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哪幾個朝代? 每一個朝代有幾個皇帝? 中國歷史有幾個朝代?有幾個皇帝?每朝的皇帝是誰?
禹 -> 啟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 扃 -> 廑 ->孔甲 -> 皋 -> 發(fā) -> 履癸(桀)
商
成湯->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廩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紂王)
成湯,國號商,在位三十年(西元前1783~前1754)崩。
西周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夷王 -> 厲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 幽王
武王姬發(fā)前1134前1116
幽王姬宮涅前781前771
東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莊王佗 -> 釐王胡齊 -> 惠王閬 ->襄王鄭 -> 頃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簡王夷 -> 靈王泄心 -> 景王貴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驕 ->烈王喜 -> 顯王扁 -> 慎靚王定 -> 赧王延
平王姬宜臼前770前720
赧王前314前256 >> 惠王前255前249
春秋五霸
齊國 齊桓公 姜小白
晉國 晉文公 姬重耳
秦國 秦穆公 嬴任好
楚國 楚莊王 羋侶
吳國 吳王 闔閭
戰(zhàn)國
趙武靈王,秦孝公,魏文侯,楚懷王
秦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莊襄王 ║ 前249 ║ 前247 ║
╠══════╬═══════╬═══════╣
║始皇帝嬴政 ║ 前246 ║ 前210 ║
╠══════╬═══════╬═══════╣
║二世胡亥 ║ 前209 ║ 前207 ║
╠══════╬═══════╬═══════╣
║三世秦王子嬰║ 前207 ║ 前207 ║
╚══════╩═══════╩═══════╝
西楚
熊心 楚王義帝 郴縣(今湖南郴縣)
項(xiàng)羽 魯公 西楚霸王 彭城(今江蘇徐州)
劉邦 沛公漢王 南鄭(今陜西漢中)
章邯 秦降將雍王廢丘(今陜西興平南)
司馬欣 秦降將塞王
西漢
(1) 漢高祖 劉邦 (前206-前195)
(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
(3) 漢高后 呂雉(漢少帝 劉恭,漢少帝 劉弘) (前187-前180)
(4) 漢文帝 劉恒 (前179-前157)(竇皇后)
(5) 漢景帝 劉啟 (前156-前141)
(6) 漢武帝 劉徹 (前140-前87)
(7) 漢昭帝 劉弗陵 (前86-前74)
(8) 漢宣帝 劉詢 (前73-前49)
(9) 漢元帝 劉爽 (前32-前7)
(10) 漢成帝 劉驁 (前32-前7)
(11) 漢哀帝 劉欣 (前6-前1)
(12) 漢平帝 劉衍 (1-5)
(13) 孺子劉嬰 (6-8)
新
王莽篡漢 新朝 (8-23)
東漢
(1) 漢光武帝 劉秀 (25-57)
(2) 漢明帝 劉莊 (58-75)
(3) 漢章帝 劉炟 (76-88)
(4) 漢和帝 劉肇 (89-104)
(5) 漢殤帝 劉隆 (105-106)
(6) 漢安帝 劉祜 (107-125)
(7) 漢順帝 劉保 (125-144)
(8) 漢沖帝 劉炳 (145)
(9) 漢質(zhì)帝 劉纘 (146)
(10) 漢恒帝 劉志 (147-167)
(11) 漢靈帝 劉宏 (168-188)
(12) 漢少帝 劉辯 (189)
(13) 漢獻(xiàn)帝 劉協(xié) (189-220)
魏
武帝曹操
文帝曹丕(220-226)
明帝曹睿(227-239)
廢帝曹芳(240-254)
廢帝曹髦(254-260)
元帝曹奐(260-265)
蜀漢
(1) 昭烈帝 劉備 (221-223)
(2) 後主 劉禪 (224-264)
吳
(1) 大帝孫權(quán) (229-252)
(2) 廢帝孫亮 (252-258)
(3) 景帝孫休 (258-264)
(4) 末帝孫皓 (264-280)
西晉
(1) 晉武帝 司馬炎 (265-290)
(2) 晉惠帝 司馬衷 (290-306)
(3) 晉懷帝 司馬熾 (307-313)
(4) 晉愍帝 司馬鄴 (313-317)
五胡 十六國
成漢帝國 李雄
漢趙帝國 劉淵
後趙帝國 石勒
前涼王國 張茂
前燕帝國 慕容皇光
冉魏帝國 冉闅
前秦帝國 符健
後燕帝國 慕容垂
西燕帝國 慕容泓
後秦帝國 姚萇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後涼王國 呂光
南涼王國 禿發(fā)烏孤
北涼王國 段業(yè)
北涼王國 沮渠蒙遜
南燕帝國 慕容德
西涼王國 李暠
西蜀王國 譙縱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北燕帝國 高云
北燕帝國 馮跋
南北
東晉
(1) 元帝 司馬睿 (317-323)
(2) 明帝 司馬昭 (323-325)
(3) 成帝 司馬衍 (325-342)
(4) 康帝 司馬岳 (342-344)
(5) 穆帝 司馬聃 (344-361)
(6) 哀帝 司馬丕 (361-365)
(7) 廢帝 司馬奕 (365-371)
(8) 簡文帝 司馬昱 (371-372)
(9) 考武帝 司馬曜 (372-396)
(10) 安帝 司馬德宗 (396-403)
(11) 恭帝 司馬德文 (418-420)
南朝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即帝位,國號宋,為南朝開始,建都建康,史稱劉宋.
