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五代十國 南唐的詳細歷史。。謝謝(要南唐的,是南唐,看清楚) 求五代十國中南唐的歷史?
南唐國世系圖
[1]唐末天下大亂,藩鎮(zhèn)割據。其中,楊吳(南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zhèn)之一。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亂,人心不穩(wěn)。大將徐溫通過權力斗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后來被徐溫收為養(yǎng)子,并且借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于此時聚集起來。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游簡言、何敬涂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于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 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于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tǒng)的南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李昪
南唐得國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zhàn),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系。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qū)于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蘇并迅速發(fā)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yè)。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yè)方面,南唐的紡織業(yè)、印染業(yè)、礦冶業(yè)、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涌現(xiàn)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李昪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qū)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zhàn)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但由于李昪在爭斗激烈的割據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實行統(tǒng)一有利時機的喪失。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這一時期中,戰(zhàn)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占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并奪得福州(今屬福建)。保大七年,淮北因處于后晉、后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zhàn)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zhàn)亂四散的流民。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借機出師,一舉滅楚,馬希崇降。后來,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以后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后統(tǒng)治湖南)繼續(xù)據有湖南,楚地得而復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后周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于被動防御的 后周攻南唐
不利局面。壽州一戰(zhàn),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于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對后周稱臣,去年號。為避后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南唐國力大損,不復大國之強盛。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zhàn)敗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后,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后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tǒng)一之后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于這樣周而復始的政治內耗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托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宋滅南唐
宋滅南漢后,置南唐于三面夾擊之中。后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zhàn),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fā)兵10余萬,三路并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并遣宋將丁德裕監(jiān)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jiān)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岳江路巡檢、戰(zhàn)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后主李煜過于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戰(zhàn),南唐屢戰(zhàn)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后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戰(zhàn)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執(zhí)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歷代君主
烈宗李昪
生于唐文德元年十二月二日(889年1月7日)。本名徐知誥,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本為孤兒,戰(zhàn)亂中被楊行密收留,后送予徐溫為養(yǎng)子。徐溫去世后掌握吳國軍政大權。曾任吳國大丞相、大元帥,937年廢黜吳帝,建立南唐。昪元三年(939年),恢復原姓,并改名李昪。昪元七年(943年)病逝,謚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宗。
元宗李璟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人,烈祖長子。公元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后開始大規(guī)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已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時年47歲。廟號元宗,謚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后主李煜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中主第六子,徐州人。961年即位,在位15年。后主 后主李煜像
嗣位之時,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宋太宗封為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除了中主、后主父子之外,對南唐命運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有大將皇甫父子。淮南之戰(zhàn)是決定后周與南唐命運的關鍵戰(zhàn)役,通過這一戰(zhàn),趙匡胤贏得巨大的政治、軍事資本,而這一戰(zhàn)中他主要的對手,就是南唐名將皇甫暉。
皇甫暉是魏州(今河北大名)人。后唐時候,他是屯駐貝州(今河北清河)的一名軍卒。當時唐莊宗李存勖失政,天下離心。皇甫暉與一伙同黨劫持上司,宣稱:“唐之所以能破梁而得天下,是因為先得到魏州從而獲得河北兵的支持。魏軍甲不去體、馬不解鞍者打了十幾年,現(xiàn)在天下平定了,天子卻不體恤魏軍久戍之勞,讓我們有家難回。要是天子降怒,我們就坐據一州,起事造反。”在偏將趙在禮率領下,他們夜焚貝州回到魏州。皇甫暉擁甲士數百騎大掠城中,到了一家,問其姓,答“姓國”,皇甫暉說:“吾當破國!”遂盡殺之。又到一家,問其姓,答“姓萬”,皇甫暉說:“吾殺萬家足矣。”又盡殺之。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皇甫暉由軍卒擢拜為刺史。后晉末,皇甫暉投奔南唐,位至江州節(jié)度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周師攻打淮南時,皇甫暉為北面行營應援使。趙匡胤分兵取滁州,皇甫暉率十萬大軍扼守其地。清流關隘路一戰(zhàn),周師大敗。趙匡胤憂心忡忡,找村人問當地情形,村人說有個趙學究在村中教學,頗多智計,于是趙匡胤便前去拜訪。趙學究獻計說,清流關下有條隱秘小路,連南唐軍也不知道,由此可至城下。趙匡胤率軍夜出小路,果然斬關而入,皇甫暉倉促應戰(zhàn),力盡被擒。滁州既破,南唐軍形勢急轉直下,終致全面潰敗。那位村學究,就是后來的開國宰相趙普。
身負重傷的皇甫暉被押送到周世宗那里,一向愛惜人才的世宗親自到病床前探視。皇甫暉也不含糊,一會兒說“臣力憊,欲暫坐”,一會兒又說“欲暫臥”,神色自若。他說:“并非我不盡力于國事。我位兼將相,前后南北二朝,大小數十戰(zhàn),未嘗敗。但您部下的趙某和他的軍隊實在更勝一籌,我智、力俱殫,自認不如!”他不肯治瘡,傷重而死。
皇甫暉既死,其子皇甫繼勛被擢拔為神衛(wèi)統(tǒng)軍都指揮使。他年紀輕輕,又無戰(zhàn)功,但仗著皇甫暉的威名,遂為大將。皇甫繼勛貪圖享樂,名園甲第冠于金陵,又多蓄聲妓。宋軍兵臨城下,他一點兒也沒有父親那樣的效死之意,巴不得后主早點投降。聽說諸軍敗績,則幸災樂禍之意見于詞色。部下想夜出奮擊,他反而抓起來鞭打囚禁。他心懷鬼胎,勾結傳詔使,把后主瞞得嚴嚴實實,后主召他議事,他也以軍務繁忙為借口不去。等后主登城見宋師旌旗遍地,才知被賣。送后主回宮后,皇甫繼勛還沒事人似的走出宮門,哪知一群激憤的軍士早在那兒等著,一擁而上,將他切成了碎片
守成非易
中主李 (916-961年)在升元七年(943年)李死后,繼任當了皇帝,改元保大。稱李為守成之君是有點拔高他了,我們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相對于后主李煜而言的。畢竟李沒有把基業(yè)給丟掉,而且在其即位的初期,由于南唐國力強盛,還擴展了國家的版圖,吞并了一些州縣,將李傳下來的28個州增加到35個。只是到了統(tǒng)治后期,昏聵的李遇上了英姿勃發(fā)的后周世宗柴榮,李在兩人的較量中一敗涂地,丟失了大片土地,軍隊精銳喪失殆盡,國家淪為后周的附庸,從此一蹶不振。
李愛好文學,性情溫和,最喜歡別人順著他,對他說好聽話,這樣一來,那些諂諛之臣有了用武之地,朝政日亂。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寵臣馮延巳(馮延巳字正中,他的號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號延巳,又一說號延己)。馮延巳在中國的詩詞史上的地位緊追南唐二主之后。他的詞流傳下來的有一百余首,留有《陽春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馮正中(馮延巳,字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只字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說:“馮延巳詞,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歐陽永叔(歐陽修)得其深。”可見馮延巳對宋詞影響之大。
如此優(yōu)秀的一位詞人,馮延巳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十足的卑鄙小人。前主李很欣賞青年時期馮延巳的才華,就封他為秘書郎,讓他陪伴太子李。喜歡填詞作曲的李對馮延己一見如故,兩人愛好相同,經常作詞唱和,感情自然與日俱增。所以,自李做齊王起,馮延巳便一直擔任他的掌書記,其后又兩次擔任宰相,權傾朝野。就這么一個人,在獲得人主的恩寵之后,馬上作威作福起來。為了能買到姬妾,他竟和弟弟馮延魯偽造了一份前主李的遺詔,下令:聽任民間出賣兒女。大臣蕭儼識破了他的伎倆,告到李那里,但李為了照顧到馮延巳的面子,竟然不了了之。馮延巳為了邀功固寵,用盡了手段。前主李死后,李剛剛即位,當時還只是一個掌書記的馮延巳,就跑來跑去和李說閑話,一天要去好幾次。弄得李都覺得有點討厭,就訓斥他道:“即使是當掌書記也應該有自己的事情去做吧,你怎么這么討人嫌,總往我這里跑呢?”這次雖然吃了個“閉門羹”,但他摸準了中主李愛慕虛榮的心理,一找到機會就用花言巧語來獻媚取寵。一次,他說:“原來打仗時,我們僅僅損失了幾千士卒,先皇便吃不下飯,這種鄉(xiāng)下老農的做法怎么能成就天下大事呢!現(xiàn)在陛下有幾萬軍隊在外面作戰(zhàn),照樣宴樂擊球,這才是真正的英明之主啊!”這話后來傳到中主那里,李聽起來十分受用。馮延巳當宰相后,知道李不愛勤政,為了自己能大權獨攬,就撒了個彌天大謊:“天下之所以不能國泰民安,是因為我不能施展出我的真正才能,陛下以后不要親自處理那些具體的事情了,交給我來辦就好了。”這正中中主的下懷。馮延巳真正的才能如何呢,從處理湖南叛亂時的手忙腳亂、喪師失地可以看出,他這個人其實沒有什么施政本事。
同朝的大臣對馮延巳的真面目看得很清楚。一次,馮延巳對大臣孫晟出言不遜,他說道:“你小子是憑什么混到現(xiàn)在這個官的?”孫晟怒氣填膺,就回敬道:“小子我只不過是江北過來的一個書生,要論捉筆填詞,不及你的十分之一,要論喝酒和搞笑,也不及你的百分之一,要論諂媚陰險與狡詐,更比你差千倍萬倍。你時常鄙視我,這我也倒無所謂。可是皇上讓你輔佐太子,是讓你用道德來影響他,你可不要誤了國家大事呀!小子我擔任現(xiàn)職,不知道憑什么得來的,但你所擅長的那些邪門歪道,恐怕要敗壞我們這個國家了。”由此可見馮延巳人品之差。
與時同時,南唐圍繞立儲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后周大軍兵臨城下之時,李曾想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弟景遂,并讓太傅宋齊丘總攬大權,但尚書陳喬認識不妥。出人意料的是,皇太弟景遂和景達接連上書推辭,都不愿為儲,李遂乘機毀掉“兄終弟及”的誓言,將皇太弟景遂發(fā)往洪州做晉王,立自己的長子燕王弘冀為太子。太子弘冀沉厚寡言,屢有戰(zhàn)功,按說是個很不錯的人選,但長時間的等待和煎熬已經讓他失去了耐心,他變得剛愎自用、兇狠殘暴起來。為了改變李那種國主軟弱、朝綱不振的局面,他準備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朝廷中那些他不喜歡的年老的官員統(tǒng)統(tǒng)罷官。這批失意的人就聚集在李的周圍哭訴太子弘冀的種種不是,讓心腸軟的李很生氣,有一次他把太子叫來,用球桿狠狠地打了他一頓,還說要廢了他,仍立景遂為皇太弟。太子聽了很慌張,驚懼之下派人去洪州,下毒鳩殺了自己的叔叔,制造了骨肉相殘的宮廷血案。太子的丑行瞞過了大家的眼睛,卻瞞不過自己的良心,他突然開始生起病來,病情日漸加重,最后不治而亡。
李接連喪弟失子,諸子之中,以六子從嘉最為年長,李就不顧大臣的反對,于北周顯德六年(959年)將其立為太子。北宋建隆二年(961年)6月,李死去,太子從嘉繼位,這就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李煜。
