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由來 黃帝由來
這是一句流傳在山東、河北一帶的民謠,是說這一帶的人大都自稱是山西移民。其實,如今的魯南人并非全都來自山西,滕州市現(xiàn)有的1200多個自然村中,只有一半(687個)是由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新建起來的,另一半還是當(dāng)?shù)氐耐林用瘛2粌H如此,滕州本地在兩千多年前還最早產(chǎn)生了幾大土著姓氏:滕姓、任姓、薛姓、倪姓、顏姓等,正如《百家姓》中“清河張隴西李”的“郡望”說法,滕州也成為這些姓氏最早的發(fā)源地和興盛地……
水有源、樹有根,中華民族幾千年源遠(yuǎn)流長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部落、種族、家族、姓氏不斷延續(xù)流傳的歷史,“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民族性格和習(xí)慣使我們的姓氏如同我們先天攜帶的生理基因一樣,成為一個民族、一個群落、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符號標(biāo)志和血緣紐帶。“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即本家”的說法,使中華民族有了先天的向心力、親和力和凝聚力!追本溯源,尋根問祖,研究這些,可以滿足海內(nèi)外華人日益增強的“尋根”意識和“認(rèn)祖”心理,客觀上解決一下“我從哪里來”的問題。筆者已在一篇文章中考證過“任”姓的由來(天下“任”姓出自“造車鼻祖”奚仲故里的山東省滕州市),今再探索一番“滕”姓的根源由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時代,姓就被定為世襲,由父系傳遞,因此說,中國人的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世界其他地區(qū)從姓的產(chǎn)生到普遍使用僅有1000年的歷史,歐洲大陸普遍使用姓才是近400年間的事。
姓,代表氏族的血統(tǒng),出自氏族的圖騰,最早起源于母系社會。姓和氏當(dāng)初是分開的,宋代史學(xué)家鄭樵在其《通志》一書中說:“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夫人稱姓”;《左傳.隱公八年》中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清顧炎武校“謚”為“氏”),因以為族。”這就是說,姓是根據(jù)出生的自然血統(tǒng)而來,氏是根據(jù)先人所受封的土地而獲得。宋朝劉恕《通鑒補記》注云:“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有著不同的起源、功能和作用,與中國古代的“裂土分封”制度相伴生。《荀子.儒效篇》中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說的就是周朝初年“裂土分封”的事實。姓氏的合一,是在秦滅六國以后,秦始皇廢除“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姓和氏才統(tǒng)一起來,正是秦漢之際,才奠定了中國漢族姓氏世代穩(wěn)定的基礎(chǔ)。
我國當(dāng)代所使用的姓氏大約有3000個。中國科學(xué)院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1982年人口普查抽樣調(diào)查資料及1970年《臺灣地區(qū)人口之姓氏分布》資料得出研究成果,排出了目前占全國人口99.4%的前500個姓氏的人口數(shù)量順序,前200個姓氏就占了目前全國人口的95%以上。除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前十位外,滕姓排在第210位左右,總?cè)丝谝惨寻偃f計。
滕姓在歷史上以開封、南陽為“郡望”,傳統(tǒng)的《百家姓》即注明“南陽郡”為滕姓郡望。大致是在漢代滕姓宗族以山東北海郡(今青州一帶)為顯;漢末以后遷到河南南陽、開封、鄧州、西鄂一帶,以南陽為望族;唐代以來又以浙江東陽(婺州)滕家一枝獨秀;宋代東陽滕姓因宋末靖康戰(zhàn)亂而入閩遷吳,遂南北散播,東西遷徙,滕姓遍布全國各地……當(dāng)代則以浙江、廣西、湖南、黑龍江、遼寧等地區(qū)分布較為集中。
滕州歷史久遠(yuǎn),7300年前就有東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境內(nèi)有“北辛文化”遺址),成為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fā)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中記載了黃帝之子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繯、依,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這十二個姓實際上是黃帝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兒子因沒有實力建立起自己的氏族而不能有姓——這是姓為氏的支系的時代。
中國最古老的姓基本上都出自炎、黃二帝之后,黃帝打敗炎帝后率族東來,封其第十子于“滕”,是為4000年前后的黃帝之滕,這是見于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滕”之由來。黃帝第十子因封于滕地即為“滕氏”,明萬歷版《滕縣志.卷六.封爵譜》中記載了一位殷代的“滕伯”:“滕伯名文者,黃帝之后也。賢而有禮,為叔父服齊衰,君子稱之。”這說明早在夏商時代,滕地就建立起了滕氏方國!至于“滕”字,古為“塍”,即田埂,因滕與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借為“滕”。《說文解字》中載:“滕,水超涌也。從水,朕聲”,取泉水騰涌之義,由此也說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廣、農(nóng)業(yè)發(fā)達(dá)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這里又成為商代氏族的搖籃。史載商朝始祖“契”的母親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詩經(jīng)》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滕州亦被稱為“商源”!
