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明朝 有哪些皇帝 明朝有哪些皇帝

    明朝簡史可以說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便竭力推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方針和政策,如廢除丞相、創(chuàng)設內閣大學士、改行省為三司、重用廠衛(wèi)特務等,從而使君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前期,雖曾爆發(fā)“靖難之役”,但政治上強大,并出現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土木之變”后,國勢由盛轉衰,宦官長期干政。萬歷時,出現張居正改革。明末,內外矛盾激化,明朝被農民戰(zhàn)爭滅亡。

    在前代的基礎上,明朝社會經濟獲得極大的發(fā)展。農產品商品化擴大,手工業(yè)生產水平提高,工藝精湛,商業(yè)繁榮,市場活躍,更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在明代,封建文化極為繁盛。思想界產生了王守仁、李贄等著名人物;小說成就輝煌,《水滸》、《三國演義》及《西游記》等作品名聞于史;湯顯祖、袁宏道及徐渭等文學藝術家領一時風騷;徐光啟、宋應星、李時珍及徐霞客等科學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當時,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xiāng)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誰知和尚也并不好當,不久后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志,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鄉(xiāng)后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由于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并取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屬于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后,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只隊伍的控制權。 朱元璋并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占宏圖就要有穩(wěn)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并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采納朱升的建議“高筑墻、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fā)展生產,為今后的更大的戰(zhàn)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zhàn)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建國后,他采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穩(wěn)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廢除丞相,實行六部制,改御史臺為督察院,實行衛(wèi)所制,使武將與兵權分離,設立錦衣衛(wèi),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jiān)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的屢興大獄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洪武時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數幾個外,其余全部被殺。胡惟庸一案,牽連被殺者達三萬人,朱元璋晚年的藍玉案又牽連了一萬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難之役南京朝廷竟無將可派,可以說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殺功臣直接導致了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的失敗。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終年71歲。

    --------------------------------------------------------------------------------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將皇二、三子立于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zhèn),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爭儲而出現內訌,后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于柔弱,過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后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番,當時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zhàn)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并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zhàn)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yōu)勢,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于兵力所限,燕軍占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zhàn)。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yōu)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zhàn)之后,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tài)度。

    于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于被占領,建文帝不知所終,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號永樂。 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yōu)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注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chuàng)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只有眾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并于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并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寧,他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zhèn)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wěn)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并在對元朝的作戰(zhàn)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zhèn)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在先后削奪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fā)動靖難。

    由于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殆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zhàn)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于它的一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余黨,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jiān)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許多太監(jiān)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并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也是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

    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為當時有人傳說建文帝從海上逃跑了,朱棣擔心建文帝會卷土重來,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另一個原因就是朱棣為人好大喜功,當時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應該來朝賀,因此他派鄭和下西洋去接各國的國王來朝賀,以襯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zhàn)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荊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并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于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永樂十年以后,朱棣開始了北爭,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爭的頻率越來越快。朱棣一生共發(fā)動了五次北爭,除前兩次有所斬獲外,其余多為勞民傷財,使得剛剛恢復的經濟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爭時,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成祖朱棣的長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于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并不喜歡這個兒子。
    靖難之役爆發(fā)以后,朱高熾曾與母親徐氏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zhàn)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此后由于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zhàn),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后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

    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zhàn)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zhàn)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愿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于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愿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于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文臣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在和平時期,掌握了文臣就相當于掌握了國家,武將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筆和嘴,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圣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于下定了決心。這與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異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并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后慘遭殺害,然后私養(yǎng)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wèi),強令他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后矯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后,由于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fā)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

    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在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jiān)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后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于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fā)什么叛亂,政權得以平穩(wěn)過渡。

    朱高熾即位后,改元洪熙,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他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于受災的地區(qū)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yǎng)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wěn)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tǒng)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洪熙皇帝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于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洪熙皇帝規(guī)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于心臟病突發(fā)猝死,終年四十七歲。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于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爭,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不愧為一代仁主的稱號。

