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簡介和資料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皇帝喜愛趙孟頫書法,而康熙皇帝卻偏愛董其昌。有這兩位康乾盛世君主的垂愛,書風可想而知。難怪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談到清代書法的演變時說:“國朝書法,凡有四變: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講子昂……”元明清時期,影響書壇之廣之大者,除了趙孟頫外,就數(shù)董其昌了。
一、人物簡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書畫家。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后謚文敏。
二、學書歷程
董其昌走上書法藝術(shù)的道路,是有原因的。《畫禪室隨筆》記述,董其昌17歲時參加會考,松江知府衷貞吉在批閱試卷時,嫌董其昌試卷上的字寫得不好,將本該成績第一的董其昌的改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痛了董其昌,他從此苦心鉆研書法。史書記載:“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fā)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jīng)》及鐘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fù)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從鐘、王到顏、柳,從懷素到楊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趙孟頫,董其昌幾乎學習研究了以前絕大部分歷史上的名家。
三、藝術(shù)成就
1.繪畫
董其昌擅長畫山水,取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其筆墨清秀,恬靜中和;線條明潔雋朗;設(shè)色古樸典雅。他以佛家禪宗喻畫,提倡“南北宗”論。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存世作品有《巖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等,刻有《戲鴻堂帖》。
董其昌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比較常見的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另一種是青綠設(shè)色,兼有沒骨法,此種方法比較少見。他注重傳統(tǒng)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墨的運用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的繪畫作品往往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師古不泥古,自成一格。其畫法特點,在師承古人的基礎(chǔ)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yǎng),融會于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所作山石樹木、煙云流水,柔中有骨,墨色層次變化豐富。天啟二年董其昌67歲時臨摹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采取青綠設(shè)色、水墨兼并淺絳的綜合繪畫手法,充分表現(xiàn)出他高超的技藝。董其昌在當時聲望顯著,是“華亭派”的首領(lǐng)。
2.書法
在當時書壇有“邢張米董”之稱,董其昌與臨邑邢侗、晉江張瑞圖、須天米萬鐘并列。董其昌一生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不計其數(shù),臨仿古人的繪畫和詩帖是他主要的藝術(shù)特色。他認為,必須學習傳統(tǒng),學習古人。他17歲臨寫顏真卿,22歲師法黃公望,之后遍學諸家,直至80而不輟,翰墨終生。他廣泛吸取唐宋元諸家優(yōu)點,汲取精華,董其昌強調(diào)以古人為師,反對單純機械地模仿。隨著閱歷的豐富、思想的成熟,他在繼承前人技法時而是有選擇地取舍,賦予個性的創(chuàng)意。他認為應(yīng)該以自己獨創(chuàng)的形式再現(xiàn)古人的“風神”。他憑借對古人書畫技法得失的深刻體會,攝取眾家法則,以己意運筆揮灑,融會貫通,終臻化境。
董其昌的書法成就很高,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小楷相當自負。董其昌雖然生活在趙孟頫、文征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并沒有受到兩位大師的沖擊。董其昌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俊秀,其筆畫圓勁古樸,其用筆精到;章法上,疏朗勻稱。董其昌的書法作品,用墨非常講究,濃淡枯濕,其妙無窮。董其昌的書法,可謂是集古法之大成,諸體皆能。史書記載“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清代康熙、乾隆皆以董書為宗法,備加推崇、賞識。康熙皇帝曾對他的墨跡題跋加以贊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經(jīng)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云卷舒,頗得天然之趣。 嘗觀其結(jié)構(gòu)字體,皆源于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于《蘭亭》、《圣教序》,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zhuǎn)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晉人。趙孟頫尤規(guī)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 每謂天姿功力俱優(yōu),良不易也。”帝王的推崇,致使董書風靡一時,當時滿朝皆學董書,成為熱潮。
