)攜帶。15一16世紀,俄國的矛主要使用鐵或上等鑄劍銅制作的帶棱矛頭。矛頭的頭部稱為矛尖,套在矛桿上的矛頭的管部,稱作矛盔。矛桿末端有金撬套箍。矛頭和矛盔相連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種長桿輕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槍刺的出現(xiàn),而在騎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矛又名銷、鍍,后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釜],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制或木制,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huán)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原文缺字),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桿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制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zhàn)國以后,改為鐵制。由于槍的出現(xiàn)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后矛逐漸演變?yōu)闃尅?br /> [槍]
抗日大刀
古代一種刺擊長兵器。根據(jù)李簽《太白陰經(jīng)》記載:兩軍對陣時,持槍刺敵;宿營結寨時,樹槍為營;涉渡河川時,縛槍為筏。槍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將竹竿、木削制尖頭,后又加銅或鐵判槍頭。晉代,槍頭改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時期,槍都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唐代槍分漆槍、木槍、自桿槍、棒撲槍四種,漆槍短,是騎兵用的;木槍長,是步兵用的,其余兩種為皇朝禁衛(wèi)軍所用。宋朝的槍種類繁多,《武經(jīng)總要》申記有搗馬突槍。雙鉤槍、單鉤槍、環(huán)子槍、素木槍、鴉項槍、鍵槍、梭槍、褪槍、太寧筆槍、短刃槍、抓槍(兩種),藻黎槍、拐槍、拐突槍、拐刃槍等。明朝軍隊申,槍仍屜“白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槍、箭形槍、龍刀槍等,還有手頭標槍。清代的長槍有嫉形槍、筆形槍、鉤形槍、矛形槍等。到清末,經(jīng)戰(zhàn)爭的淘汰,種類繁多的長槍趨向于單一化,槍頭一般為扁形,圓底,筒外加數(shù)個銅箍,其外形接近矛頭。這種槍一直沿用到中國工農(nóng)民主大革命時期。北方革命根據(jù)地叫做紅纓槍,南方革命人民則叫做梭鏢。
[戟]
古代一種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長柄兵器。中國戳又稱饅、棘等,是戈與矛的合一體,這種形制是世界獨有的。中國柄前安置直刃,一側枝生橫刃,具有鉤、啄、刺、割四種功能,殺傷力強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聯(lián)裝在木柄上。據(jù)《考工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規(guī)格是:戳廣寸半,內(nèi)長4寸半。胡長6寸,援長7寸半,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寸。中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最早的是河北棠城臺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漢、晉各代。南北朝后逐漸被槍代替,變?yōu)閮x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長刀]
古代安有長柄的大刀。一種砍殺兵器。創(chuàng)自后漢時期,有單面刃、雙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稱各不相同。三國時稱偃月刀,晉代稱大刀,刃長3尺,柄長4尺,下有鐵糟。唐代稱陌刀,全長1丈,重15斤。它是從佩刀和短柄長刀發(fā)展起來的,是漢后各代的常備武器之一。
[樸刀]
中國古代刀名。其柄比大刀的短,雙手使用。《水游傳》第二回:"少華山上朱武、陳達、楊春……將了樸刀"。
[陌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唐開元之間,"軍隊中初用陌刀"。據(jù)
《唐璃_李嗣業(yè)傳》載,唐代軍中有陌刀隊,并設有陌刀將。陌刀兩面有刃,通長l丈,重15斤。
[拍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長約1丈。
[鉤]
鉤殺、捕獲敵人的白刃兵器。鉤有一刃或數(shù)刃,刃向內(nèi)彎曲似鷹瓜。鉤的種類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據(jù)歷代兵書記載,大致可分為三類:飛鉤、短柄鉤,長柄鉤。
