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殖民歷史
大英帝國自17世紀初雛形形成以來,通過戰(zhàn)爭與殖民逐步擴大其領土。最初,英格蘭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包括今日的美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這些殖民地以加勒比地區(qū)的甘蔗種植業(yè)最為重要,高度倚賴奴隸的工作。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為英格蘭提供煙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雖然這些殖民地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加勒比島嶼那樣對英格蘭有益,但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了眾多英格蘭移民者。
英格蘭的美洲殖民地通過戰(zhàn)爭與殖民逐步擴大,通過英荷戰(zhàn)爭,英國獲得了新阿姆斯特丹(紐約)。殖民地不斷向西擴展。七年戰(zhàn)爭中英格蘭擊潰了法國,并在1760年占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qū),使得英國獲得了北美更大地區(qū)的控制權。隨后,澳大利亞(1788英國人才發(fā)現(xiàn))和新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zhàn)爭與疾病使人口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后都實現(xiàn)自治,并是羊毛和黃金的出口地。
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被稱作“第二英帝國”。英國對美國控制權的喪失表明,殖民地并不一定對英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英國在放棄了對美洲殖民地的防務與行政管理之后,依然主宰了美國與英國的主要貿易。
英國在19世紀中基本在全球范圍內消滅了奴隸貿易,并廢止了奴隸制本身在英國的殖民地。舊有的殖民與奴隸制度的終結是與自由貿易一同實施的,自由貿易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志是英國撤銷了《谷物法》(Corn Laws)和《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貿易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他們的市場。
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即時是在不擁有殖民統(tǒng)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這就是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國愿意授予像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們被視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國”人民而已。而愛爾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稱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的英國。
在這一時期,英國也宣布廢除奴隸貿易(1807年),并很快將這一禁令強加到別國身上。到19世紀中英國已經基本在全球范圍內消滅了奴隸貿易。印度征服者羅伯特·克萊武在1757年普拉西戰(zhàn)役的勝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tǒng)治權,1770年因對該邦過度征稅而惡化的饑荒引起了英國國內的爭議。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后該公司管轄的領土被移交給女王政府管理。維多利亞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為印度女皇。
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1841年在獲得了鴉片戰(zhàn)爭的大勝后,英國從中國人手里奪得了香港。英國對中國的興趣源自18世紀末,當時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的進口國。茶葉進口導致了英國方面巨大的貿易逆差,因此英國希望通過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來平衡開支,雖然這么做違背了中國的禁令。因鴉片貿易所引起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都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英國對中國的興趣源自18世紀末,當時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的進口國。茶葉進口導致了英國方面巨大的貿易逆差,因此英國希望通過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來平衡開支,雖然這么做違背了中國的禁令。因鴉片貿易所引起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都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不列顛治下和平(Pax Britannica)的瓦解是19世紀末期的情況,隨著其他國家的工業(yè)化,在19世紀這種情況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國家尋求保護其原材料的供應和出口市場。到1870年代,英國的工業(yè)產品面臨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強有力競爭。工業(yè)化在德國和美國迅速進行,使它們迅速趕超了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英國的商業(yè)困境因1873年至1996年的經濟蕭條而雪上加霜。因商業(yè)衰退所導致的通貨緊縮更進一步給各國政府增加了壓力,迫使它們鼓勵扶植國內工業(yè),從而最終導致了歐洲強權逐漸拋棄自由貿易的原則(德國于1879年、法國于1881年先后放棄自由貿易)。
英國與新帝國主義發(fā)生在1870年~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這段時期內,殖民擴張的政策與意識形態(tài)被稱作“新帝國主義”。歐洲強權在海外競相爭奪并鞏固其殖民地,直接殖民與統(tǒng)治其他被視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英國在這一時期對非洲的掠奪,尤其是對熱帶非洲的深入,使英國成為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人。英國將大約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統(tǒng)治之下,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在非洲的殖民比例。
英國在非洲的殖民政策,尤其是對南非的占領和對熱帶非洲的深入,反映了其在新帝國主義時代的擴張野心。這些政策不僅是為了保護和擴大英國的商業(yè)利益,也是為了防止現(xiàn)有的貿易通道被破壞,以及確保英國在日益封閉的國際貿易形勢下獲取更多的出口市場。盡管英國是自由貿易的積極鼓吹者,但在1914年,它不僅成為最大的海外帝國,也是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國之一。
擴展資料
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托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huán)球殖民帝國。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千米,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帝國之后,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經歷20世紀的非殖民化以后其海外領地逐漸獨立,它們中的大部分在獨立后與英國組成了一個和平組織——英聯(lián)邦。英帝國的形成是3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yè)和外交活動。
概括一下整個英國的歷史
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
英國殖民地發(fā)展
英聯(lián)邦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是由英國和已經獨立的前英國殖民地或附屬國組成的聯(lián)合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懾于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
1945到1979年的英國歷史
1. 1945年至1979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歷了從戰(zhàn)時到和平時期的轉變,經濟和政治地位逐步恢復與調整。2.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獨立,標志著英帝國在亞洲的殖民體系開始瓦解。3. 1949年,英國通過《議會法》進一步改革選舉制度,鞏固了民主體制。4. 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舉行...