宋 (420 - 479)
1 武帝 劉裕 (420-422)
2 少帝 劉義符 (422-424)
3 文帝 劉義隆 (424-453) 太子 劉劭 (453)
4 孝武帝 劉駿 (453-464)
5 前廢帝 劉子業(yè) (464-465)
6 明帝 劉彧 (465-472)
7 後廢帝 劉昱 (472-477)
8 順帝 劉準(zhǔn) (477-479)
公元479年,蕭道成廢劉準(zhǔn)即帝位,國號齊,定都建康.史稱南齊.
齊 479 - 502
1 高帝 蕭道成 (479-482)
2 武帝 蕭賾 (482-493)
3 郁林王 蕭昭業(yè) (493-494)
4 海陵王 蕭昭文 (494)
5 明帝 蕭鸞 (494-498)
6 廢帝 蕭寶卷 (498-501)
7 和帝 蕭寶融 (501-502)
公元502年,蕭衍即帝位,國號梁,定都建康.史稱南梁.蕭衍在位48年,由於他的失策,導(dǎo)致侯景之亂,使梁朝國土失去大半.557年,梁敬帝蕭方智被迫讓位與陳.
梁 502 - 557
1 武帝 蕭衍 (502-549) 臨賀王 蕭正德 (548-549)
2 簡文帝 蕭綱 (549-551) 豫章王 蕭棟 (551-552) 武陵王 蕭紀(jì) (552-553)
3 元帝 蕭繹 (552-554)
4 敬帝 蕭方智 (555-558)
5 閺帝 蕭淵明 (555-556)
公元557年,陳霸先即帝位,國號陳,定都建康.陳國日益衰弱,其疆域也逐一縮小,公元578年,北周軍攻占淮南,陳朝江北之地盡失.公元589陳被隋滅.
陳 557 - 589
1 武帝 陳霸先 (557-559)
2 文帝 陳蒨 (559-566)
3 廢帝 陳伯宗 (566-568)
4 宣帝 陳頊 (569-582)
5 後主 陳叔寶 (582-589)
北朝
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為北魏,結(jié)束了十六國的割亂,使北魏和南方的劉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為南北朝之開始.
北 魏 (386 - 534)
1 道武帝 拓跋珪 (386-409)
2 明元帝 拓跋嗣 (409-423)
3 太武帝 拓跋燾 (423-452)
4 文成帝 拓跋睿 (452-465)
5 獻(xiàn)文帝 拓跋弘 (465-471)
6 孝文帝 元宏 (471-499)
7 宣武帝 元恪 (499-515)
8 孝明帝 元詡 (515-528)
9 孝莊帝 元子攸 (528-530)
10 長廣王 元曄 (530-531)
11 節(jié)閔帝 元恭 (531)
12 安定王 元朗 (531-532)
13 孝武帝 元修 (532-534)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534-550)
西魏
1 文帝 元寶炬 (535-551)
2 廢帝 元?dú)J (551-554)
3 恭帝 拓跋廓 (554-557)
公元550年,高歡次子高洋篡東魏自立,國號齊,建都鄴(今河南安陽縣),據(jù)有今山東、山西、河南各省及遼寧西部。初期實(shí)力在北周之上,其後諸帝驕淫,寵信小人,終為北周所滅,史稱為北齊。共三世六主﹑二十八年。
北 齊 (550 - 577)
神武帝 高歡 , 文襄帝 高澄
1 文宣帝 高洋 (550-559)
2 廢帝 高殷 (559-560)
3 孝昭帝 高演 (560-561)
4 武成帝 高湛 (561-565)
5 後主 高緯 (565-576)
6 幼主 高恒 (577)
公元557年, 魏恭帝禪位于周,宇文覺即天王位(599改稱皇帝),建都長安,號周,稱北周
北 周 557 - 581
1 孝閔帝 宇文覺 (556-557)
2 明帝 宇文毓 (557-560)
3 武帝 宇文邕 (560-578)
4 宣帝 宇文贇(578-579)
5 靜帝 宇文闡 (579-581)
隋
1 隋文帝 楊堅(jiān) (581-604)
2 隋煬帝 楊廣 (604-618)
3 隋恭帝 楊侑 (617-618)
4 隋泰帝 楊侗 (618-619)
唐
(1)唐高祖 李淵 (618-626)
(2)唐太宗 李世民(626-649)
(3)唐高宗 李治(649-683)(6)武則天曌(684-704)
(4),(7)唐中宗 李顯(683-684,705-710), (5),(9)唐睿宗 李旦(684;710-712)
(8)唐殤帝 李重茂 (710) (10) 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
(11) 唐肅宗 李亨 (756-762)
(12) 唐代宗 李豫 (762-779)
(13) 唐德宗 李適 (779-805)
(14) 唐順宗 李誦(805)
(15) 唐憲宗 李純 (762-779)
(16) 唐穆宗 李恒(820-824) (20)唐宣宗 李忱 (846-859)
(17)唐敬宗 李湛 (824-826),
(18)唐文宗 李昂 (826-840);
(19)唐武宗 李燄(840-846)
(21)唐懿宗 李漼 (859-873) (宣宗子)
(22) 唐僖宗 李儇(873-888)
(23) 唐昭宗 李曄(888-904)
(24)唐昭宣帝(哀帝) 李祝 (904-907)
五代
後梁帝國 開封 朱溫(全忠)
後唐帝國 洛陽 李存勗
後晉帝國 開封 石敬瑭
後漢帝國 開封 劉知遠(yuǎn)
後周帝國 開封 郭威
十國
岐王國 鳳翔府 李茂貞 歧王,鳳翔節(jié)度使 907-924
南楚王國 長沙府 馬殷 楚王.武安節(jié)度使 907-951
吳越王國 杭州 錢鏐 吳越王.鎮(zhèn)海節(jié)度使 907-978
前蜀帝國 成都 王建 蜀王.西川節(jié)度使 907-925
南吳王國 江都府 楊渭 吳王.淮南節(jié)度使 910-937
桀燕帝國 幽州 劉守光 燕王.盧龍節(jié)度使 911-913
南漢帝國 興王府 劉巖 南海王.清海節(jié)度使 917-971
南平帝國 江陵府 高季興 南平王,荊南節(jié)度使 924-963
閩帝國 長樂府 王延鈞 閩王,威武節(jié)度使 933-945
後蜀帝國 成都府 孟知祥 蜀王.西川節(jié)度使 934-965
南唐帝國 江寧府 李升 齊王.鎮(zhèn)海節(jié)度使 937-975
北宋
(1) 宋太祖 趙匡胤 (960-976)
(2) 宋太宗 趙匡義 (977-997)
(3) 宋真宗 趙恒 (998-1022)
(4) 宋仁宗 趙禎 (1023-1063)
(5) 宋英宗 趙曙 (1064-1067)
(6) 宋神宗 趙頊 (1068-1085)
