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白的《秋浦詩》的故事 關(guān)于李白的《秋浦詩》的故事
1、李白的《秋浦歌》(不是《秋浦詩》)的故事
秋浦,唐代池州郡屬縣,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因境內(nèi)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銀和銅的產(chǎn)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這十七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三載(754)第二次游秋浦時期(一說為天寶十二載)。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jīng)十年。在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是曾和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寶十二載(753),他曾北游幽薊,親見安祿山勢力坐大,君王養(yǎng)癰已成。此時他正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2、作品簡介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創(chuàng)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貴池西)時。全詩內(nèi)容豐富,情感深厚,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同時在歌詠中又或隱或現(xiàn)地流露出憂國傷時和身世悲涼之嘆。
3、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白發(fā)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譯文] 白發(fā)足有三千丈,但心里的憂愁就像這些銀色的頭發(fā)一樣長。
白發(fā)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緣愁似個長”,詩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詩篇《秋浦歌》。
秋浦歌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譯文:
白頭發(fā)長到三千丈,只因為愁緒是這樣長.我對著明亮的鏡子,不知道從哪兒得來了這么多的寒霜.
賞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fā)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fā),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fā)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fā),是內(nèi)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fā)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fā)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shù)的夸張。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fā),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fā)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jié)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fā),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呢?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大約在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漫游來至此。逗留期間,他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五言詩,共有十七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寫自己內(nèi)心深長的愁緒。
到秋浦時,李白已經(jīng)離開長安已經(jīng)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離開的。從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國詩壇上的另一位現(xiàn)實主義的巨匠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真是盡一時之興,成千古美談。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這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詩人對鏡,乍見增添了許多白發(fā),只覺觸目驚心,不禁驚呼:我的白發(fā)長達三千丈,只因為憂愁是這樣的長。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經(jīng)五十多歲。在此以前,他就多次感嘆過白發(fā)早生,未必真是那樣,但現(xiàn)在的確是發(fā)白的年紀。但這僅僅是歲月催人老嗎?我們知道,憂愁、焦慮也是與白發(fā)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最著名的是伍子胥的故事,因為過不去昭關(guān),一夜之間,頭發(fā)竟然全愁白了。詩人呢,他的白發(fā)也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而長達三千丈,顯然是夸張,其長如此,可見愁思該有多么深重。這一句自答,語勢跌落,情緒轉(zhuǎn)為悲涼。我們仿佛看到獨坐愁城的詩人,在沉重的嘆息聲中,無力地低下了白頭。“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這樣的意思。
這首詩上來就給人一種帶有明顯詩仙色彩的浪漫與格調(diào),"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箇長!"要是別人說自己有一丈長的頭發(fā),估計不會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說自己生了一頭三千丈長的白發(fā),卻成了千古名句。那為什么一種在客觀上不可能的現(xiàn)象,卻能在主觀上得到無數(shù)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呢?
究其原因,當然是在緊接而來的第二句。因為這一聯(lián)詩的意義重點不是在表示長度的"白發(fā)三千丈"上,而是在說明原委的"緣愁似箇長"上。原來,三千丈的白發(fā)在李白的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參照系,我為什么生出這么長的白發(fā)?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愁!"緣是因為的意思,箇是如此的意思。這兩句詩原來是一個倒裝句,李白的愁當然不是像常人那樣,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沒有官做,因為他放著在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不干,非要跑到這山野之間的秋浦來"唱什么白發(fā)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jīng)再也無法實現(xiàn)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見得自己早已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卻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jīng)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fā),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fā)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jié)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fā),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是在攬鏡自照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自己已經(jīng)滿頭"秋霜"了,可是卻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一頭青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開始變白的?這又一次說明,李白并沒有像伍子胥那樣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變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們知道他是一個極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沒有煩惱,因為浪漫的人往往有著比知足常樂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強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會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對理想的追求的失敗,使李白在精神上長期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tài),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無時無刻不在擺脫壓抑,追求自我。這種精神上的壓抑與反壓抑,當然會對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產(chǎn)生無形的負面影響,其實,李白絕不僅僅是在感嘆自己已經(jīng)生了白發(fā),已經(jīng)老了,而是有著更加深層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頭來一無所得,卻只有"三千白發(fā)"!
