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史 古代詩發(fā)展歷史
戰(zhàn)國后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采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象,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chuàng)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yōu)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后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并稱“風騷”,垂范于后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紛爭,游說之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產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寫作了大量以說理透辟、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為特點的論說散文,又稱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各具特色:《論語》雍容和順富有哲理性、《孟子》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墨子》樸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莊子》汪洋譎怪富有浪漫性。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當數《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以記言記事為主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zhàn)國策》,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多出于各國史官之手。其中許多優(yōu)秀篇章,情節(jié)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之戰(zhàn)》、《鄭伯克段于鄢》,或敘述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或表現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爭斗,在敘事寫人方面均很出色。《戰(zhàn)國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個性光彩,描寫技巧愈加高明,是歷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優(yōu)秀散文篇章。
兩漢崇文,大一統(tǒng)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舞升平。于是一種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的文學樣式——辭賦便應運而生。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其體式導源于荀子的《賦篇》,并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fā)》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后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情志、來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chuàng)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后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唐后的詩主體一般都是具有工整性的七言或五言絕句了到了宋代詞取代詩的地位成為文人學者生活的“必需品”到了元代則是曲了元后的明清并沒留下可以使后人有較深記憶的體裁比較寧人遺憾。
西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它按音樂標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曲。《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的社會生活非常廣泛。有的詩篇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靜女》、《蒹葭》;有的則表現了婦女婚姻的不幸,如《氓》。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在藝術上,《詩經》音調流暢,語言樸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先詠它物來引發(fā)情意。后世把《詩經》奉為學習的最高典范。
戰(zhàn)國后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采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象,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chuàng)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yōu)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后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并稱“風騷”,垂范于后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紛爭,游說之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產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寫作了大量以說理透辟、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為特點的論說散文,又稱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各具特色:《論語》雍容和順富有哲理性、《孟子》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墨子》樸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莊子》汪洋譎怪富有浪漫性。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當數《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以記言記事為主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zhàn)國策》,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多出于各國史官之手。其中許多優(yōu)秀篇章,情節(jié)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之戰(zhàn)》、《鄭伯克段于鄢》,或敘述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或表現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爭斗,在敘事寫人方面均很出色。《戰(zhàn)國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個性光彩,描寫技巧愈加高明,是歷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優(yōu)秀散文篇章。