(7) 宋哲宗 趙煦 (1086-1100)
(8) 宋徽宗 趙佶 (1101-1125)
(9) 宋欽宗 趙桓 (1126-1127)
遼
(1) 太祖 耶律阿保機(jī) (916-926)
(2) 太宗 耶律德光 (927-947)
(3) 世宗 耶律沅 (947-951)
(4) 穆宗 耶律璟 (951-969)
(5) 景宗 耶律賢 (969-983) 后 蕭綽(953-1009)
(6) 圣宗 耶律隆緒 (983-1037)
(7) 興宗 耶律宗真 (1031-1055)
(8) 道宗 耶律弘基 (1055-1101)
(9)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101-1125)
南宋
1. 宋高宗 趙構(gòu) (1127-1162)
2. 宋孝宗 趙眷 (1162-1189)
3. 宋光宗 趙惇 (1189-1194)
4. 宋寧宗 趙擴(kuò) (1194-1224)
5. 宋理宗 趙昀 (1224-1264)
6. 宋度宗 趙基 (1264-1274)
7. 宋恭宗 趙顯 (1274-1276)
8. 宋端宗 趙日正 (日上正下) (1276-1278)
9. 衛(wèi)王 帝昺 (1278-1279)
金
(1) 金太祖 完顏阿古打 (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顏吳乞買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顏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顏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顏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顏璟 (1189-1208)
(7) 金衛(wèi)紹王 完顏允濟(jì)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顏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顏守緒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234)
西夏
(1) 景宗 李元昊 (1032-1048)
(2) 毅宗 諒柞 (1048-1067)
(3) 惠宗 秉常 (1067-1086)
(4) 崇宗 乾順 (1086-1139)
(5) 仁宗 仁孝 (1139-1193)
(6) 桓宗 李純祐 (1193-1206)
(7) 襄宗 李安全 (1206-1211)
(8) 神宗 李遵頊 (1211-1223)
(9) 獻(xiàn)宗 德旺 (1223-1226)
(10) 末帝 李晛 (1226-1227)
元
(1) 元太祖 成吉思汗 (Genghis Khan,1206-1227)
拖雷監(jiān)國 (1227-1229)
(2) 元太宗 窩闊臺汗 (1196-1241)
乃馬真監(jiān)國 (1241-1246)
(3) 元定宗 貴由汗 (1246-1248)
海迷失監(jiān)國 (1248-1251)
(4) 元憲宗 蒙哥汗 (1251-1259)
(5) 元世祖 忽必烈 (Kublai Khan 1260-1294)
(6) 元成宗 鐵穆耳 (1294-1307)
(7) 元武宗 海山 (1307-1311)
(8) 元仁宗 愛育 (1311-1320)
(9) 元英宗 穎德八刺 (1320-1323)
(10) 元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1323-1328)
(11) 元明宗 和世敕 (1329)
(12) 元文宗 圖帖睦爾 (1328-1332)
(13) 元寧宗 懿璘質(zhì)班 (1332)
(14) 元順帝 妥灌帖睦爾 (1333-1370)
明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樂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熾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鎮(zhèn) (正統(tǒng)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鈺 (景泰 1450-1456)
(8) 明憲宗 朱見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祐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慶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鈞 (萬歷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啟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檢 (崇禎 1628-1644)
清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太宗皇太極 孝莊皇后
入關(guān)後 (1) 清世祖 福臨 (順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玄燁 (康熙 1662-1722)
(3) 清世宗 胤禛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弘歷 (乾隆 1736-1795)
(5) 清仁宗 順埮 (嘉慶 1796-1820)
(6) 清宣宗 旻寧 (道光 1821-1850)
(7) 清文宗 奕濘 (咸豐 1850-1861)
(8) 清穆宗 載淳 (同治 1861-1875) 慈禧太后
(9) 清德宗 載湉 (光緒 1875-1908)
(10) 溥儀 (宣統(tǒng) 1908-1912)
