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yuǎn)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其特點(diǎn)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dá)事理、學(xué)習(xí)知識、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素材。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實用的成語典故300字(通用2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典故1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tài)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rèn)為他資質(zhì)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xué)習(xí)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yù)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zhì)能力的好壞,結(jié)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zhì)能力的好壞,結(jié)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jù);貌:外貌;取:衡量。根據(jù)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zhì)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2
有備無患
【拼音】:yǒu bèi wú huàn
【解釋】:患:禍患,災(zāi)難。事先有準(zhǔn)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成語故事】:
有一次,宋、齊等十二個國家聯(lián)合攻打鄭國,眼看自己國家的兵力不足,鄭國的國君急忙請晉國調(diào)停,晉國也很爽快答應(yīng),于是趕緊與十二個國家商量,請他們停止攻打鄭國。十二國家因為懼怕強(qiáng)大的晉國,雖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并且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而魏絳不但一口拒絕,并且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qiáng)盛時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處于危險之中,在享樂時應(yīng)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做好應(yīng)付的準(zhǔn)備。晉悼公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見。
成語典故3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xiàn)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qiáng)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diǎn),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之一。
成語典故4
我有一本書,它的名字是《成語典故故事》。它長二十五厘米,寬十厘米,高三厘米,呈長方體形狀。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古代官員,坐在地毯上,頭戴鑲金官帽,留著長長的白胡子,穿著橙官裙,披著紫官衣,手拿竹簡,這個人就是著名軍事家——孫武。他的背后有一個騎兵隊,個個橫刀立馬,舉弓拉拏。
騎兵隊旁邊還有一個步兵團(tuán),個個拿盾舉矛,好不壯觀!翻開書,你會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的。這本書內(nèi)容豐富,分為古代戰(zhàn)爭故事和哲語兩大類。《背水一戰(zhàn)》中的韓信用兩千士兵將趙國軍旗一換,讓其余一萬人引趙而出,背水結(jié)陣的士兵因為沒有了后路,也回身猛撲敵軍。
結(jié)果趙軍四處逃散,二十萬趙軍就這樣白白地被一萬多的漢兵打敗了。這本書還有二個部分,是解釋和出處,并含有古文,插圖和一些珍貴字畫。這本書也很實惠,全國統(tǒng)一定價才三十六元。這本書是我的朋友,它教給我了許多知識,我把它介紹給你們,希望它也成為你們的朋友。
成語典故5
孔子有兩個得意的學(xué)生,一個叫子貢,另一個叫顏回。
有一次,魯國受到齊國的武力威脅。孔子的學(xué)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說齊國,想勸說他不要攻打魯國。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貢的請求。子貢不但去了齊國,還到了南方的吳國,越國、和北方的晉國。子貢“挑唆”起這幾個大國間的混戰(zhàn),小小的'魯國就免去了一場浩劫。
雖然子貢這么能干,但孔子還是認(rèn)為他比顏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qiáng)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孔子點(diǎn)頭說:“是不如他,我同意。”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論而知道十件,叫做“聞一知十”。
【出處】
《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釋讀】