[長柄鉤]
一種安有長柄的鉤。從戈、鐮演變而來。柄很長。可達1丈5尺,主要用于攻守戰(zhàn)中。公元前11世紀的文王伐祟戰(zhàn)爭申,曾經(jīng)使用長桿鉤來攻擊崇城。《詩經(jīng)_大雅_皇點》朱熹注:"鉤援、鉤梯,所以鉤行上城"。鉤援鄭后世的長柄鉤。水戰(zhàn)中,使用長柄鉤或和多頭的撩鉤來割斷敵軍的船纜,蓬蓬。或搭鉤敵船,也可以用來撈取落水的敵人首級。步騎兵交戰(zhàn)時,步兵期長橇鉤鉤敵騎的下肢。
[鉤刀]
古代海戰(zhàn)中用于破壞敵艦設備的鉤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長的桿子上綴縛圈寵一把銳利的鉤形刀,接近敵艦時伸出鉤刀,鉤割敵艦桅惋的繩索,使其帆布落下從而失去風動力,戮便于接船作戰(zhàn)。凱撒在《高盧戰(zhàn)記》中曾記載,羅馬艦隊在海上與艦只比已方高大的高盧艦隊作戰(zhàn)時即使用鉤刀,割鉤高盧艦隊桅溯的繩索,使其處于被動處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類遺存中常有發(fā)現(xiàn)。以后發(fā)展為銅、鐵及鋼制斧。主要有長斧短斧兩類。是古代出現(xiàn)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種又被演變?yōu)槎Y器,象征權力。
[長柄斧]
古代一種劈砍兵器。斧頭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裝方便,使用靈活,為唐代常備兵器之一。
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擲距離、打擊力量和準確性的拋射裝置。投矛器是一塊扁平的骨頭或木頭制成的小板(長30一150厘米),板上裝有矛桿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現(xiàn)在太古時期,在考古發(fā)掘時曾在上舊石器時代地層發(fā)現(xiàn)了投矛器(公元前1一1.2萬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過投矛器。
[彈弓]
發(fā)射彈丸的弓。彈弓早于射箭的弓弩出現(xiàn),原為打獵工具,后也用于作戰(zhàn)格斗。明清兩代軍中,也有身懷彈弓做為暗器的。彈弓彈力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內(nèi)襯牛角,強弓內(nèi)襯鋼片,以增加彈力。弓弦絲制,也有用牛筋劈絲,混合人發(fā)、雜絲編成。強弓需四個力才能晚開。普通弓為兩個半力。強弓射出彈丸,著人即斃命。弓長約十八拳,如拳寬2寸,則弓長3.6尺。一般彈丸用粘土和膠團制成,曬至極干,即可使用,也有鋼鐵彈丸。
[飛去來器]
投擲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獵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國家中也把它作為兵器。它是有一定長度、角度和形狀(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拋出后飛速旋轉,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呈曲線擊向敵人,如擊不中目標可借助自身的回旋力飛回來。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繃緊即成,以后在制作技術上不斷發(fā)展,選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規(guī)格逐步充實,精良。但弓的基本動力原理和形制沒有改變,即由弓背,弓弦兩部分組成,射箭時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
在中國古代,中國的冷兵器可謂是品種繁多,眼花繚亂,雖有中國18般武器之說,但是真?zhèn)€數(shù)起來,中國的武器遠遠多于18種,不管是從常規(guī)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綠林武器來看,這比同時代的歐洲的不管是羅馬軍團還是十子軍,還是哥特騎士,條頓騎士,圣約瀚騎士團等等,任何軍事集團都無法比擬的。再者,當時中國的冶煉技術和制弩技術遠遠超過中世紀的歐洲要先進得多,這里鄙人就憑著平時積累的關于冷兵器的一點點知識,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漢,江湖豪杰述說一下。所謂18般兵器之說,應該是只限于中國古代軍制中規(guī)定的18中正規(guī)兵器。
1。刀:一邊開刃,以劈砍為主的武器,歷代不管是軍隊還是綠林好漢都用,大批流行于漢朝的環(huán)首刀(就是這刀趕走了匈奴,構成了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種,如腰刀,柳葉刀,環(huán)刀,樸刀,還有一些武將所愛的騎在馬上使的大型刀。
2。劍:兩邊開刃者為劍,在歐洲劍和刀是沒有區(qū)別的,它們都是一個單詞,中國的劍的歷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裝備部隊是在東周時期,特別是象秦朝的劍,長達1。5米以上,為的就是在戰(zhàn)車上發(fā)展更大的殺傷(當時只有趙國是以騎兵為主,大多國家仍是以戰(zhàn)車為主戰(zhàn)兵),后來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隊離逐漸代替了劍,使劍只成為將軍的武器或者是裝飾。在明朝有例外,當時戚續(xù)光為了擺平倭寇,從而制造了重劍來對抗倭豬的鋒利的太刀,但是這種重劍還是沒有德國條頓十子軍騎士1.8米的重劍那么猛。