那白發(fā)是從哪里得來的?自二十多歲出蜀漫游,詩人奔波勞頓,哪一次失意,哪一回挫折,不使他心生憂愁憤激,以致華發(fā)早生!這一頭“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經(jīng)歷的印跡和明證。詩人仿佛在鏡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一生追求,至今一無所得。詩中連用“不知”“何處”兩個疑問詞,以強烈感嘆的語氣,把問題提了出來,卻沒有回答。詩人親歷親感,怎么會不知道呢?他只是把無限的愁悶和悲涼留了下來。
從今以往,年華老去,以往的豪情萬丈,不復(fù)存在,這種處境那怕你再浪漫通達,也難免遲暮感傷呀。雖然李白內(nèi)心是低沉無奈的,但是他表達這種無奈低沉心態(tài)的方式卻仍然是灑脫張揚的,我的白發(fā)有三千丈長,勝過常人無數(shù),我的頭發(fā)白了,可我卻渾然不覺,盡管在說愁,說悲!
我們讀著這聲"白發(fā)三千丈"的感嘆,我們聽著這句"不知明鏡里"的疑問,卻仍然感覺出這是一顆不服輸?shù)男撵`在向命運、向蒼天做不屈的抗爭,仍然會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頭的頑強人格所征服,為他那最終的是悲劇式的人生經(jīng)歷所震憾!
這首詩在文學史上被認為是寫愁的絕唱。心中愁緒,夸張為三千丈白發(fā);苦思難解,竟至于烏絲染霜。丁力先生卻語出驚人,他認為李白此詩不是夸張,而是一種實寫。理由是古人認為人發(fā)萬根,發(fā)長三尺。李白愁白了頭,萬根長發(fā)連起來正好三千丈,是不折不扣的紀實手法。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大約在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漫游來至此。逗留期間,他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五言詩,共有十七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寫自己內(nèi)心深長的愁緒。
到秋浦時,李白已經(jīng)離開長安已經(jīng)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離開的。從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國詩壇上的另一位現(xiàn)實主義的巨匠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真是盡一時之興,成千古美談。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這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刁璧18791258906: 有關(guān)李白的古詩詞及感悟 -
攸縣模糊: ______[答案] 引用自李白原著《秋浦歌》一首. 秋浦歌 李白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白發(fā)有三千丈那么長,而心中的憂愁好像這白發(fā)一樣長.看著鏡子中的影子,不知道兩鬢是什么時候在哪里染上這秋霜的. 秋浦,在今天安徽省貴池縣西...
刁璧18791258906: 秋浦歌(李白)和蜂(羅隱)的詩意和思想感情 -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表達了冶煉工么樂觀,忘我的勞動態(tài)度和不怕苦與不怕累的思想感情 蜂;表了蜜蜂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無私精神的思想感情
刁璧18791258906: <<自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出處 -
攸縣模糊: ______ 唐.李白<>(其十五)
刁璧18791258906: 李白的秋浦詩 -
攸縣模糊: ______[答案] 較有名的是其十四和十五. 秋浦歌 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清溪非隴...
刁璧18791258906: 李白的《秋浦歌》是什么意思?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作者: 李白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jié)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寶十三載(754),李白流寓秋浦時所作的...
刁璧18791258906: 《秒浦歌》是那個朝代的詩人,詩人的名子是什么? -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秋浦歌》一共有十七首,一般指《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創(chuàng)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貴池西)時.全詩內(nèi)容豐富,情感深厚,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
刁璧18791258906: 李白的《秋浦歌》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
攸縣模糊: ______ 本詩總體上采用思維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首先作者發(fā)現(xiàn)頭發(fā)非常長,三千丈長,引出愁緒如此之長. 然后說是照鏡子的結(jié)果,繼而寫頭發(fā)花白,就像秋霜一樣,這其中寄寓的年華老去的惆悵非常豐富. 其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刁璧18791258906: 《秋浦歌》的全詩是什么 -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 李 白 白 發(fā) 三 千 丈, 緣 愁 似 個 長. 不 知 明 鏡 里, 何 處 得 秋 霜. [注釋] 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時作的組詩,共十七首,這是第十五首. 2. 緣:因為. 3. 個:這樣. 4. 秋霜:指白發(fā).