到公元前10世紀(jì),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其異母弟、周文王十四子“錯叔繡”于滕建立姬姓滕國,是為西周之滕,這是周代滕國的由來,錯叔繡成為滕國的第一代國君。清道光版《滕縣志.卷六.滕世家第一》對此有詳細(xì)記載:
“滕叔繡者,周文王之庶子,而武王異母弟也。武王克商,封同姓之國四十人,兄弟之國十有五人,班宗彝作分器,于是封叔繡于滕,爵為侯。叔繡始居錯,故一稱錯叔繡。自叔繡以下傳十余世無譜,至魯隱(公)時始見于《春秋》。”
滕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很是有名。《左傳》稱滕國的疆域“絕長補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稱“滕小國”。別看滕國小,但因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傳后裔,因而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左傳》中記載了一個“滕薛爭長”的故事: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鄰國的薛侯都到魯國朝聘,兩位國王為上朝的排列順序發(fā)生了爭執(zhí)。薛侯認(rèn)為他先受封應(yīng)當(dāng)居長,滕侯卻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為由爭得了長位,戰(zhàn)勝了比自己強大的薛國。由此可以看出滕國在當(dāng)時的影響和地位,這也應(yīng)了魯南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蘿卜不大,長在了背(輩)上”!
滕國自第一代國君錯叔繡始,在春秋戰(zhàn)國諸侯攻伐爭霸的混戰(zhàn)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歷三十一世(一說三十二世),這幾乎成為一個小國求得長存自保的奇跡!滕國歷代國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禮聘當(dāng)時著名的儒學(xué)大師孟子來到滕國,《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對此多有記載,連孟子來滕國下榻的“上宮”目前還遺址尚存……滕國曾被孟子稱譽為“善國”,至今滕州城的南北主干道就取名為“善國路”,滕州博物館里陳列著近年來在滕州發(fā)掘出土的大量古滕國文物,如“滕侯鼎”、“滕公鬲”、“滕公簋”、“滕皇編鐘”等等,見證著古滕國的歷史和繁榮!
關(guān)于滕國的滅亡,一說亡于齊,一說宋,一說越。《滕縣志.滕世家》載:“(滕國)后竟為宋所滅,上距孟子時四十余年,周赧王之二十有九年也(公元前286年)。或曰越滅滕,或曰齊滅滕,自叔繡初封傳三十一世,一作三十二世。”滕國滅亡后,其王室后裔紛紛外逃,為了不忘國恥,永懷故土,遂以國為姓,改姓為“滕”,從此四處遷移,散居各方。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蓋因戰(zhàn)國末期滕國滅亡后滕國遺民避難外遷的結(jié)果。
為了查證這一史實,筆者于2003年3月到北京國家圖書館查尋資料。《中華姓氏大典》中引證《通志》介紹滕姓:“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繡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載:“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國,子孫以國為氏。”《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中收集了七種滕氏家譜的存目,分別是:
(1)江蘇《朱方滕氏五修族譜》,六卷,滕世忠纂,民國八年(1919年)刻本,鎮(zhèn)江博物館藏;
(2)蘇州《吳門滕氏世略抄》,一卷,滕文昭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寶山滕氏鉛印;
(3)浙江樂清《南陽滕氏宗譜》,清同治三年(1864年)木活字本,浙江臨海博物館藏;
(4)浙江蘭溪游埠鄉(xiāng)《滕氏五聚堂宗譜》,五卷,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木刻本;
(5)浙江東陽《東陽滕氏宗譜》,二十卷,清滕廷鍾修,清光緒六年(1880年)活字本,有十二冊存美國;