3。矛:有的書上也說矛=槍,這點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從一些小說和文獻來看,把矛和槍完全歸于一體恐怕是不對的。矛最長是長達4米的,主要是用于車戰(zhàn)的,騎在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標槍(投矛)叫樅。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槍:可以是這么比較矛和槍,拋開柄,只看刃部,刃長者為矛,刃短為槍。槍頭無疑比矛頭要輕,殺傷卻一樣,都是以刺,沖為住,再者,由于戰(zhàn)車的退役,長矛的用處也少了,殺人不如縱馬長槍來的方便,機動也高了不少。槍有許多種,綠沉槍,鴉角搶,虎頭槍,提盧搶,還有宋朝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馬槍,鉤鐮槍等。
5。戈:中國的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鐮頭劍一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實話實說,戈并不是殺傷很強的武器,戈的種類繁多,從夏朝倒?jié)h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絕跡。戈是中國的老兵器,因為是橫刃,所以以鉤,啄,揮,推為主。
6。戟: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槍和刀的合體,它的殺傷力是很強的,既可以象矛一樣刺擊,也可以像戈和刀一樣鉤,揮和劈砍。在歐洲,戟的裝備和中國是不同的,歐洲中世紀以裝備步兵為住,而中國早在上古時期就大批裝備部隊,到中古已經(jīng)從步兵到騎兵了,步兵則以輕便的長槍代替。中國的戟主要分3種,一種是最老的戈戟,這種種類最多,裝備最廣,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現(xiàn)的門戟;還有就是武將最喜歡的方天畫戟了。
7。斧鉞:大者為鉞,小者為斧。鉞在實戰(zhàn)中使用的時間不長,估計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西周是戰(zhàn)車上的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后來由于太過笨重變被淘汰了,從此后鉞只能作為禮儀武器。而斧的發(fā)展就比大頭的鉞幸運得多,中國歷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勛程咬金用的宣花車輪大斧,還是綠林中梁山好漢李逵用的板斧,可以馬上的大斧,也可為雙手拿的板斧,種類很多。斧的殺傷很強,屬于重兵器,以劈砍為主。
8。弓弩:這個不必多說,我只說一句,那就是中國的古代遠程殺傷兵器一直比外國的厲害得多。
9。鞭:大家可別搞錯了,這個鞭可不是軟行像繩子一樣的鞭子,我們所說的鞭是一種以劈,掃,捅等為住的像鐵棍一樣的兵器。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jié),所以又叫竹節(jié)鋼鞭。歷史上的伍子虛,大唐元帥尉遲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過鞭。鞭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產(chǎn)生的兵器,并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威力極大。屬于重武器。
10。锏:和鞭一樣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锏有3~4條刃,所以有三楞锏或四楞锏之說,通常锏比鞭輕,但是殺傷比鞭大,破甲力比鞭小。歷代武將都是以槍或者戟為住戰(zhàn)武器,而背上就背著2根锏作為鋪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給敵人致命殺傷,所以有“殺手锏”之說。
11。叉:這不必我說了把,就是三叉戟,中國也有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許多種。和槍一樣是以刺為主,不同的是叉的殺傷范圍大,能有制約敵方武器的效果。
12。撾:說白了就是以敲打為主的輕兵器,再說穿點就是,三節(jié)鞭,雙節(jié)棍,九節(jié)鞭之類的武器。是刺客和綠林游俠的喜愛武器,方便靈活,但是身為武俠大作的劍網(wǎng)居然沒有這類武器,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13。棍棒:棍棒,最基本的武器,也是古代最實惠的防身武器。從棍來看,有烏有棍,齊眉棍,盤龍棍之說,從棒類看有哨棒,鐵箍棒,狼牙棒等總之棍棒可以混為一類。
14。鏜:重威力武器,古今使用的人比較少,可能是因為比較笨重吧。天下第二猛將宇文成都和第六猛將伍天錫分別是用的鎦金鏜和混金鏜,都重達200斤以上。鏜就是叉的加強般,比叉更重,更具殺傷,一般鏜的逢刺多達5個,最邊逢刺上都有反刃!
