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陶淵明的《飲酒》。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的賞析
發(fā)布日期:2005-12-5 18:08:50 作者:佚名 出處:本站原創(chuàng)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yuǎn)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fēng)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nèi)在聯(lián)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guī)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xiàn)。
●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程郁綴教授點評
【主持人】陶淵明幽居于田園之中,不問世事的隱士,竟然能對中國文學(xué)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甚至成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歸宿,您能談一談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嗎?
【程郁綴】陶淵明在我們中國文學(xué)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詩歌可以說每一首詩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xiàn)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chuàng)的,并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唐宋這么多的田園詩人應(yīng)該說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fù)的時期。他在彭澤當(dāng)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于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么他掛冠歸隱以后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xiāng)親們的關(guān)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個“愿”一般人理解為回歸自然之愿,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愿望就是豐收的愿望。我認(rèn)為只要能夠豐收,那么衣服打濕了沒有什么關(guān)系,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yùn),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著一把無弦琴,就是沒有琴弦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弦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xiàn)。
【主持人】請您給我們評析一下陶淵明這首《飲酒》。
【程郁綴】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么“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么原因能夠達(dá)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jīng)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xiāng)的廬山,一下就撲進(jìn)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jīng)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jié)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dá)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主持人】這首詩對我們今天的意義何在?
【程郁綴】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心遠(yuǎn)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fā),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xiàn)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dāng)中,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xiàn)實當(dāng)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yuǎn)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zhì)的追求、遠(yuǎn)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yǎng),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結(jié)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后所作。詩人通過描寫農(nóng)村的美好風(fēng)光,展現(xiàn)自己閑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此詩的語言平淡樸素,但又不失韻味。以毫不夸張的手法,用家常話寫出沁人心脾的境界,顯得自然而又耐人尋味。“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話把這首詩的語言特色表達(dá)得淋漓盡致。
以景為詩源,以情為詩緣,以理為詩尾。前四句的“心”與“地”正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只要你“心遠(yuǎn)”,無論在何地都不會受世俗喧囂的干擾。你,一邊采著菊,一邊賞著山,人景融為一體。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構(gòu)成一幅美好的風(fēng)景。其中蘊(yùn)藏著人生的真諦,不是語言所能表達(dá)。物我相融,意味無窮。
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沒有他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欲 人都有欲。人欲無忌,而人欲有異;人欲無邊,而人欲有限。活到哪種年紀(jì)就有哪種欲望。無欲望便無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驗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禍,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過。欲壑難填,莫墜其淵!
陶淵明《飲酒》賞析
發(fā)布日期:2005-12-5 18:08:50 作者:佚名 出處:本站原創(chuàng)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yuǎn)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fēng)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nèi)在聯(lián)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guī)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xiàn)。
●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程郁綴教授點評
【主持人】陶淵明幽居于田園之中,不問世事的隱士,竟然能對中國文學(xué)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甚至成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歸宿,您能談一談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嗎?
【程郁綴】陶淵明在我們中國文學(xué)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詩歌可以說每一首詩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xiàn)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chuàng)的,并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唐宋這么多的田園詩人應(yīng)該說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fù)的時期。他在彭澤當(dāng)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于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么他掛冠歸隱以后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xiāng)親們的關(guān)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個“愿”一般人理解為回歸自然之愿,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愿望就是豐收的愿望。我認(rèn)為只要能夠豐收,那么衣服打濕了沒有什么關(guān)系,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yùn),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著一把無弦琴,就是沒有琴弦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弦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xiàn)。
【主持人】請您給我們評析一下陶淵明這首《飲酒》。
【程郁綴】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么“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么原因能夠達(dá)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jīng)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xiāng)的廬山,一下就撲進(jìn)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jīng)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jié)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dá)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主持人】這首詩對我們今天的意義何在?
【程郁綴】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心遠(yuǎn)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fā),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xiàn)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dāng)中,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xiàn)實當(dāng)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yuǎn)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zhì)的追求、遠(yuǎn)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yǎng),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陶淵明《飲酒》賞析
發(fā)布日期:2005-12-5 18:08:50 作者:佚名 出處:本站原創(chuàng)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yuǎn)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fēng)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nèi)在聯(lián)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guī)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xiàn)。
●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程郁綴教授點評
【主持人】陶淵明幽居于田園之中,不問世事的隱士,竟然能對中國文學(xué)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甚至成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歸宿,您能談一談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嗎?
【程郁綴】陶淵明在我們中國文學(xué)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詩歌可以說每一首詩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xiàn)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chuàng)的,并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唐宋這么多的田園詩人應(yīng)該說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fù)的時期。他在彭澤當(dāng)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于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么他掛冠歸隱以后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xiāng)親們的關(guān)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個“愿”一般人理解為回歸自然之愿,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愿望就是豐收的愿望。我認(rèn)為只要能夠豐收,那么衣服打濕了沒有什么關(guān)系,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yùn),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著一把無弦琴,就是沒有琴弦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弦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xiàn)。
【主持人】請您給我們評析一下陶淵明這首《飲酒》。
【程郁綴】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么“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么原因能夠達(dá)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jīng)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xiāng)的廬山,一下就撲進(jìn)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jīng)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jié)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dá)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主持人】這首詩對我們今天的意義何在?