夏,商,周,秦,劉邦建立西漢,王莽建的新,劉秀建立的東漢,三國的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17個),南北朝(9個),隋朝,唐朝(當(dāng)中武則天曾改為周,后來恢復(fù)),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并列的有遼,金,西夏),接著就是元,明(其中張獻(xiàn)忠和李自成個建了一王朝),清(洪秀全建立了一個王朝).應(yīng)該是67個王朝吧.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初-公元前11世紀(jì)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項(xiàng)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jìn)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quán)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jiān))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gòu))(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原始社會
五帝 約前26世紀(jì)-前21世紀(jì)
奴隸社會
夏
商
西周
東周
春秋
前21世紀(jì)-前17世紀(jì)
前17世紀(jì)-前11世紀(jì)
前11世紀(jì)-前771年
前770年 -前256年
前770年 -前476年
禹
湯
武王
周平王
陽城
亳→殷
鎬
洛邑
封建社會
戰(zhàn)國
秦
西漢
新
東漢
三國 魏
三國 蜀
三國 吳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朝 宋
南朝 齊
南朝 梁
南朝 陳
北朝 北魏
北朝 東魏
北朝 西魏
北朝 北齊
北朝 北周
隋
唐
五代十國
北宋
南宋
遼
西夏
金
元
明
清
前475年 -前221年
前221年-前206年
前206年-公元8年
公元8年-23年
25 年-220年
220年-265年
221年-263年
229年-280年
265年-316年
317年-420年
304年-439年
420年-479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557年-589年
386年-534年
534年-550年
535年-557年
550年-577年
557年-581年
581年-618年
618年-907年
907年-960年
960年-1127年
1127年-1279年
916 年-1125年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1271年-1368年
1368年-1644年
1644年-1840年
始皇(嬴政)
高祖(劉邦)
王莽
光武帝(劉秀)
曹丕
劉備
孫權(quán)
武帝(司馬炎)
元帝(司馬睿)
劉裕
蕭道成
蕭衍
陳霸先
拓跋珪
元善見(高歡立)
元寶炬(宇文泰立)
高洋
宇文覺
文帝(楊堅(jiān))
高祖(李淵)
太祖(趙匡胤)
高宗(趙構(gòu))
耶律阿保機(jī)
李元昊
完顏阿骨打
世祖(忽必烈)
太祖(朱元璋)
(努爾哈赤)世祖(福臨)
咸陽
長安
長安
洛陽
洛陽
成都
建業(yè)
洛陽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平城→洛陽
鄴
長安
鄴
長安
大興
長安
開封
臨安
上京
興慶
中都
大都
南京→北京
北京
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會
清末
中華民國
1840年-1911年
1912年-1949年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 北京
南京(曾北京)
rs、、、、、。
依柏17615111926: 中國古代有哪些國家?中國古代有哪些朝代 -
旬邑縣蝸桿: ______[答案]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依柏17615111926: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分別是什么時間建起什么時間滅亡? -
旬邑縣蝸桿: ______ 中國歷史朝代: 夏王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末—約公元前17世紀(jì). 商王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約公元前11世紀(jì). 周王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中間分西周及東周,西周為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771年,東周為公元前770—公元前...
依柏17615111926: 誰有完整的 中國歷史朝代表其中包括朝代名稱 時間 皇帝 -
旬邑縣蝸桿: ______[答案] 以上答案從“炎帝姜”開始,中國歷史第一個朝代是“夏” 夏:約前2071-約前1600 啟 商:約前1600-約前1046 殷 紂 周:西周:前11世紀(jì)-前771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zhàn)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秦始皇 漢:...
依柏17615111926: 歷史上有幾個朝代 -
旬邑縣蝸桿: ______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和東漢、蜀魏吳三國、西晉和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依柏17615111926: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朝代?其中在陜西建都的有多少個朝代?都列舉出來 -
旬邑縣蝸桿: ______[答案] 中國歷史朝代表 夏:約前2071-約前1600 商:約前1600-約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紀(jì)-前771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zhàn)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漢:西漢:前206-公元23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 蜀:221-263 ...