英國歷史上有沒有用過英帝國的稱號?
布爾戰(zhàn)爭反映了這樣的事實:英國的帝國擴張能力不是無限的,殖民地并不是越大越好。布爾戰(zhàn)爭是英帝國發(fā)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嶺,在此之前的帝國不斷上升,在此之后的帝國開始走向沒落。其重要標志是英國開始把注意力從擴大帝國轉到鞏固帝國上來,即通過對現(xiàn)有殖民地的治理和有效統(tǒng)治,使之轉化為實際利益,達到...
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英國的殖民地
歷史上大英帝國號稱:大不列顛英帝國,意思為“日不落帝國”,特牛!參考資料:首列亞洲。往年,亞洲是英帝國攫取殖民地的頭等重要甚至首要地區(qū)。它的殖民地雖廣及世界各洲,但整個殖民帝國的人口,大部分是在亞洲,亞洲淪為它的殖民地的面積,也很可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這些殖民地紛紛義旗高舉,...
英國為什么叫大不列顛?
1. 大約公元前700年,凱爾特人抵達英國,開啟了鐵器時代。這些來自伊比利亞、大杯和凱爾特地區(qū)的人群融合,形成了英國歷史上的首個統(tǒng)一居民群體。2. 當羅馬人征服英格蘭時,他們稱當?shù)刂v凱爾特語的居民為不列吞人。"不列顛"一詞即源于此,意為"不列吞人的土地",自此,不列顛便成為英國的代名詞。3. ...
誰能為我介紹一下\/ 大英帝國的歷史啊
在輝格黨人長期控制國內政治權力的時期(1714年至1762年),帝國對英國而言變得不那么重要,直到一連串試圖扭轉這種對殖民地忽視的措施(主要包括了從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稅收)引發(fā)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國喪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這段時期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即17至18世紀英國在...
概括一下整個英國的歷史
13. 1931年,英國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的獨立性,大英帝國體系開始瓦解。14.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經濟和政治地位下降。隨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以及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的解體,英國的影響力大幅減弱。15. 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英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四個國家構成。英格蘭...
英國是什么時候開始衰落的
《三國演義》開篇言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就是“盛極而衰”的自然規(guī)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逃脫不了“盛極而衰”的規(guī)律,英國從大航海時代后,在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走上世界舞臺,到二戰(zhàn)后英帝國殖民體系徹底瓦解。前前后后經歷了近400年,其中稱霸海洋時間...
英國什么時候統(tǒng)一的
18. 1931年,英國頒布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的獨立自主,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動搖。19.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治地位大幅削弱。20.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獨立,到了60年代,英國的殖民體系瓦解。21. 1973年1月,英國加入了歐洲共同體。歷史上,英格蘭...
相關評說: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英國在18世紀后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它打敗的國家是B.①③④ 美國是把英國打敗才誕生的 所以是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在1688年英國先后打敗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后,英國在全球掌握了最大的殖民地,在大英帝國的領土上一天都能被太陽照射所以稱“日不落”.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英國: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tǒng)治.羅馬人撤走后,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7世...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列克星敦響徹全世界的槍聲 1775年4月19日,在列克星敦打響第一槍的美國獨立戰(zhàn)爭,是北美殖民地人民為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場...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翻開歐洲地圖,可以看到歐洲西岸外的大海中有兩個大島,一個叫大不列顛島,另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海外殖民地紛紛宣告獨立.大英帝國逐漸變成一個由50多個國家...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我們首列亞洲.往年,亞洲是英帝國攫取殖民地的頭等重要甚至首要地區(qū).它的殖民地雖廣及世界各洲,但整個殖民帝國的人口,大部分是在亞洲,亞洲淪為它的殖民地的面積,也很可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這些殖民地紛紛義旗高舉,贏...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該帝國的子民...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tǒng)治.羅馬人撤走后,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1837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被稱為維多利亞女王.在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中,經過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國控制了全球海權,主宰了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大不列顛島上在35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5世紀中期,大批的日爾曼人由北歐入侵大不列顛,成為現(xiàn)今英格蘭人的祖先.而當時的克爾特人一部分逃進西部和北部山區(qū),另一部分逃往愛爾蘭,他們就是今天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和...
華龍區(qū)剛性: ______ 那些國家都是18 19世紀英國的殖民地,人都是英國人的后代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tǒng)治.羅馬人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