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辛棄疾(紫陌長安)解析 辛棄疾的《永遇樂》全詩解釋
原文:
永遇樂·送陳仁和自便東歸。陳至上饒之一年,得子甚喜
辛棄疾 〔宋代〕
紫陌長安,看花年少,無限歌舞。白發(fā)憐君,尋芳較晚,卷地驚風(fēng)雨。問君知否,鴟夷載酒,不似井瓶身誤。細思量,悲歡夢里,覺來總無尋處。
芒鞋竹杖,天教還了,千古玉溪佳句。落魄東歸,風(fēng)流贏得,掌上明珠去。起看清鏡,南冠好在,拂了舊時塵土。向君道,云霄萬里,這回穩(wěn)步。
簡釋:
陳仁和,名德明,字光宗,曾任仁和縣令,坐贓污不法失官謫居信州,不得擅自離開。據(jù)詞題,一年后遇赦自便東歸,且有得子之喜。作者作此詞相送。
“紫陌長安,看花年少,無限歌舞”,當(dāng)年在長安車水馬龍的道路上,陳仁和少年及第,走馬看花,飲宴歌舞,風(fēng)光無限。
紫陌:因車馬很多而塵土飛揚的道路。
看花:唐宋時及第的人舉行的慶祝活動,在名園探采名花。
唐/孟郊《登科后》:“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這層回憶陳仁和少年及第之經(jīng)歷。“白發(fā)憐君,尋芳較晚,卷地驚風(fēng)雨”,令人嘆息的是,陳君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再去尋訪少年時看中的名花,為時已晚,名花早已被卷地風(fēng)雨驚落。這里以名花比喻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以風(fēng)雨比喻現(xiàn)實的挫折打擊,寫陳仁和現(xiàn)在理想落空。
“問君知否,鴟夷載酒,不似井瓶身誤”,問一問陳君知道不知道,像范蠡那樣載酒漂流五湖隱居,就不會有金瓶落井、一去無消息之禍。鴟夷載酒:鴟夷,盛酒的革囊。春秋時范蠡在助越滅吳后辭官泛舟五湖,自號鴟夷子皮。代指隱居。井瓶身誤:井瓶,從水井中汲水的器具。李白《寄遠》:“金瓶落井無消息,令人行嘆復(fù)坐思。”謂汲水的井瓶總免不了落水之禍,比喻身在官場總免不了起起伏伏。“細思量,悲歡夢里,覺來總無尋處”,仔細想來,過去的悲傷與歡喜都像在夢里一樣,醒來后一點痕跡都找不到了。這層是說昔日的悲歡都過去了,不必放在心上。上片回顧了陳仁和的人生坎坷,安慰他既然選擇了功名之路,就難免宦海沉浮,不必太在意。
“芒鞋竹杖,天教還了,千古玉溪佳句”,你雖謫居信州,但整日腳穿芒鞋,手持竹杖,游覽信州山水,上天讓你回饋了信州山水流傳千古的詩詞佳句。教:讓。還:回贈,回饋。玉溪:信州溪水名,代指信州山水。“落魄東歸,風(fēng)流贏得,掌上明珠去”,你雖然失官回家,但你的愛情讓你贏得了掌上明珠一樣的貴子。落魄:指陳仁和失官謫居。東歸:陳仁和的家人在吳中(今蘇州),在信州之東。風(fēng)流:指陳仁和鐘情于愛人。掌上明珠:比喻受父母疼愛的兒女。此指陳仁和得子。“起看清鏡,南冠好在,拂了舊時塵土”,起身照照鏡子,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帽子依然完好,把舊時的塵土拂去,頓現(xiàn)新顏。南冠:春秋時楚人之冠。楚人鐘儀被晉國俘虜后仍著南冠,表示不忘故土。后人也常用南冠代指囚徒。此處既指陳仁和思念家鄉(xiāng),又切合陳仁和謫居的身份。拂了舊時塵土:比喻陳仁和除去了身上的污點,可以重新做人了。指陳仁和遇赦,由罪人變?yōu)榱俗杂扇恕!跋蚓溃葡鋈f里,這回穩(wěn)步”,我跟你說,經(jīng)過這次挫折,你以后通往萬里云霄的道路會走得更穩(wěn)。
云霄萬里:比喻高遠的志向。
這首詞是送別一個得罪遇赦之人,作者既沒有廉價的安慰,也沒有虛浮的客套,而是推心置腹,既指出了隱居生活要比仕途安全,但更希望朋友不放棄仕途進取之心。這也正是作者自己心態(tài)的反映。
永遇樂·紫陌長安
[ 宋代 ] 辛棄疾
紫陌長安,看花年少,無限歌舞。白發(fā)憐君,尋芳較晚,卷地驚風(fēng)雨。問君知否,鴟夷載酒,不似井瓶身誤。細思量,悲歡夢里,覺來總無尋處。
芒鞋竹杖,天教還了,千古玉溪佳句。落魄東歸,風(fēng)流贏得,掌上明珠去。起看清鏡,南冠好在,拂了舊時塵土。向君道,云霄萬里,這回穩(wěn)步。
“紫陌長安,看花年少,無限歌舞”,當(dāng)年在長安車水馬龍的道路上,陳仁和少年及第,走馬看花,飲宴歌舞,風(fēng)光無限。紫陌:因車馬很多而塵土飛揚的道路。看花:唐宋時及第的人舉行的慶祝活動,在名園探采名花。唐/孟郊《登科后》:“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這層回憶陳仁和少年及第之經(jīng)歷。“白發(fā)憐君,尋芳較晚,卷地驚風(fēng)雨”,令人嘆息的是,陳君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再去尋訪少年時看中的名花,為時已晚,名花早已被卷地風(fēng)雨驚落。這里以名花比喻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以風(fēng)雨比喻現(xiàn)實的挫折打擊,寫陳仁和現(xiàn)在理想落空。“問君知否,鴟夷載酒,不似井瓶身誤”,問一問陳君知道不知道,像范蠡那樣載酒漂流五湖隱居,就不會有金瓶落井、一去無消息之禍。鴟夷載酒:鴟夷,盛酒的革囊。春秋時范蠡在助越滅吳后辭官泛舟五湖,自號鴟夷子皮。代指隱居。井瓶身誤:井瓶,從水井中汲水的器具。李白《寄遠》:“金瓶落井無消息,令人行嘆復(fù)坐思。”謂汲水的井瓶總免不了落水之禍,比喻身在官場總免不了起起伏伏。“細思量,悲歡夢里,覺來總無尋處”,仔細想來,過去的悲傷與歡喜都像在夢里一樣,醒來后一點痕跡都找不到了。這層是說昔日的悲歡都過去了,不必放在心上。上片回顧了陳仁和的人生坎坷,安慰他既然選擇了功名之路,就難免宦海沉浮,不必太在意。
“芒鞋竹杖,天教還了,千古玉溪佳句”,你雖謫居信州,但整日腳穿芒鞋,手持竹杖,游覽信州山水,上天讓你回饋了信州山水流傳千古的詩詞佳句。教:讓。還:回贈,回饋。玉溪:信州溪水名,代指信州山水。“落魄東歸,風(fēng)流贏得,掌上明珠去”,你雖然失官回家,但你的愛情讓你贏得了掌上明珠一樣的貴子。落魄:指陳仁和失官謫居。東歸:陳仁和的家人在吳中(今蘇州),在信州之東。風(fēng)流:指陳仁和鐘情于愛人。掌上明珠:比喻受父母疼愛的兒女。此指陳仁和得子。“起看清鏡,南冠好在,拂了舊時塵土”,起身照照鏡子,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帽子依然完好,把舊時的塵土拂去,頓現(xiàn)新顏。南冠:春秋時楚人之冠。楚人鐘儀被晉國俘虜后仍著南冠,表示不忘故土。后人也常用南冠代指囚徒。此處既指陳仁和思念家鄉(xiāng),又切合陳仁和謫居的身份。拂了舊時塵土:比喻陳仁和除去了身上的污點,可以重新做人了。指陳仁和遇赦,由罪人變?yōu)榱俗杂扇恕!跋蚓溃葡鋈f里,這回穩(wěn)步”,我跟你說,經(jīng)過這次挫折,你以后通往萬里云霄的道路會走得更穩(wěn)。云霄萬里:比喻高遠的志向。