(6)山東《泰安滕氏家譜》,一冊,民國滕錫齡撰,民國十九年(1930年)抄本,泰安圖書館藏;
(7)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譜》,民國滕練成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木刻本。
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珍本室僅藏一本上文目錄中提到的《吳門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東吳滕文昭撰,序文中說:
“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繡封于滕,即今山東滕縣也。滕之有國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終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頗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詳矣。子孫繁衍,以國為氏,秦漢之間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漢順帝時中郎將(滕)撫始以北海人顯,厥后文章功業(yè)炳耀史冊者代有其人,雖南北播遷,郡系不一,而淵源固未嘗稍異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
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將(滕)撫,以文武才用顯于世。(漢)桓帝時京兆尹(滕)延以長者稱。孫權(quán)興,右司馬(滕)耽、(滕)胄兄弟渡江相從,功蓋一時。自是大司馬(滕)胤、衛(wèi)將軍(滕)牧踵貴于吳,北海之稱未改也。至?xí)x武當(dāng)侯(滕)修起于南陽,而北海之聲聞稍替矣。
二曰南陽之滕,始于孫皓。時廣州刺史(滕)修起南陽之西鄂,至?xí)x為南安將軍,封武當(dāng)侯;(滕)修之孫平南將軍(滕)含,(滕)含之弟交州刺史(滕)子豚,(滕)修之曾孫、龍驤將軍(滕)恬之,桓溫都護(hù)(滕)峻,宋秘書監(jiān)(滕)演俱為西鄂人,故南陽之稱益著,蓋漢季渡而南,散居江左,其在南陽者,北海之流,而實江左之裔也。迄唐開元初國子司業(yè)公(滕)令琮以東陽著聞于世,江南漸顯,而江北難稽矣。
三曰東陽之滕,始于司業(yè)公(滕)令琮,起婺州之東陽,累葉同居,六傳后分三支,遞相遷徒,南至南海,北抵青齊,西極巴蜀,東流吳會,雖派系不一,而皆導(dǎo)源于東陽。吾吳郡滕數(shù)典言祖,蓋亦始自東陽,以司業(yè)公為鼻祖,世系具載,譜牒歷歷可稽……”
這篇序文詳細(xì)論述了滕姓的起源由來、世系變遷及歷代分支,印證了滕姓家族與古滕國即今山東省滕州市的淵源關(guān)系。
為了進(jìn)一步查實滕姓的起源變遷,筆者又于2002年5月到上海圖書館查尋有關(guān)滕姓史料,《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收錄了目前上圖館藏的八種滕姓家譜,分別是:
(1)《滕氏六修宗譜》(福建建甌),民國21年(1932年)滕金泉等纂修,木活字本8冊;
(2)《滕氏宗譜》(江蘇無錫),清光緒七年(1881年)滕廷鍾等纂修,木活字本12冊;
(3)《南陽郡滕氏宗譜》(浙江湯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滕貴平等纂修,種德堂木活字本7冊;
(4)《南陽滕氏宗譜》(浙江湯溪),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滕春逵等纂修,種德堂木活字本9冊;
(5)《南陽滕氏宗譜》(浙江湯溪),民國十八年(1929年)種德堂木活字本2冊;
(6)《大塘滕氏宗譜》(浙江蘭溪),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滕玉珊纂修,錫類堂木活字本7冊;
(7)《讓長滕氏宗譜》,清朝崇本堂木活字本(已殘);
(8)《滕氏宗譜》,清朝秉德堂木活字本(已殘)。
上海圖書館館藏的8種滕氏家譜,因后兩部已殘未能查閱,三部“南陽滕氏宗譜”中選閱年代最早、存卷較為完整的清同治版,共查閱翻看了(1)、(2)、(3)、(6)四種。這些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滕姓家譜,雖各以某一朝代、某一地域的滕姓分支尊長為始遷祖,以下以“一世”、“二世”、“三世”代代綿延嫡傳,然所有的滕氏家譜無不開宗明義,敘述“滕”姓由來“以國為姓”,起源于山東滕州的古“滕國”,公推滕國第一代國君“叔繡”為最初始祖!