15。役:這種武器,書上說是以竹子為柄,金屬刺刃的兵器,可能是暗器吧。
16。錘:估計是古代最具殺傷的單兵武器了,不但從外表上能看出錘的威懾,最主要是錘是能對付身穿重甲的武士。不管是在中國或是歐洲騎士,都有用錘的記載。中國隋唐第一猛將李淵第四子李元霸手拿一對每個重達400斤的金甕破天錘打遍天下無敵手;大唐薛家將的薛奎用的八棱金錘打得突厥聞風散膽;南宋名將岳飛的長子岳云也是使用的銀錘橫掃金軍。在歐洲為了對付穿全身板甲的騎士,許多軍隊裝備巨錘。從而有了“皇家之錘”,“鐵錘查理德”等詞語。其實錘不能算完美的武器,正因為它太重,沒幾個人能拿得起,所以在中國古代在部隊里是準備不多的。
17。拐:圣斗士最強的黃金圣斗士天平座童虎,他的圣衣由6種武器組成,依次為槍,劍,三節(jié)鞭,雙節(jié)棍,盾,拐。這種武器能防能攻是相當不錯的防身武器,一般正規(guī)部隊是不裝備的,只有那些綠林好漢,江湖豪杰才用。
18。流星:這并不說就是流星錘,而是繩索武器的總稱,比如繩槍,流星錘,鏈錘。在歐洲有種叫枷連的武器,其實就是裝有柄的鏈錘,能繞過敵人的盾,或者防御姿勢對其進行打擊,其實和流星錘是一個道理,。這種武器攻擊性很強,對手很難防御,但是由于自己的武器是軟性的,所以自己的防御也不怎么好。這樣的武器在部隊里除了某些有性格的武將當鋪助武器外,是不進行大規(guī)模裝備的。
1、 銅鈹:
鈹(皮),金屬元素,符號Be,灰白色,質硬而輕,用于原子能工業(yè)中,鈹鋁合金用來制造飛機、火箭等;鈹(批),做長針、長矛講,屬于矛的一種變形兵器,也是一種銳利的刺殺兵器。
銅鈹,首為尖鋒,平脊兩刃,通常長30CM左右,形制極象短劍;后端為扁形或矩形的莖,用以裝柄,一般在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它和矛的區(qū)別,除頭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將柄納入矛筒中,而鈹是鈹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秦俑坑中的銅鈹,其首和短劍相同,長約30厘米,后裝長約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裝有銅樽,還有保護刃部的鞘。西漢時改為鐵制,西漢中期以后逐漸消失。
鈹是古代長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這件銅鈹鑄造工藝極為精致,鈹身柄同模合鑄,鈹格分鑄,格含于鈹身,并有刻銘。
此種兵器似乎當時的中下級軍官頗愛使用。
2、 吳鉤:
銅制,長約65CM左右,寬2.2-2.5CM。其形如彎月,齊頭無鋒,兩邊有刃,是一種推、鉤兩用的兵器。因出現(xiàn)在“吳國”,故稱之為“吳鉤”。以前筆者一直以為吳鉤是一種寶劍的別稱,現(xiàn)在看來應該兩種意思兼有。此種兵器筆者推測似乎在攻城時作用比較大,可以很方便地鉤傷城頭守軍。
3、 鉤鑲:
是一種漢代常見的、鉤、盾結合的復合兵器,上下有鉤,上鉤約長25CM,下鉤約長15CM,中為后有把手的小型鐵盾;盾為圓角方形薄鐵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鉤為圓柱形的長鐵鋌,均稍向后彎;上鉤頂端為銳尖,下鉤末端為小球;兩鉤中間連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擋,鉤用以鉤束。此種兵器兼具防、鉤、推三種功用,一般配合環(huán)首刀使用:戰(zhàn)斗時一般用左手的鉤鑲將敵方長兵器鉤住(對戟頭橫出的小枝特別有效),同時右手環(huán)首刀揮向敵面門。有的武俠小說中將它描述為護手鉤類的兵器,則純屬無稽之談了。
4、 戚:
戚,俗稱小斧子,屬于體形比較窄小的鉞;其體窄長,鉞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內(nèi),比鉞體略窄,在鉞體與鉞內(nèi)之間有微凸的闌(橫擋),因其刃較長而常用于做斬首的刑具,有時做儀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實戰(zhàn)中的鉞通常稱做斧)。戚還用作樂舞時的道具,《禮記·文王世子》中說:“大樂正舞干戚”,又《祭統(tǒng)》:“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
5、 鉞戟:
近年來,河南考古出土了漢代一些頂上帶刺的鐵鉞,形制和西方斧矛一體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獻中從無記載,故專家暫定名為“鉞戟”。現(xiàn)一般認為這是一種鈹與鉞結合的鐵兵器,屬于戟類;它刺長25CM、鉞寬10CM、鉞長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為主要功能。
6、 鎩:
由鈹演變而成,與鈹?shù)膮^(qū)別是鎩在莖與刃之間加有兩端上翹呈銳尖狀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鐔。鎩有長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漢代,鎩長一般25~30CM,鐔寬約10CM,東漢以后絕跡。鎩也屬于矛類兵器。
7、 啄:
屬于戈類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時期的西南地區(qū),僅具有啄擊功能,晉代未見記載,但唐代又成為騎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時期為青銅質地,用銎孔裝柄,啄體較戈援窄,長約25CM。
8、 鋋:
音“蟬”,形似小型矛,鐵柄,屬于矛類兵器,《埤蒼》云“鋋,小矛鐵矜(音“秦”)”。其形制較一般矛頭稍微細長,,其身扁平,兩側有刃,下有鐵柄,柄下再接積竹矜,流行于西漢,刃長25~30CM,柄長120~180CM,筆者竊以為其戰(zhàn)斗作用應如標槍。
9、 鐮:
屬于戈類兵器,具有鉤割功能,鐮身微曲,平頂、雙刃,長約40CM、寬約3CM,下有橢圓形的銎孔用來裝柄。戰(zhàn)國及唐時稱為“長鐮”,主要用于守城戰(zhàn),鉤擊攀登城頭的敵人,似乎與吳鉤的作用相反。
10、(癸+戈),音“葵”,(這個字打不出來)屬于戈的一種變形兵器,商周時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區(qū),青銅制,也稱為戳,援部較寬,呈等腰三角形。
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是哪些兵器
8. 戟:戟被認為是古代冷兵器的杰作之一,其結合了刀和矛的特點,殺傷力巨大。9. 狼牙棒:狼牙棒以其獨特的形狀和沉重的重量,成為古代戰(zhàn)場上的一件恐怖武器。10. 拋石機:拋石機是古代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之一,能夠投擲巨石攻擊敵方陣地,威力巨大。
中國古代奇門冷兵器有哪些,據(jù)說一個比一個獨門?
一、狼筅 狼筅是明朝將領戚繼光針對倭寇戰(zhàn)斗特點而創(chuàng)制的兵器。它長5米有余,能在戰(zhàn)場上有效地控制倭寇,為后續(xù)士兵提供攻擊機會。戚繼光借助狼筅和鴛鴦陣戰(zhàn)術,成功抵御倭寇,成為歷史上的抗倭英雄。二、桿子鞭 桿子鞭最初用于驅趕野生動物,后逐漸演變成戰(zhàn)場上的攻擊武器。這種兵器既可近距離作戰(zhàn),又可進...
古代十大冷兵器?
2. 狼牙棒:它是一種打擊兵器,形態(tài)如同棍棒,棒頭則裝備有類似狼牙的鐵釘。3. 矛:在古代,矛是長度最長的冷兵器之一,也是軍隊中廣泛裝備并長時間使用的武器。4. 锏:锏長而沒有刃口,具有四條棱角,通常由兩根锏配合使用,作為輔助武器。5. 斧:斧子作為一種武器,通常由臂力非凡的人使用。6. ...
中國古代有哪些長柄冷兵器
1. 中國古代的長柄冷兵器包括戈、矛、槍、棍、殳、杵、桿、杖、棒、斧、鉞、戟、大刀等。2. 在這些兵器中,槍、棍、大刀最為常見。武林中將槍譽為“百器之王”,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的說法。槍法主要有攔、拿、扎等,還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等技法。3. ...
十八種冷兵器的名稱和它的簡介
1. 刀:刀是一種常見的冷兵器,以其鋒利的刃口和多樣的使用方式著稱。在中國古代,刀是士兵和武術家必備的武器之一。2. 槍:槍是一種長柄武器,前端裝有尖銳的槍頭。它在戰(zhàn)場上具有出色的穿刺能力,同時也是武術中重要的武器之一。3. 劍:劍是一種雙刃武器,以其精確的切割和刺擊能力而聞名。在...
中國十大冷兵器
馬槊乃是古代騎兵所用的重型武器,用最初的長矛改制而成,威力遠勝于長矛,槊分槊鋒與槊桿兩部分,槊鋒刃長達50-60厘米,具裝騎兵使用這種重型兵器沖陣,其威懾力自然是顯而易見。8、狼牙棒 一種制作相對簡單,但是卻威力相當驚人的冷兵器,主要用于騎兵沖陣,狼牙棒分為長短,形狀也不固定,木棒頭部如...
在古代殺傷力足夠大的冷兵器都有哪些?