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fù)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fù)國的具體規(guī)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fā)《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fù)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為豪放派愛國詩人,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耿京聚兵山東,節(jié)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wù)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一生力主抗戰(zhàn),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xué)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jié),切磋學(xué)問。抗金復(fù)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nóng)村四時的田園風(fēng)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chǔ)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xué)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quán)書衡論之風(fēng)”。
【生平】
一、青少年時期。止于23歲南渡以前。這是他一生最為意氣風(fēng)發(fā)的時期。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未幾,率部歸耿京起義軍,并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yè),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lián)系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lǐng)五十余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此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從此辛棄疾投奔南宋,官為江陰簽判。
二、青壯年時期:
1162年至1181年,從辛棄疾23歲到42歲,是一生中游宦時期。這一時期的辛棄疾,雄心勃勃,壯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陳抗金撫國方略。但他的意見并未被當(dāng)權(quán)者采納。
在此期間,他由簽判到知州,由提點刑獄到安撫使,雖然宦跡無常,但政績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僅半年,當(dāng)?shù)亍盎穆畾狻币幌炊铡K诤蠋浫危瑒?chuàng)置“飛虎軍”,“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他不失為一個有清醒政治頭腦憂國憂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時期:
1182年至1202年,從43歲到63歲。這期間除了53歲至55歲一度出任閩中外,兩次遭彈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過,是他一生被迫歸隱時期。在長期隱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園,留戀山水,追慕陶淵明,寫了大量田園詞,山水詞,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他的愛國激情在某些唱和贈答詞中,也有強烈表達。
四、晚年時期:
1203年至1207年,辛棄疾64歲到68歲四年間。辛棄疾64歲高齡時,仍不以久閑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罷免。
辛棄疾自66歲秋,罷居鉛山后,雖屢見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樞密院都城旨要職,但總以年老多病,力辭未就,卒年68歲。
【成就】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xùn)練軍隊,獎勵耕戰(zhàn),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dāng)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xié)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zhàn)準(zhǔn)備,鼓勵士氣,以恢復(fù)中原。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著作】
今存詞629首,數(shù)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fēng)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diào)。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shù)量最大,這類詞往往于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diào)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一部分寫農(nóng)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nóng)村風(fēng)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zhuǎn),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nèi)容和風(fēng)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yīng)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xùn)練軍隊,獎勵耕戰(zhàn),