所查四種家譜中,第(1)福建建甌本載其始遷祖是“平章公(滕緝齊)”,南宋德佑年間(1275年)入閩,自稱“郡系南陽,本鄧州內(nèi)鄉(xiāng)縣”;“上祖隨駕南渡,卜居建寧府甌邑禾供里,子孫繁衍,遂分東、西房……”敘述滕姓由來時載“滕國厥后三十一世,周赧王二十九年失國,子孫避地,遂以滕為姓”!該譜為明朝正德年間滕介石一修,萬歷年間二修、三修,記載的主要是進(jìn)入福建的滕姓分支。
另據(jù)浙江金華滕氏族人滕榮康提供的線索,稱“晚唐福建莆田人滕玄齡因子滕昭為浙江樂清縣丞,迎養(yǎng)在任,時世亂途梗,遂居樂清,是為浙南滕姓始祖。滕昭,生唐太和4年(公元830年),卒乾化2年(公元902年);第11世滕大沛,宋淳熙進(jìn)士,授秘書郎,官至尚書右仆射;第12世滕處英,遷至永嘉,發(fā)成大族,浙南有滕姓聯(lián)誼會;第34世滕繼美(本人高祖父)兄弟,遷至蘭溪,已繁衍至幾百人……”由此可以看出滕氏宗族歷代遷徙的變遷。
第(2)江蘇無錫的東陽宗譜較為詳細(xì)完備和全面,以宋代滕甫(字元法,謚“少師章敏公”)為始遷祖,因滕甫任蘇州刺史而由東陽遷居蘇州,后到無錫:“始遷祖(滕)甫,宋季自東陽遷居蘇州,三傳至(滕)處厚,徙居晉陵,又三傳至(滕)武功,贅于無錫縣延祥鄉(xiāng)趙莊”。亦稱宗自南陽,上溯七世至唐代的滕餉,任婺州時始居?xùn)|陽,再上溯四代至滕令琮。
該譜收錄了滕姓三十五世孫滕岱受父差遣,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670年)從無錫搭糧船經(jīng)運河前來山東滕縣(今滕州)謁祖時寫的一篇自序,云“憑吊唏噓,凄然泣數(shù)行下”,成為滕姓子孫前來滕州尋根認(rèn)祖的直接證據(jù)!
該譜還收錄了歷代文人高官為滕姓家譜所寫的序文及與滕姓名人的詩文書信,如唐代白居易為滕餉所寫的《贈滕庶子致仕居鄉(xiāng)》詩,中有“身著錦衣兒衣繡,東陽門外數(shù)滕家”一句;另有劉禹錫、孟浩然、岑參等詩文;宋代則有楊萬里、文天祥等為滕氏家譜寫的序文及范仲淹與滕宗諒(字子京)、蘇軾與滕甫(字元法)的信札;明代有內(nèi)閣首輔申時行所撰《滕氏族譜序》等,看出滕氏家族的千年興旺!
第(3)浙江湯溪的《南陽郡滕氏宗譜》以唐代的滕餉為始遷祖,因被賜第浙江東陽白沙溪而得名,后東陽更名為金華,亦稱婺州,白沙亦析屬湯溪。該家譜雖用“南陽”之名,只是指原來的“郡望”,實際已是浙江之譜了。蓋因漢末滕姓族人已由河南南陽、西鄂過江遷至江左一帶,家譜堂號仍沿用舊名,乃是為了紀(jì)念祖先曾居之地,也是中國家譜標(biāo)明“郡望”、記住“源頭”的傳統(tǒng)和習(xí)慣。
該譜附有滕姓初祖“叔繡公”的畫像,附《記》曰:
“夫滕,非吾故姓也,原本姬姓,周武王有天下,封文王第十四子叔繡于滕,后世即以國為姓,故滕氏之來自此公始。”
第(6)浙江蘭溪的《大塘滕氏宗譜》以宋朝尚書左丞“正獻(xiàn)公”父子為始遷祖,上溯到晉朝南陽的滕恬之為始祖,載“正獻(xiàn)公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為寇所迫,偕子宣義公奉宋康王(宋高宗趙構(gòu))南渡,居蘭溪,是為赤塘始祖”;“始祖正獻(xiàn)公父子,北宋末年隨駕南渡,卜居蘭溪之赤塘,十世孫(滕)國手徙居大塘”,這是蘭溪滕姓的由來。曾代表宋朝出使金國的滕茂實就是這一支的傳人。
