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病原學
肝病病原學研究主要涉及甲型肝炎病毒,這是一種直徑約為27納米的球形RNA病毒,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其結(jié)構(gòu)由32個對稱排列的殼微粒組成,形成了20面體的核衣殼,內(nèi)部含有線性的單股RNA。HAV由VP1、VP2、VP3和VP4這四個主要多肽構(gòu)成,其中VP1和VP3是構(gòu)成病毒殼蛋白的關鍵抗原多肽,能刺激產(chǎn)生中和抗體。
在預防甲肝方面,首要措施是對傳染源的管理。識別并早期隔離甲肝患者是控制傳染的關鍵,隔離期通常為發(fā)病日起計三周。患者的個人物品需經(jīng)過徹底消毒以防止病毒傳播。
切斷傳播途徑是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水源的清潔是防止甲肝爆發(fā)的關鍵,應加強對可能被患者污染水源的管理。此外,甲肝主要通過口口途徑傳播,因此注意患者的飲食和糞便衛(wèi)生也是預防甲肝的有效方法。
對于易感人群,特別是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兒童和易感者,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或甲肝疫苗是預防甲肝的主要手段。這有助于增強機體對病毒的抵抗力,有效防止感染。
擴展資料
肝病是指發(fā)生在肝臟的病變。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等多種肝病。是一種常見的危害性極大的疾病,應以積極預防為主。
傳染病病原學檢查方法不包括
病原學檢查是傳染病確診的重要依據(jù),主要包括如下內(nèi)容。①直接檢查:許多傳染病可通過顯微鏡或肉眼檢出病原體而確診。②病原體分離:細菌、螺旋體及真菌等,可用人工培養(yǎng)基分離培養(yǎng)。立克次體及病毒分離則需應用動物接種或組織培養(yǎng),因需要一定的設備及技術(shù)條件,故一般多用于科研工作而不作為臨床診斷。病...
病原學檢查包括哪些
1. 病原體檢查:病原體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檢查主要通過收集患者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樣本,使用顯微鏡觀察或培養(yǎng)方法來檢測病原體的存在。這種方法有助于確定疾病的診斷,并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2. 標本檢查:標本檢查是通過對患者體內(nèi)的某一部位進行取樣,如組織樣...
巴氏桿菌病病原學
巴氏桿菌病病原學主要涉及多殺性巴氏桿菌和溶血性巴氏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無鞭毛的短桿菌或球桿菌,大小約為0.6-2.5微米 x 0.25-0.6微米,不形成芽胞,不能運動。它能在含血清或血液的培養(yǎng)基上良好生長,菌落特征包括灰白色、濕潤且粘稠,不溶血。在特定培養(yǎng)條件下,其生長和...
病原生物學誕生的過程和意義
誕生于人類對原始病毒的探索中,意義是為人類研究各類病原體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病原學( 英文:Etiology)是指專門研究疾病形成的原因。病原學是指引或促成心理和醫(yī)學問題的形成的因素,是醫(yī)學的一個基礎學科。病原學研究了解障礙為什么會發(fā)生,它的起源是什么,它如何影響思維、情感和行為過程可能會幫助...
黃熱病病原學
病原學研究發(fā)現(xiàn),黃熱病的病原體是黃熱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屬于黃病毒科的黃病毒屬。黃熱病病毒顆粒呈現(xiàn)球形,直徑約為37-50納米,具有脂蛋白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病毒的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分子量約為3.8×106,長約11kb,只含有一個長的開放讀碼框架,約96%的核苷酸位于此框架內(nèi)...
大腸桿菌病病原學
大腸桿菌病原學研究發(fā)現(xiàn),根據(jù)抗原結(jié)構(gòu)的不同,大腸桿菌有多種類型,包括170種菌體(O)抗原,近103種表面(K)抗原,以及60種鞭毛(H)抗原,這構(gòu)成了復雜多樣的血清型。其中,菌毛(F)抗原則用于血清學鑒定,最常見的血清型如K88、K99分別被命名為F4和F5型。在導致人畜腸道疾病的大腸桿菌血清型...
病原學診斷困難的原因包括以下哪些
標本送檢率低 ,沒能做到有樣必彩和臨床醫(yī)生缺乏病原檢測結(jié)果解讀能力。病原學診斷困難的原因包括標本送檢率低 ,沒能做到有樣必彩和臨床醫(yī)生缺乏病原檢測結(jié)果解讀能力等原因。病原學是指專門研究疾病形成的原因。病原學是指引或促成心理和醫(yī)學問題的形成的因素,是醫(yī)學的一個基礎學科。
肝膽系統(tǒng)寄生蟲病病原學檢查
肝膽系統(tǒng)寄生蟲病病原學檢查,是確認此類疾病的關鍵手段,通常包括多種檢查方法。首先,末梢血涂片檢查瘧原蟲,這是診斷瘧疾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糞便或膽汁中查找肝吸蟲卵和肝片吸蟲卵,也是診斷肝吸蟲病的常用方法。另外,骨髓涂片查找瘧原蟲、利什曼原蟲無鞭體等,可以輔助診斷某些寄生蟲病。淋巴結(jié)穿刺...
最早病原學和癥候?qū)W的專著是
最早病原學的專著是余賀在1933年編著出版的《病原學》,而最早的癥候?qū)W專著是巢元方等人于公元610年編撰的《諸病源候論》。關于病原學,《病原學》由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專家余賀編著,該書是我國最早的病原微生物學專著,對病原微生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至于癥候?qū)W,《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現(xiàn)存...
免疫學診斷與病原學診斷
免疫學診斷主要通過檢測抗體、補體等免疫反應產(chǎn)物來進行疾病診斷。這類診斷技術(shù)基于抗原抗體復合反應的原理,利用標記抗體與目標抗原結(jié)合,通過熒光、酶聯(lián)或放射性標記等方法檢測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存在。與之相對,病原學診斷則側(cè)重于直接檢測病原體本身,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除了采用免疫學的抗原...
相關評說:
平樂縣平行: ______ 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第八屆國際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 術(shù)會上正式提出了己型肝炎病毒(簡稱己肝病毒)的存在,怛 該病毒至今尚未分離成功.1991年Dienstag等提出既往...
平樂縣平行: ______ 丙型肝炎病原學檢查方法:1)抗HCV:HCV抗體不是保護性抗體,是HCV感染的標志.目前國內(nèi)多用第三代酶 免疫實驗檢測抗HCVIgG,其試劑包括C22、C100-3和重組...
平樂縣平行: ______ 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機體后所引起的疾病,其病原學檢查包括: 1、HBsAg和抗HBs HBsAg在感染HBV兩周后即可為陽性,只要HBsAg陽性就可診斷HBV感染.HBsAg陰性也不能排除HBV感染. 抗HBs為保護性抗體,陽性...
平樂縣平行: ______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至少有五種: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這幾種肝炎病毒的核酸、生物學特性、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xiàn)各異.另外,尚有HGV、...
平樂縣平行: ______ 根據(jù)病原學診斷,肝炎病毒至少有5種,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別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
平樂縣平行: ______ 病毒性肝炎臨床分類可根據(jù)以下原則: (1)病原學分類:可將病毒性肝炎分為五型即甲、乙、丙、丁、戊. (2)臨床分類可分為以下幾型:①急性無黃疸型肝炎,這是病毒性肝炎中最常見的類型,以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多見,一般此類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