聽到一點(diǎn)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成語典故6
【成語】生花妙筆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釋】生花:長出花朵。形容才思橫溢,詩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寫作才能或繪畫才能。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唐;馮贄《云仙雜記》卷十:李太白少夢筆頭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從小學(xué)習(xí)刻苦,志向遠(yuǎn)大。傳說他有一天在油燈下讀書寫字,一連三個時辰?jīng)]動地方。后來實在太累了,不知不覺地趴在桌上睡著了。這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他還在寫字,寫著寫著,筆桿上開出了鮮艷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來又從空中飛來了一張張白紙,雪白雪白的,直落筆下。李白高興極了,緊握那支妙筆,飛快地寫著,寫了一張又一張。不一會兒,李白身邊開滿了鮮花,原來這些花都是落在紙上的字變的。
成語典故7
【成語】當(dāng)頭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釋】當(dāng)頭:迎頭;棒:指用棒子打。喝:大聲喊叫。佛教語,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xué)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的儀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
【出處】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黃檗運(yùn)禪師法嗣;臨濟(jì)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個叫黃檗的傳佛禪師,身邊有許多弟子。他接納新弟子時,有一套規(guī)矩,即不問情由地給對方當(dāng)頭一棒,或者大喝一聲,而后提出問題,要對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個問題時,都要當(dāng)頭棒喝。黃檗禪師的目的,是考驗對方對佛教的虔誠和領(lǐng)悟程度,告誡對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讀深究,弄清佛法的奧妙。黃檗禪師的這種古怪的傳教方法,后來便被佛門采用流傳。
【近義詞】晨鐘暮鼓、當(dāng)頭一棒
成語典故8
【成語】割席絕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義】割斷席子,表示斷絕交情,不再來往。
【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東漢靈帝時,管寧和華歆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把金子看做與瓦石沒有區(qū)別,照常干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們經(jīng)常同席讀書,幾乎形影不離。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又同席讀書的時候,忽然有坐轎子的官員從門前過去。管寧仍然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看他這樣不專心讀書,又羨慕做官的人,便割斷席子,彼此分開坐位,面色嚴(yán)肅地對華歆說:從現(xiàn)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成語典故9
典源出處
《樂府詩集》卷二十四:“《樂府解題》曰:‘劉生不知何代人,齊梁已來為《劉生》辭者,皆稱其任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劍專征為符節(jié)官,所未詳也。’按《古今樂錄》曰:‘梁鼓角橫吹曲,有《東平劉生歌》,疑即此《劉生》也。’”
釋義用法
古代有以《劉生》為題的歌曲,傳說劉生是一位任俠豪放,四處周游的俠義的人。后用此典稱任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劉生】南朝陳·徐陵:“劉生殊倜儻,任俠遍京華。”南朝陳·張正見:“劉生絕名價,豪俠恣游陪。”唐·盧照鄰:“劉生氣不平,抱劍欲專征。”
【東平公】宋·陸游:“不知東平公,一劍隱紅塵。”
【劉生劍】明·高啟:“聊持毛子檄,暫脫劉生劍。”
【任俠劉生】南朝梁·元帝:“任俠有劉生,然諾重西京。”
成語典故10
典源出處
《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祿信于聆(qin)隧。商之興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yue zhuo)鳴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
釋義用法
鸑鷟,鳳凰一類的鳥。岐山,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周古公亶父把部落從豳遷到岐山腳下建邑,相傳有鳳凰出現(xiàn),飛舞鳴叫。后以此典表現(xiàn)盛世將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鳴鳳】明·陳子龍:“玉京春暖多鳴鳳,大澤天寒獨(dú)飯牛。”
【鳥鳴高岡】唐·韓愈:“昔周有盛德,此鳥鳴高岡。”
【岐山聞鳳】元·薩都拉:“岐山過馬應(yīng)聞鳳,陳室停辀莫信雞。”
【鳴鳳有岐】明·李東陽:“鳴鳳有岐還盛世,神龜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鳳凰】元·薩都拉:“漢水浮神馬,岐山出鳳凰。”
成語典故11