對照以上幾種滕姓家譜大宗世系,可印證前文《吳門滕氏世略抄》中所敘東陽之滕的世系沿革,該文中提到“東陽之滕始于司業(yè)公(滕)令琮,六傳后分三支”,江蘇無錫譜和浙江東陽譜的前幾輩大致重合,為:滕令琮——→滕翼——→滕伉——→滕蓋——→滕餉,滕餉生三子,分別是長子滕遂、次子滕邁、三子滕邈。老大滕遂后人滕綬一支復(fù)遷至浙江東陽;老二滕邁后人滕繳六傳到滕甫,后遷至江蘇無錫,成為無錫始遷祖;老三滕邈一支六傳到滕宗諒(滕子京)……
自此可以使江南的浙江、江蘇、福建等幾地的滕姓家譜大宗世系基本統(tǒng)一吻合起來,時間跨度由唐、宋一直到延續(xù)到明、清和當(dāng)今,由此更可以理出滕氏宗族兩千多年來遷徙變遷的大致線索和軌跡:西周時滕姓初祖叔繡受封立國;春秋戰(zhàn)國時滕氏宗族因國、因地而得姓興盛一時;滕滅國后初遷到山東東部的北海,興盛于漢代;漢末戰(zhàn)亂二遷到河南南陽一帶,興盛于兩晉南北朝;唐初三遷到浙江東陽,興盛于唐代;宋代滕甫又四遷到江蘇蘇州、無錫一帶,興盛于宋代;宋末元兵南侵滕氏宗族又逃難入閩入湘入鄂入桂……遂南北遷徙,散居各地……從目前所能查到的全國各地的滕姓家譜看,滕氏宗族不管如何分散,但在漫長的歷史中其宗族譜系的大致脈絡(luò)和淵源流變卻基本明晰有序,正如蘭溪《大塘滕氏宗譜》所說:“滕氏宗派無一非滕侯遺裔……迄今無二滕”!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中提到湖北新洲鳳凰鄉(xiāng)滕榨村《滕氏宗譜》,因北京國家圖書館并未收藏,筆者又于2002年5月專程趕往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鳳凰鄉(xiāng)(現(xiàn)為李集鎮(zhèn))滕榨村尋訪。幸運的是,在滕榨村滕氏傳人滕良斌家里找到了新老兩套《滕氏宗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忠直堂老本錄道光乙酉年(1825年)《滕氏鼎伯公分支譜原序》中說:
“滕之得姓受氏也遠(yuǎn)矣。始發(fā)源于姬,后以國為氏,歷朝以來,系派多出南陽……我滕氏肇始以來,遙遙世胄,淵源上自周……寄諸楚北,溯其源則由叔繡公受封侯爵,數(shù)百年分茅胙土,代有賢君,其后以國為氏,簪纓縉笏者悉難仆數(shù)……”
——該譜以明朝進(jìn)士、永樂年間任湖北黃州宰的滕碧宵為一世祖,延續(xù)至今歷經(jīng)600多年已傳二十六世。家譜中詳細(xì)列出了自滕碧宵以下26代的延續(xù)傳承和輩分用字,為:“碧谷月大侖、天開運熙隆、尚云希鼎天、國正大光明、有賢良相家、本裕慶榮華、祚興全忠義、書田后遠(yuǎn)遐。”目前湖北滕碧宵一支已傳至第26代“本”字輩……
山東電視臺著名編導(dǎo)滕永平曾提供一些線索,提到膠東(古為“北海郡”,今山東青州、萊州一帶)滕姓較多,目前萊州市就有個“滕家鄉(xiāng)”,還提到“騰”姓、“滕叔”、“滕繡”其實也是“滕”姓,都是當(dāng)年滕國遺民滅國后為逃避追殺而改字。他還在給滕州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滕國是滕氏后裔的祖國,幾千年來,滕氏子孫一直在尋找祖國,最后也沒能落葉歸根!”