刁璧18791258906: 《秋浦歌》的題目是什么意思 -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是一個地名 李白漫游來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間,李白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詩
刁璧18791258906: 秋浦歌(李白)和蜂(羅隱)的詩意和思想感情 -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古】 類別:【】 其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注釋](1)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西.(2)個:如此,這般.(3)秋霜:形容頭發(fā)白...
秋浦,唐代池州郡屬縣,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因境內(nèi)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銀和銅的產(chǎn)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這十七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三載(754)第二次游秋浦時期(一說為天寶十二載)。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jīng)十年。在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是曾和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寶十二載(753),他曾北游幽薊,親見安祿山勢力坐大,君王養(yǎng)癰已成。此時他正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2、作品簡介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創(chuàng)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貴池西)時。全詩內(nèi)容豐富,情感深厚,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同時在歌詠中又或隱或現(xiàn)地流露出憂國傷時和身世悲涼之嘆。
3、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白發(fā)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譯文] 白發(fā)足有三千丈,但心里的憂愁就像這些銀色的頭發(fā)一樣長。
白發(fā)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緣愁似個長”,詩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詩篇《秋浦歌》。
秋浦歌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譯文:
白頭發(fā)長到三千丈,只因為愁緒是這樣長.我對著明亮的鏡子,不知道從哪兒得來了這么多的寒霜.
賞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fā)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fā),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fā)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fā),是內(nèi)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fā)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fā)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shù)的夸張。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fā),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fā)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jié)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fā),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呢?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大約在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漫游來至此。逗留期間,他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五言詩,共有十七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寫自己內(nèi)心深長的愁緒。
到秋浦時,李白已經(jīng)離開長安已經(jīng)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離開的。從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國詩壇上的另一位現(xiàn)實主義的巨匠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真是盡一時之興,成千古美談。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這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詩人對鏡,乍見增添了許多白發(fā),只覺觸目驚心,不禁驚呼:我的白發(fā)長達三千丈,只因為憂愁是這樣的長。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經(jīng)五十多歲。在此以前,他就多次感嘆過白發(fā)早生,未必真是那樣,但現(xiàn)在的確是發(fā)白的年紀。但這僅僅是歲月催人老嗎?我們知道,憂愁、焦慮也是與白發(fā)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最著名的是伍子胥的故事,因為過不去昭關(guān),一夜之間,頭發(fā)竟然全愁白了。詩人呢,他的白發(fā)也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而長達三千丈,顯然是夸張,其長如此,可見愁思該有多么深重。這一句自答,語勢跌落,情緒轉(zhuǎn)為悲涼。我們仿佛看到獨坐愁城的詩人,在沉重的嘆息聲中,無力地低下了白頭。“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這樣的意思。
這首詩上來就給人一種帶有明顯詩仙色彩的浪漫與格調(diào),"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箇長!"要是別人說自己有一丈長的頭發(fā),估計不會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說自己生了一頭三千丈長的白發(fā),卻成了千古名句。那為什么一種在客觀上不可能的現(xiàn)象,卻能在主觀上得到無數(shù)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呢?
究其原因,當然是在緊接而來的第二句。因為這一聯(lián)詩的意義重點不是在表示長度的"白發(fā)三千丈"上,而是在說明原委的"緣愁似箇長"上。原來,三千丈的白發(fā)在李白的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參照系,我為什么生出這么長的白發(fā)?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愁!"緣是因為的意思,箇是如此的意思。這兩句詩原來是一個倒裝句,李白的愁當然不是像常人那樣,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沒有官做,因為他放著在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不干,非要跑到這山野之間的秋浦來"唱什么白發(fā)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jīng)再也無法實現(xiàn)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見得自己早已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卻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jīng)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fā),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fā)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jié)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fā),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是在攬鏡自照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自己已經(jīng)滿頭"秋霜"了,可是卻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一頭青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開始變白的?這又一次說明,李白并沒有像伍子胥那樣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變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們知道他是一個極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沒有煩惱,因為浪漫的人往往有著比知足常樂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強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會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對理想的追求的失敗,使李白在精神上長期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tài),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無時無刻不在擺脫壓抑,追求自我。這種精神上的壓抑與反壓抑,當然會對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產(chǎn)生無形的負面影響,其實,李白絕不僅僅是在感嘆自己已經(jīng)生了白發(fā),已經(jīng)老了,而是有著更加深層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頭來一無所得,卻只有"三千白發(fā)"!