李這樣做是極不明智的,拿他自己來說吧,他就是一個不怎么喜歡政治、不愿意當皇帝也不怎么會當皇帝的人,被逼無奈才勉力為之。李在位期間,南唐國力江河日下,僅僅是當時北方多事,國家才沒有亡在他手上。可惜的是,他雖然知道這一點,卻又重蹈覆轍,立了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太子,南唐國滅為天下笑,李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危機四伏
南唐后主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峰隱者、蓮峰居士、鐘峰白蓮居士。他不僅生日特別奇巧(他出生于七夕節(jié)),出生之后的相貌也與常人不同,史書稱之為“駢齒重瞳”,就是有兩層門牙和一個眼睛里有兩個瞳孔。他長大之后,英俊秀美,才氣逼人,他“精究六經,旁縱百氏”,善詩詞、精書畫、通音律,身邊簇擁著南唐文人韓熙載、馮延巳、李建勛、徐鉉等。在即位之前,他一直過著“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詩騷”的文人雅士的生活。
他本來就詩心風流,南唐政治斗爭的殘酷更加促使他選擇逃避現(xiàn)實,一心向文。他父親是個溫厚、與世無爭的人,因為皇位的問題卻屢屢和皇叔們鬧得不歡而散,朝中大臣們亦是貌合神離,父親整天愁眉不展,讓他覺得為人君也沒有多少樂趣。給李煜刺激最大的還是他的哥哥前太子弘冀,他們之間本來感情很好,是無話不談的兄弟。但李煜長大之后,慢慢有了人君之像,尤其是他眼睛重瞳,這是傳說中的大舜和西楚霸王項羽才有過的異相。弘冀慢慢對李煜嫉恨起來,害怕李煜將來和他爭奪太子之位。李煜其實對皇權這東西并不感興趣,他后來給趙匡胤的上書時曾說過:“自出膠庠,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萌育。樂日月以優(yōu)游。”他在《漁父》詞中也說:“一壺酒,一竿鱗,世上如儂有幾人”,“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這些話確實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哥哥弘冀猜忌他,他雖然很傷心,但他對哥哥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弘冀因為玩弄陰謀,重疾纏身,李煜跑前跑后地照顧他,弘冀深為感動。所以,在臨死之前,弘冀對李煜吐露了他毒殺皇叔景遂的人間慘劇,這極大地刺激了李煜,使他對政治愈加厭惡。
因為李煜不是長子,而且弘冀也非常能干,李煜從未想過去做一國之君。他很想在藩王的位置上終老此生就可以了,他為自己取號為:鐘山隱士、鐘峰隱者、蓮峰居士、鐘峰白蓮居士,其中均飽含著消極出世、逃避遁隱的意味。但弘冀和他父親相繼死后,南唐的江山卻意外地落到了他的手上。更加無奈的是:此時分裂的局面已經接近尾聲,中國大統(tǒng)一的格局隨著一個人的即位已經越來越近,這個人就是趙匡胤,一個應后唐明宗李嗣源祈禱而生的人物。
據說,五代時后唐明宗李嗣源(867—933年,唐沙陀部人),勤于治國,“天下粗安”,被后世譽為“小康”之主。在一次祭祀活動中,他無限真誠地禱告:“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愿天早生圣人。”沒過多久,趙匡胤(927—976年)就在后唐禁軍將領趙弘殷家里誕生了。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大宋。最幸運的是,他得到一份很好的家業(yè)。創(chuàng)造這份家業(yè)的是一代英主柴榮(921-959年),柴榮在位五年有余,曾決心“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大刀闊斧地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興修水利,熔佛鑄幣,均定田賦。他南征北戰(zhàn),先后取后蜀階、成、秦、鳳四州和南唐江淮地區(qū)14州,又北攻契丹,不折一將一卒,一舉收復莫、瀛、易3州17縣,為北宋的統(tǒng)一打下堅實的基礎。趙匡胤登基后,采取了“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方略,準備依次吞并南方的荊南、南漢、后蜀、吳越、南唐等割據政權,最后再來對付北邊的勁敵遼朝和在遼朝控制下的北漢。
李煜接手的南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國庫不豐,又屢興干戈,還要不停地向北方上貢。后周顯德五年(958年),中主李向后周稱臣后,以勞軍的名義,向柴榮送上銀、絹、錢、茶、谷共百萬。李煜剛登基時,也給北宋貢去了金器2000兩、銀器20000兩、紗羅繒彩三萬匹。為收買北宋宰相趙普,一次就送給人家50000兩白銀。南唐本是小國,這樣折騰的結果常常是入不敷出,中主李 末年就有大臣鐘謨請求鑄大錢“永通泉貨”,以一當十,來度過財政危機。李煜即位后,又于乾德二年(964年)發(fā)行鐵錢來救急,同時還要巧立名目收稅來增加收入,發(fā)展到后來,連民間鵝生雙蛋、柳條結絮都要抽稅,真是窮瘋了!南唐在多次戰(zhàn)爭中精銳盡失,剩下的大多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作為戰(zhàn)略緩沖之地的江北14州既已失去,一旦北宋軍隊渡過長江,南唐都城大門洞開,再無險可依。本來北人不適舟楫,南唐水軍犀利,但南唐水軍被北宋誘降、俘虜者不在少數,趙匡胤就用這些人加緊訓練水軍,南唐最后的一點優(yōu)勢也喪失掉了。
南唐國中大臣一直精于弄權。自南唐開國后,就有宋齊丘和孫晟結成兩黨,爭斗不已,互相攻擊,造成了極大的內耗,前主李和中主李均不勝其煩。李煜即位后,朝中亦不乏碩才俊士,如:蕭儼、陳喬、徐鉉、韓熙載、潘佑、張等,但由于李煜摸不透他們的脾氣,所以并不能做到知人善用,最典型的就是韓熙載。韓熙載(902—970年),山東北海人,字叔言,五代南唐進士,工于文章詩詞。他是南唐三朝老臣,兵部尚書。年輕時志向很大,他離開家鄉(xiāng)來江南時,一個叫李的好朋友來給他送別,他就對李說:“江南要是任用我為宰相,要不了多久就會長驅直入,平定中原”。李也說:“中原要是讓我當宰相,平定江南就好像探囊取物一樣容易。”后來后周進攻江南,果然任用李為將,輕易就奪取了淮南之地。韓熙載因為是北方人,始終沒有得到重用。李后主剛即位時,猜忌心很重,鳩殺了很多從北方來的大臣,韓熙載為逃避南唐李后主的猜疑而故意縱情聲色。李煜對韓熙載的放蕩行為很不滿意,就派畫家顧閎中潛入韓家,仔細觀察韓的所作所為,然后畫出來給他看。這幅畫今天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畫名就叫《韓熙載夜宴圖》。如此精美傳神的圖畫,背后折射出來的卻是當時南唐君臣互相懷疑、彼此不信任的尷尬狀態(tài)。事后,韓熙載還是沒有被李煜重用,最終在凄涼中死去。
南唐更無成功的外交可言。雖然也是“遠交近攻”,但畫虎不成反類犬。吳越國和南唐挨得最近,前主李時主動和其修好,甚至在吳越國有難的時候去救濟人家,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獨霸江南的好時機。中主李時,閩國內亂,南唐趁機搶奪地盤,吳越國也插手其中,兩國終于反目,但兩國并未全力火并。吳越國后來就投靠了北周及以后的北宋,每次南唐被北方進攻,吳越國都要趁火打劫一番,南唐卻也無可奈何,這是“近攻”。至于“遠交”,是指北方的兩個國家:契丹遼國和北漢。契丹是南唐努力結交的對象,但此時的遼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遼穆王耶律(931-969年),號稱“睡王”,經常酗酒,性情殘暴,視人命如草芥,稍有不如意就殺人,如此一個昏君,自然不把南唐放在心上,遼穆王貪圖的只是南唐的那些禮物。遼穆王還曾派自己舅舅出使南唐,由于南唐照顧不周,竟被后周的刺客割去了首級,遼穆王大怒,從此與南唐絕交。
雖然如此,李煜還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打理國家,力圖給死氣沉沉的南唐帶來一點改變。即位初年,李煜也確實勵精圖治,賞罰分明。他建立龍翔軍,操練水戰(zhàn),以備不時之需。金陵烽火使韓德霸負責京城治安,但此人飛揚跋扈,經常無故欺壓百姓,國子監(jiān)教授盧郢打抱不平,將韓德霸拉下馬來,痛揍了他一頓。韓德霸來李煜面前哭訴,李煜毫不手軟,立即革了韓德霸的職。人們都為后主如此干脆利落的手段而眼前一亮,此事一時傳頌江南。李煜一直想物色一位杰出的宰相,來輔助他挽狂瀾于既倒。他也試圖發(fā)揮韓熙載的作用,卻因無法接受這么一個放蕩不羈、縱妾賣春的人來做宰相,事情最終不了了之。他時常大力稱贊那些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比如陸昭符入宋不辱使命,集賢殿學士徐鍺,守正不阿,為國選拔了許多英才。這讓滿朝上下心服口服,一時人心思進,南唐氣象為之一變,國家也獲得暫時的安寧。
國滅身囚
日子一長,李煜就被暫時的安定蒙蔽了,放松了警惕,開始胡作非為起來。李煜佞佛,每次散朝以后,李煜就和皇后換上僧服,開始頌經拜佛,天天如此,以至于他臉頰上長出了一個贅瘤。佞佛之外,他還愛下棋,為了和他的近侍下棋,他常常拒絕召見大臣。無聊之余,他又琢磨著怎么樣改進造紙和制硯的技巧,好紙好硯是造出來了,政事卻也荒廢了。他的皇后是個很會玩的女人。她善彈琵琶,后主就為她找來燒槽琵琶,她創(chuàng)制一種葉子格游戲(類似于今天的紙牌游戲),還精通服裝設計,創(chuàng)高髻纖裳及首翹鬢朵裝,又會制造香水,尤喜舞蹈。李煜對皇后情有獨鐘,雙宿雙飛,游戲人間,難免慢怠了政務。李煜的《浣溪沙》將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描寫得極其生動:“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又聞蕭鼓奏。”他時常沉醉于兒女私情中不能自拔,有兩首詞將他的這種情緒表述得最為清晰,一首為《一斛珠》:“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囊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謬腕。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另一首為《菩薩蠻》:“花明月黯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這兩首詞都寫得十分香艷,不似人君所為。他有宮女名 (音杳)娘,輕麗善舞,用帛纏足,纖小彎曲像新月,著素襪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旋舞,飄飄然有凌波仙子的姿態(tài)。相傳中國婦女的纏足,從那時開始。荒淫如此,不亡何待.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zhèn)割據。其中,楊吳(南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zhèn)之一。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亂,人心不穩(wěn)。大將徐溫通過權力斗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后來被徐溫收為養(yǎng)子,并且借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于此時聚集起來。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游簡言、何敬涂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于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 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于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tǒng)的南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李昪
南唐得國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zhàn),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系。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qū)于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蘇并迅速發(fā)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yè)。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yè)方面,南唐的紡織業(yè)、印染業(yè)、礦冶業(yè)、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涌現(xiàn)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李昪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qū)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zhàn)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但由于李昪在爭斗激烈的割據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實行統(tǒng)一有利時機的喪失。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這一時期中,戰(zhàn)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占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并奪得福州(今屬福建)。保大七年,淮北因處于后晉、后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zhàn)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zhàn)亂四散的流民。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借機出師,一舉滅楚,馬希崇降。后來,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以后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后統(tǒng)治湖南)繼續(xù)據有湖南,楚地得而復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后周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于被動防御的 后周攻南唐
不利局面。壽州一戰(zhàn),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于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對后周稱臣,去年號。為避后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南唐國力大損,不復大國之強盛。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zhàn)敗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后,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后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tǒng)一之后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于這樣周而復始的政治內耗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托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宋滅南唐