兩漢崇文,大一統(tǒng)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舞升平。于是一種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的文學樣式——辭賦便應運而生。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其體式導源于荀子的《賦篇》,并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fā)》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后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情志、來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chuàng)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后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古代詩歌發(fā)展簡史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tǒng)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詩體詩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杰出的代表作。楚辭發(fā)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fā)展到五、七言。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后,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于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建安時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tǒng)。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fā)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chuàng)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并發(fā)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詩歌發(fā)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充足的條件。眾多偉大、杰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fā)展推向高峰。
A、初唐時期
唐代初期,詩歌創(chuàng)作仍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題材較為狹窄,追求華麗詞藻。待到被稱為“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出現,才擴大了詩的表現范圍,從臺閣走向關山和塞漠,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和開闊的襟懷。在詩的體式上,這時完成了五七言律體的定型,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主要體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現了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陳子昂主張詩應該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詩,就是這一主張的實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月夜春江明麗純美的境界,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轉的音調,無窮的韻味,創(chuàng)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B、盛唐時期
盛唐是唐詩發(fā)展的高峰。王維和孟浩然善于表現山水田園的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凈的筆墨,寫山水田園的秀美。代表作品《過故人莊》《春曉》。
盛唐有一些詩人,善于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等。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業(yè)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代表作品《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后人稱為“詩圣”杜甫。杜甫的青年時代,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瞬”的抱負,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半個中國淪為丘墟。杜甫在戰(zhàn)火中流離轉徙,寫下了《北征》《三吏》《三別》《兵車行》《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現民生疾苦的詩作。
C、中唐時期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fā)展走向多元化。韓愈、孟郊、李賀和他們周圍的一些詩人,常常打破律體約束,以散文句式入詩。這時的另一個詩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主。他們主張詩應有為而發(fā),應有益于政教之用。在藝術表現上,白居易主張要寫得通俗易懂,趣味與韓、孟詩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寫有大量的諷喻詩,也寫了不少閑適詩,而藝術上最成功的,是長篇歌行《長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的藝術趣味既不同于韓、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著自己的特點。
D、晚唐時期
晚唐詩歌又一變。中唐的那種改革銳氣消失了,詩人們走向自我。這時出現了大量寫得非常好的詠史詩,杜牧、許渾是代表。晚唐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是李商隱。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驚人的才華,開拓出—個充滿朦朧、幽約的美,讓人咀嚼回味的詩的境界,達到了新的高峰。