典源出處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jié)。弘為布被,食不重肉。”又《漢書·公孫弘傳》:“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
釋義用法
公孫弘雖身為丞相卻生活儉樸,蓋布被,每餐只有一個肉菜,吃粗糧,而對賓客和故舊卻供給衣食。后以此典稱頌官員清廉儉樸。
用典形式
【布被】宋·陸游:“公孫分布被,范叔共綈袍。”
【平津肉】宋·王安石:“雖無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孫弘被】明·陳子龍:“獨(dú)指孫弘被,仍污庾亮塵。”
【餐脫粟】宋·蘇軾:“未暇餐脫粟,苦心學(xué)平津。”
【公孫布被】宋·蘇轍:“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孫布被旋須縫。”宋·陸游:“公孫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氈暖無匹。”
成語典故12
典源出處
《淮南子·俶真訓(xùn)》:“譬若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精也。”
釋義用法
鐘山即昆侖山的別名,昆侖山的玉,火燒三天三夜而色澤不變,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難,愈經(jīng)磨折,反更顯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經(jīng)霜識真松。”
【良玉猛火】宋·蘇軾:“莫嗟天驥逐羸牛,欲試良玉須猛火。”
【久炊為真玉】清·黃鷟來:“久炊始覺為真玉,未涅何因見不淄。”
【試玉燒三日】唐·白居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美玉經(jīng)三火】宋·蘇軾:“羨君美玉經(jīng)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蠶。”
【真玉燒不熱】唐·顧況:“真玉燒不熱,寶劍拗不折。”
成語典故13
典源出處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唐)玄宗善八分書,凡命相,皆先以御筆書其姓名置案上,會太子入侍,上舉金甌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誰也?即射中,賜爾卮酒。’肅宗拜而稱曰:‘非崔琳、盧從愿乎?’上曰:‘然。”因舉甌以示之,乃賜卮酒。”《新唐書·崔琳傳》亦載。
釋義用法
唐玄宗每當(dāng)任命宰相,先親筆寫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來,玄宗以金甌將名字蓋住,命太子來猜,太子猜中是崔琳、盧從愿,即賜以杯酒。后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為將相之材。
用典形式
【動金甌】宋·辛棄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動金甌。”
【名覆金甌】宋·石孝友:“更德標(biāo)銀管,名覆金甌。共看朝天路隱,歸拜富民侯。”
【金甌親卜】清·黃遵憲:“金甌親卜比公卿,領(lǐng)取冰銜十日榮。”
【金甌將相】清·錢謙益:“玉筍班行空點(diǎn)鬼,金甌將相捻輿尸。”
【姓名金甌重】金·元好問:“姓名三字金甌重,事業(yè)千年片簡青。”
成語典故14
典源出處
漢·劉向《列女傳》卷八:“建昭中,上幸虎圈斗獸,后宮皆從。熊逸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昭儀皆驚走,而馮婕妤直當(dāng)熊而立。左右格殺熊。天子問婕妤:‘人情皆驚懼,何故當(dāng)熊?’對曰:‘妾聞猛獸得人而止,妾恐至御坐,故以身當(dāng)之。’元帝嗟嘆,以此敬重焉。傅昭儀等皆慚。”《漢書·外戚傳》亦載。
釋義用法
漢元帝至獸圈,熊從圈中跑出,即將竄上宮殿,眾侍從驚慌四散,而嬪妃馮婕妤卻挺身而出,‘迎熊而立’,阻住熊的去路。后用此典表現(xiàn)女子臨危不懼的氣概。
用典形式
【當(dāng)熊】隋·楊廣:“乍可當(dāng)熊任生死,誰能伴鳳上云霄。”唐·盧綸:“辭輦復(fù)當(dāng)熊,傾心奉上宮。”
【熊攀檻】北周·庾信:“漢獵熊攀檻,秦田雉失群。”
【昭儀斗熊】北周·王褒:“莊生垂翠釣,昭儀抵斗熊。”
【婕妤當(dāng)前】明·李東陽:“圈門晝開熊不守,婕妤當(dāng)前眾嬪走。”
【熊來尚可當(dāng)】唐·李白:“水至亦不去,熊來尚可當(dāng)。”
成語典故15
典源出處
《太平御覽》卷九四五引《隋書》曰:“大業(yè)十二年,煬帝幸景華宮,征求螢火,得數(shù)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巖谷。”
釋義用法
隋煬帝奢靡逸游,在景華宮命人捕螢火蟲數(shù)斛,游山時放出取樂。后以此典指帝王奢侈荒靡。
用典形式
【放螢苑】唐·杜牧:“秋風(fēng)放螢苑,春草斗雞臺。”
【流螢夢】清·錢謙益:“流螢尚作蕪城夢,跨鶴真同華表歸。”
【十斛秋螢】清·黃景仁:“一片景華宮下土,有深宵,十斛秋螢葬,光照見,香魂蕩。”
【螢火十升】明·陳子龍:“螢火十升星闕散,龍人百丈雨池寒。”
【隋苑飛螢】宋·劉筠:“梁園休賦雪,隋苑漫飛螢。”
【腐草無螢火】唐·李商隱:“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成語典故16
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語出《后漢書》中的《虞延傳》和《楊政傳》。
《后漢書·虞延傳》說虞延“長八尺六寸,要(同腰)帶十圍,力能扛鼎。性敦樸,不拘小節(jié)”。
《后漢書·楊政傳》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楊政曾向代郡(今山西省陽高地區(qū))范升學(xué)習(xí)《易經(jīng)》。后來范升被自己離棄的妻子控告,被關(guān)進(jìn)了監(jiān)獄。
為此,楊政赤裸身體,耳貫羽箭,抱著范升的兒子潛伏道旁,等皇上車子路過時,叩頭大喊:我?guī)煼渡群笕⒘巳齻€妻子,只有這一個孩子,剛?cè)龤q,就要變成孤兒了,請可憐可憐他吧。