說到滕姓的名人,除《吳門滕氏世略抄》及其他幾種滕氏家譜提到的外,見于正史并能相互印證的有:《孟子》中有滕更;《漢書》中提到九江郡尉滕撫;《三國志》中有滕胄、滕胤;《晉書》中有滕牧、滕修;《南史》中有滕曇恭;唐末五代時有著名花鳥畫家滕昌佑;《宋史》中有滕甫、滕宗諒。這個滕宗諒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提到的那個“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科進(jìn)士,千古名文《岳陽樓記》就是范仲淹應(yīng)滕子京之約而寫出的!南宋末年有“三滕”,即滕茂實、滕祺、滕承陶,出使金國被擄而堅貞不屈,成為當(dāng)時的“民族英雄”……現(xiàn)當(dāng)代則有祖籍湖南麻陽的革命先驅(qū)滕代遠(yuǎn),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國家教委原主任滕藤,著名電影導(dǎo)演滕文驥,音樂家滕矢初等等……
至今,滕州市姜屯鎮(zhèn)境內(nèi)尚有滕國故城遺址和古滕國貴族墓地,在今滕州市城區(qū)西南七公里處,南瀕荊河,北望龍山,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此古城“城周二十里,內(nèi)有子城”,如今尚存內(nèi)、外城墻殘跡,內(nèi)城(子城)城墻略呈方形,周長2公里許,高出地面3米多,圍護(hù)著如今的滕城村。內(nèi)城東北隅尚存文公古臺,“古滕八景”之一,相傳是滕國宮殿遺基。臺前兩株古槐蒼勁參天,至今仍生機盎然。
1991年滕州市重修了文公臺,新建滕文公樓,增設(shè)了碑林,中國書協(xié)原副主席、滕州籍著名書畫家王學(xué)仲教授題寫了“為善興滕”的匾額。文公臺不僅是古滕國僅存的地面建筑,而且還是滕氏家族留在故國的唯一紀(jì)念和標(biāo)志,某種程度上說還是天下滕姓的宗祠和祖居!正是在這里,滕姓族人的最初祖先落地生根,立國傳位,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古滕文明!滕國故城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已成為滕州市的旅游景點,文公樓內(nèi)布有“滕國史跡展”及滕文公會見孟子蠟像展等。
文公臺側(cè)門有幅對聯(lián): “古跡近荊流,曾向高臺懷世子。
遺封源叔繡,莫將飛閣誤滕王。”
上聯(lián)中的“世子”即滕文公,是后世的滕州人懷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聯(lián)中的“莫將飛閣誤滕王”之說,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于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來到山東滕縣(今滕州)任“滕王”之事。唐代“滕王”李元嬰后被貶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座著名的滕王閣,王勃一篇《滕王閣序》更使之名傳千古,“滕王”之名也被李元嬰帶到了江西南昌,后又帶到四川閬中……但此“滕王”已非彼“滕王”,雖都源自滕州,卻已相隔了千年!該句意在點出唐代的李姓“滕王”與古滕國的歷代“滕王”的區(qū)別,不致混淆。
1997年,滕州電視臺攝制了電視紀(jì)錄片《滕州故事》,介紹了古滕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片子在中央電視臺海外頻道播出后,引來一位美國電視編導(dǎo)詹妮弗•凱斯通的關(guān)注,她說:
“另一段很精彩的節(jié)目中講的是山東省滕州。我覺得片子的制作者很好地將關(guān)于古代滕國的知識和今天蓬勃發(fā)展的滕州介紹融合在了一起。陶器碎片和古城墻被有效的加以利用,拉近了古滕國人和今日滕州居民間的距離……使我獲得了充分的有關(guān)滕州的歷史、變遷和這個城市產(chǎn)業(yè)的知識。”
——摘自《第四屆國務(wù)院“金橋獎”(影視)頒獎暨研討會材料匯編》
明代南京刑部尚書王士貞寫有《過滕城》一詩:
“齊楚今何在?滕猶舊國名。
浮云雙戰(zhàn)地,落日一空城……”
如今,文公臺前兩棵古槐依然根深葉茂,見證著古滕國及滕氏家族的千年興衰……
滕姓根源在何處?文公臺前古槐樹!散居各地的滕姓宗族,滕州境內(nèi)的滕國故城里有著你們的根!
古滕國第一代國君、滕姓最初始祖叔繡像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稱謂怎么產(chǎn)生的?求大神幫助
伏羲氏確實應(yīng)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后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nóng)氏(炎帝)繼女媧后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nóng)耕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又創(chuàng)造了五弦琴,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jìn)入農(nóng)耕社會。 “帝”的起源 『...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稱謂怎么產(chǎn)生的?
伏羲氏確實應(yīng)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后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nóng)氏(炎帝)繼女媧后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nóng)耕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又創(chuàng)造了五弦琴,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jìn)入農(nóng)耕社會。 “帝”的起源 『...