1. 弓弩:自古以來,弓箭和弩箭便是戰(zhàn)場上極具殺傷力的武器。自先秦時期至清朝前期,它們一直是軍隊中的主要裝備,以其遠距離打擊和精準射擊著稱。2. 狼牙棒:狼牙棒并非金兵專用,宋朝的《武經(jīng)總要》便將其列為重要武器,特別適用于對抗身著硬甲的敵人。其制作簡便,效果顯著,直至明朝仍是對外作戰(zhàn)時...
古代常用的冷兵器有哪些?
在中國古代,冷兵器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中國的兵器種類遠超18種,無論是常規(guī)武器、特殊武器、暗器還是綠林武器,都遠超同時代的歐洲。當時,中國的冶煉技術和制弩技術比中世紀的歐洲更為先進。以下是一些古代常用的冷兵器:1. 刀:主要用于劈砍,有腰刀、柳葉刀、環(huán)刀、樸刀等種類。2. 劍:兩邊...
古代十大冷兵器?
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1:錘, 非常沉重,但威力巨大,2:狼牙棒 一種打擊兵器,形如棍棒,棒頭安有狼牙狀鐵釘,3:矛 ,古代長度最長的冷兵器,也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4,: 锏,長而無刃,有四棱,多為雙锏合用。通常作為輔助武器,5:斧 ,使用斧子作為武器,多為臂力過人...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有哪些種類?需要圖片,網(wǎng)址。謝謝
1. 十八般兵器:傳統(tǒng)上,中國兵器被分為“十八般”,具體包括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锏、撾、殳、叉、耙頭、錦繩套索和白打(拳術)。這一分類在《五雜俎》和《堅集》中有所記載。后人又將其擴展為包括更多的武器類型,如鏜、橈、錘、抓、鏜、棍、槊、棒、拐、...
相關評說: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冷兵器-古代十八般兵器說 在古典小說和傳統(tǒng)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十和般武藝是指使用“十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在我國古籍記載里認為,刀、槍、弓、箭...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據(jù)《五雜俎》和《堅 集》兩書所載,“十八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锏、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后人稱其為“小十八般”. 今天,武術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中國古代兵器 發(fā)布時間:2005年06月12日 閱讀次數(shù):240 劍 越王勾踐劍 中國古代用于近戰(zhàn)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 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在中國古代,中國的冷兵器可謂是品種繁多,眼花繚亂,雖有中國18般武器之說,但是真?zhèn)€數(shù)起來,中國的武器遠遠多于18種,不管是從常規(guī)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綠林武器來看,這比同時代的歐洲的不管是羅馬軍團還是十子軍,還是哥特騎...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答案] 目前出土的有: 長揚劍: 春秋時代晚期的鋼劍.因1976年4月考古者發(fā)掘長沙“長揚六十五號”墓時出土,故得名.為我國被發(fā)現(xiàn)的第一柄古代鋼劍.此劍莖長7.8厘米,身長30.6厘米,寬2-2.6厘米,脊厚0.7厘米. 楊家山鐵劍 :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鐵劍.系湖...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中又可分為格斗、遠射和衛(wèi)體三類;按作戰(zhàn)使用可分為步戰(zhàn)兵器、車戰(zhàn)兵器、騎戰(zhàn)兵器、水戰(zhàn)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可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器械、兵車、戰(zhàn)船等.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答: 刀、劍、弓、弩、槍、矛、盾、戟、狼牙棒、拋石機 注:槍---中國古代大量使用 戟、狼牙棒---被學者認為是冷兵器的得意之作(殺傷力大) 刀、劍、弓、盾---無論東西方,均大量使用弩---最接近現(xiàn)代步槍瞄準方式的冷兵器矛---中國以外各...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技藝,其內(nèi)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其名稱,始見于元曲.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撾、镋、棍、槊、棒、拐、流星錘十八種兵器.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劍,古代兵器之一,屬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制成,長條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現(xiàn)在作為擊劍運動用的劍,劍身為細長的鋼條,頂端為一小圓球,無刃. 又如:鉤繩規(guī)矩(四種工具...
三水區(qū)機構: ______ (1)羊角匕首(2)百辟匕首(3)清剛:匕首名. (4)揚文:匕首名.. (5)龍鱗:匕首名.(6)徐氏匕首:古代名匕首(7)徐夫人匕首:古代名匕首.《(8)梅花匕:(9)銅匕首:古代名匕首(10)虞帝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