那白發(fā)是從哪里得來的?自二十多歲出蜀漫游,詩人奔波勞頓,哪一次失意,哪一回挫折,不使他心生憂愁憤激,以致華發(fā)早生!這一頭“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經(jīng)歷的印跡和明證。詩人仿佛在鏡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一生追求,至今一無所得。詩中連用“不知”“何處”兩個疑問詞,以強烈感嘆的語氣,把問題提了出來,卻沒有回答。詩人親歷親感,怎么會不知道呢?他只是把無限的愁悶和悲涼留了下來。
從今以往,年華老去,以往的豪情萬丈,不復(fù)存在,這種處境那怕你再浪漫通達,也難免遲暮感傷呀。雖然李白內(nèi)心是低沉無奈的,但是他表達這種無奈低沉心態(tài)的方式卻仍然是灑脫張揚的,我的白發(fā)有三千丈長,勝過常人無數(shù),我的頭發(fā)白了,可我卻渾然不覺,盡管在說愁,說悲!
我們讀著這聲"白發(fā)三千丈"的感嘆,我們聽著這句"不知明鏡里"的疑問,卻仍然感覺出這是一顆不服輸?shù)男撵`在向命運、向蒼天做不屈的抗爭,仍然會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頭的頑強人格所征服,為他那最終的是悲劇式的人生經(jīng)歷所震憾!
這首詩在文學史上被認為是寫愁的絕唱。心中愁緒,夸張為三千丈白發(fā);苦思難解,竟至于烏絲染霜。丁力先生卻語出驚人,他認為李白此詩不是夸張,而是一種實寫。理由是古人認為人發(fā)萬根,發(fā)長三尺。李白愁白了頭,萬根長發(fā)連起來正好三千丈,是不折不扣的紀實手法。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大約在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漫游來至此。逗留期間,他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五言詩,共有十七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寫自己內(nèi)心深長的愁緒。
到秋浦時,李白已經(jīng)離開長安已經(jīng)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離開的。從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國詩壇上的另一位現(xiàn)實主義的巨匠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真是盡一時之興,成千古美談。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這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石臺縣的歷史名人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文獻通考》等有其記。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九華山叟,石埭貢溪(今石臺縣仁里鎮(zhèn))人,相傳為杜牧妾出之子,唐末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著有《綠窗瑣碎》若干卷,《唐風集》十卷。收錄《全唐詩》三卷326首。后人將他的詩稱為“杜荀...
白發(fā)什么千丈?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相關(guān)評說:
攸縣模糊: ______[答案] 引用自李白原著《秋浦歌》一首. 秋浦歌 李白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白發(fā)有三千丈那么長,而心中的憂愁好像這白發(fā)一樣長.看著鏡子中的影子,不知道兩鬢是什么時候在哪里染上這秋霜的. 秋浦,在今天安徽省貴池縣西...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表達了冶煉工么樂觀,忘我的勞動態(tài)度和不怕苦與不怕累的思想感情 蜂;表了蜜蜂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無私精神的思想感情
攸縣模糊: ______ 唐.李白<>(其十五)
攸縣模糊: ______[答案] 較有名的是其十四和十五. 秋浦歌 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清溪非隴...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作者: 李白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jié)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寶十三載(754),李白流寓秋浦時所作的...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秋浦歌》一共有十七首,一般指《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創(chuàng)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貴池西)時.全詩內(nèi)容豐富,情感深厚,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
攸縣模糊: ______ 本詩總體上采用思維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首先作者發(fā)現(xiàn)頭發(fā)非常長,三千丈長,引出愁緒如此之長. 然后說是照鏡子的結(jié)果,繼而寫頭發(fā)花白,就像秋霜一樣,這其中寄寓的年華老去的惆悵非常豐富. 其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 李 白 白 發(fā) 三 千 丈, 緣 愁 似 個 長. 不 知 明 鏡 里, 何 處 得 秋 霜. [注釋] 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時作的組詩,共十七首,這是第十五首. 2. 緣:因為. 3. 個:這樣. 4. 秋霜:指白發(fā).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是一個地名 李白漫游來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間,李白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詩
攸縣模糊: ______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古】 類別:【】 其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注釋](1)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西.(2)個:如此,這般.(3)秋霜:形容頭發(f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