來看一幅行草書五言軸。 行草五言軸
釋文: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入綠波中。
款識:其昌。鈐印:宮端學士(白文),玄宰氏(朱白相間),玄賞齋(朱文)。
董其昌學識淵博,精通禪理,此作用筆精到,始終保持中鋒;墨色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布局得楊凝式之舒朗,輕捷自如而風華自足。風格骨氣勁健,精神內(nèi)斂,蕭散虛和,古雅平淡。
《蜀素帖后跋》
董其昌的藝術(shù)理論散見于其大量的題跋中。他有句名言:“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是歷史上第一次用韻、法、意的概念劃定晉、唐、宋 三個時代的書法審美取向。這些看法對人們理解和學習古典書法,起到了很好的闡釋。
最為值得關(guān)注的,是董氏一貫主張的“以禪喻書”的理論。他把書法學習分為三個階段: “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終若印空”。 換言之,從鴻爪雪泥到行云流水再到無意于佳,董其昌不僅實現(xiàn)了“妙在能合”之繼承,也完成了“神在能離”的獨創(chuàng)。
董其昌草書(局部)
董其昌富于收藏,如李思訓(xùn)《秋江待渡圖》、《蜀江圖》,董源《秋山行旅圖》、《征商圖》,巨然《山水圖》,范寬《雪山圖》、《輞川山居圖》,李成《著色山圖》,郭忠恕《輞川山居圖》,江貫道《江居圖》,趙大年《夏山圖》,趙子昂《高山流水圖》、《洞庭二圖》,王蒙《秋山圖》,《宋人冊頁》等。他的字、畫以及書畫鑒賞,在明末和清代名聲極大。董其昌的大量收藏必將開闊其眼界,提高其水準。作為把玩和自己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這些經(jīng)典的作品一旦作為藏品也就意味著擁有了“取法乎上”的寶貴財富。
不管是“書畫同源”說,還是“書畫同流”說,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書畫相長。精于繪畫的董其昌在筆墨、構(gòu)圖、意境上幾乎無可指責,這對他的書法成就不無影響。歷史上擅長繪畫者書法相對較好,縱然未必登峰造極,賞心悅目還是可以做到的。書法和繪畫在筆、墨、紙、造型、意境甚至色彩等方面有頗多相似之處,書畫相長想必是成立的。而像董其昌這樣書畫雙絕者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后人評價
董其昌的書法,歷來評說褒貶不一。褒者傾其溢美之詞,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王文治《論書絕句》稱董其昌的書法為“書家神品”。謝肇稱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 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 ,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但對董其昌的批評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包世臣云:“行筆不免空怯。”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諷刺道:“香光(董其昌)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其實爭論自古有之。從古至今,還沒有哪個人可以給真、善、美三兄弟中的“美”確切下一個定義。美是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境界。然而,人們對美的理解并不相同,因為一方面講,美有千百種,無法拿標尺測量;另一方面,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環(huán)肥燕瘦,各有所好。美是客觀物象和人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以筆者眼光來看,如果撇開“善”不談(比如董其昌橫行鄉(xiāng)里),這位香光居士的書法的確不錯,那飄逸在紙上的線條宛如天籟之音響徹高遠的天空。
陳氏族譜輩分
和。永。垂。芳 18.河南鄭州 宗,邦,萬,選,天 19.徐州北郊 龍.興.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20.四川達州市 先維加大啟,正應(yīng)于朝學,其昌永曰繼,思尚信義卓,家長宗可傳,榮錫用安樂,富貴萬年興,甲弟連登科 21.四川廣安岳池玉皇廟 一啟思良上,堯舜禹湯周,文武忠天世,萬代顯鴻 猷 22....
筠軒清秘錄四庫提要
《筠軒清秘錄四庫提要》原題由董其昌撰寫,其昌另有著作《學科考略》已被收錄。此書共列出二十九個章節(jié),涵蓋了玉、石、銅、磁等古代器物及法書名畫等內(nèi)容。序文由陳繼儒撰寫,認為此書堪與項元汴的《薌林清課》相媲美。如今,仔細考證此書,發(fā)現(xiàn)其實為張應(yīng)文所著的《清秘藏》。不同之處在于,《...
網(wǎng)中人劇情簡介
故事圍繞著程緯(周潤發(fā)飾),一個充滿自信的大學畢業(yè)生,在玉福珠寶公司嶄露頭角,成為見習主任并與太子女方希文(鄭裕玲飾)陷入熱戀。然而,生活的變故迫使緯因母親的賭債而做出盜取公款的錯誤決定,被阮其昌(李道洪飾)揭露,入獄的同時,文(女主角)也心碎離港,留下燦(廖偉雄飾)獨自承擔家庭...
書法有什么價值
吳湖帆其書早年學董(其昌)趙(孟睿窒慚『祝熳魘萁鹛澹笥秩》啄瞎砟曄櫸緲穹擰?1994年朵云軒上,行書對聯(lián),1.8萬元; 行書四屏,從1.4萬元拍至4.6萬元。2003年11月1日的中貿(mào)圣佳上,“行書十二言聯(lián)”7.92萬元。 齊白石,書學何子貞、金農(nóng)、李北海、“天發(fā)神讖”和“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他的篆書最珍貴,...