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dāng)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xié)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zhàn)準(zhǔn)備,鼓勵士氣,以恢復(fù)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fēng)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chuàng)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xué)形式的優(yōu)點,豐富了詞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fēng)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于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fēng)、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還善于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diào),而異軍突起,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xué)、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永遇樂》是辛棄疾的一首愛國離別詞,寫于北宋末年。下面是其主要內(nèi)容和一些語言特點的解析:
第一段:開篇提出“江南好”這個主題,寫出江南的美好,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的懷念和思念之情。
第二段:寫到“別時容易見時難”,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離別之痛。
第三段:敘述了作者的“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表達了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同時也表達了對祖國的憂慮和關(guān)切。
第四段:最后一句“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意思是雖然離開了故鄉(xiāng),但是一天能夠回到江陵,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思念之情。
整首詞的語言特點是豪放,形式新穎,既有古詞的莊嚴、典雅,又具有新詞的明快、直接,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張等,具有濃郁的個性風(fēng)格和強烈的感情色彩。這首詞體現(xiàn)了辛棄疾對祖國的熱愛和思念,也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的動蕩和悲苦。
相關(guān)評說: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答案] 豪放派,中國宋詞風(fēng)格流派之一.北宋詩文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第一個... 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辛棄疾《永遇樂》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 你是要貼? 還是要貼? 還是要貼. 作品原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xiè)歌臺,風(fēng)流總被...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 《帝王心術(shù)》 作者:寂寞 紫陌長安,看花年少,無限歌舞.白發(fā)憐君,尋芳較晚,卷地驚風(fēng)雨. 這是書的簡介.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 《摸魚兒》是“含蓄委婉”.《永遇樂》視野開闊、氣象恢宏、悲壯慷慨 這首凝重深沉 答題不易,麻煩點下右上角【滿意】以茲鼓勵,謝謝!!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答案] 辛棄疾調(diào)任鎮(zhèn)江知府以后,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這首詞用典精當(dāng),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dāng)年英雄而不得,起調(diào)不凡.開篇借景抒...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 作者因懷戀故國而寂寞孤苦的情懷與外界“元宵佳節(jié)”“酒朋詩侶”的熱鬧氣氛形成強烈反差,曲折委婉地表現(xiàn)出作者無以慰藉、不可化解的對故國刻骨銘心的懷戀之情及對舊日生活的無限惋惜之意.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 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賞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答案] 賞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由作詩轉(zhuǎn)為填詞,到了辛棄疾時,則更進一步以詞代文,表情達意,這首《永遇樂》,就是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棄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軒詞中有兩首送別茂嘉之作,一首《虞...
雨湖區(qū)不平: ______[答案]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fēng)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 《永遇樂》相比,一風(fēng)格明快,一沉郁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豐富多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