“皇帝”這一名詞的由來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由秦王羸政所創(chuàng)。其統(tǒng)一中國,認(rèn)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chuàng)“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上古三皇五帝,如...
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皇帝?
從秦朝時候開始有了皇帝。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nóng)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lǐng)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其“皇”或“帝”號,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后”,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zhàn)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
為什么秦始皇把自己稱為“皇帝”?
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后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nóng)氏(炎帝)繼女媧后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nóng)耕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又創(chuàng)造了五弦琴,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jìn)入農(nóng)耕社會。 “帝”的起源 『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
皇帝稱號的由來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帝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帝字的由來 帝字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在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帝字的形狀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上面是一個帽子狀的部分,下面是一個人形的部分。帽子狀的部分代表著權(quán)威和統(tǒng)治者的頭冠。在古代,帽子是統(tǒng)治者的象征,代表著他們的地位和權(quán)力。帽子狀的部分在帝字中象征著統(tǒng)治者的地位和權(quán)威。
三皇五帝的由來和含義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lǐng)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nóng)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nóng)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4、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中國遠(yuǎn)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
皇帝這個稱呼怎么來的?
什么樣的“名”對應(yīng)著什么樣的權(quán)力,名號乃是權(quán)力的最大來源。古人有賜姓的做法,姓就是一種名號。帝王賜臣子以國姓,是莫大的尊崇,原因在于國姓背后是權(quán)力,賜姓便是賜予永久的權(quán)力。秦王統(tǒng)一天下,功業(yè)“五帝所不及也”,所以王的名號不足以符“實”,要升級。2.議帝號自認(rèn)功過五帝,要配合這...
皇帝和帝王誰比較大?
皇是至尊,皇尊于帝,帝尊于王。秦始皇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于是創(chuàng)造了皇帝一詞,自稱始皇帝。“帝”也并不多,以秦始皇、成吉思汗等為代表。除了真正的“皇”、真正的“帝”之外,其他大部分的所謂皇帝、帝王,都只能算是“王”。皇帝稱號由來 自秦始皇以來,中國帝王多稱皇帝。后來,皇...
相關(guān)評說:
平定縣靜載: ______ 黃帝和黃姓沒有關(guān)系 只是他以土德行于天下 土色為黃 故曰黃帝
平定縣靜載: ______ 關(guān)于黃帝和炎帝部落的起源地,絕大多數(shù)古代文獻(xiàn)記載黃帝部落起源于陜西渭水流域,黃帝以姬水(位于陜西中部)成.黃帝起源地——姬水(陜西中部)[1]黃帝與炎帝是華夏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平定縣靜載: ______ 中國關(guān)于宇宙起源的傳說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這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奧妙.在很久以前,就有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 1、開天辟地的盤古 相傳,天地本來是黑暗混沌的一團(tuán),好象一個大雞蛋.盤古就孕育在中間,過了一萬八千年,突然山崩...
平定縣靜載: ______ 皇帝稱謂的由來: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
平定縣靜載: ______ 黃氏源于嬴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黃姓祖先之嬴姓出現(xiàn)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
平定縣靜載: ______ “皇帝”的由來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
平定縣靜載: ______ 牛姓族史考略 姓即表明家族的字.中國科學(xué)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國人古今姓氏超過22000個,當(dāng)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也約有3500個左右(新華社上海2002年7月27日專電).在眾多姓氏中,牛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4%,按姓氏人口...
平定縣靜載: ______ 上古三皇五百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nóng)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lǐng)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其“皇”或“帝”號,為后人所追加.夏度朝君主稱“后”,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zhàn)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認(rèn)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chuàng)“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內(nèi),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容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
平定縣靜載: ______ 在上古三皇五帝時代至夏、商時中國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帝”,如黃帝、帝嚳、帝堯、帝紂等.從周朝起,改稱為“王”,如“周武王”、周平王等.秦朝建立后,因嬴政認(rèn)為功績“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而創(chuàng)立“皇帝”一詞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謂,自此以后“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此后兩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即“天子”)的稱呼.
平定縣靜載: ______ 姓氏起源——金姓 姓氏起源 關(guān)于金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己姓子孫,少昊死后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xué)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后裔就有以金為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