【程郁綴】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心遠(yuǎn)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fā),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xiàn)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dāng)中,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xiàn)實當(dāng)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yuǎn)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zhì)的追求、遠(yuǎn)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yǎng),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參考:http://www.yxhx.net/peom/view.asp?id=11
飲酒 陶淵明 意思
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jié)伴而還。這里面蘊(yùn)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dá)。一、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出處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集合3篇)
陶淵明的個性率真,不會彈琴卻喜歡無弦琴,認(rèn)為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琴弦的聲音。他對美酒和菊花的偏愛,更是其詩歌中鮮明的特色。美酒象征著生活的享受,菊花則象征著高潔的品格。在《飲酒》其五中,這些元素生動地展現(xiàn),使整首詩充滿了恬靜與安謐的氛圍。陶淵明的詩歌,以其獨特的風(fēng)格,成為中國...
飲酒陶淵明這首詩主要描寫了什么內(nèi)容
原詩:《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釋義: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yuǎn),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關(guān)于 陶淵明<<飲酒>> 的幾個問題,文學(xué)達(dá)人進(jìn)~謝謝~
1.陶淵明《飲酒》的所有內(nèi)容都圍繞著“心遠(yuǎn)”所以說全詩的詩眼是“心遠(yuǎn)”二字。此詩是以“心遠(yuǎn)”綱領(lǐng)全篇,并分三層揭示“心遠(yuǎn)”的內(nèi)涵:開頭兩句中的“結(jié)廬”、“人境”、“喧”、“遠(yuǎn)”幾個詞語點明身居鬧市而能閑適平靜是因為“心遠(yuǎn)”所致,幾句樸實的語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十四)》原文與賞析
情,曠而不虛;理,高而不玄——這正是上面所錄《飲酒》詩第十四首的一個顯著特點。先說詩中的情。陶淵明在寧靜的鄉(xiāng)居生活中,或與鄰人“披草共來往”、“但道桑麻長”;或“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或“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這一回,他邀請友人松下坐飲,而“故人賞我趣,...
陶淵明的飲酒詩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
抒寫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飲酒二十首》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學(xué)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dá)了作者對歷史、對現(xiàn)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
《飲酒》(其八)的語譯及賞析
《飲酒》(其八)是魏晉詩人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此詩借青松為自己寫照。全詩的翻譯:青翠的松樹生長在東園里,荒草埋沒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結(jié)的時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這才顯現(xiàn)出它卓爾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樹林中人可能還不覺得,單獨一棵樹的時候人們才稱奇。我提著酒壺?fù)崤械臉涓桑?..
陶淵明的《飲酒》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主題
表達(dá)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飲酒·結(jié)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
陶淵明《飲酒》 描寫了什么樣的生活畫面
描寫了隱居在山村,貼近大自然,整日沒有案牘勞神,沒有車馬喧囂,只有目送飛鳥往還、獨自面對南山的愜意日子,這種一半隱士一半自耕農(nóng)的閑恬雅致的隱居生活畫面。全詩如下:《飲酒》魏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飲酒》的賞析,要每一句都有的
《飲酒》譯文: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yuǎn),地自靜偏。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yuǎn)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dá),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飲酒》賞析: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
相關(guān)評說: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yuǎn)之筆,寫田園...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原文) 為什么不把“辨”改為“辯” 是通假吧?(我猜的)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yuǎn)之筆,寫田園...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 《飲酒》詩一組二十首,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這首詩寫心遠(yuǎn)世俗、欣賞自然的興致和領(lǐng)悟. 藝術(shù)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譯文: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答案] (1)C這里沒用反襯;“寂寞冷傲、孤芳自賞”也不合本詩中松的形象.“連林人不覺”照應(yīng)頭兩句,“獨樹眾乃奇”照應(yīng)三四... 中國詩歌亦多贊嘆松柏之名篇佳作.盡管如此,陶淵明所寫《飲酒》第八首“青松在東園”,仍然是極有特色. “青松在東園...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yuǎn)之筆,寫田園...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 《飲酒》詩一組二十首,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這首詩寫心遠(yuǎn)世俗、欣賞自然的興致和領(lǐng)悟. 藝術(shù)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譯文: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顯出了陶淵明的超凡脫俗,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所以是這句.
蔡甸區(qū)縮小: ______ 這有人生的真義,可從沒有煩神應(yīng)酬車馬喧鬧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 南山仰止啊,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我該怎樣表達(dá)內(nèi)中深奧,結(jié)隊的鳥兒回翔遠(yuǎn)山的懷抱,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yuǎn)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