依柏17615111926: 中國5000年歷史有哪些朝代?如.秦朝.宋朝 我想知道從第一個朝代到現(xiàn)在的順序 -
旬邑縣蝸桿: ______[答案] 話說老師應(yīng)該教過你朝代歌啊.按順序又好記 夏商周秦西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遼夏金元明清
依柏17615111926: 歷史上有那些朝代
旬邑縣蝸桿: ______ 給你附一個小時候背過的歷代王朝口訣表好了~~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先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依柏17615111926: 歷史上一共出現(xiàn)了幾個朝代?!
旬邑縣蝸桿: ______ 五個朝代唐,宋,元,明,清
依柏17615111926: 中國有幾個朝代?
旬邑縣蝸桿: ______ 6個
商
成湯->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廩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紂王)
成湯,國號商,在位三十年(西元前1783~前1754)崩。
西周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夷王 -> 厲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 幽王
武王姬發(fā)前1134前1116
幽王姬宮涅前781前771
東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莊王佗 -> 釐王胡齊 -> 惠王閬 ->襄王鄭 -> 頃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簡王夷 -> 靈王泄心 -> 景王貴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驕 ->烈王喜 -> 顯王扁 -> 慎靚王定 -> 赧王延
平王姬宜臼前770前720
赧王前314前256 >> 惠王前255前249
春秋五霸
齊國 齊桓公 姜小白
晉國 晉文公 姬重耳
秦國 秦穆公 嬴任好
楚國 楚莊王 羋侶
吳國 吳王 闔閭
戰(zhàn)國
趙武靈王,秦孝公,魏文侯,楚懷王
秦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莊襄王 ║ 前249 ║ 前247 ║
╠══════╬═══════╬═══════╣
║始皇帝嬴政 ║ 前246 ║ 前210 ║
╠══════╬═══════╬═══════╣
║二世胡亥 ║ 前209 ║ 前207 ║
╠══════╬═══════╬═══════╣
║三世秦王子嬰║ 前207 ║ 前207 ║
╚══════╩═══════╩═══════╝
西楚
熊心 楚王義帝 郴縣(今湖南郴縣)
項(xiàng)羽 魯公 西楚霸王 彭城(今江蘇徐州)
劉邦 沛公漢王 南鄭(今陜西漢中)
章邯 秦降將雍王廢丘(今陜西興平南)
司馬欣 秦降將塞王
西漢
(1) 漢高祖 劉邦 (前206-前195)
(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
(3) 漢高后 呂雉(漢少帝 劉恭,漢少帝 劉弘) (前187-前180)
(4) 漢文帝 劉恒 (前179-前157)(竇皇后)
(5) 漢景帝 劉啟 (前156-前141)
(6) 漢武帝 劉徹 (前140-前87)
(7) 漢昭帝 劉弗陵 (前86-前74)
(8) 漢宣帝 劉詢 (前73-前49)
(9) 漢元帝 劉爽 (前32-前7)
(10) 漢成帝 劉驁 (前32-前7)
(11) 漢哀帝 劉欣 (前6-前1)
(12) 漢平帝 劉衍 (1-5)
(13) 孺子劉嬰 (6-8)
新
王莽篡漢 新朝 (8-23)
東漢
(1) 漢光武帝 劉秀 (25-57)
(2) 漢明帝 劉莊 (58-75)
(3) 漢章帝 劉炟 (76-88)
(4) 漢和帝 劉肇 (89-104)
(5) 漢殤帝 劉隆 (105-106)
(6) 漢安帝 劉祜 (107-125)
(7) 漢順帝 劉保 (125-144)
(8) 漢沖帝 劉炳 (145)
(9) 漢質(zhì)帝 劉纘 (146)
(10) 漢恒帝 劉志 (147-167)
(11) 漢靈帝 劉宏 (168-188)
(12) 漢少帝 劉辯 (189)
(13) 漢獻(xiàn)帝 劉協(xié) (189-220)
魏
武帝曹操
文帝曹丕(220-226)
明帝曹睿(227-239)
廢帝曹芳(240-254)
廢帝曹髦(254-260)
元帝曹奐(260-265)
蜀漢
(1) 昭烈帝 劉備 (221-223)
(2) 後主 劉禪 (224-264)
吳
(1) 大帝孫權(quán) (229-252)
(2) 廢帝孫亮 (252-258)
(3) 景帝孫休 (258-264)
(4) 末帝孫皓 (264-280)
西晉
(1) 晉武帝 司馬炎 (265-290)
(2) 晉惠帝 司馬衷 (290-306)
(3) 晉懷帝 司馬熾 (307-313)
(4) 晉愍帝 司馬鄴 (313-317)
五胡 十六國
成漢帝國 李雄
漢趙帝國 劉淵
後趙帝國 石勒
前涼王國 張茂
前燕帝國 慕容皇光
冉魏帝國 冉闅
前秦帝國 符健
後燕帝國 慕容垂
西燕帝國 慕容泓
後秦帝國 姚萇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後涼王國 呂光
南涼王國 禿發(fā)烏孤
北涼王國 段業(yè)
北涼王國 沮渠蒙遜
南燕帝國 慕容德
西涼王國 李暠
西蜀王國 譙縱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北燕帝國 高云
北燕帝國 馮跋
南北
東晉
(1) 元帝 司馬睿 (317-323)
(2) 明帝 司馬昭 (323-325)
(3) 成帝 司馬衍 (325-342)
(4) 康帝 司馬岳 (342-344)
(5) 穆帝 司馬聃 (344-361)
(6) 哀帝 司馬丕 (361-365)
(7) 廢帝 司馬奕 (365-371)
(8) 簡文帝 司馬昱 (371-372)
(9) 考武帝 司馬曜 (372-396)
(10) 安帝 司馬德宗 (396-403)
(11) 恭帝 司馬德文 (418-420)
南朝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即帝位,國號宋,為南朝開始,建都建康,史稱劉宋.
