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主要寫什么?
思想感情:作者用故都的秋折射出作者對國家的擔(dān)憂,抒發(fā)了向往、眷戀的感情,流露出作者憂思、孤獨冷落的感受。
作品原文
故都的秋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1)的蘆花,釣魚臺(2)的柳影,西山(3)的蟲唱,玉泉(4)的夜月,潭柘寺(5)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7),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8)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
一、總起(1-2)
總寫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寫(3-12)
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記敘故都紛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贊美北國之秋。
三、總括(13-14)
總括全文,與文首照應(yīng),再次強調(diào)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
郁達夫簡介以及作品故都的秋所表達的情感及形成的年代
總的來說,《故都的秋》通篇無一“愁”字,話到唇邊不言愁,但處處潛著“愁”的落寞。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將北平的秋展現(xiàn)得似乎真實但又充滿夢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遠。表達了作者對平靜、清幽、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活的向往。讀者從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達夫,真正的...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的異同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兩位作者都以極真摯和細膩的筆觸抒寫了對古都北平的愛,但是,細細品味,兩人對北平這個古老都市的體會和感受實際上是有區(qū)別的。這個區(qū)別簡單地說就是郁達夫?qū)懙氖恰把壑小钡谋逼蕉仙釋懙膮s是“心中”的北平。一、“眼中”的北平 ...
故都的秋作者介紹
著作書目涵蓋了小說、散文、理論、戲劇等多個領(lǐng)域,其中包括《沉淪》、《蔦蘿集》、《小說論》、《文藝論集》、《戲劇論》、《寒灰集》、《文學(xué)概說》、《日記九種》、《雞肋集》、《過去集》、《孤獨者的愁哀》、《迷羊》、《奇零集》、《達夫代表作》、《敝帚集》、《在寒風(fēng)里》、《薇蕨集》...
故都的秋作者是誰?
對中國來說,他不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個革命戰(zhàn)士,為抗體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新聞學(xué)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著有《達夫全集》共七卷、《日記九種》等。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等。主要成就 郁達夫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主張“文學(xué)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
故都的秋郁秋夫資料
郁達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蔭生,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春風(fēng)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成就影響 郁達夫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主張“文學(xué)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的素...
《故都的秋》中"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
《故都的秋》中“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意思是: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的對比,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來表現(xiàn)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不同的情味和意境,加深了讀者對兩者不同特點的感受。《故都的秋》全文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
故都的秋的寫作背景?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是新文學(xué)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故都的秋》的教案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jié)與斗爭的痕跡。 教學(xué)目標(biāo)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 2、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聯(lián)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稿“形”與“神”的關(guān)系。
故都的秋中第12段作者的觀點
《故都的秋》中第12段作者的觀點:有感情的人類,不分國家,對于秋天總能引起感觸,他們都一致喜歡秋天,而只有在中國北方,才是秋味十足,可以看出作者對故都秋的贊美、喜愛。《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橫式結(jié)構(gòu)”,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
名家寫秋天的散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名家寫秋天的散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名家寫秋天的散文】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
相關(guān)評說:
襄樊市動載: ______ 《故都的秋》開篇就以北國之秋與江南之秋作對比.先描寫江南秋景的特點,“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然后由景及人,表達自己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飽”、“不透”、“不到十足”的敘寫...
襄樊市動載: ______ 這是反襯,用自己對南國的秋態(tài)度來反襯對故都的秋的態(tài)度.突出自己對故都的秋的喜愛,同時也引出下文對故都的秋的特點的描寫. 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 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著手,抓...
襄樊市動載: ______ 《故都的秋》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fēng)格.從開篇到結(jié)尾,沒有文字的雕飾痕跡,但每個詞語、句式,卻又好像未經(jīng)“爐火”而已到了“純青”的程度. 文章采用“橫式結(jié)構(gòu)”,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
襄樊市動載: ______ 題目錯了,是故都的秋,1934年7月,他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寫下此文章. 文章從秋花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果圖5個畫面寫了故都的秋,這5個畫面渲染了秋天的“清”、“靜”、和“悲哀”. 如秋花圖:作者主要寫了牽牛花的花...
襄樊市動載: ______ 這里的“都市閑人”指的是平民,他們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點,這樣悠然閑適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談到百姓生活時的愉快心情.
襄樊市動載: ______ 作品原文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
襄樊市動載: ______ 寫的時候是抗戰(zhàn)時期,作者用故都的秋折射出作者對國家的擔(dān)憂,可以看出他是個愛國的知識分子.抒發(fā)了向往、眷戀的感情,流露出作者憂思、孤獨冷落的感受.
襄樊市動載: ______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用飽蘸情愫的柔毫,描畫出一幅神韻清絕、典雅質(zhì)樸、極具個性的北國秋色圖.一切景語皆情語.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fēng)姿……無一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zhì)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體表現(xiàn)在以...
襄樊市動載: ______ 1、總起(第1、2自然段):先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后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2、分寫(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 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 槐樹落蕊而知秋 ——“靜” 鄉(xiāng)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3、總括(第13、14自然段):南國之秋,色味都不如北國之秋濃.
襄樊市動載: ______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暮蒙⑽?關(guān)于其中心,課文自讀提示和教參都作了明確的分析和界定,認為“文章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