護(hù)衛(wèi)官擔(dān)心楊政這一舉動驚嚇到皇上,舉箭便射。但楊政并不離去。護(hù)衛(wèi)官又用戟戳傷了楊政的胸部,楊政仍不離開,其言辭越發(fā)懇切。結(jié)果感動了皇上,下詔釋放了范升。楊政因此也名顯四方。《楊政傳》評價楊政:“為人嗜酒,不拘小節(jié),果敢自矜,然篤于義(非常重義氣)。”
成語典故17
且:暫且,茍且。過一天算一天。原指沒有長遠(yuǎn)打算。語出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寒號蟲》。
這是個寓言故事: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dāng)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比至深冬嚴(yán)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ku)雛。
遂自鳴曰:“得過且過!”大意是:夏天里,寒號鳥看著自己長著一身多彩絢麗的羽毛,非常得意,天天高唱“鳳凰不如我”,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準(zhǔn)備過冬的窩。
夏天過去了,秋天也很快過去了,嚴(yán)寒的隆冬跟著而來。這時,寒號鳥身上的羽毛脫落了,可并沒有暖和的窩可躲,被凍得渾身發(fā)抖,就像那出世不久、羽毛不豐的雛鳥,蜷縮著,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凄切聲:“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了!故事的結(jié)局是:不久,寒號鳥被凍死在五臺山山石崖縫中。
現(xiàn)在“得過且過”一般用來形容胸?zé)o大志、茍且度日或勉強(qiáng)維持生計。
成語典故18
【釋義】
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
馬致遠(yuǎn)《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
漢末,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xué)識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著大風(fēng)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成語典故19
愧無日禪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釋義比喻父母愛子情深。
故事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位謀士叫楊修。一次,楊修隨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營扎寨。這時,楊修忽聽曹操說道:”雞肋,雞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說’:“丞相打算退兵了。”
這樣,全營的人紛紛收拾行裝,準(zhǔn)備撤退。曹操巡營時,看到這種情況,非常吃驚,便向士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楊修點(diǎn)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楊修的敏慧,同時也很嫉妒楊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他殺了。
楊修死后,楊修的父親楊彪非常傷心,因思念兒子而日漸憔悴。曹操問他說:“楊公為什么會這般消瘦啊?”楊彪嘆氣說:“我自己覺得慚愧呀,我預(yù)先沒有料到我兒子會有這樣的結(jié)果,現(xiàn)在還有一種像老牛舔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子之心!”曹操聽后。十分感動,不免內(nèi)疚。
成語典故20
成語典故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這里你不僅可以學(xué)習(xí)歷史人物的智慧,吸取歷史故事的經(jīng)驗,還可以收獲許多學(xué)習(xí)生活上的小哲理,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快樂學(xué)習(xí),成長為一個更加睿智的人,整理了許多富有哲理的成語典故,以下是:言猶在耳。
公元前620年,晉國君襄公去世,決定將在秦國的晉公子雍迎接回國,準(zhǔn)備繼承國君位。但是晉襄公夫人穆贏不同意,她每天著抱著太子在朝廷上哭鬧,說: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棄嫡子不立而到外邊求國君,將太子置于何地?出朝后,她拉著太子到卿大夫趙宣子(趙盾,趙國國君的先人)家,向趙叩頭說:先君在日捧著這孩子囑托于您,說:“此子成才,我就是受了您的賜予;若不成才,我就唯您是怨。”現(xiàn)在國君雖死,言猶在耳,而您都把這些忘了,不管了,想怎么著?趙宣子和諸大夫都怕穆贏,又怕她威逼,就改立了靈公為國君,發(fā)兵抵抗秦國護(hù)送公子雍的軍隊,并打敗了秦軍。
關(guān)于友誼的成語及典故
關(guān)于“友誼”的成語及典故有:1、高山流水讀音:【gāoshānliúshuǐ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出處:《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管鮑之交讀音:【guǎnbàozhījiāo】釋義: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
成語典故及解釋
典故:完璧歸趙:來源:“率先藺相如菊:住宿秦趙和Bi城市到城市不會加入,部長,請完璧歸趙。意義:這是指藺相如財發(fā)回的完整自秦,趙國有的比喻后返回原來的完整的一典故:負(fù)荊請罪:來源:“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老矣的氣味,這意味著,僅能負(fù)荊載負(fù):靜:京典故:完璧歸趙:來源:“廉頗藺相如列傳”到趙城和畢住宿秦市不...