詩發(fā)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1)宋詩的發(fā)展
北宋初期的詩歌
宋末的方回說:“宋鏟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
北宋中期詩歌的全面繁榮
在這里起著中樞作用的是歐陽修。歐陽修的詩對宋詩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進行了革新。歐陽修作詩,力矯西昆體的不良詩風,提出“詩窮而后工”的詩歌理論,要求詩歌反映現實社會生活。歐陽修詩歌受韓愈影響較大,主要體現為以散文手法和以議論入詩。
梅堯臣是專力作詩的文人,存詩2800多首。他積極地用詩歌反映民生疾苦,對他擔任地方官時目睹的貧民慘狀作了尖銳揭露,感情憤激,繼承了杜甫、白居易傳統(tǒng)。梅堯臣詩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日常生活瑣事的描寫,體現了宋代詩人的開拓精神。梅詩在藝術風格上以追求 “平淡”為終極目標,追求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一種超越雕潤綺麗的老成風格。
王安石存詩一千五百多首,大致劃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詩歌宗杜,學習杜甫關心政治時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寫實精神。寫得更出色的是詠史詩,晚年,王安石沉溺于佛釋。前期詩歌中洋溢著的政治熱情和百折不屈的斗爭精神已逐漸消退,心情漸漸趨于平淡,詩風也隨之趨于含蓄深沉。大量的寫景詩取代了政治詩的位置,藝術上走上杜甫“老去漸于詩律細”之路。
蘇軾一生經歷兩次在朝——外任——貶謫的過程,坎坷的人生遭遇,“身行萬里半天下”的豐富閱歷,使蘇軾在詩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反映現實時,蘇軾直接把詩歌作為向政治反對派作斗爭的工具,“譏諷朝廷政事闕失”(《烏臺詩案》引蘇軾語)。蘇軾歌詠自然的作品非常多,內容也十分豐富,還帶有深厚的自我感情,美學情趣也顯得更為高雅。蘇軾一些寫景詩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哲理詩,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機統(tǒng)一,義蘊無窮。蘇軾在繼承前人,特別是韓愈、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基礎上,于詩中發(fā)表議論,且表現得更自覺、更成熟。
北宋后期的詩歌: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蘇北宋后期,蘇門弟子相繼崛起。黃庭堅、秦觀、張耒和晁補之四人,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的詩歌成就最為突出,他最終與蘇軾齊名,二人并稱“蘇黃”。 黃庭堅論詩,強調推陳出新,要求詩人志向高遠,勇于創(chuàng)新,有自成一家、壓倒前人的氣勢。黃庭堅論詩,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要象杜甫那樣“句律精深”,又能做到“無一字無來處”,因而提倡“奪胎換骨”、“點鐵成金”。
南宋詩的發(fā)展
南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靖康之變”已在宋人的心靈上留下了恥辱的記憶。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進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飛等抗敵愛國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廣大百姓和富有正義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愛國熱情。詩人們也從此逐漸放棄了江西詩派“脫胎換骨”、“點鐵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條條框框,使詩歌創(chuàng)作面向社會人生,反映多災多難的時代生活,體現了民族的呼聲,詩風也隨之一變。
南宋詩的發(fā)展,一般以永嘉四靈的出現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以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為代表,宋詩創(chuàng)作繼北宋后期之后,出現第二個繁榮發(fā)展時期。
南宋前期的詩人,大多出入江西詩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蘇軾、黃庭堅詩風的影響。南宋前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詩歌創(chuàng)作有“尊杜”、“宗黃”開始轉向師法自然,逐漸擺脫江西詩派末流的影響,表現出獨創(chuàng)意識的覺醒;二是詩歌面向生活,創(chuàng)作題材有所擴大;三是憂時傷亂,愛國主義成為詩歌的主題。
南宋后期,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和尤袤“中興四大詩人”雖以卓越的詩歌成就力矯江西詩派末流之弊病,成為南宋詩歌的突出代表,但他們的詩基本上還是與歐陽修、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脈相承的,可以說仍是對宋詩傳統(tǒng)的發(fā)展。
宋亡前夕,國難當頭,民族憂患意識使一批愛國詩人崛起于宋末詩壇,文天祥、汪元量、等愛國志士,奔赴國難,抒堅貞不屈之志,發(fā)“黍離”、“麥秀”之思。宋詩至四靈、江湖,本已出現“衰氣”,而宋末愛國詩人卻以時代的悲歌為宋詩留下了光彩奪目的最后一頁。這是歷代詩壇所罕見的景象。
楊萬里、范成大的詩歌
楊萬里思想可稱述者,大致有三:一是具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力主抗敵御辱;二是有較強的愛民思想,主張輕徭薄賦;三是有較強的理學思想,終身服膺正心誠意之說。從內容和題材來看,楊萬里最擅長的乃在描寫山川風光、自然景色,其次在于描寫日常生活的片刻感受,他的詩較少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很少表現尖銳、深重的人生感受,即使有一些表現國事、表現民生的作品,也不如陸游、范成大等人的作品表現的那樣直率。
范成大是一位關心國事、勤于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他詩歌的最大成就在于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泛,揭露的社會問題也比較深刻。他的詩歌從多方面生動而深入地反映愛國思想,雖不像陸游那樣慷慨激昂,但表現得卻相當廣泛。特別是在使金時所作的七十二首絕句,真實地記錄了淪陷區(qū)的實際情況,抒發(fā)了收復河山的豪情,批判了宋王朝喪權辱國的罪行,反映了中原人民眷戀故國的感情,揭露了金統(tǒng)治者的殘暴行徑。而貫穿其中的中心思想,是對民族危機的憂患意識與悲憤情感。代表作品《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
陸游的詩歌
陸游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他的生活經歷有緊密的關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少工藻繪,中務宏肆,晚造平淡。