    --------------------------------------------------------------------------------

    宣宗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朱棣醒來以后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fā)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以后,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并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后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代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后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

    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后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以后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準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后自立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預料到前途的險惡,因此當得知父親病重后,馬上日夜兼程趕到了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后從容登基,改明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后,擺在宣宗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宣宗即位之后,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zhàn)。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zhàn)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分封樂安之后,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于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于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后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準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zhàn)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敵酋而告終。宣宗也網開一面,沒有殺皇叔朱高煦,而是將他軟禁在了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后,宣宗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wèi)),朱高燧并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wèi)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于得到了解決。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永樂時期,由于安南內部的爭斗,使得安南原來的統(tǒng)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占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現在看來,宣宗皇帝的決策是正確的,起碼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遠征安南不僅空耗國庫,而且使得中國許多的家庭遭受喪子,喪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經濟的恢復,也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因此放棄安南是明智之舉。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經濟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前些年還專門有這么一個動畫片是專門敘述這段歷史的。 宣宗朝的廢后風波也是他的一個污點,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于宣宗來講都并不夸張,只是宣德皇帝享壽不長,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癥,撒手人寰,終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

    --------------------------------------------------------------------------------

    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于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
    機會終于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后懷有了身孕,于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后買通御醫(yī),對外號稱懷孕,并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終于思宗朱由檢,共16帝。

    明朝是元朝滅亡后,漢族人在華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漢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來,為今后中國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極盛時,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轄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郡,其間又有鄭和遠航揚威于海外,號稱 “四海咸賓”,實遠逾于唐,而不遜于清。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羈縻衛(wèi)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進了中華多民族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