一生應(yīng)該知道的100個成語典故故事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人物】戰(zhàn)國時期,藺相如(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完璧歸”有功,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維護(hù)了趙王的...
歷史成語典故
100分50個典故———越多越好---錯了別發(fā) 歷史成語的典故,詳細(xì)點(diǎn) ... 100分50個典故———越多越好---錯了別發(fā) 歷史成語的典故,詳細(xì)點(diǎn) 展開 6個回答 #熱議# 侵犯著作權(quán)如何界定?hegaoy 2011-12-09 · TA獲得超過5.3萬個贊 知道大有可為答主 回答量:2780 采納率:60% 幫助的人:1893萬 我...
名人交友的成語故事?
十 關(guān)于交友的成語典故 交友的成語典故有: 1.管寧割席,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qū)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經(jīng),他們同坐在同一...
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情投意合 成語拼音 qínɡ tóu yì hé 成語解釋 投:相合。形容雙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來。 成語故事或出處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七回:“那鎮(zhèn)元子與行者結(jié)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 成語造句 我們相聚既久,~,豈不知遠(yuǎn)別為悲?(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八回) 近義詞 心心相印、情同手足、志...
成語故事
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 安步當(dāng)車 出處《戰(zhàn)國策·齊策四》 曰:“蜀愿得歸,晚食為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無罪以當(dāng)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dāng)作坐車 故事 戰(zhàn)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jìn)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jìn)宮內(nèi),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
將計就計的典故及故事
該成語典故自明朝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故事內(nèi)容如下: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后對劉備占據(jù)的荊州心生不滿,想要設(shè)計奪回。他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劉備,以招親為名意圖軟禁或控制劉備,從而達(dá)到奪取荊州的目的。然而,劉備的軍師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計謀,于是決定“將計就計”,讓趙云陪同劉備入?yún)牵⑹孪?..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1、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
成語故事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
相關(guān)評說:
卓資縣潤滑: ______ 最難理解的十大成語典故有安不忘危、出奇制勝、白駒過隙、當(dāng)局者迷、走為上計、因材施教、相知恨晚、唯利是圖、人棄我取、蓬生麻中. 1、安不忘危 我國最早的一部占卜書《周易》關(guān)于吉兇禍福有深刻的論述,特別在治國方面的解釋是...
卓資縣潤滑: ______ 關(guān)于古人交友的成語典故有《伯牙絕弦》、《管鮑之交》、《刎頸之交》、《莫逆之交》、《舍命之交》、《管寧割席》、《忘年之交》等.關(guān)于交友的成語典故有如下幾...
卓資縣潤滑: ______ 成語典故指關(guān)于成語產(chǎn)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xiàn)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也就是說成語的產(chǎn)生(出處)本身就帶有故事.有些成語只有出處,沒有典故. 舍生取義】 不惜犧牲生命以維護(hù)正義.語出《孟子·告子上》:“生,亦 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不是典故,因為沒有故事,只是成語出處.
卓資縣潤滑: ______[答案] 歷史典故成語 一日千里 一鼓作氣 重于泰山 揭竿而起 背水一戰(zhàn) 弄巧成拙 風(fēng)吹草動 樂不思蜀 東山再起 安居樂業(yè) 程門立雪 逼上梁山 徒有虛名 驕兵必敗 雪中送炭 聞雞起舞 臥薪嘗膽 城下之盟 其貌不揚(yáng) 指鹿為馬 寓言成語 庖丁解牛 小病不醫(yī)成大患 以德...
卓資縣潤滑: ______[答案] 天衣無縫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xì)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
卓資縣潤滑: ______[答案] 1.邯鄲學(xué)步: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走路的... 現(xiàn)在這句成語也用來表達(dá)人重信諾,講誠信.到了商代.“鼎”就成為政權(quán)、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宮廷瑰寶,是那個時期的...
卓資縣潤滑: ______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堅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怎樣?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2、樂不思蜀 劉備 建立蜀國.后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
卓資縣潤滑: ______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xiàn)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
卓資縣潤滑: ______ 畫虎成狗 滔滔不竭 寒酸落魄 砥柱中流 爾虞我詐 動輒得咎 收買人心 設(shè)下圈套 善賈而沽 舍生取義 食宿相兼 手足胼胝 三釁三浴 始終如一 視死如歸 少見多怪 順手牽羊 山崩鐘應(yīng) 熟魏生張 尸位素餐 十步芳草 舍我其誰 恃才傲物 舍本逐末 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