陸游詩歌的內容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國主題和日常生活的吟詠。陸游的愛國詩歌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把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主題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說以表現民族意識為主要內容、以豪放悲壯為感情基調的一類作品構成了陸游詩歌的主旋律,那么,陸游還有不少詩歌以細膩沖淡的筆法、閑適恬和的情調,寫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它構成了陸游詩歌的另一種旋律。這類詩歌往往以平和樸素的韻味和深永秀逸的意境感染讀者,使之在細細的品味涵詠中感受詩人的人生情趣和審美理想。
文天祥與宋末遺民詩
蒙古人崛起后,經過反復的戰(zhàn)爭,終于摧毀了南宋政權。這場巨變使一大批詩人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在宋亡前后,愛國詩人們采取了兩種抵抗方式:其一是奮起抗敵,以死殉國。這一類詩人以文天祥為代表;其二是眷念故國、寧為遺民,不肯降附新朝.他們用以報國的方式雖有不同,但都能在民族危急的時刻保持民族氣節(jié),他們的詩歌都是用血淚凝結的悲歌,風格都有慷慨悲壯的傾向,所以在文學史上,他們往往被看作是一個群體。
文天祥的詩歌以元人攻陷南宋都城臨安為界,分為明顯的前后兩期。他自言:“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目的在于“使來者讀之,悲予志也”(《指南錄后序》),也是為了使“后之良史尚庶幾有考焉”(《集杜詩自序》)。
時代的巨變,使許多文人無法再沉浸于恬淡閑適的人生情趣中,也無暇在追蹤古人的風格技巧和雕琢字面中悠然吟唱。于是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自然涌發(fā)的“哀”與“憤”的情感,成為宋元之際遺民詩的基本特點。這些愛國遺民詩,抒亡國之痛,發(fā)故國之思,沉痛悲哀,泣血吞聲,使南宋后期詩壇缺乏激情、氣骨衰弊的習氣一掃而空,詩人們用血淚悲歌表現了民族的尊嚴,從而為宋代文學畫上了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句號。
詞的發(fā)展
詞,起源于唐代民間,稱“曲子詞”,后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種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時期,這種詩歌體裁漸趨成熟。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詞人有溫庭筠、韋莊、馮延已、李煜等。到兩宋時代大發(fā)展,名家輩出,蔚為大觀。宋代以詞名家的人很多,如張先、柳永、晏殊、歐陽修、晏幾道、蘇軾、秦觀、黃庭堅、賀鑄、周邦彥、李清照、朱敦儒、辛棄疾、陳亮、姜夔、等等。
詞,還有“詩余”、“樂府”、“琴趣”等別稱。它是一種格律詩的樣式,特點是句式長短不齊,所以還叫“長短句”。習慣上又把詞分為三類:58字以內的稱“小令”,59字至90字的稱“中調”,91字以上的稱“長調”。不分段的叫單調,分兩段的叫雙調,分三段的叫三疊,分四段的叫四疊,后兩種不多見。每首詞都有詞牌,如《如夢令》、《蝶戀花》、《木蘭花慢》、《賀新郎》之類,原來是曲調名稱,后來詞和音樂脫離,這些詞牌便只成了填詞的格式。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進任何內容,所以詞牌不是標題,和內容無必然聯系。
詞這種詩歌體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寫男女之情和閑愁離恨的,并認為這是詞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詞仍是這樣,多寫花月閑愁之類的有閑階級情感。其中也有寫得很精致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柳永是北宋時期影響很大的一位詞人。他官當得很不順利,失意無聊,就和歌兒妓女混在一起,過著頹廢放蕩的生活。柳永一生致力于詞的寫作,善寫羈旅別情,發(fā)展了“長調”詞,語言通俗流暢,雅俗共賞,受到普遍歡迎。他的名作《雨霖鈴》、《望海潮》等至今仍為大家所熟悉。
周邦彥在北宋詞人中修養(yǎng)很高,名氣很大,學習他的人很多。他屬于婉約一派,多寫男女情思。他的寫景的詞,清新淡雅,富有美感
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是跨北、南宋兩個時代的人。她與丈夫趙明誠(學者)年輕時有過一段極為幸福的生活。北宋滅亡后,夫婦南渡,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在悲苦無聊中度過后半生。她的詞語麗意新,通俗流暢,獨標一格。國破家亡流落南方后,詞中多寫身世飄零之感,凄苦動人。
對宋詞,人們習慣上把其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大派。早期的詞,內容單調,細膩柔弱,情緒婉約,屬婉約派。到蘇軾出現在詞壇,詞風為之一變,他學博才大,拓寬了詞的境界,憑吊古代人物,抒發(fā)愛國懷抱,描繪農村風光,筆力縱橫,氣勢粗豪,成為豪放派的開山祖。
南宋詞
由蘇軾開創(chuàng)的豪放詞派,到南宋時代才大發(fā)展起來。被金人趕到江南的文人們,看到山河破碎,體驗了國破家亡的慘痛,再也無心留連光景、嘲風弄月,而把一腔愛國衷情傾注在詞作中,寫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
在豪放派詞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棄疾。在詞人中他與北宋蘇軾齊名,并稱為“蘇辛”。 最能代表他詞作風格的要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宋時代仍有部分詞人沿婉約派的路子走下來,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寫了許多哀婉纏綿、情感低回的詞。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姜夔。代表作品《暗香》、《疏影》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杰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中國詩詞發(fā)展歷程
中國詩歌發(fā)展到今天,大致經歷了八個階段。一、上古神話傳詩,中國最早的靈魂詩詞。中西方文化有所差異,但是歷史幾乎都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在沒有具體的記載歷史之前,歷史永遠是個迷,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恐龍時期,人類形成初期,再大一點延伸到地球的形成,這些都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歷史,且無從考究,...
中國詩歌發(fā)展脈絡
中國詩歌發(fā)展脈絡是詩經(風)——楚辭(騷)——漢樂府——建安詩歌——魏晉誕生山水詩和田園詩——唐詩——宋詞——元散曲——近現代詩。
詩歌的發(fā)展史
發(fā)展歷程如下:1、歷史演變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fā)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到了戰(zhàn)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
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過程?