鞠姓字輩排行
重慶墊江鞠氏的字輩“德本心中玉清奇色秀光開承如大正永遠一枝芳”,展現(xiàn)了家族對道德和智慧的追求。湖南武岡的“茂宗世成榮國泰永康寧祖德積愈遠昆弟應(yīng)其昌”,寄托了家族對繁榮和和睦的期望。鄧州鞠氏則以“德廣名敬振家傳子海陽清朝來本方天賜(緒)福澤厚(惠)增元坤榮昌”強調(diào)了家族的榮耀與福祉。...
彭氏祠宗
一元來復(fù),永世其昌,思宗樹德,家澤輝煌。。。我們的字輩,誰能告訴我彭氏這一脈的來源啊!我上面有我們姓氏的字輩排行,我是德字輩。我想知道以這個字輩排行的彭姓來源,我爺爺... 一元來復(fù),永世其昌,思宗樹德,家澤輝煌。。。我們的字輩,誰能告訴我彭氏這一脈的來源啊!我上面有我們姓氏的字輩排行,我是德字輩。
用昌字怎么組詞
文昌纏斗、武昌剩竹、武昌官柳、武昌起義、繁榮昌盛、順昌之戰(zhàn)、樂昌破鏡、樂昌分鏡、浸明浸昌、南昌會戰(zhàn)、日富月昌、南昌起義、樂昌之鏡、諤諤以昌、昌亭旅食、昌言無忌、昌亭之客、昌明童子、文昌帝君、武昌春柳、五世其昌、謀先則事昌 二、昌的拼音、昌的組詞及詞對應(yīng)的注釋和昌的繁體字和昌的`...
中國歷史上寬容的故事
四海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jié),敢告忠良。”(《資治通鑒》)五、楚王的寬容 一次,楚莊王由于打了大勝仗,十分歡快,便在宮中設(shè)昌大晚宴,接待群臣,宮中一片如火如荼。楚王也興趣昂揚,叫出本身最溺愛的妃子許姬,輪番著替群臣斟酒助興。突然一陣大風吹進宮中,燭炬被風吹滅,宮中立即黝黑一片...
誰能提供一下關(guān)于明宣宗朱瞻基的相關(guān)歷史背景與事跡?
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占領(lǐng)。這在當時曾經(jīng)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從長遠來看,此舉減輕了人民負擔,節(jié)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于安南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但宣宗朝的廢后風波是他的一個錯誤,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
云字輩排行
在江蘇泗陽的云氏家族中,他們的字輩傳承有序:“守先傳后,乃復(fù)其昌,緒述前志,紹繼書香,同立宏道,保家安邦,恒懷忠義,世澤延長。”這一輩分彰顯著家族對傳統(tǒng)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期許。江蘇徐州的云氏家族也有自己的字輩:“守鮮傳后……”,這里的字句或許蘊含著對家族延續(xù)和守護的深深寄托。廣...
相關(guān)評說:
石鼓區(qū)換面: ______ 八大山人 原名朱耷(1626-1705),字雪個、號個山,后更號人屋、驢、個山驢、八... 山水畫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且枯索冷寂,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
石鼓區(qū)換面: ______ 王羲之《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 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圣”美譽. 顏真...
石鼓區(qū)換面: ______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話到底是誰說的,在網(wǎng)上查了一下,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是杜甫,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這樣的句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明末畫家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立成鄄鄂. 另一種說法宋朝的劉彝,但出自何處沒有查到.個人理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乃古訓(xùn),歷史應(yīng)古,不應(yīng)出自明董其昌. 不管出自何處,誰說的,但告訴了我們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讀書能讓萬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讀書能跨越時空,讓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訴之于腦海;讀書而有益,多讀而博知.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
石鼓區(qū)換面: ______ 仇英(仇,音Qiú,可參見仇姓引),(1482—1559):字實父,號十洲,漢族江蘇太倉人,后移居吳縣.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shè)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xiàn)不同對象,或圓轉(zhuǎn)流美,或勁麗艷爽.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仇英是明代代表性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稱為“明四家”.代表畫跡有《漢宮春曉圖》《桃園仙境圖》《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石鼓區(qū)換面: ______ 文人畫(Southern School),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 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yè)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
石鼓區(qū)換面: ______ 杜牧百科名片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
石鼓區(qū)換面: ______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
石鼓區(qū)換面: ______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士夫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畫中流露著濃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shù)實踐就出現(xiàn)了,但是文人畫作為正式的名稱,是由明末畫家董其昌提出的.傳統(tǒng)文人畫,排斥功利性,追求人生心靈的高尚,來創(chuàng)造圣潔崇高的畫境,為此而排斥工匠畫和院體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yè)畫家的繪畫. 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chuàng)始者,并目為南宋之祖(參見”南北宋“).但舊時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shù),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