宋滅南漢后,置南唐于三面夾擊之中。后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zhàn),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fā)兵10余萬,三路并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并遣宋將丁德裕監(jiān)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jiān)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岳江路巡檢、戰(zhàn)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后主李煜過于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戰(zhàn),南唐屢戰(zhàn)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后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戰(zhàn)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執(zhí)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兩年多以后,吳越王錢俶應宋太宗趙光義之邀,赴北宋都城開封。五代十國的歷史終于結束。 有人說,如果可以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古代的某個片段生活,那么最應該選擇的就是宋代。因為當時物質富足、藝術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事實上,宋代的這些為后世人們向往的風貌在南唐已經頗現(xiàn)雛形。南唐和宋朝相仿,一方面是國勢日危,不斷地喪失土地,另一方面卻是歌舞升平。所以,如果不必擔憂那日益逼近的中原軍隊的腳步,那么南唐會是一個最適宜生活的時代。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后,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關于五代十國的理解,狹義上為五代十國本身,廣義上一般以此代指這一歷史時期。
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歷三主,前后約三十九年。
吳自楊隆演嗣位后,大將徐溫獨掌大權。后梁貞明四年 (918)起,徐溫養(yǎng)子徐知誥開始掌管楊氏政權,他進用人才,作了一些改革,收取人心,有步驟地取代楊氏。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國號大齊,年號昪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見南唐前主李昪)。
李昪即位后,繼續(xù)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fā)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昪元七年 (943)李昪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燝(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保大三年 (945),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當時,吳越出兵與南唐爭地,戰(zhàn)爭的結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吳越得福州(今屬福建);閩舊將留從效得泉州,南唐授留從效為清源軍節(jié)度使,承認其割據。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 “都省坊”銅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5~958),后周連續(xù)進攻南唐,李獻江以北、淮以南十四州,對后周稱臣,去年號,后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國力低落。
宋建隆二年(961)李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 978)繼位,復都金陵。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開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 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五代的更替;十國;五代十國統(tǒng)治的主要特點;南方經濟的發(fā)展;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周世宗改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比較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闡釋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政治與經濟之間相互關系的能力。
2.通過學習周世宗改革促使后周強大的史實,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政權之間連年混戰(zhàn),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相對安定的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發(fā)展,這說明社會安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
2.五代十國后期,統(tǒng)一趨勢不斷加強,后周世宗順應歷史潮流進行改革,增強了后周的實力,為后來北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教學要點
一、五代十國的更迭
1.五代十國 2.五代十國的統(tǒng)治特點
二、南方經濟的發(fā)展
1.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2.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成就
三、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和周世宗改革
1.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 2.周世宗改革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jié)屬于非考試內容,可指導學生閱讀。教師可視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難點。
二、閱讀或講述本課具體內容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并分析本章引言內容。通過分析讓學生從宏觀上了解本時期東西方國家發(fā)展的概況。了解我國封建社會在經歷了鼎盛的隋唐之后,進入了一個分裂割據、多民族政權并立和元朝再度統(tǒng)一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政治上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并立到逐步走向統(tǒng)一;經濟上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我國的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民族關系上,盡管這一時期各族政權之間也經常發(fā)生摩擦和戰(zhàn)爭,但各族之間不斷融合成為這個時期民族關系的主流。同時,這個時期各族政權所采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民族交流的措施,都有利于少數民族的進步和發(fā)展,也為后來元、明、清多民族國家的重新統(tǒng)一準備了條件。對外貿易上,海外貿易發(fā)達興旺;科技文化成就突出,承前啟后,影響深遠。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一目,教學時應講清以下兩個問題。
1.五代十國的概念。其中包括時間概念(907~960)、空間概念(北方、南方)和朝代更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照使用教材中所提供的五代十國后期形勢地圖。向學生講明,黃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繼建立的,并且位置基本相同(除南唐定都洛陽外,其余都在開封);十國則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漢地處北方的山西以外,其他都在南方。前蜀和后蜀、吳和南唐是前后相繼的。
2.五代十國時期的統(tǒng)治特點,可讓學生回憶唐末以來的政治形勢和初中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小字的具體事例概括總結。然后教師指出這一時期統(tǒng)治的主要特點,即藩鎮(zhèn)割據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五代十國的統(tǒng)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鎮(zhèn)將帥,他們都是憑借武力擴大各自的勢力奪取皇位的。五代實質上是奪取了中央權力的藩鎮(zhèn)所建立的政權,十國則是割據各個地方的藩鎮(zhèn)勢力的繼續(xù)。因此,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出現(xiàn)和統(tǒng)治,正是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小字中的例子說明這一時期北方各派軍閥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征戰(zhàn)頻繁,賦稅苛重,統(tǒng)治黑暗。人民生活因而痛苦不堪,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四、“南方經濟的發(fā)展”一目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教師應指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一是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一是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成就。教學時教師可采用讓學生閱讀、回答的形式進行。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包括文獻資料),然后思考三個問題:①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②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成就是什么?③南方經濟發(fā)展說明了什么問題?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可讓學生結合史料概括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戰(zhàn)禍較少,相對穩(wěn)定。無論是唐朝的安史之亂,或者是五代的軍閥混戰(zhàn),主要戰(zhàn)場都在北方,南方戰(zhàn)事的次數和規(guī)模,遠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統(tǒng)治者的侵擾,受破壞較小。像西蜀、吳越、南漢、南唐等都能保持二三十年或四五十年內沒有戰(zhàn)事,這是當時北方所沒有的。這種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不僅傳播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更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第三,許多割據政權的統(tǒng)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實力,采取了一些推進經濟發(fā)展的措施。例如文獻資料中提到的閩王王審知。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補充,南方經濟是在唐朝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前發(fā)展的。唐末農民戰(zhàn)爭橫掃了南方各地主豪強的勢力,也推動了這里生產的發(fā)展。回答第二個問題時,讓學生結合小字內容,掌握南方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和成就。其中,農業(yè)方面,一是南方各國都重視興修水利,吳越在南方各國中更居首位。水利灌溉是發(fā)展農業(yè)的必備條件,從水利灌溉的發(fā)達即可看出南方經濟的發(fā)展。教材所舉事例說明了這一點。二是桑柘、茶樹等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茶、桑等經濟作物的生產,不僅表明農業(yè)的發(fā)展,而且也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手工業(yè)方面,南方的絲織、制茶、造紙、印刷等行業(yè)都有了新的發(fā)展。蜀繡、吳綾、越錦等絲織品馳名全國,南唐制茶業(yè)最為發(fā)達,成都、金陵成為全國最大的印刷業(yè)中心。商業(yè)方面,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必然促進商業(yè)的發(fā)展。當時杭州、揚州已發(fā)展成為東南地區(qū)的重要都市。楚國商業(yè)活躍,各小國之間貿易往來頻繁。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一是要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有關內容,認識我國南方經濟自西晉末年起開始呈上升趨勢,經過南朝,隋唐時,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了五代,經濟重心繼續(xù)南移。南北兩方在政治上雖然是分裂對立的,在經濟上卻有密切聯(lián)系。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南北經濟的發(fā)展和交流,南北經濟的交流必然要求和促進南北的政治統(tǒng)一。到后周時,南北政治統(tǒng)一的條件逐漸成熟。二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本目內容后認識:南方局勢相對穩(wěn)定,因此經濟能獲得較大的發(fā)展,這充分說明社會安定是經濟獲得發(fā)展的前提。
五、“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和周世宗的改革”一目,應指導學生弄清以下三個問題。
1.周世宗改革的背景。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既是戰(zhàn)亂中逐漸孕育發(fā)展的各種因素的結果,也是周世宗改革的歷史背景。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時期,也是藩鎮(zhèn)割據勢力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又是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經過五十年的兼并戰(zhàn)爭,其中比較強大的割據勢力,逐漸轉化為統(tǒng)一的力量。后周建立前后,全國的政治形勢正處在上述的變化之中。而契丹的不斷南擾,又促使中原人民要求統(tǒng)一,以加強抵抗的力量。后周的改革,正是在這種條件下進行的。
2.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出身貧寒的郭威在后周建立之初,為鞏固其統(tǒng)治,就著手進行一些改革,諸如提倡節(jié)儉,嚴懲貪官,取消一些雜稅等。這些措施對鞏固統(tǒng)治,恢復北方經濟,都起到一定的作用。郭威稱帝后僅三年就死去了。養(yǎng)子柴榮繼位,這就是周世宗。他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壯志,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嚴明法紀,懲治貪官,抑制藩鎮(zhèn),強化中央政權;經濟上,招撫流民,墾種荒田,核定田畝,均定租賦,減免苛斂,裁汰僧尼;軍事上,整頓軍隊,嚴肅軍紀。