4. 唐詩: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唐詩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高峰之一。唐詩在格律、音韻、意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尤其是格律詩的發(fā)展到了唐代達到了頂峰。5. 宋詞:宋詞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分支,興起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宋詞按照風格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按照表現形式分為小令、中調、...
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
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概述 上古——口頭歌謠 先秦——詩歌發(fā)展的兩大源頭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體制:“風、雅`、頌”三部分,“國風”現實主義的精華 表現手法:賦(鋪陳敘述)、比(比喻)、興(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 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楚辭 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
中國古代詩詞的演變史
大家云集。接著是 宋、元、明、清,這階段是 詩歌的轉型和衰落時期,已經沒有多少傳世絕唱出現了 。概括的說: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史就是:發(fā)端于春秋時期,濫觴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興盛于隋唐五代時期,衰落于宋元明清時期。再說詞:詞是詩歌的變體,發(fā)端于唐末五代時期,代表人物是李煜,全盛于宋元時期...
古代中國的詩歌歷史的發(fā)展源頭是什么?
1.《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源頭,它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其中六篇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六篇”。2.詩經反映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500年的社會面貌。它最初被稱為《詩》或《詩三百》,至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定名為《詩經》。3...
求,簡述我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史
2 中國文學史發(fā)展簡史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中的民歌。樂府本是國家音樂管理機構,負有采編民歌民謠,配樂演唱的職能。后人將樂府機構配樂演唱的歌稱名為漢樂府詩。漢樂府民歌和《詩經》是一脈相承的,《詩經》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漢樂府以“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反映了兩漢...
簡述中華詩詞的發(fā)展經歷哪幾個時期
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含義 1、中國詩歌的發(fā)展,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也見證了社會歷史的變遷。早在文字發(fā)明之前,中國的詩歌就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從夏商時代到西周初期,原始宗教文化是主流。2、到了《詩經》和《楚辭》的時代,傳統(tǒng)詩歌的風騷精神得以奠定。《詩經》是我國第一...
簡述古代詩歌的發(fā)展歷史
古代詩歌發(fā)展簡史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tǒng)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
相關評說:
沙雅縣縫焊: ______[答案] 在中國文學發(fā)展過程中,詩歌(包括詩、賦、詞、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逐漸走向僵化,“濫調套語”充斥,“無病呻吟”的傾向相當普遍,古典詩歌所使用的詞匯與現代口語嚴重脫節(jié),它在形式上(...
沙雅縣縫焊: ______[答案] 唐詩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個階段. ①初唐詩歌.初唐詩歌仍處于陳隋時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圍的文人詩作浮艷柔麗.上官體綺錯婉媚.只有魏徵、王績、王梵志等少數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
沙雅縣縫焊: ______ 一、四言詩階段: 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階段是古代詩歌的初起階段.每句四字,每句押韻. 二、雜言階段: 由《詩經》向《楚辭》過渡的階段是我國古代詩歌從四言向雜言過渡的階段,每句中通過添加語氣助詞“兮”,把兩個三言句...
沙雅縣縫焊: ______ 這個問題太廣泛了,不知你是求中國古代詩歌史還是現代詩歌史?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
沙雅縣縫焊: ______[答案]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中國文學中得到最為充分發(fā)展的體裁.《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產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產生于春秋中葉.四言為主的句式和重疊反復的章法,是那一時代詩...
沙雅縣縫焊: ______[答案] 古典詩詞的發(fā)展簡況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fā)展歷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
沙雅縣縫焊: ______ 自己寫的 呵呵 古詩,中國文化史上瑰麗的奇葩,再先秦鄉(xiāng)野勞動人民的傳唱中產生,在經歷了文人的浪漫主義再創(chuàng)作,又步入兩漢雄偉的皇家殿堂,形成了兩漢獨有的、工整華麗的“漢樂府”,回蕩在恢弘的未央宮中,接著又來到戰(zhàn)火紛飛,群雄并起的魏晉,各種詩體趨于成熟,百花齊放,迎接著不久將來的大唐--古詩的頂峰.
沙雅縣縫焊: ______ 推薦書: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概述 如果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歷史,就會看到,唐詩的繁榮不過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文學自身演變的結果,它與繼承過去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在中國這個古老的詩國里,詩是最早發(fā)...
沙雅縣縫焊: ______ 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fā)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tǒng)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后發(fā)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