宋 (420 - 479)
1 武帝 劉裕 (420-422)
2 少帝 劉義符 (422-424)
3 文帝 劉義隆 (424-453) 太子 劉劭 (453)
4 孝武帝 劉駿 (453-464)
5 前廢帝 劉子業(yè) (464-465)
6 明帝 劉彧 (465-472)
7 後廢帝 劉昱 (472-477)
8 順帝 劉準(zhǔn) (477-479)
公元479年,蕭道成廢劉準(zhǔn)即帝位,國號齊,定都建康.史稱南齊.
齊 479 - 502
1 高帝 蕭道成 (479-482)
2 武帝 蕭賾 (482-493)
3 郁林王 蕭昭業(yè) (493-494)
4 海陵王 蕭昭文 (494)
5 明帝 蕭鸞 (494-498)
6 廢帝 蕭寶卷 (498-501)
7 和帝 蕭寶融 (501-502)
公元502年,蕭衍即帝位,國號梁,定都建康.史稱南梁.蕭衍在位48年,由於他的失策,導(dǎo)致侯景之亂,使梁朝國土失去大半.557年,梁敬帝蕭方智被迫讓位與陳.
梁 502 - 557
1 武帝 蕭衍 (502-549) 臨賀王 蕭正德 (548-549)
2 簡文帝 蕭綱 (549-551) 豫章王 蕭棟 (551-552) 武陵王 蕭紀(jì) (552-553)
3 元帝 蕭繹 (552-554)
4 敬帝 蕭方智 (555-558)
5 閺帝 蕭淵明 (555-556)
公元557年,陳霸先即帝位,國號陳,定都建康.陳國日益衰弱,其疆域也逐一縮小,公元578年,北周軍攻占淮南,陳朝江北之地盡失.公元589陳被隋滅.
陳 557 - 589
1 武帝 陳霸先 (557-559)
2 文帝 陳蒨 (559-566)
3 廢帝 陳伯宗 (566-568)
4 宣帝 陳頊 (569-582)
5 後主 陳叔寶 (582-589)
北朝
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為北魏,結(jié)束了十六國的割亂,使北魏和南方的劉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為南北朝之開始.
北 魏 (386 - 534)
1 道武帝 拓跋珪 (386-409)
2 明元帝 拓跋嗣 (409-423)
3 太武帝 拓跋燾 (423-452)
4 文成帝 拓跋睿 (452-465)
5 獻(xiàn)文帝 拓跋弘 (465-471)
6 孝文帝 元宏 (471-499)
7 宣武帝 元恪 (499-515)
8 孝明帝 元詡 (515-528)
9 孝莊帝 元子攸 (528-530)
10 長廣王 元曄 (530-531)
11 節(jié)閔帝 元恭 (531)
12 安定王 元朗 (531-532)
13 孝武帝 元修 (532-534)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534-550)
西魏
1 文帝 元寶炬 (535-551)
2 廢帝 元?dú)J (551-554)
3 恭帝 拓跋廓 (554-557)
公元550年,高歡次子高洋篡東魏自立,國號齊,建都鄴(今河南安陽縣),據(jù)有今山東、山西、河南各省及遼寧西部。初期實(shí)力在北周之上,其後諸帝驕淫,寵信小人,終為北周所滅,史稱為北齊。共三世六主﹑二十八年。
北 齊 (550 - 577)
神武帝 高歡 , 文襄帝 高澄
1 文宣帝 高洋 (550-559)
2 廢帝 高殷 (559-560)
3 孝昭帝 高演 (560-561)
4 武成帝 高湛 (561-565)
5 後主 高緯 (565-576)
6 幼主 高恒 (577)
公元557年, 魏恭帝禪位于周,宇文覺即天王位(599改稱皇帝),建都長安,號周,稱北周
北 周 557 - 581
1 孝閔帝 宇文覺 (556-557)
2 明帝 宇文毓 (557-560)
3 武帝 宇文邕 (560-578)
4 宣帝 宇文贇(578-579)
5 靜帝 宇文闡 (579-581)
隋
1 隋文帝 楊堅(jiān) (581-604)
2 隋煬帝 楊廣 (604-618)
3 隋恭帝 楊侑 (617-618)
4 隋泰帝 楊侗 (618-619)
唐
(1)唐高祖 李淵 (618-626)
(2)唐太宗 李世民(626-649)
(3)唐高宗 李治(649-683)(6)武則天曌(684-704)
(4),(7)唐中宗 李顯(683-684,705-710), (5),(9)唐睿宗 李旦(684;710-712)
(8)唐殤帝 李重茂 (710) (10) 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
(11) 唐肅宗 李亨 (756-762)
(12) 唐代宗 李豫 (762-779)
(13) 唐德宗 李適 (779-805)
(14) 唐順宗 李誦(805)
(15) 唐憲宗 李純 (762-779)
(16) 唐穆宗 李恒(820-824) (20)唐宣宗 李忱 (846-859)
(17)唐敬宗 李湛 (824-826),
(18)唐文宗 李昂 (826-840);
(19)唐武宗 李燄(840-846)
(21)唐懿宗 李漼 (859-873) (宣宗子)
(22) 唐僖宗 李儇(873-888)
(23) 唐昭宗 李曄(888-904)
(24)唐昭宣帝(哀帝) 李祝 (904-907)
五代
後梁帝國 開封 朱溫(全忠)
後唐帝國 洛陽 李存勗
後晉帝國 開封 石敬瑭
後漢帝國 開封 劉知遠(yuǎn)
後周帝國 開封 郭威
十國
岐王國 鳳翔府 李茂貞 歧王,鳳翔節(jié)度使 907-924
南楚王國 長沙府 馬殷 楚王.武安節(jié)度使 907-951
吳越王國 杭州 錢鏐 吳越王.鎮(zhèn)海節(jié)度使 907-978
前蜀帝國 成都 王建 蜀王.西川節(jié)度使 907-925
南吳王國 江都府 楊渭 吳王.淮南節(jié)度使 910-937
桀燕帝國 幽州 劉守光 燕王.盧龍節(jié)度使 911-913
南漢帝國 興王府 劉巖 南海王.清海節(jié)度使 917-971
南平帝國 江陵府 高季興 南平王,荊南節(jié)度使 924-963
閩帝國 長樂府 王延鈞 閩王,威武節(jié)度使 933-945
後蜀帝國 成都府 孟知祥 蜀王.西川節(jié)度使 934-965
南唐帝國 江寧府 李升 齊王.鎮(zhèn)海節(jié)度使 937-975
北宋
(1) 宋太祖 趙匡胤 (960-976)
(2) 宋太宗 趙匡義 (977-997)
(3) 宋真宗 趙恒 (998-1022)
(4) 宋仁宗 趙禎 (1023-1063)
(5) 宋英宗 趙曙 (1064-1067)
(6) 宋神宗 趙頊 (1068-1085)
(7) 宋哲宗 趙煦 (1086-1100)