3.周世宗改革的作用。周世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軍隊的戰(zhàn)斗力大大提高,后周強大起來。從955年起周世宗開始南征北戰(zhàn),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先取后蜀一部分土地,解除后顧之憂。接著又三次親征南唐,經過三年的戰(zhàn)爭,取得南唐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14州60縣,長江以北盡歸后周占有。隨后又北上收復了石敬瑭割讓的十六州中的瀛、莫、易三州之地。正當后周經濟、軍事順利發(fā)展時,周世宗不幸病故。周世宗雖未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但為后來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準備了條件。周世宗是五代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
學習本目后,可組織學生對周世宗或周世宗改革進行評價,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能力。
六、在學習本節(jié)教材內容后,教師可幫助學生小結:五代十國時期,封建國家再度分裂,這是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局面的繼續(xù)和擴大。這一時期,雖然分裂割據帶來了連年戰(zhàn)爭,產生一些對社會發(fā)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對安定,社會經濟獲得較大發(fā)展。五代后期,統(tǒng)一的趨勢不斷加強,周世宗的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資料和注釋
朱溫
朱溫(852—912),即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907—912年在位。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黃巢起義爆發(fā)后,他于乾符四年(877)加入起義軍,中和二年(882)降唐。唐僖宗授之以左金吾大將軍,充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后任宣武節(jié)度使。中和四年(884),與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聯(lián)兵鎮(zhèn)壓黃巢起義后,與李克用、秦宗權、時溥等軍閥割據混戰(zhàn),搶占地盤,擴充實力。天復元年(901)進封梁王。天?四年(907),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后梁。在軍閥爭戰(zhàn)中,他在軍中實行“拔隊斬”和“紋面”制度。拔隊斬即若將校戰(zhàn)歿,其所屬士兵悉斬,所以士兵逃亡嚴重。為對付逃亡,又在士兵臉上刺字,稱“紋面健兒”。乾化二年(912),為其子友所殺。
李克用
李克用(856-908),唐沙陀部人。朱邪赤心之子。因其父平唐寵勛之亂有功,被賜姓李氏。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咸通十三年(872),殺唐云中防御使段文楚,據云州,自稱防御留后。后為唐軍所敗,與其父逃入韃靼。黃巢起義爆發(fā)后,被唐廷任命為大同軍節(jié)度使。中和二年(882)任雁門節(jié)度使,率軍入京師,大敗起義軍,被任為河東節(jié)度使。光啟元年(885),舉兵進犯京師,縱火大掠。還長期與朱溫交戰(zhàn),四處出兵征討,搶占地盤,成為唐末強大的割據勢力之一。其子存勖建立后唐,李克用被尊為太祖。
南方各國重視興修水利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水利事業(yè),在唐朝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南唐境內,于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而壽州有安豐塘,可溉田萬頃。吳越所興修的水利尤多,最著名的是杭州的捍海石塘。史載:吳越王為保護杭州地區(qū),筑捍海石塘,上起六和塔,下抵艮山門外,采石囤木樁之法,“運巨石,盛以竹籠,植巨材捍之”。竹籠巨石,沉海筑成牢固塘身,塘外密排木樁,用以減殺水勢。由是錢塘富庶盛于東南。吳越初年,又于浙江武義縣筑長安堰,溉田萬余頃。鄞縣有東錢湖,方圓八百頃,疊石為塘八十里,起于唐,經五代,至宋而灌溉之利益大,可溉田五十萬畝。越州有大鑒湖,周圍五十八里,可溉田九千余頃(《宋史·河渠志》),足見吳越境內水利灌溉的發(fā)達。閩的長樂縣有海堤,設十個斗門,以御海潮,旱則潴水,雨則泄水,堤旁皆成良田。連江縣有東湖,周圍二十里,溉田四萬余頃。楚在潭州東二十里,筑堤儲蓄諸山泉水,“號曰龜塘”,溉田萬頃(《宋史·食貨志》)。后蜀云南節(jié)度使武璋,“以褒中用武之地,營田為急務,乃鑿大洫,以導泉源,溉田數千頃”(《九國志》)。
南方普遍種植桑柘、茶樹等經濟作物
五代時南方農業(yè)發(fā)展,不僅糧食豐產,倉糧充實,而且經濟作物也日漸增加,其中最普遍的是桑樹和茶樹的栽種。在南唐,“江、淮間曠土盡辟,桑柘滿野,國以富強”(《資治通鑒》)。在四川,每當蠶市時,有大量的桑樹苗出賣。前蜀王建,“嘗登樓望之,見其貨桑栽者不一,乃顧左右曰:桑栽甚多,倘稅之,必獲厚利”(《五國故事》)。貨賣桑樹苗多得使統(tǒng)治者想從此征收大量稅收,足見種桑之多。閩、吳越、吳和南唐、楚、前后蜀,都大量生產茶葉。除此以外,還有棉花的種植。楚的境內當已種棉,故楚王馬希范宮內地毯,秋冬就用木棉。胡三省說:“木棉,今南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種之,至夏秋之交結實,至秋半,其實之外皮四裂,中踴出白如綿。土人取而紡之,織以為布,細密厚暖,宜以御冬。”(《資治通鑒》)栽桑、種茶、植棉等經濟作物的生產,一則表明農業(yè)的發(fā)展,再則也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制茶業(yè)在南方各地都很普遍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諸國境內,都有茶園,大量制造茶葉。如楚在馬殷時,就“令民自造茶”(《南唐書》),進行販賣,以便多收商稅。楚每年向中原王朝貢茶就有二十五萬斤,足見湖南茶葉產量之多。公元908年,楚國請求后梁允許在汴(今河南開封)、荊(今湖北荊州)、襄(今湖北襄陽)、唐(今河南唐河)、郢(今湖北鐘祥)、復(今湖北仙桃)六州設回圖務(交易處),運茶到黃河南北販賣,再買回衣料、戰(zhàn)馬等物。茶葉貿易成為楚國的主要財政來源。先屬閩、后屬南唐的建安郡,舊記有官焙38處,官私之焙,則有1 336處。這里制造的“乳茶,號曰京挺”,是專門的貢品(《南唐書》),制作特別精好,代替了陽羨的貢茶。南平的江陵是當時最大的茶市。
杭州、揚州等是商業(yè)繁榮的城市
杭州在唐朝就繁榮起來,錢時擴建州城,“舊日海潮逼州城,大發(fā)工徒,鑿石填江,又平江中羅剎石,悉起臺榭,廣郡郭周三十里。邑屋之繁會,江山之雕麗,實江南之勝概也”(《舊五代史·錢傳》)。這時杭州的水上交通、商業(yè),十分發(fā)達。《五代史補》說:“僧契盈……一旦陪吳越王游碧波亭,時潮水初滿,舟楫輻,望之不見其首尾。王喜曰:‘吳國地去京師三千余里,而誰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可謂三千里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當時吳越受阻于南唐,故對中原的貿易,都由杭州出海,自海路而至山東青州,海路的商業(yè)因之日趨發(fā)達。
揚州的商業(yè)也很發(fā)達,楊行密曾派押衙唐令同,“持茶萬余斤,如汴、宋貿易”(《十國春秋》)。
廣州商業(yè)素來就很發(fā)達,而南漢的建立者劉隱,就是商人家庭出身的,故這里的統(tǒng)治者對商業(yè)很注意。如劉陟“廣聚南海珠璣,西通黔、蜀,得其珍玩”。“末年起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嶺北行商,或至其國,皆召而示之,夸其壯麗”(《舊五代史》)。
成都在唐朝時,就是一個大商業(yè)都會,“城中鬻花果蠶器于一所,號蠶市;鬻香藥于一所,號藥市;鬻器用者,號七寶市”(《資治通鑒》)卷253。前蜀王建時,到了春三月蠶市的時候,“貿易畢集,??(街市)填委,蜀人稱其繁盛”(《五國故事》)。王衍時,徐太后、徐太妃也搶著做生意,于“通都大邑,起邸店以奪民利”(《新五代史》)。后蜀孟氏時,蜀中三四十年無戰(zhàn)事,商業(yè)更發(fā)達,“村落閭巷之間,弦管歌誦,合筵社會,晝夜相接”,而成都城上,“盡種芙蓉,九月間盛開,望之皆如錦繡。(孟)昶謂左右曰:‘自古以蜀為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蜀?杌》)。
南北方經濟上相互依賴和聯(lián)系加強
五代十國時期,諸國林立,兵禍連年,商貿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如蜀國法令規(guī)定:“不許奇貨東出。”后周規(guī)定販運食鹽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zhàn)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黨項買馬;蜀向西部各少數民族買馬。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那時,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南部),都有貿易的往來。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
周世宗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歐陽修在評論周世宗時曾說:“世宗區(qū)區(qū)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tǒng),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議論偉然。即位之明年,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茍利于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有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嘗夜讀書,見唐元稹均田圖,慨然嘆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習知之。期以一歲,大均天下之田,其規(guī)為志意豈小哉!其伐南唐,問宰相李以計策;后克淮南,出疏,使學士陶為贊,而盛以錦囊,嘗置之坐側。其英武之材可謂英杰,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幸一勝于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于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紀》)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qū)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余”,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fā)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38.htm 這里有南唐的詳細歷史
宋鞏15789449296: 五代十國大事年表及介紹 -
建寧縣平行: ______ 907(唐哀帝天佑四年、后梁太祖開平元年)朱溫逼唐哀帝禪位,稱帝,建立后梁,定都開封,封割據湖南的馬殷為楚王,封割據兩淅的錢镠為吳越王,封割據荊南的高季興為荊南節(jié)度使.王建在四川稱...
宋鞏15789449296: 五代十國中南唐定都于什么地方 -
建寧縣平行: ______ 金陵(今江蘇南京)
宋鞏15789449296: 李煜是南唐后主么?那是哪個朝代??
建寧縣平行: ______ 是的,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是十國之一.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五百萬.南唐三世,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qū)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余”,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fā)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國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宋鞏15789449296: 南唐前朝是哪個朝代 -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在唐朝和北宋之間.李昪所建他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南唐后主李煜,有名的詩人.
宋鞏15789449296: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是指哪個時期?出現(xiàn)過那些名將和名臣?各自對當時的時局產生過什么影響? -
建寧縣平行: ______[答案]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后,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
宋鞏15789449296: 誰能給我仔細講講五代十國時期的產生和結束 -
建寧縣平行: ______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的結果是先后出現(xiàn)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又陸續(xù)并...
宋鞏15789449296: 五代十國有哪五代? -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十國.唐朝滅亡之后,在中原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五個朝代和割據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除后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后唐都洛陽外,后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后唐、后晉、后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于華北地區(qū),疆土則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宋鞏15789449296: 簡單的說下五代十國的歷史 -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是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這一歷史時期.在此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xiàn)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或同時出現(xiàn)了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tǒng)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宋鞏15789449296: 五代十國的五代是哪五代? -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是指朱溫建的后梁,李存勖建的后唐,石敬瑭建的后晉,劉知遠建的后漢,郭威建的后周.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哀宗建梁是五代開始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周建宋是五代結束歷時53年.五代最著名的皇帝是石敬瑭他割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向契丹主自稱兒皇帝被視為漢奸.最有做為的是周世宗柴榮.在國家即將統(tǒng)一前夕病逝成全趙匡胤實實可惜.