    由于明朝在統(tǒng)治上相對比較穩(wěn)定,故而明朝社會在各方面都有所發(fā)展。到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yè)的發(fā)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yè)與商業(yè)的發(fā)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爐等手工業(yè)產品已成為今天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另外,明朝的科學文化發(fā)展更是迅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于明朝,而作為科學著作出現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天工開物》以及《徐霞客游記》等著作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永樂年間,我國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jiān)鄭和曾率遠洋船隊六次出使,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謝謝!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成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上金貝古墓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zhèn) 英宗 睿皇帝 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節(jié)皇帝 紹武(1646年) 紹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歷(1646年——1662年) 永歷陵
    太祖朱元璋
      公元1368年登基   公元1398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8年--去世:公元1398年(在位30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年號“洪武”.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時年71歲。
    惠宗朱允炆
      公元1398年登基   公元1402年去位   出生:公元1377年--去世:公元14??年(在位4年)   惠宗,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年號“建文”.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宗登基后,免除各地拖欠租稅,賑災濟民。令官府為民間賣子為奴者贖身。限制僧道占田數量,余田均與平民。建文帝采取的這些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他進行削藩,以統(tǒng)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起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宗一說被燒死,也有外逃一說,目前后者比較可信,前者未發(fā)現惠宗尸體。
    成祖朱棣
      公元1402年登基   公元1424年去位   出生:公元1360年--去世:公元1424年(在位22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年號“永樂”.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zhàn)爭,在1402年打敗惠帝統(tǒng)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并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于1424年,時年65歲。
    仁宗朱高熾
      公元1424年登基   公元1425年去位   出生:公元1378年--去世:公元1425年(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長子,年號“洪熙”.仁宗政治比較清明,采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時年48歲。
    宣宗朱瞻基
      公元1425年登基   公元1435年去位   出生:公元1398年--去世:公元1435年(在位10年)   宣宗,仁宗長子,年號“宣德”.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并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wěn)步發(fā)展。宣宗死于1435年,時年38歲。
    英宗朱祁鎮(zhèn)
      公元1435年登基   公元1449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7年--去世:公元1464年(在位14年)   英宗,宣宗長子,年號“正統(tǒng)”.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時年37歲。   公元1457年再登基   公元1464年再去位   年號“天順".景泰八年(1456年)朱祁鈺生病,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及王振余黨太監(jiān)曹吉祥等乘機發(fā)動“奪門之變”,英宗再復帝位,改年號天順。后殺害抗擊瓦剌保衛(wèi)北京有功的大臣于謙等多人,而重用宦官曹吉祥等。
    代宗朱祁鈺
      公元1449年登基   公元1457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8年--去世:公元1457年(在位8年)   宣宗次子,年號“景泰”.英宗被俘后被擁立為帝,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于1457年,時年30歲。
    憲宗朱見深
      公元1464年登基   公元1487年去位   出生:公元1447年--去世:公元1487年(在位23年)   憲宗,英宗長子,年號“成化”.憲宗好方術,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佑樘
      公元1487年登基   公元1505年去位   出生:公元1470年--去世:公元1505年(在位18年)   孝宗,憲宗三子。年號"弘治",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于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照
      公元1505年登基   公元1521年去位   出生:公元1491年--去世:公元1521年(在位16年)   武宗,孝宗長子,年號“正德”。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過度,死于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璁
      公元1521年登基   公元1566年去位   出生:公元1507年--去世:公元1566年(在位45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年號“嘉靖”,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jié)用寬民,但后期荒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fā)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
    穆宗朱載垕
      公元1566年登基   公元1572年去位   出生:公元1537年--去世:公元1572年(在位6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年號“隆慶”,在位7年,死于1572年,時年36歲。
    神宗朱翊鈞
      公元1572年登基   公元16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563年--去世:公元1620年(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年號“萬歷”,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前期首輔張居正改革。神宗親政后,深居宮中,荒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窺視中原。1619年明后金“薩爾滸戰(zhàn)役”明軍主力精銳被殲。神宗死于1620年,時年58歲。
    光宗朱常洛
      公元1620年登基   公元16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582年--去世:公元1620年(在位0年)   光宗,神宗長子。年號"泰昌",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于欲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
    熹宗朱由校
      公元1620年登基   公元1627年去世   出生:公元1605年--去世:公元1627年(在位7年)   熹宗,光宗長子。年號“天啟”,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努爾哈赤攻占沈陽。熹宗死于1627年,時年23歲。
    思宗朱由檢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4年去位   出生:公元1610年--去世:公元1644年(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年號“崇禎”.即位后,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fā),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諸多原因造成高級軍官大批死亡或投降。又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終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前于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

    明朝皇帝列表: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
    年號“正統(tǒng)”“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穆宗朱載垕(1537-1572)
    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歷”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明朝的歷代皇帝
    2009-11-11 19:45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時年71歲。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后,進行削藩,以統(tǒng)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zhàn)爭,在1420年打敗惠帝統(tǒng)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1421年遷都北京,并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于1424年,時年65歲。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采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時年48歲。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并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wěn)步發(fā)展。
    宣宗死于1435年,時年38歲。 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 年號“正統(tǒng)”“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時年38歲。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擁立為帝,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于1457年,時年30歲。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于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死于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jié)用寬民,但后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fā)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
    穆宗朱載垕(1537-1572) 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時年36歲。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歷”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后,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窺視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時年58歲。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長子。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長子。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努爾哈赤乘機攻占沈陽。熹宗死于1627年,時年23歲。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fā),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又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終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前于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
    15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時年71歲。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后,進行削藩,以統(tǒng)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zhàn)爭,在1420年打敗惠帝統(tǒng)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1421年遷都北京,并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于1424年,時年65歲。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采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時年48歲。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并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wěn)步發(fā)展。宣宗死于1435年,時年38歲。

    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

    年號“正統(tǒng)”“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時年38歲。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擁立為帝,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于1457年,時年30歲。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于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死于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jié)用寬民,但后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fā)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

    穆宗朱載垕(1537-1572)