(8) 宋徽宗 趙佶 (1101-1125)
(9) 宋欽宗 趙桓 (1126-1127)
遼
(1) 太祖 耶律阿保機(jī) (916-926)
(2) 太宗 耶律德光 (927-947)
(3) 世宗 耶律沅 (947-951)
(4) 穆宗 耶律璟 (951-969)
(5) 景宗 耶律賢 (969-983) 后 蕭綽(953-1009)
(6) 圣宗 耶律隆緒 (983-1037)
(7) 興宗 耶律宗真 (1031-1055)
(8) 道宗 耶律弘基 (1055-1101)
(9)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101-1125)
南宋
1. 宋高宗 趙構(gòu) (1127-1162)
2. 宋孝宗 趙眷 (1162-1189)
3. 宋光宗 趙惇 (1189-1194)
4. 宋寧宗 趙擴(kuò) (1194-1224)
5. 宋理宗 趙昀 (1224-1264)
6. 宋度宗 趙基 (1264-1274)
7. 宋恭宗 趙顯 (1274-1276)
8. 宋端宗 趙日正 (日上正下) (1276-1278)
9. 衛(wèi)王 帝昺 (1278-1279)
金
(1) 金太祖 完顏阿古打 (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顏吳乞買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顏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顏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顏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顏璟 (1189-1208)
(7) 金衛(wèi)紹王 完顏允濟(jì)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顏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顏守緒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234)
西夏
(1) 景宗 李元昊 (1032-1048)
(2) 毅宗 諒柞 (1048-1067)
(3) 惠宗 秉常 (1067-1086)
(4) 崇宗 乾順 (1086-1139)
(5) 仁宗 仁孝 (1139-1193)
(6) 桓宗 李純祐 (1193-1206)
(7) 襄宗 李安全 (1206-1211)
(8) 神宗 李遵頊 (1211-1223)
(9) 獻(xiàn)宗 德旺 (1223-1226)
(10) 末帝 李晛 (1226-1227)
元
(1) 元太祖 成吉思汗 (Genghis Khan,1206-1227)
拖雷監(jiān)國 (1227-1229)
(2) 元太宗 窩闊臺汗 (1196-1241)
乃馬真監(jiān)國 (1241-1246)
(3) 元定宗 貴由汗 (1246-1248)
海迷失監(jiān)國 (1248-1251)
(4) 元憲宗 蒙哥汗 (1251-1259)
(5) 元世祖 忽必烈 (Kublai Khan 1260-1294)
(6) 元成宗 鐵穆耳 (1294-1307)
(7) 元武宗 海山 (1307-1311)
(8) 元仁宗 愛育 (1311-1320)
(9) 元英宗 穎德八刺 (1320-1323)
(10) 元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1323-1328)
(11) 元明宗 和世敕 (1329)
(12) 元文宗 圖帖睦爾 (1328-1332)
(13) 元寧宗 懿璘質(zhì)班 (1332)
(14) 元順帝 妥灌帖睦爾 (1333-1370)
明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樂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熾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鎮(zhèn) (正統(tǒng)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鈺 (景泰 1450-1456)
(8) 明憲宗 朱見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祐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慶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鈞 (萬歷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啟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檢 (崇禎 1628-1644)
清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太宗皇太極 孝莊皇后
入關(guān)後 (1) 清世祖 福臨 (順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玄燁 (康熙 1662-1722)
(3) 清世宗 胤禛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弘歷 (乾隆 1736-1795)
(5) 清仁宗 順埮 (嘉慶 1796-1820)
(6) 清宣宗 旻寧 (道光 1821-1850)
(7) 清文宗 奕濘 (咸豐 1850-1861)
(8) 清穆宗 載淳 (同治 1861-1875) 慈禧太后
(9) 清德宗 載湉 (光緒 1875-1908)
(10) 溥儀 (宣統(tǒng) 1908-1912)