宋鞏15789449296: 五代十國是什么時期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十國是指唐滅亡以后相繼出現(xiàn)的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以及同時期存在的南唐、吳越等十個割據政權.
[1]唐末天下大亂,藩鎮(zhèn)割據。其中,楊吳(南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zhèn)之一。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亂,人心不穩(wěn)。大將徐溫通過權力斗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后來被徐溫收為養(yǎng)子,并且借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于此時聚集起來。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游簡言、何敬涂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于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 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于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tǒng)的南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李昪
南唐得國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zhàn),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系。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qū)于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蘇并迅速發(fā)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yè)。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yè)方面,南唐的紡織業(yè)、印染業(yè)、礦冶業(yè)、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涌現(xiàn)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李昪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qū)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zhàn)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但由于李昪在爭斗激烈的割據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實行統(tǒng)一有利時機的喪失。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這一時期中,戰(zhàn)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占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并奪得福州(今屬福建)。保大七年,淮北因處于后晉、后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zhàn)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zhàn)亂四散的流民。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借機出師,一舉滅楚,馬希崇降。后來,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以后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后統(tǒng)治湖南)繼續(xù)據有湖南,楚地得而復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后周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于被動防御的 后周攻南唐
不利局面。壽州一戰(zhàn),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于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對后周稱臣,去年號。為避后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南唐國力大損,不復大國之強盛。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zhàn)敗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后,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后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tǒng)一之后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于這樣周而復始的政治內耗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托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宋滅南唐
宋滅南漢后,置南唐于三面夾擊之中。后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zhàn),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fā)兵10余萬,三路并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并遣宋將丁德裕監(jiān)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jiān)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岳江路巡檢、戰(zhàn)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后主李煜過于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戰(zhàn),南唐屢戰(zhàn)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后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戰(zhàn)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執(zhí)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歷代君主
烈宗李昪
生于唐文德元年十二月二日(889年1月7日)。本名徐知誥,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本為孤兒,戰(zhàn)亂中被楊行密收留,后送予徐溫為養(yǎng)子。徐溫去世后掌握吳國軍政大權。曾任吳國大丞相、大元帥,937年廢黜吳帝,建立南唐。昪元三年(939年),恢復原姓,并改名李昪。昪元七年(943年)病逝,謚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宗。
元宗李璟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人,烈祖長子。公元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后開始大規(guī)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已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時年47歲。廟號元宗,謚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后主李煜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中主第六子,徐州人。961年即位,在位15年。后主 后主李煜像
嗣位之時,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宋太宗封為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除了中主、后主父子之外,對南唐命運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有大將皇甫父子。淮南之戰(zhàn)是決定后周與南唐命運的關鍵戰(zhàn)役,通過這一戰(zhàn),趙匡胤贏得巨大的政治、軍事資本,而這一戰(zhàn)中他主要的對手,就是南唐名將皇甫暉。
皇甫暉是魏州(今河北大名)人。后唐時候,他是屯駐貝州(今河北清河)的一名軍卒。當時唐莊宗李存勖失政,天下離心。皇甫暉與一伙同黨劫持上司,宣稱:“唐之所以能破梁而得天下,是因為先得到魏州從而獲得河北兵的支持。魏軍甲不去體、馬不解鞍者打了十幾年,現(xiàn)在天下平定了,天子卻不體恤魏軍久戍之勞,讓我們有家難回。要是天子降怒,我們就坐據一州,起事造反。”在偏將趙在禮率領下,他們夜焚貝州回到魏州。皇甫暉擁甲士數百騎大掠城中,到了一家,問其姓,答“姓國”,皇甫暉說:“吾當破國!”遂盡殺之。又到一家,問其姓,答“姓萬”,皇甫暉說:“吾殺萬家足矣。”又盡殺之。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皇甫暉由軍卒擢拜為刺史。后晉末,皇甫暉投奔南唐,位至江州節(jié)度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周師攻打淮南時,皇甫暉為北面行營應援使。趙匡胤分兵取滁州,皇甫暉率十萬大軍扼守其地。清流關隘路一戰(zhàn),周師大敗。趙匡胤憂心忡忡,找村人問當地情形,村人說有個趙學究在村中教學,頗多智計,于是趙匡胤便前去拜訪。趙學究獻計說,清流關下有條隱秘小路,連南唐軍也不知道,由此可至城下。趙匡胤率軍夜出小路,果然斬關而入,皇甫暉倉促應戰(zhàn),力盡被擒。滁州既破,南唐軍形勢急轉直下,終致全面潰敗。那位村學究,就是后來的開國宰相趙普。
身負重傷的皇甫暉被押送到周世宗那里,一向愛惜人才的世宗親自到病床前探視。皇甫暉也不含糊,一會兒說“臣力憊,欲暫坐”,一會兒又說“欲暫臥”,神色自若。他說:“并非我不盡力于國事。我位兼將相,前后南北二朝,大小數十戰(zhàn),未嘗敗。但您部下的趙某和他的軍隊實在更勝一籌,我智、力俱殫,自認不如!”他不肯治瘡,傷重而死。
皇甫暉既死,其子皇甫繼勛被擢拔為神衛(wèi)統(tǒng)軍都指揮使。他年紀輕輕,又無戰(zhàn)功,但仗著皇甫暉的威名,遂為大將。皇甫繼勛貪圖享樂,名園甲第冠于金陵,又多蓄聲妓。宋軍兵臨城下,他一點兒也沒有父親那樣的效死之意,巴不得后主早點投降。聽說諸軍敗績,則幸災樂禍之意見于詞色。部下想夜出奮擊,他反而抓起來鞭打囚禁。他心懷鬼胎,勾結傳詔使,把后主瞞得嚴嚴實實,后主召他議事,他也以軍務繁忙為借口不去。等后主登城見宋師旌旗遍地,才知被賣。送后主回宮后,皇甫繼勛還沒事人似的走出宮門,哪知一群激憤的軍士早在那兒等著,一擁而上,將他切成了碎片
守成非易
中主李 (916-961年)在升元七年(943年)李死后,繼任當了皇帝,改元保大。稱李為守成之君是有點拔高他了,我們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相對于后主李煜而言的。畢竟李沒有把基業(yè)給丟掉,而且在其即位的初期,由于南唐國力強盛,還擴展了國家的版圖,吞并了一些州縣,將李傳下來的28個州增加到35個。只是到了統(tǒng)治后期,昏聵的李遇上了英姿勃發(fā)的后周世宗柴榮,李在兩人的較量中一敗涂地,丟失了大片土地,軍隊精銳喪失殆盡,國家淪為后周的附庸,從此一蹶不振。
李愛好文學,性情溫和,最喜歡別人順著他,對他說好聽話,這樣一來,那些諂諛之臣有了用武之地,朝政日亂。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寵臣馮延巳(馮延巳字正中,他的號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號延巳,又一說號延己)。馮延巳在中國的詩詞史上的地位緊追南唐二主之后。他的詞流傳下來的有一百余首,留有《陽春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馮正中(馮延巳,字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只字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說:“馮延巳詞,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歐陽永叔(歐陽修)得其深。”可見馮延巳對宋詞影響之大。
如此優(yōu)秀的一位詞人,馮延巳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十足的卑鄙小人。前主李很欣賞青年時期馮延巳的才華,就封他為秘書郎,讓他陪伴太子李。喜歡填詞作曲的李對馮延己一見如故,兩人愛好相同,經常作詞唱和,感情自然與日俱增。所以,自李做齊王起,馮延巳便一直擔任他的掌書記,其后又兩次擔任宰相,權傾朝野。就這么一個人,在獲得人主的恩寵之后,馬上作威作福起來。為了能買到姬妾,他竟和弟弟馮延魯偽造了一份前主李的遺詔,下令:聽任民間出賣兒女。大臣蕭儼識破了他的伎倆,告到李那里,但李為了照顧到馮延巳的面子,竟然不了了之。馮延巳為了邀功固寵,用盡了手段。前主李死后,李剛剛即位,當時還只是一個掌書記的馮延巳,就跑來跑去和李說閑話,一天要去好幾次。弄得李都覺得有點討厭,就訓斥他道:“即使是當掌書記也應該有自己的事情去做吧,你怎么這么討人嫌,總往我這里跑呢?”這次雖然吃了個“閉門羹”,但他摸準了中主李愛慕虛榮的心理,一找到機會就用花言巧語來獻媚取寵。一次,他說:“原來打仗時,我們僅僅損失了幾千士卒,先皇便吃不下飯,這種鄉(xiāng)下老農的做法怎么能成就天下大事呢!現(xiàn)在陛下有幾萬軍隊在外面作戰(zhàn),照樣宴樂擊球,這才是真正的英明之主啊!”這話后來傳到中主那里,李聽起來十分受用。馮延巳當宰相后,知道李不愛勤政,為了自己能大權獨攬,就撒了個彌天大謊:“天下之所以不能國泰民安,是因為我不能施展出我的真正才能,陛下以后不要親自處理那些具體的事情了,交給我來辦就好了。”這正中中主的下懷。馮延巳真正的才能如何呢,從處理湖南叛亂時的手忙腳亂、喪師失地可以看出,他這個人其實沒有什么施政本事。
同朝的大臣對馮延巳的真面目看得很清楚。一次,馮延巳對大臣孫晟出言不遜,他說道:“你小子是憑什么混到現(xiàn)在這個官的?”孫晟怒氣填膺,就回敬道:“小子我只不過是江北過來的一個書生,要論捉筆填詞,不及你的十分之一,要論喝酒和搞笑,也不及你的百分之一,要論諂媚陰險與狡詐,更比你差千倍萬倍。你時常鄙視我,這我也倒無所謂。可是皇上讓你輔佐太子,是讓你用道德來影響他,你可不要誤了國家大事呀!小子我擔任現(xiàn)職,不知道憑什么得來的,但你所擅長的那些邪門歪道,恐怕要敗壞我們這個國家了。”由此可見馮延巳人品之差。
與時同時,南唐圍繞立儲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后周大軍兵臨城下之時,李曾想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弟景遂,并讓太傅宋齊丘總攬大權,但尚書陳喬認識不妥。出人意料的是,皇太弟景遂和景達接連上書推辭,都不愿為儲,李遂乘機毀掉“兄終弟及”的誓言,將皇太弟景遂發(fā)往洪州做晉王,立自己的長子燕王弘冀為太子。太子弘冀沉厚寡言,屢有戰(zhàn)功,按說是個很不錯的人選,但長時間的等待和煎熬已經讓他失去了耐心,他變得剛愎自用、兇狠殘暴起來。為了改變李那種國主軟弱、朝綱不振的局面,他準備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朝廷中那些他不喜歡的年老的官員統(tǒng)統(tǒng)罷官。這批失意的人就聚集在李的周圍哭訴太子弘冀的種種不是,讓心腸軟的李很生氣,有一次他把太子叫來,用球桿狠狠地打了他一頓,還說要廢了他,仍立景遂為皇太弟。太子聽了很慌張,驚懼之下派人去洪州,下毒鳩殺了自己的叔叔,制造了骨肉相殘的宮廷血案。太子的丑行瞞過了大家的眼睛,卻瞞不過自己的良心,他突然開始生起病來,病情日漸加重,最后不治而亡。