    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時年36歲。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歷”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后,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窺視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時年58歲。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長子。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長子。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努爾哈赤乘機攻占沈陽。熹宗死于1627年,時年23歲。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fā),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又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終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前于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時年71歲。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后,進行削藩,以統(tǒng)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zhàn)爭,在1420年打敗惠帝統(tǒng)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1421年遷都北京,并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于1424年,時年65歲。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采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時年48歲。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并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wěn)步發(fā)展。宣宗死于1435年,時年38歲。

    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

    年號“正統(tǒng)”“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時年38歲。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擁立為帝,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于1457年,時年30歲。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于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死于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jié)用寬民,但后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fā)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

    穆宗朱載垕(1537-1572)

    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時年36歲。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歷”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后,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窺視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時年58歲。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長子。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長子。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努爾哈赤乘機攻占沈陽。熹宗死于1627年,時年23歲。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fā),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又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終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前于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

    相關評說:

  • 漕音17052695942: 明朝共有幾位皇帝 -
    吳橋縣相對: ______ 明朝共16帝,其中病死的13帝;國亡自縊而死的1帝;內爭中戰(zhàn)敗后下落不明的1帝;被廢黜后氣死的1帝. 明太祖 洪武皇帝——朱元璋 明惠帝 建文皇帝——朱允炆 明成祖 永樂皇帝——朱棣 明仁宗 洪熙皇帝——朱高熾 明宣宗 宣德皇帝——朱...
  • 漕音17052695942: 明代幾個皇帝
    吳橋縣相對: ______ 主要有16位皇帝,但是在明末的時候有6位皇帝. 1.明太祖朱元璋 2.明惠帝朱允炆 3.明成祖朱棣 4.明仁宗朱高熾 5.宣宗朱瞻基 6.明英宗朱祁鎮(zhèn) 7.明代宗朱祁鈺 8.明憲宗朱見深 9.明孝宗朱佑樘 10.明武宗朱厚照 11.明世宗朱厚驄 12.明穆宗朱載后 ...
  • 漕音17052695942: 明朝的皇帝是誰? -
    吳橋縣相對: ______ 1.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年號洪武).定都南京. 2.明惠帝-朱允炆,在位4年(建文 ) 3.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永樂 ).遷都北京. 4.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年(洪熙 ) 5.明宣宗-朱詹基,在位...
  • 漕音17052695942: 明朝有多少皇帝
    吳橋縣相對: ______ 主要有16位皇帝,但是在明末的時候有6位皇帝. 1.明太祖朱元璋 2.明惠帝朱允炆 3.明成祖朱棣 4.明仁宗朱高熾 5.宣宗朱瞻基 6.明英宗朱祁鎮(zhèn) 7.明代宗朱祁鈺 8.明憲宗朱見深 9.明孝宗朱佑樘 10.明武宗朱厚照 11.明世宗朱厚驄 12.明穆宗朱載后 ...
  • 漕音17052695942: 中國古代明朝有幾個皇帝 -
    吳橋縣相對: ______ 16個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國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 漕音17052695942: 明朝有幾個皇帝
    吳橋縣相對: ______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3.明太宗(成租)永樂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1424年-1425年在位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
  • 漕音17052695942: 明朝有幾位皇帝? -
    吳橋縣相對: ______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
  • 漕音17052695942: 明朝有幾個皇帝? -
    吳橋縣相對: ______ 主要有11位皇帝, 后一個朝代是清朝,清朝第一個皇帝是努爾哈赤.
  • 漕音17052695942: 明朝共有幾位君主?而有名的君主有哪些?
    吳橋縣相對: ______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濠州人.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明成祖朱棣 成祖朱棣是歷史上...
  • 漕音17052695942: 大明朝幾百年的歷史,有哪些皇帝?
    吳橋縣相對: ______ 明朝(1368-1644年)共傳十二世,歷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位皇帝分別是: 1.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樂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中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噼里啪啦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久精品蜜桃| 五月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全视频观看高清在线观看| 9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性少妇中国内射XXXX狠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