夏,商,周,秦,劉邦建立西漢,王莽建的新,劉秀建立的東漢,三國的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17個),南北朝(9個),隋朝,唐朝(當(dāng)中武則天曾改為周,后來恢復(fù)),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并列的有遼,金,西夏),接著就是元,明(其中張獻(xiàn)忠和李自成個建了一王朝),清(洪秀全建立了一個王朝).應(yīng)該是67個王朝吧.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初-公元前11世紀(jì)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項(xiàng)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jìn)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quán)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jiān))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gòu))(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原始社會
五帝 約前26世紀(jì)-前21世紀(jì)
奴隸社會
夏
商
西周
東周
春秋
前21世紀(jì)-前17世紀(jì)
前17世紀(jì)-前11世紀(jì)
前11世紀(jì)-前771年
前770年 -前256年
前770年 -前476年
禹
湯
武王
周平王
陽城
亳→殷
鎬
洛邑
封建社會
戰(zhàn)國
秦
西漢
新
東漢
三國 魏
三國 蜀
三國 吳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朝 宋
南朝 齊
南朝 梁
南朝 陳
北朝 北魏
北朝 東魏
北朝 西魏
北朝 北齊
北朝 北周
隋
唐
五代十國
北宋
南宋
遼
西夏
金
元
明
清
前475年 -前221年
前221年-前206年
前206年-公元8年
公元8年-23年
25 年-220年
220年-265年
221年-263年
229年-280年
265年-316年
317年-420年
304年-439年
420年-479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557年-589年
386年-534年
534年-550年
535年-557年
550年-577年
557年-581年
581年-618年
618年-907年
907年-960年
960年-1127年
1127年-1279年
916 年-1125年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1271年-1368年
1368年-1644年
1644年-1840年
始皇(嬴政)
高祖(劉邦)
王莽
光武帝(劉秀)
曹丕
劉備
孫權(quán)
武帝(司馬炎)
元帝(司馬睿)
劉裕
蕭道成
蕭衍
陳霸先
拓跋珪
元善見(高歡立)
元寶炬(宇文泰立)
高洋
宇文覺
文帝(楊堅(jiān))
高祖(李淵)
太祖(趙匡胤)
高宗(趙構(gòu))
耶律阿保機(jī)
李元昊
完顏阿骨打
世祖(忽必烈)
太祖(朱元璋)
(努爾哈赤)世祖(福臨)
咸陽
長安
長安
洛陽
洛陽
成都
建業(yè)
洛陽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平城→洛陽
鄴
長安
鄴
長安
大興
長安
開封
臨安
上京
興慶
中都
大都
南京→北京
北京
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會
清末
中華民國
1840年-1911年
1912年-1949年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 北京
南京(曾北京)
rs、、、、、。
相關(guān)評說:
旬邑縣蝸桿: ______[答案]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旬邑縣蝸桿: ______ 中國歷史朝代: 夏王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末—約公元前17世紀(jì). 商王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約公元前11世紀(jì). 周王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中間分西周及東周,西周為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771年,東周為公元前770—公元前...
旬邑縣蝸桿: ______[答案] 以上答案從“炎帝姜”開始,中國歷史第一個朝代是“夏” 夏:約前2071-約前1600 啟 商:約前1600-約前1046 殷 紂 周:西周:前11世紀(jì)-前771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zhàn)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秦始皇 漢:...
旬邑縣蝸桿: ______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和東漢、蜀魏吳三國、西晉和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旬邑縣蝸桿: ______[答案] 中國歷史朝代表 夏:約前2071-約前1600 商:約前1600-約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紀(jì)-前771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zhàn)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漢:西漢:前206-公元23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 蜀:221-263 ...
旬邑縣蝸桿: ______[答案] 話說老師應(yīng)該教過你朝代歌啊.按順序又好記 夏商周秦西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遼夏金元明清
旬邑縣蝸桿: ______ 給你附一個小時候背過的歷代王朝口訣表好了~~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先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旬邑縣蝸桿: ______ 五個朝代唐,宋,元,明,清
旬邑縣蝸桿: ______ 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