李接連喪弟失子,諸子之中,以六子從嘉最為年長,李就不顧大臣的反對,于北周顯德六年(959年)將其立為太子。北宋建隆二年(961年)6月,李死去,太子從嘉繼位,這就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李煜。
李這樣做是極不明智的,拿他自己來說吧,他就是一個不怎么喜歡政治、不愿意當皇帝也不怎么會當皇帝的人,被逼無奈才勉力為之。李在位期間,南唐國力江河日下,僅僅是當時北方多事,國家才沒有亡在他手上。可惜的是,他雖然知道這一點,卻又重蹈覆轍,立了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太子,南唐國滅為天下笑,李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危機四伏
南唐后主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峰隱者、蓮峰居士、鐘峰白蓮居士。他不僅生日特別奇巧(他出生于七夕節(jié)),出生之后的相貌也與常人不同,史書稱之為“駢齒重瞳”,就是有兩層門牙和一個眼睛里有兩個瞳孔。他長大之后,英俊秀美,才氣逼人,他“精究六經,旁縱百氏”,善詩詞、精書畫、通音律,身邊簇擁著南唐文人韓熙載、馮延巳、李建勛、徐鉉等。在即位之前,他一直過著“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詩騷”的文人雅士的生活。
他本來就詩心風流,南唐政治斗爭的殘酷更加促使他選擇逃避現(xiàn)實,一心向文。他父親是個溫厚、與世無爭的人,因為皇位的問題卻屢屢和皇叔們鬧得不歡而散,朝中大臣們亦是貌合神離,父親整天愁眉不展,讓他覺得為人君也沒有多少樂趣。給李煜刺激最大的還是他的哥哥前太子弘冀,他們之間本來感情很好,是無話不談的兄弟。但李煜長大之后,慢慢有了人君之像,尤其是他眼睛重瞳,這是傳說中的大舜和西楚霸王項羽才有過的異相。弘冀慢慢對李煜嫉恨起來,害怕李煜將來和他爭奪太子之位。李煜其實對皇權這東西并不感興趣,他后來給趙匡胤的上書時曾說過:“自出膠庠,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萌育。樂日月以優(yōu)游。”他在《漁父》詞中也說:“一壺酒,一竿鱗,世上如儂有幾人”,“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這些話確實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哥哥弘冀猜忌他,他雖然很傷心,但他對哥哥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弘冀因為玩弄陰謀,重疾纏身,李煜跑前跑后地照顧他,弘冀深為感動。所以,在臨死之前,弘冀對李煜吐露了他毒殺皇叔景遂的人間慘劇,這極大地刺激了李煜,使他對政治愈加厭惡。
因為李煜不是長子,而且弘冀也非常能干,李煜從未想過去做一國之君。他很想在藩王的位置上終老此生就可以了,他為自己取號為:鐘山隱士、鐘峰隱者、蓮峰居士、鐘峰白蓮居士,其中均飽含著消極出世、逃避遁隱的意味。但弘冀和他父親相繼死后,南唐的江山卻意外地落到了他的手上。更加無奈的是:此時分裂的局面已經接近尾聲,中國大統(tǒng)一的格局隨著一個人的即位已經越來越近,這個人就是趙匡胤,一個應后唐明宗李嗣源祈禱而生的人物。
據說,五代時后唐明宗李嗣源(867—933年,唐沙陀部人),勤于治國,“天下粗安”,被后世譽為“小康”之主。在一次祭祀活動中,他無限真誠地禱告:“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愿天早生圣人。”沒過多久,趙匡胤(927—976年)就在后唐禁軍將領趙弘殷家里誕生了。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大宋。最幸運的是,他得到一份很好的家業(yè)。創(chuàng)造這份家業(yè)的是一代英主柴榮(921-959年),柴榮在位五年有余,曾決心“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大刀闊斧地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興修水利,熔佛鑄幣,均定田賦。他南征北戰(zhàn),先后取后蜀階、成、秦、鳳四州和南唐江淮地區(qū)14州,又北攻契丹,不折一將一卒,一舉收復莫、瀛、易3州17縣,為北宋的統(tǒng)一打下堅實的基礎。趙匡胤登基后,采取了“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方略,準備依次吞并南方的荊南、南漢、后蜀、吳越、南唐等割據政權,最后再來對付北邊的勁敵遼朝和在遼朝控制下的北漢。
李煜接手的南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國庫不豐,又屢興干戈,還要不停地向北方上貢。后周顯德五年(958年),中主李向后周稱臣后,以勞軍的名義,向柴榮送上銀、絹、錢、茶、谷共百萬。李煜剛登基時,也給北宋貢去了金器2000兩、銀器20000兩、紗羅繒彩三萬匹。為收買北宋宰相趙普,一次就送給人家50000兩白銀。南唐本是小國,這樣折騰的結果常常是入不敷出,中主李 末年就有大臣鐘謨請求鑄大錢“永通泉貨”,以一當十,來度過財政危機。李煜即位后,又于乾德二年(964年)發(fā)行鐵錢來救急,同時還要巧立名目收稅來增加收入,發(fā)展到后來,連民間鵝生雙蛋、柳條結絮都要抽稅,真是窮瘋了!南唐在多次戰(zhàn)爭中精銳盡失,剩下的大多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作為戰(zhàn)略緩沖之地的江北14州既已失去,一旦北宋軍隊渡過長江,南唐都城大門洞開,再無險可依。本來北人不適舟楫,南唐水軍犀利,但南唐水軍被北宋誘降、俘虜者不在少數,趙匡胤就用這些人加緊訓練水軍,南唐最后的一點優(yōu)勢也喪失掉了。
南唐國中大臣一直精于弄權。自南唐開國后,就有宋齊丘和孫晟結成兩黨,爭斗不已,互相攻擊,造成了極大的內耗,前主李和中主李均不勝其煩。李煜即位后,朝中亦不乏碩才俊士,如:蕭儼、陳喬、徐鉉、韓熙載、潘佑、張等,但由于李煜摸不透他們的脾氣,所以并不能做到知人善用,最典型的就是韓熙載。韓熙載(902—970年),山東北海人,字叔言,五代南唐進士,工于文章詩詞。他是南唐三朝老臣,兵部尚書。年輕時志向很大,他離開家鄉(xiāng)來江南時,一個叫李的好朋友來給他送別,他就對李說:“江南要是任用我為宰相,要不了多久就會長驅直入,平定中原”。李也說:“中原要是讓我當宰相,平定江南就好像探囊取物一樣容易。”后來后周進攻江南,果然任用李為將,輕易就奪取了淮南之地。韓熙載因為是北方人,始終沒有得到重用。李后主剛即位時,猜忌心很重,鳩殺了很多從北方來的大臣,韓熙載為逃避南唐李后主的猜疑而故意縱情聲色。李煜對韓熙載的放蕩行為很不滿意,就派畫家顧閎中潛入韓家,仔細觀察韓的所作所為,然后畫出來給他看。這幅畫今天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畫名就叫《韓熙載夜宴圖》。如此精美傳神的圖畫,背后折射出來的卻是當時南唐君臣互相懷疑、彼此不信任的尷尬狀態(tài)。事后,韓熙載還是沒有被李煜重用,最終在凄涼中死去。
南唐更無成功的外交可言。雖然也是“遠交近攻”,但畫虎不成反類犬。吳越國和南唐挨得最近,前主李時主動和其修好,甚至在吳越國有難的時候去救濟人家,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獨霸江南的好時機。中主李時,閩國內亂,南唐趁機搶奪地盤,吳越國也插手其中,兩國終于反目,但兩國并未全力火并。吳越國后來就投靠了北周及以后的北宋,每次南唐被北方進攻,吳越國都要趁火打劫一番,南唐卻也無可奈何,這是“近攻”。至于“遠交”,是指北方的兩個國家:契丹遼國和北漢。契丹是南唐努力結交的對象,但此時的遼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遼穆王耶律(931-969年),號稱“睡王”,經常酗酒,性情殘暴,視人命如草芥,稍有不如意就殺人,如此一個昏君,自然不把南唐放在心上,遼穆王貪圖的只是南唐的那些禮物。遼穆王還曾派自己舅舅出使南唐,由于南唐照顧不周,竟被后周的刺客割去了首級,遼穆王大怒,從此與南唐絕交。
雖然如此,李煜還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打理國家,力圖給死氣沉沉的南唐帶來一點改變。即位初年,李煜也確實勵精圖治,賞罰分明。他建立龍翔軍,操練水戰(zhàn),以備不時之需。金陵烽火使韓德霸負責京城治安,但此人飛揚跋扈,經常無故欺壓百姓,國子監(jiān)教授盧郢打抱不平,將韓德霸拉下馬來,痛揍了他一頓。韓德霸來李煜面前哭訴,李煜毫不手軟,立即革了韓德霸的職。人們都為后主如此干脆利落的手段而眼前一亮,此事一時傳頌江南。李煜一直想物色一位杰出的宰相,來輔助他挽狂瀾于既倒。他也試圖發(fā)揮韓熙載的作用,卻因無法接受這么一個放蕩不羈、縱妾賣春的人來做宰相,事情最終不了了之。他時常大力稱贊那些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比如陸昭符入宋不辱使命,集賢殿學士徐鍺,守正不阿,為國選拔了許多英才。這讓滿朝上下心服口服,一時人心思進,南唐氣象為之一變,國家也獲得暫時的安寧。
國滅身囚
日子一長,李煜就被暫時的安定蒙蔽了,放松了警惕,開始胡作非為起來。李煜佞佛,每次散朝以后,李煜就和皇后換上僧服,開始頌經拜佛,天天如此,以至于他臉頰上長出了一個贅瘤。佞佛之外,他還愛下棋,為了和他的近侍下棋,他常常拒絕召見大臣。無聊之余,他又琢磨著怎么樣改進造紙和制硯的技巧,好紙好硯是造出來了,政事卻也荒廢了。他的皇后是個很會玩的女人。她善彈琵琶,后主就為她找來燒槽琵琶,她創(chuàng)制一種葉子格游戲(類似于今天的紙牌游戲),還精通服裝設計,創(chuàng)高髻纖裳及首翹鬢朵裝,又會制造香水,尤喜舞蹈。李煜對皇后情有獨鐘,雙宿雙飛,游戲人間,難免慢怠了政務。李煜的《浣溪沙》將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描寫得極其生動:“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又聞蕭鼓奏。”他時常沉醉于兒女私情中不能自拔,有兩首詞將他的這種情緒表述得最為清晰,一首為《一斛珠》:“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囊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謬腕。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另一首為《菩薩蠻》:“花明月黯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這兩首詞都寫得十分香艷,不似人君所為。他有宮女名 (音杳)娘,輕麗善舞,用帛纏足,纖小彎曲像新月,著素襪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旋舞,飄飄然有凌波仙子的姿態(tài)。相傳中國婦女的纏足,從那時開始。荒淫如此,不亡何待.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zhèn)割據。其中,楊吳(南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zhèn)之一。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亂,人心不穩(wěn)。大將徐溫通過權力斗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后來被徐溫收為養(yǎng)子,并且借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于此時聚集起來。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游簡言、何敬涂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于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 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于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tǒng)的南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李昪
南唐得國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zhàn),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系。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qū)于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蘇并迅速發(fā)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yè)。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yè)方面,南唐的紡織業(yè)、印染業(yè)、礦冶業(yè)、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涌現(xiàn)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李昪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qū)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zhàn)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但由于李昪在爭斗激烈的割據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實行統(tǒng)一有利時機的喪失。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這一時期中,戰(zhàn)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占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并奪得福州(今屬福建)。保大七年,淮北因處于后晉、后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zhàn)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zhàn)亂四散的流民。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借機出師,一舉滅楚,馬希崇降。后來,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以后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后統(tǒng)治湖南)繼續(xù)據有湖南,楚地得而復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后周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于被動防御的 后周攻南唐
不利局面。壽州一戰(zhàn),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于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對后周稱臣,去年號。為避后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南唐國力大損,不復大國之強盛。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zhàn)敗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后,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后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tǒng)一之后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于這樣周而復始的政治內耗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托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宋滅南唐
宋滅南漢后,置南唐于三面夾擊之中。后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zhàn),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fā)兵10余萬,三路并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并遣宋將丁德裕監(jiān)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jiān)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岳江路巡檢、戰(zhàn)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后主李煜過于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戰(zhàn),南唐屢戰(zhàn)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后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戰(zhàn)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執(zhí)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兩年多以后,吳越王錢俶應宋太宗趙光義之邀,赴北宋都城開封。五代十國的歷史終于結束。 有人說,如果可以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古代的某個片段生活,那么最應該選擇的就是宋代。因為當時物質富足、藝術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事實上,宋代的這些為后世人們向往的風貌在南唐已經頗現(xiàn)雛形。南唐和宋朝相仿,一方面是國勢日危,不斷地喪失土地,另一方面卻是歌舞升平。所以,如果不必擔憂那日益逼近的中原軍隊的腳步,那么南唐會是一個最適宜生活的時代。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后,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關于五代十國的理解,狹義上為五代十國本身,廣義上一般以此代指這一歷史時期。
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歷三主,前后約三十九年。
吳自楊隆演嗣位后,大將徐溫獨掌大權。后梁貞明四年 (918)起,徐溫養(yǎng)子徐知誥開始掌管楊氏政權,他進用人才,作了一些改革,收取人心,有步驟地取代楊氏。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國號大齊,年號昪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見南唐前主李昪)。
李昪即位后,繼續(xù)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fā)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昪元七年 (943)李昪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燝(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保大三年 (945),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當時,吳越出兵與南唐爭地,戰(zhàn)爭的結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吳越得福州(今屬福建);閩舊將留從效得泉州,南唐授留從效為清源軍節(jié)度使,承認其割據。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 “都省坊”銅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5~958),后周連續(xù)進攻南唐,李獻江以北、淮以南十四州,對后周稱臣,去年號,后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國力低落。
宋建隆二年(961)李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 978)繼位,復都金陵。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開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 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五代的更替;十國;五代十國統(tǒng)治的主要特點;南方經濟的發(fā)展;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周世宗改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比較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闡釋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政治與經濟之間相互關系的能力。
2.通過學習周世宗改革促使后周強大的史實,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政權之間連年混戰(zhàn),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相對安定的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發(fā)展,這說明社會安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
2.五代十國后期,統(tǒng)一趨勢不斷加強,后周世宗順應歷史潮流進行改革,增強了后周的實力,為后來北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教學要點
一、五代十國的更迭
1.五代十國 2.五代十國的統(tǒng)治特點
二、南方經濟的發(fā)展
1.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2.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成就
三、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和周世宗改革
1.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 2.周世宗改革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jié)屬于非考試內容,可指導學生閱讀。教師可視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難點。
二、閱讀或講述本課具體內容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并分析本章引言內容。通過分析讓學生從宏觀上了解本時期東西方國家發(fā)展的概況。了解我國封建社會在經歷了鼎盛的隋唐之后,進入了一個分裂割據、多民族政權并立和元朝再度統(tǒng)一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政治上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并立到逐步走向統(tǒng)一;經濟上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我國的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民族關系上,盡管這一時期各族政權之間也經常發(fā)生摩擦和戰(zhàn)爭,但各族之間不斷融合成為這個時期民族關系的主流。同時,這個時期各族政權所采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民族交流的措施,都有利于少數民族的進步和發(fā)展,也為后來元、明、清多民族國家的重新統(tǒng)一準備了條件。對外貿易上,海外貿易發(fā)達興旺;科技文化成就突出,承前啟后,影響深遠。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一目,教學時應講清以下兩個問題。
1.五代十國的概念。其中包括時間概念(907~960)、空間概念(北方、南方)和朝代更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照使用教材中所提供的五代十國后期形勢地圖。向學生講明,黃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繼建立的,并且位置基本相同(除南唐定都洛陽外,其余都在開封);十國則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漢地處北方的山西以外,其他都在南方。前蜀和后蜀、吳和南唐是前后相繼的。
2.五代十國時期的統(tǒng)治特點,可讓學生回憶唐末以來的政治形勢和初中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小字的具體事例概括總結。然后教師指出這一時期統(tǒng)治的主要特點,即藩鎮(zhèn)割據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五代十國的統(tǒng)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鎮(zhèn)將帥,他們都是憑借武力擴大各自的勢力奪取皇位的。五代實質上是奪取了中央權力的藩鎮(zhèn)所建立的政權,十國則是割據各個地方的藩鎮(zhèn)勢力的繼續(xù)。因此,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出現(xiàn)和統(tǒng)治,正是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小字中的例子說明這一時期北方各派軍閥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征戰(zhàn)頻繁,賦稅苛重,統(tǒng)治黑暗。人民生活因而痛苦不堪,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四、“南方經濟的發(fā)展”一目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教師應指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一是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一是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成就。教學時教師可采用讓學生閱讀、回答的形式進行。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包括文獻資料),然后思考三個問題:①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②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成就是什么?③南方經濟發(fā)展說明了什么問題?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可讓學生結合史料概括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戰(zhàn)禍較少,相對穩(wěn)定。無論是唐朝的安史之亂,或者是五代的軍閥混戰(zhàn),主要戰(zhàn)場都在北方,南方戰(zhàn)事的次數和規(guī)模,遠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統(tǒng)治者的侵擾,受破壞較小。像西蜀、吳越、南漢、南唐等都能保持二三十年或四五十年內沒有戰(zhàn)事,這是當時北方所沒有的。這種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不僅傳播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更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第三,許多割據政權的統(tǒng)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實力,采取了一些推進經濟發(fā)展的措施。例如文獻資料中提到的閩王王審知。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補充,南方經濟是在唐朝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前發(fā)展的。唐末農民戰(zhàn)爭橫掃了南方各地主豪強的勢力,也推動了這里生產的發(fā)展。回答第二個問題時,讓學生結合小字內容,掌握南方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和成就。其中,農業(yè)方面,一是南方各國都重視興修水利,吳越在南方各國中更居首位。水利灌溉是發(fā)展農業(yè)的必備條件,從水利灌溉的發(fā)達即可看出南方經濟的發(fā)展。教材所舉事例說明了這一點。二是桑柘、茶樹等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茶、桑等經濟作物的生產,不僅表明農業(yè)的發(fā)展,而且也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手工業(yè)方面,南方的絲織、制茶、造紙、印刷等行業(yè)都有了新的發(fā)展。蜀繡、吳綾、越錦等絲織品馳名全國,南唐制茶業(yè)最為發(fā)達,成都、金陵成為全國最大的印刷業(yè)中心。商業(yè)方面,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必然促進商業(yè)的發(fā)展。當時杭州、揚州已發(fā)展成為東南地區(qū)的重要都市。楚國商業(yè)活躍,各小國之間貿易往來頻繁。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一是要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有關內容,認識我國南方經濟自西晉末年起開始呈上升趨勢,經過南朝,隋唐時,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了五代,經濟重心繼續(xù)南移。南北兩方在政治上雖然是分裂對立的,在經濟上卻有密切聯(lián)系。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南北經濟的發(fā)展和交流,南北經濟的交流必然要求和促進南北的政治統(tǒng)一。到后周時,南北政治統(tǒng)一的條件逐漸成熟。二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本目內容后認識:南方局勢相對穩(wěn)定,因此經濟能獲得較大的發(fā)展,這充分說明社會安定是經濟獲得發(fā)展的前提。
五、“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和周世宗的改革”一目,應指導學生弄清以下三個問題。
1.周世宗改革的背景。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既是戰(zhàn)亂中逐漸孕育發(fā)展的各種因素的結果,也是周世宗改革的歷史背景。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時期,也是藩鎮(zhèn)割據勢力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又是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經過五十年的兼并戰(zhàn)爭,其中比較強大的割據勢力,逐漸轉化為統(tǒng)一的力量。后周建立前后,全國的政治形勢正處在上述的變化之中。而契丹的不斷南擾,又促使中原人民要求統(tǒng)一,以加強抵抗的力量。后周的改革,正是在這種條件下進行的。
2.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出身貧寒的郭威在后周建立之初,為鞏固其統(tǒng)治,就著手進行一些改革,諸如提倡節(jié)儉,嚴懲貪官,取消一些雜稅等。這些措施對鞏固統(tǒng)治,恢復北方經濟,都起到一定的作用。郭威稱帝后僅三年就死去了。養(yǎng)子柴榮繼位,這就是周世宗。他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壯志,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嚴明法紀,懲治貪官,抑制藩鎮(zhèn),強化中央政權;經濟上,招撫流民,墾種荒田,核定田畝,均定租賦,減免苛斂,裁汰僧尼;軍事上,整頓軍隊,嚴肅軍紀。
3.周世宗改革的作用。周世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軍隊的戰(zhàn)斗力大大提高,后周強大起來。從955年起周世宗開始南征北戰(zhàn),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先取后蜀一部分土地,解除后顧之憂。接著又三次親征南唐,經過三年的戰(zhàn)爭,取得南唐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14州60縣,長江以北盡歸后周占有。隨后又北上收復了石敬瑭割讓的十六州中的瀛、莫、易三州之地。正當后周經濟、軍事順利發(fā)展時,周世宗不幸病故。周世宗雖未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但為后來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準備了條件。周世宗是五代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
學習本目后,可組織學生對周世宗或周世宗改革進行評價,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能力。
六、在學習本節(jié)教材內容后,教師可幫助學生小結:五代十國時期,封建國家再度分裂,這是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局面的繼續(xù)和擴大。這一時期,雖然分裂割據帶來了連年戰(zhàn)爭,產生一些對社會發(fā)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對安定,社會經濟獲得較大發(fā)展。五代后期,統(tǒng)一的趨勢不斷加強,周世宗的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資料和注釋
朱溫
朱溫(852—912),即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907—912年在位。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黃巢起義爆發(fā)后,他于乾符四年(877)加入起義軍,中和二年(882)降唐。唐僖宗授之以左金吾大將軍,充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后任宣武節(jié)度使。中和四年(884),與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聯(lián)兵鎮(zhèn)壓黃巢起義后,與李克用、秦宗權、時溥等軍閥割據混戰(zhàn),搶占地盤,擴充實力。天復元年(901)進封梁王。天?四年(907),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后梁。在軍閥爭戰(zhàn)中,他在軍中實行“拔隊斬”和“紋面”制度。拔隊斬即若將校戰(zhàn)歿,其所屬士兵悉斬,所以士兵逃亡嚴重。為對付逃亡,又在士兵臉上刺字,稱“紋面健兒”。乾化二年(912),為其子友所殺。
李克用
李克用(856-908),唐沙陀部人。朱邪赤心之子。因其父平唐寵勛之亂有功,被賜姓李氏。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咸通十三年(872),殺唐云中防御使段文楚,據云州,自稱防御留后。后為唐軍所敗,與其父逃入韃靼。黃巢起義爆發(fā)后,被唐廷任命為大同軍節(jié)度使。中和二年(882)任雁門節(jié)度使,率軍入京師,大敗起義軍,被任為河東節(jié)度使。光啟元年(885),舉兵進犯京師,縱火大掠。還長期與朱溫交戰(zhàn),四處出兵征討,搶占地盤,成為唐末強大的割據勢力之一。其子存勖建立后唐,李克用被尊為太祖。
南方各國重視興修水利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水利事業(yè),在唐朝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南唐境內,于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而壽州有安豐塘,可溉田萬頃。吳越所興修的水利尤多,最著名的是杭州的捍海石塘。史載:吳越王為保護杭州地區(qū),筑捍海石塘,上起六和塔,下抵艮山門外,采石囤木樁之法,“運巨石,盛以竹籠,植巨材捍之”。竹籠巨石,沉海筑成牢固塘身,塘外密排木樁,用以減殺水勢。由是錢塘富庶盛于東南。吳越初年,又于浙江武義縣筑長安堰,溉田萬余頃。鄞縣有東錢湖,方圓八百頃,疊石為塘八十里,起于唐,經五代,至宋而灌溉之利益大,可溉田五十萬畝。越州有大鑒湖,周圍五十八里,可溉田九千余頃(《宋史·河渠志》),足見吳越境內水利灌溉的發(fā)達。閩的長樂縣有海堤,設十個斗門,以御海潮,旱則潴水,雨則泄水,堤旁皆成良田。連江縣有東湖,周圍二十里,溉田四萬余頃。楚在潭州東二十里,筑堤儲蓄諸山泉水,“號曰龜塘”,溉田萬頃(《宋史·食貨志》)。后蜀云南節(jié)度使武璋,“以褒中用武之地,營田為急務,乃鑿大洫,以導泉源,溉田數千頃”(《九國志》)。
南方普遍種植桑柘、茶樹等經濟作物
五代時南方農業(yè)發(fā)展,不僅糧食豐產,倉糧充實,而且經濟作物也日漸增加,其中最普遍的是桑樹和茶樹的栽種。在南唐,“江、淮間曠土盡辟,桑柘滿野,國以富強”(《資治通鑒》)。在四川,每當蠶市時,有大量的桑樹苗出賣。前蜀王建,“嘗登樓望之,見其貨桑栽者不一,乃顧左右曰:桑栽甚多,倘稅之,必獲厚利”(《五國故事》)。貨賣桑樹苗多得使統(tǒng)治者想從此征收大量稅收,足見種桑之多。閩、吳越、吳和南唐、楚、前后蜀,都大量生產茶葉。除此以外,還有棉花的種植。楚的境內當已種棉,故楚王馬希范宮內地毯,秋冬就用木棉。胡三省說:“木棉,今南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種之,至夏秋之交結實,至秋半,其實之外皮四裂,中踴出白如綿。土人取而紡之,織以為布,細密厚暖,宜以御冬。”(《資治通鑒》)栽桑、種茶、植棉等經濟作物的生產,一則表明農業(yè)的發(fā)展,再則也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制茶業(yè)在南方各地都很普遍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諸國境內,都有茶園,大量制造茶葉。如楚在馬殷時,就“令民自造茶”(《南唐書》),進行販賣,以便多收商稅。楚每年向中原王朝貢茶就有二十五萬斤,足見湖南茶葉產量之多。公元908年,楚國請求后梁允許在汴(今河南開封)、荊(今湖北荊州)、襄(今湖北襄陽)、唐(今河南唐河)、郢(今湖北鐘祥)、復(今湖北仙桃)六州設回圖務(交易處),運茶到黃河南北販賣,再買回衣料、戰(zhàn)馬等物。茶葉貿易成為楚國的主要財政來源。先屬閩、后屬南唐的建安郡,舊記有官焙38處,官私之焙,則有1 336處。這里制造的“乳茶,號曰京挺”,是專門的貢品(《南唐書》),制作特別精好,代替了陽羨的貢茶。南平的江陵是當時最大的茶市。
杭州、揚州等是商業(yè)繁榮的城市
杭州在唐朝就繁榮起來,錢時擴建州城,“舊日海潮逼州城,大發(fā)工徒,鑿石填江,又平江中羅剎石,悉起臺榭,廣郡郭周三十里。邑屋之繁會,江山之雕麗,實江南之勝概也”(《舊五代史·錢傳》)。這時杭州的水上交通、商業(yè),十分發(fā)達。《五代史補》說:“僧契盈……一旦陪吳越王游碧波亭,時潮水初滿,舟楫輻,望之不見其首尾。王喜曰:‘吳國地去京師三千余里,而誰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可謂三千里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當時吳越受阻于南唐,故對中原的貿易,都由杭州出海,自海路而至山東青州,海路的商業(yè)因之日趨發(fā)達。
揚州的商業(yè)也很發(fā)達,楊行密曾派押衙唐令同,“持茶萬余斤,如汴、宋貿易”(《十國春秋》)。
廣州商業(yè)素來就很發(fā)達,而南漢的建立者劉隱,就是商人家庭出身的,故這里的統(tǒng)治者對商業(yè)很注意。如劉陟“廣聚南海珠璣,西通黔、蜀,得其珍玩”。“末年起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嶺北行商,或至其國,皆召而示之,夸其壯麗”(《舊五代史》)。
成都在唐朝時,就是一個大商業(yè)都會,“城中鬻花果蠶器于一所,號蠶市;鬻香藥于一所,號藥市;鬻器用者,號七寶市”(《資治通鑒》)卷253。前蜀王建時,到了春三月蠶市的時候,“貿易畢集,??(街市)填委,蜀人稱其繁盛”(《五國故事》)。王衍時,徐太后、徐太妃也搶著做生意,于“通都大邑,起邸店以奪民利”(《新五代史》)。后蜀孟氏時,蜀中三四十年無戰(zhàn)事,商業(yè)更發(fā)達,“村落閭巷之間,弦管歌誦,合筵社會,晝夜相接”,而成都城上,“盡種芙蓉,九月間盛開,望之皆如錦繡。(孟)昶謂左右曰:‘自古以蜀為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蜀?杌》)。
南北方經濟上相互依賴和聯(lián)系加強
五代十國時期,諸國林立,兵禍連年,商貿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如蜀國法令規(guī)定:“不許奇貨東出。”后周規(guī)定販運食鹽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zhàn)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黨項買馬;蜀向西部各少數民族買馬。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那時,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南部),都有貿易的往來。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
周世宗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歐陽修在評論周世宗時曾說:“世宗區(qū)區(qū)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tǒng),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議論偉然。即位之明年,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茍利于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有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嘗夜讀書,見唐元稹均田圖,慨然嘆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習知之。期以一歲,大均天下之田,其規(guī)為志意豈小哉!其伐南唐,問宰相李以計策;后克淮南,出疏,使學士陶為贊,而盛以錦囊,嘗置之坐側。其英武之材可謂英杰,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幸一勝于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于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紀》)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qū)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余”,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fā)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38.htm 這里有南唐的詳細歷史
相關評說:
建寧縣平行: ______ 907(唐哀帝天佑四年、后梁太祖開平元年)朱溫逼唐哀帝禪位,稱帝,建立后梁,定都開封,封割據湖南的馬殷為楚王,封割據兩淅的錢镠為吳越王,封割據荊南的高季興為荊南節(jié)度使.王建在四川稱...
建寧縣平行: ______ 金陵(今江蘇南京)
建寧縣平行: ______ 是的,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是十國之一.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五百萬.南唐三世,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qū)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余”,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fā)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國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在唐朝和北宋之間.李昪所建他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南唐后主李煜,有名的詩人.
建寧縣平行: ______[答案]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后,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
建寧縣平行: ______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的結果是先后出現(xiàn)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又陸續(xù)并...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十國.唐朝滅亡之后,在中原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五個朝代和割據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除后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后唐都洛陽外,后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后唐、后晉、后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于華北地區(qū),疆土則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是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這一歷史時期.在此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xiàn)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或同時出現(xiàn)了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tǒng)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是指朱溫建的后梁,李存勖建的后唐,石敬瑭建的后晉,劉知遠建的后漢,郭威建的后周.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哀宗建梁是五代開始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周建宋是五代結束歷時53年.五代最著名的皇帝是石敬瑭他割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向契丹主自稱兒皇帝被視為漢奸.最有做為的是周世宗柴榮.在國家即將統(tǒng)一前夕病逝成全趙匡胤實實可惜.
建寧縣平行: ______ 五代十國是指唐滅亡以后相繼出現(xiàn)的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以及同時期存在的南唐、吳越等十個割據政權.